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3-03-05 13:54:19

⑴ 九部電影黑色星期五擠破頭!然而我只想安利這兩部電影清流

2017年1月13日,臘月十六,西方的「黑色星期五」

這天,將有九部電影在大陸院線上映,新年一開始,高潮就來了

(資料來源:豆瓣電影 )

風叔我已經買好了前四部的票,准備在電影院里躲「黑色星期五」

我要安利的,是九部中的兩部

《我的詩篇》

《少年巴比倫》

兩部電影的共同點,是都入圍了第52屆金馬獎,都在2015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亮相過

先說《我的詩篇》,風叔已經看過,通過眾籌的形式

首先要推薦《我的詩篇》片尾曲《退著回到故鄉》,歌詞本身就是一首詩

《我的詩篇》拿到了 2015年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爵獎

為最佳紀錄片金爵獎頒獎的嘉賓是奧斯卡得主、著名紀錄片導演Malcolm Clarke(中文名叫柯文思)和新加坡著名演員範文芳

柯文思為《我的詩篇》兩位導演吳飛躍、 秦曉宇頒獎

另外,《我的詩篇》還獲得了 2015年第52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獎與最佳剪輯獎的提名

入圍金馬52的最佳剪輯獎要特別提及,這個獎項,無論有沒有得獎,都是2015年華語電影中剪輯最優秀的作品

而紀錄片入圍最佳剪輯,是非常罕見的

《我的詩篇》的競爭對手,有台灣殿堂級剪輯大師廖慶松的《刺客聶隱娘》

下圖,《刺客聶隱娘》三巨頭,剪輯廖慶松、攝影李屏賓、導演侯孝賢

還有另外一位台灣剪輯大師陳博文幫張艾嘉剪的《念念》,他剪過很多大師級的作品,比如楊德昌的《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另外兩部是導演自己剪的作品,一部是《解救吾先生》的丁晟

《解救吾先生》,劉德華、王千源、丁晟

金馬52最佳剪輯獎的得主,是《醉.生夢死》的導演張作驥,他因為性侵犯案還在獄中,所以得獎都是演員幫領的

這是張作驥(左二)和一眾演員在柏林電影節

《我的詩篇》主創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

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獎,被認為是每年度華語紀錄片最高水準的「比武」,金馬52的競爭對手中,甚至有2015年轟動整個台灣的現象級紀錄片《灣生回家》,最後得獎的是周浩導演的《大同》

雖然空手而歸,但《我的詩篇》主創能和侯孝賢、李安等大導演同框,已是無憾了吧

《我的詩篇》還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IDFA)、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等入圍或獲得獎項,並計劃報名第89屆奧斯卡獎,有沒有入圍1月24見分曉

《我的詩篇》於2015年11月1日就舉行了全球首映禮(當時就已經拿到了「龍標」)

但由於紀錄片屬於非常小眾的電影類型,要進入商業院線放映非常困難,於是《我的詩篇》採用了眾籌的方式放映,效果還不錯

來看看部分眾籌放映現場有沒有你的城市

每一場都有觀眾都被感動得淚奔

風叔已經於2016年9月,在居住的南方某個三線弱城市,看過一場眾籌,當時已經是全國第600多場眾籌了,我所在的那個城市創造了第二輪三小時售罄的全國最好成績

截止到《我的詩篇》院線正式公映前,它的眾籌票房是244萬(資料來源:中國票房)

因為眾籌效果好,終於有發行公司願意將《我的詩篇》正式推向院線

《我的詩篇》還被它的策劃和發起人吳曉波,在他有1300萬粉絲收看的年終秀上宣傳

吳曉波背後是導演之一吳飛躍,兩人同是上海交大校友,也都做過財經記者

該片也被「黃金膝蓋」方勵力薦

截止發稿時,風叔居住的這個城市,沒有一家影院在1月13日排了正式公映的《我是詩篇》。九部電影擠到「黑色星期五」,要發年終獎的影城經理,當然有多排《太空旅客》的理由

一二線城市,請加油!

