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世界被觀眾認可度最高的中國電影類型是什麼
第四屆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評委會主席、香港著名電影人吳思遠表示:「功夫電影是中國的名片。如果我們中國的動作片不僅能展現動作打鬥,還能把中國文化傳承、武德放在電影裡面,對中國文化的推廣將發揮極大的作用。」
中國功夫跟儒釋道文化都有內在聯系,高小立說:「功夫電影具有強大的基因優勢,同時與中國東方道家、儒家、佛教思想水乳交融,體現了東方哲學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對世界觀眾有天然的吸引力。比如我們熟知的《卧虎藏龍》,它的成功不是功夫的成功,而是功夫電影背後東方哲學思想體系對於背叛、寬恕和自我犧牲的力量感染了奧斯卡的評委,也打動了觀眾。我想這也是未來功夫電影發展的方向。」
功夫電影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鍾大豐說:「功夫能夠走向世界,能夠被世界認同,用動作片的獨特方式贏得西方觀眾,是因為武俠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僅僅屬於傳統中國,也屬於現代世界,現代世界仍然需要自強自立,愛人、愛世界、愛自然等各種各樣的文化精神。」
⑵ 通過電影向國外輸出中國文化,還需走多遠的路
道路很漫長,畢竟很坎坷。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大,即便是現在的科技和網路的不斷進步,世界愈加緊密,但由於各種原因,諸如政治,地域,甚至不實的宣傳。西方世界始終對東方文明保有謹慎的態度,有的地區甚至是抵觸不接受。而對於我們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度來說,古代的一些事物通過電影來展示時,國人有的都不明白,更別提及國外了,這也是我們近代歷史的一些因素導致的,使得我們更適於接受西方的先進文明,卻對本國歷史的曾經的事物的陳舊無法接受的一個現象之一。其實這也是相對的,西方畢竟要比東方發展的早,文明進步的腳步也要比東方的快,我們也是偏向於新鮮事物的吸引,對西方從前的歷史也是興趣斐然。而電影中想體驗中國的文化,也是應證了這一現象,古老不代表創新,所以想輸出中國的文化,任重而道遠!
⑶ 中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中國電影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⑷ 在中國什麼樣的電影可以走出國外並獲得一致好評
聽說精心譯制的電視劇《木府風雲》在東南亞掀起「中國風」,譯制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地道的中國美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絲」,動畫片《熊出沒》讓中國的卡通形象登上了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兒童頻道……
毋庸諱言,影視作品是傳播文化和價值觀、塑造國家和民族形象的絕佳窗口。席捲全球的好萊塢大片讓世界感受到「美國精神」,「中國故事」正在突破「語言瓶頸」跨出國門,展現中國當代主流價值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全世界講述美麗的中國夢。
⑸ 國產哪些影視作品受海外市場歡迎
國產電視劇在海外的熱播,早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13年,《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熱播,受到當地觀眾追捧。隨後,《琅琊榜》《甄嬛傳》《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等國產優秀電視劇作品走出國門,在北美、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播出。2016年,由華策克頓製作的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在美國視頻網站Dramafever首播時,取得排名第一的好成績;與此同時,《談判官》實現了在馬來西亞的播出,並在播出後進入北美、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前不久,電視劇《南方有喬木》也在海外掀起了一股觀劇熱潮,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隨著這些高質量的國產影視劇紛紛「出海」,中國製造的影視作品身價也在逐年上升。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產影視劇已經迎來「出海」黃金期。
網劇走出去贏得市場和口碑
去年底,一部豆瓣評分9.0的國產劇《白夜追凶》在國內引發追捧,同時也引起了全球最大收費視頻網站Netflix的關注。優酷自製網劇《白夜追凶》《反黑》海外發行權被Netflix買下,在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其中《白夜追凶》是首部通過正規渠道在海外大范圍落地的國產網劇。無獨有偶,今年2月,愛奇藝平台上獨播的《河神》《無證之罪》也雙雙登陸Netflix。
中國在線視頻平台的原創能力,正得到國際市場和國際專業獎項雙重認證。在前不久結束的2018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上,由愛奇藝獨播的《河神》獲得了「最佳視覺特效銀獎」「最佳導演銅獎」和「最佳劇集入圍獎」,《無證之罪》則獲得了「最佳犯罪劇集銅獎」及「最佳原創音樂入圍獎」。在4月法國舉行的戛納電視節上,阿里文娛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總裁楊偉東獲頒戛納電視節榮譽勛章。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互聯網新媒體參與內容生產的發展勢頭強勁,付費用戶迅速攀升,應利用市場規模,抓住目前市場對優質內容的需求,提升中國內容生產行業整體水準。」
據愛奇藝副總裁陳瀟介紹:「在Netflix購買版權之前,《河神》已在馬來西亞當地最大電視台Astro上獨家播出,在新加坡收費電視頻道StarHub上也已有發行覆蓋。」談及為何《河神》和《無證之罪》受Netflix青睞時,陳瀟告訴記者:「《河神》和《無證之罪》自開播以來,以高品質贏得了市場和口碑。這兩部劇集的題材、製作及拍攝質量均與國際市場高水平作品接軌,我們相信這是吸引國外頂級內容發行商的最重要因素。」
原創能力和質量是一部劇集征服觀眾的最基本要素。從全球權威影視資料庫IMDB的數據來看,《白夜追凶》和《河神》海外觀眾評分分別達到8.8分和7.8分,這是很多美劇都做不到的口碑。就播放量而言,兩部劇集相關內容在海外主流視頻播放平台YouTube的播放量均表現不俗,形成了一定的關注度和粉絲基礎。對此,楊偉東說:「一個精品劇集本身還是要平衡內容投入和創作,其生產創作要非常嚴謹,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講好故事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國產網劇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這些作品不僅在國內獲得了好評,在國外也贏得了市場與口碑。全球排名第一的收費視頻網站願意砸下真金白銀將《白夜追凶》《反黑》《河神》《無證之罪》推向全球觀眾,表明未來中國網劇大有可為,未來網劇將成為我國影視作品「出海」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出去引進來,增進文化交流。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⑹ 中國電影應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藉助國家戰略
目前世界電影產業的主要增量來自中國華語電影,中國電影發展的空間仍然很大。因為電影城鎮化還在不斷推進,城鎮化帶來的觀影人口將不斷增長,三四五線城市的增量仍然會帶來紅利,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力依然停滯不前。中國電影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藉助於國家戰略,為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電影的新秩序。」
