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戰爭法則2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戰爭法則2

發布時間: 2023-02-02 19:24:11

『壹』 關於戰爭

文學作品:1.孫犁的《蘆花盪》、《荷花澱》
《蘆花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隻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這篇小說很有點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荷花澱》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 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的船...

2.列夫·托爾斯泰 的《戰爭與和平》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人物眾多,場面宏大,事件繁雜,結構嚴重,具有恢弘的氣勢。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與氛圍中加以描寫,時而是豪華優雅的貴族沙龍,時而又是硝煙彌漫的戰場;既有青年男女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又有慘不忍睹的戰斗場面。托爾斯泰注重描寫人物的復雜性,並從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發展。所以書中幾百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獨具神韻,富有感染力。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鴻篇巨制,全書共四冊,近一百二十萬字。現根據原著,並參照同名電影,將原書業華提練出來,濃縮為十萬字,供青少年學生閱讀。相信廣大讀者從這濃縮的少年版《戰爭與和平》中,也能體味到這部偉大作品的些許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級 8-28 21:09

《戰爭與和平》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長達130 多萬字,歷經7 年艱辛創作,受到列寧很高稱贊。
小說以1805年開始的爭奪歐洲戰爭和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主線,揭露俄國首都彼得堡的宮廷顯貴和官僚貴族伐西里為代表的貪婪與卑劣。作品描寫的年代跨度長達十多年,人物500 多個,歌頌了民族的英雄品質和堅強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國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中各階級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竺豪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伐西里早就窺視別竺豪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美倫嫁給彼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經理 四級 8-28 21:12

戰爭與和平故事梗概(簡介)
這是一部製作精緻、構思嚴謹的巨片。場面壯闊,氣勢磅礴,繼承了前蘇聯在拍攝歷史題材影片方面的傳統,完美地融托爾斯泰原著精神於其中,再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影片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根據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名著改編拍攝的美國版,論藝術成就雖不及蘇聯版,但燦燦巨星和好萊塢式敘事手法則更能讓本地觀眾接受這部通俗劇化的208分鍾長片。氣質高雅的奧黛麗.赫本飾演娜塔莎和文質彬彬的亨利.方達飾演皮埃爾都是不錯的選擇,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劇情的焦點。但其他有如八國聯軍的演員組合卻難以忠實地重現拿破崙揮軍進攻俄國時的大時代動盪故事,導演金.維多顯然大幅度簡化了原著的情節和內涵,但戰爭大場面還是拍得相當認真可觀。
成語:【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裡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貳』 一部外國電影的名字

英文名: Léon

中文名: 這個殺手不太冷 | 殺手萊昂 | 終極追殺令 | 萊昂 | 里昂

導 演: ( 呂克·貝松/盧·貝松 Luc Besson )

主 演: (讓·雷諾 Jean Reno) (加里·奧德曼 Gary Oldman) (娜塔麗·波特曼/娜塔麗·波曼 Natalie Portman) (丹尼·艾洛 Danny Aiello) (彼得·艾波 Peter Appel) ( Willi One Blood)

上 映: 1994年11月18日

故事發生在紐約大都會里,由讓·雷諾所飾演的職業殺手萊昂,受餐廳老闆委託殺人。當他是以殺手的身份出現時,冷靜而神秘,殺人手法令人熱血沸騰。但當他卸下殺手面具時,則又回歸成為平凡的市井小民,簡單到連基本身份證、銀行帳號也都有,每天至少喝杯鮮奶,喜歡澆花及細心地擦拭心愛盆栽的樹葉,是個具有雙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
而就在萊昂所住的公寓內,有人暗渡陳倉的進行毒品交易,警方緝毒組偽裝黑幫份子,為查緝毒品而入侵,殺了販毒者一家人卻遺漏了小女孩馬蒂達。
馬蒂達為了安全起見而躲進隔壁李昂家,她無意中發現了萊昂的殺手身份,為了保護自己及報滅門之仇,馬蒂達以堅定的口氣要求李昂訓練她成為一位真正的職業殺手……在此同時,警方亦全力搜尋馬蒂達並拘禁之……萊昂隻身闖入警局大開殺戒,警方大驚慌之餘,下令圍剿大廈並全力搜捕李昂,雙方交戰之下引發了一場緊張刺激的終極追殺。

樓主一定記錯了男主角的名字……

『叄』 推薦電影

《環球銀幕年鑒特別版2010完全電影》評選的2010年年度十佳電影
一.十大佳片

1.《盜夢空間》(美國)諾蘭的一小步,大片的一大步。

本片並非諾蘭最出色、最復雜的電影,但絕對值得影迷、影評人和電影製作者為之思考——一個原本可能前衛、晦澀、充滿實驗性的題材,如何被演化成一部雅俗共賞、拍攝成本高達1.6億美元的娛樂大片,創作者的自覺性和電影投資市場的包容性、絕非一日成功。本片的成功,出人意料的創意與明星陣容、重金打造的大場面相輔相成,後二者尤其不可或缺,否則又只能淪為影迷和影評人的一則新談資而已,本片對於習慣故事直來直去的觀眾而言,試一次刺激的考驗,對於唯恐觀眾不明就裡的通俗商業大片,是一次巨大的敘事形式沖擊和拓展。

2.《國王的演講》(英國)傳統戲劇的勝利

從各個方面來看,本片堪稱是今年的《女王》,只不過主人公從伊麗莎白二世本人變成了她的父親喬治六世,而且選取了喬治六世一生中最低谷的時期,宏大格局在現在早已失去人心,以小見大反而是歷史傳記題材電影的常見表現手法。本片劇本充分遵循了英國傳統戲劇:情節步步為營,台詞含蓄狡黠,且帶一點英國人乾巴巴的幽默感,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閃光點,沒錯,本片最大的看點就是演員的演技。

3.《社交網路》(美國)這就是時代精神

如果說《華爾街》代表了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人們的所有熱情、理想和成功法則,那麼《社交網路》則屬於新的時代。這部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之父)的傳記電影告訴我們:「網路接通現實,極客繼承世界。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不管你願不願意成承認。

4.《告白》(日本)以復仇的名義

有這樣一種電影,你在溫暖的秋日遇見它,它面向平和,神態自若,像個熟人一樣拉起你的手,繼而,便把你一步步帶入一個你從未涉足,甚至聞所未聞,連想像都未趕到達的世界。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你會沉淪在這里,被一幀幀完全顛覆你人生觀的畫面和一句句跳過骨膜直接刺進腦乾的對白滅頂。等電影放完,你走出門外,耀眼陽光再度直射下來,你一陣眩暈,要扶著牆壁才能行走,看著眼前的車流和行人,你甚至不知道那個世界是真的世界。

5.《127小時》(美國)一個人的斷代史

三分之二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對白,四分之三的時間里鏡頭都是懸崖峭壁和天空,五分之四的時間都是主角一個人的流浪和掙扎,六分之三的時間畫面里都有他的臉,換做以往,如果有人向你推薦這樣一部電影,你會讓他滾的越遠越好,但《127小時》讓你沒有一分鍾的時間可以離開,除非你是個嚴重暈血症患者。這是一部動作片,只是主角只有一個且無法行動。

6.《三傻大鬧寶萊塢》(印度)救救孩子

一部好萊塢類型電影大雜燴式的印度電影,在一個強大的故事內核之下,人物的臉譜化根本不成問題。

7.《我是怎樣度過這個夏天》(俄羅斯)極地傳說

作品有油畫般的影像和精彩絕倫的表演,熊大叔和小帥哥在年初一起分享了柏林影帝的桂冠。

8.《大叔》(韓國)別惹開當鋪的

情節通俗到朴實,但是元彬在電影中帥得掉渣,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個人英雄主義在此。「為明天而活的人,會被為今天而活的人殺死」

9.《讓子彈飛》(中國)驕陽落處子彈飛

雖然成不了姜文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本片毫無疑問是今年華語片的翹楚,一部純粹的商業片,足以令我們的審查機關和文化體制汗顏。

10.《玩具總動員3》(美國)漂亮的告別禮

影片結尾,在巨大的焚化爐前,這十五年來所有我們認識的玩具們手拉著手,勇敢的面對即將來臨的毀滅。但凡對這些玩具有愛的人怎麼經得起這些淚點的誘惑?看得出,這是皮克斯精心為那一代小孩子准備的情緒小爆發,這大概是動畫史上最令人難忘的鏡頭之一。

二、年度十佳紀錄片

1.《音樂人生》國別:中國香港 導演:張經緯

電影的主人公黃家正只有17歲。他是公認的音樂神童,11歲就和捷克的樂團演出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只是他不太快樂,一直思考著生命的意義這樣深奧的命題。問他的理想是什麼,他說是做human being。這部電影讓人想起《莫扎特》和《社交網路》,都是講述孤獨的天才的故事。天才是恩賜也是詛咒。他是同輩中的幸運兒,恃才傲物、狂放不羈,小小年紀已經能彈出直擊人心的樂曲,但也因為早慧比別人經歷了更多的痛苦,過於龐大的光環也遮蔽和傷害了許多人。他不算可愛,但卻可敬。張經緯溫和、寬容地傳遞著他的觀點。這是一部「人性」地表現出真實人性的電影:不管什麼天才,首先都是一個人。

