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5位大導演,看看你知道多少個
張藝謀:陝西西安人。中國著名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和領軍人物,其拍攝的電影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導演。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在國際上也享有聲譽。
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張藝謀導演是中國迄今為止在國內外獲獎次數最多的一位導演。曾被美國《娛樂周刊》評為當代世界20大導演之一、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10大風雲人物」、新中國60年文藝界十大影響力人物,獲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生成就獎、法國文學藝術榮譽勛章、第51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頒發「電影大師」等榮譽。
主要電影成就:
兩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銀熊獎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8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收起回復
2樓
2015-09-06 18:07
輪回約遺戀
銀牌差使
8
第23 李安
李安,出生於台灣,是一位享譽世界影壇的著名導演。1995年憑借《理智與情感》轟動國際影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確立了其在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的地位。2009年被美國《娛樂周刊》評為堅持拍電影的「最偉大導演」之一。其屢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金獅獎、金熊獎、英國學院獎等國際頂級電影獎項,是華人迄今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更是亞洲迄今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導演。
李安的電影手法質朴自然,對白風趣幽默,情節細膩別致,劇情圓融流暢。其導演的華語片致力於探討傳統與現代的倫理矛盾、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沖突,為台灣電影開辟了新的表現領域;執導英語片亦同樣能深入、准確地把握歐美文化心理,成為當今國際影壇聲名最盛的華人導演.代表作品:《理智與情感》《卧虎藏龍》《斷臂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
主要電影成就:
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兩屆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兩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⑵ 著名電影作家有哪些人
說到電影,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娛樂的一種日常的休閑方式,有人天天看電影,有人已經離不開電影,比如我!那麼這十個世界著名電影導演你究竟認識幾個?
蒂姆·波頓
1958年8月25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男導演、編劇、製片人。這位好萊塢的另類天才,他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怪誕的視覺風格,充滿令人著迷的魔力,尤其是華麗而頹廢的哥特元素,隨處可見的象徵和隱喻手法,構成了獨特的奇幻影像世界。2007年,年僅49歲的她獲得威尼斯終生成就獎。對此,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表示:「蒂姆·波頓是美國最勇敢、最有想像力和最具創新精神的電影人之一。」
代表作《蝙蝠俠》、《剪刀手愛德華》 、《愛麗絲夢遊仙境2》、《小飛象》。
2.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出生於1899年8月13日,於1980年4月29日逝世,原籍英國。他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人送「恐怖大師」。在他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她共拍攝了超過50部電影,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正式她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其中,由他指導的驚悚片《驚魂記》(1960)標志著心理驚悚片成為恐怖電影的一個亞類型。時至今日,「希區柯克」已不僅僅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成為懸疑驚悚的代名詞。
代表作:《西北偏北》、《驚魂記》、《鳥》、《捉賊記》、《狂凶記》
3. 霍華德·霍克斯
1896年5月30日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戈申城,1977年12月26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城。美國電影導演,他幾乎能在所有的類型片領域內游刃有餘。這位「類型片大師」在他的幾十年導演生涯中精品迭出,涉獵過幾乎所有的電影類型(神經喜劇、黑色電影、傳記片、冒險片、西部片、科幻片、歌舞片等),並體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其中《疤面人》(1932)被認為是最好的黑幫題材影片之一,可謂是黑幫犯罪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影響了此後幾乎所有該類影片。霍克斯也是法國新浪潮電影人熱烈推崇的「電影作者」之一。
代表作:《星期五女郎》、《育嬰奇譚》 、《紅河》
4. 肯·洛奇
1936年6月17日生於英國,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這位「新現實主義大師」敏銳地捕捉社會現實,並對底層民眾報以深切關注。在第64屆柏林電影節獲頒終身成就獎時,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稱:「肯·洛奇是歐洲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在他長達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保持著非凡的持續性,並且能夠始終堅持創新。他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切的關注,一直堅持只拍底層人的故事。我們尊重他的導演身份,並對其影片中對社會不公的揭露與幽默感表示贊賞。」
代表作:《風吹麥浪》、《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沒有過去的人》、《29棵棕櫚》、《兒子的房間》、《愛情是狗娘》、《迷失東京》
