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俠女三大國際電影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俠女三大國際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3-03-24 18:58:15

⑴ 中國影片在三大電影節上獲得的最高獎(包括最佳演員和最佳影片)

中國電影國際獲獎情況

1950年
《中華女兒》獲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斗爭獎」、《趙一曼》獲「優秀演技獎」。

1951年
《鋼鐵戰士》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白毛女》獲「特別榮譽獎」、《新兒女英雄傳》獲「導演特別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獲「一等斯大林獎金」。

1952年
《人民的戰士》獲第七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抗美援朝第一部》、《抗戰的越南》獲「勞動人民爭取自由和平斗爭獎」、《內蒙人民的勝利》獲「電影編劇獎」。

1954年
《智取華山》獲第八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爭取自由斗爭獎」、《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音樂片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出獎」、《雞毛信》獲「優勝獎」。

1956年
《神筆》獲「大馬士革第三屆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第一獎章、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節8--12歲兒童文藝影片一等獎; 南斯拉夫舉辦的第一屆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

1957年
《神筆》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特別優秀獎。
《女籃五號》獲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祝福》獲卡羅維發利第十屆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58年
《邊寨烽火》獲卡羅維發利第十一屆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

1959年
《老兵新傳》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銀質獎章。
《小鯉魚跳龍門》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動畫片銀質獎章。

1960年
《五朵金花》獲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鷹獎。
《聶耳》獲第十二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傳記片獎。
《女籃五號》獲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

1961年
《革命家庭》獲第二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
《非洲之角》獲第四屆國際非洲電影節最高獎----非洲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瑞士第十四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
《人參娃娃》獲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2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美術電影節兒童影片獎。
《大鬧天宮(上集)》獲捷克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

1964年
《小蝌蚪找媽媽》獲法國第四屆國際電影戛納斯電影節榮譽獎。
《掌中戲》獲澳大利亞第十三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優秀獎狀。

1974年
《小號手》、《東海小哨兵》獲南斯拉夫第二屆國際美術電影節獎狀。
《地雷戰》獲奧地利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1978年
《大鬧天宮》(上下集)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小蝌蚪找媽媽》獲「南斯拉夫1978年國際美術電影一等獎。

1979年
《人參娃娃》獲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銀質美人魚頭像獎。

1980年
《小花》中的女主角陳沖獲第七屆索波特「為自由而斗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舞台姐妹》獲第二十四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英國電影協會的年度獎。

1981年
《舞台姐妹》、《農奴》獲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
《苗苗》獲第二屆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1982年
《天雲山傳奇》、《歸心似箭》獲第一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四個小夥伴》獲義大利第十二屆季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最佳榮譽獎。
《阿Q正傳》中的男主角嚴順開獲第二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三個和尚》獲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和葡萄牙埃斯皮尼奧國際動畫電影節獎。
《猴子撈月》獲第4屆渥太華動畫電影節一等獎。
《美在運動中》獲義大利科爾蒂納電影節特別獎。
1983年
《陌生的朋友》獲第三十三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泉水叮咚》獲第13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獎、第3屆印度國際新青年電影節最高獎----金像獎、各族兒童評委會最佳獎、最佳兒童女演員二等獎。
《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獲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美洲大獎。
《鹿鈴》獲第1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1984年
《河南尋古》、《江蘇秀色》獲法國蓬沙拉國際旅遊電影節最高金獎。
《貴州風情》、《絲綢之路上的甘肅》、 《中國人參之鄉》、《北京之游》獲第18屆國際旅遊電影節特別獎。
《西藏----西藏》獲法國塔布國際旅遊電影節旅遊片冠軍----金比利蕾娜獎。
《鷸蚌相爭》獲第34屆西柏林國際兒童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市第6屆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國際動畫片電影節特別獎。
《水面莊稼》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業組織獎。

1985年
《黃土地》獲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第29屆倫敦電影節倫敦電影研究所電影獎、第7屆(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
《邊城》獲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榮譽獎。
《泉水叮咚》獲伊朗德黑蘭第15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教育類專片比賽銅獎。
《月光下的小屋》獲印度第4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國際評獎團授予金像獎和兒童評獎團授予的金牌。
《昆蟲世界》獲第11屆國際技術電影節紀錄片一等獎。