2.《陽光寶貝》國別:法國 導演:托馬斯.巴爾姆斯

這部電影記錄了分別來自四個國家的四名不同種族、膚色和性別的嬰兒從出生到學會走路的成長過程。四個國家分別是非洲的納米比亞、日本、蒙古和美國。影片採用了純觀察的記錄方式,完全取消字幕和解說,卻清楚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非洲寶貝最可愛,生活卻幾近原始:美國寶貝卻跟著媽媽在大超市裡隨意挑選東西。人的命運大概在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百分之八十。但導演並未對這些生活環境做出任何價值判斷,而將重心完全放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之上,那些令人莞爾的點滴生活片段串聯起這份關於生命起點的采樣記錄。被生活弄得灰頭土臉的成年人應該看看這部電影:生命原本是多麼美好的奇跡。

3.《海豚灣》國別:美國 導演:路易.西霍尤斯

2010年知名度最高的紀錄片非《海豚灣》莫屬。一手帶動海豚表演行業的里克.奧巴瑞花費了35年時間親手摧毀這個行業,他和他的同伴們深入日本太極地,在那裡,每年都有超過20000頭海豚被屠殺。本片導演為了挺身而出支持老友而拍攝了這部電影處女作。這部電影走的是「真理電影」的路子,延續的是邁克爾.摩爾的風格,將電影視作自己吶喊的擴音器。因此,影片挑選的都是利於表達自己觀點的素材,當地漁民和政府官員通通都是臉譜化的可憎嘴臉,高潮部分那鮮血染紅的海水更是讓人悲憤難平。說到底,這只是一個質量上乘的環保紀錄片,你可以感動可以從此拒絕吃海豚肉,但千萬別天真地以為這就是全部真相。

4.《海上傳奇》國別:中國 導演:賈樟柯

這些年,賈樟柯的焦點逐漸從汾陽轉移到更為開闊的世界,這回,他用自己的生命體驗書寫了上海的前世今生。鏡頭里的所有人都自然如日常生活。受訪者有大流氓、政治家、電影明星的後代,也有流落到台灣、香港的上海人。有些人說大事件,有些人說小細節,也許他們講了什麼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活著,他們的舉手投足,連同清晰的口音,都帶有海上餘味。這些來自個人的回憶碎片延續了時間的脈絡,在歷史、心理和地理三重空間之間,自如地切換。然而,時間的脈絡下潛藏著怎樣的精神脈絡?電影的回答正如其英文名字:「I knew I knew.」嘗試去求索追問,已經都是現在的賈樟柯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5.《雷斯特雷波》國別:美國 導演:塞巴斯蒂安.容格爾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一隊美國士兵在阿富汗克倫加爾山谷野戰排整整一年的經歷。攝影機從未離開這個山谷,也沒有任何官方采訪,因而保持了強烈的身臨其境感。這是阿富汗戰場上美軍傷亡最慘重的戰線之一。每個禮拜隊長都要把村子裡所有的長老們都請來「懇談」,希望他們告知塔利班的去處,卻始終無法和當地人順利溝通。閑暇時,士兵們會跟著Ipod內的音樂起舞,在夕陽下彈吉他,對他們來說,戰爭只是一個職業。小隊里一位戰士犧牲,聞訊趕來的佔有抱著裹屍袋失聲痛哭,但就在前一天,空中部隊的轟炸誤傷了當地兒童並且殺死了7名本地平民。這場無因的戰爭沒法讓人感到絲毫寬慰,即便是生死與共的兄弟情義。

6.《從禮物店出門》國別:美國 導演:班克斯

這部電影片頭寫著「Paranoid Films」的電影從頭到尾都像是導演跟觀眾開的一個大玩笑,他講述了一個古怪的法國商店店員尋找班克斯的過程。班克斯是在英國頗有名氣的塗鴉藝術家,藝術圈中神秘的怪人,全片關於他的場景里他都蒙著臉,連聲音都處理過,故事的焦點是那個激情澎湃的法國人,他在畫廊旁邊的禮品店買了紀念品之後,便萌生了當藝術家的熱情,從開始了解班克斯及其街頭藝術到最後投入成為其中一員,最後他的塗鴉作品竟然大賣,連麥當娜都請他設計最新專輯的封套。在電影中,班克斯無情地嘲弄了那些只會抄襲別人來賺錢的偽藝術家,但從觀眾的角度看,這更像是班克斯的一次聰明的自我炒作。

7.《監守自盜》國別:美國 導演:查理斯.福格森

這是一部詳細探討2008年金融危機的紀錄片。在2小時的影片里,匯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各類政治人物、金融專家、大學教師和記者的訪談,被訪人物級別都很高,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法國的財政部長都被請出。影片利用了大量法庭對峙的片段作為佐證,分析非常有邏輯性。它講的不僅僅是金融,更多的是金融和政治、學術界的關系,鮮明的觀點隱藏在盡量客觀的表述之後,讓觀眾自己去玩味。盡管闡述的是金融業運作模式,影片依然是表述得清晰自如,同時也沒忘了利用明星效應,讓馬特.達蒙來負責旁白。對抗危機是表象,對抗貪婪才是核心,難以置身世外的我們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

8.《等待超人》國別:美國 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

美國人居安思危,開始反思本國公共能夠教育體制的缺陷:為何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無法受到正常的中學教育。古根海姆的上一部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得了奧斯卡獎,他對美國公眾的口味拿捏頗有心得,擺事實講道理,大量采訪,中間夾雜一點小幽默,絕對不能少的是煽情;再加上數據、圖標、小動畫等趣味性的說明手法,就成了這部大眾喜聞樂見的紀錄片。而稍作探究就會發現,古根海姆的說理是缺乏嚴密邏輯支持的,學生成績下降的標準是什麼?就是老師打的C或D嗎?將美國教育問題籠統地歸咎於師資力量的問題似乎也過於偏激。我們看得見問題,卻看不到解決方法,因此,只能無奈地「等待超人」。

『肆』 4部戰爭題材電影推薦:戰士軍前半死生

「我這個年紀的人發動了戰爭,為什麼讓年輕的小夥子們去送死。」

在台詞不多的《敦刻爾克》里,開著民船去救援士兵的老人講出的這番話,在漢斯季默濃墨重彩的配樂里平靜劃出,卻是一記重錘。

相比於諾蘭以往影片里的復雜結構,《敦刻爾克》已經收斂不少,但這位「結構天才」依然用多線敘事打造了一個完全異於經典戰爭電影模式的時空世界。

這個 關乎三十幾萬人、三段時空的一場大撤退, 在看似集體英雄主義的團隊行為之下,每一個個人所做出的微小而偉大的努力,未嘗不是一首首穿梭在流彈之中、流淌在海浪之下、回盪在雲層之上的 士兵之歌 。

諾蘭選取了「 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個在二戰歷史上著名的軍事撤退行動,用陸、海、空三段線索的平行敘事呈現了那些在撤退中處在不同境況下的個體行為,以及個體聯合起來形成的巨大力量。

而在漫長的電影史上,我們還曾見證過無數個生動的士兵身影。飛火流螢,他們或在為攻下一個陣地而沖鋒、或在為保存實力而計劃撤退。 戰爭是大人物們的野心和殘忍游戲,對於每一個被迫走進戰爭之苦的血肉士兵,怕是只有「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所期待的,只是完整無缺的活著,返鄉。

這些戰爭題材的電影都沒有去全面解構任何一場戰爭實況,而是 分別選取了一個非常特別的角度 ,觀察每一場戰役里的士兵。

1. 《光榮之路》

Paths of Glory

戰爭背後的體制犧牲品

庫布里克在1957年拍了這部關於一戰的反戰電影,並且很巧妙的 將戰爭的殘酷從戰場之上轉移到戰爭背後的黑暗體制 。

片名的「光榮之路」也一度被認為是 反諷 之說。一名下士、兩名二等兵,陰差陽錯的被押上刑場,將軍為了仕途的晉升、名譽的保全, 三個底層士兵無端被軍事法庭裁以「在敵人面前表現懦弱」的荒唐罪名。

在戰場上他們是被調配的棋子,在戰場下,仍有一雙無形之手在操控,完全無辜的他們就這樣被處以死刑,死於殘忍戰爭背後的體制罪惡,如螻蟻般。

在乎這些士兵的、一直為他們辯護的只有和他們一起在前線上戰斗過的Dax上校, 在面對軍事法庭的不公裁決時,Dax上校說:「我曾數次羞於作為人類的一員,這將是一次。」

