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每分鍾120擊》,被稱為本屆戛納最虐的電影
今年共有七部長片和六部短片將角逐2017年酷兒棕櫚獎,目前口碑爆棚的《每分鍾120擊》,在此競賽單元處於領先地位。
與同樣講述艾滋抗爭的美國電影《平常心》不同,《每分鍾120擊》並沒有平鋪直敘地表達政治訴求,而是通過群像清晰地展現出90年代法國艾滋以及性少數群體的真實境況。
《每分鍾120擊》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艾滋風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年輕人不滿制葯公司壟斷科研成果,他們組建了激進組織Act Up,轟轟烈烈的走上街頭對抗社會冷漠。兩個年輕同志一起投身抗艾事業,最終卻因為理念沖突而分道揚鑣。
在這部影片中,男主角Sean是個艾滋病毒攜帶者,即便身患不治之症,但Sean卻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死亡的擔憂,他忙於在社群中出謀劃策,積極沖向抗爭活動的第一線,面對恐同人群他更是敢於大膽親吻同伴回應對方的挑釁,並因此收獲了一段愛情。
然而,愛情並不能阻止艾滋病魔的侵襲,死亡就像幽靈一樣等待隨時降臨。但是,雖然鬥士Sean走了,他所追尋的目標還在,他的靈魂還在追尋。
羅賓·坎皮略
本片由法國著名編劇羅賓·坎皮略執導,他的編劇作品《課室風雲》獲得了第6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他執導的處女作《東方男孩》(Eastern Boys)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大獎。
在戛納電影節的新聞發布會上,導演羅賓·坎皮略就創作動機、對巴黎激進組織Act Up的理解以及電影所反映的關於艾滋病真實痛苦的刻畫等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巴黎Act Up組織對你意味著什麼?
坎皮略:我1992年4月加入該組織,也就是艾滋病爆發的10來年後。作為一名男同性戀者,整個80年代我都是在恐懼中度過的。
在90年代早期,我在電視上看到了該組織創立者之一Didier Lestrade的采訪,他談到了一個已經建成的「艾滋病社區」,在那裡住著飽受艾滋病折磨的人,病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抗擊艾滋病的醫護人員。在當時整個社會都缺乏關注的情況下,這些醫護人員得到的支持是最少的。他的采訪打破了長達十多年的沉默,也就是在那時,我決定加入巴黎Act Up。
我第一次參加該組織的會議,就被它散發出來的活力所震撼,考慮到當時我們處在艾滋病最肆掠的時期,人們這樣自由地談論艾滋病是相當難得的。在80年代感染上艾滋病而身陷絕望的男同性戀者們,公開集中地成為了抗擊艾滋病的主要鬥士。
他們積極影響著身邊的人,向大眾普及艾滋病相關知識,教他們艾滋病醫學表述上的技術特點以及爭取集體權利斗爭中的政治闡述。
但是,歸根到底,Act Up是由一個個擁有堅強個性的個體組成,換成別的環境,他們似乎沒有什麼理由能聚合在一起。抗擊艾滋病運動的力量很有可能來自這群試著求同存異、達成共同訴求的人之間碰撞出來的巨大火花。
我雖然在組織中只是個普通成員,但我相當活躍。我加入了醫療委員會,參加了許多次的行動,這其中的一些行動給這部電影帶了靈感。在那個時候,需要明白的是,在高中談論安全套以及問毒品使用者交換針頭都是不合乎標準的。那時,恐同才是標准。確實,我們忘記了從那時到現在社會是怎麼演化的。關於事物以前是什麼樣的,人們似乎趨向於選擇集體失憶。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會議場景
你是怎麼定義這部電影的,是重構還是自傳呢?
坎皮略:這部電影當然是虛構的,就算我試圖在電影中重建當時發生的許多次大討論以及開展的行動,我都是很自如地把它們嵌入在敘事裡面,而不是生硬突兀地如實反映它們本來的面目。
我非常希望年輕人能直面這個故事,同時,與年輕的演員合作也讓我完全避免了去模模擬實人物的沖動,盡管我認為把當時討論的強度以及人物聲音的音樂性帶入電影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我找到了那個平衡,人物的個性就突破了模仿的限制,從而自然而然不加拘束地散發出來。
那麼,對公開會議的展現,讓你將政治敘述轉化成一部電影的主題?
