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女人結婚,不是因為愛,而是到了「生孩子」的年齡,無法逃避
文|張平
後台有讀者跟我發牢騷,她說自己今年30多歲了,是人們口中的大齡剩女,但因為一直沒有談戀愛結婚,被身邊親朋各種催婚。
考慮到年紀不小了,讀者也很惶恐,其中最大的恐懼是關於要不要生孩子,以及什麼時候生孩子的問題。
她說,如果這些事情一直搞不清楚,她會很抗拒結婚生子這件事。
前兩天看《新生日記》高齡產婦李艾在生孩子期間因為宮縮陣痛,差點要了她半條命,丈夫雖陪伴左右卻因為無能為力而自責,親媽心疼到落淚,婆婆表示以前生李艾丈夫的時候就希望不要是女兒,因為就怕是女兒。
未來她也要經歷生產的痛。
生育孩子雖然是女人的天性,是女性特有的能力,但也確實給女性帶來了宛如「噩夢般」的體驗,很多時候只是看著生孩子的畫面,就會覺得毛骨悚然,說實話,女性想要順利生下一個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下午,好朋友告訴我今天買了測紙,測出意外懷孕,這讓她又喜又憂,喜的是畢竟是一個小生命在自己的肚子里,給了她很多母性的欣喜。
憂的是朋友第一個孩子才剛會走路,身邊老人也都無力幫忙,如果朋友想要留下這個孩子,未來的路會更難走。
一提到結婚,很多人很自然而然想到生孩子,彷彿女人一旦結婚,面臨生孩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甚至還有很多女性並不渴望結婚,但卻因為要生孩子所以匆忙走入婚姻。
前兩天看了《女兒們的戀愛2》,Papi醬作為節目嘉賓,和現場幾位父親一起觀察女兒們的生活,其中提到結婚生子的話題後,和老一輩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問了身邊很多朋友,結婚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
僅僅只是因為年紀到了要結婚,要生孩子?還是因為所謂的愛情?答案讓我很心酸,盡管我並不認同這樣的回答,但我承認這就是生活。
大部分人結婚的目的, 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年紀差不多, 遇到的對象還不錯,要考慮一起買房, 要生孩子 等原因,真正因為愛情而結婚的人,其實並不會太著急要孩子,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結婚就要孩子的話,沒辦法享受二人世界。
對於生孩子,父母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但很少替孩子考慮。孩子是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的,也無法選擇家庭,更沒有辦法選擇是否要來到這個世界。
他們只是被通知,被執行,被一意孤行到到這個世界。但很多父母只負責生,卻沒辦法好好養。
物質基礎不成熟,教育不完善,給孩子的幫助又少,甚至於連最基本的陪伴的時間也沒有,有些家庭為了生育一個孩子,耗盡了全部財產和精力,最終只能把他們放到父母家,夫妻倆出去為孩子的將來打拚。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相對來說安全感會更足,而那些從小就遠離父母的孩子,往往比同齡人看起來更早熟更懂事,有時候想想,孩子不像孩子,大人又不像大人,到底是誰的悲哀?
網上看到這樣的一組數據:
發現身邊很多年輕人,不僅不想結婚,連戀愛的沖動也沒有。
問起原因,有人說當「每天工作忙的要死,連愛情都談不了,更不要說結婚還要買房買車,哪來的錢?」
「沒車沒房,想要丈母娘把自己家的小白菜讓給你,真的是想多了。」
是啊,因為越來越多外在的壓力,讓很多年輕人變得不敢輕易結婚,更不敢隨便要孩子。
因為婚姻和血緣關系,代表的是一輩子,如果你沒有做到怎麼做父母,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好一個父親或母親,希望你別隨便生孩子。
就像 大S所說:「如果是為了傳宗接代,我勸你不要生,除非你自己真的很喜歡小孩,你才要生孩子。」
老一輩的「結婚就要生孩子」的說法已經過去了,這一屆年輕人越來越懂得為自己而活了。
--END--
2. 動畫片里的女人生孩子是什麼體驗
動畫片里的女人生孩子的體驗 :1、主要是在生產前會感覺到一陣陣的陣痛。這主要是由於宮縮所導致的。這種疼痛會一點點的加劇。2、宮縮加劇。當指縫開到三指寬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去產房待產了。3、分娩時由於胎兒要出來,因此需要把陰道擴充大,從而慢慢的讓胎兒產出。這個時候由於胎兒身體可能會偏大,因此會產生一些撕裂的疼痛感。
3. 為什麼現在的女孩子都那麼害怕生孩子
現在的女孩子都怕生孩子的原因:身體上的害怕,誰都知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生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經過十個月的艱辛歷程!這十個月的時間可是非常難熬的;理上的焦慮,畢竟生孩子是家裡添人口的大事,那可得做好全面的思想准備!家裡從此以後多了一口人,還真有點不適應!
