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或俄羅斯拍攝的二戰電影(蘇德戰場)有哪些在哪些網站能用迅雷下載
斯大林格勒戰役
主演:托馬斯.克蘭特曼恩
簡介: 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發生沖突的第一年,從任何角度看來都是德軍勝利的一年。盡管沒有佔領莫斯科或列寧格勒,但他們卻占據了這兩個...
2. 邪惡帝國的興起有二嗎
有。邪惡帝國的興起是美國歷史類型的電影,由克里斯蒂安·達圭執導,羅伯特·卡萊爾等主演。邪惡帝國的興起二目前只能在西瓜視頻觀看,發布者為老威觀史。
3. 求俄羅斯電影《西伯利亞理發師》的迅雷下載地址或者bt種子,請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
《西伯利亞理發師》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西伯利亞理發師》是由俄羅斯3T電影製片公司出品的愛情片,由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執導,朱莉婭·奧蒙德、歐列格·米契柯夫、理查德·哈里斯、阿列克謝·彼得連科領銜主演。該片於1999年2月20日在俄羅斯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俄國男人和一個美國女人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發生了一段悲劇的感情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4. 俄羅斯帝國的創始人是誰
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1672—1725),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史稱彼得大帝。生於1672年5月30日,1682年,與其兄伊凡同時即位,立為「第二」沙皇,由其異母姐姐索菲亞攝政。1696年,伊凡病死,彼得為惟一君主。
在索菲亞攝政時,彼得隨母住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皇村。在這里,年幼的彼得除了認字讀書、背誦聖經,最愛乾的是三件事:一是學木匠、鐵匠、泥瓦匠和雕刻匠等手藝活,這培養了他從小對科學的熱愛;二是經常同一幫小孩拖著一條破舊的帆船,到鄰近的河池裡練習駕船,請外國僑民教他數學和航海知識,這使他從小受到了西歐文化的影響,為他以後創建海軍,向歐洲先進國家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奠定了思想基礎;三是經常同來自鄉下、宮廷里的少年侍從和馬夫以及名門子弟,用自製的木頭刀槍玩攻城奪地軍事游戲,並且和他們一起組成了兩個童子軍團——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軍團和謝苗諾夫斯基軍團,後來,這兩個軍團就成了他的最精銳的嫡系部隊。
1689年1月,17歲的彼得遵從母命,和貴族之女洛普辛娜結婚。按朝廷的傳統,皇上結了婚,即應該親政。可是野心勃勃的索菲亞不僅不交權,反而策動射擊軍叛亂,試圖殺掉彼得,由自己當女皇。彼得預先得此消息,果斷率領他的「童子軍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了射擊軍,抓住了索菲亞,把她關進了謝爾也夫三聖修道院。然後,他把朝政交給了母親納雷什金娜、舅父納雷什金和寵臣鮑里斯·戈里津等人,自己仍回到皇村,訓練他的童子軍團。
彼得親政初期,俄國還是個極其落後的內陸國家。在他之前的歷代沙皇為了打通通往西方的出海口,不斷進行征戰,但是都未能如願。彼得執政後,為實現先皇的遺願,一邊擴充軍備,一邊廣收人才。他在莫斯科僑民區發現瑞士僑民列福爾特精通軍事,便聘用他為軍事顧問;在視察圖拉城時,發現鐵匠德米多夫既會修理槍械,又善於經營,便當場許諾撥給經費5000盧布,讓他在該城創辦一座軍工廠,後來又任命他擔任俄國軍工大臣。
經過一番准備,彼得以「第一炮手」的身份,任命謝英為陸軍統帥,率領3萬俄軍於1695年1月,同土耳其爭奪黑海要塞亞速,企圖為打通黑海出海口鋪平道路。可是,俄軍和土軍剛一交火,就被土軍打得落花流水,望風而逃。夾在俄軍中間的「第一炮手」慌忙向追擊的土軍開了一炮。沒想到,炮彈竟落在了俄軍當中,炸死了一大片俄軍士兵。彼得趕緊下令撤軍。第一次遠征亞速的失敗,使彼得認識到,俄軍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海軍,不能從海上封鎖亞速;俄軍使用的大炮都是一些陳舊、生了銹的玩藝兒。土軍勝利的原因在於擁有海軍,可以不斷從海上輸送援軍和軍需品,而且裝備精良,使用的火炮先進。彼得在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以後,立刻指派列福爾特在頓河沃龍涅什建立造船廠。經過半年,列福爾特就造出了30艘軍艦和一批運輸船及快艇,並且組建了一支海軍艦隊。1696年5月,彼得任命列福爾特為海軍司令,再次發動了進攻亞速的戰爭。俄軍從水、陸兩路同時包圍土軍,迫使土耳其軍隊投降,俄軍終於佔領了亞速。