坎皮略:對公開會議的展現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方面之一,同時也超越了會議本身。Act Up組織的中心策略是在對抗中去具體展現艾滋病這個疾病,也就是被艾滋病摧殘的滿目瘡痍的軀體。
在針對醫葯公司Melton-Pharm的行動中,Sean對醫葯公司的總監說,「這就是艾滋病人的樣子,要是你們從沒看過拖著疾病的軀體的話,你眼前的就是。」艾滋病人總是被忽視,人們似乎看不見,但通過有血有肉的體現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主題。在這部電影里,體現既是一種政治態度,也是一種電影選擇。
電影主創人員亮相本屆戛納電影節
電影的最後執行了安樂死,你認為Sean是死於艾滋病嗎?
坎皮略:電影對Sean的艾滋病發展階段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一般來說,Sean的情況應該是隨著電影的進程而不斷惡化的。但是,我認為重要的是去展現他在隧道里的一切: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當與外面的世界相連時,這就達到了脆弱的極點。
對Sean來說,問題就是承受這一切,等待生命結束。在艾滋病爆發的時期有許多秘密進行的安樂死,也許現在人們才開口說罷了。
「每分鍾跳動」意味著音樂節拍或是心臟跳動,就從電影的名字來講,你似乎更多在強調音樂的作用?
坎皮略:老實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浩室音樂,也並不是每次行動結束後所有人都去夜場尋歡作樂。但這種音樂吸引能讓我及時地觸及一個具體的瞬間。
我不禁會想,這音樂,不管是歡快的還是不祥的,都可以作為這段時期的背景音樂。因此,在我看來,這音樂更能讓人聯想到艾滋病爆發時初期的日子。
今天來說,拍這樣一部電影有緊迫性嗎?
坎皮略:在這個特別的時刻,選擇拍這部電影而不是其他的片子,在我看來,顯然是有原因的,因為我需要這樣做。我想要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我覺得還沒有人講過這個故事,比起懷舊,它需要被更廣泛地傳播。
我不認為電影能對政治造成直接的影響,也不是訴諸於一些現在已經不起作用的解葯。在我看來,這與懷舊無關,因為不可能想像我們會忘記那些年的暴力。
B. 誰能提供一些關於艾滋病的電影
就知道兩個
◎中文 名 生命補給
◎片 名 Life Support
◎年 代 2007
◎IMDB評分 7.5/10 (190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808348/
◎片 長 90 Mins
◎導 演 尼爾森·喬治 Nelson George
◎主 演 Queen Latifah ... Ana
http://lib.verycd.com/2007/07/29/0000158246.html
◎簡 介
電影由一名生活在布魯克林區與艾滋病作抗爭的女性Ana Willis的真實故事改編。Ana的生活中充滿了毒品與艾滋病,她在艾滋病社區中承擔起了,救助和宣傳艾滋病知識的工作 www.FilmBlack.com。Ana的丈夫Slick(Wendell Pierce飾演), 就曾與艾滋病人共同吸毒。在Ana的外祖母Lucille(Anna Deavere Smith飾演)因忍受不了這種折磨,遠走弗吉尼亞洲。有一天一名艾滋病感染者Amare (Evan Ross飾演)突然消失了,Ana也踏上了尋找他的路中。
中 文 名:費城(中)/費城(台)/費城故事(港)
外 文 名:Philadelphia
出品年代:1993
導 演:喬納森.德梅
主要演員: 湯姆 漢克斯 (Tom Hanks) ...... Andrew Beckett
丹澤爾 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 Joe Miller
http://lib.verycd.com/2003/11/09/0000000607.html
內容簡介
安德魯和喬是費城的兩名年輕律師,他們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但是,安德魯不敢告訴老闆自己是一名同性戀者,並且染上了愛滋病。就在他剛獲提升不久,卻因老闆發現了秘密而以他丟失文件為由把他解僱了,安德魯找到喬希望他接受這個案子。喬本來拒絕受理,但在妻子露易絲的責罵和安德魯的請求下答應了。
安德魯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開庭審理時,眾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門外,要求給同性戀者合法權益,不準歧視艾滋病人。但被告卻堅持不承認是因此原因解僱安德魯的。安德魯衰弱的身體已無法承受劇烈的抗艾滋病葯物的靜脈注射,他預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堅強地挺過了激烈的法庭答辯。
到了審判的日子,陪審團終於宣判原告安德魯受到不公正解僱,被告應負責賠償損失。安德魯終於獲勝了。喬奔赴醫院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安德魯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魯卻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湯 姆. 漢 克 斯 在 片 中 出 色 表 演 而 獲 得 了 1993 年 第 66 屆 奧 斯 卡 最 佳 男 主 角 獎。