1986年
《良家婦女》獲捷克斯洛伐克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主要獎和國際電影評論家組織獎、西班牙第18屆大西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獎、安達魯西亞電影作家協會評論獎、西班牙電影俱樂部聯合電影俱樂部獎、比利時皇家電影博物館皇家電影資料館發掘新電影獎。
《移核魚》獲西柏林第14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捷克斯洛伐克第3屆尼特萊國際農業電影節A類一等獎和唯一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埃及農業神獎。

1987年
《猴子撈月》獲保加利亞卡布洛沃第4屆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老井》獲第7次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以蟎治蟎》、《蝴蝶》獲聖塔林第14屆國際農業與環境電影節特別獎。

1988年
《山水情》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
《不射之射》獲88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紅高梁》獲第38屆西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植物內生菌》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金穗獎。
《一人一畝地》獲第15屆西柏林國際農業電影節銅穗獎。

1989年
《紅高梁》獲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21電台青年評委最佳影片獎。
《晚鍾》獲第39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1990年
《黃河謠》獲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山水情》獲最佳短片獎。
《本命年〉獲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菊豆》法國第43屆戛納電影節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第35屆巴利亞多利德電影周金穗獎。
《晚鍾》獲哥倫比亞第7屆波哥大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和音響效果獎。
《童年往事》獲美國洛杉磯奧斯卡學院電影節銀獎。
《芙蓉鎮》獲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1989年發行影片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
《三個女人的故事》獲第12屆克雷黛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

1991年
《出嫁女》獲第1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特別獎。
《中國岩溶》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家地質學電影節大獎棗最高藝術質量獎。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最受歡迎影片;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西影廠和台灣合拍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艾維拉諾莉特別獎。
北影廠香香港合拍故事片《過年》獲第4接訥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趙麗蓉獲
最佳女演員獎。

1992年
《來自火焰山的鼓手》獲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義大利大衛獎評選活動「最佳外語片獎」。
《四十不惑》獲第四十五屆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
《秋菊打官司》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留守女士》獲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金字塔金像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心香》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93年
《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獎;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接訥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
《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獲最佳女演員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棗最佳創意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合榮譽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69屆奧斯卡攝影獎提名。
《太陽有耳》(導演:嚴浩)獲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協會獎」和最佳導演「柏林銀熊獎」。
《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27屆印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孔雀獎。
《紅櫻桃》獲第5屆不結盟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大獎「火炬金獎」,導演葉大鷹獲最佳導演獎,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1997年
《鴉片戰爭》(導演:謝晉)獲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
《金秋鹿鳴》獲第七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長故事片金獎和兒童評委獎。

1998年
《變臉》(導演:吳天明)獲第29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金孔雀獎」。
《我也有爸爸》獲印度海德拉巴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高榮譽獎「金象獎」。
兒童演員王泉(影片中飾病童大志)獲本屆影展「特別獎」。導演黃蜀芹獲由兒童和青少年觀眾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頒發的「最受歡迎的兒童故事片」--「金匾獎」。
《紅色戀人》獲第2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金字塔獎」銀獎,片中女主角扮演者梅婷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1999年
《紅河谷》獲第十七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幕獎」。
《永樂大鍾》獲第一屆布達佩斯國際科學電影節「國際電影、電視和廣播合作理事會獎」。
《一個都不能少》獲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2000年 張藝謀 《我的父親母親》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0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獲第5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梁朝偉)及技術大獎;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獲評委會大獎;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的《一一》獲最佳導演獎。
2001年 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王小帥 《十七歲單車》
2001年 林正盛導演的《愛你愛我》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1年 法國愷撒電影節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獲「最佳外語片」獎
2003年 李楊導演的《盲井》 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4年9月第二十八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看車人的七月》獲得評委會特別獎,主演范偉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2004年 陸川導演的《可可西里》東京電影節的評委特別獎
2005年 王小帥導演的影片《青紅》獲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5年 顧長衛導演的《孔雀》獲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

⑵ 除了梁朝偉之外,有哪些演員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過

還有在第47屆(1994年)戛納電影節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葛優,作品《活著》;

中國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最早的獲獎影片是 1934年由蔡楚生導演、王人美和韓蘭根主演的《漁光曲》,該片當時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於2019年5月14日至25日在法國南部城市戛納舉行。評判團主席則由墨西哥導演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擔任。