——略有劇透說詩篇的分割線——

《我的詩篇》的故事架構很有點意思,它不是《舌尖上的中國》那種把幾組人物故事均勻交叉鋪排,營造一種「你在北國森林狩獵,我在南疆收割稻穀」的山河一家親格局,而是在交叉中,有獨立的故事,也有故事的重點

電影講了六個工人詩人的故事

其實要把幾個人的故事,揉到一部紀錄片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時候,哪怕就是兩個不同的人物,要雙線並行敘事,都是很困難的

比如2016年挺火的《我們誕生在中國》

三組主角,分別是熊貓、金絲猴和雪豹,再用一年四季將他們串起來

而丹頂鶴,則是連接頭尾的角色

《我們誕生在中國》美則美矣,還是有人吐槽劇情完全靠「硬演」和拼湊呢

而《我的詩篇》,更為復雜,因為有六位工人詩人的故事,要在110分鍾里鋪陳開來

所以,我們會看到,導演(或者說剪輯師),精妙的將前四個詩人的故事,在影片前半部分交叉

而到了影片中部開始,四川內江打工女孩鄔霞的故事,被獨立講述(這一段很溫情,是電影的一抹暖色)

然後,又相對獨立完整地講述了煤礦工人老井的故事

然後回到前四個之一的爆破工的失業和家事

最後重點講了前四個之一跳樓工人詩人許立志的故事,以及他哥哥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節

詩人們的故事,既相互交錯,又獨立成篇,而且被現場朗誦會串聯了起來

《我的詩篇》是冷靜平順的,它平靜地注視著一群同樣被優越階層稱之為「社會底層」的人,在他們掙扎的生存之外,還有渴望自由的精神世界

2016年,關於詩的電影,都有點能成現象級了,比如青年業余詩人畢贛,拍了一部《路邊野餐》,男主角陳某(不好意思,不敢提這個名字)是個鄉野醫生,也是個業余詩人

整部電影就被主人公貴州話朗誦的詩歌,串了起來

之後的《長江圖》,業余詩人楊超導演的作品。男主角在父親留下來的船上發現了一本名叫《長江圖》的詩集,所有的詩,連接起從吳淞口到宜賓逆流而上的長江,於是,他出發去尋找詩集中的女人和故事

一首首詩,連成了一整條長江

而《我的詩篇》,比它們更現實,又比它們更詩意,因為裡面有血淋淋、濕漉漉、熱騰騰的

生存與生活!

——就說下李夢有多慘的分割線——

90後女演員李夢其實挺活躍,也很有潛質的,但她的運氣有多背,背到我見猶憐吶

李夢2013年演過賈科長的電影喔,但是如果去搜這部電影,網頁顯示是這樣的

她2014年就拍好了戲曲電影《老腔》,結果2016年末才全國公映,電影首映的時候還鬧了些幺蛾子

呵呵,就算是李夢德藝雙差,那也是你片方自己選的女演員啊

結果《老腔》的最後全國票房是蔚為奇觀的 11萬人民幣 ,怪誰呢?怪觀眾有眼無珠還是影院經理見錢眼開呢?票房爛的話,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方勵的黃金膝蓋吧

接下來李夢就演了《少年巴比倫》,囤了一年半光景,橫跨三個年頭才上映

2015年夏天上映的《搖滾英雄》,文藝片男神(經)秦昊是男主,李夢是女主,結果這部帶著濃濃汪峰老師歌曲名味道的電影,票房不到兩百萬,悄無聲息地被淹沒了

2015年的《解救吾先生》,李夢的表現頗受好評,而她和王千源的床戲,尺度很消亡史

2016年李夢參演了連網大都不如的兩部片子,3分多的豆瓣評分,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

李夢還在大牌雲集的《上海王》中有角色,但這部電影在上海電影節放過之後,就石沉大海了

李夢還串場了《致青春 原來你還在這里》,這部電影,你可以在幾乎所有的2016年華語爛片排行榜中找到它的名字

最倒霉的是《夏天十九歲的肖像》,這部本來是黃子韜電影出道作品的電影,遇見不可抗力因素,從2016暑期檔硬生生消失了,其實如果它早一個月上的話……反正運氣背了,拍什麼片都會遇見封存、撤檔、遙遙無期

