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國電影美學
【資料特供】韓國電影簡史
韓國電影的歷史分期: 無聲電影時期(1919-1935)、有聲電影時期(1935-1945)、光復電影時期(1945-1955)、中興時期(1955-1969)、衰退時期(1970-1979)、轉換時期(1980-1989)、厚積時期(1990-1999)、成熟時期(2000-)
1900年初,電影主要以短片的形式上映,相應的短片影院也隨之形成。也有一種說法是韓國大眾最初接觸電影是在1903年,在這之前也有過上映類似幻燈片的記載,但據當時的《皇城新聞》刊登的電影廣告推測,也就最早在1903年左右。那時的電影還非常雛形,只不過是一些用照片拼湊起來的作品。1910年《復活》等外國影片開始進入作為殖民地國家的韓國,那時,韓國的第一批電影開拓者們忘我地投入到劇作中,特別是製作人金道山克服種種不利的社會環境,在那個時代做著第一代電影人的夢想。當他在韓國的土地上第一次看到日本的電影後,受到極大震動。1919年,他和民族資本家朴勝弼合力,製作了韓國最早期的電影,在其後20年的發展過程中,電影終於從戲劇的附屬品中脫離出來,成為了一門單獨的藝術,進入了無聲電影發展時代。
1922年,金道山拍攝電影《國境》時悴然去世,《國境》成了他一部留給世人沒有完成的作品。1923年,尹百男完成了《月下的盟誓》,可被喻為'韓國第1號'的這部電影,是韓國現代電影的啟蒙之作,擔任女主人公的李月夏通過本部影片,成了當時一位耀眼的明星。1924年以前,電影的製作過程中,多多少少還有外國人參與製作,但在這一年,完全由韓國人自己製作的影片《全朝鮮女人》、《網球比賽》等相繼問世,從1925年起,隨著李慶遜出品的《開拓者》,無聲電影在韓國進入了全盛期。
1926年,進入了韓國電影的第一次黃金時代,最顯著的標志首推影片《阿里郎》,這是演員出身的奈隕圭導演的處女作,奈隕圭依靠《阿里郎》的成功,成為了當時電影界的核心人物。這部影片對後來電影的發展和走向起到了深刻的影響,直至今日,《阿里郎》的餘波,仍相當程度地存在,它已不單單是部影視作品,更多地從片中發掘出了韓民族的精神。
在殖民地時代,韓國電影最初的任務是,通過片中反映的殖民時期的民族現實情況,啟發人們對現實進行變革;從藝術角度來看,電影美學的發展,在藝術范圍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
在1927年一年的時間里,14部無聲電影製作完成,其中奈隕圭的《玉女》、《啞巴》和柳夏泳的《流浪》頗受關注,成為當時的焦點。進入30年代,韓國電影轉變方向尋求發展。轉變方向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強化統治,電影界進入了極其艱苦的時期,導演們希望通過電影的啟蒙,樹立觀眾們的民族自尊和自強,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李圭煥的《沒有主人的渡船》。
1935年,有聲電影終於在韓國出現了,它的標志是《春香傳》,這部影片是韓國電影的又一個里程碑。進入40年代,由於日本的殖民統治,電影完全被日式的'文化強壓'所控制。1940年發布的'朝鮮電影令'中規定,電影的製作和發行全要通過許可,'電影令'被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韓國電影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在那段時間製作的電影或者親日傾向極濃,或者乾脆和日本合作拍攝,而且大部分採用日本語台詞。盡管電影被籠罩在這種高壓之下,偶爾也有一兩部優秀電影出現,例如尹奉春的《新天地》和權昌根的《福利萬里》。
1945年對於電影界是一個嶄新的春天,這一年,韓國解放了。韓國電影的又一個發展期到來了,崔任圭的《自由萬歲》等帶有'光復'內容的電影閃亮登場,其它名作品還有,崔任圭的《沒有罪的罪人》,李九亨的《安中根日記》,權昌根的《解放了,我的故鄉》等。1948年,韓國和朝鮮分別獨立後,電影終於迎來了相對安定的環境,穩步發展。《為了祖國》、《海鷗》、《法西斯》等一批電影涌現出來,戰爭片、喜劇片等題材多種多樣,可是這樣的復興沒能持續多久。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這不僅是對電影發展的一個沉重打擊,更使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倒退。戰爭的3年基本上是韓國電影的空白期,電影人被分做了左、右陣營,大多數人被強制留在北方,有一部分去了美國。因為戰爭,電影人才和膠片都大量流失,物資的不足,拍電影簡直就成了一個夢想。
50-60年代,申星一、嚴鶯蘭等年輕影星登上舞台,推出了「赤腳青春」等紅極一時的影片。現在所談的韓國電影嚴格意義來講,只是'南韓電影',在韓國南部建國後,有幾種發展現象最為引人注目:對國產電影採取免稅措施;諷刺劇受到歡迎,代表作是《出嫁的日子》;出現了一位著名的電影編導柳憲睦,他的作品主要有公映於1956年的處女作《十字路口》,還有1957年拍攝的《失去的青春》;捕捉社會現實題材電影的出現,使觀眾觀看後,引發了思考,最著名的影片是拍於1961年的《走火的子彈》。
70年代電視走入尋常家庭,電影業進入衰退期。但這一時期仍出現了『星星的故鄉』 『冬女』等描繪年輕人愛情故事的暢銷電影。電影受眾主要為年輕人,還有商業色彩很濃的兩個趨勢漸漸地成為了主流,名片接踵而至,如《傻瓜們的遊行》、《士兵們的故鄉》、《冬天女人》、《風起的日子》等,這些電影的出現,對於工作在電影界的影人都是極大的收獲和安慰。除了上述電影,《真的,真的,別忘了》、《少女的祈禱》等為少年兒童拍攝的電影也盛行起來。
80年代的韓國政治動盪,韓國新電影直面社會的現實,揭露不合理的現象,這樣的潮流主要由李長鎬和裴昶浩引領,如李長鎬拍攝了直接批判社會貧富懸殊和階層矛盾的影片《風吹大好天》,成為現實主義電影誕生的標志;裴昶鎬沿襲了現實主義風格,以個體人生為核心,拍攝了《那年的冬天很溫暖》(1984)、《喜悅年少歲月》(1987)等現代人生系列作品。這個時期韓國電影最大的收獲,還要數林權澤、李斗鏞等老導演的新轉變。
可以說80年代,韓國電影業迎來復興的曙光。國際電影節上接連獲獎,韓國電影的國際聲譽得到提升。林權澤導演的「The Suppogate Womb」獲第44屆威尼斯電影節(Venezia Film Festival)最佳女演員獎(姜受延),裴鏞均導演的『Why Has Bodhi-Dharma Left for the East?』獲第42屆羅迦諾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作品獎等。90年代林權澤導演的『西便制』又獲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
