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屆華人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記錄
歷屆華人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記錄:
一、主競賽單元
1、評審團主席
2006年(第59屆):王家衛
2、評審團成員
1997年(第50屆):鞏俐
1998年(第51屆):陳凱歌
2001年(第54屆):楊德昌
2002年(第55屆):楊紫瓊
2003年(第56屆):姜文
2004年(第57屆):徐克
2005年(第58屆):吳宇森
2006年(第59屆):章子怡
2007年(第60屆):張曼玉
2009年(第62屆):舒淇
2011年(第64屆):杜琪峰、施南生
2013年(第66屆):李安
2014年(第67屆):賈樟柯
2017年(第70屆):范冰冰
2018年(第71屆):張震
二、一種關注單元
評審團成員
2013年(第66屆):章子怡
三、短片單元
1、評審團主席
2005年(第58屆):楊德昌
2007年(第60屆):賈樟柯
2008年(第61屆):侯孝賢
2、評審團成員
2009年(第62屆):章子怡
四、電影基石單元
1、評審團主席
2007年(第60屆):賈樟柯
2008年(第61屆):侯孝賢
2、評審團成員
2009年(第62屆):章子怡
戛納電影節的創辦初期
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有感於當時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1936年,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大力運作萊尼·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年的柏林奧運會。
1938年,德國紀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奪下最佳外國影片「墨索里尼杯」。
於是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部長尚·傑伊(Jean Zay)接受菲利普·艾藍傑(Philippe Erlanger)的建議,決定在戛納創立新的國際電影節,全名為「國際電影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選擇戛納作為舉辦地點是因為氣候舒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電影節
⑵ 如何看待賈樟柯宣布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這件事
賈樟柯是國內非常著名的導演,他曾經執導的電影《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電影,在國際和國內的反響都很大,也獲得了很多的獎項。這樣一位有名的導演,一直在為了能夠讓平遙國際電影展順利召開而忙前忙後。2020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已經順利的結束了,在這次的影展上,賈樟柯也突然宣布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他宣布自己要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這個消息一出,大家都非常的震驚。賈樟柯作為電影界的資深導演,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之後,肯定會給這個電影展帶來不小的影響。但是既然賈樟柯已經決定了,我們只有尊重他的想法。關於如何看待賈樟柯宣布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這件事?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平遙國際電影展還會順利舉辦下去
平遙國際電影展現在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電影展了,即使賈樟柯退出了,這個電影展還是會好好地舉辦下去。
關於如何看待賈樟柯宣布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這件事?以上是我的看法,你的看法是什麼?歡迎留言交流。
⑶ 賈樟柯為什麼退出平遙電影節
關於退出平遙影展的原因,賈樟柯給出的回應是:「影展是一代一代人往下辦的,它不是一個人,這個機制也不應該是離開一個人就不能再辦了。
所以我覺得我們早離開、早培養新的團隊,讓新的團隊接手,讓平遙影展擺脫賈樟柯的陰影,讓它獲得獨立的生命力是非常急需的,所以我們選擇在它強壯的時候離開。」
在中國所創辦的各類大大小小的影展來看,沒有一個影展如平遙影展一般刻著創始人如此鮮明的印記。他深度參與了平遙電影宮的改造設計。平遙電影宮最大的露天放映場地名為「站台」,這是賈樟柯的代表作之一。
相關如下
2020年10月18日晚上8點的新聞發布會上,知名導演、平遙國際影展創始人賈樟柯官宣,從第五屆開始平遙影展將不再是目前這批人員來辦,他將在這個時候退出,讓電影展擺脫「賈樟柯的陰影」。