好在今天風叔看到一個消息,《夏天十九歲的肖像》將在2017年擇期上映,金馬最佳新導演得主張榮吉,終於可以大陸首秀了

黃子韜的處女作也終於要見天日了(被《鐵道飛虎》搶先了)

再來說說《少年巴比倫》的男主董子健,2015年的金馬52,他是最風光的一個人,盡管其實沒拿什麼獎回來

董子健在金馬52的紅毯是和《少年巴比倫》導演相國強以及李夢一起走的,小董的造型,已經搶走了李夢不少的風光(說實話,李夢在一眾小花里長得很有特色)

今年34歲的相國強,是著名的調色師和攝影師,所以對《少年巴比倫》的畫面很期待。他入圍了金馬52的最佳新導演,最後得獎的是毫無爭議的畢贛

董子健還入圍金馬52的最佳男主角,憑借的是《德蘭》,那次的金馬影帝是馮小剛

而《德蘭》2016年還斬獲了上海電影節的最高大獎

這還沒完,董子健主演的《山河故人》,獲得金馬52的七項提名,但最終只拿到劇本獎

這還還還沒完,董子健參與投資的《捉妖記》,還入圍了金馬52的四項技術獎

13號的《少年巴比倫》之後,緊接著春節檔還有董子健出演的《乘風破浪》

還是很欣慰,既然《少年巴比倫》都上映了

《德蘭》還會遠么?

(END)

本期編輯:落山風

⑵ 田波的個人簡介

2005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
2003年創立「1981另一電影工作室」
2008年在北京成立「善基電影工作室」
2009年創立善基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
2006年獲美國導演藝術協會頒發的最佳藝術總監助理獎——《黃金甲》。
2008年《佛陀墕》提名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單元最佳紀錄片、入圍「雲之南」影像節紀錄片競賽單元;提名北京國際青年影像節最佳導演獎等影展;收藏於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影片在香港發行出版。
2011年紀錄片《路遙》獲第七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年度十大最佳紀錄片」和「最佳攝影」獎。並在鳳凰衛視、中央9套紀錄片頻道、中央10套播出,獲得巨大社會反響,被陝西省文藝界譽為「陝西人文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
2012年《走馬水》入選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展特別映單元、榮獲第三屆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最佳人文關懷獎、獲第九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人文類二等獎」、入選北京第九屆獨立影像展紀錄片單元、榮獲第九屆中國獨立影像展「年度十佳紀錄片」、提名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競賽單元最佳紀錄片。在陽光衛視播出。
2013年微電影《小李和老李》榮獲第九屆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銅獎,並入圍第31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節。中央6套電影頻道播出。
2013年執導電影頻道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之《敦煌》、《中晚唐困局》、《唐朝宗教》。
2014年創作電影頻道系列電影明星的公益短片《經緯線》,在電影頻道播出。

⑶ 中國有哪些電影節有沒有紀錄片的電影節

四大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 長春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已停辦)
其餘:北京國際電影季
紀錄片電影節:中國獨立紀錄片電影節 2012-01-21 14:30 - 2012-01-30 22:30
2009中國紀錄片電影節 2009年6月10日

⑷ 請問:「世界八大紀錄片節」分別是哪八大呢

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法國陽光紀錄片節
波蘭克拉克夫紀錄片節
加拿大DOC TALK電影節
加拿大熱門(HOT DOCS)紀錄片節
澳大利亞AIDC國際紀錄片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

這是法國陽光記錄片節的一點點資料

法國陽光那面紀錄片節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開會地點在法國的一個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們先到巴黎,然後坐火車去的拉羅謝爾。

La Rochelle是一個不大的小城市,火車站很老,是那種典型的歐洲城堡建築,房頂上還掛著一口大鍾,站在小小的廣場上,內心雀躍著一種難以言表的異國浪漫情緒。盡管是旅遊季節,但火車站人跡稀朗,偶爾在站樓下晃過的背包族,讓人遠遠看著內心有些異樣的溫暖,他們是我常態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嚮往。