生孩子確實有很多的擔憂、壓力,養孩子難,但是也沒有必要害怕生孩子,因為這是你們愛情的結晶,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長大,這也是對做父母的一種肯定,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有什麼好擔心的。
再說了,這生養孩子也是自然規律!當你生了孩子,慢慢的把他養大成人,看著他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然後再戀愛、結婚、生子,你再回過頭來看,整個過程就是一部人生的電影!而且每個家庭的電影都不一樣。
4. 生孩子的恥辱&疼痛,這部韓劇只說出了皮毛
時光編輯部 | 當當媽媽
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最近有一部韓劇 《產後調理院》 非常之火,出自金牌劇集產地tvN,講述的是關於女性生孩子&坐月子的那點事兒。
片名提到的「產後調理院」,在中國大概等同於「月子中心」。
不追不要緊,一追嚇一跳。
這劇的尺度竟然如此之大,少見地把那些只有孕產婦經歷過的私密事,拿到大家面前細細說來。
然而,它的目標並不是讓媽媽們回憶往事抱頭痛哭,相反 這是一部包裹著喜劇外殼的韓劇 。
它用誇張甚至是戲謔的風格,消解了那些「人間真實」的殘酷。
添丁進口通常都是一家人奔走相告的喜事,但對於一個女性成為母親所經歷的那些苦痛,很多人卻選擇性地避而不談、視而不見。
「每個媽媽不都是這樣過來的,為什麼要拿出來說呢?」
「即使經歷再多艱難,看到孩子的笑臉,難道一切不都是值得的嗎?」
《產後調理院》這部劇並非是要販賣焦慮,而是想打破上面這些常見的偏見。
讓這些經歷可以被人看見,被人尊重、被人記住。(字幕來源TSKS韓劇社,下同)
生育之痛
在《產後調理院》中,女主角42歲的高齡產婦吳賢真,是職場上的精英人物。
經過多年打拚她終於當上了公司最年輕的常務,也因為懷孕,成了醫院里最高齡的產婦。
直到生產的當天,吳賢真還在馬不停蹄地工作著。
她一邊飆車攔住大客戶簽下合同,一邊當場羊水破裂,必須馬上叫救護車。
看這淡定的氣場,讓救護人員都忍不住懷疑,她到底是家屬還是產婦本人了。
吳賢真來到醫院准備生產。這部劇終於沒有像大部分國產電視劇一樣,描寫孕婦生產就是給扭曲的臉幾個特寫,然後就聽到了孩子的啼哭。
《產後調理院》將生寶寶具體地分為五個階段:
屈辱期——禽獸期(開指疼痛)——無痛天國期(打了無痛針後)——發狂派對期(分娩關頭)——必須開心期(初見寶寶)。
「屈辱期」也就是孕婦羊水破掉之後在醫院待產的時期,這段時間里,醫生護士會對孕婦進行多項檢查。
包括但不限於灌腸、剃毛、內檢開幾指、吸氧、輸液等等。