今日平遙縣委宣傳部獨家回應《中國慈善家》說:「他(賈樟柯)自己自以為是地宣布(退出)了,和誰也沒有溝通,省、市、縣里都不知道。我們政府一貫的態度都是市場運作、公司主辦,我們是支持人家辦的。」
平遙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向《中國慈善家》表示,因為賈樟柯宣布退出特別突然,政府方面還沒有對策,「這么大的事情,現在還定不下以後怎麼辦,也沒有定誰來接管的問題。」
⑷ 第五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媒體見面會,此次電影展有何亮點
賈樟柯在電影界也算是一號人物,為了家鄉的發展,一手打造了山西平遙國際電影節。現在第五屆電影展就要開始,賈樟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透露了本屆活動的亮點。大概總結下來有三點,一是向山西人民致敬;二是相關山西籍電影人對話;三是為影迷放映兩大熱門電影。除了這些內容之外,還有很多東西都值得一看,像是“人工智慧無限電影”、電影展本身、相關學術探討等。
3、熱門電影放映
雖然參加電影展的人,大多數都是和電影相關的人士,不過也會有一些影迷。在電影放映環節,平遙電影展給大家准備的是《長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輩》,這兩部可以算是整個電影圈2021年的代表作,口碑和票房都排名靠前。邊看電影邊聽影評人討論,應該能學到不少東西。
⑸ 賈樟柯|來自山西的「普通」電影人小賈
摘 要: 他對小人物的命運關懷,常常折射出對整個時代的思考。朴實無華的畫面傳遞出電影背後深邃而清澈的精神世界。賈樟柯,從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到開羅國際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從年少時拚命地逃離故鄉到如今重返故鄉,他的電影,在拍著家鄉—山西人面孔的同時,也在記錄整個時代的變革,構築著自己獨特的電影世界。
山西人的故事——《江湖兒女》
2018年我的作品《江湖兒女》——故事從2001年的大同講起,一對男女從山西一直到了三峽,從三峽去了新疆。當他們人到中年的時候,又回到了故鄉。寫完之後我嚇了一跳,就像我這些年的經歷一樣:從山西出發,一點一點地往外走,人會感覺自己越來越渺小,但同時又越來越堅硬,不知不覺我把自己的這樣一個感受寫到了這個劇本裡面,於是就有了《江湖兒女》這部電影。
回顧賈樟柯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電影里都有山西人的影子。賈樟柯開玩笑說:「因為山西人長的太漂亮了,所以我特別想拍山西人的面孔。」在山西生活了23年,山西既教給賈樟柯幾乎所有的東西,也建立起了他自己全部的情感世界。
山西人——難忘的普通人
山西人成了賈樟柯電影里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這與賈樟柯自身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賈樟柯拍的都是山西人中的普通人,有路邊擺攤的小商販,也有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這些山西人都是普通人,卻都是令人難忘的人。
賈樟柯從小是奶媽帶大的。奶媽靠在長途汽車站賣茶水,兩分錢,三分錢一杯,以養活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奶媽的女兒在林場工作,每到周六,奶媽就會帶著他坐在炕頭上,一起等待姐姐回家。賈樟柯說:「我們就這樣猜想一個親人,一步一步,怎麼樣在這樣一個大風的下午到家。那時候,人和人的距離不會被手機拉得這么近,但是會把思念拉得很近很緊。」
賈樟柯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才考上大學,他堅持沒有放棄是因為他說:「像我奶媽那樣,擺一個茶水攤可以養一個家,我不可以養我自己嗎?我覺得沒有什麼生活,是我不可以過的,沒有什麼是我不可以去冒險,因為在我們這樣的人的詞典里沒有失敗。」
山西城——電影夢的起點
山西人是賈樟柯電影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山西城自然也是他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城市之一。對於賈樟柯而言,山西是家鄉,也是成就他電影夢的起點。
在山西生活了23年的賈樟柯回憶在山西城生活的日子時說道:「小時候覺得縣城非常的大,當你懂得騎自行車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小時候印象中那麼大,一個縣城其實就十分鍾的路程,那慢慢的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想像。」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賈樟柯的電影藝術也來自於生活之中。初中的時候,賈樟柯所在的那個縣城開始有了錄像廳,播放的大多都是香港武打片。賈樟柯說:「在那個錄像廳了,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黃土地》,看了差不多五分鍾我就開始淚流滿面。那個電影幾乎沒有對白,但電影里反映的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和裡面穿的黑棉衣的黃土地上的人。這讓我堅定了做電影的決心,因為電影里的場景就是我的生活。」
