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拍的喬治亞的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拍的喬治亞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3-19 09:04:43

⑴ 喬治亞軍隊被兩個狙擊手和一個電腦高手打慘的是什麼電影

這3個都有 你自己看吧 注俄羅斯的《煉獄》屬於R級電影(太血腥)

⑵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5篇運動題材電影精選影評

《絕殺慕尼黑》是由導演 安東·梅格爾季切夫執導的運動類電影,希望以下影評對你有所幫助!

《絕殺慕尼黑》 觀後感 一

12分39秒G教練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鎖定了目標-「戰勝美國隊」。這便成為了通篇圍繞的核心戰略。 故事 情節之簡單,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曲折的支線劇情。

影片之所以獲得極高共鳴還在於,他使用極平實的故事揭示的卻是真實世界最深刻的道理。當教練G 宣布將要在慕尼黑奧運會上戰勝美國隊的想法時引發了上層不小的震動。從時間上看雖然只有幾個片段,但足以表明任何一個戰略目標,無論最終發布時是雲淡風輕還是意氣風發。其過程的嚴肅程度和意義的深遠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它深刻的表達了機構最上層的核心價值觀。並由最權威的人士對最終結果承擔著主要責任。換句話講,如果因為制定了錯誤的目標而招致的輿論和媒體壓力並不會由某個球員來承擔。

戰略制定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實現過程。影片中也是這樣,在確定了目標之後,一系列為之達成的情節依次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全隊的統領教練G既需要按照計劃根據前文所鋪墊的新 方法 實施訓練,比如帶領隊員深入美國,熟悉了解他們的習慣特點;也不得不應對各種各樣突如其來的意外情況,比如謝爾蓋的傷、薩沙的疾病,眼疾的缺陷,隊員的離隊;還必須處理好自身所背負的生活壓力-兒子的手術。

從講故事的篇幅大致能看出來,作為這樣一個團隊領導人的日常工作模式。與制定目標時的高瞻遠矚,指點江山不同,踐行使命的過程是一種日常到近乎枯燥的單調: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重復重復又重復,細節細節再細節。沒有哪一天與眾不同,而每一天又都格外的重要。這就是一個偉大項目落地過程的真實寫照。

按部就班體現了G教練管理能力,如何將龐大的整體目標分解在日常中消化。而突發狀況的應對則考驗著G教練的領導能力。有些小問題沒有及時處理,有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就像如果不是能夠發現隊員的眼睛問題,並為其購買隱形眼鏡,就很優肯能失去一名優秀的中鋒。有些時候看似不可逆轉的災難也會在日積月累的付出後峰迴路轉。就如同G教練在細枝末節處對隊員散發出的關懷和照料在最終團隊即將面臨土崩外界之際將所有人的心擰成了一股繩。甚至在最緊要關頭仍是這份執著打動了上層決策團隊,為贏得比賽取得了根本的先決條件。

影片中曾反復的提到了「為國家工作」的字眼,然而最後一刻,挽回出走球員的真實原因卻僅僅是「我像在家一樣」。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對不同行業不同屬性的團隊觀察發現,絕大多數隊員都表現出了相似的矛盾性:

不動腦|團隊中的隊員都是非常低智的,他們會跟著喊各種 口號 ,但其實並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喊什麼。更不要想讓他們真的把這些口號放在心上。所有深明大義的旗幟,造福蒼生志向都更像是領導者們的思想游戲。不論根系多麼龐大,枝幹多麼發達,落在隊員面前都似一片落葉,優哉游哉。也難怪坊間常說「世間最難做的兩件事,是把我的話放進你耳朵,把你的錢放進我口袋!」

小聰明|團隊中的隊員都是善於精打細算,他們清楚地知道付出了多少,應得多少回報。做什麼對自己有好處,做什麼出於無奈。什麼是吃在嘴裡的肉,什麼是畫在紙上的餅。無論真實想法是什麼,他們都能表現出高度統一的行為一致性。這可以說是 教育 的產物,也可以說這是長久社會化生存模式下進化出來的生存技能。

小算盤|團隊中的隊員大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更多的關注自己在其中獲得的利益。醜陋的人性在群體中悄然滋生。這使得讓所有人面向同一方向前進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大無畏|雖然如此並不意味無計可施。團隊中的隊員每人身上都帶著一股力量,在強大的磁場驅使下,人是可以被感召的。處於激發狀態下的個人,會煥然一新展現出完全與眾不同的狀態。之前的缺點,弱勢,劣性會在點燃的情節下整齊劃一行程一種可怕的力量。這種量可以不計得失、不為強敵,甚至開山劈石、改天換地。就如同決賽場上的球員們,在如此惡劣甚至艱險的「戰斗」中,仍絲毫沒有退卻。這才為三秒絕殺創造了條件。

雖然被情節激發了的隊員強大到如此可怕,但激發終究不是常態。高明的領導人會在日常中通過點滴積累進行牽引,為隊員創造一個「就緒」狀態。這樣是對迎接特殊場景下被激發最好的准備。某知名企業家就將丑類的任性歸結為:貪婪,懶惰和虛榮。並運用財富和榮譽牽引員工克服懶惰,從而締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界神話。

雖然這場絕殺的勝利已經永載史冊,但它並沒有阻止前蘇聯 籃球 ,甚至那整個國家的曇花一現。歷史的長河夾帶著數不盡的傳奇與嘆息奔騰向前永不停息,此時此刻另一場賽事已然打響,它是誰的慕尼黑又是誰的滑鐵盧,是科技的躍進,還是 文化 的復甦全由我們場內的隊員來譜寫。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二