因為和導演一起出來,對方是精明的未雨綢繆一族,只要身邊有活物,我又開始慣性的不帶腦子,結果被接車的拉錯地方,一氣給拉到了一個孤島上,check in之後發現不對,導演氣得要死,只差把我腦袋給擰下來,後來只好打了一車回來,花了50多歐元,雖然迷糊,數字還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會場才知道,主辦方給中國來的客人還設了一個展台,我把我們訓練營的招生海報帖到了上面,看的人還不少,可能是中國字不認識的緣故吧。這次到法國的中國人有:老何兄弟倆、我和導演,還有香港人黃先生,他們都有各自的玩樂和公幹,最後就我老老實實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國人出現在展台,過來詢問的人一直不斷。

和國內電視節特別不一樣的是,他們的展廳既不豪華,也不超大,從這邊一眼可以望到那頭,人群穿梭但並不喧嘩,比起我們那種「騾馬大會」般的嘈雜,這里有一種特別的樸素和安寧。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塊內容:1,來自全世界的紀錄片內容提供商和發行商的展台式展覽2,各種主題論壇(包括預案銷售、主題研討和主題放映) 3,觀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點不一樣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們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後台,有專門的分類和標號,每個進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碼,輸入進去之後,點擊你想看的片子標號,看完後如果覺得片子不錯,直接在電腦界面上留言並點擊發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鍾內完成了,這套系統對於時間金貴的買家而言簡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對買家開放,我是強人所難硬找他們給我換了一張卡才加塞進去的。如果你是內容提供方的話,門口的管理電腦上還有一份資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買家瀏覽或觀摩過,直接從那裡頭可以免費列印出這些資料,有專門的志願者會義務為你服務。
Video Library每天19:00關門,因為在的那幾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樓上快速的瀏覽了一部分片子,然後直接在電腦上把我的EMAIL地址發送給了每個片子的製片方,回到北京的時候收到將近100多封反饋過來的郵件,我回完它們差不多花了一個月時間。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後一天在La Rochelle的時候,從旅館出來碰到一人,面孔看起來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來了到底是誰,站在咖啡館門前,跟我搭訕: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來的路上想起這些,覺得特別悲哀:在繁雜不斷的工作中人已然變成了一具僵屍!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個名副其實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點鍾天就已經大亮,到夜裡12:00還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樣。最後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關掉了,出來以後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到夜裡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強烈的感受:這里才真的是一個適合人或者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們的環境,彷彿多年渾然不覺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中,今天一睜眼,才知道原來我們是在豬圈裡!

空氣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覺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邊的雲彩就可以摘過來似的,在你和天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遮擋物!!地面的干凈更不用說的,走在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的木製浮橋上,腳下那些其實很有年頭的木板紋理清晰可見!

街道上也有汽車駛過,但全然沒有北京的喧囂和張狂,開車的也不全是年輕人,你會經常看見銀發素裹的老人緩步從車里出來,然後手挽著手往酒吧走去,這些不經意撞見的場景會讓疾走的你忽然內心怦然一動。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風港臨街的一隅,酒吧一個接著一個,成排的桌椅都整齊而緊密的擺放在門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樣的不喧嘩不張揚,在各種不同的表情背後你會看到同一種東西:鬆弛和閑適。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還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後的老教堂, 和陽光下那些交錯著的白色桅桿一起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 歷史在這里一直是活著的,在狹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聽到或者觸摸到它們的呼吸聲。

在La Rochelle,歷史是有生命的,這生命來自人對歷史本身的敬意和溫情,那些建築就像一段凝固的時光,讓任何一顆不太堅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溫暖。這種在人群中鮮活著的歷史更像一隻溫良的老貓,站在暗處,始終沉默,始終不語,靜靜地看著時光之手掠過人類的額頭。

