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斷舍離》:重塑自己,舍棄該舍的,還內心一片凈土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屋子怎麼收拾都感覺亂亂的,或是剛收拾完幾天馬上又一團糟;衣櫃里的衣服一大堆,但是每次出門約會都感覺沒有衣服穿;每天都會覺得時間不夠用,總感覺有很多事情做不完,被壓的身心疲憊。
《斷舍離》:重塑自己,舍棄該舍的,還內心一片凈土!
我們想要有一個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想要在外面擁有更好的形象,並且能夠高效能的處理我們的工作。 但大部分人在這種美好的願景下不斷地循環往復,有點改變後馬上又恢復到常態,總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也許不少人會覺得生活本就是這樣不完美,或者是自己天性屬於大大咧咧不會處理這種繁瑣之事!《斷舍離》的創始人山下英子並不這樣認為。她從瑜伽的哲學里提煉出了一種思維方式,讓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自我探查法」。
簡單地說,這是一本幫助大家通過有效手段從居家環境到個人的精神層面進行斷舍離的一套整理學思維。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評價說:「如果我們每天都踐行斷舍離,我們的 社會 將會變得更好。」
大海和湖泊有啥區別?湖泊是換流緩慢的水體,大海是一個大的水循環系統。河水流向大海,大海的水在經過蒸發等一系列自認現象到達陸地,最終回歸海洋,循環往復!湖泊的靜就像我們平日里的生活,沒有驚濤駭浪,沒有波濤洶涌。那這有什麼不好的呢,怎麼就會讓生活雜亂無章了呢!普通人的生活不都是這樣的么?
作者在書里直接點明了,斷舍離是能夠讓你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裡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她認為物質過剩的現代人總是一邊感嘆著「東西難收拾」,一邊視若無睹地過日子。 其實,我們雜亂無章是因為並沒有感受到斷舍離後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改變,尤其是那種由內致外,煥然一新的巨變,會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那我們該怎麼做斷舍離才能讓自己的人生開始轉變呢?在書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5種切實可行的「收納指南」法幫我們徹頭徹尾的改變!簡單地說,這5種收納指南不光可以運用在居家環境整理,還可以運用到心靈上的整理,讓精神層面煥然一新。
一、三分法
三分法指的是將東西根據大中小分為三類,書中說道: 人們的大腦已經非常熟悉把事物分成三部分的方式。二分法會形成對立,四分法則事無巨細,會導致遺漏。
大家不要小看了三的威力 ,《道德經》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顏色無數種,但都是由紅黃綠三原色構成。引用吳伯凡老師在《吳伯凡·認知方法論》中講過的一段話: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又極其厲害的思維模式。事情並不復雜,我們要撥開雲霧見青天,把自己內心的迷霧驅散,好好梳理一下,按三分法歸類,便可以不再迷茫,頭腦清醒。
二、7·5·1法
指將不同的位置的物品按不同的空間比例進行分配
留3成空白空間可以更好的調整更新,如果塞得滿滿的就無法進入新的東西,而且雜亂無章。很多人都容易產生一種心理,在收拾屋子的時候總覺得這個東西可能會用到,不能扔。但有的東西幾年也沒用過幾次,這是內心有種不安全感的表現。越這樣越容易改變,這樣看不見的地方在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能無視它,而是要打開櫃門清理它。
這也是一種自我內在的收納 ,現在的物質條件雖然好了很多,但很多人的內心是焦慮迷茫的,壓力也很大。大多數人就這樣默默的把這些情愫放在心裡,認為說出來也無濟於事。 其實,我們應該轉換下思路,讓這些內心的焦慮壓力釋放出來不是要讓別人來幫助自己,而是讓自己學會面對真實的狀況。任何情緒都會有一個根源存在,要一個個去解決攻破。 人生有無限種可能,把內心的秘密只留7分,3分空白,不斷地注入新東西,更替舊情緒。
