A. 電影《父子》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父子》劇情
在馬來西亞的一個華人社區里,伴隨著一串年輕稚嫩的歌聲,小男孩阿寶夢見爸爸騎著自行車載著他穿過田野。但很快車翻了,兩人摔入草叢,美夢也醒了。這個未完成的夢似乎預示了阿寶的生命中即將發生的不幸。
阿寶的母親阿蓮是個漂亮的女人,但在婚姻中卻又是個不快樂的女人,她和阿勝是一對相愛卻不懂得相處的夫妻,事實上,阿蓮很早便想離開脾氣暴躁、好賭成性的丈夫,只因兒子阿寶夾在中間,才勉為其難地同住一屋,如履薄冰地維系著一觸即發的「家變」。
終於,在經歷了痛苦的抉擇之後,阿蓮實施了自己的逃跑計劃,然而卻被及時向父親通風報信的阿寶破壞了,盛怒的丈夫把她扣留了下來。
為了挽救感情,阿勝一廂情願地安排全家去坐油輪度假,誰知,早已對丈夫心灰意冷的阿蓮卻因此逮到了第二次出走的好機會,從此消失在了父子的生活中。
母親的出走令阿寶和父親之間漸漸產生了一種封閉、殘酷的共生情感,也讓父親更加暴躁不安。窮困潦倒之餘,父親又遭到了高利貸追債,父子倆只得逃至一所廉價的旅店。
夜深人靜,連番失意的父親竟然想拋下阿寶獨自逃走,可是他還沒離開,就已經被前來追債的高利貸打斷了腿。
無助沮喪的阿寶幾經周折,找到了阿蓮,可看到媽媽如今的幸福生活,又得知媽媽懷孕的消息,弱小而懵懂的他隱隱地意識到,自己唯一的親人是阿勝,所以他必須折回去找父親。
回到旅店,暴戾的阿勝劈頭蓋臉就給了阿寶一巴掌,原始而純朴的親情再次被扭曲,渴望而陌生的親情再次在阿寶心裡支離破碎。
從此,阿寶在恐懼與失望中艱難度日。長時間的生活拮據,再加上年幼的他尚無是非觀、榮辱觀,阿寶在同學家玩時,順手牽羊地拿走了一塊珍貴的手錶。
對之,阿勝並沒有嚴厲地斥責他、教育他,反而在最艱苦的關頭,將手錶抵還了房租,一旁的阿寶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手錶的甜頭竟惡化了阿勝的不勞而獲之心,他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鼓搗、強迫小小年紀的阿寶去借錢、偷錢。
不甚明白危險的阿寶卻深深地感受到了害怕,但迫於父親無知而蠻橫的軟硬兼施,阿寶一次又一次鋌而走險;父親的暴戾、親情的模糊,再一次橫在阿寶的心坎上。
東窗事發時,阿寶遭受失主的毒打,為人之父的阿勝不但逡巡不前、眼睜睜看著,當出現了警察,他更是倉皇而逃。最後,兒子被送入了看守所。
父子再次相見已是10年後,在看守所里,愧疚的阿勝不知所措地想向兒子道歉,阿寶流著淚歇斯底里地嚷著「為什麼要讓我去偷」,末了,阿寶一個撲身,咬上了父親的耳朵,血流不止。
(1)父與子電影俄羅斯擴展閱讀
《父子》
是譚家明執導的一部電影,由郭富城、楊采妮、吳景滔、林熙蕾主演。該片於2006年11月3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獲獎記錄
2007年,該片在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獎項。
創作背景
1996年,譚家明在為一個編劇班教書時,讓學生們創作了多部作品,其中一個學生的作品就是《父子》這個故事的原型,而那位學生的靈感則來源於一則「父親教唆兒子去偷東西,之後被抓住」的新聞。譚家明在1996年就已經完成了劇本,之後的十年間劇本反復修改了5次。
影片評價
《父子》並不打算通過父子之間的對峙,講述一個可以在文化層面上解讀的隱喻性故事。相反,《父子》盡可能排除意味深長的細節,只呈現粗鄙的草根階層的生活狀態。
父親的確是粗野的,滿嘴村話的,但他並沒有就此被擱置在道義的砧板上反復拷打。
在細膩的鏡頭掌控中,父親依然理直氣壯地活動著;由於被鏡頭表現出的現實生存的窘迫和內心的軟弱,他對女人和孩子的傷害,就有了一種讓人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感。
也正基於此,這樣的父親才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在這部電影里,父親的形象沒有被簡單化處理,沒有被空洞的倫理親情拔高,也沒有被現實的暴力扭曲,而是表現出與現實生活貼心貼肺的對應。
B. 父與子兒子被誰殺了