中國的歷史似乎總是少些煙塵氣, 這除了我們不說人話之外, 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失去了歷史應該有的承載物,我們拆掉了太多的東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東西就束之高閣,遠離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見光的地方, 歷史本身帶著的余溫在人長久的背棄中也漸然涼寂,然後是忘卻,然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記憶空白。
歷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能把它揣在懷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記憶里,它才有可能活起來,伴隨我們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觸動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歐洲最大的一個國際紀錄片節,今年已經是第17屆了,意味著快20年了,這個舞台根本不曾有過中國人的身影,我們這次的出現對他們而言更像一個點綴,那感覺就好像是今天談中國是另一種世界時髦似的。
其實人家壓根就沒帶你玩過,在所謂真正的全球化游戲中,今天,我們在文化輸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們根本都不知道!我們自己把自己關在一個狹長的黑管子當中,望著頭頂上有限的泛著光亮的空間,還在無比的自鳴得意中呢,以為我們是天下第一!

在我們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時候,我們會自負的以為自己就是天下,以為我是世界坐標的原點,以為世界以我為半徑為中心,很多事情只從自己出發,去考慮,去思維。。。
忽然當你把自己從脆弱的雞蛋殼里,擰出來,換一個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來的生活或者世界,你發現: 即使不是顛覆性的翻轉,至少你會目睹從前你根本無法察覺的很多嚴重錯位。空間緯度的改變會打破日益慣性的常態思維,換一個場景,跳出來,走走、看看,你忽然發現:坐標的原點在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

外面另一個真實世界的存在讓我知道:地球上人類生活的區域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無論是外在的物化的東西,還是內在的精神層面、文明或者文化層面的,我們的祖先也許從前發出過很強的聲音,用他們創造的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但今天,離開那個臆想的原點,回到那個我們該呆的角落,我已經強烈的感受到那種衰落。而且今天的我們對於這個所謂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難看到會有新的或有價值的精神財富產生或者留下,過度的商業和物化,讓這個民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像人了,越來越遠離人本了。

這種全國人民一個聲音的大背景下,對於內容創作者是一種更大的挑戰。今天我再去看中國紀錄片的問題時,對於內容創作本身而言,我覺得最致命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基本功太差,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和技術掌握上,我們離要完美表達的那個東西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當然這樣簡單埋怨導演的見識短淺基本功薄弱其實絲毫於事無補,這趟法國之行,給我最大的清醒是:我們急於建設的應該是真正意義的製片體系和製片人。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製片人從哪裡來?理想意義的製片人又在何方?

一個圓滿意義的製片人,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愛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層面相當理性;他善於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於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創業、創新和奔跑的實務能力。
2, 他諳熟商業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對內容和藝術卻有相當的敏感,有足夠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3, 他能讀懂人心,善於與人溝通,同時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觀眾的樂趣。

但是,這樣一個有著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會在哪裡呢?!

選題聯想
看著那樣多形式各異的好片子,我覺得大腦受刺激:紀錄片的題材其實是多麼的寬泛,我們的導演什麼時候可以更貼近地面更貼近皮膚說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話和故事呢?!
我們有那樣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樣多的題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話題 中國人口這樣多,真的是毛澤東的一個愚蠢政策導致的嗎?!我覺得未必 比如采訪83歲外婆 60歲的媽媽 還是35歲的女兒 每個人的生育觀、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樣的 同樣年紀的女人 城裡的和農村的又有怎樣不一樣的故事和命運呢?。。。。選擇好對象,裡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樂 有幸福 這快樂和幸福又是什麼?

中國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樣的高樓 一樣的白色瓷磚 一樣的蘭色反光玻璃 一個的品種的草籽 一樣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訪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來者的觀感 還有設計者的本意和當下的態度 我們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像力這樣的空洞詞彙 各個讓我們無法明辨地區差異的死板面孔足夠讓我們每個人無地自容: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缺乏創意和想像力!