弗拉基米爾,一個熟悉的名字。蘇聯,一個對國人來是充滿了矛盾的國家。我們曾學習他們,我們也曾畏懼過他們,我們更曾敵視過他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聯這個名字隨著鐮刀錘子旗的最後一次落下,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只剩下滿目瘡痍的俄羅斯。

我其實很喜歡觀看俄羅斯拍攝關於蘇聯時期的電影,那是一個充滿了對抗的時代,兩個超級世界大國同時向全世界進行文化輸出,你能看到兩種不一樣的文化對抗,而並非現在只是美國的一家獨大,無論走到全球的哪裡都能看到美國文化的影子。拿電影來說,大家看的去掉本土電影基本就是美國電影了,美國的文化太強勢了。然而除了歐(西歐)美,我還想領略世界上更多別的文化。

這部電影作為講述蘇聯籃球隊擊敗美帝的電影當然是帶有濃烈的意識形態在裡面的。就像電影中所說的,這不僅是一場籃球比賽,更是一場戰爭。當奧運會的賽場上,各代表隊以國家的名義比賽時,又怎麼可能會離開政治的影響呢。在這個中美貿易戰的時間點引進這部電影用意真是不言而喻。

電影雖然帶有鮮明的政治傾向,但並沒有煽動底層民粹主義,而是就事論事,用體育的拼搏精神與不屈的意志講述了這個1972年的故事。這部電影渲染的是競技體育本身的殘酷性和籃球的美。印象最深的就是謝爾蓋,片中幾乎只表現了他籃球場上的事,所有球場以外的事幾乎沒有描述,幾乎是最為純粹的一個角色。他的負重訓練,明明是不科學的訓練方法,傷了膝蓋,但這從沒讓他放棄訓練,這不就是他對籃球的愛嗎。當他說「有問題就把球傳給謝爾蓋的時候」這不正是一種最有擔當的行為嗎。哪怕美國隊的中鋒時也說「對不起教練,我是個籃球運動員」,一切還是要用比分說話。

電影也諷刺了兩國老生長談的問題,蘇聯的官僚主義和美國的種族主義問題。我們對於蘇聯的官僚主義作風真可謂是一脈相承,一模一樣。俄羅斯拍攝的蘇聯電影更是對當時所有加盟國和諧相處的一種追憶,片中提到到那些蘇聯運動員分別來自喬治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茲別克、烏克蘭等等當時的蘇維埃加盟國時,真是讓我唏噓,整個國家隊雖是來自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卻都是為了蘇維埃的勝利而戰斗著。反觀現在的他們,兄弟反目、手足相殘、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可以這么說:「我們依然是我們,我們不再是我們」了。也正是那一批批加盟國貢獻的力量才成就了當時整個蘇聯的強大。當時越是與蘇聯走的近的國家現在卻越是仇視俄羅斯,否認蘇聯的歷史,真的能用可悲來形容了。

俄羅斯外交部曾放話給立陶宛, 「立陶宛外交部的言論還挺讓人驚訝的。你們難道忘了立陶宛還是蘇聯加盟國時,在體育上出現的英雄嗎?你們應該為這批民族遺產而感到自豪。」

這電影雖然在敘事上有種.種問題,比方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前期的一些比賽雖然大比分落後,但教練依然能繼續風輕雲淡地指揮,也沒有表現球隊是如何成長的,雖然打了幾次洲際比賽,也和美國的大學生切磋了幾場球,但和後面球隊信心與實力的提升好像是並沒有什麼瓜葛,完全就是分開的兩段。家庭上的不順心對於指導球隊的影響也非常突兀。但是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它依然是部勵志的好電影。是給美帝霸權主義最好的回擊,是俄羅斯對於蘇聯時期美好的追憶。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三

前段時間, 愛好 籃球的同事向我推薦了一部電影《絕殺慕尼黑》,這是一部以籃球為主題的俄語片。久未進過電影院的我,懷著對境內少見俄語電影的好奇與憧憬,二話不說買票進場,接受了兩個小時的視聽洗禮。

電影基於真實事件改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前一年,強大的美國男籃所向披靡,36年未逢對手。此時,剛更換主教練的蘇聯男籃可謂內憂外患:國家經濟的不景氣使隊員們生計都成問題, 出國 比賽買回生活用品又會接受嚴格的審查,種.種行為使隊伍從上到下心生不滿;隊伍內,來自立陶宛的核心球員因為政治經濟的原因一心想出走;手感絕佳,投射精準的得分手因種.種原因缺少團隊合作精神;與同期的女籃運動員墜入愛河卻患有罕見心臟病的少年天才因被診斷認為不久於世陷入愛與恨的感情糾葛;家在喬治亞的老將因妹妹結婚,訓練時顯得有些心不在焉……表面上看,這是一支矛盾重重,不好管理的隊伍。

然而,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練說出了「在奧運會男籃決賽上擊敗美國」的想法,並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國人多年未敗,如果失敗,最好敗在我們手上」。此話一出,輿論炸了鍋,好奇的、懷疑的、想進一步深挖的,都將目光聚焦在臨危受命的主教練身上,蘇聯體育高層也因巨大的輿論壓力對主教練產生了不信任,畢竟要打敗的對手,是財大氣粗,籃球底蘊深厚,「家家戶戶門口都有籃球架」的美國隊。執著於籃球的主教練,沒有太在意外界的聲音,悄悄開始自己的計劃。