C. 請問:有湯姆漢克斯參加演出的關於艾滋題材的電影有哪些急!
湯姆漢克斯到2009年為止只演過一部關於艾滋病題材的電影《費城》,也叫《費城故事》(Philadelphia)
故事情節是這樣:
漢克斯扮演的安德魯和丹澤爾華盛頓扮演的喬是費城的兩名年輕律師,他們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但是,安德魯不敢告訴老闆自己是一名同性戀者,並且染上了愛滋病。就在他剛獲提升不久,卻因老闆發現了秘密而以他丟失文件為由把他解僱了,安德魯找到喬希望他接受這個案子。喬本來拒絕受理,但在妻子露易絲的責罵和安德魯的請求下答應了。
安德魯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開庭審理時,眾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門外,要求給同性戀者合法權益,不準歧視艾滋病人。但被告卻堅持不承認是因此原因解僱安德魯的。安德魯衰弱的身體已無法承受劇烈的抗艾滋病葯物的靜脈注射,他預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堅強地挺過了激烈的法庭答辯。
到了審判的日子,陪審團終於宣判原告安德魯受到不公正解僱,被告應負責賠償損失。安德魯終於獲勝了。喬奔赴醫院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安德魯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魯卻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影片的化妝非常高超,使我們清楚地見證了艾滋病對主角的摧殘。漢克斯為演好這一角色,大幅度減輕體重,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逼真。湯姆漢克斯憑本片的出色表演為他贏得了他演藝生涯的第一座奧斯卡小金人
D. 求電影名字。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影,美國的,一個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兩歲時手術輸血感染的。很早的.
1影片信息
原名:《The cure》
台譯:《真情世界》
真情世界
港譯:《鱷魚,波鞋,走天涯》
對白語言:英語,日語
2演職員表
主演:John Carroll Lynch
布拉德·蘭弗洛 Brad Renfro --- 飾 Erik (艾瑞)
約瑟夫·梅澤羅 Joseph Mazzello --- 飾 Dexter (德斯特)
布魯斯·戴維森 Bruce Davison ---- 飾 Dr Stevens
安娜貝拉·莎拉Annabella Sciorra---- 飾 Linda
3影片類型編輯
劇情
4影片片長編輯
97 min
5上映日期編輯
1995年4月21日 美國
6劇情梗概
德
斯特與艾瑞同住在一個溫馨祥和的小鎮,並且是緊臨隔壁的鄰居,他們同為單親母親帶大的男孩,兩個同為十一歲。但小鎮鎮民恐懼,形成一堵高牆,把十一歲的德
斯特和母親孤立起來,德斯特是因輸血,不幸感染艾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後院與和士兵玩具為伍,望著天空,嚮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學、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
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籬笆與德斯特對話,打成一片。兩個寂寞孤獨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誼中,不顧世俗對艾滋病的恐懼,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風港。逐漸的,
艾瑞決定要幫德斯特把病治好,他異想天開的遍揉百草煮湯做葯,一遍遍的試驗著,甚至帶著德斯特離家出走,訪談名醫,一路上,德斯特與艾瑞經歷了他們一生中
最難忘的夏日之旅,但他們會找到奇跡嗎?