書中提到:「美觀度限定量」為5成。正因為既不「炫耀」又不「隱藏」,空間才能自然地留露整潔美好的印象。」 這是一種外在的展示,如果我們太封閉自己,不願把自己展示出來,也是不利於集體生活的,自己的優勢也沒辦法讓別人注意,很難向上發展,但是如果表現的太過,又招人反感或是招惹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展示的美學我們也要知道,露5分留5分,給人以恰到好處的舒適感。
這一點看似有點啰嗦,但卻是很有必要的點睛之筆。沒有這個「1」是缺少靈魂的,折射到我們自身這1層代表什麼呢? 其實代表了一個技能或者獨特的優勢特點,能讓我們發光的東西。這樣才能讓人看的見,做不了太陽,起碼也要做顆星星。沒辦法讓全世界都看見我們,但總有部分人的目光會停留在我們這顆小星星身上。 如果沒有這個發光點,一定要努力去學習。這不是低調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真的不足夠優秀,這樣在工作中也是很容易被取代,生活也會很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全感。
三、1out1in法
先出後進的思維方式,出去一個再進一個,順序不能顛倒,這樣會形成良性的循環。 世界在變,我們也要變,但是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靜止不動,掌握好頻率,一出一進,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改進它,發現已經過時的技能,重新學習更新。這樣一點點進步,會產生巨大的變化。
四、one touch法
指物品拿出放入的動作簡化成2步,一鍵式取出來。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的自律,為什麼有些計劃根本堅持不了幾天?因為你制定的太繁瑣了,興奮的狀態一過,立馬拋之腦後,解決辦法就是把它足夠的簡化。
拿我自己來說,每天早上都堅持練瑜伽,但是,由於經常把屋子弄得很亂,瑜伽墊子上全是書。第二天起來如果還得收拾下東西再開始,就很容易放棄。當然,我也因為這個原因放棄了很多回。於是,每天睡前,我都會把要練瑜伽的地方整理出來,以便明天順利的進行。 沒有人喜歡繁瑣,這不是你給自己找的借口,人天生如此。我們不是要指責自己,而是要找到應對的方法。
五、自立自由自在法
指根據不同的物品進行的不同的擺放方式法。其實這個講的就是要我們學會靈活處理一些問題,刻意而為之反而顯得更不自在。 「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學會調整,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許沒有辦法一下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狀態,但是也要不斷地摸索前進,總會看到光亮的那一刻。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人體大約有100萬億個細胞,它們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新舊交替的變化,大部分在90天里就更新一次。斷舍離在我看來就是時時刻刻的在讓自己重生,就像人體的新陳代謝一樣,只進不出是不 健康 的狀態,所以,我們應該順應規律,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斷舍離》,[日] 山下英子
《吳伯凡·認知方法論》,吳伯凡
❷ 《斷舍離》:世上最沒用的三個字就是捨不得
安靜的時光,更利於人們靜下心來思考。
對於我來說,幸福的時光,莫過於坐在窗邊,或者靠在陽台上,安靜地聽書。
《斷舍離》是我聽過不下於3遍的書籍,到現在再聽,仍然很喜歡。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
斷舍離的核心就是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物品」為軸心 。以我為中心,就是不斷地審視物品,對現在的我是否需要、是否適合、是否舒適,相對於物品,時間和空間更重要。
世界上最沒用的三個字就是捨不得 。禪語有言: 捨得,捨得,有舍方有得 。在舍棄了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以後,才有空間容納新的。