2.《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被剝去的人格

還是庫布里克,《光榮之路》以即將返回前線的士兵眾生相作結,《全金屬外殼》則以入伍前正在被剃發的一個個士兵特寫開場,而緊接下來的一段充斥著粗口的軍中訓話註定這個開頭會在影史上留名。 一位教官以近乎嘶吼式的喊叫肆意辱罵這些新兵戰士,這些粗口包含著強烈的人身攻擊、性別歧視、性取向歧視以及種族歧視。

即使是這樣,這個荒誕的開場一開始也並不會讓我們害怕或不適,相反倒是有一種美式滑稽感。

直到在畢業前夕, 一個胖士兵終於忍受不了因體能不達標拖後腿而遭到的無休止辱罵和同袍的排擠,選擇殺死了教官和自己。 此時,我們才意識到這並非一場游戲。 真正的戰爭還沒開始,一個年輕士兵就已經死在了新兵訓練營的血泊里。在高壓非人的環境里,一個士兵的人格已被剝去。

3.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無法估量的戰爭創傷

一個士兵在戰爭中所經歷的創傷,常人無法估量。因為長期陷於伊拉克戰爭的高度緊張戰斗狀態中,導致比利·林恩和他的戰友們在回國後,即使身處和平狀態之下,依舊對於一些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情形表現出不適, 他們在每一次未知狀態下被人突然觸碰時作出的極度誇張的本能防禦反應、在中場表演的綵排中被舞台煙火嚴重嚇到。

戰爭中流盡鮮血,和平里寸步難行。

比利·林恩因為一次對戰友的救援而成為美國英雄,被邀請回國做一場橄欖球賽事的中場表演,嘉獎他的戰功。 而他被大肆褒獎的英勇戰斗的那一天,是他「這輩子最慘的一天」。 最好的班長兼戰友在那一天死去,自己也險些喪命。

一些調查表明許多長期服刑的人從監獄中出來之後,無法適應正常社會的生活秩序、節奏、交際規律或叢林法則,然後,一些人又故意作案,選擇重返監獄,因為在那裡,他們才能獲取集體生活的「安全感」。

比利·林恩最終選擇了重返伊拉克戰場,那裡炮火連天,但對於一個傷痕累累的士兵來說,卻是一個比家鄉「安全」的地方。

4. 《士兵之歌》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回不去的地方

導演選擇的電影核心表達不同,觀眾所得到的觀感體驗就會差之千里。同樣都是取得戰功後短暫歸鄉,李安講的是一個士兵從戰場回到家中後所意識到的自我戰爭創傷,壓抑、悲傷卻又無奈。

而 丘赫萊依讓一個士兵在回家旅途中經歷了友情、愛情和親情, 盡管最終回到家與母親的相見只有幾分鍾,但觀者在遺憾之餘,還是能夠感受到士兵阿遼沙一路上所給予和被給予的溫情。

《士兵之歌》用倒敘的手法,在開始的旁白里念道:

「這是一條通往城裡的小路,

那些離開村莊的人和返回家鄉的人,

都要經過這條小路。

她並沒有在等待任何人,

她的兒子,阿遼沙,

已經永遠不可能從戰場上回來了。

他被埋葬在遠離祖國的異鄉。

在那座不知名的村莊里,

陌生的人們在他的墓碑前獻花。

他們稱他為一個俄羅斯士兵,一個英雄,一個解放者。

可對於母親來說,他只是一個兒子,

她了解他的一切,

從他出生的那天到他奔赴前線的那一天。」

無論是比利·林恩還是阿遼沙,他們最終都返回了戰場。從此,父親、兒子、丈夫,統一稱為「士兵」。 這些士兵,他們從離開家的那天起,就再也回不來。

『伍』 有哪些好看的關於二戰的電影

--------------------希特勒在電影中不再是一個狂人,而是一個略帶瘋狂的正常人。其實他的女秘書回憶,在她和希特勒公事的十多年內,希特勒對她始終很好,很客氣,從沒有說過半句不尊敬的話

第2位:帝國的毀滅

主題:第三帝國最後的12天推薦指數:★★★★★★★

電影基本是按照希特勒女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回憶錄展開的。電影一開始,幾個女人在深夜被帶進狼穴,面前希特勒,因為他需要一個秘書。在這里,他們見到了德意志帝國的元首,希特勒本人。此時的希特勒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甚至和藹可親的老人。他一個個詢問秘書們來自哪裡,在特勞德爾·瓊格說自己來自慕尼黑的時候,希特勒選中了他。誰都知道,希特勒在慕尼黑生活多年,很喜歡慕尼黑的女孩。

隨後希特勒口述一段內容,讓特勞德爾·瓊格打字記錄。由於他過於緊張,全部打亂了。沒想到希特勒並沒有發火,而是帶著慈愛的笑容說:看來我們要再來一次了!

電影一跳,就到了1945年,蘇軍已經全麵包圍了柏林就要開始進攻了。

電影由無數個場景構成,雖然主角是希特勒和他的部將,家屬,秘書,但也有普通人,比如那個希特勒青年團的孩子。

此時的希特勒,不再是瘋子,暴徒的形象,而更像是一個正常人。

場景一

希特勒和將軍們商量對策,希特勒命令第九軍團和史坦納的部隊左右夾擊,消滅進攻的蘇軍。

德軍將軍質疑:史坦納的部隊太少,無法攻擊十倍數量的蘇軍。

希特勒:溫克,讓溫克的第十二兵團去幫助他!

將軍:但第十二兵團正在開往易北河!

希特勒說:那就讓他們回來啊!

將軍滿臉大汗的說:那西線就沒有人防禦了!

希特勒大怒,咆哮道:你質疑我的指揮嗎?我說的話是命令,我想我已經說得夠清楚了!

德國將軍們面面相覷。

希特勒拿起一杯水喝了幾口,隨後掃了一眼,發現德軍著名的英雄蒙克旅長已經趕到。

他說:蒙克,我已經下令開始防禦,柏林已經成為前線,你負責防禦總理府附近的區域。

蒙克立即說:戰斗開始,我們會戰斗到最後一兵一卒。但柏林城內還有300萬平民,應該疏散他們!

希特勒冷酷的說:我知道你擔心什麼,但我們必須冷如冰霜,不能浪費任何精力在這些平民身上。

蒙克說:那婦女兒童怎麼辦,上千上萬的傷員,老人,這些平民怎麼辦?

希特勒淡淡的說:這樣一場戰爭中(指民族戰爭),根本就沒有什麼平民!

場景二

大家都勸希特勒離開柏林,他的妹夫費格林甚至找到希特勒的情人愛娃,讓她去勸告。

在費格林勸告希特勒的時候,希特勒問剛剛趕來的密友,帝國軍械部長斯佩爾:你說我應不應該離開?

斯佩爾則說:戲落幕的時候,你必須留在台上!

希特勒默默的點點頭!

第二次見面,希特勒對斯佩爾下令摧毀德國的一切。

希特勒說:敵人無論在哪裡,看到的都是一片廢墟。

斯佩爾說:這等於宣布了德國人民的死刑。沒有水電煤氣,也沒有交通燃料,我們等於回到了中世紀,這樣德國人民生存的希望很渺茫。

希特勒回答:戰爭已經失去了,再失去人民又怎麼樣(意思是戰爭已經失敗,再失去人民也沒什麼)!

頓了一頓,希特勒又說:我們應該自己毀滅它們,讓我們的人民自生自滅。如果他們這么懦弱,無法生存下來,那麼根據自然法則,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應該滅亡!

斯佩爾辯解:但他們是你的人民,他是他們的元首(意思是你要負責)!

希特勒冷酷的回答:戰爭中倖存下來的都是劣等族群,真正的優等人群已經在戰爭中毀滅了(意思是劣等人群不值得同情)!

斯佩爾無言以答!

場景三

前線激烈交火,蒙克旅長發現一群老百姓,拿著五花八門的武器向蘇軍沖鋒,有的甚至空著手,被機槍火力一片片的打倒,卻無法傷及蘇軍一根汗毛。

蒙克震驚的問:這些人哪裡來的?

部下回答:是人民突擊隊,下午剛剛召集的!

蒙克:讓他們立即離開交戰區!

部下:我們沒有指揮權,他們歸屬戈培爾博士直接領導。

蒙克大怒:讓他們快離開,這樣打仗太愚蠢了。

隨後蒙克去找戈培爾。

戈培爾:旅長,我有什麼能幫忙的嗎?

蒙克:您的人民突擊隊成為蘇軍的活靶子了。他們沒有必要的武器,更沒有戰斗經驗。

戈培爾:對勝利的堅定信心,可以彌補這一點。

蒙克:你不給他們配備武器,他們就無法作戰,現在他們就是在毫無意義的送死!

戈培爾突然大怒:我不同情他們,再說一遍,我不同情他們。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命運,他們選擇了我們,我們並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自己把權力交給我們,現在他們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蒙克只得面無表情的離開!

