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憤青是什麼意思
憤青,全稱「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成為流行詞的,但其實「憤青」現象在歷史上早已存在。
「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
由於通信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廣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參與到對歷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這就為「憤青」群體的產生和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
(1)國際局勢電影擴展閱讀:
憤青的特點
1、思維的情緒化、非理性化、簡單化。「憤青」容易沖動,容易被激怒,喜歡謾罵,不喜思辨,不善於推理論證。
2、標榜愛國。中國的「憤青」認為中華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中國文化是最偉大的文化,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強國乃至第一強國。
他們不喜歡取得西方國家國籍的華人,也不喜歡別人對中國人、中國政府及中國文化的批評,不管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誰,也不管人家的批評是否出於善意,更不管批評得有沒有道理,一遇批評,馬上反駁甚至謾罵。
3、輕言戰爭。主張採取極端措施,甚至主張以暴力改變社會。
② 1921唱響青春的贊歌,哪些細節打動人心
電影觸動了不少人的心。“電影感很強,視角側重國際局勢,配樂與畫面真的震撼,看完全片只想感嘆,建黨不易啊,是他們的不懈努力才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好生活。”電影觸動了不少人的心。
③ 小丑游戲有女主嗎
小丑游戲有女主。
本片改編自人氣小說代號D機關連載系列小說,以架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的亞洲某國際都市為舞台,講述來自日本、英國、蘇聯、德國等各國的間諜,發揮各自謀略和頭腦展開的「間諜游戲」的故事。
簡介
昭和12年秋天,有「魔王」之稱的結城中校,不顧陸軍高層的強烈反對,成立了間諜培訓學校,通稱「D機關」。
在這里培訓的成員必須遵守「不準殺人、不準自殺」的行動原則。電影將以架空的二戰前亞洲某國際都市為舞台,來自日本、英國、蘇聯和德國等國的間諜,動用謀略上演一場間諜游戲。
20世紀上半葉,國際局勢暗潮洶涌,動盪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因為殺害上司,一名日本青年(龜梨和也飾)即將被處以極刑。就在千鈞一發之際,神秘冷酷的男子結城(伊勢谷友介 飾)將之救下。
作為交換條件,青年加入了結城所設立的秘密組織「D機關」接受間諜的訓練,他也從此更名為嘉藤次郎。歷經各種行人難以想像的艱苦訓練,嘉藤受命出發去尋找一份足以撼動世界和平的機密文件件,該文件現掌握在美國大使埃內斯特·格雷厄姆手中。
為了得到它,來自世界各國的間諜和特工相繼雲集到那座被稱為「魔都」的國際大都會。
④ 美國戰隊:世界警察的影片評價
今年是美國的選舉年,正如我們以前在中學政治課本上學到的那樣,是有好戲看的一年。事實上,現實中的好戲,遠比我們在課堂上學的還要精彩。這不,倒布的《華氏9/11》前腳剛走,惡搞爭辯雙方的《美國戰隊》(Team America: The World Police)又粉墨登場了,而另一部號稱揭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老底的記錄片《邁克爾摩爾恨死美利堅》(Michael Moore Hates America)也悄悄地拉開了序幕,再加上挺克里的另一部記錄片《力爭上游》(Going Upriver: The Long War of John Kerry),讓人感嘆生活在選戰的年代就是幸福:連電影也可以變得這么反復無常、鉤心斗角!