中國參加72屆戛納電影節的影片是《南方車站的聚會》主創胡歌/桂綸鎂/廖凡/萬茜,鞏俐、章子怡、李宇春、吳彥祖、馬思純、劉濤、景甜、朱一龍、娜扎、關曉彤等華語明星也受官方贊助商邀請出席本屆戛納電影節。

擴展材料: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迄今為止,華語電影只有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和張藝謀《活著》(評委會大獎)、《鬼子來了》(評委會大獎)獲得過有分量的大獎。

第71屆戛納電影節於2018年5月8日至19日在法國南部城市戛納舉行,澳大利亞影星、奧斯卡影後凱特·布蘭切特出任評委會主席 。

⑶ 有哪些曾經獲得國際獎項的中國影片

1、《楊貴妃》

1962年李翰祥執導的《楊貴妃》獲最高技術大獎。該片改編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

1993年侯孝賢執導的《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它是一部記實性電影,以李天祿前半生的生活經歷為敘事主線,李老本人的口述回憶與拍攝重塑的場面相互穿梭交織,以李天祿的個體經歷呈現出台灣自清末至1945年日本投降五十年間的歷史風貌。

⑷ 我國第一部在國際最高級別電影節獲大獎的電影是哪部

胡金銓的《俠女》戛納電影節獲得最高綜合技術獎

⑸ 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史回顧

電影江湖五十載,金馬浮沉浪淘沙(1)
瓊瑤、胡金銓、歸亞蕾、徐楓
張艾嘉、柯俊雄曾合作的《我的爺爺》。
金馬獎過去半個世紀,從局限於台灣地區的獎項擴散至整個華語地區,已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和大陸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同,金馬獎更具開放性。40屆之前,參賽影片只要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的影片」即可(這之後刪去「主要」兩字,只要片中有華語都可參加),且沒規定是否曾公映。這種開放性,讓大陸、台灣、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出產華語片、電影人都有機會獲得肯定。
上世紀90年代,金馬獎變成完全由民間舉辦後,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顯露出來。大製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藝片、不知名演員也能獲獎。很多如今知名的電影人第一個獎項肯定就來自金馬。
翻看過去50年的金馬獎,就像是閱讀一本濃縮的華語電影史。我們既能看到時代精神和評獎標準的變遷,更能領略到每個時代電影人的卓越風采。 取自金門馬祖
1962年台灣官方為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在金馬獎的前二十年,由於評獎為官方主辦,獲獎人和電影多集中在台灣電影和香港國語電影。「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剛好也符合全球主要電影節名稱以「金」字為頭的潮流。前十屆,由於官方色彩濃厚,獲獎影片多由中央電影公司、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等出產。不少影片也頗具意識形態色彩,也經常有官員參與頒獎。
電懋VS邵氏
上世紀60年代,剛好是邵氏兄弟和電影懋業(簡稱電懋)在香港乃至東南亞展開激烈競爭的年代。第一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星星太陽月亮》就來自於電懋,當時電懋的實力可以說略勝於邵氏,舉例說,1964年金馬獎曾停辦一年,一方面因是與第11屆亞洲電影節(今亞太電影節)撞車,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年電懋公司總裁陸運濤一行三十餘人在台中飛機失事罹難,當時這個事件震動華語電影圈。
1963年第二屆金馬獎,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拿到6項大獎,是前十年囊括獎項最多的影片之一。可以說,在陸運濤罹難後,邵氏影業才開始了在華語影壇長達三十多年的統治地位。
李翰祥
作為華語影史的傳奇人物,李翰祥一生拍片無數,類型橫跨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類型。第二屆金馬獎便憑《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拿到最佳導演在內6項獎,第四屆《西施》再包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第九屆憑《緹縈》獲最佳編劇。李翰祥雖不是金馬獎獲獎最多的電影人,但其作品的票房紀錄、引發的爭議、對兩岸三地電影工業的影響則無可置疑。
李行
從第三屆開始,李行導演共有《養鴨人家》(上圖)《啞女情深》《婉君表妹》《還我河山》4部影片獲得金馬獎,其中《養鴨人家》獲1965年第三屆金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開啟台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風潮。從此李行成為台灣導演扛鼎人物,晚年更是為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金馬50年歷史上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電影人(和杜琪峰並列為三次),而他導演的7部影片曾獲最佳影片,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嶄露頭角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多部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獲金馬獎,除《啞女情深》《婉君表妹》外,還有《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等多部影片獲得表演獎項。進入70年代後更多瓊瑤小說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成就華語影視圈長達近五十年的瓊瑤傳奇。