簡單科普下,「內檢」就是把整隻手用力伸進私處,並且用很大的力氣掏來掏去,伴隨著宮縮,這會讓大部分的孕婦都覺得疼痛難忍。
在生產過程中,孕婦將被進行多次「內檢」,劇中的吳賢真就「幸運」地成了一位男婦產科醫生的講解案例。
三個男人輪番內檢,研究起她到底開了幾指,氣到她想罵人。
從這一刻起,孕婦必須准備好隨時「被捅被拔被剃」。
即使你還沒消化好這種難以下咽的情緒,下一個階段「禽獸期」也會迅速來襲。
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劇烈宮縮疼痛,變成了「 只會哭喊著救命的野獸 」。
吳賢真苦苦哀求醫生,「求你了,給我打無痛針吧醫生。」她很幸運地等到了無痛針,來到了「無痛天國期」。
事實上,很多孕婦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打到無痛,只能硬生生地熬到發狂派對期(分娩關頭),這個過程究竟有多長,沒人能知道。
在最後分娩的關頭,吳賢真又迎來了醫生劈頭蓋臉的「教育」。
「喊有什麼用啊,不要只是喊啊!」「你得像排便一樣用力啊,不知道嗎?要往外推寶寶啊!」
這里要給大家普及一個常識,幾乎在影視作品裡都是孕婦伴隨一聲大叫,生下了寶寶。
實際生產時最忌諱大叫,大叫會分散體力,毫無益處 。
這時有些醫生會直接訓斥產婦,讓她不要再叫,但巨大的疼痛會讓人難以忍受。
吳賢真在生產時昏厥過去,她在鬼門關里走了一遭,最後把陰間使者打落水,撿回了一命。
雖然這段以 搞笑 的方式呈現出來,但細想起來卻都是心酸。
每一個媽媽和孩子,都是過命的交情 。
孩子出生,女主角的心裡只想著一句話: 吳賢真的人生,結束了 。
在她剛剛九死一生地產下寶寶後,躺在病床上看著丈夫公公婆婆,圍繞的是剛生出的寶寶,自己嘴唇乾裂難忍都沒人搭理。
第一個上前用水給她潤潤嘴唇,還是自己的親媽。
人間真實的殘酷一幕,正式開啟。
哺乳戰役
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明白個中酸楚,你以為生完孩子是結束,其實是一場馬拉松的開始。
如果說生產的痛,是短時間內的撕心裂肺。
那麼哺乳的痛,則是漫長的折磨和熬人 。
坐月子,簡而言之,一切都是關於奶。
請永遠不要對新手媽媽說這樣一句話,「 不就是喂個奶嗎 」?
哺乳的艱辛,是很多男同胞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的。
中國人坐月子,有「不能著涼」的執念,韓國人也一樣。
女主角日思夜想的那口冰美式咖啡,想都別想。
只能喝各種各樣的花式下奶湯,喝到你想吐為止。
不想吃嗎,不想吃也得吃,不吃哪裡來的奶呢?
不是說奶水和母愛成正比嗎?