不過,《美國戰隊》和其他幾部相比,還是有它的獨特之處的。其他幾部,不管是反對布希和對伊拉克戰爭的,還是支持布希或者克里的,都事先站好了隊,總是要主張什麼。但是,《美國戰隊》什麼都不主張,恰恰相反,它只想破壞一切主張,並認為一切有主張的人都是可以盡情嘲諷的傻子。
對於布希發動的所謂全球反恐戰爭,影片是抱著盡情嘲弄態度的。故事的主要情節是一個名為「美國戰隊」的反恐組織,在全世界對抗恐怖分子。不過,看看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影片的一開始,幾個樣子巨像拉登的恐怖分子在巴黎策劃新的行動時,「美國戰隊」聞風趕來,雙方展開了激戰。讓人笑掉大牙的是,這幫美國反恐「精英」們准頭極差,恐怖分子沒幹掉幾個,他們卻連帶著轟掉了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和盧浮宮,最後這幫「世界警察」在宣稱完「我們消滅了恐怖分子」後,就留下在一片廢墟中呆若木雞的巴黎人民揚長而去。這還不算,影片中「美國戰隊」在後來一次開羅的行動中,又摧毀了金字塔和獅身人面雕塑。影片似乎在傳遞這樣的信息:布希所謂的反恐戰爭,只不過是將事情越搞越糟而已;真正抓住的恐怖分子有限,卻讓整個世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同時,影片中毀掉的,都是各個國家歷史文明的標志,影片藉助「美國戰隊」的這種「失誤」,是在暗示美國的所謂全球反恐,也是美國價值觀入侵、糟蹋全球文明的一種體現。同時,影片還間接涮了美國情報部門一把。美國中央情報局因為在911事件中的情報不力,聲譽已經非常狼藉不堪。影片中「美國戰隊」總部有一台超級電腦,名為「情報」(INTELLIGENCE),其實就是暗喻中央情報局。這是一台老犯錯誤的情報電腦,正是它錯誤地將中東視為恐怖源泉而差點導致「美國戰隊」全軍覆沒。觀眾看到這一段時,無不會聯想到中央情報局提供關於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不實情報而將美國拖入戰爭的事實。總之,影片通過各種明諷暗喻的手段,說明了目前這場所謂「反恐戰爭」,其實只會造成更多的混亂。
當然,影片對那些自以為是的政治幼稚主義的諷刺就更厲害了,簡直可以算得上無情。這主要是針對好萊塢那一幫比較激進的演員而言的,他們公開批評自己的政府,而他們自己提出的主張,都是些空口大話,對世界局勢的實際改善根本無濟於事。至少電影的編導馬特斯通(Matt Stone)和特里帕克(Trey Parker)是這么認為的。也許他們身在好萊塢,知道大多數演員信口開河只不過撐撐門面而已,所以,他把本片中最荒誕可笑的角色都「特意」留給了喜歡發表政見的好萊塢明星們。這些明星們計有:阿力克斯鮑德溫(Alec Baldwin)、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蕭恩佩(Sean Penn)、蘇珊撒蘭登(Susan Sarandon)、山謬爾傑克遜(Samuel Jackson)、馬特戴蒙(Matt Damon)、麗芙泰勒(Liv Tailor)、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傑妮加洛菲羅(Janeane Garofalo)等。影片的編導故意讓他們在銀幕上丑態百出:阿力克斯包德溫只會大談和平理論和全球變暖,提姆羅賓斯不管談什麼都會扯到大公司黑幕,蕭恩佩對世界充滿了幼稚的幻想,蘇珊撒蘭登裝可憐騙人被揭穿後還惱羞成怒,馬特戴蒙明顯被塑造成腦子進水的傻瓜…….可偏偏這些木偶角色的臉形塑造得很逼真,所以觀眾一下就可以聯繫到演員本人。當這些擬人的木偶在銀幕上表現出荒誕愚蠢時,銀幕下的觀眾笑得幾乎爬不起來。