與張徹一起開創華語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也在這個階段嶄露頭角,從演員起步的他憑借自編自導的《大地兒女》《龍門客棧》分獲第四屆、第六屆金馬獎最佳編劇。而更大的肯定在之後,1979年憑《山中傳奇》獲1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直到今天歸亞蕾還活躍在華語電視屏幕。年近七十的她出道甚早, 1965年22歲的她主演首部電影《煙雨濛濛》,1966年獲第四屆金馬獎影後。後主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1970年的《家在台北》,於第八屆金馬獎再獲影後。 二秦二林
上世紀70年代的台灣,以瓊瑤小說為代表的愛情文藝片成為主流,這些電影里的俊男美女迅速成為超級紅星,曾出現過一道人稱「二秦二林時代」的亮麗風景:秦漢、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這四位俊男靚女在銀幕上演繹出一樁樁動人的愛情故事;銀幕外也有精彩的感情戲。
秦祥林最早走紅,主演了《一簾幽夢》《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1975年他在第十二屆金馬憑《長情萬縷》獲得影帝,1977年第十四屆金馬憑《人在天涯》再獲影帝。不過與秦祥林相比,秦漢的金馬履歷就沒那麼輝煌了,秦漢唯一一次拿金馬獎卻不是瓊瑤電影,而是1978年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飾演殘障人士鄭豐喜。不過與這些演藝生涯比起來,觀眾似乎更熱衷當年兩人「爭奪」林青霞的八卦,而相較於林青霞,林鳳嬌在最走紅的年代(1982年)嫁給了成龍大哥,從此相夫教子。
徐楓
從一代俠女到國際知名製片人,徐楓在華語電影史上算是不多見的傳奇女子。17歲出演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成名,1976年憑借在《刺客》中的出色表現,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影後,1980年在第十七屆金馬獎上憑《源》再獲影後。嫁給香港富商湯君年後,徐楓轉而成為製片人,成就更大。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滾滾紅塵》,唯一在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的華語片《霸王別姬》。
柯俊雄
柯俊雄是台灣電影界「勞模」,出演200多部電影,類型橫跨愛情、動作、歷史等。1979年柯俊雄憑《黃埔軍魂》獲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99年自導自演《一代梟雄:曹操》在三十六屆金馬獎再獲影帝。闖盪香港影壇期間,他參演的《江湖最後一個大佬》等在很多錄像廳青年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不過坊間更愛聊他的「江湖」傳聞,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欲女舒淇出道」和「斗毆古龍之死」。
張艾嘉
作為華語電影圈不可多得的全能女性電影人,張艾嘉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影,入圍過導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劇本、改編劇本等多種獎項,甚至還擔任過金馬獎主持人,七次入圍最佳女主角也抱回兩座金馬影後。1981年第十八屆金馬獎憑《我的爺爺》獲金馬影後,1986年第二十三屆因《最愛》再獲影後。
-嶄露頭角
徐克金馬獎從來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前瞻性屢屢被時間證明。1981年剛滿30歲的徐克在第十八屆金馬獎憑《鬼馬智多星》獲最佳導演,至今他仍是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導演獎獲得者。這之前他的《諜變》《地獄無門》《第一類型危險》開創了香港新浪潮,但始終未獲獎項肯定。金馬的鼓勵讓徐克更加銳意創新。 新浪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金馬獎的開放性也為這時期香港電影給足肯定,包括周潤發、梅艷芳、周星馳、張曼玉、成龍、王家衛等明星、名導不斷涌現。與此同時,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興起,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導演脫穎而出。尤其在1989年的第二十六屆金馬獎上,最具標志性的便是侯孝賢和他的《悲情城市》,影片在獲得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大獎的同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也開啟了華語導演的歐洲電影節拿獎的風潮。《悲情城市》題材上直面台灣敏感的「二二八」事件,間接推動了台灣電檢制度的松動。該片不但奠定了侯孝賢個人風格,也開啟了台灣新電影輝煌之路。
楊德昌