山西情——熟悉的親人情
電影事業越做越紅火的賈樟柯幾乎沒有時間再回到山西,更別說是與以前的同學、朋友們保持頻繁的聯系了。那時候,山西同學們的同學會與婚禮等,他幾乎沒有參加過。他自己用「曾經年少愛追夢,一心只想往前飛」這句歌詞來形容那時候的自己。
就這樣,賈樟柯逐漸與山西的「人」斷了聯系,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他才意識到,與山西的同學與朋友間的那種情誼,不僅是友情,更是一種親情。
2006年,賈樟柯的父親去世。寒冷的夜晚,賈樟柯要為自己的父親守靈。晚上,陪他整夜整夜坐著的是他那些小時候的朋友,他們很自然,很從容,眼神與動作之中看不出一點畏懼與害怕。賈樟柯有一次說道:「他們是陪我面對生死的人,別人比不了。」也是那一次,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他們之間的關系,開始重新定位自己與家鄉山西的關系。在思考了許久之後,他選擇回去,回到山西,回到親人間去……2015年,賈樟柯回到故鄉山西,並在山西開始了他電影事業的又一個階段。
結 語
對賈樟柯來說,故鄉山西是電影夢開始的地方;是不管離開多久,親情都在的地方;是走多遠,走多快,都會回頭看的地方……故鄉既可以容納我們的身體,還可以承載我們的精神與靈魂。在這個「快餐」時代,許多人都追求速度與數量,自以為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殊不知自己離「前方」可能越來越遠。學會讓自己「靜」下來,回頭看一看,看似走得很慢的你,也許是走得最快最穩的那個。
⑹ 賈樟柯被時代撞到那些
關於賈樟柯,曾經有人說「賈樟柯拍的鄉土題材的電影都能夠非常好的反映出一些社會現象,是非常好的反映中國社會的素材。」
那麼賈樟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成績斐然,著作等身
賈樟柯,男,47歲,汾陽人,著名導演。國際作家和作曲家協會聯合會副主席。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平遙國際電影節發起、創立人。
曾經執導過多部電影,獲得了多項國際電影節展獎項。
1998年,《站台》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6年《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2015年,賈樟柯本人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終身成就「金馬車獎」。
2.敢想敢做,矢志不渝
賈樟柯,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
如果已經對繪畫有造詣,那好好畫畫不好嗎?賈樟柯偏不。
機緣巧合之下他迷上了電影,於是立志要考電影學院。甚至失敗了兩次都不帶放棄的。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圓了兒時的夢想。
如果導演的片子已經很多,好好做導演不好嗎?賈樟柯偏不。
那時候他一有了片子就跑各種電影展。中國國內沒有電影展啊,他只能一趟一趟往國外跑。
他想:要是中國能辦個電影展多好啊。他這么想,也這么做了。於是在編劇,導演之後,賈樟柯又多了個中國平遙國際電影展助推人的頭銜。
如果大家都沉迷好萊塢,那好好走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不好嗎?賈樟柯偏不。他的鏡頭始終聚焦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將社會微縮在其中,將一系列社會現象融在僅僅兩個小時的表達之中,塑造出一個個鮮明卻又普通的小人物。
他始終將中國鄉土現實主義風格貫徹到底。
3.飲水思源,不忘初心
賈樟柯,來自山西,生長在山西,走出了山西,又回到了山西。
作為一名電影人,他將自己的鏡頭對准了這片自己土生土長的大地。
他從家鄉社會的點點滴滴中尋找靈感,他憑借家鄉社會的鄉土人情獲得聲名,他帶著家鄉社會的微縮景觀走出山西,走入世界。
他懷著感恩的心回到家鄉,將國際電影展辦在平遙,為山西帶來新的機遇。
4.紮根鄉土,傳遞真情
賈樟柯說:「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
在這樣的理念下,他始終堅持將鏡頭對准那些在極速發展的社會中被落下、被撞倒,甚至是被拋棄的人群。
我們不得不承認,那些人物太小了,小到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許無足輕重。
那樣的人物太多了,在下一條街的街頭,在我家的樓下,在你家的門前,比比皆是,轉角可見。
以如此龐大社會的一角為目標,以如此忙碌的社會中靜謐的一方土地為場地,以如此渺小又平凡的一群人為素材,賈樟柯其人,洞察力和敏知度可見一斑。
賈樟柯鏡頭下的人物性格鮮明,讓人印象深刻。在看他的電影時,甚至讓人感覺,這個角色就是你,那個角色就是我。
《江湖兒女》中,那一群意氣風發的「社會青年」,那一派「唯我獨尊」的地痞流氓作風,那一腔兄弟最大,兒女情長影響人走江湖的自矜和自大。
走在街上,那叼著煙,燙著頭,蹦著迪的少男少女們,不正是那「江湖中人」嗎?