由此可見,《美國戰隊》本身並沒有任何立場,它只是無情地對於有任何立場的角色進行諷刺,乃典型的虛無主義。這種肆無忌憚、嘲弄一切的作風,從影片的對白和歌曲就可以看出來。片中出現了多首歌曲,不過每一首都讓正經人士臉紅,如男主角——一位百老匯明星——是唱著《人人都有艾滋病》(Everyone has AIDS)出場的,當他在接受任務前裝模作樣地參觀華盛頓各政治景點時,背景音樂響起來的是名為「自由並非免費」(Freedom isn』t free)和「打炮真是高消費」(There』s a hefty fuuucccckin』 fee)的鄉村歌曲,讓人下巴都跌出來。更讓衛道士們心臟病發的,是影片中臟話連篇,帶F的字眼滿天飛,一些橋段已經粗俗到讓人惡心的地步,例如「美國戰隊」主管為了讓男主角表示決心,竟讓他為自己口交。片中還有男女主角兩個木偶赤裸裸的性愛場面,雖然據說已經刪去了兩分多鍾,但現有的畫面已經能夠讓菜鳥們作為鑽研《洞玄子36式》之參考了;這種比較「先鋒」的畫面,讓人懷疑美國電影協會(MPAA)是不是對該片放棄希望、完全聽之任之了。影片的結尾更是顛覆到登峰造極,竟然用一段關於人體性器官的比喻拯救了全世界!如此種種,充分說明本片在諷刺政治時不僅不分對象,而且也不講究諷刺方式的得體,甚至故意採用令人惡心反感的方式,來顯示自己的肆無忌憚。
對於自己的同類——電影們,《美國戰隊》惡搞起來,當然更加毫不留情。影片的整體風格,和布瑞克海姆監制、麥克爾貝導演的那些動作大片不無不同,據說編導的本意就是要拍一部那樣風格的拯救世界的動作片,只不過這次是用木偶來表演,而且人物明顯要比裝正經大義的邁克爾貝人物要無厘頭得多。從本片情節中,觀眾能領略N多好萊塢的俗套,例如「不情願的英雄」:最後拯救全世界的英雄,開始的時候都是不願捲入紛爭的,如果讓他們選擇,他們會像本片主人公開始做的那樣——選擇離開的那道門。嘿~~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尼奧(Neo)嘛。很不幸的,總有些鳥事情讓這些不情願的英雄最後「鐵肩擔道義」,或者是愛情,或者是親情。說到這里,大家腦海中的CPU已經開始嘎嘎叫的搜索類似情節的庫存了吧。不用多想啦,全世界都盛產這種調調,因為它最俗套,而最俗套的東西也往往能吸引最多觀眾。
相比起那些單純玩「不情願英雄」的電影,《美國戰隊》還是有野心的,畢竟能惡搞的人都是不太拘泥的,既然能玩殘一個俗套,何不一次多玩幾個、爽個痛快?所以,我們在本片中還會看到三角戀,是的,同學,你不是在看《珍珠港》;但是,你是在看一部要玩死「珍珠港」情節的電影。觀眾們還將看到「最後一分鍾解救」,這個實在太著名了,有眼睛的人都看過,也就不必多說了。最有意思的,是影片的情節還隱含著主要角色性格與人生經歷的內幕,它們分別是關於主角加里(Gary)和另外一個隊員。不過,同學們不必期待從他們嘴裡說出來的秘密會又多賺人眼淚,忘了吧,那些是劇情片的俗套。哦,也許這里同樣也能賺你的眼淚,那是你聽完無法忍住不笑而擠出來的眼淚!
與俗套的劇情相對應,片中還有N多巨熟悉的鏡頭和場景設計。典型的如開場「巴黎殲滅戰」那一段,從「拉燈」們開槍的姿勢,到行人慌張暴走的混亂,到「美國站隊」直升機落地時的特寫與仰視鏡頭,再到中間火箭彈亂射爆炸的廣角鏡頭,直到最後恐怖分子的「死而不僵」的慢鏡頭,一切都做得讓動作迷們看起來很舒坦,似乎是嚴格遵照邁克爾貝的《虛華動作片速成手冊》拍攝的,只不過那些木偶的動作太搞笑,味道全部變成了諷刺而已。尤其是當女主角抱著犧牲的男同志哭嚎一聲「不」的時候,那俯視拉升的鏡頭,是否又有一堆片名在你頭腦中旋轉呢?其他的如巴拿馬運河爆炸後造成的毀滅性效果,看過從《天煞地球反擊戰》、《絕世天劫》(Armageddon)到最近的《後天》的同志們,應當巨熟悉那種用民眾驚恐的眼光來渲染的破壞效果。可以說,除了角色是木偶外,影片的鏡頭運用根本就是在全面模仿所謂的動作大片們。
如果說到具體被模仿(似乎很難說「致敬」)了的影片的話,一開頭字幕頻繁爆炸的樣子以及地球的遭遇,是不是改提醒同學們《絕世天劫》要開始了呢?如果具體要聯系每個場景來解釋的話,估計沒看過的美眉要錘我的屁屁了,所以只是簡單列出一些個人認為一些被典故了的電影,如《奪面雙雄》、《星球大戰》、《最高危機》、《大獨裁者》、《驅魔人》、《黑客帝國》、《殺死比爾》、《黑超特警組》等。信不信由你,男主角變臉的場景,我想到最貼切的應當是《大話西遊》,和至尊寶為搏晶晶姑娘一笑的造型何其相似也!就差那塊香味獨特、黑得很有性格的洗腳布了!而那個榔頭的出現,個人認為很是爆笑,深得無厘頭的精髓。看來周星星同學不應當擔心自己影片在美國的受眾問題了。