小時候,我家經濟條件很差,我從小到高中結束,都沒買過幾件衣服,都是穿姐姐穿過的,要麼就還有親戚家送的。對於我爸媽這一輩人,他們苦日子過多了,是什麼都不捨得扔的。
記得以前,每年的梅雨季節來臨前和結束後,我媽總要搬出很多衣服曬,有些還是我們嬰幼兒時期穿的衣服,還有一些是已經破得不像樣且縫補過好幾次的衣服,也有一些是好的,但已經尺碼不合適的衣服。我問過我媽,這些還有啥用,又沒人穿。我媽懟我一句,沒人穿也不能扔呀。至於為什麼,她自己也說不出。
而最後,當我家重新裝修時,為了裝下衣服、被子等,衣櫃的數量比以前增加了2個。
其實,不單單是衣服,其他物品也是一樣。
今年我從出租房搬進了自家買的房子,在搬家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天啦,怎麼會有那麼多東西,有些我連它們的存在都不知道。果斷地扔掉一部分,一些不會再用的,但還是好的,就送人了。瞬間,心情都舒暢了很多。
我姐姐、姐夫因為兩人白天都要上班,就將老人接到身邊,幫忙帶帶孩子。記得有一次,我在那,看到我姐夫的媽媽在整理空紙箱,剛好趕上我姐夫回來了。我姐夫看到就問,這紙箱能賣多少錢?我姐夫的媽媽得意地回答他,紙箱5毛錢一斤,情況好,攢個一個月,大概能賣個十幾塊錢。我姐夫就說了一句:「3萬塊一平的房子上,你確定要放5毛錢一斤的紙箱?」
其實,勤儉節約是好事。可是, 過多的物品會消耗我們的時間、精力和感情 。
所以,別讓一些不需要的物品還來占據我們的空間和時間。及時放手,舍棄未嘗不是一種獲得,清爽的環境,美好的心情,節約下來的時間,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
建議, 就從當下開始,從眼前能看到的開始,斷舍離,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放下我們對物品的執念 ,不要再說捨不得。
今年因為幾對明星離婚的新聞,一度在各網站熱文不斷。當時有同事就問我,怎麼看待這事。我說,我沒有太大感觸,反而覺得這樣挺好。
正如馬伊琍所說:
情感中,我們更需要斷舍離。既然真的覺得在一起不幸福了,那就乾脆分開,各自安好。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里的李雪蓮,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為了糾正一句話,與形形色色的人周旋了十幾年,而最終,於她自己來說,也失去了很多。
有一些事情,不是堅持就一定有道理,也不是堅持,就一定能收獲自己想要的 。
我以前有個同學,在被分手後,整個狀態崩潰到極致,不吃不喝,說來說去,只有一句,我付出了這么多,到底是為什麼?他憑什麼這樣對我?好在後面有她家裡人的悉心照料。再一次聯系我的時候,已經是一名職場白領了。
這個世上,真的沒有誰離開了誰就活不下去了,如果真有,那也是被自身的執念所束縛 。
有一句話,我們耳熟能詳, 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
愛的時候,我們是認真的,分開了,也請灑脫。
別說我付出了這么多,我捨不得。 與其糾纏,徒增厭惡,不如放手,各尋幸福 。
我就不止一次地對老公說過,如果哪一天,你覺得遇到了一個人,怎麼樣都想和她在一起,認為那就是真愛,你不要瞞著我,我會成全你們。同樣的,如果什麼時候,我遇到了那樣的一個人,你也要放寬心。當然,只要我們欣賞彼此一天,就過好一天,珍惜當下。
寫在最後:願越來越多的人,都能學會斷舍離,舍棄不需要的,脫離執念,別再被捨不得所束縛。放得下比拿得起更重要。餘生不長,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周圍的人和事。
❸ 一半一半,剛剛好
《警世格言》里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世間並無十全十美的事物,豐於此者,必缺於彼。
做人,亦是如此。
友誼:一半是牽掛,一半是陪伴
一個人的生命,我認為,一半是活在朋友中的。
最開心的時候,是跟朋友在一起聊天,也許是分享生活里的喜悅,又或者是交流生活當中遇見的煩心事。
好朋友甚至可以不用經常見面,也不會覺得生疏,離得再遠,也有說不完的話,甚至不用多說,彼此都懂。
每年回家過年的時候,都會跟好久沒見的朋友見面聊聊天。
老實說我們平時甚至都不經常聯系,QQ很久沒用過了,微信彈窗上一條消息還是節日祝福。
好像在不同的階段,友情會在生活中的比重也會減少。但是當我情緒陷入低谷的時候,只用發一個朋友圈,就會有人在彈窗里問我:嘿,還好嗎?