在產後護理院里,吳賢真聽到的聲音都是「喂母乳對孩子發育好」「母乳才是母愛的證明」「不要當個自私的媽媽。」
但當她第一次開始嘗試餵奶,就被孩子咬得疼得一激靈。
事實上,有些哺乳不順利的媽媽,會被咬到乳頭皴裂甚至破皮,解決的辦法也只能是慢慢磨合,抹上乳頭霜咬牙忍一忍。
哺乳的艱難和煩惱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章子怡就曾提到過,生理性漲奶引發的開奶痛,「疼痛感不低於宮縮或是生產,雙乳硬得像兩塊堅不可摧的岩石。」
比如很多媽媽都會遭遇的乳腺炎,甚至會發高燒,劇中的吳賢真也經歷了這個難熬的過程。
比如片中沒提到的「時間成本」,堅持母乳親喂的媽媽,會在餵奶這件事上花費難以想像的時間。
她們沒辦法離開寶寶太久, 有時候感覺就像「畫地為牢」, 稍微遠點的地方都不能去。
如果你不在身邊,寶寶卻餓著肚子開哭,而他還不會吃奶瓶,那簡直是一場災難。
最致命的是,一旦開始喂母乳, 你的乳房就被徵用了,睡眠也被佔領了 。
寶寶在新生兒時期一天要吃8-10次奶,也就是說不分晝夜,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要吃一次奶。
很多媽媽都曾見到過凌晨一、二、三、四、五點的夜,再也沒有整夜覺了。
被母乳折磨的吳賢真想要放棄,她被劇中不喂母乳的「樂米媽媽」鼓動,喝了酒想要放飛自我。
「樂米媽媽」李璐多,是反叛媽媽的代表人物。
她拒絕餵奶,坐月子光腳,休產假還堅持工作。
和那些堅持母愛至上的人比起來,她看起來更加自私,或者說更愛自己。
在她眼裡, 積攢了很多壓力的媽媽的奶,或許並沒有比奶粉更好 。
喂母乳還是餵奶粉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是媽媽自己的一種選擇。
如果說生育當天的劇痛和之後的哺乳,大部分人多多少少有所耳聞,那麼生育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很多人都知之甚少。
隨著激素水平的劇烈下降,產婦會迎來巨大的身體失控感 。
在《產後調理院》里,提到了 「生育後遺症」 的一些細節。
比如漏尿,由於懷孕加生產導致盆底肌鬆弛,很多產婦在咳嗽、打噴嚏或者大笑時都會漏尿,甚至會持續困擾多年。
女星Ella就曾坦承有產後漏尿的問題,三年都沒能改善,為此她專門做了修復手術。
比如生完還要來一個月左右的「大姨媽」,也就是「產後惡露」。
比如脫發,比如無法去除的妊娠紋,比如生完肚子沒那麼快變小。
然而比起身體的失控感, 更難熬的是身份的撕裂感 。
劇中的吳賢真有許多個身份標簽,她曾經是職場精英,是公司最年輕的管理者。
但她在這里只被稱為「膠棒媽媽」,膠棒就是她孩子的小名。
她的過往成就都不重要,她的能力和實力都沒人care。
甚至連她自己都困惑了,「我不知道我是誰了,不是從前那個我了。」
在產後調理院,是以「母性」來劃分階層的 ,像《雪國列車》那樣的等級森嚴。
吳賢真是高齡生子,又是母乳不足、 育兒 信息匱乏,處於列車的最末級車廂。
那到底什麼樣的「媽媽」,才是滿足 社會 期待的完美媽媽?
作為女性來說,「媽媽」的身份一定比其他身份更重要嗎?一定要做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嗎?
如果難以平衡的時候,其他身份必須要為「媽媽」讓路嗎?
這些關於新手媽媽的焦慮和彷徨,內心的沖突和抉擇,是《產後調理院》發人深思的地方。
只拍出了皮毛?
有網友說看完這部劇感受到了關於 育兒 的艱難,不,實際比這艱難多了。
筆者作為一位新手媽媽,有必要指出劇中一些 顯而易見的錯誤和硬傷 。
比如吳賢真是一位因「破水」進醫院的產婦,她在被「灌腸」後,直接翻身下床走著去上廁所,這是不合理的。
因為 「破水」後的產婦需要全程平躺 ,避免羊水迅速流失,所有吃喝拉撒都必須在床上解決。
比如剛生完寶寶,還沒出院的產婦,很難像劇中的女主角那樣健步如飛。
很多產婦第一次下床的時候,會邁出人生中最痛苦最艱難的一步,只是下床走幾步,都必須要別人攙扶著,否則容易暈倒。
產婦坐月子時,也 很難像劇中的媽媽一樣光鮮靚麗 。
由於怕受涼或傷口尚未癒合,身體仍然虛弱,再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在整個月子期間都不怎麼洗澡,頭發油得沒法見人。
即使在月子中心,新手媽媽很難有這么多時間聚在一起,每天姐妹們閑談喝下午茶or勾心鬥角,即使你自己有空,別的媽媽也沒空。
咦,媽媽們不是在休產假嗎?為什麼沒空?