1697—1698年,彼得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組成了一個由250人參加的使團,由列福爾特和戈里津率領。他本人化名「米哈伊爾」,混在使團中間,隨團考察歐洲諸國。使團先訪問了波蘭王國,與波蘭國王締結了反對瑞典同盟,接著考察了荷蘭、英國和奧地利等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和風俗民情。彼得每到一地,顧不得旅途勞累,立刻帶著幾個心腹,時而扮成工匠,跑到店鋪作坊、造船廠或者鑄炮廠拜師學藝;時而充當水手,溜到軍港碼頭觀看海軍演習;時而自稱學者,拜訪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造船師;時而假裝留學生混進軍事院校,旁聽軍事課程;有時又作為遊客,參觀天文台、科學院、圖書館,收集國外科學資料和藝術品。為了了解英國議會情況,他竟然不顧身份,偷偷爬到議會大廈的隔樓,朝下觀看議員開會的情景,結果被衛兵發現逮住。盡管彼得在此次出國考察中出了幾次洋相,但是收獲頗大。使團回國時,從歐洲國家購買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和機器設備,聘用了上千名水手、炮手、工匠、技術專家和學者。同時,也使彼得本人大開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轉變了觀念。
彼得一回國,就在俄國推行歐化政策。他先從「割鬍子、剪袖子」開始。當時的俄羅斯人年紀輕輕的就蓄起了大鬍子,以致外國人把俄國稱為沒有生氣的老人國。據傳說,鬍子是上帝賜給男人一件最珍貴的禮物。誰的鬍子最長,誰的品德就最高尚;誰的鬍子最濃密,誰就最威嚴,有人甚至把鬍子作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資本。因此,當割鬍子的消息一傳出,立刻就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教會乘機造謠說:「割了鬍子的人一定會受到上帝的懲罰!」彼得不信這個邪。他親自動手割掉了幾個近臣的鬍子,然後下達詔書:凡抗拒割鬍子的人必須交納蓄鬍稅。富商每年交100盧布,領主和官吏每年交60盧布,一般居民交30盧布,農民進城每次交一戈比。交了稅的人,發一銅牌掛在脖子上,以做憑證。由於採取這一強制措施,蓄鬍子的人越來越少了。接下來是「剪袖子」。俄羅斯人歷來喜歡穿拖地的長袍(或長褂),外罩一件長袖坎肩。這種穿著,走路幹活礙手礙腳,很不方便,而且有損儀容。彼得對此深惡痛絕。於是下令:「俄羅斯居民身著外衣之長,以銜接吊襪帶為度,內衣則應短於外罩,衣袖不得超過手腕。違令將予以重罰。」
割了鬍子,剪短了衣袖,俄羅斯人顯得精神、利索多了。「割鬍子、剪袖子」似乎是兩件不起眼兒的小事,但是在彼得看來,這卻是革除俄羅斯人陳規陋習、破除守舊觀念、革新社會風氣、推行歐化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對自己的權威是否確立的一次檢驗。實踐證明,無人敢於公開和他的權威挑戰。
1700年元旦過後,彼得收到了俄國駐外使節的報告:土耳其已同意和俄國簽訂為期10年不再交戰的和約,丹麥和波蘭王國答應,支持俄國反對瑞典。彼得得此消息,即於同年8月率3.5萬名俄軍進攻瑞典波羅的海的要塞——納爾瓦(史稱「北方戰爭」,1700—1721)。結果,被早有準備的瑞軍打得一敗塗地,俄軍180門大炮全部丟棄,300名軍官被擒。彼得逃回莫斯科後,惡狠狠地對大臣們說:「此次進攻只是戰爭的開始,絕非戰爭的結束!」他當即下令,把每三個教堂中的一個教堂里的鍾搬來鑄炮;兵員不足,農奴中的青壯年男子也可招來當兵(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兵權利);艦船不足,他親自趕到造船廠,揮斧和工人一起造船;缺乏軍官,即從他的兩個「童子軍團」中,破格提拔年輕軍官來代替。經過一年的緊張准備,一支配有300多門大炮、幾百艘艦船的5萬多人的討瑞大軍就重新建起來了。
1701年,彼得利用瑞典和波蘭交戰的機會,再次進攻瑞典在波羅的海的要塞。經過激烈戰斗,俄軍接連攻佔了諾特堡、寧斯干茨堡、多爾巴得、納爾瓦、愛斯蘭等城堡以及涅瓦河沿岸和芬蘭灣南岸的一些地區。從1703年5月起,彼得開始在所佔領的寧斯干茨堡地區,大興土木,修建未來的新都——彼得堡。
1708—1709年,彼得又親自指揮了列斯納亞戰役和波爾塔瓦戰役,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在取得了陸地上的絕對優勢後,他便命令新建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海上向瑞軍發動攻勢。在1714年和1720年所進行的漢古特和克琅加姆兩次大海戰中,俄軍徹底打敗了瑞軍,迫使瑞典在芬蘭簽訂了《尼什塔特和約》。長達21年的北方戰爭,終以俄國的勝利而結束。俄國不僅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而且獲得了芬蘭灣、里加灣、部分卡累利阿、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
1721年10月,俄國樞密院授予彼得一世為「大帝」和「祖國之父」稱號。俄國國號也因此改名為「俄羅斯帝國」。