德國人。電影《父物源與子》劇情中兒子在外出尋找食物的過程中被德國人抓滲螞穗到殺了。《父與子》是由AdolfBergunker執導的劇情片,維克多叢卜·阿夫久什科及尼古拉·謝爾蓋耶夫等參加演出。
C. 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繼承人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當代俄羅斯影壇最重要的導演,認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繼承人。在大師的推薦下,他進入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工作。但大部分他的早期作品在製片廠內部遭到了消極評價。
改革前,幾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這使他一度轉向紀錄片創作。直到80年代末,他才進入了國際觀眾的視野。先是他於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處女作《孤獨人類之聲》在盧卡諾影展上獲獎,此後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續的關注。2011年,憑借《浮士德》獲得威尼斯「金獅」大獎,來到了事業巔峰。
作品賞析
德軍佔領的盧浮宮(2015)
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繼滾搜《浮士德》獲得威尼斯金獅獎之後的又一部新作。《佔領下的盧浮宮》旨在探討「藝術與權力之間的關系」,索科洛夫本銷鉛人是一位藝術愛好者,對於博物館之類的場地再熟悉不過。他2002年的作品《俄羅斯方舟》就是全部在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攝制,並且全片只有一個完整的長鏡頭。
浮士德(2011)
影片改編自歌德名著,啟大斗歷用德國演員、用德語拍攝,在德國和冰島取景拍攝,是索科洛夫「權利」系列電影的最後一部。之前三部分別是關於希特勒的《莫洛赫 Molokh》,關於列寧的《遺忘列寧 Taurus》和關於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陽》。《浮士德》講述才華蓋世的學者浮士德,因為科學知識對宗教帶來的限制,對生活喪失了耐心和渴望。於是在魔鬼莫菲斯特陪伴引誘下,為了能夠擁有貌美年輕的女孩瑪格麗特,簽下出賣靈魂的契約,並踏上一條地獄之路。
亞歷山大(2007)
1999年,第二次車臣爆發,無論處於何種目的,然戰火所到之地,生靈塗炭,凄慘荒涼。
年事已高的俄羅斯老婦人亞力山娜(Galina Vishnevskaya 加利娜·維希涅夫斯卡婭 飾)獨自踏上路程,從家鄉遠赴車臣的軍營探望7年未見的孫子丹尼斯(Vasily Shevtsov 飾)。丹尼斯如今已榮升為陸軍軍官,祖孫倆情深意篤,卻無法迴避歲月和理念所產生出來的隔膜。亞力山娜獨自步出軍營,放眼望去,滿眼盡是破敗和凄涼……
第二層地獄 (2006)
年輕男子面臨敬愛父親的突然去世,傷心的他只能獨自承擔處理父親後事的責任。
太陽(2005)
影片聚焦於昭和天皇裕仁,描繪了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日本。
在美軍的空襲下,東京已成為一片廢墟。昭和天皇送走了妻兒,自己在地下防空洞中處理國務。在御前會議上,陸軍大臣表示,士兵們雖然忍飢挨餓但依然士氣旺盛,軍隊已經做好了在日本本土進行決戰的准備。而天皇則詠誦了明治天皇一首表達和平之心的小詩,暗示自己有意投降。
在緊迫局勢和孤獨的中壓中,天皇只有在鑒賞海洋生物標本時才能放鬆心情。
一天,天皇在午睡中夢見了東京遭到大規模空襲的景象,從惡夢中醒來後,他坐到書桌前給皇太子寫信講述戰敗的原因。天皇認為戰敗是由於國民過於自信,輕視美軍,此刻將領們只知士氣高昂卻無視軍備匱乏。停下筆,他取出皇後和皇太子的照片,親了親照片上的家人。接著又拿出一本好萊塢明星的相冊翻閱,天皇若有所思的目光駐留於卓別林扮演希特勒的照片上。