二、好萊塢電影人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屆北影節「好萊塢工匠·中美電影交流高峰論壇」上,IG創始人、CEO馬丁·基斯特勒認為電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須講述一個全球化故事。「講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闡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這個取決於你想捕捉什麼觀眾。」馬丁·基斯特勒認為50%中國電影像好萊塢電影,《戰狼》風格跟好萊塢的風格非常類似,但是可以打動中國觀眾。最重要是內容、故事的呈現和講述方式。故事的講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觀眾。」這位好萊塢電影人認為故事首先要好,然後才是營銷手段層面的問題。「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態,看一下你這個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觀眾所認可或者能打動全球的觀眾。」我們現在做電影是讓全球的觀眾來看,我們會把中國好的電影帶給全球觀眾,我認為這個時代已經到來了。」
三、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主席蘇彥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輸出,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也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中美雙節」主席蘇彥韜宣布第十四屆「中美雙節」將於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國好萊塢、洛杉磯、舊金山、達拉斯、拉斯維加斯等全美各地舉辦影視盛典、影視高峰論壇、「金天使獎」頒獎典禮以及電影合拍論壇、電視劇合拍論壇等數十場各具特色的大型電影專場、研討活動和200多場次的影片展映活動,為中美影視業界的合作搭建更廣闊的平台。近期的《戰狼》《紅海行動》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電影,這些電影振奮了人心之餘,大家對於影片話題的熱愛造就了一個更好的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契機
⑺ 從戰略選擇方面討論中國電影如何走向國際化
從戰略選擇方面說,電影走向國際化,目的就是要達到傳播中華文化、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增進民族間理解。不能進行說教式宣傳,而是要貼近生活實際,做到更加人性化,使人能夠接受,在生活情節的展現中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在默默之中讓人產生心理體驗。也就是要在質量上下工夫。
⑻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貿易國際競爭力
中國電影在2012年不斷開拓進取,繪就了新的歷史篇章。據統計,2012年國內共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而國產影片票房,則達82.73億元,約占總票房的48.46%。其中,類型片創作趨向活躍,電影票房創下紀錄。國產影片創作在2012年的變奏、轉折與發展,和其它重要藝術現象一樣,是其所處的時代、現實和社會的創造物。中國電影創作及市場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很顯然已經融入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新語境的表現內涵、形式呈現出的交織關系中,中國電影的成就、矛盾與豐富性,蘊涵其中。
但是,就在國內市場快速崛起的同時,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的海外市場在逐年急劇萎縮,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大獲全勝,卻無法開拓海外市場。《赤壁》、《投名狀》、《泰囧》等都成為敗走西方主流電影市場的典型例證。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亟待改變。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間達成了一項擴大中國進口好萊塢3D等特種電影的協議,顯示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趨向。顯然,政策由充分發揮護航作用改變為更為開放的情況,類型電影生產、電影產業、市場及技術發展勢頭不減,迅猛異常。但與此同時,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和海外市場的無縫對接,卻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舉措與策略。
我們看到,一方面,進口大片數量的增加對國產影片和中國的電影市場在票房、技術、藝術以至文化內容上的沖擊明顯。另一方面,中國電影「走出去」又面臨好萊塢的強勢話語。好萊塢對國產片創作無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國外商業電影,構成了全球化的市場競爭、藝術、技術與文化語境。
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及其實現的關鍵,是如何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它包括對內通過華語電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國電影;對外採取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針對不同區域的特性制訂不同的競爭對策。電影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力,有力地證明了電影在時代文化復興與文化建設中的位置。中國電影海外競爭策略可行性所涉議題內容豐富,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和廣闊的探索空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現實針對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來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海外推廣以及兩岸多地積極開展合作、推進中國電影實現國際化轉型和提升傳播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進程,系統、全面、深入探討其在商業經營、內容、生產、融資、推廣及大中華地區的合作與融合諸方面新的發展、互動與創新,努力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尤其實現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意義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達1.01億元,截至12月31日,獲得5.71億元票房。但是李安的這部影片的成功,並非僅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藍天、發光的魚、斑斕老虎以至人與虎的離奇故事,它們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麗畫面所包蘊的人性、神性和東方文化問題,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成為美妙觀影的記憶。