1986年第二十三屆金馬獎上,戰勝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獲得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叫《恐怖分子》的電影。該片由楊德昌執導,時年39歲的他才執導過三部電影。《恐怖分子》是他第一部多主人公電影,他用現代變革的眼光來看待台灣都市的文化變遷與人情世故,偏重理性剖析,極具批判意識。1991年,楊德昌帶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圖)更成為他職業生涯代表作,當年在第二十八屆金馬獎再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這部長達4個小時的史詩作品,也讓楊德昌為西方評論家所知。可惜的是,他於2000年憑借《一一》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迎來事業高峰卻罹患直腸癌,藝術生命戛然而止,2007年離世。
侯孝賢
如果要評選近三十年最能代表台灣本土導演,侯孝賢排第二,沒人敢說排第一。李安更多的作品在美國創作,楊德昌則以拍片慢著稱。侯孝賢1973年以場記身份踏入電影圈,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1995年第三十二屆《好男好女》再獲最佳導演肯定。金馬獎肯定的只是侯孝賢作品的一部分。
無論是《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還是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都引領過風潮。而台灣三部曲(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確立了他的大師地位。如今的侯孝賢已成為台灣電影領導者,擔任金馬執委會主席幾年來,已將該獎項做成華語電影界影響力最大的盛會。
李安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是電影導演人才輩出的一年。當時和王家衛、楊德昌同時提名最佳導演的還有李安和關錦鵬。1991年李安是以處女作《推手》(上圖)參賽,該片讓郎雄獲得金馬影帝,王萊獲得最佳女配角的肯定。躲在背後的李安似乎被人忽視,但就是這部片開啟了李安的電影夢。1993年第三十屆金馬獎上,他以《喜宴》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2000年《卧虎藏龍》獲得最佳影片肯定、2007年《色,戒》再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成名於金馬的李安,如今享譽全球影壇,擅長於中西文化融合的他,兩度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肯定,也是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人。金馬50周年之際,這位台灣電影影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導演擔任評審團主席,金馬獎重新向更開闊的視野出發的意味異常濃烈。
-港星「翻身」
周潤發
1985年二十二屆周潤發憑借《等待黎明》首次拿到金馬影帝,這是他結束和電視台的合約,專心電影領域後獲得的第一個肯定。對於片中主演周潤發而言,《等待黎明》雖然不是他演藝生涯的分水嶺,但也重要。在這部寫盡悲情之能事的影片中,他的演技成功突破了以往的瓶頸。自此,星路逐漸走出低谷步入高峰。1987年二十四屆金馬獎上,周潤發憑《秋天的童話》再獲影帝肯定。
成龍
誰是金馬史上首個蟬聯影帝的人?梁朝偉、周潤發,不,是成龍。1992年作為台灣女婿的他在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憑《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稱帝,第二年再憑《重案組》稱帝。盡管成龍當時紅遍亞洲,但動作片一直是商業片的代表,經常和電影獎無緣,金馬將成龍納入視野,也是這個老牌電影獎從固守藝術和思想性,向擁有越來越多受眾的商業電影妥協的一種轉變。
王家衛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上,贏了楊德昌獲得最佳導演獎的人叫王家衛,當時他的參賽作品叫《阿飛正傳》。許多年回頭來看,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是公平的。王家衛是現在香港乃至華語影壇最負國際盛名的導演,獨樹一幟的敘事和影像美學,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影響到不少國外導演。王家衛曾五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雖只有《阿飛正傳》獲獎,但《重慶森林》《東邪西毒》《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部部都能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王家衛再攜《一代宗師》而來,被譽為獲獎大熱門。
張曼玉
1989年,《三個女人的故事》戰勝《悲情城市》獲最佳影片,這部影片導演在之後也大放異彩,他的名字叫關錦鵬,但更重要的是25歲的張曼玉那年憑此片獲得金馬女主角,從此開啟了這位香港女星獲獎之路。在這之後,張曼玉分別在第二十八屆《阮玲玉》第三十四屆《甜蜜蜜》、第三十七屆《花樣年華》獲得女主角肯定,同時也在香港拿到金像獎女主桂冠。至今,張曼玉還是金馬歷史上唯一四奪女主角的女演員,男主角都沒有出現四冠王。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她還憑借《滾滾紅塵》獲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周星馳
1988年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頒給了周星馳,這個香港電影圈的新人在參演這部影片之前,只是個多年跑龍套的電視劇臨時演員、兒童節目主持人,這個獎項似乎象徵著「多年媳婦熬成婆」。從此他的電影片約開始變多,1990年的《賭聖》小兵立大功在港台創下票房佳績,這之後三年他連演三十多部喜劇片,奠定了獨樹一幟的「無厘頭」風格。在第一次獲金馬17年後,2005年周星馳憑《功夫》在第四十二屆金馬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本土低潮