昭和天皇如約會見了美軍將領麥克阿瑟,這位「神的後裔」做出了決定日本和自己未來的抉擇……
父與子(2003)
父親與兒子長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彷彿與世隔絕般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被回憶和日常儀式所填滿。有時他們看起來就像兄弟,有時甚至像一對戀人。兒子亞力克斯走上了一條和父親一樣的道路,進入了軍校。他喜歡體育運動,還有了女朋友。但是情人之間卻總有點隔閡,女友似乎在暗暗嫉妒亞力克斯與父親的親密關系。盡管亞力克斯心裡明白所有的兒子總有一天終將離開父親,開始自己的生活,他的內心仍然充滿矛盾。亞力克斯的父親也清楚他或許應該去另一座城市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娶一位新太太。但是,誰又能減輕亞力克斯夢魘中的痛苦呢?從來沒有哪對父與子之間的愛如他們這般深厚。
俄羅斯方舟(2002)
這是一部用數碼技術拍攝的影片,描述一位當代電影人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1700年前聖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宮殿里,同時周圍的人都無法看到他。和他有同樣經歷的是一位來自19世紀的法國外交官,這一奇遇使兩人開始了一場歷史的漫遊,目睹了俄羅斯千年來的風雲變幻。他漫步在宏偉壯麗的宮殿里,見證了彼得大帝用鞭子狂怒地抽打他的將軍、凱瑟琳女皇的私人生活、以及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後的晚餐、還有1913年最後一場輝煌盛大的皇家舞會。在他們的時間旅行逐漸展開之時,兩人之間也不斷就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問題發生爭執:侯爵秉持西方對俄羅斯愛恨交織的傳統感情,而現代電影人卻反思和質疑著他祖國的過去和現在。
遺忘列寧(2001)
本片描寫了列寧生命中最後一年半的生活。他躺在鄉下的府邸里,被擁擠、先鬧和毫無實際意義的關心包圍著。這座房子里的每一件東西都屬於國有財產,指派的護衛和妻子一起看護著他。繼承者正在等待他的死亡。盡管病情仍在惡化,他心裡還是很清楚:一切都已經結束了。他的身體目前十分虛弱,並感到意識正在逐漸消失。但不管怎樣,他的意志都不回放棄自我。這是一種不斷戰斗的意志,一種對權力的渴望。他回顧自己的一生,他想要改變什麼?後悔過嗎?
本片把列寧放到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讓觀眾看到一個沒有偉人光環圍繞下的一個瀕死的普通人的生活。
旅程輓歌(2001)
這是一段由導演的思想、文字與畫面、聲音共同碰撞激盪的旅程,在流暢中持著嚴謹的態度,充滿想像卻真切萬分。從落葉凋零到雲靄變色,從霧中風景到冰天雪地;望彌撒的虔誠、孩童受洗的認真、若有所思的傳教士、滔滔不絕的咖啡店男子……跟隨著鏡頭的轉換,導演帶領我們冷眼旁觀、深談淺論。片尾一段在荷蘭鹿特丹博物館的眾多畫作間輕靈跳躍的戲碼,可說是《創世紀》的前身,亦是索洛科夫對藝術美學完美追求的呈現。
莫洛赫(1999)
一座不吉利的要塞高踞於雲端之上,一個裸體女人獨自在它寬廣的平台上跳躍。她知道處於監視之中,隨便地向望遠鏡揮手。不安寧地伊娃等候著她心愛的「阿迪」的到來。隔離隱蔽地的單調的平靜被元首和他的隨從:得力助手馬丁鮑曼、宣傳專家約瑟夫戈培爾及其愛妻瑪格達的到來打破。24小時的會談和置身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生動景色中漫步,一切似乎都秩序井然,即使這是在1942年的春天。但一個女人的混亂和一個人類本性無能的男人的復雜攪在一起,使得伊娃像她的男人一樣暴烈,她是膽敢向元首對抗的唯一聲音。
除了這些作品亞歷山大.索科洛夫還有《生命輓歌》及《對話索爾仁尼琴》等作品都獲得了比較多餓贊揚。
而他具有光彩而詩意的影像、深邃而激烈的感情和飄忽的空間與時間感的電影風格。迄今拍攝過超過三十部長片、紀錄片和短片的索科洛夫,傾其一生以電影語言探索和追尋人生的根本經驗。
D. 父與子 電影