隨著電影業的繁榮,「忠武路」這個地方也開始變得有名起來。忠武路這個代名詞指電影人工作室集中的地方。即使現在,一提忠武路也會讓人聯想到電影產地。此外,80-90年代韓國電影發展壯大,影院也隨之發展起來。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影院集中地就是鍾路街區。從鍾路1街到3街,見證韓國電影史的團成社(影院)、大韓劇院、首爾劇院、好萊塢劇場等影院林立。 最近,團成社、大韓劇院等老式劇院也升級為現代化的多媒體影院
90年代以後,韓國電影發展勢頭迅猛,出現了一大批高水準的佳作。
90年代的韓國社會,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持續發展,為電影創作營造了比較穩定的環境。1990年林權澤《將軍的兒子》在全國上座率高達300萬人次,創歷史之最;同年朴光洙《黑色共和國》、張善宇《市井小民》、鄭智泳《南部軍》也閃亮登場。1993年是林權澤的「《悲歌一曲》年」,該片創下了漢城100萬觀影人次的票房紀錄。
1995年到1998年,是韓國電影多元化新格局形成的重要階段。1994年,姜佑碩的《兩個警察》、金弘準的《玫瑰色人生》等獲得了高額票房的佳績,在好萊塢電影的霸權面前樹立了國產電影的魅力招牌,1995年,那一年隨著電影100周年的來臨,藝術電影院開始成立,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齊頭並進。1996年,洪翔秀《豬掉進水井的那一天》、姜齊奎的《銀杏樹床》、梁允浩的《流離》更加具有了年輕時尚的新近特徵。1997年,李正國「催淚性電影」《信》、張允賢《上網》的觀影人次都高達100萬人次以上;同時李昌東《綠魚》、宋能漢《No.3》、張善宇《壞電影》為代表的一批電影,既在類型探索上做出了努力,而且藝術獎項的收獲也不錯。1998年,許秦豪《八月聖誕節》、李貞香《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等少數影片繼續情感思路之外,恐怖電影作為新類型得到年輕導演的青睞,金知雲《安靜的家庭》、朴基勇《女校怪談》、朴光春《退魔錄》成為經濟不景氣的縮影,得到了觀眾的共鳴。
1998年也是韓國電影民族性突起、國片情結高漲的歷史性一年。1999年,「電影配額制度文化聯大」這一民間機構成立,為促進韓國電影進一步興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1999年的韓國電影的旗幟作品是姜齊奎導演的《生死諜變》,首映當日影院爆滿,公映57日全國上座人數高達620萬,票房總額遠超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成為當年世界范圍內的唯一的民族電影商業奇跡。隨後參加康城影展的鄭志宇電影《快樂到死》,也獲得了藝術和商業的雙豐收。朴燦旭《共同警備區JSA》、李昌東《薄荷糖》、李玄升《飛越愛情海》等片也都不甘示弱。2001年時年輕導演郭景澤的《朋友》成為韓國電影史上最為賣座的影片;郭在勇《我的野蠻女友》、朴哲官《我的老婆是黑社會老大》、金尚真《狂戰殺手》等黑社會題材影片,也都狂掃市場,觀映人次都達400萬以上。此外許秦豪詩電影風格的《春逝》等青春愛情題材、《武士》為代表的新型動作片也都屢創藝術和商業佳績。
2002年,《綠洲》、《醉畫仙》、《雙重陰謀》等眾多影片再一次將韓國電影推向藝術和商業並進的輝煌未來,不僅本土市場佔有率已基本達到60%,而且橫掃香港、日本等東南亞國家與地區,《我的野蠻女友》《我的老婆是黑社會老大》等影片甚至還向好萊塢售出了再製作版權,韓國電影已經成為了亞洲影壇的生力軍。
公眾對電影的興趣日益增高,韓國的道政府和私人組織舉辦過不少國際電影節,其中包括釜山國際電影節、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全州國際電影節和首爾婦女電影節。同其它國家一樣,韓國的電影業在動畫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發展,製作現代動畫片的公司已有200餘家。韓國的電影、視頻、動畫和在線影視業在高速網際網路的刺激下也在快速發展。
② 歷屆威尼斯或者柏林或者戛納電影節影帝,有追加
【威尼斯電影節影帝】
1932
弗雷德·馬區 化身博士
美國
第2屆
1934
華萊士·比里自由萬歲
美國
第3屆
1935
皮埃爾·布郎夏爾罪與罰
阿爾及利亞
第4屆
1936
羅·穆尼萬世流芳
烏克蘭
第5屆
1937
伊密爾·詹寧斯 統治者
德國
第6屆
1938
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
英國
第9屆
1941
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
義大利
第10屆
1942
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
義大利
第12屆
1947
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
法國
第13屆
1948
恩斯特·多伊奇審判
奧地利
第14屆
1949
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
美國
第15屆
1950
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
美國
第16屆
1951
讓·加賓黑夜是我的王國
法國
第17屆
1952
弗雷德里克·馬區一個推銷員的死
美國
第18屆
1953
亨利·維爾伯特沒有懺悔的神
法國
第19屆
1954
讓·加賓不要碰珠寶
法國
第20屆
1955
肯尼思·莫爾親情深似海
美國
第21屆
1956
布爾威爾巴黎橫斷面
法國
第22屆
1957
安東尼·弗朗西奧薩浪子回頭
美國
第23屆
1958
亞歷克·吉尼斯馬口
英國
第24屆
1959
詹姆斯·斯圖爾特桃色血案
美國
第25屆
1960
約翰·米爾斯榮譽感
英國
第26屆
1961
三船敏郎鏢客
日本
第27屆
1962
畢特·蘭卡斯特阿爾卡特茲的養鳥人
美國
第28屆
1963
艾爾伯特·芬尼湯姆·瓊斯
英國
第29屆
1964
湯姆·考特尼國王與國家