《山河故人》中,在澳洲留學許久的男孩長大後回到家中。他不會中文,吃不慣中餐,走不慣鄉間土路,住不慣茅草土屋,但他依舊保存著脖子上的那一串鑰匙,二十年未曾變。這是獨屬於中國人的鄉土情結,是一種來自家人的牽絆,更是一種來自家鄉的呼喚。
看到這里的你,又有多久,沒有回過家,沒有看看家裡的親人了呢?在你眼中,他們是不是逐漸陌生,逐漸變的難以理解,你們之間是不是難以溝通了呢?相比於語言不通,文化鴻溝,我們與家人之間的那點嫌隙,是不是早已微不足道了呢?
5.總結
當一個個老實巴交卻受遍苦楚與委屈的人拿起手中的刀,那種他們想要抗爭卻難以挽回的無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當斌哥留下一句「走咧」就不知所蹤,那樣一些人對江湖是如此執著,又或者除了江湖,他們無處可去。
當那個男孩對著他的父親說「你根本不知道我在想什麼」,那代際之間越來越難以跨越的障礙,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心中的刺。
這些都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當中,難以被剔除,因為他們紮根在社會變遷的土壤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根發芽;它們常常被忽視,因為他們如此的普遍以至於我們習以為常。
這些,是時代的遺產。
賈樟柯,一個用電影照進現實的人;一個生長於鄉土社會,紮根在鄉土社會的人;一個不忘初心,描繪著家鄉,造福著家鄉的人。
賈樟柯,一個敢於將光鮮外表下被忽略的鎮痛之根源所在血淋淋地剖開的人;一個讓我們不得不去直面由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問題的人;也是一個阻止我們陷入一個又一個悲劇的人。
⑺ 山西洪災持續,賈樟柯吁排查搶救古建,他的影響力有多大
引言:山西洪災持續,所以說後果也是很嚴重的,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也引發了很多媒體人以及娛樂圈影視的關注。而且山西的洪災也導致了很多古建築損毀,在這個時候導演賈樟柯就呼籲排查去搶救古建築,那麼賈樟柯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呢?
三、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
值得注意的是,賈樟柯本人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山西人,賈樟柯是山西呂梁人,而且他畢業於山西大學,所以說他對於自己的家鄉的關注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這是山西遭遇洪災的時候,所以希望通過賈樟柯的呼籲和努力,有更多的人對山西的古建築進行搶救。
⑻ 賈樟柯:智慧受到某種限制,都是情困
撰文 | 翟文婷
前幾天賈樟柯宣布團隊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這個 旅遊 縣城距離他的故鄉汾陽40公里。
同期還有一則消息是,山西電影學院將於2021年元旦掛牌,教學基地在平遙和汾陽,賈樟柯任院長。
他現在長居故鄉汾陽,拍的電影里,主角都說汾陽話。作為一個山西人,不看字幕,有些方言我都聽不懂。
8月份,我跟爸媽去汾陽賈家莊玩耍。中午飯點,我說帶你們去一個導演開的餐廳,就是賈樟柯的「山河故人」。
大概是熟悉了故鄉的味道,說實話那餐飯很一般。全程我都跟爸媽介紹這位導演的故鄉情結。吃到最後,賈樟柯本尊居然進來,跟工作人員說了幾句話轉身出去。過一會,他戴著墨鏡回來,順著樓梯走上二樓。彷彿路人甲,沒人跟拍尾隨,食客也沒認出他來。
如果沒有賈樟柯,這片黃土地該多麼無趣匱乏。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識到這點。
徐崢接受許知遠采訪,聊到未竟之事。他說,想跟婁燁合作,想知道對方是怎麼工作的,沒成,很遺憾。程耳拍《不浪漫》,徐崢又自薦,找我演啊。結果對方找了賈樟柯。
起初,徐崢不平,看過樣片服氣了,那個角色自己演不出來。「賈樟柯身上有種很獨特的東西,不在這個規則體系和預料之中。」
在接受許知遠的采訪里,賈樟柯陳述了兩個自身變化。
他說,越來越對形成共識不感興趣。因為共識的形成是非常疲憊的過程,非常消耗創造力,共識應該是自己來達成自己的認識,在自己的認識里突飛猛進,如果停滯在共識的討論中,那是某種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不是藝術家的責任。