每天給寶寶餵奶+拍嗝+哄睡+換尿不濕+親子互動,媽媽經常需要吃三頓飯+夜宵保持體力+抽空補覺,一整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毫無閑暇時間。
僅僅做到能把奶喂好,就已經消耗掉新媽媽大半的精力了。
再退一步說, 在現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媽媽會選擇月子中心 。
為什麼,因為貴啊!
以北京為例,5-10萬基本是月子中心的「起步級」價格,花上個幾十萬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相比於1-2萬一個月的月嫂,月子中心的價格高了太多。
現實中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家人照顧或請月嫂照顧。能住得起月子中心的媽媽,已經站在產婦「鄙視鏈」的頂端了。
劇中集體託管式的月子中心, 讓最大的不可控變數——孩子,變得如此之乖 。
女主角的孩子「膠棒」基本上都沒有作妖!
他每天都在小床上安靜躺著,不是在對媽媽微笑,就是安靜地吃奶。
劇中女主角接到電話,然後慢悠悠地拿著哺乳枕走到哺乳室,接過月嫂手中笑盈盈的寶寶,准備開始哺乳。
這個「接電話」的細節讓我看笑了, 寶寶的哭聲可比電話鈴聲刺耳多了 。
實際情況是,每當寶寶一哭,就要立刻開始准備餵奶,有些脾氣急的會瞬間哭聲震天,一刻都耽誤不得。
還有女主角拿了一個中間鏤空的坐墊去餵奶,這個細節很好。
沒生育過的人很難想像, 很多新媽媽在坐月子期間,是無法正常坐下的 。
因為會壓迫到私處有縫針的傷口,必須用這個坐墊才能坐下,並且無法久坐,只能躺著餵奶。
而剖腹產的媽媽,是無法坐下來用這種哺乳枕的,因為腹部的傷口還沒長好。
奇怪的是,編劇明明想到了這個細節,但劇中還是所有人都在坐著餵奶。
即使細節仍然有各種經不起推敲的地方,但我們還是要感謝這部劇 。
這部劇以「月子中心」做舞台,濃縮了不同媽媽身上,不盡相同的人生和相似的母愛。
但今天,我們不想再贊頌母愛的偉大了。
因為太多太多的媽媽,都會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對身體的苦痛和內心的掙扎,絕口不提。
「成為孩子的媽媽,必須是幸福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沒有標准答案。
一個女性可以擁有多種身份,她可以是妻子、媽媽和女兒,但最重要的身份,還是她自己。
希望看過這部劇的人,都能對新手媽媽多一分尊重和理解。
媽媽不是超人,她們都只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普通人。
-END-
現實中的悍匪比《除暴》更囂張
一票難求的《氣球》終於上映
5. 求有孕婦(陣痛,分娩)的電視劇或電影
孝庄秘史13,金粉世家35,皇太子秘史1,亂世英雄呂不韋箭俠恩仇 19集 橘子紅了 最後一集 電影 劍俠恩仇19集 風雲必勝39集 里也有很多 還珠格格3 29集 大清後宮 18集 新封神榜 10集 小魚兒和花無缺的後面幾集 再見艷陽天26集 新白娘子傳奇 白素貞 倚天屠龍記(葉童版) 殷素素 風雲必勝 楚楚 神鵰俠侶(古天樂) 黃蓉 一點點 但是是兩胞胎 水雲間 子旋 貧窮鬼公子 綾子 太祖秘史 夢古 真愛一世情 秋琴 西關大少 玉卿 蓮話童子哪吒 風雲2 第二夢 黃弈演 孝庄秘史 大玉兒 絕代雙驕(蘇友朋) 花奴 一點點 蒼天有淚 雨鳳
6. 郎朗吉娜官宣生子,產後照片曝光:永遠不要低估一個生孩子的女人
郎朗和吉娜官宣生子啦,「家庭音樂會的小聽眾」終於出生,還曬出了生產後的首張家庭合照,看起來十分溫馨,網友紛紛送上祝福。
媒體人謝曉遠程連接了郎朗,短暫的語音采訪中,郎朗表現得很激動,講述了全程陪產和當爸的心情:
「我們非常的幸運也特別激動,小傢伙也很可愛,也希望寶寶能夠 健康 地成長。」