第30屆
1965
三船敏郎紅鬍子
日本
第31屆
1966
雅克·佩爾半個男人
義大利
第32屆
1967
留比薩·薩馬爾契奇早晨
南斯拉夫
第33屆
1968
約翰·馬勒臉
美國
第36屆
1979
尤·列奧諾夫秋天的馬拉松
蘇聯
第37屆
1980
奧斯卡·拉特維爾第一個工作
西德
第37屆
1980
喬治·伯恩斯、阿特卡尼走路的風度
美國
第38屆
1981
羅伯特·杜瓦爾真誠懺悔
美國
第39屆
1982
羅伯特·鮑威爾命令
西德
第40屆
1983
馬修·莫迪恩北極光
美國
第41屆
1984
納西魯丁·薩赫交叉點
印度
第42屆
1985
熱拉爾·德帕迪厄警察
法國
第43屆
1986
卡爾洛·德萊·彼亞內聖誕禮物
義大利
第44屆
1987
詹姆斯·威爾比、休·格蘭特莫里斯
英國
第45屆
1988
唐·阿梅奇、喬·曼特格納情況變化
美國
第46屆
1989
馬爾塞羅·馬斯特羅、馬西莫·特羅伊西幾點鍾
義大利
第47屆
1990
奧列格·鮑里索爾夫唯一的證人
保加利亞
第48屆
1991
瑞凡·費尼克斯我私人的愛達荷
美國
第49屆
1992
傑克·萊蒙格侖加里·格侖·羅斯
美國
第50屆
1993
法比西歐·班提佛克
澳大利亞
第51屆
1994
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中國
第52屆
1995
高茲殺手
德國
第53屆
1996
利姆·尼森邁克爾·柯林斯
愛爾蘭
第54屆
1997
韋斯利·斯奈普斯一夜情
美國
第55屆
1998
西恩·潘騷亂
美國
第56屆
1999
吉姆·布羅本特酣歌暢戲
英國
第57屆
2000
賈維爾·巴登夜晚降臨前
西班牙
第58屆
2001
盧吉·羅·卡斯西歐我眼中的光
義大利
第59屆
2002
斯特法諾·阿科斯旅行中的愛情
義大利
第60屆
2003
西恩·潘21克
美國
第61屆
2004
賈維爾·巴登 深海長眠
西班牙
第62屆
2005
大衛·斯特雷澤恩晚安,好運
美國
第63屆
2006
本·阿弗萊克好萊塢庄園
美國
第64屆
2007
布拉德·皮特刺殺神槍手
美國
第65屆
2008
西爾維奧·奧蘭多喬凡娜的父親
義大利
【戛納電影節影帝】
第1屆 1946 雷·米蘭德 失去的周末 美國
第3屆 1949 愛德華·羅賓遜 陌生人的房子 美國
第4屆 1951 邁·雷德格雷夫 白郎寧觀點 英國
第5屆 1952 馬龍·白蘭度 查巴塔萬歲 美國
第6屆 1953 Charles Vanel 恐懼的代價 法國
第8屆 1955 Spencer Tracy Bad Day at Black Rock、Bolchaia Semia 美國
第10屆 1957 約翰·凱茨米勒 前南斯拉夫
第11屆 1958 Paul Newman 炎熱的夏天 美國
第12屆 1959 迪恩·斯托克威爾、布·迪勒姆和奧遜·威爾斯 邪惡的沖動 美國
第14屆 1961 安東尼·潘金斯 愛吧,布拉姆斯 英國
第16屆 1963 Richard Harris 運動生涯 英國
第17屆 1964 Antal Pager 百靈鳥 匈牙利
第17屆 1964 Saro Urzì 被引誘和拋棄的女人 義大利
第18屆 1965 Terence Stamp 收藏家 美國
第19屆 1966 Per Oscarsson 飢餓 丹麥
第20屆 1967 Odded Kotler 三天和一個孩子 以色列
第22屆 1969 Jean-Louis Trintignant Z 法國
第23屆 1970 Marcello Mastroianni 妒忌的悲劇 義大利
第24屆 1971 Riccardo Cucciolla 薩柯與萬澤蒂 義大利
第25屆 1972 Jean Yanne 我們不會白頭偕老 法國
第26屆 1973 Giancarlo Giannini 愛情片與無政府主義 義大利
第27屆 1974 Jack Nicholson 最後的細節 美國
第28屆 1975 Vittorio Gassman 女人的香味 義大利
第29屆 1976 José Luis Gomez 派斯奎利·杜阿台家庭 西班牙
第30屆 1977 Fernando Rey 愛麗莎,我的生命 加拿大
第31屆 1978 Jon Voight 歸家 美國
第32屆 1979 Jack Lemmon 中國綜合症 美國
第33屆 1980 Michel Piccoli 失足 法國
第34屆 1981 Ugo Tognazzi 一個滑稽人的悲劇 義大利
第35屆 1982 Jack Lemmon 失蹤 美國
第36屆 1983 季·馬·伏龍台 馬里奧·里奇之死 義大利
第37屆 1984 阿爾弗雷多·蘭達和弗朗西斯科·拉瓦爾 聖嬰 西班牙
第38屆 1985 威廉·赫特 蜘蛛女之吻 美國/ 巴西
第39屆 1986 米歇爾·布朗 晚禮服 法國
第39屆 1986 鮑勃·霍普金斯 蒙娜麗莎 法國
第40屆 1987 馬·馬斯特羅揚尼 黑眼睛 義大利
第41屆 1988 弗萊斯特·惠特克 爵士樂手 美國
第42屆 1989 詹姆斯·斯佩德 性、謊言、錄像帶 美國
第43屆 1990 熱拉爾·德帕迪約 大鼻子情聖 法國
第44屆 1991 約翰·圖圖羅 巴頓·芬克 美國
第45屆 1992 Tim Robbins 大玩家 美國
第46屆 1993 戴維·休利斯 赤裸裸 英國
第47屆 1994 葛優 活著 中國
第48屆 1995 喬納林·普萊斯 卡林頓 英國
第49屆 1996 丹尼爾·奧圖耶和巴斯卡·杜格安 第八日 比利時/ 法國
第50屆 1997 肖恩·佩因 她是如此可愛 美國
第51屆 1998 彼得·莫蘭 我的名字叫喬 英國
第52屆 1999 埃馬紐埃爾·肖特 人性 法國
第53屆 2000 梁朝偉 花樣年華 中國香港
第54屆 2001 班華·馬殊邁爾 鋼琴教師 法國
第55屆 2002 Olivier Gourmet 兒子 法國
第56屆 2003 Muzaffer Ozdemir,Mehmet Emin Toprak 烏扎克 土耳其
第57屆 2004 柳樂優彌 無人知曉 日本
第58屆 2005 Tommy Lee Jones 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美國
第59屆 2006 Jamel Debbouze、薩米·納西利、Roschdy Zem、Sami Bouajila和Bernard Blancan 光榮歲月 阿爾及利亞
第60屆 2007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驅逐 俄羅斯
第61屆 2008 本尼西奧·德托羅 切格瓦拉傳
【柏林電影節影帝】
