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2. 好萊塢製片廠有哪些大導演分別屬於哪些公司各自創作理念是什麼都擁有哪些明星
好萊塢最早的八大影業是指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華納(Warner Bros.)、聯美(United Artists)、環球(Universal)、哥倫比亞(Columbia)和雷電華(RKO)八家,這八家電影公司創立組成的美國電影協會(MPAA)為所有在美國上映的影片分級,並為美國電影的利益進行游說。
當時的八大影業全是壟斷企業,特別是前5家公司,不但壟斷了電影製作、發行各個環節還擁有自己的院線,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迫於美國反壟斷法而出售了自己的院線(但目前大電影公司又開始介入影院經營,如索尼已擁有美國最大院線20%的股份)。由於失去院線加上電視普及的沖擊,八大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並導致雷電華在50年代破產,但因為迪斯尼(Walt Disney)的崛起,填補了雷電華留下的空位。
之後好萊塢開始進入蕭條期,20世紀70年代,原來的第一大公司米高梅逐漸衰落,而被聯美收購,但聯美的好日子尚未開始,就因為投資了影史上最最虧本的「巨片」《天堂之門》而破產,反而要米高梅來收拾殘局,組成了米高梅/聯美(MGM/UA),八大影業變為七大。與此同時,一些小公司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立並嶄露頭角,象三星(TriStar)、新線(New Line)、卡洛可(Carolco)、奧利安(Orion)等,但它們始終沒有達到七大的規模,三星和新線直到被大公司收購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好萊塢開始復甦——大購並開始了。先是依舊衰弱的米高梅被CNN的母公司特納廣播收購,特納已經有了新線和城堡岩(Castle Rock——《申肖克的救贖》、《綠色奇跡》等名片的製作公司)兩家電影廠,並很快發現米高梅的爛攤子很難消化,於是特納在留下米高梅唯一值錢的東西——世上最大的影片庫來充實自己的電視節目後(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米高梅/聯美的老片的DVD是由華納發行的原因),就把米高梅轉手給了一家義大利金融財團,唯一讓米高梅感到一絲希望的是特納沒有奪走007的版權。
1985年,即使《星球大戰》三部曲的發行也未能使福克斯擺脫破產的陰影,澳洲人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及時出現並收購了它,媒體大亨默多克確實有起死回生的絕招,在新聞集團的運作下,福克斯不但恢復了昔日的輝煌,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美國第四大電視網FOX。
日本的索尼收購了CBS唱片後也在1989年從可口可樂手裡收購了哥倫比亞和三星,組成了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Columbia-TriStar),盡管新公司一開始連續多年的虧損讓索尼不堪重負,但索尼並不願放棄。而索尼的同鄉松下在收購環球及其母公司MCA後,發現盈利遙遙無期,也未能給其影音硬體的銷售帶來多大好處,便將MCA售與了加拿大酒業巨頭西格瑪。
迪斯尼通過《小美人魚》也重展雄風,並且為了區別其兒童片的發行,迪斯尼成立了專門發行「大人片」的試金石(Touchstone)和好萊塢影業(Hoolywood Pictures),並將三個發行品牌集合為比威發行公司(Buena Vista——BV)。但進入90年代後,憑借《本能》、《終結者》系列等成功巨片春風得意的卡洛可卻開始遇到了大麻煩,它的規模無法承受連續進行的大投資,《割吼島》的失敗讓它血本無歸、掏空家底,《星門》的上映讓卡洛可徹底破了產,它的影片庫出售給了米高梅。
時代華納在90年代收購了特納廣播,新線和城堡岩也就加入了時代華納。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新世紀,七大公司全部都成為了跨國傳媒集團的一部分:迪斯尼收購了美國最大的獨立片商Miramax和ABC電視網;派拉蒙被擁有MTV的維亞康姆(Viacom)收購,並建立了UPN電視網;福克斯重組為福克斯娛樂集團並建立了美國第三大獨立片商福斯探射燈(Fox Searchlight);時代華納與AOL合並;西格瑪收購了寶麗金後,由於發生巨額虧損,又被法國媒體巨頭維旺迪購並,重組為一家新公司維旺迪-環球(Vividen-Universal);米高梅盡管仍未恢復元氣(其市場份額甚至不及Miramax等獨立片商,海外發行權也委託給了福克斯),但也建立了自己的有線電視網,並且既收購了卡洛可影片庫後,又收購了奧利安、寶麗金影業等破產公司的影片庫,重新擁有了世上最大的電影庫。當然,新成立不久的夢工廠(DreamWorks)也開始顯露實力,但無論從其市場份額還是涉及業務的深度廣度來說要成為新的第八大還有距離。因此,現在八大影業已成一種俗語,指的是好萊塢的主流片商,真正稱的上「大」的目前只有7家,也就是美國電影協會(MPAA)目前的7個成員:索尼影業(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斯尼(Disney/Buena Vista)、華納(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環球(Universal)、米高梅(MGM/UA)。
關於夢工場的一點意見 (周黎明)
就目前的形勢來說,它已完全有資格當第八大。它唯一的不足是缺乏片庫,還有產品線不夠長,如沒有電視劇產品,唱片業也未發展起來等。
八大現在也只是個泛指了.......... (flyerzeng) 原來的八大片廠是從更早前的五大派生而來,而到了90年代,大型公司的並購和分裂時有發生,很多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交易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像MGM這樣的公司,一年投拍和上映的A級製作的大片都非常有限,收益也和後起的諸如新線或夢工場這樣的公司不能相提並論,甚至連遠景旗下的一間公司,如試金石都不如,這樣的公司列在八大里,也多數屬於象徵意義的.......
