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電影《塔利》(Tully)
該片中寫實的場景直接擊中了產婦的痛點,主創正是想創作一部坦白、直率、毫不做作的電影,來表達為母之路上最隱秘的傷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付出和不適,更有心理壓力大到足以摧毀理智的險象。
不得不說,將以上主題付諸電影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而導演和編劇不僅成功做到,並且滿懷敬意。盡管敘事上有設計的成分,處理也不見得天衣無縫,還有粗糙、心急之處,但《塔利》的真誠肉眼可見。
介紹
《塔利》(英文名:Tully)是賈森·雷特曼執導的喜劇影片,由查理茲·塞隆主演,於2018年5月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有三個孩子的母親瑪洛為育兒精疲力盡,在體貼周到的保姆塔利到來後,她的生活發生改變的故事。
② 電影《塔利》觀後感
看完電影《塔利》,第一個感覺就是,外國的女人真是個漢子。三個娃可以說都是她獨自拉扯的,其中還包括那個老二兒子,看上去像自閉症,電影沒有具體交代什麼情況,但是顯然需要更多的精力和細心的呵護。在第三個孩子出生後,一天天的折騰,女主變成了熊貓眼,身材嚴重走了型,常常累癱在床上,身邊的老公刷著游戲。哥哥說給她請個夜間保姆,她堅持的拒絕了,說是不喜歡陌生人。第二個感覺,在塔利第一次來到女主家時,種種言行,感覺就是全能的,給人不真實感。當時猜測她是不是外星人,或者是不是女主夢境里的人,又或者是平行宇宙里的另一個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來幫助自己的。我以為在看一部科幻片。哈哈。最後的結果才知道,女主的精神世界中幻想出來了一個另我,支持著她的外在獨立和全能感。
也許這個全能的另我一直存在,過去可能是以意識形態存在著。在第三個孩子誕生後,全能自我幻化成形,親自執事。女主像是一盞快要熬乾的油燈,在分裂出的全能另我的支撐下滿血復活,用她丈夫的話來說,女主最近的狀態非常的好。她cosplay女服務員滿足丈夫性需求,喝酒,激情的和女兒K歌,和年輕人賽跑,去紐約泡吧......最後車禍醒來,醫生說她極度疲憊,缺乏睡眠。
在我看來,女主不是獨立而是開掛了,女主的全能自我讓她完全存在於自己的世界中,她和周圍人事隔離,她躁狂了,就像剛吸完毒的人上天入地,唯我獨尊。如果沒有經歷那場車禍,女主依然會一個人撐下去,丈夫依然看不出來她多麼需要幫助。塔利是女主未婚時候的名字,那個滿血復活的狀態也許就是她未婚時的生活,她對於孩子的降臨充滿沖突,認為婚姻生活讓她完全失去了自由。然而真正獨立的女性是能看到自己不是全能的,能看到自己只是世界的一份子。接納外在,和諧共存,獨立的女性不會執著某一種模式和態度,而是能夠隨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世界是人和人,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不可分割,能保持這樣的整體本身就是一種獨立。
女主最後和丈夫一起幹家務,擁抱著兒子的狀態更像是獨立的狀態,因為她拋下了全能的自我,允許丈夫的幫助,聽到了兒子的需求,去掉了那個刷子,用身體去觸碰兒子,簡單而有愛。
③ 三兒子給父母找的保姆是什麼電影
《鄰家特工》、《尖峰時刻》。
《塔利》(英文名:Tully)是賈森·雷特曼執導的喜劇影片,由查理茲·塞隆主演。
片中講述了有三個孩子的媽媽瑪洛(查理茲·塞隆飾)被新生兒搞得精疲力盡,非常憔悴。小學校長又通知她,她的兒子不能再在那所學校上學,她必須盡快把孩子轉到有特殊教育的私立學校。
④ 電影《塔利》主要講了什麼
《塔利 Tully》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tobJHRfdmILyG8YGmozBQ
馬洛(查理茲·塞隆 Charlize Theron 飾)是三個孩子的母親,這三個孩子中還有一個是剛剛出生沒多久,嗷嗷待哺的嬰兒。生活被家務和照料孩子完全填滿的馬洛感到非常的窒息,在這個節骨眼上,她又接到了學校的電話,通知她她的大兒子不能夠繼續就讀普通學校了,需要轉到特殊教育學校上學。