《父與子》也譯為《父子迷情》
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亞歷克山大·萊茲巴什
俄羅斯
俄國名導蘇古諾夫(AleksandrSokurov)執導。這部電影是描述一對父子之間,既濃烈特殊又撲朔迷離的情感,極具爭議性和震撼力。
父親與兒子長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彷彿與世隔絕般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被回憶和日常儀式所填滿。有時他們看起來就像兄弟,有時甚至像一對戀人。
兒子亞力克斯走上了一條和父親一樣的道路,進入了軍校。他喜歡體育運動,還有了女朋友。但是情人之間卻總有點隔閡,女友似乎在暗暗嫉妒亞力克斯與父親的親密關系。
盡管亞力克斯心裡明白所有的兒子總有一天終將離開父親,開始自己的生活,他的內心仍然充滿矛盾。
亞力克斯的父親也清楚他或許應該去另一座城市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娶一位新太太。但是,誰又能減輕亞力克斯夢魘中的痛苦呢?
從來沒有哪對父與子之間的愛如他們這般深厚。
蘇古諾夫親情三部曲系列電影的第二部,備受好評的《母與子》之姊妹篇。
本片的拍攝地點,是2003年正好建城三百周年的俄羅斯名城,如詩如畫的聖彼得堡所拍攝,極具詩意且唯美。
http://content.gougou.com/content?cid=
效果可以,但速度可能不是很快,要有耐心哦!
E. 令人悄然淚下,具有極高教育意義的家庭經典影片有哪些
1、《伴你高飛》
少年維特天生擁有成為任何一個行業的偉人的潛能,父母總希望他能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然而他自己卻不知道未來該干什麼好。在父母的壓力下維特總是鬱郁寡歡。幸好還有理解他的爺爺,爺爺和維特一樣,充滿野心,自小想當一名飛行員,可是最後卻當了一名木匠。當爺爺終於駕著飛機像鳥兒一樣飛翔時,他告訴維特,雖然做了一輩子木匠,但他仍然很開心,因為理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你所要做的是順著命運的安排勇往直前。爺爺最後幸福的逝去了。而維特,也終於領悟了爺爺的人生真諦,敲響了之前拒絕過的女鋼琴家的門……
非常棒的電影。每個人都擁有夢想,但往往缺少去追求的勇氣,有時你覺得平淡無味的生活在別人眼裡如獲至寶,只有懂得追求同時又懂得滿足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理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F. 高分!尋找一部關於二戰 父與子 的電影
美麗人生
電影(義大利)
更多中文片名:
一個快樂的傳說
更多外文片名:
Vitaèbella,La
LifeIsBeautiful
導演
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
編劇
文森佐•克拉米VincenzoCerami.....and
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
演員
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GuidoOrefice
尼可萊塔•布拉斯基NicolettaBraschi.....Dora
喬治•坎塔里尼GiorgioCantarini.....GiosuéOrefice
瑪麗莎•佩雷德斯MarisaParedes.....MadrediDora
攝影:
托尼諾•德利•科利
音樂:
尼科拉•皮奧瓦尼
影片類型:
愛情/劇情/戰爭/喜劇
片長:
116min/USA:118min(Englishbbedversion)
國家/地區:
義大利
對白語言:
英語德語義大利語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PG-13forholocaust-relatedthematicelements.