第6屆 1956 伯特蘭·卡斯特 空中吊架 美國
第7屆 1957 彼得羅·英范蒂 蒂查克 墨
第8屆 1958 西德尼·波埃特 掙脫索鏈 美國
第9屆 1959 讓·加賓 流浪漢阿爾基麥迪斯 法國
第10屆 1960 弗雷德·馬區 繼承的風聲 美國
第11屆 1961 彼得·芬奇 寂寞的男人 英國
第12屆 1962 詹姆斯·斯圖爾特 霍伯斯先生的假日 美國
第13屆 1963 西德尼·波埃特 野百合 美國
第14屆 1964 羅德·施泰格爾 當鋪 美國
第15屆 1965 李·馬文 女賊金絲貓 美國
第16屆 1966 瓊-皮爾里·利奧德 男歡女愛 法國
第17屆 1967 米歇爾·西蒙 老人與孩子 法國
第18屆 1968 瓊-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說謊的人 法國
第21屆 1971 讓·加賓 貓 法國
第22屆 1972 阿伯特·索迪 為什麼 義大利
第25屆 1975 瓦·布羅德斯基 說謊者雅各布 東德
第26屆 1976 格哈德·奧爾辛斯基 失去的生命 西德
第27屆 1977 費·費·戈麥茲 隱士 西
第28屆 1978 克萊格·拉塞爾 殘暴 加拿大
第29屆 1979 米歇爾·普拉西多 埃涅斯托 義大利
第30屆 1980 安德烈·賽韋林 售票員 波蘭
第31屆 1981 阿·索洛米欣 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生中的26天 蘇
第31屆 1981 傑克·萊蒙 禮物;父子情深 美過
第32屆 1982 米歇爾·比科里 奇異事件;一個奇特的故事 法國
第32屆 1982 斯特蘭·斯卡爾斯高 愚蠢的謀殺者 瑞典
第33屆 1983 布魯斯·德恩 錦標賽季節 美國
第34屆 1984 阿爾伯特.芬尼 服裝師 英國
第35屆 1985 費·費·戈麥茲 史蒂科 西德
第36屆 1986 頓四爾·庫蒂茲 小羊的微笑 土、以
第37屆 1987 吉安·馬里亞·活隆泰 莫羅事件 義大利
第38屆 1988 維·波塞 同甘共苦 東德
第38屆 1988 曼·莫克 同甘共苦 東德
第39屆 1989 吉恩·哈克曼 密西西比在燃燒 美國
第41屆 1991 梅納德·埃基亞西 約翰遜先生 英國
第42屆 1992 阿爾明·米勒-斯塔爾 奧茲伯爵 英國、義大利 、德國
第43屆 1993 丹澤爾·華盛頓 黑潮-麥爾坎X 美國
第44屆 1994 湯姆·漢克斯 費城故事 美國
第45屆 1995 保羅·紐曼 大智若愚 美國
第46屆 1996 肖恩·佩恩 死囚上路 美國
第47屆 1997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 美國
第48屆 1998 塞繆爾·L·傑克遜 危險關系;傑克.布朗 巴西
第49屆 1999 邁克爾·桂斯德克 晚的形狀 德國
第50屆 2000 丹澤爾·華盛頓 颶風 美國
第51屆 2001 本尼西奧·德·托若 毒網;天人交戰 美國
第51屆 2001 崔林 十七歲的單車 中國
第51屆 2001 李濱 十七歲的單車 中國
第52屆 2002 雅克·甘布林 通行證 西班牙、法國、德國
第53屆 2003 薩姆·洛克威爾 危險思想自白 美國
第54屆 2004 丹尼爾·亨德勒 失去的擁抱 Lost Embrace 阿根廷
第55屆 2005 盧·泰勒·普奇 吸拇指的人 美國
第56屆 2006 莫里茲·布雷多 基本粒子 德國
第57屆 2007 胡里奧·查維茲
第58屆 2008 瑞扎·納基 麻雀之歌 伊朗
③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歷屆回顧
歷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回顧 第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1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2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3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④ 英雄是哪個導演拍的
張一某吧
⑤ 韓國電影的發展
韓國電影發展到今天的振興狀態,走過了漫長的歷史。1900年初,韓國電影主要以短片的形式上映,相應的短片影院也隨之形成。在這以後的50-60年代,以申星一、嚴鶯蘭等年輕影星為代表的「赤腳青春」等紅極一時的影片,是那個時代的標志。
70年代,電視走入尋常家庭,電影業進入衰退期。但這一時期仍出現了『星星的故鄉』 『冬女』等描繪年輕人愛情故事的暢銷電影。
80年代,韓國電影業開始復興。國際電影節上接連獲獎,韓國電影的國際聲譽得到提升。林權澤導演的《The Suppogate Womb》獲第4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ezia Film Festival)最佳女演員獎(姜受延),裴鏞均導演的「Why Has Bodhi-Dharma Left for the East?」獲第4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作品獎等。90年代林權澤導演的《西便制》又獲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
90年代以後,韓國電影發展勢頭迅猛,出現了一大批高水準的佳作。
1996年的韓國電影《銀杏床》;
1999年韓國電影《生死諜變》;
2000年的韓國電影《共同警備區》;
2001年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朋友》;
2002年《回家》《醉畫仙》;
2003年《殺人回憶》等電影題材內容多樣,充分體現了韓國電影的百花齊放,興旺發達;
2005年一部《王的男人》刷新韓國電影觀影記錄;
2006年,韓國的電影終於往世界的方向走動,一部科幻電影《漢江怪物》在韓國人民的心中是不可缺少的,創下了2005-2006年韓國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也是奉俊昊導演的辛苦創作!
2007年—2009年可以說韓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流行史上不可磨滅的,因為韓國電影的驚捒片,科幻片,動作片,愛情片,喜劇片,恐怖片,已經達到了頂級的技術!