場景四

希特勒青年團的小男孩彼得,大概只有12,13歲,但他在老兵的帶領下,已經用火箭筒摧毀了蘇軍兩輛坦克。

此次柏林戰役開始,他和一群半大孩子,負責防禦大街上的一個反坦克炮陣地。

他的父親,一個在戰爭中失去右臂的老兵找到他,讓他回家。

反坦克陣地的負責人,一個大約18歲的貴族男孩士兵攔住他:你是誰,想干什麼?

父親:我只想要我的兒子,活著的!

男孩士兵:你應該為你兒子自豪,他摧毀了蘇軍兩輛坦克,今天元首會親自接見他。

父親不回答,反問這個士兵:你很年輕,在哪個戰場打過仗過?

男孩士兵有些不好意思:我還沒有這個榮幸!

父親惱怒的說:那是你走運,不用經歷屠殺!現在理智一點,把孩子們都放回家去!

另一個拖著長辮子的女孩士兵回答:我們要堅守陣地,戰斗到最後一個人!

父親以老兵的眼光回答:這不是一個陣地,這是一個陷阱,蘇軍會從大街兩邊包抄過來,你們根本無處可逃!

女孩:我們會奮起反擊!

父親不解的問:靠什麼武器?

男孩回答:用高射炮!

父親也怒了,大喊道:無數蘇軍就要開過來了,他們有坦克和大炮。他們只要攻擊五分鍾,你們就要舉手投降了!

女孩回答:我們向元首宣誓過的。

父親幾乎要發瘋了:你們難道還不了解,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戰敗了!

他的兒子聽到這里罵了一句:懦夫。隨後跑了。

父親准備去追,轉頭又對這些孩子和少年說:快走,馬上走。如果俄國人來的時候,你們還在這里,我敢保證,你們都會死!

場景一變化,這個陣地果然受到蘇軍進攻,在蘇軍猛烈的炮火下,孩子們如驚弓之鳥一樣四散逃走。但那個男孩和女孩卻沒有逃,因為他們發誓絕對不會放棄陣地。女孩將手槍交給男孩,一面敬著納粹軍禮,一面命令他開槍打死自己。男孩流著淚打死了她,然後開槍自盡。彼得趕來的時候,只看到他們兩人的屍體。受驚嚇的彼得拿起他們的手槍,驚慌的逃走,卻遇到一個蘇軍士兵。

當時彼得拿著手槍,並沒有看到這個蘇軍士兵,這個掛滿勛章的蘇軍士兵本可以輕松殺了他。

但這個蘇軍士兵卻說:把槍扔掉,我不殺孩子。

彼得緊張之下,卻開了槍,子彈擊中了蘇軍的腹部。

蘇軍士兵痛苦的倒在地上,罵道:狗雜種,德國狗雜種!

彼得扔掉手槍,慌張的跑了!

場景五

大家都在勸希特勒離開柏林,希特勒卻說:比起逃跑,我寧可吞槍自盡。況且,我就算能跑了一時也跑不了一世。逃出柏林,我要風餐露宿,坐在某個農屋邊奄奄待斃!

隨後,他和愛娃商討自殺的細節,兩個女秘書也在。

希特勒說:最安全的就是把槍放在嘴裡開槍,頭會爆開,什麼感覺不到就死了!

愛娃說:咦!我要自己遺體漂漂亮亮的,我可以選擇服毒!如果我要選擇去死,我就要選擇沒有痛苦。

希特勒對兩個女秘書說:服毒死時,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被麻痹,幾秒鍾的事,什麼也感覺不到!

兩個女秘書都說:我也要一支!

希特勒點點頭,從抽屜裡面拿出兩支,分別交給他們:萬幸的是,希姆萊留給我很多。

在把毒葯膠囊交給女秘書特勞德爾·瓊格的時候,希特勒帶著溫柔和抱歉的表情說:真遺憾,我沒有給你更好的禮物!

但決定自殺前,希特勒還是找了醫生。

醫生告訴他:如果你對准太陽穴開槍的時候,手抖了,子彈也許只會傷到視神經。所以我建議你同時服毒,咬破膠囊的同時扣動扳機!

醫生為了證明毒葯的威力,將毒葯塞進希特勒愛犬的嘴裡。在愛犬倒下的一瞬間,希特勒扭轉頭去,不忍心看!

出來以後,希特勒對副官京舍說:我和妻子愛娃就要自殺了,但我不想讓俄國人把我們的遺體放進博物館。我想死後立即火化,不讓任何人找到。

隨後,希特勒用手按住京舍的心臟說:京舍,你能保證,完全這個命令嗎!

京舍回答:元首,雖然這是一個恐怖的命令,但我一定會執行。

在決定自殺前,戈培爾夫人突然敲開希特勒的房門,要求他不要自殺,讓他離開柏林。

希特勒回答:明天我就會被數百萬人詛咒,但命運不允許有其他的結局。

隨後冷酷的推開戈培爾夫人,重新走回房去,幾分鍾後,傳來一聲槍響!

希特勒並不再是一個狂人,而是一個正常人。他會為自己愛犬之死而痛苦,對身邊的女秘書很體貼,對妻子愛娃忠實,但也會對人民的痛苦無視,甚至認為他們的死是應該的。一個相對真實的希特勒!

莫斯科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兵臨城下

圍困

不列顛上空的鷹

虎!虎!虎!

珍珠港

中途島大海戰

細細的紅線

風語者

諾曼底大風暴

拯救大兵瑞恩

遙遠的橋

父輩的旗幟

硫磺島家書

喋血孤城

血戰台兒庄

桂河大橋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辛德勒的名單

太行山上

二戰題材優秀影片最全榜單如下——

首先,是關於背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經典影片: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1940)

續最長的一日 Up from the Beach (1965)

突出部之役 Battle of the Bulge (1965)

羅維雷將軍 Il generale della Rovere (1959)

虎口脫險 La grande vadrouille (1966)

倫敦上空的鷹 La battaglia d'Inghilterra (1969)

不列顛之戰 Battle of Britain (1969)

橋 Мост (1969)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Valter brani Sarajevo (1972)

老槍 Le vieux fusil (1975)

遙遠的橋 A Bridge Too Far (1977)

逃往雅典娜 Escape to Athena (1979)

鐵皮鼓 Die Blechtrommel (1979)

勝利大逃亡 Victory (1981)

電視劇 從海底出擊 Das Boot (1981)

紅袍與黑幕 The Scarlet and the Black (1983)

孟菲斯美女號 Memphis Belle (1990)

動畫片紅豬 紅の豚 (1992)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美麗人生 La vita è bella (1997)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獵殺U-571 U-571 (2000)

戰地情人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2001)

哈特的戰爭 Hart's War (2002)

鋼琴家 The Pianist (2002)

帝國的毀滅 Der Untergang (2004)

黑皮書 Zwartboek (2006)

超級女特工 Les femmes de l'ombre (2008)

行動目標希特勒 Valkyrie (2008)

無恥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安妮日記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2009)

紅色機尾 Red Tails (2012)

白色嚴冬 Into the White (2012)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2013)

狂怒 Fury (2014)

敦刻爾克 Dunkirk (2017)

HBO電視劇兄弟連 Band of Brothers (2001)

接下來,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經典影片有這些:



斯大林格勒戰役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1949)

攻克柏林 Падение Берлина (1950)

解放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1969)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1972)

他們為祖國而戰 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 (1975)

莫斯科保衛戰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1985)

紅櫻桃 (1995)

兵臨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 (2001)

反抗軍Defiance (2008)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2010)

白虎 Белый Тигр (2012)

然後,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 (1942)

沙漠之狐 The Desert Fox: The Story of Rommel (1951)

巴頓將軍 Patton (1970)

撒哈拉 Sahara (1995)

英國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血戰阿拉曼 El Alamein - La linea del fuoco (2002)

西班牙電視劇時間的針腳 El tiempo entre costuras (2013)

美國電視劇北非沙漠行動The Rat Patrol (1966)

二戰太平洋戰場又是另一種風格,以叢林,海戰,島嶼作戰為主:



東京上空三十秒 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1944)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虎!虎!虎! Tora! Tora! Tora! (1970)

中途島之戰 Midway (1976)

聯合艦隊 連合艦隊 (1981)

動畫片螢火蟲之墓 火垂るの墓 (1988)

細細的紅線 The Thin Red Line (1998)

珍珠港 Pearl Harbor (2001)

硫磺島的來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父輩的旗幟 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東京審判 The Tokyo Trial (2006)

HBO 血戰太平洋 The Pacific (2010)

動畫片起風了 The wind rises (2013)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 USS Indianapolis (2016)

血戰鋼鋸嶺 Hacksaw Ridge (2016)

中國戰場不容忘記:



血戰台兒庄 (1986)

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 (1987)

三毛從軍記 (1992)

鐵血昆侖關 (1994)

鬼子來了 (2000)

南京!南京! (2009)

拉貝日記 John Rabe (2009)

風聲 (2009)

喋血孤城 (2010)

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2011)

金陵十三衩 (2011)

畹町橋(2012)