級別:
Singapore:PGPortugal:M/12Argentina:13Australia:MChile:TEUSA:PG-13Finland:K-12Sweden:11UK:PGFrance:UPeru:14Norway:7Spain:TItaly:TBrazil:12Germany:6Netherlands:ALHongKong:IIANewZealand:MSwitzerland:12Belgium:KT
版權所有:
MelampoCinematograficaS.r.l.-Rome,1997(onprint)
義大利梅蘭坡電影公司出品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發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票房成績
全美首映票房:$3,244,284.00(單位:美元)
全美累計票房:$57,598,247.00(單位:美元)
海外累計票房:$171,600,000.00(單位:美元)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義大利Italy1997年12月20日
法國France1998年5月.....(CannesFilmFestival)
加拿大Canada1998年9月3日.....(MontréalFilmFestival)
加拿大Canada1998年9月12日.....(TorontoFilmFestival)
比利時Belgium1998年10月14日
瑞士Switzerland1998年10月16日.....(Germanspeakingregion)
法國France1998年10月21日
美國USA1998年10月22日.....(AFIFilmFestival)
美國USA1998年10月23日
加拿大Canada1998年11月6日
德國Germany1998年11月12日
奧地利Austria1998年11月13日
荷蘭Netherlands1998年12月3日
芬蘭Finland1998年12月18日
挪威Norway1998年12月24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1998年12月26日
斯洛維尼亞Slovenia1999年1月14日
葡萄牙Portugal1999年1月22日
瑞典Sweden1999年1月22日
冰島Iceland1999年1月23日.....(ReykjavikFilmFestival)
冰島Iceland1999年3月12日
巴西Brazil1999年2月5日
英國UK1999年2月12日
阿根廷Argentina1999年2月18日
丹麥Denmark1999年2月19日
西班牙Spain1999年2月26日
土耳其Turkey1999年2月26日
香港HongKong1999年3月4日
哥倫比亞Colombia1999年3月5日
紐西蘭NewZealand1999年3月5日
韓國SouthKorea1999年3月6日
泰國Thailand1999年3月12日
捷克CzechRepublic1999年4月1日
馬來西亞Malaysia1999年4月1日
斯洛伐克Slovakia1999年4月1日
匈牙利Hungary1999年4月8日
日本Japan1999年4月17日
愛沙尼亞Estonia1999年6月18日
俄羅斯Russia1999年7月16日
美國USA1999年8月6日.....(limited)(bbedversion)
經典台詞:這是我的經歷
這是我父親所作的犧牲
這是父親賜我的恩典
劇情介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圭多、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士兵,將他抱上坦克。
幕後製作: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貝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頗有點卓別林喜劇的效果。這種處理彰顯了義大利人開朗的民族性,並且用逗笑效果甚高的奇想將一個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使人在觀賞時感到內心愉悅,看後亦深覺酸澀。其中,情節編排巧妙和主角個性鮮明居功至偉,貝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處處見火花。貝尼尼因此片榮登奧斯卡影帝,它在世界各地也有極高的賣座。
花絮:
•在片中扮演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Benigni)妻子的尼可萊塔•布拉斯基(NicolettaBraschi),在生活中也是他的妻子。
•貝尼尼在獄中穿的衣服的號碼跟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的一樣。
•貝尼尼說片名來自利昂•托洛茨基(LeonTrotsky)說所的話。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時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殺時,他看著花園中的妻子寫出了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
•貝尼尼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這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二次由自導自演的人榮獲表演獎,第一次是勞倫斯•奧立弗1948的電影《哈姆雷特》。
•睡覺前Guido和Ferruccio開了段關於叔本華的玩笑。叔本華是希特勒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
穿幫鏡頭:
•Guido在集中營跟兒子說話的戲,小演員說台詞時,貝尼尼也同時做口型。
•軍營中,Dora從床上站起來,去窗邊聽她丈夫放的音樂時,在屏幕左邊可以看見電纜和工作人員的影子。
•Guido的兒子從藏身之處走出時,他徑直超一個道具走去(並且盯著它)。那顯然是給小演員表演設置的「記號」。