7評價
真情世界劇照
在
一份由專業影評人評選出的美國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單上,一部拍攝成本僅有十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塊錢在天津一個瀕臨倒閉的音像商店裡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塵。當時若不是其港譯的片名《鱷魚,波鞋,走天
涯》太過特殊,我也很可能錯過。記得在家看此片,當熒光屏只剩下滾動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緩優美哀傷的音樂,我的眼淚還在止不住的流…
…後來,在資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時,報紙上的宣傳詞曾提醒觀看此片的女觀眾多帶紙巾。
——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服飾,沒有造價高昂的道具,沒有尖端電影科技的支撐,甚至沒有一個大牌影星的助陣,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極其樸素,電影的主角只是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德斯特,和與德斯特同樣大小的鄰居小孩艾瑞。但因為有出色的劇本和主題,再加兩個小童星極盡自然、天真無邪的表演,「低成本」高產出,仍然造就了美國文藝片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當然不能不稱贊本片導演彼得·霍頓樸素流暢的敘述和詩化的電影語言。影片講述了兩個單親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間無比摯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個因輸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僅性格孤僻,
還是個淘氣的「問題少年」。兩人偶然相遇成為了要好的朋友。為了給德斯特尋找葯方(The
Cure),艾瑞異想天開的採摘各種野草熬葯給德斯特吃,卻弄巧成拙,差點將德斯特毒死。爾後又私自帶著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尋找葯
方,歷經艱辛他們終於到達了下游的新奧爾良,而
接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失敗。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艾瑞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德斯特勇敢的搶過艾瑞手裡的刀割破手腕嚇走了壞蛋,他
們的感動開始升華了,原來有毒的血還有奇妙的用途。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醫院 在德斯特最後的日子裡,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並帶去無窮的歡樂
孩子只是天真調皮的 他們總是屏住呼吸捉弄醫生 一次又一次 當再次捉弄醫生的時候, 德斯特安靜的躺在那裡, 再也沒有醒來。
艾瑞肯定沒有想過德斯特會離開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樣蹦起來嚇醫生一跳, 但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疑惑了, 最
真情世界劇照
最不願意出現的事情發生了 和自己一樣年紀一起玩了一個夏天的夥伴 就這么睡在那兒再也不起來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現在結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靜靜躺在木棺里。當艾瑞一個人走出房間,德斯特的媽媽驚愕的發現默默離
去的艾瑞居然只穿著一隻球鞋,另一隻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懷里,而德斯特穿的一隻嶄新的皮鞋不見了。德斯特媽媽可能永遠不會想到,那是兩個孩子共同保守的一個
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著的時候我真怕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什麼也看不見,怕再也醒不過來了。」艾瑞就脫下一隻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懷里:「抱著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怎麼還會抱著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將一隻像小小船一樣的皮鞋輕輕放進了緩緩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過這部影片,不免為這個悲情故事唏噓感傷,也為兩個孩子的命運和真摯情感動容落淚。然而深究,對於這部電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僅是一部文
藝電影傑作,其嚴肅性更值得肯定。在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的主角是兩個可愛、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個時隱時現的「演員」——密西西比河,
事實上一直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背景,更是中心。對美國人來說,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國家思想之父」,任何有關於這條美國第一大河的文學作品(包
括劇本),一定體現著思想的痕跡。有理由認為《The Cure》的劇本作者深受了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影響。如果
打開馬克·吐溫膾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記》和《湯姆歷險記》,我們會發現一條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
上獨木舟,順著河漂流,並在路上見到了吉姆——一個出逃的黑奴。兩個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處流浪,一面躲避著追蹤,一面還要和那些騙子和兇殘的
歹徒——他們拆穿騙子「國王」欺騙三姐妹家產的騙局,結果被壞蛋窮追不舍——作斗爭。」
倘若對美國地理稍加了解,就會發現密西西比河——它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之中,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公里。整個水系流經美國本土48州中的31個州,加拿大的兩個州。全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美國境內,佔美國全部領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積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國的長江的流域還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稱呼,意為「大河」或「眾水之父」。它另一個著名的稱謂就是「老人河」。
顯然,《The
Cure》的劇本作者是有意選擇了密西西比河作為影片的背景,因為它是美國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九十年代困擾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中就包括艾
滋病、單親家庭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嚴重缺失等幾大問題。這與美國精神中的獨立、自由、冒險理想進一步的確立不無關系。而這部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些問
題。雖然同樣的題材其他影片也時常反映,但《The
Cure》,「葯方」的指向不僅是醫治艾滋病的辦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國精神再次回歸的良心發現和大聲疾呼——
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應該蘇醒了!