倫敦上空的鷹 最長的一天 血染雪山堡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納瓦隆大炮 血戰大西洋 凱利和他的英雄門 從海底出擊 U571 海狼 第八突擊隊 巴頓將軍 夜襲機場 孟菲斯美女號 蘇捷斯卡戰役 轟炸魯爾水壩 戰俘快車 大逃亡 黑鷹軍團 雜牌敢死隊 虎口脫險 雪地英雄


《布達佩斯之戀》

改編自Nick Barkow暢銷小說,Nolf Schubel作品。

影片講述三十年代的布達佩斯,一首觸動心靈,風糜全球的浪漫經典樂曲(《Gloomy Sunday》《 憂郁的星期天》)引出一段錯綜復雜的四角戀愛關系:一個美麗動人,芳華絕代的少女;一個風度翩翩的餐廳老闆;一個才華橫溢的鋼琴家(《Gloomy Sunday》的作者)和一個處心積慮的德國軍官之間發生的真實故事。

全片畫面,故事,音樂都異常凄美,攝人心魄。有種令人著迷的氣氛和難得一見的古典浪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主題曲《憂郁的星期天》(莎拉-布萊曼曾翻唱過該歌曲,但與影片中的版本無法相比)在現實的生活中曾令當時的無數聽眾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乃至自殺。

影片榮獲歐州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獎。

1.《希特勒:惡魔的崛起》

超寫實主義風格,為你還原了希特勒是如何從一名男童黑化成一個「男魔」。也許有不少人的三觀還處在拋棄人道主義去崇拜這個「男魔」的階段,但這部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個心術不正的投機主義者是如何蠱惑人心成為大獨裁者,並讓今天的德國都無法原諒自己曾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 維也納的流浪漢、慕尼黑的「小透明」、啤酒館的法西斯,希特勒用「極端民族主義」綁架了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給全人類帶來難以磨滅的傷痛!正如影片片頭所言,「惡人得逞的必經之路,就是讓好人無所事事!」該片對希特勒進行了栩栩如生的解構,警醒我們不要忘記二戰的慘痛教訓。

2. 《孟菲斯美女號》

沒有炫目的特效,沒有恢宏的戰場,沒有過分的煽情,它就這樣默默的用畫面的自然感染力帶你走近了「孟菲斯美女號」上每個士兵的身旁。真實、很真實、非常真實! 「我們」是一群「沒心沒肺」的士兵,「我們」愛搞怪,「我們」喜歡美女,「我們」忙裡偷閑做飛機模型。「我們」也可愛,「我們」也打仗,「我們」也犧牲,你瞧「我們」的青春就是死亡。這就是影片中呈現給觀眾的戰爭生活,令人再三回味。

3《帝國的毀滅》

至今仍在互聯網被廣為傳播的惡搞鬼畜作品《元首的憤怒》,本片屬於紀實電影,逼真的反映了希特勒人生中在第三帝國最後的12天。相信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它被惡搞的原因,才觀看了該片。 罪孽者歇斯底里的掙扎,不含任何煽情的戲份,赤裸裸的陰沉訴說著納粹本質的惡。人類的正義永遠不會是一種極端,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正面刻畫俄軍的強大,而是通過德國的戰爭慘景來揭示 「邪不勝正」的偉大真理。

作為一個德粉很高興進行補充:

《百戰雄獅》!馬龍。白蘭度主演。永遠的經典!

《沉靜如海》

電視劇《遠東特遣隊》

德國兩集電視劇《我們的父輩12》b站上搜

《黨衛軍》

《空戰英豪》和《紅男爵》隨描寫一站,但依然是經典。

當然,這裡面最喜歡的還是德國人自己拍攝的電視劇《我們的父輩》當然,《黨衛軍》也很好!

謝謝!

我覺的咱們自己的:小兵張嗄就看不錯。經典台詞:「看在眼裡就摳不出來了」!並不是一味的打,很有生活,很貼切,通過平淡的生活氣息一樣能夠表現出中國人民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抗日的決心!

經典的大家基本都推薦過了,我就補充幾部比較新的片子吧。

《國王的演講》+《至暗時刻》+《敦刻爾克》

這三部奧斯卡三連可以一起看,從國王如何努力做出激勵民心的戰前演講,到首相丘吉爾在何種狀況下為英國做出「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定,再到暫時失利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奧斯卡出品必屬精品,電影可以放心看,不過想看到激烈戰斗場面的就直接跳到《敦刻爾克》吧。

1、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是熙頤影業出品的戰爭 歷史 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主演。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影片於2016年11月04日在美國上映,2016年12月08日在中國上映。2016年12月,《血戰鋼鋸嶺》被選為2016美國電影學會十佳電影。2017年2月27日,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

2、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盪產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 歷史 事件。該片包攬了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的7大獎項及第51屆金球獎的7項大獎

3、拯救大兵瑞恩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夢工廠1998年出品的一部戰爭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8年7月24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描述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2014年12 ...

4、 珍珠港

影片《珍珠港》是試金石公司2001年出品的一部劇情電影。由邁克爾·貝執導,本·阿弗萊克、凱特·貝金賽爾和喬什·哈奈特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區上映。電影講述了雷夫和丹尼這對好兄弟在參軍時結識女護士伊夫林。雷夫主動請纓參加英國空軍的作戰,被擊落掉進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萬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愛慕,最後發生一夜情。

5、無恥混蛋

《無恥混蛋》是一部由昆汀·塔倫蒂諾和伊萊·羅斯共同執導的戰爭電影,梅拉尼·羅蘭、布拉德·皮特、黛安·克魯格、克里斯托弗·瓦爾茲和邁克爾·法斯賓德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9年5月20日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率先放映。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一群犯了罪的美國士兵原本將要被處以死刑,但是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政策,他們被允許戴罪立功——深入已被納粹佔領的法國去執行一項危險任務,此項任務代號為「基諾行動」。

6、最長的一天

《最長一天》是由Ken Annakin執導,理查德·貝梅爾、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 歷史 戰爭題材電影。該片講述了諾曼底登陸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 歷史 戰役的來龍去脈。

7、 紫日

《紫日》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聯合主演的戰爭劇情片,該片於2001年4月11日在中國上映。該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為背景,講述三個不同國籍的青年,在經歷了重大的生死考驗後,如何從敵對變成朋友的故事。

8、大獨裁者

《大獨裁者》是由查理·卓別林為導演,並攜手寶蓮·高黛主演的一部電影,於1940年首映。這是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影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刻劃了一個殘酷迫害猶太人,企圖統治全世界的大獨裁者。卓別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顯地仿照法西斯頭子希特勒,並通過表演對這個人物進行辛辣的諷刺。1997年,本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國家電影登記處列為「在文化、 歷史 和藝術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電影」。

9、巴頓將軍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 歷史 片,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斗,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該片於1970年上映,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10、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片,該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留比沙·薩馬季奇等主演。該片已於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影片講述了瓦爾特憑借個人出色的謀略與眾多英勇的游擊隊員讓打入內部的間諜現出了原形後,成功地挫敗了敵人的陰謀的故事。

11、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執導的戰爭片,伊琳娜·多爾加諾娃、葉蓮娜·德羅佩科、安德烈·馬爾蒂諾夫參加演出。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俄羅斯電影,1972版《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感動了一代中國觀眾。《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根據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內容取自一個真實事件,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1972年,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搬上了銀幕,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等,成為一代經 ...

12、血戰台兒庄

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將領指揮。戰役期間,中國抗戰最高統帥蔣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視察、督導、調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蔣介石在台兒庄戰斗最激烈的時刻親赴台兒庄南站觀戰,並親自勉勵池峰城,前線將士因而士氣大振,大大增強了前線將士的戰鬥力

13、士兵之歌

《士兵之歌》是一部由格里高利·丘赫萊依執導,詹娜·普羅科倫科,尼古拉·克留奇科夫等主演的愛情戰爭類電影。

『陸』 蘇聯各時代的電視電影最好詳細點

縱觀蘇聯電影史,表現二戰題材的電影創作經歷了幾個高潮。戰爭期間拍攝的《區委書記》《虹》《她為祖國而戰》等准確表達了那個時代的主要情緒: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堅持戰斗到底的決心,表達了蘇聯人民在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所具有的崇高的鬥志和敢於犧牲自己戰勝敵人的勇氣。戰後年代拍攝的這類電影基本上遵循了這個原則,情節內容是表現戰爭中真正的人和事件。
50—60年代之交拍攝的戰爭題材影片《雁南飛》《一個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形成了蘇聯電影創作的新浪潮。這些影片通過對戰爭時期單個人的命運的關注,對人的道德問題的研究揭示了戰爭對個人、對全人類的危害。這一時期走上銀幕的,從精神和哲學方面進行研究的「沒有戰爭的戰爭」片在後來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
70年代的戰爭題材影片,既有表現戰爭進程的詩史片,如《解放》,也有表現局部戰爭的影片,如《他們為祖國而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這些影片中表現的主人公既普通又平凡,但在表明自己的堅定性、可靠性和信仰方面卻顯示出了驚人的毅力和不平凡性。
2000年之後俄羅斯拍攝的表現二戰題材的影片,更多的是對戰爭的思考,強調的是反戰思想,如《布穀鳥》等。也有繼承蘇聯戰爭片優秀傳統,表現蘇軍戰士奮勇抗敵,英勇犧牲的影片《星》。而為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拍攝的新的影視作品更有新的視點,不僅觸及到以前沒有或者不能觸及的領域,還表現了戰爭中發生的巨大悲劇事件,如《護衛艦PQ-17》《受軍紀處罰的人》等。去年拍攝的影片《自己人》通過三個被德軍俘獲又逃跑的紅軍展示在他們逃亡時的行為表現,揭示了人在關鍵時刻的選擇。