誠然,並不是所有的政治諷刺電影都是如此肆無忌憚的。一般來說,只要編導不是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只要他們還有某種信念,他們的作品就會有一個強烈的支撐點。典型的如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作品,很多都帶有政治諷刺的意味,如《生逢七月四日》(Born on July 4)和《刺殺肯尼迪》(J.F.K),雖然充滿了對故事發生時代政權的懷疑和抨擊,但導演本人還是有自己的一套主張,而且通過特有的講故事的方式,使自己的主張得以傳遞給觀眾。斯通的電影敘事方式是如此有力,以至於很多人看完他的《刺殺肯尼迪》後覺得那才是唯一正確的解釋。
和斯通的信念類似,邁克爾摩爾也是政府懷疑論者,同時也自封為社會弱勢群體的代言人。不過,比起斯通的電影語言,摩爾的敘事方式就更具有主觀性。斯通是從客觀證據中整理出擁有嚴密邏輯的一條主線,摩爾論證的邏輯性只有片斷性,連貫起來的話,是很難自圓其說的。因此,盡管好萊塢認為斯通是比較激進的分子,但還是非常敬佩他的電影才能;但對於摩爾記錄片的成就,就存在很大爭議。也正因為如此,《華氏9/11》並不像國內觀眾那樣,對美國總統大選有扭轉性的影響,它只不過加強了本來就支持或者反對布希的觀眾的原有看法而已,並沒有改變黨派支持者的構成比例。
相對於斯通也好、摩爾也好這樣的「認真」派,好萊塢更多的是帶「調侃」興致的政治諷刺片。1998年由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主演的《原色》(Primary Colors),就是以柯林頓1992年的總統競選為原型,順便加進了他後來和萊溫斯基小姐之間的緋聞因素。最有趣的是1997年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主演的《搖尾狗》(Wag the Dog),講述謀求連任的總統為了轉移國內媒體對自己性丑聞的關注,委派一個好萊塢製作人「製造」出一場發生在阿爾巴尼亞的虛構戰爭,好讓自己當一回英雄以贏得選舉的故事。可謂是將政黨競選的荒誕滑稽和好萊塢的光怪陸離結合得天衣無縫,令人不得不佩服編劇得創意。這類「調侃」性質的政治諷刺片火葯味沒斯通和摩爾作品那麼濃,同時又不像《美國戰隊》那麼肆無忌憚,是一種比較風趣優雅的諷刺。
不管以怎樣的方式去展現,政治總是以其復雜性和神秘性,提供給藝術創作者無窮的素材;也許過不了多久,今年的美國總統選戰,又將成為好萊塢的一道新的開心果。
⑤ 卧底英雄劇情介紹
卧底,是最神聖的,也是最危險的工作,每天都生活在謊言之中,即使對最親近的人,也必須守口如瓶,分不清黑白,承受著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煎熬,並沒有人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正從事著這份神秘而又神聖的工作。
梁志偉就是一名卧底,潛伏在黑幫中,試圖幫助警方調查其背後的陰謀,然而一場車禍,將他捲入了陰謀的漩渦……
電影中的卧底有不少來自更加傳奇的現實生活,戰爭與宮廷斗爭不斷的史傳與歷史演義中沉浮著太多卧底故事,其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
及至近代,民族救亡的背景與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更成了「卧底」活躍縱橫的溫床。《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原型叫做李白,犧牲於上海解放前20天。
傾向於感興趣和能發揮天賦才華的工作是人的本性,除了所秉持的信念與使命感外,「卧底」工作所帶來的戲劇化、刺激性與成就感,大概也是這群不能行走在陽光下的人選擇與前行的動力吧。