同時不忘感激老婆吉娜,「真的就的是母親很偉大,這個生孩子的過程真的很偉大。」
本來謝曉還想問會不會再生個女兒、二胎計劃之類的,郎朗因為要去陪寶寶和吉娜,就匆匆結束了對話。
正如郎朗所說:母親都是偉大的。
但現實生活中,總有人選擇性忽視這一點。
前不久剛大結局的《山海情》,逆襲農婦「李水花」的扮演者熱依扎,就是一個剛生完寶寶的新媽媽。
拍攝期間正是她的哺乳期,她帶娃拍戲、荒地背奶,在質疑聲中憑借著出色的演技打動了無數觀眾。
#熱依扎演技#數次沖上熱搜,在一眾老戲骨和實力派演員中依舊十分搶眼和突出。
即使如此,熱依扎「哺乳期拍照背奶」依舊被嘲上熱搜,有人說她過度營銷好媽媽人設。
殊不知,職場上的每一個媽媽,都是這么過來的。這不是「過度」,這是常態。
這種對哺乳期媽媽冷嘲熱諷的評價,讓我想起了39歲生二胎的大S。
那時候,她因為體力不支和葯物過敏,癲癇發作,一度昏迷,經過兩次急救和一晚ICU,才脫離危險。
這般凶險,卻依舊有網友說她誇大、賣慘、炒作,不願意正視生產時候每一個媽媽都可能面對的驚險和困難。
「生孩子就像走了一趟鬼門關」,不是玩笑話。
之前微博有人發起了女性生育相關討論,下面的每一個回復都觸目驚心:
有一個准媽媽分享了自己的懷孕經歷,只能用徹底崩潰來形容。
她在孕期得了蕁麻疹,偏偏本人是疤痕體質,基本上就是這輩子和好皮膚say goodbye了。
她非常憤怒,生孩子這么大的事情,為什麼不能丑話說在前頭??
她看過那麼多書、查過那麼多資料,也問過專業的婦產科醫生,都沒有人告訴她孕期並發症有蕁麻疹。
她甚至覺得她被她媽媽為首的一群中年婦女親戚給騙了,這些「過來人」對她隱瞞懷孕的真實情況,拍著胸口跟她保證懷孕就那麼回事。
等她懷上了,開弓沒有回頭箭了,就徹底放下心來,「原形畢露」: 懷都懷了。
懷孕、生產,對一個女人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件事早就該說清楚了。
去年,有一部有一部聚焦產婦群體、揭露生育真相的韓劇,叫做《產後調理院》。
看完後我人傻了,不論是產後媽媽,還是未生育的女孩子,都可以了解一下。
劇里用輕松 搞笑 的手法,將生產分為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屈辱期」
產前清腸,就是灌腸,需要忍十分鍾,劇中女主不到十秒就直奔廁所,開始擔心生產時孩子會和排泄物一起出來。
現實中,產婦順產生孩子的時候,排泄物先出來的情況也是有的......
剃毛也是常規操作。
雖說醫護人員對待產婦就像對豬肉一樣沒有其他的情緒、態度非常專業,但畢竟人不是真的豬,感到尷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強烈的羞恥感擋也擋不住。
第二階段:「野獸期」
生育中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宮縮陣痛」。
如果疼痛分為12級,分娩就是第12級, 宮縮就是第10級,而且持續時間長達12-18小時。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里讓幾個爸爸體驗生孩子的疼痛,還沒堅持幾秒,就大喊「停停停」。
國外也有類似的挑戰,男性全部潰敗。
片子里,二胎媽媽吳麗輝並沒有已經生頭胎的經驗而減緩痛苦,躺在床上,她痛得不停地顫抖、哭泣。
最後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只想立刻打無痛。
第三階段:「無痛天國期」
無痛也不是想打就打的。
國內比較傳統的家庭,對無痛生產、剖腹產存在一定的偏見,認死了就是要自然順產。
07年11月,男子肖志軍拒絕簽字同意醫院進行剖腹產,導致妻子因重症肺炎心臟衰竭死亡,一屍兩命。
有孕婦痛得死去活來,丈夫死活就是不同意打無痛,醫生怎麼解釋都沒用,妻子哭喊著對丈夫說:我恨你一輩子!