5.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941年6月27日生於波蘭,逝世於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這位波蘭偉大的「作家式」導演,他的影片被認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詩情,又有希區柯克的敘事技巧」。在他的鏡頭里,當代波蘭和歐洲的現實生活如畫般展開,並通過富於哲思和詩意的電影語言,來探討任性及生命的終極意義。
代表作:《三色:藍色白色紅色》、《十誡》 、《初戀》 、《生命的烙印》 、《殺人短片》
6. 費德里科·費里尼
1920年01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逝世於 1993年10月31日。這位義大利國寶級導演,既是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又以他個性強烈的「費里尼風格」成為無數後世導演的靈感啟迪。童年時期對馬戲團和小丑的情有獨鍾也貫穿了他的電影生涯,並投射在他的電影作品裡。從新現實主義的寫實風格,到意識流式的奇幻世界,這位電影大師敢於推翻並重塑自我,卻始終飽含深邃的人文關懷。
代表作:《卡比利亞之夜》 、《大路》 、《甜蜜的生活》、《阿瑪柯德》、《費里尼自畫像》
7. 讓·呂克·戈達爾
1930年1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別名高達,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影評人,畢業於索邦大學。曾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這位思想激進且多產的法國新浪潮導演,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她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電影作品都有其鮮明的主觀立場,並把自己的政治思想注入作品之中,比如常見的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子。
代表作:《隨心所欲》、《阿爾法城》、《狂人皮埃羅》、《芳名卡門》、《精疲力盡》
8. 宮崎駿
1941年1月5日出生於東京,日本動畫導演、動畫師及漫畫家。迪斯尼稱其為「動畫界的黑澤明」。這位受全球影迷喜愛的動畫大師,用動畫拷問著良知。他是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也是日本三代動畫家中承前啟後的精神支柱。半個世紀以來,他始終用豐富的想像和溫暖的畫風,傳遞著和平、環保、博愛的信念。回顧創作生涯,他曾說:「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
代表作:《天空之城》 、《龍貓》 、《螢火蟲之墓》 、《魔女宅急便》 、《紅豬》、《千與千尋》
8. 英格瑪·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逝世於2007年7月30日。他是宮廷牧師之子。先在業余劇團,後在哥特堡、赫爾辛堡以及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戲劇導演。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為瑞典國寶級導演,伯格曼是是20世紀電影大師之一,他對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電影都有著巨大影響。他是一位「哲學的電影家」,在他的電影中充滿隨處可見的奇藝構思和對人生意義的個性化沉思,是「作者電影」的典範代表。
代表作:《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 、《野草莓》 、《魔術師》
9.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潮州鎮,編劇、導演。在華人導演中,李安無疑是一個標桿性人物。東西兩種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視野和氣質。他的電影含蓄細膩卻又欲語還休,通過傳統與現代、倫理與情慾、東方和西方等矛盾沖突,訴說著人性的普世價值。在題材上他也勇於探索,不拘一格,並取得了斐然的藝術成就。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2009年,入選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的「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顛獎」傑出導演獎。2017年,李安出任下屆金馬獎主席。
代表作:《卧虎藏龍》 、《斷背山》 、《色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喜宴》
10. 王家衛
1958年7月17日出生於上海,香港電影導演、監制及編劇。1988年,首次執導電影《旺角卡門》 。他的電影不多,但幾乎每一部都耐人尋味。這位以「文藝」著稱的風格化導演,通過斑駁陸離的光影奇景、隨心所至的散漫情節和囈語般的特色獨白,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別樣情調,並塑造了一個令人見之難忘的角色。不驚天動地,卻糾纏人心。1997年,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4年,拍攝電影《2046》。2006年,成為首位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華人。
代表作:《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
⑶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的是誰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惜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
取材新穎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
⑷ 成為世界級電影大師的五個誘因
在選擇電影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准,有些人看電影是為了顏值,有些人看電影是為了大爆炸,有些人則乾脆人雲亦雲。然而,成熟的電影迷在選擇電影時都有一條心照不宣的參考標准:導演。縱觀電影故事講述者的全部工種,諸如24幀APP上分類的攝影師、美工師、特效師、音效師、剪輯師、作曲、編劇、演員、製片等等,導演是電影製作過程中最具創造力的個體,是電影質量的最大保證。
也許,發源於新浪潮的作者論才是大師級導演最重要的特徵。按照美國影評人安德魯·薩里斯的說法,作者論有三點假設:第一種是可以彰顯導演表現化地理解並應用電影製作技藝的技能水平;第二種是連貫的個人風格,即可以在每部影片中被甄別出來的一系列視覺和敘事特性;第三種是一種統一的世界觀、一系列連貫的心態和意念。簡而言之,一旦你看過某位導演的某幾部作品,你就能在這位導演的任何其它作品中找到相同或類似的元素。再簡化一點,便是大師級導演都有個人強烈得風格,你可以輕易地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判斷什麼是諾蘭電影,什麼是昆汀電影。而作者論,對於導演由很高要求,要求導演掌握剪輯、編劇、攝影、服裝、道具等等電影分工。最近幾年最典型的作者論電影莫過於韋斯·安德森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毫不誇張地說,韋斯·安德森在拍攝《布達佩斯大飯店》時基本上參與了上述列舉的全部電影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