這些傢伙啊,平時無聲無息,但是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就突然都會冒出來關心你。
年紀越大,朋友好像就越少。但留下來的那幾個就是真的關系很好。
逐漸的,我都成長為大人,但是大家坐在一起的時候,好像都是孩子。開玩笑的去搶奪盤子里最後一塊肉,猜你手裡剩下的撲克是哪一張。
正是因為我們用了整個青春的時間去互相陪伴,互相包容,所以可以無所顧忌地說話,肆意釋放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其實我們有時候需要的真的很簡單,就是陪伴。所有的煩心事好像只要說出來就覺得不過如此。
世間的關系好像沒有比朋友更穩定的了。
就像范瑋琪的歌里唱的那樣: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相信,朋友比情人更死心塌地。」
他們大吃大喝大哭大笑,拉拉扯扯打打鬧鬧,
奮力把你從不敢求助的孤獨里拽出來,推推搡搡若無其事地,擁著你向前走去。
他們讓你在日常的冷寂里感受到年節的暖,你不敢說謝謝,但你知道人生花團錦簇,某一刻終於和自己有關。
愛情:一半是信任,一半是坦誠
有時候愛情並非經受不住挫折,而是經受不住一次次的刻意為難。
一味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並不能真正地避免矛盾的發生,它總會在堆積到某一個點的時候爆發出來,遲早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大方地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因為只有說出來,問題才有從根本上解決的可能。
「他一整天不回我消息又不接我電話,你幫我分析分析,他有沒有可能正在和別的女人在一起啊?」
「今天我們又吵架了。可我想不通的是,為什麼以前每次他都會哄我,這次就不哄了呢,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自從朋友阿芒談了戀愛,我就時常收到她發來諸如此類的消息。
身為局中人的阿芒可能並沒有發現,她發來的那些消息里,字里行間透著滿滿的猜疑和不安全感。
我可以感受得到阿芒在這段感情里的那些掙扎。所以後來聽到她分手的消息時,我並沒有多意外,反而覺得這對她來說應該是一種解脫。
其實我可以理解,當你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便會忍不住想要了解他的全部。
只是有時候,憑借著強烈的主觀情緒引發的猜測,不僅會讓你自己活得辛苦,還會傷害到那個你愛的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即使你的心裡已經有了很多疑問和不滿,但如果不是到了必要時刻,你絕不會主動提出來。有時候你寧願打電話跟朋友說這些問題,卻不願和近在眼前的另一半好好地談一次心。
你變得小心翼翼,你變得敏感多疑,你企圖臆想出你不在時他所有的動態和心理活動,為此你上演了一出又一出豐富的內心戲。
可是這樣真的不累嗎?當在乎超出了正常的范圍,就容易變成可怕的佔有欲,最後傷人傷己。
就像麥克尤恩在《贖罪》里寫的那句話:
「人,歸根結底是一個物質存在,很容易受損傷,卻不容易修復。」
不是所有的傷口都可以完美地復原,即使後來不再流血,也仍然會有一個疤痕留在那裡,提醒你,傷害曾真實地發生過。
而愛情也是這樣。
電影《原諒他77次》里有一句台詞說: 「我覺得如果一段關系失去了信任,就已經可以判死刑了。」
兩個人在一起,如果有一個人總是愛胡亂猜測懷疑對方,究其原因,要麼是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要麼就是不夠信任對方。
當感情出了問題的時候,你通常會想是不是對方變心了,卻很少及時地反省自己,為什麼沒有給對方足夠的信任。
比起當感情里的「福爾摩斯」,不如愛得輕松一些。
一段好的感情不應該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兩個人共同承擔。
願你在以後的日子裡,能給對方多一點信任,願你能和對方開誠布公,也願你們能愛得熱烈又坦盪。
回憶:一半是珍藏,一半是遺忘
家裡大掃除時,跟隨一堆凌亂雜物出現的,是翻湧的回憶。
有兒時最喜歡的玩物,有陪伴七八年的舊手機,有以前珍藏的雜志……一段舊時光塵封在舊物里,翻出來展開時,是激活的記憶,是一台時光機。
以前看過一部關於斷舍離的電影:《時光機》
這部電影講述了從瑞典歸國的女主小琴,為改變生活方式,用「斷舍離」的6步方法,將與母親、哥哥同住的堆滿舊物的家,改裝成極簡主義風格的故事。
第一步:定下目標,尋找靈感
第二步:別緬懷過去
第三步:別感情用事
第四步:不要動搖,不要有心
第五步:別再增加東西
第六步:決定了就別回頭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琴和上了年紀的媽媽,以及開服裝網店的哥哥住在一起,兩個人都很念舊。這個任務要怎麼完成?