新浪潮電影表現的普通人物
50—60年代之交,前蘇聯的電影創作形成了一個新浪潮。原因之一是蘇聯社會政治生活的變化,文藝政策的松動和創作空間的相對自由。在這個背景下,一批描寫戰爭題材的影片無論在人物的設置上,還是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都具有相當的創新。這些作品中,普通人開始成為銀幕上的主人公,影片通過他們在戰爭中的命運,通過他們的苦難遭遇和頑強鬥志,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心理感受再現了戰爭的全過程,再現了蘇聯人所經歷的苦難。而對人物形象,對戰爭處境和生活環境的真實描寫又使電影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吸引了廣大觀眾。它們不僅在蘇聯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還被列入了世界電影史冊。
構成這一浪潮的影片有我國觀眾熟悉的《雁南飛》《一個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等。
影片《雁南飛》(1959,導演卡拉托佐夫)描寫了一個在戰爭中心裡受到創傷,跌倒又重新站了起來的普通女孩子維羅尼卡的命運。並非出類拔萃的維羅尼卡出現在銀幕上,與此前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相比,是創作上的一個突破。維羅尼卡具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幼稚而易受騙,愛幻想又不切實際,視野不夠寬,精神境界不夠高。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她經受不住生活的嚴峻打擊,在困難面前喪失立場,被男友的兄弟馬爾克誘惑,背叛了自己深愛的鮑利斯。當她得知馬爾克的虛偽自私後,又離開他,幾乎走上絕望的道路。最後她還是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人民中間。
影片通過維羅尼卡從充滿愛情的幸福,到她在困難面前失足,再到她恢復生的勇氣,重新回到人民中間的整個心路歷程,概括表現了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經受的各種磨難和考驗。他們在敵人的打擊下沒有倒下,而是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
影片的新穎之處不僅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還有造型處理和表現手法的刻意創新,以及含有詩意的敘事描寫。影片以情節劇形式結構,通過散文式的描寫,再現了富含詩意的氣氛。而詩意的體現,不僅僅通過隱喻、象徵、比喻等手法,它貫穿在影片的整體結構之中。而作者所開創的新的表現手法,攝影師用手提攝影機,以「情緒攝影」理念拍攝的「送行」一場戲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斷。在此作者從不同的視點:維羅尼卡的視點、鮑利斯的視點和觀眾的視點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焦急而緊張的心態及維羅尼卡未看到鮑利斯後的沮喪等復雜的心緒,深深吸引著觀眾,使其融入其中,如同親身經歷一樣。而鮑利斯中彈倒下時白樺林的旋轉鏡頭和他犧牲前對婚禮的憧憬也成為電影史上的精彩片斷。影片以主人公命運的概括性和表現手法的創新性揭示了戰爭反自然、反人性的主題。
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的小說拍攝的《一個人的遭遇》則表現了一個在戰爭中經歷了戰斗、被俘、逃跑,最終看到勝利的蘇聯普通士兵的命運。影片通過主人公行為動作突出表現了俄羅斯民族,尤其是俄羅斯的士兵的頑強性格和在敵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豪邁精神。這也是衛國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而《士兵之歌》則通過一個普通士兵回家探望母親途中的所遇和所為表現了俄羅斯士兵的美好心靈和樂於助人的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人,俄羅斯才經受住了戰爭的艱難考驗。
全景電影再現的戰爭進程
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是全蘇聯人民浴血奮戰的結果。它經歷了從退卻、逃亡、堅守、反攻到最後勝利的整個過程。前蘇聯電影《解放》在再現戰爭的進程方面情節內容豐富,表現場面廣闊,成為表現二戰題材的規模最大的史詩片。與它相類似的還有表現列寧格勒圍困的《圍困》和表現保衛莫斯科的《莫斯科保衛戰》。
《解放》描寫從1943年夏到1945年5月的整個戰爭進程。整部影片由5個影片構成。《弧形火力》描寫庫爾斯克戰役;《突破》表現強渡德聶伯河,解放基輔;《主攻方向》再現1944年夏蘇軍在白俄羅斯的進攻,希特勒中央戰線的全面崩潰;最後的兩部影片是對攻克柏林的再現。
影片在情節內容的建構上沒有局限在前線活動的范圍之內,而是涉及到了歐洲國家發生的許多歷史事件。如片中既有對謀殺希特勒的描寫,也有對推翻墨索里尼的再現。作者運用廣闊的歷史素材,將歷史事件同慘烈的戰斗場面結合在一起,使觀眾看到了這場戰爭廣闊的歷史全景。
在人物的安排上,在再現這一歷史事件時,作者力求不抱任何成見,不予簡化戰爭的形象。作者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和虛構的劇中人物相結合,使歷史的真實和人物性格的真實達到了統一融合。片中既有軍事領導,又有同敵人進行廝殺戰斗的普通士兵。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正確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時,強調了每個主人公,即普通士兵和高級指揮員的獨立作用。正是這些忘我犧牲、滿腔熱忱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影片中,無論是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戰線和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普通的士兵均意識到自己在推翻法西斯戰爭中的職責,而且真正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影片的最大成功之一是演員烏里揚諾夫塑造了偉大戰略家朱可夫元帥的形象。形不似而神似的烏里揚諾夫出色再現了朱可夫善於在極端絕望、極端危險的狀況下總能找到出路,從而通向勝利的戰略思想。
影片藝術地將歷史文獻和詩史般的敘事,將對日常生活的速寫和對宏偉的戰斗場面的描寫綜合在一起,涉及事件多,表現地域廣。片中既有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部,盟軍司令部的大本營,也有蘇軍將帥的指揮點。地域上既有戰爭年代的莫斯科,也有倫敦、柏林,還有華沙。影片中表現的重要的戰斗或戰役既有普洛霍羅夫卡地區的坦克大戰,強渡德聶伯河,還有坦克穿過白俄羅斯的沼澤地和攻克柏林的戰斗。這一切表現的既准確,又有規模,真正體現了抗擊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歷史意義。
影片在再現戰斗場面上達到了高度的真實。觀眾在影片中看到了坦克進攻的艱難、強渡德聶伯河的可怕,以及為奪取立足點而進行的肉搏戰的真實。影片中的幾個場景:朱可夫元帥親臨前線視察研究坦克穿過沼澤地的場面,強渡德聶伯河時的慘烈場面,以及蘇軍攻入柏林後在被水淹的地鐵里搶救婦女兒童,犧牲自己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
影片的這些成就是導演的宏偉構思,也是攝影師才華的體現。作者運用現代電影的一切可能使銀幕再現的事件真實可信。片中坦克集中進攻時的急速前進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而13號坦克更為快速的進攻動作開始是在並行前進的攝影車上拍攝的,而在終點高潮時刻的最為激烈緊張的戰斗則是透過坦克的望孔,從坦克手的視點拍攝的,從而使觀眾感到戰斗的真實,如同親自加入了斗爭一樣。
《解放》在許多國家上映,評論指出,這不僅是一部表現二戰全景的詩史影片,還為表現前蘇聯國家歷史上的重要時刻提供了廣闊的畫面。
局部戰爭塑造的士兵群像
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不僅由大的戰役構成,還是由無數小的戰斗匯集而成的。在表現局部戰斗方面,蘇聯電影有很好的傳統,如《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雪》《他們為祖國而戰》等。這些影片大都根據文學作品改編,其中通過小型的,甚至是不被人注意的戰斗再現了前蘇聯人民抗擊法西斯的偉大犧牲精神,也塑造了一批批普通士兵的群像。
邦達爾丘克根據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1975)是這類影片的優秀之作。影片通過一支後撤軍隊的戰斗生活表現了前蘇聯人民建立的偉大而永久的功績,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心地寬闊、英勇奮戰的前蘇聯士兵群像。
影片開始,作者便把觀眾帶入沉重的氣氛之中。炎熱的酷暑,在曬得發紫的草原上,一支裝束不太整齊的隊伍在行進,他們就是戰爭初期,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的步兵38團的後撤人員。作者在此以獨特而富有立體感的造型語言表達了軍隊撤退時的沉重心態。銀幕上是一雙雙士兵的粗糙的皮靴,沒有任何音樂,只有士兵撤退的沉重的腳步聲。隨後發生的戰斗,炮彈落下炸開的彈坑和炸起的飛土等,都因造型語言而格外突出。
戰壕在影片中是重要的造型成分。對士兵們來說,戰地就是自己的戰壕,是自己進行射擊的區域。在廣闊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作掩護的平原上,戰壕起著極端重要的作用。影片中對戰壕的詳細描寫正好說明了這一點。戰斗開始前,戰士們用小鐵鍬不停地在石子地上挖戰壕。他們把石子揀出來扔掉,任由汗珠滴在衣服上。在等待戰鬥打響之前,在射出第一顆子彈之前,他們在挖好的戰壕里將彈盤和水壺靠在壕壁上,倒換著雙腳,盡量使自己呆得穩固一點,以迎戰敵人的打擊。
戰斗場面也表現得極為壯觀而慘烈。銀幕上是充滿熱浪和焦糊味的空氣,是被炸彈炸裂,被太陽曬焦的土地,是重型坦克發出的炮彈飛馳而過時的噝噝聲。在這個土地和士兵融在一起的空間里,疲憊不堪的戰士們同敵人進行著殊死的搏鬥。他們用生命保護著每一寸土地,用鮮血保護著身後的祖國。在死亡每時每刻都會發生的可怕戰斗中,他們保持了頑強的毅力和驚人的生命力,在常人難以接受的緊張搏鬥的喘息空間,不乏開開玩笑,以笨拙的幽默緩和緊張氣氛。他們談女人,談生活。尤其是舒克申扮演的列兵洛巴欣一角,其每一個姿勢,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行為動作以及心理狀態是那麼自然而可信,從而成為影片中最豐滿的個性人物。即使他說話過多,有時會令人厭煩,也是他熱愛生活的表現。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就會犧牲。影片通過這些士兵的性格特點,揭示了蘇聯人民建立功績的根本原因。
影片充滿了悲劇成分。尤其是吉洪諾夫扮演的被嚴重震聾的斯特列里佐夫,他憤怒而絕望地叫喊,試圖爬出戰壕,加入沖鋒隊的行列的鏡頭更顯悲烈,引起人們的極度同情。作者以極富感染力的手法再現了一批普通士兵的群像。正是這些士兵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
表現局部戰爭的優秀影片還有著名導演羅斯托茨基根據瓦西里耶夫的小說改編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1972)。如果說《他們為祖國而戰》表現的是戰爭的主體,真正的士兵的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的卻是本該與戰爭無緣的姑娘們的悲劇命運。影片講述駐守在某小車站上的5位女高射機槍手在准尉瓦斯科夫領導下同16個武裝到牙齒的法西斯魔鬼的沖突和斗爭。
高射機槍的班長麗達夜裡回家看望兒子歸來的路上,發現森林裡有3個德國鬼子。於是瓦斯科夫帶著包括麗達在內的5個女戰士去消滅敵人。結果敵人不是3個,而是10多個。於是便派麗扎回駐地搬兵。不料麗扎陷入沼澤。剩餘5人便同敵人展開周旋。戰斗中,4個女孩子一個接一個地被敵人殺害,剩下瓦斯科夫一人,他沖進敵人的巢穴,將他們一舉俘獲。
影片通過主人公在這個小小的局部戰爭中的行為表現,仔細分析了她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動機,進而揭示了她們各人的性格特點。這幾個姑娘性格、氣質、生活的經歷和經驗各不相同。加麗亞年齡最小,將軍的女兒冉尼亞開朗漂亮,班長麗達認真謹慎,明斯克來的大學生索尼亞不愛說話,而麗扎不久前還只是個農村姑娘。保衛祖國,抗擊敵人的決心使她們走到了一起。
她們以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懷著各自不同的理想、歡樂甚至是悲傷在這里與可怕的敵人相遇,並表現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在同敵人的決死斗爭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作者在此通過她們的悲劇命運表現了被推向戰爭的一代人的集體命運,通過她們的形象構成了一代人的群像,從而表現了她們身上所蘊藏的建立功績和敢於犧牲的精神力量。
影片採用黑白和彩色相間的敘述方式。銀幕上黑白鏡頭所敘述的姑娘們與侵略者的斗爭再現了戰爭的殘酷,敵人的兇狠。從而揭示出影片的主題:戰爭與人類和平相違背,戰爭只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戰爭使這些本不該參加戰斗的女性失去了生命,戰爭剝奪了她們繁衍人類的偉大使命。
用高調拍攝的彩色畫面是對她們戰前生活的回憶,也有她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影片通過這些畫面展示了普通人渴求的幸福生活。然而她們未及享受幸福生活,卻被戰爭推向深淵。作者通過幾個姑娘的悲劇命運對戰爭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以它新穎的結構、獨特的視角、優美的畫面成為戰爭片中的優秀之作。