接下來,一個以弱勝強的故事由此展開:為了樹立隊員們面對美國隊時的信心,教練爭取到上級同意,帶領全隊赴美拉練,隊員們從最開始輸給街頭籃球愛好者20分,到面對大學籃球隊由敗轉勝,自信心一點點建立起來;患有心臟病的球員在美國接受了手術,用的是教練原本用於給自己患有腿疾的兒子治病的錢;私下裡,教練找隊中「頭號射手」談心,告訴他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妹妹遠在喬治亞的老將,受到了全隊一起赴喬治亞為之慶祝的待遇,不用說,這也是教練的主意;甚至奧運會開賽前,教練還在勸導想出走立陶宛的中鋒,告訴他如果家庭和親情比榮譽更重要,那就去吧,換得後者重歸隊里。一年前隊伍中的矛盾已煙消雲散,凝聚力不可同日而語。

到了賽場上真刀真槍的時刻,蘇聯面對強大的美國,並沒有懼怕,開場就給了對方一個下馬威,並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壓著美國打,打得世界第一的美國隊有些自亂陣腳,只是憑借出色的個人能力和強大的整體實力苦苦追趕;直到終場前幾分鍾,美國隊實現了反超,蘇聯再度追回,形勢變得膠著,比分交替上升;最後時刻,蘇聯出現重大失誤,美國領先,蘇聯沒有抓住僅有的三秒再度反超比分,耗盡了時間,沒能擊敗美國人。但奇跡竟然在此刻發生:蘇聯代表隊認為裁判對最後幾秒的判罰存在問題,提出申訴,要求重新進行這三秒的比賽,該提議遭到滿場噓聲,卻獲得國際籃聯的支持,經過裁決,這三秒的比賽真的重新進行了,又因為第一次重賽的技術問題進行了兩次重賽,正是這兩次機會拯救了蘇聯,他們做出一次長傳,前線球員持球打板進框,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比分,改變了比賽結果。

影片結束後,回想起剛才熒幕上的橋段,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初中時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最長的一碼》,隨著對兩部電影情節的對比,我越發感覺他們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甚至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同樣是一個以弱勝強的故事,同樣是弱隊內憂外患、強隊兵強馬壯,同樣是弱隊在解決一系列問題後,變得更加具有凝聚力,最後在與強隊的對抗中靠著出色表現和一點運氣獲勝,最重要的時,兩部電影都在情節中穿插了人文關懷,體現出了一些超出體育競技本身的東西。只不過,我們已經習慣了由美國人為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這次的故事卻是由俄國人講述的。

從未踏足美國的我,與大多數人一樣,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們看著好萊塢大片,聽著流行音樂,吃著連鎖快餐店的食品,拿著獎學金或者靠家裡人的資助去常春藤 留學 ,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各類國際組織,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選舉,受關注度遠遠超出那片太平洋西邊的廣袤土地。美國人也習慣了這種「萬方來朝」,對其他地方的事情不聞不問。似乎這也沒什麼不好,大家都習慣了這樣,幾十年過下來也穩穩當當。

提到俄國或者前蘇聯,會有一部分人有不太好的看法,因為它不夠「民主」,不夠「自由」,經濟也不夠發達。更多的人可能會忽略它的存在,因為除了軍火、能源一些文化藝術和年代久遠的歷史文物,實在想不出什麼東西和這個國家有關聯。在好萊塢電影中,俄國和俄國人也多次充當了「反派」角色,最近大熱的美劇《切爾諾貝利》,講的也是那裡的故事。

我有幸去過兩次俄羅斯,對俄國人的性格略有了解,在我看來,俄國人性格中有執著、頑固,不懂變通的一面,也有堅韌、剛毅、頑強不屈的另一面。對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俄國人的處理方式讓人覺得有些死板,而當國家、民族面臨生死攸關的時刻,俄國人又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意志。這樣的二元性格,在電影中也有體現:教練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不顧身邊的一切,連親生兒子的健康也置之不理;而籃球隊面對事關國家的奧運決賽時,以氣吞山河的豪邁,拼下了那座沉甸甸的金杯。

習慣了自己為中心的美國人,面對這樣的對手,最終嘗到了失敗,當年,美國代表隊集體拒絕出席頒獎儀式,據說直到今天,還有很多當年籃球隊中的隊員拒絕領取獎牌,並告訴自己的子孫後代永遠不要去領。從處處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到最後被自己定下的規則所打敗,美國人心裡想必有萬千苦水。蘇聯一邊,由於最後三秒的兩次重賽,其冠軍的合法性也存在可疑之處,甚至可以認為蘇聯這次奪冠存在僥幸。但「僥幸」的說法未免主觀,歷史卻已成定局,無論如何辯解,蘇聯男子籃球隊獲得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子籃球比賽冠軍,盡管這是一屆因人質綁架被害事件而沾上了恐怖主義陰影的奧運會,但不管怎樣,這個冠軍為蘇聯人帶來了榮譽,為教練本人帶去了收入,使得這個團隊之間的感情加深,蘇聯人需要這樣一個冠軍,這就夠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電影中的一幕:剛到美國的幾名蘇聯籃球手和當地的街球愛好者打比賽時,雙方分別拿出魚子醬和美元做賭注,層層疊加。這是兩個典型的分別具有兩國特徵的事物,而我與這兩種事物也有過接觸:一次去東南亞的旅途中,我發現當地人更喜歡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國貨幣,據我了解,這樣的現象還存在於很多國家,美國以其強大實力帶來的國家信用為這張綠色的紙質鈔票背書,確保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通行力度和以此產生的購買力;魚子醬則是我在貝加爾湖畔集中品嘗過的當地特產,俏皮的當地小姑娘故意擋住盒子上的字,讓我按照俄語發音說出魚子醬的名字,成功過關的我品嘗了幾口,印象不深,感覺這盒黑乎乎的東西尚能果腹,但談不上被稱作美食。

這段街頭斗球的末尾,一盒魚子醬壓住了下方的一沓美元,和之前層層磊出的所有東西,似乎象徵著魚子醬取得了最終勝利。

因為美元也許會有失去購買力的那一天,但魚子醬還能吃啊。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四