2009年末,韓國科幻大片《田禹治》在韓國聖誕節期間上映,相信2010年中國就能觀看這部大戲;
2010年,韓國一線明星河智苑在紐西蘭拍攝怪物片《第七礦區》還有,韓國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電影節,成為韓國電影興旺發達的基礎之一;
這就是以推出綜合電影為主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以推出數碼影像為中心的「全州國際電影節」還有推出幻想電影為主的「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
4500萬人口的韓國,從2003至2004年觀看電影的人次幅度增長了13.9%,例如觀看韓國本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觀眾,到達了1150萬人次之多。用韓國人自己的話講,除了走不動的老頭和吃奶的嬰兒,大家都為這部國產大片做出了貢獻。
韓國電影在國際舞台上的獲獎情況也可以看到韓國電影振興的足跡
2002年,韓國資深老導演林權澤憑《醉畫仙》,榮獲第五十五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打響了揚威國際的第一炮。同年9月,李滄東的《綠洲》,贏得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成就了韓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另一大壯舉。
2003年,《殺人回憶》被正式搬上銀幕,從此韓國電影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
2004年2月,韓國導演金基德,以《撒瑪利亞女孩》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下了最佳導演獎;同年5月,朴贊旭的《老男孩》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9月份,導演金基德的《空房間》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摘取最佳導演銀獅獎。
2004年,韓國電影同時揚威柏林、戛納和威尼斯三大電影節,如此顯赫的驕人成績,使得韓國電影的振興達到了一個黃金時代。
2005年《哭泣的拳頭》獲得第5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大獎;
2006年《漢江怪物》此電影進入好萊塢;
2008年《舉起金剛》這部影評被認為韓國最勵志感人的影片之一;
2009年《十億韓元》與《母親》《海雲台》等眾多影片進入好萊塢。
廢除了電影審查制度取而代之的電影分級制度是韓國電影振興的前提
電影《再見,列寧》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柏林牆拆除後,無數東德人第一件事是沖向音像商店,購買他們未曾眼見的三級片,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取消電影審查制度的韓國。
韓國的電影審查制度叫「電影剪閱制度」,當時的「剪閱」是非常挑剔和嚴格的。
主要剪閱對象是:暴力的,恐怖的,靈異的,給社會帶來不好影響的,或者是批評國家政府,批評其他國家的政府,還有出現色情的,出現性部位的電影……都是剪閱和限制的范圍。
引用韓國電影振興科科長金泰薰在「紀念韓國電影放映100周年」上的講話可以知道這段歷史:「……1950年的時候對電影還是一種限制,管理的比較嚴格,1990年開始更加註重電影的資源,而不是制裁和限制,此後這10年來對電影的支持是比較多的。1960年到1980年末,政府的軍事壓力比較大,影片更多地贊揚民主主義,而沒有重視自己文化方面的影片,象《生死諜變》是描寫朝鮮姑娘和韓國男孩的愛情,是反映韓國和朝鮮關系的,現在都能出現了……」「……1960年-1970年末,政府剪膠片的情況比較多,70年代末這個情況稍微寬鬆了一些,那個時候也是在分等級,現在的分等級是更加自由地表現導演自己想要表現的東西。」
⑥ 第44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詳細資料大全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瑞士舉辦的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銷念節之一,在世界影壇上也是歷史較長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定義,獲虧戚困獎名單,定義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瑞士舉辦的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在世界影壇上也是歷史較長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獲獎名單
金豹獎Golden Leopard 獲獎 舊歡如夢 Johnny Suede 湯姆·迪西羅 Tom DiCillo 入圍 奧斯克羅茨 Ostkreuz Michael Klier 毒葯 Poison 托德·海因斯仔彎 Todd Haynes Oblako-ray 尼古拉·多斯塔爾 Nikolai Dostal Oy, vy, gusi... Lidiya Bobrova Sprung aus den Wolken Nancy Rivas,斯特芬·斯楚維特 Stefan Schwietert Tinpis Run Pengau Nengo The Funeral Fumiki Watanabe Fire! Adama Drabo Tage des Zweifels Bernhard Giger Il nodo alla cravatta Alessandro Di Robilant Anna Göldin, letzte Hexe Gertrud Pinkus 蘇醒之年 Année de l'éveil, L' 傑拉爾·科比歐 Gérard Corbiau 布線 Alambrado 馬可·貝奇斯 Marco Bechis 謝卜 Cheb 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 H Darrell Wasyk 兄弟情仇 The Indian Runner 西恩·潘 Sean Penn Le collier per de la colombe Nacer Khemir Erwin und Julia 格特茲·斯佩曼尼 Götz Spielmann 銀豹獎Silver Leopard 獲獎 Oblako-ray 尼古拉·多斯塔爾 Nikolai Dostal 銅豹獎Bronze Leopard 獲獎 H Darrell Wasyk 入圍 謝卜 Cheb 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 最佳男演員Best Actor 獲獎 Jean Bréhat(procer),拉契得·波查拉 Rachid Bouchareb(director) 謝卜 Cheb,3B Proctions(proction company) 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Prize of the Jury 獲獎 Le collier per de la colombe Nacer Khemir 榮譽金豹獎Leopard of Honor 獲獎 雅克·里維特 Jacques Rivette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film art. 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 獲獎 奧斯克羅茨 Ostkreuz Michael Klier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獲獎 Oblako-ray 尼古拉·多斯塔爾 Nikolai Dostal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Special Mention 獲獎 奧斯克羅茨 Ostkreuz Michael Klier Anna Göldin, letzte Hexe Gertrud Pinkus
⑦ 西班牙導演有沒有在歐洲三大電影節得過獎誰什麼影片
戛納:第十一屆(1958)特別獎 《復仇》Juan Antonio Bardem
第十二屆戛納國際電影節(1959年)國際獎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nuel (西班牙導演)
第十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1961年) 金棕櫚獎 路易斯·布紐爾 Luis Bunuel 《維莉迪安娜》 (西)
第二十七屆(1974)評委會獎 卡羅斯·索拉 Caslos Saura 《表妹安琪莉卡》 (西)
第二十九屆戛納國際電影節(1976年)卡洛斯·紹拉 Carlos Sarua 《烏鴉叫喳喳》 (西)
第五十二屆戛納國際電影節(1999年)導演獎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 《關於我媽媽的一切》(西)
第五十九屆(2006)戛納國際電影節 最佳劇本獎 阿莫多瓦 《回歸》 西班牙
威尼斯:
第三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1967年) 新人導演獎 艾德格萊茲 《招待 》(西)
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1992年)銀獅獎 Manuel Lombardero 《火腿火腿》
第六十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2003年9月6日) 最佳歐洲短片獎 尤利奧·羅博多 《The Trumouse Show》(西班牙)
第六十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2004年)評委會特別獎 阿萊杭德羅·阿曼納巴爾 Alejandro Amenábar 《出海》 (西)
柏林:
第五屆柏林國際電影節(1955年)銀熊獎 Ladislao Vajda 《稚情》 (西)
第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1960年)金熊獎 César Fernández Ardavín 《托姆斯的盲人犬》(西)
第十六屆柏林國際電影節(1966年)銀熊獎 Yngve Gamlin 《追擊》(西)
第十八屆柏林國際電影節(1968年)導演獎 卡爾洛斯·薩烏拉 《薄冰》(西)
第二十七屆柏林國際電影節(1978年) 導演獎 姆紐爾·古蒂雷斯 《黑轎》(西)
第二十八屆柏林國際電影節(1978年) 金熊獎 Emilio Martínez Lázaro 《馬克斯說的是什麼》(西) José Luis García Sánchez 《鮭魚》(西)
第三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1983年) 金熊獎 馬里奧·卡謬 《蜂巢》(西)
還有一些不是很確定的 沒有列舉 你可以參照下面的網址
老大 我可是很用心地
⑧ 英國注冊的演員有哪些
英國注冊的演員有:
1、休·格蘭特
休·格耐拿蘭特,1960年9月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
1982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牛津之愛》,從而進入演藝圈。1987年,憑借劇情片《莫里斯》獲得第4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1992年,主演劇情片《苦月亮》
2、海倫·米倫
海倫·米倫(Helen Mirren),1945年7月2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漢默史密斯,畢業於密德薩斯大學,白俄羅斯裔英國女演員、導演、製片。
1965年,憑借舞台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正式出道 。1984年,憑借電影《恩怨情天》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1~1993年,連續3年憑借電視系列劇《頭號嫌疑犯》獲得英國電視學院獎最佳女演員。
3、蒂姆·羅斯
蒂姆·羅斯(Tim Roth),1961年5月14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
1981年出演《隸昌燃搭你十年》,開始踏入演藝圈。1998年主演《海上鋼琴師》,憑借1900一角為觀眾所熟悉。1999年首次當導演並指導電影《戰爭地帶》,該片獲得第49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藝術電影聯盟獎。
4、艾瑪·湯普森
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1959年4月15日出生於英國倫敦,英國演員、劇作家。
1980年,畢業後的艾瑪·湯普森漸漸進入到電視圈。1993年,艾瑪以影片《霍華德庄園》獲得第65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1994年,她又以影片《去日留痕》和《因父之名》分別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段握的提名。
5、艾倫·里克曼
艾倫·里克曼(Alan Rickman,1946年2月21日-2016年1月14日),全名為艾倫·西德尼·派崔克·里克曼(Alan Sidney Patrick Rickman),出生於英國倫敦漢默史密斯,演員、導演、編劇。
⑨ 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年齡
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歷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一起來看看吧!