•Guido通過喇叭放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故事》(TalesofHoffman)中的《威尼斯船歌》(TheBarcarole)。而事實上因為奧芬巴赫是猶太人,所以在納粹集中營很難找到他的音樂。
評論:
美麗人生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義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象這種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里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義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於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筆者在最近「奧斯卡獲獎電影展」觀看這部電影時發現在座的許多觀眾都哭了,深深被感動了,就像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這次是偉大的父愛榜樣。作為導演和男主角的貝尼尼知道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欣慰,一定一臉的苦笑,作為一個出色的喜劇演員,他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G. 卜勞恩《父與子全集》介紹
《父與子》
連環漫畫《父與子》是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的不朽傑作。
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卡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畫面閃爍著智慧之光,無言地流瀉出純真的赤子之情與融融天倫之樂,永遠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父與子》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與子》完成於1860年8月至1861年8月,經多次修改後,於1862年在《俄羅斯導報》上。
《父與子》描寫的是父輩與子輩沖突的主題。這一沖突在屠格涅夫筆下著上了時代的色彩。巴扎羅夫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的年輕一代——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的老一代人。當然,在對待年輕人的態度上,父輩中的人們態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較溫和,希望理解子輩,想跟上時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爾則固執已見,信奉貴族自由主義,對年輕人的反叛耿耿於懷。父與子的沖突在廣義上表現為巴威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的對立,由此,在巴扎羅夫身上塑造了時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羅夫是精神上的強者。他充滿自信,生氣勃勃,具有銳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爾卡狄家的僕人們和睦相處,並不妨礙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後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鋒芒集中表現在他與巴威爾的論戰上。兩人初次相見,就在感覺上互不相容,進而展露出思想觀點上的針鋒相對。巴扎羅夫以他特有的簡潔、粗魯的話語對巴威爾以強有力的反擊。頗有咄咄逼人之勢。他決不屈從權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評判標准,體現了年青一代獨立思考的處世態度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爭精神,當然,也帶有年輕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偏頗和極端。但他還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優勢壓倒了對手。巴扎羅夫吻費涅奇卡,在巴威爾看來,是嚴重地侵犯了貴族的權利,也是他們之間對立觀點的繼續發展。決鬥暴露了巴威爾的偏狹、虛弱和做作,顯示了巴扎羅夫的豁達、鎮定和自信,雙方精神力量的強弱在此得到進一步的揭示。
巴扎羅夫是行動的巨人,他抨擊貴族的泛泛空談,自己首先從小事做起。他具有實踐能力,注重自然科學研究。他的行動有價值取捨標准:「凡是我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我們就依據它行動。」他的行動目標很明確——為未來打掃地盤。他敢於行動的勇氣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他曾惱怒自己也產生那樣浪漫的情感,但在愛情之火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卻決不迴避躲閃。
屠格涅夫寫出了在否定愛情的巴扎羅夫內心,愛情是如何萌芽、發展的,寫得真實可信。但是作家讓巴扎羅夫在愛情受挫後一蹶不振,重蹈了巴威爾在戀愛上的覆轍,那句對巴威爾的尖刻評價「雄性生物」猶如一記耳光反打在巴扎羅夫自己的臉上。這並不是說,不能寫他的失戀痛苦,英雄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但屠格涅夫卻讓他的主人公一味消沉下去,不能自拔,直至死亡。這不能不是對巴扎羅夫的曲解。那個在貴族庄園所向披靡的勇士竟無力使自己最終擺脫消極悲觀的情緒,人物性格的整體性因此受到損害。作家把巴扎羅夫臨終前期待阿金左娃的一吻這幕寫得極為動人,然而他的銳氣,他的憤恨,他的精神威力,他的堅強意志也在這女人敷衍式的一吻中消溶殆盡。