李安的電影創作給我們提出重要的參照與警醒。很顯然,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改變中國電影內容生產的短板和總體競爭乏力的現狀,在世界電影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態勢,體現了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果說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是開拓海外市場的總體戰略,那麼明確區域化市場開拓、在內容生產、數字技術、投融資及推廣等方面實現國際化轉型則是具體戰術。中國電影需要積極應對社會、產業和文化發展挑戰,把握社會和文化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確立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的坐標。面對好萊塢的全球化戰略,中國電影要在學習好萊塢國際化的經驗的同時開辟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化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影海外拓展與責任又該如何把握?在電影觀念與電影實踐發生巨變的當下,如何更好地進行中國電影的生產、經營、融資與推廣,華語電影需要做怎樣的合作與融合?這些都是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建構中重要的時代性命題。
面對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問題,需要進行系統、深層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場競爭策略的路徑。海外電影市場現狀與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深層問題聯系緊密。隨著中國國內電影產業的崛起,擁有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升級為電影強國的重要標志。擁有海外市場關鍵在於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以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場劃分為北美、歐洲、俄羅斯、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另外,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場的經驗,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俠片對東南亞市場的佔領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對國際市場的號召力。中國電影目前的海外市場狀況相比歷史上和好萊塢還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內容生產、融資渠道、推廣營銷等環節上加強海外市場的觀念。
國際化轉型涉及電影的內容生產策略。內容生產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觀眾情感的生產,觀眾看電影是為了體會他們自己的情感,因此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一定要與觀眾產生共鳴或被認同。中國電影在類型上比較單一,只有武俠和動作片能夠走向海外,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新型中國電影將以武俠片、動作片為切入點,帶動類型多元化實踐,拓寬片種,積極進行電影類型美學創新。在影片敘事策略上也需要進一步國際化,用國際流行的電影語言、敘事慣例來講述中國故事。此外,在商業類型片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重視藝術片的國際化,進一步鞏固藝術片在國際電影節中的位置。
電影的融資形式越來越豐富,電影的工程越來越龐大,這也就給推動、孵化這個產業留出了許多空間與可能。迅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在融資方面的需求、對基金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因此,研究中國電影業融資特點、總體投融資結構以及融資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廣模式包括政府主辦、商業宣傳、民間活動和媒體傳播等,特別是以互聯網為首的技術進步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術創新,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電影應該在創作階段就結合不同海外市場設定推廣方案,用科學的方式來推廣和宣傳,這是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
無疑,電影轉型中的產業交叉為海外市場競爭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動力。隨著新媒體、數字技術及業態的發展,傳統電影正在走向「大電影」。無處不在的影像與數字科技互為因果,「大電影」的數字化趨勢為其帶來質的改變和提升。數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動技術的運用,使得膠片電影生產的格局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大電影」通過視覺形象、獨特的數字化手段和視覺意義創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進而通過數字化傳播與放映使它對業界和社會發生更為廣泛的影響。在「大電影」時代,傳播形式的多元使電影形態多元化,微電影、手機電影等多種視頻形式的興起,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影院電影形態。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影產業也出現復合化趨勢,電影與游戲、互聯網等其他文化產業的緊密交叉,完全改變了電影的業態特徵,這為中國電影的海外競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電影是新型中國電影的載體,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主要類型。
還需要看到,大中華地區電影的合作與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內外票房市場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份額,並進而成為全球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內地電影產業的崛起,兩岸三地平行發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與融合成為主流趨勢,華語電影無論作為一個文化發展共同體,還是經濟產業復合體,在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華語電影的生存依賴於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觀眾的作品,背後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價值觀的傳播。從中國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的融合,再到與亞洲電影、歐美電影攜手合作、追求共贏的未來發展格局,這將是新型中國電影擁有海外市場的基本路徑。
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競爭與國際傳播,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把握中國電影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緯度,對推進中國電影國際化轉型和市場競爭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逐漸建立起新的多樣性的創作格局及新的國際化轉型趨向,為明天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藉此推動文化進步,造福人類,受到人們更多矚目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