⑥ 求片名,一部美國電影,特種兵救一名美國女記者,是在塞爾維亞.波黑戰爭期間.有一個場景就是一名美國士兵和
無主之地 No Man's Land
劇情梗概:
故事發生在1993年,正是南斯拉夫內戰的最高峰。
某夜,一對到前線探查的克羅埃西亞士兵在大霧中迷路了,他們只得等到黎明再做行動。士兵們開著玩笑,很快就墜入了夢鄉。第二天一早,當燦爛的陽光碟機散了迷霧,他們方才發現已經身處戰線的最前沿,不遠處就是敵方塞爾維亞人的軍營。
塞族人發現了他們的蹤跡,很快對他們發動了進攻。寡不敵眾之下,只有一名克羅埃西亞士兵西基倖存下來,他躲進了一條處於兩軍交界處的廢棄的戰壕里。這片地方被稱為「無主之地」。塞爾維亞人派出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帶著新丁尼諾搜索戰壕。他們把一名克族士兵塞拉的「屍體」放在一枚地雷上,布置成一個陷阱,只要有人稍微搬動屍體就會引爆炸彈。當他們完成這項精心策劃的工作後,發現剛才還在的一枝步槍不見了,這時憤怒的西基從戰壕里跳出來,打死了老兵,打傷了尼諾。而他自己也受了傷。
於是現在就變成了西基和尼諾兩個人的直接對峙,但看來暫時他們誰都無力完全打敗對方。他們只能棲身在戰壕中等待機會。最令人意料不到的事發生了,被作為陷阱誘餌的「屍體」塞拉竟然逐漸蘇醒過來,原來他並沒有死,只是被打暈過去,受了傷。然而現在他們都陷入了一個極端尷尬的境遇中,只要塞拉一動,地雷就會爆炸,他們三人都將命喪黃泉。西基和尼諾只能為了擺脫這一困境而協調合作,共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讓塞拉保持安靜,靜止不動。並等待著救援。
顯然這兩個來自對立陣營的人之間充滿了敵視和仇恨,但為了打發時間他們還是開始了不那麼友好的交談。他們驚訝地發現兩人曾經喜歡過同一個女人,這一巧遇似乎令氣氛一度緩和。但很快西基和尼諾又陷入了更激烈的爭吵中,他們互相指責對方的國家首先挑起了戰爭,破壞了平靜的生活和美麗的家園。
他們的困境終於引起了雙方部隊的注意。克族和塞族人都向聯合國維和部隊求救,法國藍盔部隊的馬錢德軍士聞訊後趕來解決問題。但是最高司令部卻不準他介入這起敏感事件中。司令部里索福特上校正忙著與性感的女秘書調情游戲,根本無心管這樁棘手的麻煩。熱心的馬錢德決定不顧上級命令,盡其所能的幫助兩個可憐的士兵。但是他發現行動起來困難重重,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會說法語,溝通存在嚴重問題,而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官僚主義作風也令他無法取得進展。他試圖勸說兩人離開戰壕,但西基堅決不願拋下地雷上的戰友塞拉。在上司的嚴厲威脅下馬錢德只好一籌莫展地離開戰壕,他一走兩人之間的沖突再度升溫。
在歸途中馬錢德遇上了聞風而動的某國際電視頻道的女記者簡,她決心緊緊抓住這一好素材,於是威脅要將這種「不幹涉」行動曝光。馬錢德只好帶著她返回戰壕,並向上級報告,找來了炸彈專家。在新聞媒體的介入之下,這條小小的戰壕變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索福特上校看到這一事件逐漸白熱化,只能為挽回維和部隊的形象親自前去處理。
局勢似乎變得越來越失控了,每個人都各懷目的地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可憐的塞拉還能堅持多久呢?炸彈是否會爆炸?西基和尼諾會不會殺死對方?這真是荒謬的一天……
⑦ 跪求德國特工電影,【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https://pan..com/s/14iYNvZfyOtEQd4Dt-zuqmA?pwd=gkm5