女主的家和我們大部分人的家差不多。幾十年的家當堆在小小的空間,負重前行,物品堆砌成了一面半高的「牆」。
小琴的目標是讓房間干凈整潔無異物。這意味著:要丟掉全部舊物。
小琴是個冷酷理性的人,她一步一步展開行動,毫不猶豫地把無用的舊物丟進龐大的黑色垃圾袋。
直到翻到一份舊時成績單,小琴猶豫了。她在意的並不是成績和評語,而是最後一行家長的簽名:艾瑞克劉。那是爸爸的名字。
這個男人,在她童年時狠心離開了自己和母親。
小琴一閉眼,把成績單塞進了垃圾袋。讓那些糟糕的回憶,隨著成績單一起被丟掉吧。「垃圾袋就像黑洞,扔進去就消失了。」
媽媽是個守舊的人,一切舊的東西,都是媽媽生命的一部分。家裡堆滿的物件,是媽媽不想忘卻的舊日憂傷。
父親不辭而別後,這些舊物像枷鎖一樣捆綁著媽媽,日復一日。
一架父親彈過的、早已失去音準的巨大鋼琴,占著不小的空間。這架鋼琴見證過小琴一家的快樂,父親曾經用它為小琴彈奏過生日歌。可這種快樂早已在小琴的家裡不復存在。
鋼琴彷彿成了母親回憶父親的唯一方式,也是母親過往婚姻的證明。扔了,她就一無所有了。
哥哥也是抱著朋友送他的紀念品不鬆手:「東西有沒有用,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的心意,這心意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兩種觀念在家裡激烈碰撞。
最終,哥哥在她的勸說下,改變了想法:「我只是習慣了現在這樣,忘記了可以改變。」
小琴丟掉了好友過去送她的生日禮物時被朋友發現了:「我的禮物無法讓你怦然心動了嗎?」
小解釋,但發現語言很無力,內心受到了動搖,開始產生了無法輕易割捨的情緒。
於是,她開始將物品歸還給曾經的主人。
接下來,往事浮現,友情、愛情、親情……東西能扔下,感情卻難舍。
第一對耳環歸還的非常順利。耳環的原主早就忘了,收到的時候異常開心。
一本畫冊更是讓一位朋友喜出望外:當年他托小琴買回來的畫冊,卻被小琴自己偷偷留下了,這么多年都沒有兌現諾言。多年過去,他依然惦記著這本畫冊。
翻找舊物的過程中,一些故事和回憶也隨之涌來。
小琴的好友准備結婚,小琴幫她找一張老照片。那是這對情侶尚未相戀時,第一次同框時的畫面。誰能想到,相片中這兩個還不熟識的年輕人,會在10年之後走入婚姻殿堂,而那張機緣巧合的照片,正是自己拍的。
這張普通的合影對小琴來說毫無用處,但對這對情侶來說,卻無比珍貴。交付照片的時候,記憶像潮水般涌來,他們幸福的哭了。
歸還物品,給小琴帶來了無法言說的體驗——這不只是和一些物品的告別;也是和他人、和過去的自己交流。
新年,小琴一個人住在曼谷的酒店,電視里放著新年煙火。小琴拿著唯一的全家福,進行了最終的靈魂抉擇——與父親,斷舍離。
父親無情離去,一身輕松,卻留給媽媽傷痛的回憶。
媽媽不願意扔掉鋼琴、保險杠和家裡的一切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承載過曾經的幸福。媽媽每天唱同一首歌,對曾經的愛情和拋棄難以釋懷。
最終,小琴還是瞞著媽媽賣掉了鋼琴。電影結尾,小琴面對原來擺放鋼琴的空間,眼淚不止……
物品是有「生命力」的,它交織著記憶和 情感 ,遺憾和幸福。
「當我們越是加快腳步向前走,想追趕上新的自己時,舊的自己就越是如影隨形。」
「斷舍離」,治不了困境,它只是一種思考如何獲得美好生活的方式。真正的極簡主義也不是靠不買和丟棄實現的,而是:
物質充盈卻不會為慾望所牽,感情豐富卻不會為情緒所累,過盡千帆卻不會懷疑人生。
人也好,物也罷,終究都是留不住的。
為了更好的生存,人類的心理防禦機制總是會篩選那些有用的經歷,壓抑那些負面的回憶。所以我們始終都生活在不斷遺忘、迭代更新的狀態中。
拿得起,放得下,不負當下,不懼未來。
無能為力的事,斷。
無緣的人,舍。
心中煩欲與執念,離。
唯願你過往不戀,未來不迎,不負當下。
孩子:一半是興趣,一半是培養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據說,這位媽媽月薪3萬,有個能賺錢的老公,夫妻倆只有一個五年級的女兒,家裡大頭的支出由老公負責,但她仍然為孩子的暑假而感到壓力巨大。
因為她為女兒定製的暑期計劃是這樣的:
一趟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在家請阿姨照顧,5000元;10節鋼琴課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這樣一算,孩子僅僅一個暑假,就花費了35000元,這還沒算上生活上的開支。