國內的無痛通常是要開1-3指才能打,順產要開到十指才能生。
很多人都不了解開指的概念,這里簡單粗暴直接放圖,就是要把那麼狹窄、敏感的地方開到這么大:
而且無痛不是在手上打的,是粗針頭穿過脊椎管,然後一根細小導管進入硬膜外腔。
這一針也很痛,但跟生產的陣痛比起來,這就是救命良葯了。
第四階段:「發瘋派對期」
等開到十指,接下來就是唇痛了。
下體被無限撐大,最最敏感的地方,被活生生撕開。
有人形容這種痛:
難以想像。
好不容易把孩子生出來了,還要繼續把胎盤從體內排出來。
別看用「排」這個字很溫和,滋溜一下就滑出來了,不是的。
很多媽媽現身說法,就跟再生了一次是一樣的,就是痛。
這里再說一下剖腹,剖腹也沒想像的那麼簡單,打開肚子,孩子拿出來,皆大歡喜,不是。
之前有人用洋蔥重現了剖腹手術的真實一幕。
手術開始,從皮膚到腹膜,到層層肌肉,再到子宮,直到看到孩子,一共要割8層。
拿出孩子後,再將這8層一層層縫起來。
而且剖腹麻醉結束之後,一樣痛苦不堪。
謝娜產後排惡露,需要護士不斷按壓她的肚子。她痛到尖叫,全身發抖,後來看到護士進來就冒冷汗。
就像《生門》里說的那樣:
「生產就是一扇門,門外是等待新生的喜悅,可門內是與死神交手的驚心動魄。」
我也希望所有爸爸和准爸爸能充分理解到,生產,真的不僅僅是幾個小時的生理之痛,那是一個生命為了另一個生命,做出的巨大妥協。
好不容易生完孩子,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回到現實世界裡卻發現,什麼都變了。
所有人都圍著孩子,滿眼只有孩子,嘴裡聊著孩子。
心理落差極大的情況下,對媽媽說一句,「只要看到孩子,就會忘記一切。」
把一個人的情緒出口堵得死死的。
章子怡,一個拍戲拍到指甲蓋飛了都能咬牙堅持下來的狠人,生育後親人圍著孩子轉,委屈地哭了出來。
看過一個帖子,傳統家庭,有母乳崇拜。生完孩子後,媽媽就成了產奶機器。
每天就是鯽魚湯、雞湯輪番喝,她喝到想吐,想吃一些別的東西,會被說, 你不吃這些孩子吃什麼?