一、挑戰不可能,目標要明確影片改變自真實的事件,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並不被看好的戰斗民族蘇聯隊在最後3秒反殺美國隊,打破了美國長達36年的不敗記錄。為什麼蘇聯隊能夠贏得此場戰役呢?撇開刻苦訓練、策略方法適宜之餘,我更覺得是一開始教練的野心。敢想,很大膽。在20世紀70年代的俄羅斯國內,前國家球隊的教練因政治問題下台,新上任的加蘭任教練面對一盤散沙的團隊,竟然提出了要打敗美國隊的目標,顯然有些荒.唐。不被團隊的領導甚至國家領導人信任或支持,不被各懷心事的隊員信服的新教練,提出的新目標,就是在挑戰團隊,挑戰不可能,所以才有後面的故事,奇跡才會發生。二、愛是力量,明白為什麼而戰這部影片是體育片,劇情片,更是一部情感片。文中有教練和兒子的父子情,有球員薩沙和其女友的愛情,有隊長莫德斯塔斯想借奧運會逃離蘇聯,後面難舍隊友,重回戰場繼續戰斗的兄弟情…… 這種大背景下的各種感情交織,球員並非戰斗的機器人,有血有肉。影片最後一幕為球員回到休息室,把贏得比賽的獎金全部留給了他們的新教練,讓教練帶著他的兒子出國治療。這里又是令人淚目的一幕,或是伯樂之恩或是兄弟情誼,均難以言明。並非單純的比賽勝負,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各種感情交織,讓我們看到球員各自的追求,而不同的情感也是激勵他們前進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戰斗,就是為愛而戰。因為有愛,有信念,才能擁有對抗世界的力氣。

《絕殺慕尼黑》觀後感五

想寫這些東西好久了,拖了幾天終於寫出來了,算是一個不成熟的影評吧。 「如果註定有人要贏,那為什麼不是我?」這是科比諸多話語中的一句,這與《絕殺慕尼黑》里蘇聯的主教練所說的「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異曲同工。 這部電影在俄羅斯拿下30億盧布票房,1200萬人觀看,可類比於《戰狼2》。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在整個奧運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它是第一屆擁有吉祥物的奧運會,同時也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綁架殺害以色列運動員事件。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也無所謂劇透不劇透,它的主角是主教練加蘭任,另外兩部以主教練為主角的籃球電影是《光榮之路》和《卡特教練》。《絕殺慕尼黑》里有這兩部電影的影子,或者可以把它看做是兩部電影的結合體。《卡特教練》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人物的心理變化和成長上,《光榮之路》則是通過黑人加進球隊,體現對現有體系的挑戰,更像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電影。 而《絕殺慕尼黑》里,有對現有制度的挑戰和改變,加蘭任上任就基本重組了球隊,並完全打破曾經幫助他們稱霸歐洲的訓練方法和打法,冒蘇聯天下之大不韙,借鑒美國的訓練方法,不斷把隊伍帶出國拉練。也有人物的變化史,電影有兩條比較明顯的成長線,一個是患疑難心臟病的薩沙,一個是准備逃離蘇聯的亞歷山大·別洛夫(電影關於叛逃應該有刪減,所以我們並不知道他叛逃的原因),而在成長過程中,加蘭任的角色如同卡特教練,亦師亦父,他通過一系列行為贏得了球員們的尊敬與效忠。 電影的最高潮是美國與蘇聯的決賽,電影用了差不多40分鍾去詮釋這場比賽,國際籃聯一場比賽時間也不過40分鍾,可見導演花了多少筆墨在上面。決賽很像《灌籃高手》的最終一戰,湘北挑戰山王,36年未曾輸球的美國就像山王,實力強大,看上去不可戰勝,蘇聯則像挑戰者湘北,不被看好卻創造了奇跡。多說一句,這兩場比賽最後的走勢甚至都是一樣的,蘇聯(湘北)落後一分,在最後關頭反超,美國(山王)隨即立即反超,最終蘇聯(湘北)絕殺,甚至於蘇聯和湘北最後發底線球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只剩3秒。 說一下整部電影里我最愛的四個鏡頭,一是展示蘇聯隊員們訓練時,將鏡頭拉慢,展現極致狀態下肌肉的收縮,十分具有美感。二是發生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殺害以色列運動員後,蘇聯領隊坐在奧運村的長椅上思考是否退賽以保證周全時,旁邊的一個工作人員頂著大風,將地上的裝飾品——巨大的 國際象棋 歸位,我相信在這里導演是想表達一些東西的。三是比賽剛開始時連續的短鏡頭拼接,節奏很快,眼花繚亂,但給人感覺非常染,我覺得這是全片最燃的一段。四是比賽最後3秒時,導演用一個長鏡頭加蒙太奇的手法來展示最後一個進球,其實是一個比較慣用的方法,但貴在對於真實畫面近乎百分百的還原,演員的跑位,甚至於進球後的慶祝動作都完全依照比賽情況。 那《絕殺慕尼黑》有什麼缺點嗎?當然有,第一個是關於故事的背景,冷戰時期和勃列日涅夫治下的情況我們也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我對於這些運動員包括教練所遇到的困難並不能很好的認識。另一個是比賽時充滿了太多的扣籃,這在當時的籃球比賽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甚至於很多動作在美國街球中也不一定能出現,或許導演這里根本沒想按真實情況拍。不過這畢竟是一部電影,不是比賽錄像,估計誰也不想看40分鍾的傳導球和跳投,因此,用這么多扣籃來刺激觀眾的荷爾蒙,還是可以接受的。 體育題材的電影在國內一直很難受歡迎,上一部大賣的體育電影還要追溯到《 摔跤 吧,爸爸》(希望下一部是陳可辛的中國女排),因此《絕殺慕尼黑》上映7天只拿了三千多萬票房,排片率只有百分之七也不算令人驚訝。但看到同期的豆瓣全部6分以下,貓眼全不夠8分的《黑衣人》《黑鳳凰》《追龍》都能拿到三億左右票房,上映20天的《哥斯拉》排片率還能壓著《絕殺慕尼黑》,還是感覺有些可惜。所以,與其看一些爛尾的,編劇想不出來劇本的爽片,還不如看一部不錯的體育電影,而且《絕殺慕尼黑》的門檻不高,就算不懂籃球也一樣能看懂。