CIA(美國中央情報局)探員湯姆•畢曉普(布拉德•彼特飾)在遠東某國執行任務失敗,隨即被當局逮捕,並將於24小時內被執以死刑。此時遠在美國,湯姆的搭檔,CIA探員內森 D.繆爾(勞勃·瑞福飾)正在為營救湯姆而游說CIA高層。因為涉及國際糾紛,CIA高層偏向犧牲湯姆而換取局勢的和平,而內森則認為搭檔的生命更加重要。內森與高層吵得不可開交,而在牢獄中的湯姆,回想過去,他與內森一同執行的一個個人物如走馬燈般在眼前重現。一對親密無間的搭檔,一段CIA探員的心路歷程。湯姆•畢曉普,一個平凡普通的CIA探員形象愈發清晰。
⑧ 如何評價《巨人的隕落》續作、「世紀三部曲」之第二部《世界的凜冬》
2016年新京報年度好書終極書單中,《巨人的隕落》被評為「年度暢銷類好書」,麋鹿為這本書當了大半年的「自來水」;等到《世界的凜冬》(《巨人的隕落》的續作)一出,麋鹿迫不及待地一睹為快,更為《世界的凜冬》跪了……好書啊!奉上書評一篇:供大家參考。
題記:請憑借我這韻文寫就的符咒,
_就象從未滅的余燼颺出爐灰和火星,_
_把我的話語傳遍天地間萬戶千家,_
_通過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_
_讓預言的號角奏鳴!哦,西風啊,_
_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_
_ ----珀西·比西·雪萊《西風頌》_
西班牙縱隊,有幾張中國面 孔,圖片來自網路
4.從大愛出發的冷靜歷史觀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
去年底《血戰鋼鋸嶺》熱映時,有位豆瓣網友在我《隕落》的書評下留言,問我看完《血戰鋼鋸嶺》後的感受。
那段時間,網路上對這部電影也是好評如潮,戰爭題材,梅爾·吉布森作品,於是我很欣然的去看了。但看完之後,我寫了篇不成熟的題為「兩個多小時,我受了次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觀後感。
梅爾·吉布森的作品,充斥著強勁的荷爾蒙,有3D技術加持的戰爭場面,真實到能引起觀眾的感官不適。我們的年輕人們在電影院中看得熱血沸騰,感動到無以復加;然而,我還是想說,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Uncle Sam」的普世精神之照耀,接受到的是美國的民主及愛國主義教育。
片子中的日本人,窮凶極惡、嗜血如命,舉白旗之前切腹顯得可笑而罪有應得。主人公戴斯的噩夢中,日本人就像幽靈與老鼠一樣,無處不在、令人深惡痛絕。
而事實上----沖繩戰役發生的時間已經是1945年。1931年開始的抗日戰爭的烽火,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燃燒了整整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中國軍民承擔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大部分使命。
1941年12月,日本在珍珠港偷襲美軍基地之前,美英奉行的一直是「綏靖政策」----即,不反對日本出兵中國,對日本的侵略「既指責又縱容」的兩面政策。
而直到在珍珠港被偷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美國這位世界警察才「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
可在電影《血戰鋼鋸嶺》里,美國被塑造成正義的化身,太平洋戰爭的背景被淡化了,中國人對太平洋戰場上的貢獻也沒有被提到;影片中美國大兵的形象是偉光正的,對於天主教的信仰是真誠的,對生命的大愛是無疆的;然而更重要的是,Uncle Sam是沒人敢惹的:列兵「好萊塢」哼唱道:
「山姆大叔和善又可親,可是你如果冒犯了他,那你就等著瞧……」(大意)
所以,豆瓣上甚至有人稱這部電影是「山姆大叔的徵兵宣傳片」。
同樣是以戰爭為主題,在肯爺的筆下,我們卻看不出有如此明顯指向的價值觀及歷史觀;作為讀者,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肯爺從大愛出發的冷靜的、成熟的、客觀的歷史觀。