菜市場 城市是誰的城市 菜市場的商販來自何方 他們有著怎樣共同的辛酸和樂趣。。。在昆明的菜市場 度量單位是公斤 你要買一斤酸菜 賣的人會告訴你只需要買三兩就夠了。。。但在北京 度量單位卻是10元 5元 什麼東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東西的話 最後對方一定會賣給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東西。。。一個城市和一個城市的不一樣在這些細節中便一覽無余

音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聽音樂 在透過什麼方式聽什麼類型的音樂,我們在聽中國的音樂,還是聽外國的音樂,是古典的還是現代,我們透過何種渠道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中國有無真正的樂迷,真正的樂迷「痴」到如何的一個狀態 。。。。每一個小切面展開 都會有無數讓製作人自己或觀眾意想不到的故事鋪展開來

詩歌去了哪? 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誰在關注詩歌?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關注詩歌?寫詩的是誰?讀詩的又是哪些人?他們又會在什麼樣的場合讀詩?。。。詩歌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什麼時候輝煌過,是怎樣的輝煌?它又在什麼時候隕落?它又是如何隕落到今天的缺失狀態?

中國的雕塑 各個城市廣場的雕塑出爐背後,早期爆發戶庭院內維納斯塑像,新式社區內雕塑的來龍去脈,798工廠內各類冠以藝術之名的雕塑。。。。還有西單廣場和去十渡路上一個叫韓村的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樹也算上的話,所有這些一一展開,中國人的群體審美的水平和個體審美的差異都一覽無余了。

結婚證的故事 結婚證產生於何時?在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樣的作用和功效?中國的結婚證生效范圍?是咱們自己給自己生產的「合格證明書」還是在更遠范圍內也同樣有效?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中國結婚證產生過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紹信的故事 介紹信產生於何時?為什麼會有介紹信?最早產生此物的背景是什麼?介紹信在多大范圍內有效?在有效范圍之外使用介紹信時出過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紹信出過的千奇百怪的笑話、締笑姻緣的官司。。。。

戶口的故事 中國為什麼會有戶口?戶口制度起源於何時?一個沒有戶口的人在中國如何生活?因為戶口普通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悲歡離合?今天的戶籍又有怎樣的變異?這種變異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中國人到底怎麼學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一個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怎麼學?一生要花多長時間去學?學習的障礙和誤區到底在哪裡?對於英文程度的測試,一個普通中國人究竟要經歷多少個門檻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關於英文水平的認知到底有多少?。。。關於英文的學習和英文的考試在中國催生了多少個企業?這些企業為中國的「雞的屁」增加了多少貢獻。。。。。。。

中國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國的老年人在干什麼,除了在大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們的社會公共生活到底在哪裡?他們在跟誰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們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繚亂的世俗生活背後到底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粉絲是誰?誰是粉絲? 粉絲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什麼會成為粉絲?各種粉絲用怎樣的方式追逐他們內心的偶像?粉絲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生活?靠什麼為生?他們如何面對周圍的目光和質疑?他們在短暫狂歡之後又是如何返回到他們常態生活?

17歲孩子讀什麼?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體社會中孩子們到底在消化怎樣的精神食糧?他們是否還在讀書?他們讀怎樣的文字?他們如何獲得他們的信息渠道?許多過早來自成人社會的知識和信息對他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他們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誰在關心他們?又是以何種方式被關注?他們和成人社會有沒有溝通?如何溝通?

中國人的周末如何度過? 除了KTV和郊區游 中國人還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誰一塊玩 如何玩。。。。

中山公園何其多 中國有多少中山公園 怎麼出來這樣多中山公園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園里消磨時間 他們以什麼的方式在公園里渡過 公園管理中問題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國都一樣的?同樣的問題各個城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中國幼兒園孩子的接送 誰接 用什麼工具接 什麼時候接 什麼時候送 一路上要闖多少關口。。。。。因為這種接送 有過多少尷尬 無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國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線路 公交站牌 如何設置 每個城市都不一樣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國大學的門 中國大學到處都是門 正門 東門 南門 還有西門和小西門 這些門都建於何時?最老的大學大門在哪裡?門口都站著誰 大學門口的小商販都在賣什麼?冰棍、文憑、圖書。。。還有別的什麼?