在弟弟格雷格(馬克·杜普拉斯 Mark Duplass 飾)的建議之下,瀕臨崩潰的馬洛請了一位名叫塔利(麥肯茲·戴維斯 Mackenzie Davis 飾)的夜班保姆來幫忙,剛開始,馬洛並不信任這個看上去沒多大歲數的女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塔利所展現出的能力和體貼俘獲了馬洛的心。馬洛的人生,因為塔利的出現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⑤ 猶太集中營小個子比利發現一顆大鑽石是哪一部電影
猶太集中營小個子比利發現一顆大鑽石是電影《沉默的烏鴉》。
二戰期間,在波蘭的特雷布林卡集中營,一顆原本屬於猶太富豪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名為「白烏鴉」的碩大鑽石神秘消失。
當時集中營的德軍最高指揮官施勞德戰後一直被關在監獄,是僅存的幾個有可能知道鑽石下落的人之一,可是四十多年間他一言不發,直到最近,他覺得自己時日無多,想把鑽石的秘密告訴世人,於是他選擇了自由記者塔利。
他給塔利傳去一個紙條,上面寫著歐文•科奇這個名字。歐文科奇是塔利的舅舅。在塔利的心目中,舅舅是個英雄,戰爭期間頭部受重傷,幾近痴呆。在前去會見施勞德的路上,塔利順便去看望舅舅,卻得知一個驚人消息:自己的外婆是猶太人,舅舅自然是半個猶太人,可他卻幫德軍干下殘害猶太人的事。
與此同時,另外幾伙人,包括鑽石的原主人,也得知施勞德想要開口說話的事。幾路人馬匯集到關押施勞德的城市,展開了一場鑽石追逐大戰。
主演簡介
電影《沉默的烏鴉》由羅恩·西維爾,喬安娜·帕庫拉,羅伊·沙伊德爾等主演。
羅恩·西維爾因出演驚悚懸疑劇《大智若愚》和《白宮風雲》兩次獲得電視艾美獎提名。他還因在百老匯歌舞劇《快耕》中的出色表演獲得戲劇領域的托尼獎。2009年3月15日,羅恩因食道癌在位於紐約的家中去世,終年62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羅恩·西維爾
⑥ 問一個歐美喜劇電影的名字,叫什麼家庭的
中文片名
亞當斯一家
英文片名
The Addams Family
更多中文片名
阿達一族
愛登士家庭
影片類型
奇幻 / 家庭 / 恐怖 / 喜劇
片長
99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導演
巴里·索南菲爾德 Barry Sonnenfeld
編劇
Charles Addams .....(characters)
Caroline Thompson .....(written by) &
Larry Wilson .....(written by)
演員
安傑麗卡·休斯頓 Anjelica Huston .....Morticia Addams
勞爾·朱力亞 Raul Julia .....Gomez Addams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Christopher Lloyd .....Uncle Fester/Gordon Craven
Elizabeth Wilson .....Abigail Craven/Dr. Greta Pinder-Schloss
克里斯蒂娜·里奇 Christina Ricci .....Wednesday Addams
Judith Malina .....Grandma
丹·哈達婭 Dan Hedaya .....Tully Alford, Addams' Attorney
劇情介紹
25年前,費斯特·亞當斯和他的弟弟戈梅斯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後,便消失不見了。現在,戈梅斯長大成人,並且幸福地和莫蒂西亞結為夫婦,還生了兩個兒女。他一直想念著失蹤的哥哥,所以每年舉行一次降神會,以保持和費斯特某些靈魂上的聯系。亞當斯家的律師塔利勾結艾比蓋爾想奪取亞當斯庄園,搶奪庄園里埋藏的大批金銀。他們讓艾比蓋爾之子戈登冒充失蹤多年的費斯特。戈登來到了降神會宣稱自己一直迷失在百慕大三角區。戈梅斯欣喜若狂地接待了他。戈登利用亞當斯家的內部矛盾,大施騙術。不久,塔利和艾比蓋爾的陰謀得到法院准許,將亞當斯一家驅逐出他們的公寓。為求生路,亞當斯一家只有分別尋找職業。莫蒂西亞回到庄園懇求「費斯特」幫助她,卻被塔利和艾比蓋爾抓住,受到殘酷折磨。只有一隻手的僕人辛救出了莫蒂西亞。塔利和艾比蓋爾兩個壞傢伙的陰謀被挫敗了。亞當斯一家的生活又恢復了正常。
⑦ 塔利電影中的塔利存在嗎
塔利其實並不存在。
《塔利》(英文名:Tully)是賈森·雷特曼執導的喜劇影片,由查理茲·塞隆主演,於2018年5月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有三個孩子的母親瑪洛為育兒精疲力盡,在體貼周到的保姆塔利到來後,她的生活發生改變的故事。