⑶ 電影 八月八日 是真實的戰爭么 電影里就這么屠殺平民 這不跟鬼子一樣

電影八月八日不是真實的戰爭,是以2008年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發生的五日戰爭為背景。

八月八日也叫做《穿越火線》是由賈尼克·法伊濟耶夫執導,斯維塔蘭娜·伊萬諾娃、弗拉季米爾·弗多維琴科夫、尤里·庫琴科、馬克西姆·馬特維耶夫等主演的動作片。

該片是以2008年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發生的五日戰爭為背景,透過母親的視角,講述戰爭背景下一位年輕母親隻身奔赴戰場歷經九死一生救出兒子的故事。該片於2012年2月21在俄羅斯首映,2013年9月13日在中國上映。

(3)俄羅斯拍的喬治亞的電影擴展閱讀:

八月八日中感人至深的母子深情配以真槍實彈的戰爭場面,以及孩子眼裡的機器人大戰給觀影的觀眾們帶來全然一新的體驗,影片在呈現大規模的戰爭場面時又不失溫情,令觀影的不少家長很感動,電影融入親情題材,結合很到位。

該片在母親營救兒子的點上,做得非常賣力而到位。能讓一個什麼技能都缺失的年輕母親,干出這么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光輝事情,剔除刻意的痕跡,搭設合理的鋪墊,形成一套完滿的自圓其說的框架,是非常有難度的。

該片在犧牲整體節奏的基礎上,圓滿的完成了用情感來代替敘事的艱巨任務。使得故事的說服力張弛有度,適可而止的誇張都幾乎尋覓不到,所有的橋段過度幾乎都做的很自然。

⑷ 影片《五日戰爭》中,俄國軍隊肆意殘殺喬治亞百姓,這是真實的嗎

不是真的。

這個是美國拍的用來黑俄羅斯的,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剛好相反,屠殺平民的是喬治亞軍隊。有一個政治問題要搞清楚,被屠殺的是南奧塞梯百姓,而南奧塞梯一直是想脫離喬治亞獨立出來的,俄羅斯是支持南奧塞梯的,俄羅斯人不可能會去屠殺南奧塞梯人。還有戰爭的結果是南奧塞梯獨立,俄羅斯和南奧塞梯建立外交關系,喬治亞和俄羅斯斷交,結果很清晰了,詳細信息網上可以查到。

影片講述了2008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沖突。

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是2008年8月在喬治亞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交戰一方為喬治亞ZF,另一方為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南奧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茲和俄羅斯。

8月1日開始,喬治亞和南奧塞梯發生數次交火,8月8日凌晨喬治亞展開全面軍事行動並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奧塞梯地區,包圍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羅斯軍隊於8日進入南奧塞梯地區,9日展開軍事行動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並在隨後幾日佔領了南奧塞梯以外的喬治亞領土和軍事基地。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分別於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18日開始撤離喬治亞,戰爭結束。這次戰爭共造成喬治亞軍隊215人死亡、1469人受傷;俄羅斯軍隊74人死亡,171人負傷,19人失蹤,以及約1600南奧塞梯平民死亡。

⑸ 俄羅斯電影戰爭片

八月八日
《八月八日》影片以2008年俄羅斯與喬治亞之間發生的五日戰爭為背景。故事講述一位離異的母親為了和新男友共度周末,不得不將寶貝兒子交給當兵的前夫代管。誰知,前夫執行任務的地方卻爆發激烈戰事,令兒子也身陷戰區、命運未卜。母親於是隻身前往,要救出孩子脫離險境……
參考鏈接:http://ke..com/view/6602558.htm
歡迎採納

⑹ 《人質們》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人質們》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JqG2wI4kLvc4qRLjgqD4A

?pwd=9use 提取碼: 9use
《人質們》
導演: 列佐·吉吉涅什維利
編劇: Lasha Bugadze、列佐·吉吉涅什維利
主演: 阿福坦迪爾·馬哈拉澤、伊拉克利·柯維利卡澤、蒂娜婷·達拉齊施維利、梅拉布·尼尼澤、Darejan Kharshiladze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喬治亞
語言: 喬治亞語
上映日期: 2017-02-10(柏林電影節)
片長: 103分鍾
又名: 飛向極樂園(台)、Заложники、Mdzevlebi
改編自真實事件。1983年,當時的喬治亞還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兩個出身精英家庭的年輕人尼卡和安娜正在緊張地准備他們的婚禮。然而,對於他們兩人和前來的朋友來說,這樣一個盛大的婚禮事實上是只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他們正在策劃著從蘇聯逃跑。就在婚禮結束後的第二天,這群年輕人開始了他們最瘋狂的計劃:劫持一架當地從第比利斯飛往巴統的航班,迫使它降落在土耳其境內,這樣就能來到不屬於東區的國家。但隨著飛機緩緩離開地平線,一切似乎都漸漸失去了掌控