MGM經過數次的轉讓和並購,它的電影庫也不是完整的,目前的MGM擁有的是U/A,ORION,POLYGRAM及60年代後MGM自行拍攝的影片,基本是這么個范圍,那個CAROLCO的電影庫根本就不在MGM,而在藝匠公司手裡,這個藝匠最近好像和獅門合並了.....而藝匠似乎又是被法國的CANAL+控股的,而環球又和這個CANAL+有些什麼瓜葛........總之,CAROLCO的東西並不在MGM手裡...........而且特納在MGM的時候,已經把很多的早期MGM打包出售過,所以像<雨中曲>,<亂世佳人>這樣的MGM經典,現在是在華納手裡.........
應該沒有各自的創作理念。什麼片賺錢就拍什麼片嘍。演員和導演不屬於製片廠,但是屬於經濟公司。
3. 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內容和創作上有什麼不同
對於習慣看美國電影的人來說,歐洲電影就是另類!
首先,歐洲電影比較情緒化,個性突出,節奏不像好萊塢那麼快,結構也比較臉色,故事性不太強,有一種悠然自得的味道。用商業生產的觀點看,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理念不大相同,歐洲人看重藝術標准,而好萊塢似乎更注重研究標准藝術,也就是能夠適合全人類的口味,因為它恰恰要淡化這種地方色彩,以便於它更方便地進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里用得上一句文學術語,沒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客觀地說,不管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引領當今世界電影潮流的還是美國影片。在整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美國電影的沖擊。據歐洲電影評論界的統計,歐洲國家電影市場平均70%至80%是美國影片,只有法國略好一些,但美國影片也占其國內電影市場的50%。至於電影出口,除法國和西班牙影片等由於語言和文化優勢,可以分別出口到歐洲、非洲等法語國家和拉丁美洲等西班牙語國家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電影幾乎已經完全地方化,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市場。為了扶持歐洲電影,歐盟給成員國售出5個拷貝以上的影片提供一定資助,但這也如杯水車薪。電影的發展需要市場,而市場的決定者是觀眾。
美國電影的優勢是它的商業化、全球化和貼近觀眾,即便是發生在美國的事,也能引起其他國家觀眾的共鳴,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電影無法比擬的,它也是美國電影贏得市場和觀眾的原因。
面對美國影片的強大實力,中國電影遠沒有走俏歐洲。比如在比利時,不少美國影片的DVD可以輕而易舉地銷售上萬張,而中國電影的DVD最多銷量也不足2000張。盡管中國的許多導演和演員在世界上已頗有名氣,但要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國電影人還要進行電影商業化的探索。
1.國際電影市場概況
在人類諸多的文化藝術形式中,電視和電影的影響力最大。電視作為最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是諸多藝術表達形式的載體,而電影是美術、戲劇、音樂、攝影等多種文化藝術的匯流。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優勢互補的。二者的合作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爐和舞台。並且,以此二者的合作為契機,可以形成多種文化形式的大市場,這是很多國家從政府到企業最關注的問題。換句話說,電視和電影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入口,由此也說明了電視和電影的文化敏感性。
這種敏感性首先體現在國際貿易法規的制定中。事實上,自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談判以來,電影業的問題就成為諸多紛爭里的一個焦點。美國希望電影業被囊括進談判條約里以便於電影能和其他商品一樣參與流通。歐洲國家則堅持認為電影業應該被排除在條約之外,因為沒有配額制度和關稅規定的保護,他們的電影業將抵擋不住主要來自美國的沖擊。當時談判協商的結果是做出規定,允許個別國家保留配額制度。
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談判中,美國又一次提出關貿總協定中應該包括電影和電視節目。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則以「文化例外」為旗號,經過激烈爭論,終於在關貿總協定里成功地將這兩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排除在適用於一般商品的規定之外。