北方戰爭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勝利,是與彼得大帝在此間進行一系列改革分不開的。在經濟方面,彼得通過貸款和提供優惠辦法,大力發展工業,其中以開礦、冶金、紡織和造船業發展最快。為發展農業,彼得徵集了數以萬計的農奴開鑿運河;為發展商業,又新建通商口岸,獎勵輸出,限制輸入,保護關稅。在軍事方面,廢除了在彼得執政初期曾發動過兩次政變的射擊軍和貴族騎兵,以義務兵制來代替雇傭兵制。通過徵兵、造船、造炮等措施,建立了一支由步、騎、炮、工組成的20萬人的正規陸軍和一支由大小各式艦艇895艘、2.8萬名水兵組成的海軍艦隊。在文化教育方面,彼得特別重視專門人才的培養,大興辦學之風,親自創辦了算術、造船、航海、炮兵、醫護、工程技術、礦業學校以及海軍學院等。選送留學生到國外深造,規定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學會一門算術和外語,否則,剝奪貴族全部特權,不畢業者不得結婚。此外,他還建立了俄國第一個印刷所、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籌建科學院,創辦了俄國第一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在政治方面,彼得取消了反對他的領主杜馬,建立了國家最高政權機構——樞密院和9個中央機關委員會,重新把全國劃分為8大州50個省,廢除了大主教職務,建立了宗教院,把宗教控制在國家和自己手裡。在官職任用方面,他打破了過去按出身門第、論資排輩的貴族世襲制度,設立了官職等級制,根據每個官員的知識水平、能力高低、貢獻大小來選拔任用官員。
通過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制,鞏固了專制制度,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保證了對外戰爭的勝利。但是卻引起了舊貴族和僧侶的強烈不滿。他們聚集到了代表舊秩序、反對改革的皇太子阿列克塞周圍,陰謀發動政變,恢復舊制度。彼得同反對改革的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並且不徇私情,剝奪了太子的皇位繼承權,把他送交特別法庭,將其處死。
1724年秋,彼得一世患病,於1725年1月28日在新都彼得堡逝世。彼得一世是俄國歷史上一位最有作為的封建君主。就其一生來說,他推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制,獎勵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在俄國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他發動對外戰爭,加強專制統治,把俄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內陸國家擴張成瀕臨海洋的強大帝國,實際上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壓迫基礎之上的,同時也給被侵略的國家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5. 求俄羅斯電影《天鵝絨行動》BT和迅雷下載地址
17個種子 不錯
http://hi..com/encode_one/blog/item/44cdedca7072ee8cc81768f3.html
6. 俄羅斯帝國的興起
俄羅斯帝國(英語:The Russian Empire,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簡稱為沙皇俄國、沙俄、俄國或帝俄,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家族統治。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俄羅斯帝國」真正誕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據另一個角度來看,長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後已經帝國的當代俄語單詞。也許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一世稱帝是為了讓歐洲承認俄羅斯作為一個歐洲的君主制國家。17世紀俄羅斯的擴張,最終導致在17世紀中葉,俄羅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亞之後,俄羅斯的領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戰爭(1654—1667年)之後的左岸烏克蘭;這個標志著俄羅斯帝國的成立。
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紀後期的歐洲相繼進行工業革命時沒有緊隨時代的步伐,導致經濟實力在20世紀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時代遠不及其它歐洲幾大國。1914年8月,政局動盪不定的俄羅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堪的戰局直接導致了在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但同年就被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推翻,被蘇維埃俄國與蘇聯取代。
7. 請問在哪能下電影:(希特勒,邪惡帝國的興起)。謝謝
有迅雷或哇嘎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