⑺ 俄格戰爭電影有哪些

有 一部 八月戰事

影片講述了2008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沖突。 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是2008年8月在喬治亞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交戰一方為喬治亞ZF,另一方為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南奧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茲和俄羅斯。自8月 《八月戰事》拍攝花絮
[3]1日開始,喬治亞和南奧塞梯發生數次交火,8月8日凌晨喬治亞展開全面軍事行動並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奧塞梯地區,包圍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羅斯軍隊於8日進入南奧塞梯地區,9日展開軍事行動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並在隨後幾日佔領了南奧塞梯以外的喬治亞領土和軍事基地。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分別於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18日開始撤離喬治亞,戰爭結束。這次戰爭共造成喬治亞軍隊215人死亡、1469人受傷;俄羅斯軍隊74人死亡,171人負傷,19人失蹤,以及約1600南奧塞梯平民死亡

⑻ 西方鏡頭下的俄格戰爭,俄羅斯屠殺平民,喬治亞八天差點滅國

這個電影牛逼了,用美國記者的視角拍俄羅斯和喬治亞之間的戰爭,活活拍出了紀錄片的感覺。開頭鄭重其事引用美國人自己的名言:戰爭的第一個受害者是真相。開篇第一句就是該劇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然後開始帶節奏說戰地記者死了五百人,謹以此片獻給他們。要不說美麗國就是牛,顛倒黑白的功力也是爐火純青,影片中多以美國記者視角羅列各種俄羅斯人入侵喬治亞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包括屠殺平民,無差別轟炸,撕毀停火協議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部美國拍的俄羅斯入侵電影《五日戰爭》,感興趣的小夥伴看看我的解說就得了,畢竟原片看了毀三觀。

2008 ,正當北京奧運會如火如荼進行時,俄羅斯和喬治亞卻爆發了南奧塞梯戰爭,自8月1日開始,喬治亞和南奧塞梯發生數次交火,8月8日凌晨喬治亞展開全面軍事行動並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奧塞梯地區,包圍了其首府茨欣瓦利。

俄羅斯正式入侵喬治亞,並率先發動進攻,俄羅斯的軍隊,坦克,武裝直升機越過邊境。向格魯基亞發起了全面進攻,四架俄軍戰斗機掠過村莊上空,目標精準鎖定民房,直接轟炸。緊接著,大量的俄羅斯僱傭軍闖入村莊,僱傭軍將村民集中到一起。揪出村長和警長直接割喉示威,然後澆上汽油,放火焚燒,武裝直升機在空中肆意轟炸。驚慌失措的平民四處逃命,女人被搶走,男人被當場槍殺,士兵還站在屍體前拍照炫耀。村莊被洗劫一空,在武裝直升機的轟炸下成了一片廢墟。

為了美化喬治亞,影片強行加了一段戰地記者被喬治亞維和部隊營救的蹩腳故事,並以此成為戰地記者安德魯冒著生命危險記錄俄羅斯暴行的原始動力。

此時的安德魯與同事正在參加當地婚禮,突然四架俄軍戰機突然飛速襲來。對著民房一頓轟炸,轟炸過後,婚禮現場一片狼藉,許多賓客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新娘抱著被炸死的新郎痛苦哀嚎,這一切都被攝影師記錄了下來,而這僅僅才剛剛開始,隨後安德魯開車將傷員送往當地的醫院。

第二天,安德魯遇到了尋找失散家人的塔利亞,並在交談後決定協助塔利亞前往家人所在的北方村落。在路上,軍官警告他們,如果看見帶著白色臂章和黑色頭套的人,千萬不能拍攝,一定要逃跑,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因為這些人都是俄羅斯軍方支持的外籍武裝,安德魯和軍官告別之後驅車來到了一家旅館,成功找到了塔利亞的妹妹和父親。然而還沒來得及高興,幾架俄羅斯戰機就呼嘯地劃過天空目標,精準鎖定民房,直接轟炸。

第二天一切恢復平靜,安德魯從睡夢中醒來,他獨自走了出來,在一處果園里,享受著周圍難得的寧靜。就在這時,地面上突然發生輕微的顫抖,緊接著遠處的山坡上,一大批的軍隊正越過邊境線,正是帶著白色臂章和黑色頭套的士兵。身後是數量坦克以及武裝直升機,氣勢洶洶地朝著村莊的方向一步步逼近,安德魯頓時意識大事不妙,連忙趕回去,叫醒眾人躲藏起來。很快俄軍闖入村莊,士兵用機槍掃射,將附近的村民都驅趕了出來,所有人被聚集在一條河邊,長官要見他們的村長和治安官,但沒人敢承認。

隨後長官將一位老婦拖了出來,並朝她的腿上連開三槍,老婦倒在小溪中痛苦地哀嚎著。這時村長和治安官主動走了出來,士兵上前將兩人直接割喉,然後澆上汽油,放火焚燒,熊熊燃燒的大火將屍體化為灰燼。而這一切都被躲在遠處的安德魯幾人拍了下來,隨後長官下令殺光所有村民,村民們四處逃竄。空中的直升機將目標對准平民瘋狂掃射,並發射導彈進行轟炸。接著士兵們開始掃盪村莊,只要有用的或者能換錢的都通通帶走。女人被搶走,男人被當場槍殺,村裡的牲畜也是他們搶奪的目標。一個女孩被迫騎上自行車供他們娛樂消遣,所有的民房也被直升機大肆轟炸破壞,街道上逃跑的村民毫無藏身之處。手無寸鐵的村民命如螻蟻,無處不在的坦克和士兵隨時都有可能要了他們的命。安德魯慌亂中躲進了一處房子,士兵在周圍四處搜查,這時一名年輕的士兵進來搜查。他突然聽到了孩子的哭聲,掀開衣服一看,發現了藏在裡面的一對夫婦,看著驚慌失措的眼神,年輕的士兵心軟放過了他們。可當他剛走出去報告沒人時,孩子的哭聲卻驚動了其他僱傭軍,他們立即開槍威脅裡面的人。安德魯幾人只好走了出來,表明自己是記者的身份,結果卻被對方一槍砸倒在地,軍官走過來也發現了他們拍攝用的攝像機。隨後他們被帶到俄軍指揮官面前,指揮官在網上查到了安德魯之前報道過伊拉克戰爭。