對於歐洲來說,在關貿總協定里就電影和電視節目所做出的抵制,超出了一般經濟上的意義。因為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地方電影被視為民族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商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電影和電視節目、唱片和書籍等,在加拿大被稱為「文化產業」,在英國被稱為「藝術行業」,而在美國它們則成了「娛樂業」。現在,許多國家對文化業實行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上的保護和管理,對什麼是文化和什麼是娛樂還沒有做出區分,而將二者一律視為文化范圍提供保護。
然而,在1993年烏拉圭談判僵局中,美國的貿易代表、1988—1993年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主管Peter Morici則將電影業基本等同於一般商業。「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我認為它主要是一個商業問題,而非一個文化問題。」「從全球范圍來說生產什麼主要由好萊塢自己決定。我們擁有一個競爭力很強的行業,這個判斷當然是根據我們銷往世界各地的電影的數量做出的。」
正是因為電視和電影在文化產業中的獨特地位,在國際貿易法規的許可范圍內,圍繞著二者所進行的國際文化貿易戰已經在全球展開。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就客觀實力而言,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與美國電影相提並論。一方面,美國電影牢牢控制著美國本土的市場主導權(其國產片票房佔全年票房總收入的96%),另一方面它還跨國界控制著其他國家半數以上的電影市場份額。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 :「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在這樣的貿易戰中,歐洲國家始終沒有放棄。
2.歐洲電影業的保護
在美國製作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大舉進攻前,歐洲許多國家勉力維持著各自的文化特性。對於具有相似政治文化背景和共同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而言,政策壁壘是它們最有效的手段。制定文化保護法是保持民族創造力不竭的方法之一。如此一來,美國的許多貿易合作夥伴在從鞋子到計算機的各種商品都大開通商之門,但在外國視聽產品的交易中堅持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度和關稅。文化保護法允許許多國家鼓勵本國的電影創作,否則在好萊塢攫取全球市場的努力面前那些國家的這一行業將難以為繼。然而即便有了這樣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國家自己的電影業利潤只相當於美國娛樂業的一小部分。而且,美國發行商將這樣的法律稱為貿易壁壘加以抵制。
2003年8月31日,歐盟各主要國家的文化部長們出席了在威尼斯電影節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這個發布會的主題是如何促進歐盟各國間電影的相互交流,推動歐盟各國電影業的共同發展。這份最終報告的題目是:歐洲電影作品在歐盟內部的運作機制和新技術。報告一開始就歐洲電影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給予了說明,盡管歐洲擁有非常優秀的電影傳統,而且各國每年電影的產量也很高,但是電影的收益卻不容樂觀。很多國家的電影只能在本國流通,並且面臨來自美國商業大片的強大沖擊。報告認為,歐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歐洲的電影只有全面進入歐洲市場,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歐盟各國之間就必須加強合作。就像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義大利文化部長的發言所指出的,歐盟各國部長們實際上探討了振興歐盟電影業的第三條道路,就是在既不實行電影保護政策,又不改變歐洲電影固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通過加強歐盟內部各國之間的發行體制,實現歐洲電影的復興和繁榮。③
為了減弱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歐洲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一些歐盟成員國通過設立某種標准,規定電影院放映非歐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在法國這個標准被定在40%。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引進較小比例的美國影片以緩和國內電影業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方式上,法國政府的立場比較強硬。每一張由法國影院售出的電影票,票價的一小部分都會用於資助法國的電影製作。因此如果美國電影票價銷售佔到法國總票房的60%,將會有一大筆錢被法國電影行業利用。第三種方式是歐洲國家進一步互相開放市場,而且還接納了一定數量的非歐美國家電影。以法國電影為例,其本國電影所佔份額已經達到38%,如果再加上其他歐洲國家電影所佔據的6%,其他非歐美國家所佔據的2%,這個鬆散的「非美電影集合體」基本占據了接近半數的法國電影市場。換句話說,在法國電影市場上,非美國家電影所佔份額幾乎可以和強大的美國電影平分秋色了。正如有的理論家所說的,「人們試圖以好萊塢的全球戰略來抗衡好萊塢」。強調藝術的歐洲電影產業與崇尚商業的美國電影產業在相互博奕之間逐步達成一種動態平衡。④
