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尋找一部關於美國特種兵得電影
美劇《海豹突擊隊》里的一集
劇情:一名重要人物從俄國撤離,飛機在中國西部邊境墜毀,美軍海豹突擊隊前去救援,與俄國特種部隊發生小規模交火
㈡ 緊急44分鍾:北好萊塢交火事件的介紹
《緊急44分鍾:北好萊塢交火事件》是2003年上映的美國劇情片電影,由Yves Simoneau執導,Dale Dye、Mario Van Peebles及Jullian Dulce Vida等主演。 《緊急44分鍾:北好萊塢交火事件》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那是1997年發生在好萊塢北部一起銀行搶劫案,兩個匪徒拿著AK-47,穿著防彈衣,而和他們對抗的警察只拿著手槍(特種部隊還沒趕來),於是一場激烈的槍戰開始了,很多警察和市民都受了傷,幸運的是,雖然有20人中彈,但是沒有一個警察或平民死亡,唯一的兩個死亡的就是那兩個匪徒。
㈢ 一部美國和俄羅斯特種部隊聯合作戰的電影,
時空奇兵之海豹突擊隊
Marines
(2003)
導演:
Mark
Roper
主演:
Brant
Cotton
/
Frank
Sallo
類型:
動作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4-06-22
劇情簡介
·
·
·
·
·
·
海豹突擊隊執行軍事任務,解救被車臣恐怖分子綁架的政要,受到恐怖分子的
猛烈反擊,雙方激烈交火,海報突擊隊死傷慘重,行動失敗。美國軍方大為震怒,再
次派出海報突擊隊協同俄羅斯特種兵一起行動,企圖在36個小時內消滅車臣恐怖分子
頭目,但敵人早有防備,且裝備精良,戰斗不斷升級,場面極盡火暴,慘烈…
-------------------
如有疑問請追問,
如滿意記得採納,
如有其他問題也可點我名字向我求助,
答題不易,
公平起見,
請採納最快回答的正確答案!!
O(∩_∩)O
謝謝。
㈣ 西方鏡頭下的俄格戰爭,俄羅斯屠殺平民,喬治亞八天差點滅國
這個電影牛逼了,用美國記者的視角拍俄羅斯和喬治亞之間的戰爭,活活拍出了紀錄片的感覺。開頭鄭重其事引用美國人自己的名言:戰爭的第一個受害者是真相。開篇第一句就是該劇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然後開始帶節奏說戰地記者死了五百人,謹以此片獻給他們。要不說美麗國就是牛,顛倒黑白的功力也是爐火純青,影片中多以美國記者視角羅列各種俄羅斯人入侵喬治亞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包括屠殺平民,無差別轟炸,撕毀停火協議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部美國拍的俄羅斯入侵電影《五日戰爭》,感興趣的小夥伴看看我的解說就得了,畢竟原片看了毀三觀。
2008 ,正當北京奧運會如火如荼進行時,俄羅斯和喬治亞卻爆發了南奧塞梯戰爭,自8月1日開始,喬治亞和南奧塞梯發生數次交火,8月8日凌晨喬治亞展開全面軍事行動並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奧塞梯地區,包圍了其首府茨欣瓦利。
俄羅斯正式入侵喬治亞,並率先發動進攻,俄羅斯的軍隊,坦克,武裝直升機越過邊境。向格魯基亞發起了全面進攻,四架俄軍戰斗機掠過村莊上空,目標精準鎖定民房,直接轟炸。緊接著,大量的俄羅斯僱傭軍闖入村莊,僱傭軍將村民集中到一起。揪出村長和警長直接割喉示威,然後澆上汽油,放火焚燒,武裝直升機在空中肆意轟炸。驚慌失措的平民四處逃命,女人被搶走,男人被當場槍殺,士兵還站在屍體前拍照炫耀。村莊被洗劫一空,在武裝直升機的轟炸下成了一片廢墟。