他要求攝影師說出儲存卡的密碼,攝影師如是告訴了對方指揮官打開攝像機卻只是之前拍攝的婚禮片段。牢房裡的攝影師悄悄告訴安德魯,俄軍之所以沒發現自己屠殺平民的證據,是因為他提前換掉了攝像機上面的儲存卡,而那張儲存卡現在就藏在之前藏身那間房子。指揮官將安德魯和攝影師兩人分開審訊,就在他准備言行逼問攝影師時,喬治亞的一支突擊小隊突然破窗而入。現場武裝人員全部被打死,他們正是之前護送安德魯幾人來這里的小隊。接著小隊迅速沖進了地下室解救塔利亞等人,全副武裝的俄軍精銳竟然被直接秒殺,果然爽的就是好啊。

隨後小隊連忙逃出去准備撤離,外面的僱傭軍拚命攔截,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戰。眼看敵人越來越多,僱傭軍的坦克也在飛速前進。緊急之下,他們發動汽車逃了出去,這時坦克一發炮彈襲來,所幸汽車拐彎順利躲了過去。但僱傭軍並沒有善罷甘休,他們在後面窮追不舍,小隊只能一邊撤退一邊還擊。這時安德魯才突然想起來,儲存卡還沒拿回來,這是將俄軍的罪行公之於眾的有力證據。安德魯不得不返回原來藏身的房子拿回儲存卡,僱傭軍就像瘋子一樣咬住小隊不鬆口,小隊與僱傭軍展開周旋,一輛坦克再次發射炮彈,隊長架起肩扛式火箭筒,一發火箭彈下去,後方車輛直接被炸翻。

與此同時,安德魯順利拿回了那張儲存卡。然後迅速與小隊匯合,這時兩名武裝人員將塔利亞的父親帶了出來,就在他的小女兒起身呼喊時,一發子彈正中腹部,接著又是一發,直接將她打下車,然而汽車並沒有停下,看著妹妹的屍體漸漸離自己遠去,塔利亞此刻悲痛萬分卻又無能為力。

戰火過後,僱傭軍將汽車點燃慶祝勝利,士兵舉槍射擊,高喊口號,而無辜的村民則拖家帶口離開了村子。從此過上了流離失所的生活。在格里士,八架武裝直升機在空中盤旋,安德魯幾人跟隨小隊來到了這里,他們看見喬治亞的軍隊以及平民紛紛都撤出了格里士。隊長詢問士兵什麼情況,士兵告訴他們總統已經下令單方面停火,所有軍隊將會退回到蒂比利斯保衛首都。隊長十分憤怒,他表示不會輕易撤離,拋棄自己的國家,他要繼續戰斗下去,現在他們必須要找到有媒體中心的地方,將拍到的所有罪證公布在世界人民面前。隨後小隊逆行進到城裡,現在這里所有移動的車輛都成了俄軍打擊的目標,俄軍的直升機正在掃盪城市。地面部隊很快就要趕到這里,他們要趕緊找地方避難,然而就在逃亡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另外一夥戰地記者,正好他有一輛衛星通訊車讓他們使用。這時僱傭軍的地面部隊開進了城市,利用坦克進行轟炸,雙方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安德魯幾人迅速將錄下上傳出去,但還需要幾分鍾的時間。就在這時,俄軍的武裝直升機發現了他們,眼看錄像快要上傳完畢,但武裝直升機已經將他們鎖定,攝影師不得不拔下儲存卡躲避危險。直升機立即發射火箭彈,通訊車瞬間被炸毀,武裝直升機也發現了其他幾名同事,馬上朝他們又發射一枚。火箭彈直接擊中身旁的車輛,兩名同事瞬間被大火吞噬,看著俄軍的直升機如此囂張,小隊隊長立即架起火箭筒瞄準對方,火箭彈准確發射,直升機當場墜毀。圍觀的士兵們無故欣喜若狂,慶祝著階段性的勝利。就在安德魯離開時,他身後的建築物遭到了大量火箭彈的襲擊,整棟大樓被全部摧毀,僱傭軍的大部隊裝甲坦克也趕到了這里,城市廣場已經被他們包圍,僅存的政府軍和平民相互攙扶在一起,坦克緩緩逼近,最終在他們面前停了下來,僱傭軍指揮官說道,快離開這里,這里的殺戮已經夠多了。安德斯等人拍的視頻曝光後,成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最終,在國際各方的協調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停止了戰爭,持續了五天的戰斗終於結束。安德魯的同事也被安排到醫院進行救治,影片到此結束。

電影五日戰爭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以美國記者的視角,講述了2008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雙方為了爭奪南奧賽梯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這是一部美國拍的戰爭片,其目的就是為了抹黑俄羅斯。

戰爭持續了5天,參與軍事行動的有俄羅斯軍隊,但是南奧塞梯志願軍是燒殺劫掠的主體。因為在外界看來俄羅斯軍隊沒有做這種事的意願。可是面對比自己弱小很多的喬治亞軍隊,俄羅斯軍隊的本次軍事行動並不是非常成功。經常因為各兵種的配合問題導致行動失敗。這是俄羅斯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的。

而在戰爭中,喬治亞各方盟友都沒有參與援助,譴責在實際的軍事行動面前是無比的蒼白無力,弱國無外交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本片以紀實的攝影方法把觀眾們帶回到2008年夏天那個不受世界關注的角落。作為電影本片值得稱道的地方不多,可是其揭示的真相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思考。戰爭是政治家的游戲,卻是平民百姓的人道災難。