這篇文章一出,引起了許多父母的共鳴。
在他們看來,這是 育兒 「標配」,達不到這樣的配置,就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有個朋友也是這樣的 育兒 觀點,她說,有些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只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才是硬條件。
她懷二胎的時候,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對著肚子里的寶寶唱英文字母歌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寶寶出生之後不會太抗拒,之後再進行催眠式的教育,為的就是讓小孩比別人早學會從A唱到Z。
為什麼這么急著讓孩子接受「教育」呢?
她說,大兒子小的時候沒有重視學習,導致面試了好幾家幼兒園都失敗了,別人的小孩6個月就開始上各種班,而自己的大兒子6個月的時候是在玩,這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實現在,這並不是極端個例,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相信你也曾看到,很多孩子剛出生幾個月,就被帶去上各種班,話還說不順溜,就開始不停地學習。
我的童年也有著各種補習班,繪畫,鋼琴,跆拳道……可是我卻覺得,現在的孩子比我兒時要忙碌得多。
暑假想帶表弟表妹來老家玩,阿姨卻總是拒絕:「他們下周就要開始夏令營了」、「妹妹的補習班馬上就要開課了,下次吧」……
都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看著妹妹上補習班時疲憊的表情,一點都沒有八九歲孩童應該有的活力,也不知道這樣的忙碌是否是值得的,但是好像停下來片刻,都會被「別人家的孩子」彎道超車。
每個孩子的出生都曾被熱切的期望著,也許這樣的熱切期盼會成為孩子肩上的重擔,守護孩子純真天性的同時,怎樣將他們培養成優秀的人才,這就是我們未來亟需解決的問題了。
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不過是各自的花期不同。
有些花,破土而出後便能燦爛綻放;而有些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期。
多給點耐心,不要看到別的種子開花結果,就斷定自己孩子不是好種子。
相信孩子,靜待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從一開始,他就註定是要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半因半果,半得半失
未來之事多兩半
而人生,就在這一半一半之中
做人做事,不求事事周全
只求不負一半
這樣方能知足常樂,生活圓滿
❹ 這部泰國片《就愛斷舍離》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題材新穎,值得一看嗎
泰國片近年成為大陸市場的上升股。優質的故事內容和大膽的題材選擇,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不過,隨著短暫的新鮮感過去,觀眾對泰國片的評價也逐漸變得客觀了。比如即將發布的《就愛斷舍離》,現在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6.9。《就愛斷舍離》又名《時光機》,本片陣容豪華,屬於泰國頂級電影團隊。這部泰國片《就愛斷舍離》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題材新穎,值得一看嗎?
一般來說,《就愛斷舍離》的名字可能有點廢話,但這部電影繼承了過去優秀泰國片的優點。就像一個單純的孩子,想要的東西都會有,表達出來的情感展現在觀眾面前,而這恰恰是作品能否打動觀眾的關鍵。即使電影2019年在泰國上映,我想在大陸上映的時候觀眾也不會吝嗇電影票。畢竟,這個故事真的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