這種違反人物性格發展邏輯的矛盾變化,與作家的思想傾向不無聯系。屠格涅夫對巴扎羅夫所代表的平民知識分子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嚮往,他欽佩他們的個人品質和犧牲精神,但並不贊成他們的社會政治主張。這位溫和的自由主義貴族作家害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們的事業取得成功。他認為他們的觀點必然導致他們成為悲劇人物,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羅夫的失戀、悲觀乃至最後死亡。巴扎羅夫性格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家對民主主義者的矛盾態度。
阿爾卡狄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有特殊的意義。就年齡來說,他屬於子輩,也曾追隨過巴扎羅夫;但就思想意識來說,他是父輩的子弟,因此巴扎羅夫稱他為「溫柔的自由主義少爺」。在剛剛到來的新觀念和遲遲不肯退去的舊觀念相互爭斗的時候,青年人憑借他們的敏感、勇氣和朝氣等生理、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傾心於新觀念,然而子輩並不是先進思想的當然代表者,進化論的觀念在社會思想斗爭中並不具有絕對普遍性,更何況其中也不乏有獵奇求新的表面追求。因此,屠格涅夫所表現的不全是生理、心理意義上兩代人的代溝,更滲透著不同社會陣營之間政治思想的分歧,從而揭示出當時俄國民主主義對貴族自由主義的勝利。
《父與子》的中心人物是平民知識分子巴扎洛夫。巴扎洛夫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徵是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這表現在:1、他激烈地否定現存制度。巴扎洛夫的否定有其歷史的合理性。這里首先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其次才是革命者的版面認識和過激情緒。作家對巴扎洛夫的這種精神特質雖不欣賞,但卻作了真實的描述。2、蔑視貴族階級。這是平民覺醒的一個重要特徵。巴扎洛夫確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確信自己是時代英雄,有權蔑視貴族階級。他對於巴威爾的憤怒挑戰始終從容對待,而且常常擺出一付不屑一顧的態度。在論辯中,在決斗里,他老師崇高的勝利者。最後巴威爾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光榮已成往事。3、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巴扎洛夫已經不同於巴西斯托夫,他不再是優秀貴族分子的追隨者,他已經意識到,平民優於貴族。這是平民勢力興起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同時,屠格涅夫也表現了巴扎洛夫的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使他和人民隔膜起來的情形。一個農民評論巴扎洛夫說:「當然啦,他是一位少爺,他能懂得什麼呢?」這樣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巴扎洛夫高於普通農民和脫離人民的一面,在當時的平民知識分子中,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現象。這正是後來的民粹主義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H. 父與子主要內容20字
你好朋友
《父與子》有兩部經典作品小說《父與子》一部是俄國小說家伊凡·屠格涅夫的小說代表作,發表於1862年。小說里父親與兒子代表著俄國兩代之間日益增長的代溝。一部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創作的連環漫畫,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卡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電影《父與子》 也譯為《父子迷情》
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亞歷克山大·萊茲巴什
俄羅斯
俄國名導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執導。這部電影是描述一對父子之間,既濃烈特殊又撲朔迷離的情感,極具爭議性和震撼力。
父親與兒子長年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彷彿與世隔絕般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中,被回憶和日常儀式所填滿。有時他們看起來就像兄弟,有時甚至像一對戀人。
兒子亞力克斯走上了一條和父親一樣的道路,進入了軍校。他喜歡體育運動,還有了女朋友。但是情人之間卻總有點隔閡,女友似乎在暗暗嫉妒亞力克斯與父親的親密關系。
盡管亞力克斯心裡明白所有的兒子總有一天終將離開父親,開始自己的生活,他的內心仍然充滿矛盾。
亞力克斯的父親也清楚他或許應該去另一座城市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娶一位新太太。但是,誰又能減輕亞力克斯夢魘中的痛苦呢?
從來沒有哪對父與子之間的愛如他們這般深厚。
蘇古諾夫親情三部曲系列電影的第二部,備受好評的《母與子》之姊妹篇。
本片的拍攝地點,是2003年正好建城三百周年的俄羅斯名城,如詩如畫的聖彼得堡所拍攝,極具詩意且唯美。
望採納祝你好運
I. 與父子關系的相關電影,有哪些,推薦一下,最好是國外的
《美麗人生》(集中營里的故事)
《大魚》(一個充滿了虛幻的美麗故事)
都是講父愛的片子,非常感人。
最早的有一個《偷自行車的人》也突出表現了父子之情,但並不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