從《隕落》到《凜冬》,肯爺的態度隨處可見:雖然對納粹的瘋狂進行了冷酷的批評,但是當蘇聯紅軍對德國展開反攻時,肯爺是這樣描寫沃洛佳的感受的:
當紅軍開始反攻進入德國時,沃洛佳看到《紅星報》上宣揚的恨意,覺得這種宣傳實在是「有點病態」,但更糟糕的還是一些隱含的內容。作者慫恿紅軍戰士打劫:「德國女人只是失去了本就是偷來的皮毛大衣和銀質餐具,蘇聯士兵不會拒絕來自與德國婦女的恭維。這是一把打開地獄之門的鑰匙。
對於社會主義的觀點,肯爺是借美國富家小姐黛西之口說出的:
「戰爭不是靠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企業打贏的,而是靠一起工作、共挑擔子的勞苦大眾,是靠在戰爭中出力的每一個人,這才叫社會主義。」
面對「隕落」的歐洲霸權體系,肯爺支持社會民主黨思潮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但一切都不能矯枉過正,對於社會主義者「破壞一切」的傾向,年輕的勞埃德有自己的看法:
勞埃德對工黨只有一點疑慮。許多社會主義者有清教徒的傾向,完全不能容忍感官上的享受,他們更容易接受犧牲和自我否定。他們覺得花園的美是浮華的,他們完全錯了。
很難想像,一個成長於西方話語教育體系下的歷史學家、小說家能有如此清醒及客觀的態度,我想,這與肯爺曾經學習哲學的經歷密不可分。這也是我認為「世紀三部曲」的可貴之處。作為英國人,肯爺沒有西方學者常有的優越感,沒有高高在上地評判「正義」歸屬何方,他只是一個冷靜睿智的歷史學家 ,一個細膩入微的文學家,一個視野開闊、思想深邃的學者,一個不激進也不盲從的思想家。
在《凜冬》的結尾,德國女孩卡拉被蘇聯紅軍戰士強暴後,選擇生下了強暴者的孩子。對於暴力和毀滅,卡拉和家人寧願原諒,寧願擁抱新的明天,因為:
「生命就意味著要接受一切---既包括兒女出生時的痛苦,也包括親人離去時的悲哀。
戰爭結束了,希特勒自殺,二戰最終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年輕人們接受著戰爭血與火的洗禮逐漸成長,政客們則因為各自國家的利益及個人的私慾,玩弄著「前進一寸也是進步的政治」。
除此之外,隨著兩顆新型武器在廣島和長崎的爆炸,一個新的世界開啟了大門。歷史中真實的人物萊奧·齊拉特(美國物理學家,1959年獲得和平應用原子能獎)看著核反應堆成功爆炸後的蘑菇雲說:「這將成為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天。」
肯爺的小說中,美蘇兩國就新型武器已經展開了諜報戰,很多科學家甚至因此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真實的歷史上,蘇聯的原子彈也實驗成功,柏林牆就要壘起了。
世界的凜冬過去,正如英國詩人雪萊所言: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肯爺在「世紀三部曲」的第三部《永恆的邊緣》中,又為那些可愛的人們安排怎樣的命運呢?
期待讀客圖書能盡快推出《永恆的邊緣》。
⑨ 從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到電影《跨過鴨綠江》都表達了怎樣的意義
這款預告片訊息顯示,該片由唐國強、丁勇岱等演員主演,全景式呈現抗美援朝歷史,該片已經處於了准備上映狀態。早前,同一題材的電影《長津湖》票房大火,這也成為電影版《跨過鴨綠江》票房大火的一個前提條件。「感動」「震撼」「真實」成評論高頻詞彙。
電影《跨過鴨綠江》用「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全景記錄,其 鏡頭與台詞,均能在歷史記載中找到依據, 使得作品有如一本「影像」歷史 。 大到風雲詭譎的國際格局和戰役布局,細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戰斗故事,都有極強的歷史解密感和現場還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