他還說,自己在創作上更獨裁。因為他覺得人需要某種無情。佛教講,無情慈悲,人的智慧某種時候受到局限,都是情困。當人在一種無情的狀態,可能會更好地處理事情。
在公眾人物試圖塑造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人設,不斷包裹真實自我的時候,他卻還在這么認真地自我表達。
尤其在他的電影手記《賈想》里,沒有烈性文字,語言平和舒緩。好像江湖裡混出來的大哥,都有一顆柔軟的心。
他還原早年在老家山西汾陽縣城的片段,「風沙起來的時候偷偷點一支公主牌香煙靠在誰家的後牆上看風把電線吹得呼呼直響,遠處兵營里又在轉播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煙還沒抽完就到了該回家的時候。」短短三句話,就把時代背景與個人迷茫用畫面感的文字呈現。
2000年,賈樟柯的《站台》在國際電影節上拿了不少獎。但國內外真正追捧的是另外三部華語電影。
他在巴黎排隊買票看了楊德昌的《一一》,「這部傑作寫出了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覺到了疲憊的喘息。面對銀幕,面對剛剛消逝的影像,我們都看到了自己。」
在北京,《花樣年華》的VCD放完,他恍然大悟,「原來王導演熟諳古代流行,一張一弛都露出國學底子。不能說是旗袍和偷情故事吸引了中年觀眾,但王家衛拍出了一種氣息,這種氣息使中年觀眾也接受流行。」
此後在倫敦見到李安,「《卧虎藏龍》全球的成功讓他疲憊不堪。大家在一家掛滿安迪·沃霍爾作品的酒吧聊天,我懷疑空調都會把他吹倒。他說,不要想觀眾愛看什麼,要想他們沒看過什麼。我把這句話看作李安的生意經,並記在了心中。」
最後他總結,三人的電影正好代表了三種創作方向,楊德昌描繪生命經驗,王家衛製造 時尚 流行,李安生產大眾消費。
2006年,《三峽好人》跟《滿城盡帶黃金甲》撞片,在接受采訪時,賈樟柯不斷放炮,控訴商業大片擠占文藝片生存空間。除去這些論調,他對國內第五代導演的看法,是很獨特的一個視角。
「他們幾位始終是時代潮流的產物,他們沒有更新為一種現代藝術家的心理結構。他們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從當代文學作品中改編過來的。這也暗合了這樣一種觀察,就是說,他們通過文學的牽引,來形成他們的講述,這種講述背後,是時代潮流。他們幾位導演所透露出來的獨立思想力、獨立判斷力,都是有限的。」
「90年後,中國突然迎來一個思想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他們的創作開始迷失了。找到一個外在的主流價值來依託,這時候,有一個主流價值出現了,就是商業。商業變成英雄。」
賈樟柯更願意把鏡頭對准普通人,表達穿過 社會 問題的個人存在危機。
看《西遊記》,他說,裡面沒有反抗,只有掙扎;沒有自由,只有法則。當不少電影從業者試圖借資本成就夢想的時候,他又說,大哥總在別處,希望總在前方。
⑼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影帝影後是誰
昨天,第2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正式開幕了,本次到場的明星有張東健、林允兒、宋家三胞胎、美國知名導演奧利弗·斯通、日本演員蒼井優、中國導演賈樟柯、李霄峰、演員羅晉、譚卓等。他們都分別攜帶自己的電影作品參加這次電影節,不知道最終的獲獎名單能否書寫上他們的大名呢?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影帝影後是誰
入圍片單
《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中國)
《One Night on the Wharf》導演:Han Dong(中國台灣)
《The Last Verse》導演:曾英庭(中國台灣)
《Somewhere Beyond The Mist》導演:張經緯(中國)
《After My Death》:導演:Kim Uiseok(韓國)
《How to Breathe Underwater》導演:Ko Hyunseok(韓國)
《Last Child》導演:Shin Dongseok(韓國)
《Ajji》導演:Devanshish Makhija(印度)
《Ashwasshama》導演:Pushpendra Singh(印度)
《Blockage》導演:Mohsen Gharaei(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