為了美化喬治亞,影片強行加了一段戰地記者被喬治亞維和部隊營救的蹩腳故事,並以此成為戰地記者安德魯冒著生命危險記錄俄羅斯暴行的原始動力。
此時的安德魯與同事正在參加當地婚禮,突然四架俄軍戰機突然飛速襲來。對著民房一頓轟炸,轟炸過後,婚禮現場一片狼藉,許多賓客都倒在了血泊之中,新娘抱著被炸死的新郎痛苦哀嚎,這一切都被攝影師記錄了下來,而這僅僅才剛剛開始,隨後安德魯開車將傷員送往當地的醫院。
第二天,安德魯遇到了尋找失散家人的塔利亞,並在交談後決定協助塔利亞前往家人所在的北方村落。在路上,軍官警告他們,如果看見帶著白色臂章和黑色頭套的人,千萬不能拍攝,一定要逃跑,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因為這些人都是俄羅斯軍方支持的外籍武裝,安德魯和軍官告別之後驅車來到了一家旅館,成功找到了塔利亞的妹妹和父親。然而還沒來得及高興,幾架俄羅斯戰機就呼嘯地劃過天空目標,精準鎖定民房,直接轟炸。
第二天一切恢復平靜,安德魯從睡夢中醒來,他獨自走了出來,在一處果園里,享受著周圍難得的寧靜。就在這時,地面上突然發生輕微的顫抖,緊接著遠處的山坡上,一大批的軍隊正越過邊境線,正是帶著白色臂章和黑色頭套的士兵。身後是數量坦克以及武裝直升機,氣勢洶洶地朝著村莊的方向一步步逼近,安德魯頓時意識大事不妙,連忙趕回去,叫醒眾人躲藏起來。很快俄軍闖入村莊,士兵用機槍掃射,將附近的村民都驅趕了出來,所有人被聚集在一條河邊,長官要見他們的村長和治安官,但沒人敢承認。
隨後長官將一位老婦拖了出來,並朝她的腿上連開三槍,老婦倒在小溪中痛苦地哀嚎著。這時村長和治安官主動走了出來,士兵上前將兩人直接割喉,然後澆上汽油,放火焚燒,熊熊燃燒的大火將屍體化為灰燼。而這一切都被躲在遠處的安德魯幾人拍了下來,隨後長官下令殺光所有村民,村民們四處逃竄。空中的直升機將目標對准平民瘋狂掃射,並發射導彈進行轟炸。接著士兵們開始掃盪村莊,只要有用的或者能換錢的都通通帶走。女人被搶走,男人被當場槍殺,村裡的牲畜也是他們搶奪的目標。一個女孩被迫騎上自行車供他們娛樂消遣,所有的民房也被直升機大肆轟炸破壞,街道上逃跑的村民毫無藏身之處。手無寸鐵的村民命如螻蟻,無處不在的坦克和士兵隨時都有可能要了他們的命。安德魯慌亂中躲進了一處房子,士兵在周圍四處搜查,這時一名年輕的士兵進來搜查。他突然聽到了孩子的哭聲,掀開衣服一看,發現了藏在裡面的一對夫婦,看著驚慌失措的眼神,年輕的士兵心軟放過了他們。可當他剛走出去報告沒人時,孩子的哭聲卻驚動了其他僱傭軍,他們立即開槍威脅裡面的人。安德魯幾人只好走了出來,表明自己是記者的身份,結果卻被對方一槍砸倒在地,軍官走過來也發現了他們拍攝用的攝像機。隨後他們被帶到俄軍指揮官面前,指揮官在網上查到了安德魯之前報道過伊拉克戰爭。
他要求攝影師說出儲存卡的密碼,攝影師如是告訴了對方指揮官打開攝像機卻只是之前拍攝的婚禮片段。牢房裡的攝影師悄悄告訴安德魯,俄軍之所以沒發現自己屠殺平民的證據,是因為他提前換掉了攝像機上面的儲存卡,而那張儲存卡現在就藏在之前藏身那間房子。指揮官將安德魯和攝影師兩人分開審訊,就在他准備言行逼問攝影師時,喬治亞的一支突擊小隊突然破窗而入。現場武裝人員全部被打死,他們正是之前護送安德魯幾人來這里的小隊。接著小隊迅速沖進了地下室解救塔利亞等人,全副武裝的俄軍精銳竟然被直接秒殺,果然爽的就是好啊。