此外,為了支持歐洲視聽文化的發展,歐盟建立了「媒介計劃」(the Media Program)。歐洲委員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構築一個歐洲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多媒體製作的工業機制,從而與非歐洲的視聽產品相抗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歐盟在2001-2005年裡為之設立了40萬歐元的預算撥款。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歐盟還試圖盡量充分利用歐洲的電視頻道資源以獲得視聽業最大程度的發展。開發和鞏固市場花費甚巨,但歐盟認為這將提高該行業的經濟收益。如果歐洲的諸多電視頻道能夠把它們的一部分資源用於歐洲電影的宣傳上,將會大大提高後者的普及度;而且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盡管跟美國的奧斯卡相比差距還很大,但它對歐洲電影業的發展也是個極大的促進
4. 歐洲、北美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相互間的差別是什麼,共同點又是什麼
主要特點:歐洲是電影的誕生地,最注重藝術探索和創新,三次電影運動(新現實主義、新浪潮、新德國電影運動)都發生在歐洲,北美則首創工廠流水線式的電影製作方式,其商業電影和類型片製作登峰造極,其最高成就和代表就是好萊塢電影。
相互間的差別:歐洲人將電影發展成一門藝術,美國人將電影發展成財源滾滾的工業,歐洲對電影的貢獻在藝術層面,北美對電影的貢獻在技術層面。歐洲電影多作者電影或作家電影,北美電影則更強調製片人作用。歐洲電影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理念,適合小眾趣味,北美電影則更適合大眾。
共同點:他們都拍電影,而且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美國電影也追求藝術,在好萊塢這樣的大工業之外,也有獨立電影,具極強藝術活力和探索精神.歐洲為了抗衡好萊塢,也積極探索類型片上的出路。
5. 為什麼國外的經典電影這么多
因為國外的電影事業發展得十分的早,在1888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展,並且在1896年到1912年的時候就出了很多的早期電影作品。而之後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國外的電影事業發展的也是十分的迅速,並且獲得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國外的電影事業有著完善的電影拍攝體系,以及導演培訓體系,而且電影導演更多的是想拍攝一種展現生活以及自己想法的一些作品,而不僅僅只是為了獲取票房收益。而相反,中國的電影事業發展得較晚,雖然當初香港電影界發展的十分的優秀,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藝人和經典作品。但是隨著導演、製片人、投資人想要獲取更高的收益以及明星藝人想獲得更高的片酬,導致中國的電影事業發展被國外的電影事業遠遠的甩在身後。
6. 美國好萊塢電影製作體制
電影的性質決定了製作期間所需工作團隊的規模大小和類型。許多好萊塢冒險電影需要電腦運算的影像(CGI),必須由非常多的3D模型設計師、動畫師、動態描繪師和其他人員來製作。然而,一部預算較低的獨立製片電影,可能僅由小型的工作團隊製作,通常薪資待遇也較低。全世界每個地方使用著各種不同的技術、演出和類型風格進行電影製作,並且也有截然不同的預算范圍,從中國大陸縣市政府出資贊助的紀錄片,到在美國的製片廠系統內,完全以商業利潤為導向的電影製作。
並將之轉換為拍攝的藍圖。
前期製作:為實際拍攝作準備工作,過程中將會僱用聘請演員和工作團隊、挑選拍攝地點,以及搭建場景。
中期製作:拍攝錄制電影內容的原始片段
後期製作:剪輯影片並同時剪輯劇中對話(但是與影片分開進行);創作、演奏並錄制背景音樂(和歌曲)、設計並錄制音效;製作並加入電腦「視覺」數位特。所有音訊元素被混合成稱為「stem」的主音軌,之後將主音軌和影片合並。此時電影正式完成(好萊塢稱為「鎖定」(locked))。
銷售和發行:針對潛在可能的買主(發行商)舉行試片,發行商購買電影後將之送往電影院和/或發行成DVD等家庭數位媒體。
好萊塢風格的製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費3年的時間。第1年是進行發展階段,第2年開始前期製作和正式拍攝,第3年則進行後期製作和發行。
7.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7)國外電影製作理念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