榜單解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1年 第1屆 利奧波德·林特貝格 《吉普車上的四個人》
1952年 第2屆 阿恩·馬特森 《幸福的夏天》
1953年 第3屆 亨利-喬治·克魯佐 《恐懼的代價》
1954年 第4屆 大衛·里恩 《霍布森的選擇》
1955年 第5屆 羅伯特·西奧德梅克 《鼠》
1956年 第6屆 吉恩·凱利 《心聲幻影》
1957年 第7屆 西德尼·呂美特 《十二怒漢》
1958年 第8屆 英格瑪·伯格曼 《野草莓》
1959年 第9屆 克勞德·夏布洛爾 《表兄弟》
1960年 第10屆 塞薩爾·阿達溫 《托梅斯的盲人犬》
1961年 第11屆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夜》
1962年 第12屆 約翰·施萊辛格 《一點愛意》
1963年 第13屆 今井正/Gian Luigi Polidoro 《武士道殘酷物語》/《惡魔》
1964年 第14屆 麥頓·埃爾克桑 《乾旱的夏天》
1965年 第15屆 讓-呂克·戈達爾 《阿爾伐城》
1966年 第16屆 羅曼·波蘭斯基 《荒島驚魂》
1967年 第17屆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出發》
1968年 第18屆 揚·特洛爾 《誰見他死去》
1969年 第19屆 Zelimir Zilnik 《第一份工作》
1971年 第21屆 維托里奧·德·西卡 《費尼茲花園》
1972年 第22屆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坎特伯雷故事》
1973年 第23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遙遠的雷聲》
1974年 第24屆 特德·科特切夫 《學徒》
1975年 第25屆 瑪塔·梅薩羅什 《領養》
1976年 第26屆 羅伯特·奧特曼 《水牛比爾和印第安人》
1977年 第27屆 拉莉薩·舍皮琴科 《上升》
1978年 第28屆 何塞·路易斯·加西亞·桑切斯 《鮭魚》
1979年 第29屆 Peter Lilienthal 《大衛》
1980年 第30屆 理查德·皮爾斯/沃納·施羅德 《拓荒者》/《巴勒莫或沃爾夫斯堡》
1981年 第31屆 卡洛斯·紹拉 《快,快》
1982年 第32屆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維洛妮卡·佛斯的慾望》
1983年 第33屆 愛德華·本內特/馬里奧·卡穆斯 《1920年的法斯特》/《蜂巢》
1984年 第34屆 約翰·卡索維茨 《愛的激流》
1985年 第35屆 戴維·黑爾/Rainer Simon 《陌生男子》《女人和陌生人》
1986年 第36屆 Reinhard Hauff 《大審判》
1987年 第37屆 格裡布·潘非洛夫 《主題》
1988年 第38屆 張藝謀 《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 巴瑞·萊文森 《雨人》
1990年 第40屆 科斯塔·加夫拉斯/傑里·閔采爾 《八音盒》/《失翼靈雀》
1991年 第41屆 馬爾科·費雷里 《微笑之家》
1992年 第42屆 勞倫斯·卡斯丹 《大峽谷》
1993年 第43屆 李安/謝飛 《喜宴》/《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 吉姆·謝里丹 《因父之名》
1995年 第45屆 貝特朗·塔維涅 《毒胭脂》
1996年 第46屆 李安 《理智與情感》
1997年 第47屆 米洛斯·福爾曼 《性書大亨》
1998年 第48屆 沃爾特·塞勒斯 《中央車站》
1999年 第49屆 泰倫斯·馬力克 《細細的紅線》
2000年 第50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木蘭花》
2001年 第51屆 帕特里斯·夏侯 《親密》
2002年 第52屆 保羅·格林格拉斯/宮崎駿 《血腥星期天》/《千與千尋》
2003年 第53屆 邁克爾·溫特伯頓 《塵世之間》
2004年 第54屆 法提赫·阿金 《勇往直前》
2005年 第55屆 馬克·唐福特·梅 《卡雅利沙的卡門》
2006年 第56屆 亞斯米拉·茲巴尼克 《格巴維察》
2007年 第57屆 王全安 《圖雅的婚事》
2008年 第58屆 何塞·帕迪里亞 《精英部隊》
2009年 第59屆 克勞迪雅·洛薩 《傷心的奶水》
2010年 第60屆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蜂蜜》
2011年 第61屆 阿斯哈·法哈蒂 《一次別離》
2012年 第62屆 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凱撒必須死》
2013年 第63屆 卡林·皮特·內策爾 《嬰兒式》
2014年 第64屆 刁亦男 《白日焰火》
2015年 第65屆 賈法·帕納西 《計程車》
2016年 第66屆 吉安弗蘭科·羅西 《海上火焰》
2017年 第67屆 伊爾蒂科·茵葉蒂 《肉與靈》
2018年 第68屆 阿迪娜·平蒂列 《不要碰我》
2019年 第69屆 那達夫·拉皮德 《同義詞》
2020年 第70屆 穆罕默德·拉索羅夫 《無邪》
2021年 第71屆 拉杜·裘德 《倒霉性愛,發狂黃片》
2022年 第72屆 卡拉·西蒙 《阿爾卡拉斯》
最佳導演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銀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獎項,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
年份 屆次 導演 作品
1956年 第6屆 羅伯特·奧爾德里奇 《秋葉》
1957年 第7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父與子》
1958年 第8屆 今井正 《純愛物語》
1959年 第9屆 黑澤明 《暗堡里的三惡人》
1960年 第10屆 讓-呂克·戈達爾 《筋疲力盡》
1961年 第11屆 伯哈特·維奇 《馬拉奇亞士的奇跡》
1962年 第12屆 弗朗西斯科·羅西 《龍頭之死》
1963年 第13屆 Nikos Koundouros 《春醒》
1964年 第14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大都會》
1965年 第15屆 薩蒂亞吉特·雷伊 《孤獨的女人》
1966年 第16屆 卡洛斯·紹拉 《狩獵》
1967年 第17屆 Zivojin Pavlovic 《老鼠的覺醒》
1968年 第18屆 卡洛斯·紹拉 《薄荷刨冰》
1972年 第22屆 Jean-Pierre Blanc 《老處女》
1975年 第25屆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 《童年過後100天》
1976年 第26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親愛的米歇爾》
1977年 第27屆 曼努埃爾·古鐵雷斯·阿拉貢 《黑幫》
1978年 第28屆 喬治·杜爾吉羅夫 《Avantazh》
1979年 第29屆 Astrid Henning-Jensen 《冬天的孩子》
1980年 第30屆 伊斯特凡·薩博 《信任》
1982年 第32屆 馬里奧·莫尼切利 《格里羅侯爵》
1983年 第33屆 埃里克·侯麥 《沙灘上的寶蓮》
1985年 第35屆 羅伯特·本頓 《我心深處》