E. 艾滋病的電影
關於艾滋病,我們需要了解相關知識,更有必要積極預防。艾滋病相關的電影:
1.費城故事(8.6)——艾滋病歧視案
年份:1993
因為艾滋病歧視,尋求法律途徑討公道。
上個世紀90年代,社會對同性戀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視非常巨大。片中男主雖然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律師,卻因為同性戀與身患艾滋病的原因,被無端老闆解僱了。
他不得不尋找律師為自己討回公道,但由於社會對這類人群的偏見,沒有律師敢接這樣的案子......
可以說,影片很好地詮釋了當時美國社會對同性戀以及艾滋病人的歧視,而這種歧視在今天的許多地方也依然存在。
2.地久天長(8.0)——催淚母子情
年份:2001
地區:香港
真實事件,香港作家子鶩的抗病人生。
一個男孩,自小患有先天性血友病,更大的不幸發生是,他的血液還遭到了艾滋病毒感染。
病魔面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但這個男孩和母親,卻讓人看到生命另一種堅強。母親把自己變成兒子的私人醫生,兒子身患重病卻努力進入了大學。生命最後依舊還在抗爭......
生老病死,人有太多的無能為力,但以什麼態度面對,以何種姿態赴死,或許才是生命的意義吧。
這是一個與艾滋病魔頑強抗爭的勵志催淚故事。
3.最愛(7.3)——「艾滋病村」
年份:2011
影片啟發於上世紀中國的艾滋病村事件。
聚焦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一個偏遠落後村莊,村民們通過賣血賺錢卻不慎感染艾滋病。
這是新聞里真實報道過的,但影片使更多人關注到艾滋病村這一事件。而這背後更大的意義是,社會各界對艾滋病病人有了更多理解以及寬容的態度。
F. 求一部歐美電影名字,一個短發女孩染了艾滋,最後在一個派對上又被上了
半熟少年Kids
Telly是紐約一名無所事事的下層青年,他和他的朋友以獵取處女為樂,以為這樣就是安全性行為。Jenny是他曾經的戰利品之一,她發現自己艾滋病測試結果呈陽性,而唯一與她發生關系的人就是Telly,於是她找遍了紐約要告訴他這個消息。與此同時,Telly已經鎖定年輕漂亮的Darcy為他下一個目標。等Jenny終於找到Telly的時候,無辜的受害者又多了一個。
這是我看過最絕望的電影了,我記得有一句影評寫的很貼切「還沒開始的人生,竟然已經走向了毀滅!」
G. 求大家知道的所有關於艾滋病的影視作品
《早霜》電視電影,艾美獎最佳編劇
《離別秋波》(Parting Glances)導演本人是艾滋病患者,1986年首演,1990年病逝
《長期伴侶》(Long Time Companions)
《樂隊繼續演奏》(And the Band Played On)
《費城》(Philadelphia)湯姆漢克斯獲得奧斯卡影帝的作品,丹澤爾華盛頓給他配戲
《兼職男孩》(Boys on the Side)
《昨天》(Yesterday)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艾爾.帕西諾、梅里爾.斯特里主演,金球獎
《時時刻刻》(The Hours
《黃昏時》(In the Gloaming)
H. 艾滋病題材電影
美國的《費城故事》
外文名: People Like Us
出品時間: 1993年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喬納森·戴米
編劇: 羅恩·內斯萬尼爾
製片人: 喬納森·戴米
類型: 劇情
主演: 湯姆·漢克斯,丹澤爾·華盛頓,
片長: 125分鍾
上映時間: 1993年12月23日
費城故事》講述了一個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稱為「好萊塢面對艾滋病」的影片。它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泛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影片號召人們關心幫助艾滋病人,同時贊揚了艾滋病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