用吸奶器吸奶,乳頭皸裂、出血,婆婆搖晃摻了血的母乳,說: 可惜了,孩子喝不了。 就抱著孩子走去了客廳。
朱丹談起過母乳喂養,說那是她這輩子都忘不掉的痛苦。
好言好語的時候,就說「每個人都是這么過來的」,悄悄地抹去個體所承受的辛苦和折磨,用集體的大概念壓著你。
當你有點「叛逆」,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有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一錘定音,他們抱著你十月懷胎、拚死拼活生下來的孩子,親密無間地抱他、親他,然後轉頭居高臨下地告訴你:
只有這么做了,你才配當一個母親。
我想想都覺得崩潰。
更別提在雌激素和黃體酮的變化下,媽媽們的神經系統被影響,變得敏感、焦慮、脆弱,情緒被無限放大。被推進情緒的深淵,也許就是一瞬間的事。
而好不容易,女性從產後抑鬱,或者產後情緒波動中走出來, 所面對的最大的問題,除了孩子,就是工作。
有人選擇做家庭主婦,一天從早忙到晚,餵奶、換尿布、洗尿布、做飯等等肩負種種家務。
如果遇到個不承認家庭主婦勞動價值的老公:
「飯是電飯煲做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你到底哪裡辛苦?」
心都扎透了。
如果選擇回歸職場,那事情也不簡單。
趙麗穎當時剛生完孩子,身材有些臃腫。
評論惡意滿滿: 「心疼馮紹峰,每天看一個矮肥挫。」
張歆藝在哺乳期被抓拍,網友一頓痛批她 打扮邋遢、不注重形象,甚至用「身形松垮腰臀同寬」來嘲諷她產後的身材。
張歆藝憤怒又崩潰:
外貌變化和攻擊,心理上的自卑和敏感還都是次要,更要命的是會有無數人跑來問你:
怎麼平衡事業和生活?
你顧得上孩子嗎?
做一個媽媽錯過孩子的成長,你不遺憾嗎?
就像姚晨說的: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業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你是個糟糕的母親。
如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又會有人說,生兒育女本就是女人應盡的本分。」
紀錄片《人間世2》中有一個畫面我印象深刻。
一個叫林琴的女人,來自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生了兩個女兒之後還想拼兒子,沒想到最終大出血,必須摘除子宮才能活命。
丈夫在門外問了很久,真的沒辦法保住孩子嗎?
最終,她躺在病床上,望著白色的天花板失神地小聲感嘆:
做男人真好啊,不用經歷這些。
《請回答1988》里有這樣一段話:
「聽說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即使到了媽媽的年齡,媽媽的媽媽仍然是媽媽的守護神。
媽媽這個詞,只是叫一叫,也覺得喉間哽咽。媽媽,是最有力量的名字。」
媽媽當然很偉大,但也別忘了,媽媽在成為媽媽之前,也只是一個會哭、會怕疼的普通女人!
7. 分娩時的痛是11級
很多怕痛的孕媽們正是被這一理論所嚇倒了,紛紛選擇了剖腹產。但其實「分娩的疼痛等於20根骨頭同時骨折」這一說法,目前國內外幾乎沒有任何的科學文獻來支撐這一理論。 換句話說,人體所能承受的疼痛限度與分娩疼痛的數值,很可能是一次網路上的以訛傳訛,並無確鑿的醫學證據或研究做支持。 分娩肯定會痛,但究竟有多疼呢?醫生告訴所有的孕媽,疼痛其實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一般說來,在生產過程中,最開始是輕度的宮縮不適,猶如經期子宮痙攣一般,一陣疼痛之後,會緩慢消失,然後疼痛再次襲來。 在第一產程後期直至生產完畢時,疼痛的強度會逐漸增強。由於每個人對於疼痛的忍受能力不一,所以分娩的疼痛也無法用一個固定的數值來表示,只能說,初產婦分娩時疼痛程度顯著高於再產婦,而體力勞動的女性分娩時忍受疼痛的能力明顯高於腦力勞動的女性。
8. 有一部法國片是講分娩的是哪一部
肯定是《身在其中》,法國片
薩拉是一位年輕的攝影師,自從她的丈夫在一次交通事故慘死以後一直獨身。在去醫院分娩以前的最後一天她不得不待在家中。一陣敲門聲打斷平靜,門前是一名神秘的婦女,薩拉立即起了疑心並且拒絕讓她進來;不過,婦女並未離開。薩拉感到擔憂於是通知了警察。 在幽暗的外面,婦女通過大型的落地
電影截圖2(9張)
窗一直盯著她。當警察出現時,婦女已經離去。臨近的市區這時發生騷動,心煩意亂的警察匆匆安慰薩拉後就離開了。薩拉把自己鎖在房子里,她並沒有察覺到婦女已經進來了。當她感到她的第一次宮縮時,她盡力抵抗這個瘋女人不顧一切想要拿走的一件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