影片評價
《塔利》感覺像是一款成熟而生機勃勃的作家作品,在不浮於表面的同時,又可以在任何情節里自然而然地挖掘出幽默點。(《娛樂周刊》評)
塞隆在片中的表現可以讓對她喜劇天賦有質疑的人都噤聲,越黑暗越給力。作為塔利,麥肯茲·戴維斯的表現可圈可點。(《國際銀幕》評)
⑧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孩子的教育問題應當受到重視,孩子的壓力可能來源於父母的高要求,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寶寶的情感認知,看完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學著啟蒙家裡的小天使吧!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1
孩子只是聽話不是優點,優秀的孩子應該這樣養。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非常的乖,要他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在寶寶不聽話的時候他們會特別的懊惱。
「寶寶,你怎麼這么不聽話!」——這是我們脫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評。
「你家寶寶真是個聽話的孩子!」——這是我們對「別人家孩子」帶著羨慕的表揚。
「老師,今天寶寶在學校『聽話』了么?」——這是我們對孩子表現最大的期望。
我們總覺得,誰家要有個聽話懂事不讓大人操心的乖孩子,簡直就是開了大獎的人生贏家。
01
可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孩子聽話、乖巧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天才少女蔣方舟,集乖巧、優秀、成功於一身,她聲稱這樣的「好性格」是自己28年來最大的「弱點」,討好型人格的小孩,一點都不快樂!
大人眼中「乖小孩」真實的另一面:處處小心翼翼、以他人感受為先,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但一味的迎合討好,換來的卻是被人一再孤立——因為這樣的失去自我的「討好」,和任何人都無法建立真實的關系。
這樣的性格,甚至影響到了她後來的戀愛關系。蔣方舟說:
「有一次,男朋友因為一件事情,打電話過來質問。其實我已經很討厭他了,但我還是不停地道歉。但這份道歉,可能在對方那裡就顯得很敷衍,他一連打了十幾個電話,後來看到他的電話,我就發抖。不知道該怎麼應付,只是不停地說不好意思,我錯了。」
她曾經因此感覺整個世界觀都坍塌了,這種瀕臨崩壞的心態困擾了她很久。把自己和人群隔離一年後,她才發現問題的根本:「自己總是迎合別人的期待,做什麼事都會緊張別人的看法」、「對別人沒有底線和原則,自己的不愉快不敢表現出來」。
幸運的是,蔣方舟還有逃離生活、反省覺悟的機會。但還有更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會因為這樣的性格讓自己越活越憋屈、越活越擰巴,成為各種關系中的犧牲者和受害者。
02
那些消極被動,只是聽話,或害怕處罰的孩子,他們進入社會往往會覺得非常地迷茫,不知所措,會習慣性地需要別人告訴他們怎麼做;但當一個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無論是讀書,還是找工作,都會知道該怎麼辦。
進入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職業、自己的老闆、創業還是加入公司,每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一個孩子如果長大了還是只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做決定,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們不是要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積極有正能量。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這些優秀品質呢?