法國的《野獸之夜》
年輕的讓是個濫交的男同性戀者。直到他遇上勞拉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雙性戀。當他發現自己患上艾滋病後,他開始要面對艱難的抉擇:是放棄原先的同性戀人薩米呢,或是接受勞拉的愛呢,還是將這個可怕的消息告訴他們,然後放棄對生命的眷戀……
《青春的懺悔》
北京一位酒店管理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在酒店實習期間因為性傳播感染了艾滋病毒,2002年正月初二死於北京地壇醫院,初四進行了屍體解剖。孩子臨死時抓住母親的手,拚命的打自己的頭說:「媽,我錯了!你打我吧!」 母親反過來抓住兒子的手打自己:「兒子,是媽媽錯了!媽媽應該早一點告訴你,要保護好自己!是媽媽錯了!你打媽媽吧!」這位大學生的父母——一對50歲剛剛出頭、老實巴交的工人,含辛茹苦地培養他上了大學……因為艾滋病,他們永遠地失去了自己的獨生兒子……整個影片美麗,凄慘,讓人心痛,惋惜男女主角的結局。同時,也希望更多的社會各界再加強艾滋病的防治。
《最愛》
外文名: Life Is A Miracle/love for life
製片地區: 中國
導演: 顧長衛
編劇: 言老施,楊薇薇,顧長衛
製片人: 顧長衛,陳小東
類型: 劇情,愛情,奇幻
主演: 章子怡,郭富城,陶澤如,濮存昕,蔣雯麗,孫海英,
片長: 101分鍾(大陸)150分鍾(完整)
上映時間: 2011年5月10日
地區: 中國大陸
原名: 魔術外傳
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一個封閉的小村莊里,人血走私生意泛濫,這是個無盡收入來源的生意,但同時因為賣血組織者節約成本給大家共用針頭造成了大量的絕症「熱病」(HIV)傳播,這里組織賣血的人被人稱做「血頭」,他們一直賺著生命與黑暗交易得來的錢。
望採納。
I. 大家好,我現在急需關於「艾滋病」的電影!希望網友們能幫上我。謝謝你們!
天使在美國 Angels in America (2003)8.4
美國天使
導演:邁克·尼科爾斯 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 本·申克曼 賈斯汀·柯克 ...
該劇集講述了一個被上帝遺忘了的天堂的故事。 1985年,里根總統一家所居住的白宮籠罩著艾滋病的死亡陰影。曼哈頓的普萊爾·沃爾頓對自己苦戀了四年的盧講述了自己的病情。病痛和孤單折磨著普萊爾,盧無能為力,同時感到十分內疚。
費城故事 Philadelphia (1993)8.5
費城
導演:喬納森·戴米 主演:湯姆·漢克斯 丹澤爾·華盛頓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
影片講的是一名律師因為艾滋病被事務所解僱、為討回公道訴諸法律的故事。《費城故事》促進了好萊塢對同性戀的現實主義觀察。
愛滋初體驗 Tender Heart (1999)
導演:雷瑞麟 主演:羅家英 藍潔瑛 彭丹 ...
周盼行年近四十,結婚多年,早感夫妻生活厭悶,故經常拈花惹草,一次一夜情不幸患上愛滋,旁人的冷眼和歧視,使周陷入極度的絕望和痛苦中……區若華是周盼行的學弟,他萬萬想不到一次放縱,竟換來世紀絕症,滿腔的不忿促使他以牙還牙,以濫交來瀉憤……兩個愛...
目擊者 Témoins, Les (2007)8.0
導演:安德列·泰西內 主演:約翰·利伯歐 塞米·鮑亞吉拉 康絲坦斯·朵莉 ...
法國導演安德列·泰西內沉寂三年之後復出影壇,將目光放回艾滋病剛開始出現和流行的80年代,打造出這部感人心弦的佳作。
共同的線索 Common Threads: Stories from the Quilt (1989)
導演:羅伯·愛潑斯坦 主演:Sara Lewinstein David Mandell Suzi Mandell ...
「愛滋病紀念拼布」活動源起於1987年6月,一群人為了紀念因愛滋去世的親友,在舊金山街頭鋪上一張又一張12呎見方的拼布,每張拼布串起八位逝者的故事,除了悼念也藉此呼籲世人對愛滋防治的重視。 奧林匹克選手湯姆與女同性戀友人生下女兒後,發現自...