縱觀以上幾部影片,可以看出前蘇聯二戰題材影片的幾個特點:
1.情節素材豐富,時空結構寬泛。從最高統帥的辦公室到士兵的戰壕,從前線的士兵到敵後的偵察員,從游擊隊員到車床旁的婦女兒童,從大的戰役到小的戰斗等等,都是電影表現的情節內容,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體現。
2.樣式體裁豐富,表現場面廣闊。表現戰爭的影片不僅有詩史片、紀錄片,政論藝術片;還有偵探片、心理分析片,等等。《解放》具有全景戰爭的特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則含有相當的抒情成分。
3.適應觀眾需求,手法不斷創新。隨著時間的變化,表現二戰的電影,內容和手法也在變化。二戰題材影片更多表現人性、反對戰爭。手法則更加豐富。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得以前無法做成的場面得以做成,無法達到的效果可以達到。
戰爭題材電影以其復雜多變的情節、重重建構的懸念,還有慘烈的爆炸場面以及殘酷的廝殺搏鬥越來越吸引觀眾,而新拍的影片也更加註重影片的觀賞性。前蘇聯以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影片的豐富和深刻,體現了他們對於那場戰爭的反思,對於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的懷念。

『柒』 關於阻擊手................

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 決戰中的較量)
重裝捍將

狙擊手的電影與現實
最近,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出了個連環殺手,專門躲在暗處用狙擊步槍射殺普通民眾、一槍斃命、彈無虛發,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極大恐慌——我還真有點兒佩服美國人,什麼事兒都能搞得跟電影似的。說到電影,相信這位「華盛頓狙擊手」也一定會在銀幕上亮相,但不是現在,因為眼下就有一部「狙擊手電筒影」、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電話亭》被推遲上映。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狙擊手將不同的人引誘至一個電話亭里,一旦他們掛斷電話,便將其一槍擊斃的故事。面對發行公司推遲本應於下月15日上映該片的決定,劇本原作者拉里·科恩表示對此「並不介意」,他說:「如果你看了影片,就會知道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而福克斯公司發言人顯然被嚇壞了,他表示:「該片內容與目前現實生活中的案件太相似了,此舉完全是為了保護觀眾」。你瞧,有時候,假的成了真的,電影也可能變成現實。

狙擊手溯源

現代意義上的狙擊手「Sniper」這個單詞的詞根「snipe」則在1832年第一次出現,源自於英軍在印度邊區的一種獵鳥活動。據說snipe是一種身體嬌小、動作十分靈活的小鳥,要獵獲這種鳥並不容易,需要相當不錯的射擊和潛行的技術,這種運動也就被叫做snipe。等到一次世界大戰時,sniper成了軍事上狙擊手的通稱,強調的除了射擊之外,還有掩藏自己蹤跡的能力。同樣的,德文中的「Heckenschutze」與法文的「tireurembusque」也都有埋伏射手的意思,而中文譯成了「狙擊手」,勉強算是不差。

雖然狙擊不一定要用火器來進行;但是在一般意義上,它的發展還是跟近代槍械工藝的水平息息相關。自16世紀起,具有改良膛線的前膛來福槍在德、奧兩國開始大量的應用,主要用途是在打獵和競賽上。在美國開拓初期,有部分中歐移民也移到美洲來,定居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帶,這種前膛來福槍也隨之傳入美國,以供墾荒、狩獵、自衛之需。經過拓荒者的改良,口徑變小,槍管加長,加上槍托,也將彈頭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包上以利前膛裝彈。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來福槍」的由來,因為當時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我們可以從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里看到這一時期的狙擊射擊情況。片中有一個段落,為了能讓送信的信使從包圍城堡的印第安人手中安全脫逃,劉易斯在城牆上用遠程狙擊火力掩護,一槍一個,彈無虛發。從史實上來說,這個電影一方面誇大了劉易斯的射擊水平,另一方面也虛構了槍械工藝的發展史。在這個電影所講述的年代中,他還沒有得到後來讓他威鎮四方的名槍「打鹿將」(肯塔基來福槍)。