多一些寬容
如果孩子稍有失誤,或成績不夠理想,父母不應指責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為如果孩子在幼時的整個成長經歷中,總在父母的責罵中度過,就很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他就總覺得自己什麼也干不好,逐漸對自己的'能力開始懷疑,形成一種自卑的自我評價系統。
因此,允許孩子失誤,這是每一個做父母的所應擁有的最起碼的寬容。
培養孩子廣泛興趣
孩子如果有足夠興趣的話,即使在這一方面受到挫折,可是卻可以在另一個方面得到成功。所以,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多方面的發展,不要只局限在學習上。如果限制了孩子興趣發展的話,孩子必定不會養成樂觀的性格。
03
此外,還有幾件事不要做: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動力。一是孩子可能會為了怕失敗只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定得太低;二是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過多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過多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從。
父母想要適度的守住自己內心對孩子泛濫的愛和掌控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父母自我成長,鼓勵孩子自立,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鼓勵者,引導者。
太聽話的孩子好不好2
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聽話」?有的時候,有的事情,到底是親人間的大愛無聲,還是與孩子的魚死網破?父母的愛與付出一定是對孩子好嗎?
你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太聽話」?有的時候,有的事情,到底是親人間的大愛無聲,還是與孩子的魚死網破?父母的愛與付出一定是對孩子好嗎?
「我生你養你你必須聽我的」
生活中常常聽到這些話:
「媽現在活著就是為了你,不然還有什麼意思?」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跟你爸離婚了。」
「你是咱家唯一的指望,我和你爸就靠你了……」
這些父母們,把孩子視作自己人生的全部價值所在。
要孩子平安健康,要孩子活在自己的庇護之下,事無巨細地規劃好了孩子的人生,並且期望得到孩子們的絕對服從。
他們不像是在養育一個獨立的人,而像是在製作一個「聽話、優秀」的「機器」。
最新一季的《奇葩大會》上,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和男友戀愛半年多,沒告訴媽媽,因此媽媽極力反對他們在一起。
她無法接受女兒的戀情未經自己「審核」,軟硬兼施,最終讓女兒和男友分手。
但自此以後,女兒也再沒回過家。
她離開了母親,為自己爭取到了獨立。
武志紅卻覺得她獨立得很慘烈,他說「聽話」這個詞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一生下來,父母就幫孩子決定了長大後做些什麼,卻從沒問過孩子,他想要做什麼。」
很多時候,父母在完全沒意識到的情況下,親手把家變成了一個「傷人」的地方,讓孩子只想逃避。
很多父母常常用「父母在,不遠游」,來把孩子「綁在身邊」。
但忽視了後半句:「遊必有方」。
「一個人在有了明確目標時,可以外出打拚,但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不要讓他們擔心。」
真正的孝道和愛,從來不要求任何人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哪怕是父母子女。
「我很愛你,但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不是自私,而是更純粹且有尊嚴的愛。
紀伯倫有一首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再親密的兩個人,終究還是「兩個人」。
這世上只有父母的愛是為了離別
黃磊在《小別離》的發布會上提到: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別離和團聚,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是為了讓孩子遠行。
這世界上最普通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兒女的情。
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而不要去做自私的父母。
愛過了頭,就是自私的愛。那種愛比恨還要傷害。」
台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講述了一位單親媽媽,把人生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一隻可以控制孩子人生的遙控器。
於是每一次兒子做的事情不合她心意,她就按下遙控器,讓時間倒流,讓兒子「修正錯誤」。
衣食起居、考試成績,甚至戀愛,稍有不滿就全部重來。
兒子忍無可忍選擇自殺,卻發現母親只要把時間倒回前一天,他就連「死都不能死」。
這樣扭曲的母子關系,的確是「比仇恨還要可怕。」
究其根本,是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不是一個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物品」,自己不是他們的「支配者」,只是在他們還無法獨立對抗世界時,陪他們走一段路。