⑼ 一部清新滿分的蘇聯電影,計劃經濟下的青春也能這么美

是不是有人會想,蘇聯人能有什麼青春,不就是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嗎?然鵝,最近看的這部蘇聯青春電影《我漫步在莫斯科》,清新可愛得不像話,優雅從容,沒有墮胎斗毆輟學,一個大寫的美。

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桌面了,構圖光線沒得說,演員們的顏值也很對得起觀眾。隨便跑個龍套的演員都美哭了……配樂輕快可愛,尤其是最後那首「我漫步在莫斯科」,晴天雨天都適合哼的小曲兒。先來三張圖隨意感受一下電影畫風。

電影的海報也很好看。

電影講述的故事非常清新,兩天,四個年輕人,一場婚禮。畫面很平和,似乎這兩天發生的事情和餘生並無差別。年輕的西伯利亞維修工瓦洛佳在莫斯科停留兩天,他在《青春》雜志上發表了小說,吸引了主編的注意,於是順路過來與主編見個面。

結果被狗咬了還沒地方住,幸好科里亞出現幫忙。

電車上,他結識了莫斯科本地人,18歲的地鐵工人科利亞。他總是自稱是個詩人,樂於助人,熱情開朗,笑起來透著點小狡頡。瓦洛佳的朋友薩沙來找科里亞,讓他幫忙把自己的入伍時間推遲一個月,好跟女朋友結婚。三人在商店買唱片的時候約女售貨員阿蓮娜參加薩沙和女友當晚舉行的婚禮,手續辦妥後,兩人因為種種誤會又要分手,薩沙一氣之下剃了光頭准備明天入伍,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最終兩人和好。

莫斯科地鐵里,阿蓮娜、科利亞和瓦洛佳分別了。阿蓮娜和科里亞依依惜別,電燈泡瓦洛佳在電梯上唱著小調,我漫步在莫斯科……

習慣了《荒野獵人》茹毛飲血重口味的人,看了劇情簡介會不會覺得寡淡?咦就這么結束了?居然沒有墮胎斗毆輟學?好像不太是戰斗民族的風格哦?可是,可愛的青春不就是這樣嗎?小小的情愫小小的友誼,無所事事似乎什麼都沒發生,依然停留在原點的兩天,一切都還沒有改變。

就像淡淡的校園民謠,眉目寡淡,天馬行空。有姑娘有兄弟,有還沒被污名化的詩和遠方。尚未匍匐在地用力生存,還能輕盈跳著,翹著彎彎的嘴角,耍著嘴皮唱一首 「我漫步在莫斯科」 。

電影中有很多幽默好玩的橋段,比如瓦洛佳家門口的咖啡館,咖啡館小哥用跳廣場舞的超高分貝放英語磁帶,學英語的痛苦樣子好像聽專八聽力哦……

還有路遇載歪果仁的計程車司機,因為語言不通沒法兒讓客人付錢,於是司機大叔把車停到路邊求助年輕人瓦洛佳和薩沙,英語狂爛的瓦洛佳強行攬下這樁事,最後還是稍通英語的薩沙和稍懂俄語的外國人把事情弄清楚了。那種跟外國人對話的樣子大家都懂的,各自懵懂。

電影中串聯起各人物的莫斯科小哥瓦洛佳,由後來拿了奧斯卡小金人的大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扮演。對就是拍了《蒙古精神》、《西伯利亞理發師》、《烈日灼人》等影片的那個。就不放他現在照片了,看了有點心疼(微笑臉

18歲的米哈爾科夫自帶莫斯科小青年氣質,非常可愛。熱情善良,很愛現,那種 「整天無所事事還沒長大」 的小男孩樣子,大寫加粗下劃線著 「青春」 兩個字,輕盈有靈氣,因此一角成名…… (此處省略對 18 歲小米的贊揚一萬字)

據說電影拍攝過程中,小米同學耍滑頭要求將片酬從一天8盧布提高到一天25盧布,導演達涅利亞也很滑頭地微笑表示,如果提高片酬,那就換個人來演。小米同學痛哭著表示那還是算了,並說坐地起價這一招不是他自己想的,是他大哥哥教他的……

《我漫步在莫斯科》的導演,喬治亞人格奧爾基·達涅利亞在蘇聯時期拍了好幾部經典電影,比如《秋天的馬拉松》、《米米諾》啥的。最受俄羅斯人好評的大概是《幸運先生》,據說其中 「講師」 這一經典形象非常討俄羅斯人尊敬喜愛。整部電影非常幽默可愛,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豆瓣上評分並不高。(b站可看)

- 八卦 -

國家電影委員會一開始評價這部電影是 「不好笑的喜劇」,導演於是提出了一個新名詞:「抒情喜劇」。這個梗後來被用到了《幸運先生》的台詞里,出現了一個「不抒情的喜劇」。

導演還說,劇中最小清新的場景之一,也就是那張著名的紅色海報上的場景:騎著自行車的小夥子和脫下高跟鞋姑娘在下大雨的莫斯科走(tiao)路(wu),前後一共換了三個姑娘拍,第一個姑娘第二天不知為什麼就沒來片場,第二個姑娘因為第二天有考試也沒來,到了第三個姑娘,終於拍出了這個美哭的小清新橋段。

- End -

電影說

莫斯科是座可愛的城市

每個把心打開的人來到這里

都將遇見真正的朋友們

⑽ 以俄羅斯和喬治亞戰爭為背景的電影《八…》誰知道啊

《八月八日》,拍的不錯,屬於俄羅斯的主旋律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