隨後小隊連忙逃出去准備撤離,外面的僱傭軍拚命攔截,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戰。眼看敵人越來越多,僱傭軍的坦克也在飛速前進。緊急之下,他們發動汽車逃了出去,這時坦克一發炮彈襲來,所幸汽車拐彎順利躲了過去。但僱傭軍並沒有善罷甘休,他們在後面窮追不舍,小隊只能一邊撤退一邊還擊。這時安德魯才突然想起來,儲存卡還沒拿回來,這是將俄軍的罪行公之於眾的有力證據。安德魯不得不返回原來藏身的房子拿回儲存卡,僱傭軍就像瘋子一樣咬住小隊不鬆口,小隊與僱傭軍展開周旋,一輛坦克再次發射炮彈,隊長架起肩扛式火箭筒,一發火箭彈下去,後方車輛直接被炸翻。
與此同時,安德魯順利拿回了那張儲存卡。然後迅速與小隊匯合,這時兩名武裝人員將塔利亞的父親帶了出來,就在他的小女兒起身呼喊時,一發子彈正中腹部,接著又是一發,直接將她打下車,然而汽車並沒有停下,看著妹妹的屍體漸漸離自己遠去,塔利亞此刻悲痛萬分卻又無能為力。
戰火過後,僱傭軍將汽車點燃慶祝勝利,士兵舉槍射擊,高喊口號,而無辜的村民則拖家帶口離開了村子。從此過上了流離失所的生活。在格里士,八架武裝直升機在空中盤旋,安德魯幾人跟隨小隊來到了這里,他們看見喬治亞的軍隊以及平民紛紛都撤出了格里士。隊長詢問士兵什麼情況,士兵告訴他們總統已經下令單方面停火,所有軍隊將會退回到蒂比利斯保衛首都。隊長十分憤怒,他表示不會輕易撤離,拋棄自己的國家,他要繼續戰斗下去,現在他們必須要找到有媒體中心的地方,將拍到的所有罪證公布在世界人民面前。隨後小隊逆行進到城裡,現在這里所有移動的車輛都成了俄軍打擊的目標,俄軍的直升機正在掃盪城市。地面部隊很快就要趕到這里,他們要趕緊找地方避難,然而就在逃亡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另外一夥戰地記者,正好他有一輛衛星通訊車讓他們使用。這時僱傭軍的地面部隊開進了城市,利用坦克進行轟炸,雙方發生了激烈的交戰。
安德魯幾人迅速將錄下上傳出去,但還需要幾分鍾的時間。就在這時,俄軍的武裝直升機發現了他們,眼看錄像快要上傳完畢,但武裝直升機已經將他們鎖定,攝影師不得不拔下儲存卡躲避危險。直升機立即發射火箭彈,通訊車瞬間被炸毀,武裝直升機也發現了其他幾名同事,馬上朝他們又發射一枚。火箭彈直接擊中身旁的車輛,兩名同事瞬間被大火吞噬,看著俄軍的直升機如此囂張,小隊隊長立即架起火箭筒瞄準對方,火箭彈准確發射,直升機當場墜毀。圍觀的士兵們無故欣喜若狂,慶祝著階段性的勝利。就在安德魯離開時,他身後的建築物遭到了大量火箭彈的襲擊,整棟大樓被全部摧毀,僱傭軍的大部隊裝甲坦克也趕到了這里,城市廣場已經被他們包圍,僅存的政府軍和平民相互攙扶在一起,坦克緩緩逼近,最終在他們面前停了下來,僱傭軍指揮官說道,快離開這里,這里的殺戮已經夠多了。安德斯等人拍的視頻曝光後,成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最終,在國際各方的協調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停止了戰爭,持續了五天的戰斗終於結束。安德魯的同事也被安排到醫院進行救治,影片到此結束。
電影五日戰爭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以美國記者的視角,講述了2008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雙方為了爭奪南奧賽梯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這是一部美國拍的戰爭片,其目的就是為了抹黑俄羅斯。