1986年 第36屆 格利高利·桑傑拉亞 《一個青年作曲家的旅程》
1987年 第37屆 奧利弗·斯通 《野戰排》
1988年 第38屆 諾曼·傑威森 《月色撩人》
1989年 第39屆 Dusan Dusek 《我愛,你愛》
1990年 第40屆 邁克爾·維赫文 《壞女孩》
1991年 第41屆 喬納森·戴米、Riccardo Tognazzi 《沉默的羔羊》、《Ultrà》
1992年 第42屆 揚·特洛爾 《船長》
1993年 第43屆 安德魯·伯金 《賽門花園》
1994年 第44屆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1995年 第45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愛在黎明破曉前》
1996年 第46屆 嚴浩、理查德·隆克瑞恩 《太陽有耳》、《理查三世》
1997年 第47屆 Eric Heumann 《東非暗殺奇案》
1998年 第48屆 尼爾·喬丹 《悲歡歲月》
1999年 第49屆 斯蒂芬·弗雷斯 《非戀不可》
2000年 第50屆 米洛斯·福爾曼 《月亮上的男人》
2001年 第51屆 林正盛 《愛你愛我》
2002年 第52屆 奧塔·埃索里亞尼 《星期一早晨》
2003年 第53屆 帕特里斯·夏侯 《死亡詩篇》
2004年 第54屆 金基德 《撒瑪利亞女孩》
2005年 第55屆 馬克·羅斯曼 《希望與反抗》
2006年 第56屆 馬特·懷特克羅斯、邁克爾·溫特伯頓 《關塔納摩之路》
2007年 第57屆 約瑟夫·斯達 《波弗特》
2008年 第58屆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血色黑金》
2009年 第59屆 阿斯哈·法哈蒂 《關於伊麗》
2010年 第60屆 羅曼·波蘭斯基 《影子寫手》
2011年 第61屆 烏利胥·柯雷 《嗜睡症》
2012年 第62屆 克利斯蒂安·佩措爾德 《芭芭拉》
2013年 第63屆 大衛·戈登·格林 《雪崩王子》
2014年 第64屆 理查德·林克萊特 《少年時代》
2015年 第65屆 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拉杜·裘德 《身體》、《喝彩》
2016年 第66屆 米婭·漢森-洛夫 《將來的事》
2017年 第67屆 阿基·考里斯馬基 《希望的另一面》
2018年 第68屆 韋斯·安德森 《犬之島》
2019年 第69屆 安姬拉·夏娜萊克 《我當時在家,可是……》
2020年 第70屆 洪尚秀 《逃走的女人》
2021年 第71屆 德內斯·納吉 《自然光線》
2022年 第72屆 克萊爾·德尼 《雙刃劍》
最佳演員銀熊獎歷屆獲獎名單
年份 屆次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56年 第6屆 伯特·蘭卡斯特《空中飛人》 愛爾莎·瑪蒂妮利《Donatella》
1957年 第7屆 因方特·佩德羅《提左克》 伊馮娜·米切爾《糟糠賢妻》
1958年 第8屆 西德尼·波蒂埃《掙脫鎖鏈》 安娜·瑪格納妮《孽海狂濤》
1959年 第9屆 讓·迦本《Archimède, le clochard》 雪莉·麥克雷恩《鳳求凰》
1960年 第10屆 弗雷德里克·馬奇《天下父母心》 朱麗葉特·梅尼爾《The Fair》
1961年 第11屆 彼得·芬奇《寂寞的男人》 安娜·卡里娜《女人就是女人》
1962年 第12屆 詹姆斯·斯圖爾特《度假留香》 Rita Gam、韋薇卡·琳德佛斯《一去不返》
1963年 第13屆 西德尼·波蒂埃《原野百合花》 畢比·安德森《Älskarinnan》
1964年 第14屆 羅德·斯泰格爾《典當商》 左幸子《她和他》《日本昆蟲記》
1965年 第15屆 李·馬文《女賊金絲貓》 Madhur Jaffrey《莎劇演員》
1966年 第16屆 讓-皮埃爾·利奧德《男性女性》 洛拉·奧爾布賴特《老天爺愛一隻鴨》
1967年 第17屆 米切爾·西芒《老人與小孩》 伊迪斯·伊萬斯《謠言》
1968年 第18屆 讓·路易·特蘭蒂尼昂《說謊的人》 斯蒂芬妮·奧德安《女鹿》
1971年 第21屆 讓·迦本《貓》 西蒙·西涅萊《貓》、雪莉·麥克雷恩《絕望的性格》
1972年 第22屆 阿爾伯托·索迪《未決囚》 伊麗莎白·泰勒《奇男奇女奇情》
1975年 第25屆 伏拉基米爾·布勞德斯基《撒謊者雅格布》 田中絹代《望鄉》
1976年 第26屆 蓋爾哈德·奧爾謝夫斯基《失落的人生》 Jadwiga Baranska《夜與晝》
1977年 第27屆 費爾南多·費爾南·戈麥斯《隱
⑩ 柏林國際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歷史沿革
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始於1951年夏,1978年開始改為在每年的2月舉行。
為了樹立柏林「世界自由視窗」的形象,在三國盟軍撤出柏林的同時,柏林電影節拉開帷幕了,當時的名字是「西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的柏林電影節由電影歷史學家Dr. Alfred Bauer發起,並於1951年6月6日在柏林的泰坦尼克宮舉行。第一屆的金熊獎並不是由評審團選出而是由觀眾決定的。
1956年,柏林電影節與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A類電影節,從此獲獎名單改由評審團決定。選舉出的評審團來自世界各地,並設立了金熊獎和銀熊獎兩項大獎。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
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獎項設定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歷屆回顧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回顧
第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1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2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歷屆之最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之最 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亞斯米拉·茲巴尼奇 2006年第56屆由前南斯拉夫女導演亞斯米拉·茲巴尼奇執導的《格巴維察》獲最佳影片金熊獎。 克勞迪婭·略薩 2009年第59屆由秘魯女導演克勞迪婭·略薩執導的西班牙和秘魯合拍影片《傷心的奶水》獲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本屆電影節第二大獎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德國影片《其他人》的導演導演馬倫·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卡通片 《 千與千尋 》 日本影片《千與千尋》又名《神隱少女》,於2002年第52屆獲得金熊獎,是第一部獲得最高獎的卡通片。 最年輕的柏林影帝 盧·泰勒·普奇 2005年第55屆年僅20歲的盧·泰勒·普奇憑借《吸拇指的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這是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最年輕的柏林影後 瑞秋·瑪瓦贊 2012年第62屆年僅14歲的黑人女孩瑞秋·瑪瓦贊憑《戰地巫師》獲得最佳女演員,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這是繼第61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成了集體獎後,今年的這個獎項又爆冷門,這是她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而本屆最佳男演員米克爾·佛斯加德也年僅28歲,也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亞洲獲獎