中國的廣告牌 城市裡的廣告牌以商業的居多,稱為戶外廣告 鐵路旁邊、城鄉結合處還有農村的廣告以及各種標語口號 誰寫的 什麼狀態和背景下寫上去的 寫給誰看的。。。我覺得把它們羅列到一起,會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鄭瓊 寫於2006/09/03

DOC TALK其實是一個規模很小的紀錄片大會,非常加拿大化,整個會議也就兩天,一共才13個提案,全部來自加拿大本土的製作公司,買家也以加國為主,零星有二個來自美國電視台和相關機構,可能是因為他們靠得比較近的緣故

資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網站也是寥寥無幾,看來規模真的不大

⑸ 第八屆金紅棉影展會哪些電影參與

第八屆金紅棉影展前承元旦,後啟新春,時間從1月8日持續至1月16日,涵蓋兩個完整周末假期。會共計展映近30部各類優秀中外紀錄片。其中包括21部首映影片、3部IMAX影片、1部動畫紀錄片,主題鮮明,風格多樣。其中,《今敏:造夢機器》《視覺史話》《矩陣故障》等佳作紛呈。
另有一些精雕細琢的紀錄片小巧而別致,雖較為小眾但滋味絕不寡淡。

《尋馬》獲得真實影展最佳影片獎,《風暴之眼》《視覺史話》《再加把勁!》等則分別在各影展上一攬不俗口碑。
金紅棉影展更與RealD公司合作,以LUXE巨幕的形式為觀眾打造一場沉浸式的海洋體驗。銀幕均勻度絕佳上乘、光效亮度卓越一致、杜比全景聲貫徹環繞,不存在視聽偏差,一呼一吸都彷彿跟隨洋流漫延躍動。這是一場值得期待的影展。

⑹ 中國哪些電影節有短片獎

在第39屆鹿特丹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頒獎禮中,中國年輕導演應亮的《慰問》與來自美國和塞內加爾的兩位導演一起得到老虎短片獎。鹿特丹電影節一直相當重視其短片單元,本屆影展共有210部短片作品,而競賽單元則收入31部作品。
日前,英國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由中國導演傅靖生、攝影師門曉燕創作的紀錄片《幸福的藏羚羊》獲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幸福的藏羚羊》影片全面展示了藏羚羊面臨的生存威脅,以及中國政府在可可西里設立野生動物保護區、為藏羚羊等珍稀動物架設遷徙通道、打擊偷獵等鮮為人知的真實畫面,同時大力呼籲公眾保護藏羚羊,抵制藏羚羊羊絨製品的非法貿易。
《幸福的藏羚羊》在電影節播放後得到了廣泛好評,主辦方邀請了中國西藏自治區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嘎等相關人士,介紹中國的藏羚羊保護情況。才嘎和反偷獵警員代表羅延海、木瑪扎西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他們表示,來英國參加電影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藏羚羊,進而共同保護這種珍稀野生動物,讓它不會面臨消失的厄運。
本屆電影節以「記錄真實的世界」為主題,展映紀錄片約120部,「環境」、「中國」和「城市」是本屆電影節的三大主要內容。電影節期間還推出了題為「我們的空間:城市」及「我們的空間:荒野」兩個重要論壇,邀請中國城市規劃專家和參展紀錄片導演與英國同行就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電影節的紀錄片展映活動還將移師倫敦,並前往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巡迴放映。
目前正在荷蘭舉行的第3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傳來消息,中國青年導演應亮的《慰問》(英文名:Condolences)獲得了本次電影節短片獎。與他同獲這個獎項的還有來自美國和塞內加爾的兩位導演。
《慰問》片長19分鍾,呈現了五年前發生在四川自貢一場車禍後的慰問過程。
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短片《水杯》
這其實是一種人性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差異,有的人總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壓制別人,卻永遠不懂,有些事物終究是無法遏制的,正如成長一樣。英國Mofilm影視製作公司的老總看完突發這樣的感慨。
整個片子創作思維緊緊的圍繞著「誰和諧誰」的主題,孩子不是孩子,成年人不是成年人,其實只是代表兩個階層所看到的一種和諧的差異,而所有的這些思想都在隨著孩子和成年人之間的矛盾在被無限的放大化,以至於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甚至是政治。百事公司的總裁如此評價。