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頻繁,這十年大陸電影開始進軍金馬獎,姜文、陳沖等導演揚威金馬獎,而劉燁、李小璐和秦海璐等演藝生涯的開端也來自於金馬獎的肯定。而這十年台灣本土電影開始陷入低谷,除《美麗時光》《愛情萬歲》《卧虎藏龍》外,最佳影片都由香港和大陸電影獲得。這十年中,杜琪峰和梁朝偉後程發力,開始三奪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的歷程。而《卧虎藏龍》更是在全球掀起華語武俠片風潮。 梁朝偉
1994年出道12年的梁朝偉,終於憑借《重慶森林》摘得金馬男主角,這是他第一次獲得主角類的獎項。這個獎似乎打通了梁朝偉的任督二脈,他開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五拿男主角、金馬獎三度奪魁的歷程,均創造兩個獎項的最高紀錄。而2000年憑《花樣年華》拿到戛納電影節男主角,更是讓他得到國際聲譽。金馬50他再度憑《一代宗師》入圍男主角,對手是梁家輝、李康生和王羽等,這次他會將金馬紀錄再度提高嗎?
蔡明亮
1994年似乎是蔡明亮年,那一年他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愛情萬歲》連拿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第31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蔡明亮是繼侯孝賢、楊德昌和李安之後,又一位在歐洲電影節享有盛譽的台灣導演。他之後的作品《河流》《不散》《你那邊幾點》《天邊一朵雲》等都有不錯的聲譽,但因對評委會看法有異議,曾攜《洞》和《黑眼圈》兩度退出金馬獎評選。2013年他的威尼斯參賽作品《郊遊》再度參與金馬,不知結果如何。
杜琪峰
2000年杜琪峰《槍火》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對手有《卧虎藏龍》的李安、《花樣年華》的王家衛,最終他突圍而出,此時他已出道二十年。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頹勢盡顯,但杜琪峰卻越拍越順手,2004年憑借《大事件》、2012年憑借《奪命金》又兩次獲得最佳導演,和李行導演並列金馬獎最佳導演紀錄保持人。更重要的是,通過杜琪峰的電影,劉德華、劉青雲也是在事業奮斗多年後終於獲得金馬男主角的肯定。
桂綸鎂
在第49屆金馬獎中,以《女朋友。男朋友》獲最佳女主角,也是繼舒淇得獎7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台灣演員手中。
戴立忍
2009年第46屆金馬獎上,由演員轉導演的戴立忍憑借《不能沒有你》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影片涉及台灣最底層貧民生活,對社會關懷的態度得到評委會肯定。而業界也認識到了戴立忍身上具備表演、編劇、導演多重才華。
鈕承澤
和魏德聖一樣,鈕承澤也是台灣導演「觸底反彈」的代表人物,2010年他導演的《艋舺》讓台灣本土片重新進入春節檔,並取得票房佳績。他本人雖未獲金馬獎肯定,但卻推出阮經天、趙又廷等新一代台灣男演員。與大陸合拍的《愛》也在兩岸都贏得市場認可。 觸底反彈
進入2004年之後,華語電影圈生態再次發生較大的改變。由於大陸電影市場的興起和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內地、香港合拍片數量增多,也讓這些影片慢慢占據金馬獎舞台,兩岸三地電影人的融合呈現前所未有的高潮。從2008年開始,台灣本土電影以《海角七號》《艋舺》為代表的影片開啟「觸底反彈」的態勢。
阮經天
在第47屆金馬獎中,以《艋舺》獲最佳男主角,也是繼柯俊雄得獎11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台灣演員手中。
陳可辛
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產量下降比較快,陳可辛是少量能保證出品數量和質量的導演。1996年的《甜蜜蜜》讓他在香港金像獎拿到最佳導演肯定,但金馬獎的肯定則要遲到10年。2006年43屆金馬獎上,憑《如果·愛》獲得最佳導演認可。頒獎當晚當時他正在北京籌備《投名狀》,劇本剛被投資方否定,正處於極度絕望中的他接到頒獎人吳君如打來的電話,可謂「雪中送炭」。巧合的是,兩年後的45屆金馬獎上,《投名狀》為陳可辛贏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郭富城
如今總結娛樂圈「咸魚翻身」的例子時,郭富城總是會第一個入選。2005年他在《三岔口》中的頹廢演出,為其贏得第42屆金馬獎影帝,讓他迎來演藝生涯第二個春天。從那之後,郭富城在表演方面似乎開竅,連續出演多部頗有挑戰性的角色,更於2006年借《父子》蟬聯金馬影帝,成為成龍之後第二人。
鍾孟宏
台灣新生代導演中,鍾孟宏是最受歐洲電影節肯定的。49歲的他只有三部作品,《停車》獲2008年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第四張畫》獲2010年最佳導演獎、《失魂》入圍金馬50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並代表台灣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鍾孟宏的作品比較擅長對准城市人的黑暗面,和鈕承澤、魏德聖主攻類型片不同,鍾孟宏似乎更像是楊德昌、蔡明亮這類的導演。
劉德華
被譽為華語電影圈勞模的劉德華,2004年在第41屆金馬獎終於獲得最佳男主角,這是他2000年《暗戰》和2004年《大隻佬》兩獲香港金像獎男主角後,演技得到兩岸三地電影人的全面肯定。2004年的金馬男主角對劉德華意義很特殊,因為前一年他和梁朝偉因《無間道》同時入圍,不僅輸給後者而且還被主持人蔡康永調侃;2012年劉德華因《桃姐》再獲得影帝時,已學會自我調侃:「我就自己付錢拿影帝。」(《桃姐》有劉德華的投資)