父母子女之間,分離和放手才是永遠的主題:
出生那一刻,孩子離開母體;上學後,是每天暫時的分離;上大學,是更長久的離別;
再後來,工作、組建自己的家庭、擁有自己的孩子……徹底離開爸爸媽媽,離開家。
無論多麼不舍,多麼難以忍受,這些分離都無法抗拒,誰都不想養出一個「巨嬰」,離別是人生的必修課。
因為父母無法陪伴孩子一生,也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並且,分離不代表不愛,「母愛最高級的形式之一就是給予孩子自由。」
《無問西東》里,出身名門的沈光耀,成績優異,能力出眾。
原本,他可以憑借家族庇佑,一生衣食無憂;但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他奔赴西南聯大。
母親只是在聽聞他想參軍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們想你能夠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
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
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
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命就沒了啊。」
沈光耀最後仍然選擇了棄筆從戎,為理想獻出生命。
母親面對和自己意見相左的孩子,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只是盡全力去挽留、規勸。
或許只是為了那一句「想要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做父母可以自私一點
有時,看著一些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總忍不住感嘆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是很多時候,這些愛會變成孩子的負擔,也會讓父母失去自我。
《我家那小子》里的朱雨辰媽媽,自言:「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她的愛讓人「震驚」: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為兒子燉梨汁,一堅持就是十年;
兒子出門拍戲,無論到哪兒都跟著,用小電磁爐給他做飯;
插手兒子每段戀愛,對未來兒媳的要求是「賢妻良母」……
她的全部時間都圍著「兒子」打轉,好像這是她人生唯一的意義。
可悲的是,她努力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卻讓絕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
朱雨辰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孤獨、渴望陪伴,都是她做不到的事情。
不懂得放手,最後造成了兩個人的「不完美」。
電影《塔利》,講述了一位擁有三個孩子的母親的日常瑣碎。
女主角年輕時候美麗、智慧、充滿自信。
成為母親之後,每日給嬰兒餵奶,送孩子上學,操心著家庭的一切,生活似乎慢慢褪去了光彩。
她堅持一定要母乳喂養,堅持一定要自己照顧孩子絕對不請保姆……力求讓自己要成為合格、完美的母親。
她得到的,是日漸走形的身材,一點點流失的自信,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她的惶惑無人可訴,但生活依舊步步緊逼。
連她自己都覺得「我年輕時候學的知識在生完三個孩子後都白費了。」
這種糟糕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夜間保姆塔利到來:她可以完美地處理家務,照顧孩子;她告訴女主結了婚的女人也可以去酒吧狂歡……
事實上,「塔利」並不存在,她只是女主自己幻想出來的一個存在。
她太渴望擁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傳統觀念里,「父母」兩個字太重了。
重到人們常常忘記了,在父母身份以外,他們還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黑龍江的一對老夫妻,花光積蓄買了兩套破舊小樓,並把破屋改造成「豪宅」,每月2萬元的退休金也都用來享受生活。
他們明確表示,不會把積蓄留給兒女。
《請回答1988》里,東龍媽媽有一段獨白:
我的人生,一直被人叫東龍媽媽、大龍媽媽,我不高興這樣,我的名字叫趙秀香。
比起劇中其他三位「全職主婦」母親,這位「趙女士」對孩子的照顧確實不多。
因為她有自己工作,她不能無時無刻的陪在孩子身邊。
但她的孩子卻驕傲地告訴小夥伴們:「我的媽媽和你們的不一樣,她有自己的工作。」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有時,適度的「自私」,既是對孩子放手,也是對自我的成全。
槽值的一位讀者說,她的媽媽也曾很「帥氣」地告訴她:
「你要知道,我雖然生了你,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我賺的錢是我的,用它養你是我樂意,不代表那就是你的。
事實上你一無所有,你想要什麼你也得憑你自己本事去賺。」
孩子如箭,父母如弓。
弓用盡力氣綳緊,拉開,最終也只是為了箭能夠飛得更遠。
可是箭的勇往直前,不僅需要弓的蓄力,還需要離弦那一刻的放手。
愛從來不僅僅是付出和犧牲。
⑨ 這個金發美女是誰 哪部電影里的
電影《玉蠍子的魔咒》,絕對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