⑺ 勵志記錄片《我的詩篇》簡介

勵志記錄片《我的詩篇》簡介

《我的詩篇》紀錄片簡介

財經作家吳曉波、詩歌評論家和詩人秦曉宇,與紀錄片《激盪1978-2008》導演兼“大象微紀錄”創始人吳飛躍三人相約開啟了一個計劃。這個計劃的終點是紀錄電影《我的詩篇》,用詩歌的視角展現中國3.1億工人們色彩斑斕的生命。製作方通過互聯網尋找到一批特殊的工人,有蘋果手機的生產工人,有叉車工、爆破工、釀酒工,乃至地下800米深處的礦工……而同時他們也是優秀的詩人,以詩歌的形式書寫勞動、吟詠愛情、抒發悲欣、直面死亡。

觀後感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年伊始,XX中行組織全行員工觀看了《我的詩篇》勵志記錄片。

《我的詩篇》是一部以詩歌為主題,聚焦工人的生存境遇與精神世界的記錄電影,觸摸到中國基層工人的靈魂和命運。通過這部記錄片,該行員工即直面基層工人的艱辛和困苦,為基層工人在社會最底層掙扎奮斗的故事所感動,尤如石縫中的小苗,只有堅忍不拔,每天昂揚向上,才會長成參天大樹。

觀看影片後,該行員工備受感染,面對首季“開門紅”,主動請戰,喊出了“功成在我,首戰必勝”的信心,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只爭朝夕、拼搶時間,全力以赴、迅速行動,全面進入“動起來、熱起來、拼起來、搶起來”的工作狀態。

《我的詩篇》獲年度最佳紀錄片 ,具體情況我收集如下:

2015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10日晚閉幕,現場揭曉了13個“金紅棉”優秀紀錄片項目17個優秀名額,中國影片《我的詩篇》獲評年度最佳紀錄片。

今年共有來自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的2264部/集作品參與“金紅棉”優秀紀錄片推選,60部/集入圍終評,角逐13個“金紅棉”優秀紀錄片項目。

最終,《我的詩篇》獲年度最佳紀錄片、最佳音效紀錄片。此外,《第三極》、《葬禮的歌手》、《顏色,四種慾望:藍色》、《急診室故事》、《河西走廊》等分獲最佳短片、最佳攝影、剪輯、最佳系列紀錄片等。《潛龍之殤:一戰中的華工軍團》為最佳中外聯合製作紀錄片;《東方主戰場》、《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大後方》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優秀作品。《喜馬拉雅天梯》被評為最受觀眾喜愛紀錄片。

本屆參選作品不僅有關注宏大背景的歷史題材,也有關注特殊群體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外共同的積極價值觀。入圍終評的'題材和製作團隊都呈現了多元化的特點。

年度最佳紀錄片《我的詩篇》是中國導演吳飛躍的作品,以詩歌為主題,講述了六位工人詩人的勞作與生活,悲歡與離合,該片聚焦中國工人的生存境遇與精神世界,創作團隊希望通過這部電影使觀眾觸摸到中國工人的靈魂和命運。據悉,該片已被評為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紀錄片。

閉幕式現場還公布了2015大學生優秀紀錄短片名單,其中,《板凳上的夢想》被評為年度最佳紀錄片。閉幕式上還公布,2016年大學生優秀紀錄片短片徵集活動將以“讀懂中國”為主題,向全球徵集世界對中國最關注的100個選題,從中精選出10個選題,面向全國大學生群體徵集作品。

據了解,本屆紀錄片節共有3612部影片參評、參展,展會期間設置了4場方案預售和21個論壇及專題活動,共有來自德國、法國、美國、紐西蘭、波蘭、義大利等13個國家地區80部優秀紀錄片參與北京、上海、西安、武漢、南京等9個城市的展播,共計展映328場,觀影人數約18萬人次。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本屆紀錄片節意向簽約額3.19億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