沒有愛的一年 Año sin amor, Un (2005)7.5 同志電影
日以做愛
導演:Anhai Bernieri 主演:胡安·米奴金 Mimí Ardú Carlos Echevarría ...
帕布洛是一個年輕的詩人,但沒有任何出版社願意出版他的詩。為了生活,他只能仰賴家人資助。為了尋找愛情,帕布洛經常出入施虐淫和受虐淫的圈子,他透過單刀直入、赤條條的性愛,得以感受到存在的意義。施虐淫皮鞭的切膚之痛,變成了他醫治心靈創傷的靈丹。一...
夜幕降臨前 Before Night Falls (2000)8.4 人物傳記片,此人最後死於愛滋
當黑夜降臨 | 黎明不會來
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 主演:哈維爾·巴登 奧利維·馬丁內茲 約翰尼·德普 ...
該片再現了著名古巴作家雷納多·阿里納斯(Reinaldo Arenas)從童年到逝世曲折坎坷的短暫人生歷程。阿里納斯1943年出生於極其貧困的古巴鄉村,早年曾參加反卡斯特羅的運動。20歲那年在哈瓦那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這也是他在自己國家出版的...
這些片子的主角都是得愛滋的。
J. 急求幾部與艾滋病有關的電影
十大艾滋電影 25年前,艾滋病首次被發現,並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擴散。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走過了從誤解到倡導非歧視的過程,而艾滋病也在眾多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以下就是列舉十部產生一定影響的影片:
1985:《早霜》(An Early Frost)
這是美國第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視電影,艾頓.奎恩(AidanQuinn)在影片中扮演一名事業有成的年輕律師,他回家告訴父母說,自己是名同性戀,並得了艾滋病。該影片在當晚排在全美收視率第一位,後來獲得了艾美獎最佳編劇獎。
1986:《離別秋波》(Parting Glances)
這是第一部受到公映的有關艾滋病的影片,斯蒂芬.布謝米(Steven Buscemi)扮演一名感染艾滋病病的青年。這也是導演比爾.謝爾伍德的唯一作品,他於1990年死於艾滋病。
1990:《長期伴侶》(Long Time Companions)
影片描述了多對同性伴侶從艾滋病浮現到爆發的1989年的經歷,很多影評者認為,這是有關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最具體表現的影片。
1993:《樂隊繼續演奏》(And the Band Played On)
這部電視電影描述了醫學工作者在里根執政時期從事艾滋病研究的經歷,一些著名藝人如理查.基爾和菲爾.科林斯等都在影片中客串同性戀人物。
1993:《費城》(Philadelphia)
湯姆.漢克斯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同性戀律師,因患艾滋病而遭到公司解僱,他聘請了懷有恐同情緒的律師(丹澤.華盛頓扮演)來為自己打官司。這是一部藝術和票房上獲得雙豐收的作品,漢克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票房也高達八千萬美元。
1995:《兼職男孩》(Boys on the Side)
這是少數的僅有幾部包含女艾滋病患者人物的影片,而烏比.郭伯格(whoopi Goldberg)扮演一名女同性戀偵探。
1997:《黃昏時》(In the Gloaming)
由《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多福.里弗導演。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一位同性戀艾滋病患者回到疏遠已久的家中。垂危的生命拉近了兩代人的親情。
2002:《時時刻刻》(The Hours)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艾滋病已經不是驚奇話題,艾滋病也自然地成為一些影片內容的組成部分。在這部有關生之窒息的影片中,艾德.哈里斯扮演一名艾滋病患者,他面對淡無意義的生命,不願讓自己成為別人良心的責任,最後選擇了墜樓身亡。哈里斯以這個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3:《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
根據同性戀劇作家托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普利策獲獎劇作改編,雲集了艾爾.帕西諾、梅里爾.斯特里普和艾瑪.湯普森等大腕明星,深刻反映了同性戀、艾滋病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裡根時代的政治現實。此影片獲得了金球獎和電視艾美獎。
2004:《昨天》(Yesterday)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講述了一位艾滋病婦女堅強地與疾病做斗爭,因為她想看到女兒上學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