肯塔基來福槍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場上。華盛頓義勇軍中的狙擊手配備了這種當時射程最遠的火器(200碼左右),專門用以對付英軍軍官。而英軍正規部隊配備的是老式的BrownBess前膛裝填的滑膛燧石槍,有效殺傷射程僅為80碼——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是運氣極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在1814年寫下過這么一段話:「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至於想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電影《敵人的榮譽》描寫的就是肯塔基來福槍手在獨立戰爭中創下的最有名的狙殺成績。英軍狙擊手佛格森上尉(Capt.PatrickFerguson)潛心研究設計了新型的來福槍,有效射程在200碼以上,性能和射速都遠勝過滑膛槍;而且是後膛裝彈,這在當時是個創舉。他在1776年向英軍高層展示他的新槍,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生產了100支,並且讓他招募了一個連的狙擊步兵到美洲作戰。他首次上陣在1777年的白蘭地酒之役,把美軍打得大敗。在此役中他還瞄準了125碼外一個正騎馬離去的美軍軍官,大概是由於紳士的風度他沒有對那軍官背後開槍,殊不知那軍官正是華盛頓。這就是有名的「未開的一槍」。

歷史上的狙擊手佛格森的右臂在此役中受傷,三年後的一次戰斗中,他被一個肯塔基來福槍手射殺,死後他的新型來福槍也隨之湮沒。歷史的瞬間真是可嘆。

真正意義上的後膛裝彈步槍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投入使用的。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在1848年設計了一種落下式的後膛閉鎖裝置,成為他日後一系列後膛來福槍的基礎。經過多次改良後,他1859型的設計被美國聯邦軍隊採用。夏普斯後膛來福槍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後膛槍幾乎在任何姿勢下都可以裝填,這就大大地方便了狙擊手們;如果是前膛槍的話,他們必須直立裝填,目標暴露太大。

雖然我們很少在反映這一時期的電影中看到有關狙擊手的形象,但在丹澤爾·華盛頓早年主演的電影《光榮》里,我們還是可以窺到狙擊槍手的隱約身影。影片里有一段劇情說的就是,毫無槍械使用黑人奴隸加入了聯邦軍隊對抗南軍,在艱苦的訓練里,其中一項技能就是如何快速地裝彈並有效地射擊。前膛槍裝填手續繁復,雖然從18世紀起已經使用紙包彈葯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起來。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熟的士兵每分鍾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斗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鍾兩發就算不錯了。還有,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一擊必殺或者被殺

在槍械的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兩項發明跟狙擊效果直接有關,一是膛線,另一則是瞄準裝置。最早在槍管壁上拉出膛線的是1498年維也納的CasparKollner,不過他的膛線是直直兩條線,應該是用來加快裝填速度,而非用來提高准確度的。真正的螺旋式膛線大約發明1520年前後的德國的紐倫堡地區。至於瞄準裝置,大約也是在1500年前後發明的,是最基本的準星、照門的配備。有了膛線和瞄準裝置,射擊的准確度大大提高。

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瞄準裝置才真正體現出了實用價值。一戰中,德軍的狙擊手普遍使用Kar98k毛瑟步槍,配備3或4倍的瞄準鏡,倍率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在雙方距離相當近的壕溝戰場上使用起來綽綽有餘。由於德國光學產品的品質和數量都勝過其他國家,當英軍也想配發瞄準鏡時,卻尷尬地發現根本就沒有國貨供應,只能使用戰前進口的德國電影《兵臨城下》中蘇聯紅軍方面的主要狙擊用槍是Mossin-NagantM1891/30步槍,口徑7.62mmx54mm,彈葯威力十足,但是瞄準鏡多為3.5或4倍,不利長距離狙擊。而德軍使用的狙擊槍則還是一戰中使用過的Kar98k毛瑟,口徑7.92mmx57mm,瞄準鏡為2.5倍到6倍之間。

蔡斯或萊卡。而在東線方面,俄軍更是沒有所謂的狙擊手,既無裝備也無編制,因而在德軍狙擊手的槍下亡魂不可勝數。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德軍在東線開始遇到紅軍的狙擊手時,他們受到的震撼絕不亞於1914年的協約國部隊。蘇聯紅軍狙擊戰術的成功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達到巔峰,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戰中最具戲劇性的狙擊手對抗賽,著名的蘇聯狙擊手瓦西里·扎依采夫准尉(VasiliZaitsev,242次擊殺記錄)使用兩人小組的戰術,成功地狙殺單槍匹馬行動的德軍知名狙擊教官科尼格少校,對紅軍的士氣是一大鼓舞。這也是電影《兵臨城下》的故事原型,影片里的蘇聯狙擊手是來自烏拉山的獵手,而德軍少校則是擁有狩獵庄園的貴族。有意思的是,因為蘇軍狙擊手的威脅,德軍方面大量增加狙擊手學校及狙擊手的數量,並且對狙擊手給予特別的獎勵。例如在1944年納粹黨衛軍(Waffen-SS)給有50次擊殺記錄的狙擊手一隻手錶,100次擊殺的一支獵槍,150次擊殺的則被邀請跟SS的頭頭希姆萊本人一同去獵鹿。

和蘇聯紅軍相似,二戰時期的美軍也比較注重狙擊手的培養。在每個連級作戰單位基本上都會配備幾名狙擊手,各單位指揮官的戰術手冊上也有關於狙擊戰術的詳細講解。例如,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湯姆·漢克斯所帶領的小隊就配有一個狙擊手傑克森,在影片開頭的D日登陸作戰中,他首先擔任的就是消滅德軍火力點的任務。當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德軍的狙擊手一直都是極大的威脅。不論是在義大利半島的中北部山區,還是在諾曼底星羅棋布的農場果園中,到處都彌漫著突然死亡的陰影。這時,狙擊手傑克森在巡邏作戰中直接與德軍狙擊手對陣,又是一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對獵游戲。最後在守橋戰役中,他又擔任偵察和伏擊以及火力支援任務。作為一個嚴肅的戰爭題材電影,這個狙擊手在電影中的作用比較明顯地說明了現在戰爭中狙擊手的作用:指定獵殺、隨隊觀察及火力支援、巡邏與定點伏擊。

和歐洲戰區的美軍相比,太平洋戰區的美軍面臨日軍狙擊手的威脅則又大大不同。美軍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反狙擊作法多半是使用密集火力轟擊可疑地區,例如以37mm反坦克炮裝用特製的霰彈用來肅清茂密的叢林頂冠就十分有效。關於這樣的作戰方式,我們可以在電影《細紅線》中看到最典型的例子。

關於狙擊技巧

在電影《全金屬外殼》中,我們可以見到當時越南遊擊隊的狙擊戰術對美軍士氣的打擊。這個狙擊手只用一個人一隻槍就牽制了一隊美軍士兵並把他們的行進成功地拖延了半天,最後美軍還是付出了相當代價才解決掉這個狙擊手。這一情節的真實故事是:1967年的某天,美國陸戰隊第四團第二營在叢林中的遭遇。他們沿著一號公路附近巡邏,被幹掉了5個人,每個都是在雙眼間一個干凈利落的小洞,根本找不出子彈是從哪裡發射的;整個營就地找掩護,不敢前進。第二天還是一樣,沒人敢站起身來,營長呼叫空軍支援,炸彈、汽油彈、機關炮彈在四周亂炸一通。轟炸過後他們繼續前進,一個小時後聽到「砰」的一聲,又倒了一個傢伙,他們又都趴到地上不敢動彈了。這時早已暮色四合,營長再度呼叫空軍轟炸,那個越軍狙擊手竟然在黑暗中還對美軍飛機射擊。這個營在兩天內只前進了一英里半,總共1100人的兵力,卻奈何不了一名越軍狙擊手。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台詞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丹中尉對阿甘說,別向我敬禮,這會讓我成為狙擊手的靶子!而在1900年的波爾戰爭中,同樣流傳著這樣的經驗之談:「盡量跟軍官和白色岩石保持距離。」——因為前者是敵人的目標,而後者則是測距的極佳對象。這里不能不提一部很有名的狙擊題材電影,好萊塢過氣明星湯姆·貝林格主演的《雙狙人》(sinper)。雖然影片本身很爛、基本乏善可陳。但因為片中對現代狙擊戰術涉及頗多,所以還是專門提出來講一下。自從以美軍為代表的西方軍隊在越戰後普遍設立狙擊手編制,狙擊戰術就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特別是近些年隨著特種作戰任務的增加,狙擊戰術的運用更是普遍。在《雙狙人》這個電影中,就是美國情報部門和軍方合作聯手執行刺殺毒梟任務。而像這樣的狙擊獵殺任務,一般是採用「雙狙擊殺」這種現代狙擊戰術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2人一個小組,以1人觀察,1人狙擊;或者2人同時狙擊;或主射手未能成功時副手再補上一槍。當然,副射手的槍法也必需是一流的,並且隨時維持備射與瞄準的狀態才行。

這部電影還給觀眾明確了一個觀念:對付敵方狙擊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訓練有素的狙擊手。因而,這次美國華盛頓發生的系列槍擊案中,警方專家就推測殺手可能不是單獨的一個人,而是一個行動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