華語影人獲獎
時間 獲獎情況 1982年 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阿達《三個和尚》 1983年 第33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許雷《陌生的朋友》 1988年 第38屆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紅高粱》 1989年 第39屆銀熊獎吳子牛《晚鍾》 1990年 第40屆銀熊獎謝飛《本命年》 1991年 第41屆國際兒童青年中心大獎 *** 《喔,香雪》 1992年 第42屆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張曼玉《阮玲玉》 1993年 第43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喜宴》、謝飛《香魂女》 1994年 第44屆提名表彰獎吳子牛《火狐》 1995年 第45屆最佳女演員蕭芳芳《女人四十》 、銀熊獎(最佳視覺成就)李少紅《紅粉》 1996年 第46屆金熊獎李安《理智與情感》 、最佳導演:嚴浩《太陽有耳》 1997年 第47屆銀熊獎徐立功《河流》 2000年 第50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 第51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王小帥《十七歲的腳踏車》,最佳導演:林正盛《愛你愛我》,最佳新進男演員:崔林、李濱《十七歲的腳踏車》,最佳新進女演員:李心潔《愛你愛我》 2003年 第53屆阿爾弗雷 德·鮑爾特別創新獎張藝謀《英雄》,特別藝術貢獻獎:李楊《盲井》 2005年 第55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顧長衛《孔雀》,特別藝術貢獻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陶特大獎:嚴宇/李一凡《淹沒》,青年論壇卡里加利獎:劉佳茵《牛皮》,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青年論壇):劉佳茵《牛皮》 2006年 第56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傑出電影藝術創新:張元《看上去很美》 2007年 第57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王全安《圖雅的婚事》,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陳駿霖《美》(同美國一起),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張楊《落葉歸根》 2008年 第58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小帥《左右》 2010年 第60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第60屆柏林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一頁台北》,第60屆新生代單元水晶熊最佳影片獎:《歲月神偷》(香港) 2014年 第64屆《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導演為刁亦男)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廖凡,第一位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的中國男演員),最佳藝術成就獎《推拿》(曾劍,攝影師),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曹保平《狗十三》中日韓入圍
中日韓三國歷年入圍「主競賽單元」影片 中國 1957:亡魂谷1981:燕歸來1982:鄉情1983:陌生的朋友1984:半邊人、血,總是熱的1988:紅高粱1989:晚鍾1990:本命年1991:大太監李蓮英1992:阮玲玉1993:喜宴、香魂女1994:火狐1995:女人四十、紅玫瑰白玫瑰、紅粉、歸土、日光峽谷1996:太陽有耳、麻將1997:色情男女、我愛廚房、河流、埋伏1998:愈快樂愈墮落、放浪、天浴1999:千言萬語2000:我的父親母親、有時跳舞2001:十七歲的腳踏車、愛你愛我2003:英雄、盲井2004:20 30 402005:孔雀、天邊一朵雲2006:伊莎貝拉
2007:圖雅的婚事、蘋果2008:左右、文雀2009:梅蘭芳2010:團圓、三槍拍案驚奇2012:白鹿原
2014:《白日焰火》、《推拿》、《無人區》
日本
1953:看得見煙囪的地方1954:生之欲1956:白蛇傳1957:嵐、大菩薩嶺1958:純愛物語1959:戰國英豪1960:哥哥、女經1961:懶漢睡夫1962:小早川家之秋、Mitasareta seikatsu1963:武士道殘酷物語1964:日本昆蟲記、她和他1965:牆中秘事1967:Lost Spring1968:初戀:地獄篇1969:愛奴1970:大地的群像1971:再愛一次1972:約束1973:悲傷的顛茄1974:朝之詩1975:望鄉1976:本陣殺人事件1978:遙遙長路1981:流浪者之歌1982:謀殺·下山事件、再見吧,可愛的大地1983:野獣刑事1984:南極物語1985:瀨降物語1986:槍之權三1987:海與毒葯1989:城市英雄1992:光蘚1993:夢中的女人1996:夢之村1997:瀨戶內月光小夜曲1998:感官新世界1999:刑法第三十九條2000:獨立少年合唱團2001:睡蓮、狗神2002:千與千尋、綁架金大中2003:黃昏清衛兵2005:隱劍鬼爪2008:母親2010:芋蟲
2014:小小的家
韓國
1959:鍾閣1960:雲彩流動1961:馬夫1962:直到生命盡頭1963:烈女門1972:石花村1973:小島的尊嚴1985:烈日驕陽1986:吉牛蓬1994:華嚴經1995:太白山脈1996:美麗青年全泰壹2001:共同警備區2002:壞小子2004:薩瑪利亞女孩2007:機器人之戀、邊界2008:夜與日2011:愛,不愛2013:惠媛
合作夥伴
寶馬、歐萊雅、ZDF、Entega、GLASHÜTTE ORIGINAL、HUGO BOSS、通靈珠寶、ARRI Film 、BARCO、DEUTSCH-FRANZÖSISCHES JUGENDWERK 、GWFF、Kinoton、MOËT & CHANDON、rbb 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SAMSUNG、TV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