⑹ 戛納國際電影節 和 金棕櫚獎 用英文怎麼講謝謝

戛納國際電影節: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金棕櫚獎:The Golden Palm Award。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前身為「金鴨獎」,是戛納電影節的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6)俠女三大國際電影節擴展閱讀:

1959年,台灣話劇界元老田琛的《盪婦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的中國影片。

1960年,《倩女幽魂》入圍「金棕櫚獎」。

1962年,《楊貴妃》入圍「金棕櫚獎」《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1963年,《武則天》入圍「金棕櫚獎」。

1964年,唐澄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獲得第04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銓《俠女》奪得僅次於金棕櫚獎和評審團大獎的最高綜合技術獎,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了世界。1983年岑范《阿q正傳》成為首部入圍戛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的大陸影片。

1990年,張藝謀《菊豆》獲得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獎。

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獲「金棕櫚」大獎(第一部「金棕櫚」大獎華語影片),侯孝賢《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

1994年,張藝謀《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獲最佳男主角(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1995年,張藝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第48屆戛納最高技術大獎。

1997年,王家衛《春光乍洩》入圍主競春光乍洩賽單元,奪得最佳導演獎(王家衛成為首位戛納最佳導演)。

1999年,陳凱歌《荊軻刺秦王》獲得戛納最高技術大獎。

2000年,王家衛《花樣年華》獲得戛納最佳藝術成就獎(杜可風、李屏賓、張叔平),梁朝偉榮膺戛納影帝,姜文的《鬼子來了》獲評委會大獎,楊德昌的《一一》獲最佳導演獎。

2001年,侯孝賢《薔薇的名字》、蔡明亮《你那邊幾點》獲戛納技術大獎。

2002年,伍仕賢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為首部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的華語短片,廖琴《哭泣女人》獲「一種注視」特別提名獎。

2004年,張曼玉《清潔》(法國電影)摘戛納最佳女主角桂冠(首位華人戛納影後,首位亞洲戛納影後)。

2005年,鞏俐獲得「戛納特別大獎」。

2005年,王小帥《青紅》獲得評委會大獎。

2006年,王家衛成為第一個擔任戛納評委會主席的華人。王超《江城夏日》獲「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

2007年,王家衛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同時成為開幕影片,這也是戛納電影節六十年來第一次以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2009年,《春風沉醉的晚上》梅峰獲最佳編劇獎(繼王小帥《左右》柏林獲獎後中國編劇第二次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得編劇獎)

2010年,王小帥《日照重慶》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2013年,賈樟柯的《天註定》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2017年,中國導演邱陽《小城二月》獲短片金棕櫚獎,這是中國電影自陳凱歌之後的第一座金棕櫚。

⑺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榮譽的獎項是什麼呢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是金獅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是金熊獎。
戛納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同時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
這些是齊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