戰爭持續了5天,參與軍事行動的有俄羅斯軍隊,但是南奧塞梯志願軍是燒殺劫掠的主體。因為在外界看來俄羅斯軍隊沒有做這種事的意願。可是面對比自己弱小很多的喬治亞軍隊,俄羅斯軍隊的本次軍事行動並不是非常成功。經常因為各兵種的配合問題導致行動失敗。這是俄羅斯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的。
而在戰爭中,喬治亞各方盟友都沒有參與援助,譴責在實際的軍事行動面前是無比的蒼白無力,弱國無外交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本片以紀實的攝影方法把觀眾們帶回到2008年夏天那個不受世界關注的角落。作為電影本片值得稱道的地方不多,可是其揭示的真相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思考。戰爭是政治家的游戲,卻是平民百姓的人道災難。
㈤ 《穿越火線》讓俄羅斯電影開始走上前端了嗎
個人比較佩服俄羅斯人,他們能把任何類型的影片都扯到戰爭中去,對戰爭題材的熱衷也使得拍攝起來得心應手,駕馭自如。此次又把母親和孩子安插到戰場中央,讓親情穿越戰爭的火線,用普通人的視角,從側面來描摹戰爭的殘酷。2008年8月8日,在喬治亞爆發了一場政治戰爭,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南奧塞梯和俄羅斯聯手對抗喬治亞政府軍,正面的交火沖突持續了5天。與《穿越火線》角度完全相反的《五日戰爭》,美國人就根本沒拍出任何電影的味道,完完全全刻意醜化了俄羅斯軍隊,反倒讓一個美國記者上演了一場個人英雄主義的凌然大義,讓人大跌眼鏡。
反觀《穿越火線》,並沒有去宣揚正面的積極意義,突出自己國家軍隊的正義感,而是剝離了這場戰爭的時代政治背景,超脫了現實的存在感,讓其變成了一樁普通人眼裡的突發性事件,毫無預兆地將無助的人們拽進槍林彈雨中。戰爭的雙方,也沒有明顯的正義與邪惡,好似提線木偶,在一片漆黑中用進攻來代替防守。僅僅是在結尾,定格出了一個坦克炮筒正對著母子倆人的畫面,從而引出的對白來點明了已經發生了的特定戰爭。如此處理的好處顯而易見,同一般的好萊塢戰爭大片相比,無疑突顯了戰爭給人們身心帶來的荼毒,稀釋了一切用堅船利炮來獲取利益的殘酷現實元素,還原了戰爭對於平民百姓的純粹性。
㈥ 《狂怒》讓軍迷狂怒從真實戰史考據影片情節
首先《狂怒》不是一個架空的故事,雖然筆者沒有找到原著劇本。但綜合影片的背景介紹、人物對話來判斷。「狂怒」號坦克車組隸屬於美陸軍第9集團軍第2裝甲師。相對於巴頓麾下威名赫赫的第3集團軍以及因為朝鮮戰爭而廣為國人所熟知的第8集團軍,第9集團軍在美國陸軍序列中堪稱「短命鬼」。它成立於1944年9月5日,隨著二戰終結而解算,可謂不足周歲。而其在戰場上所肩負的使命,長期以來也不過是擔任美軍進攻軸線上第1、第3集團軍的後備,以及掩護美、英兩軍的結合部而已。連集團軍司令威廉.辛普森也是一副「美國馬三立」的長相。
在兵力編成方面,第9集團軍雖然下轄3個軍。但可憐的第16軍僅編組一個步兵師(第75師),是空殼到不能再空殼的架子部隊。更可憐的是在講求個性的美國軍隊之中,第75步兵師竟然連個叫得響的諢號都沒有,只有一句乾巴巴的戰斗格言:時刻准備著(Make Ready)好吧!以後就叫你「少先隊員」吧!
相對齊裝滿員的第13軍和第16軍麾下的步兵力量也頗為孱弱。第16軍所屬的第29、第30兩個步兵師均是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一線部隊,此時已是師老兵疲。而第13軍所屬的第84師直到1944年10月1日才從美國本土海運英倫,第102師9月23日才在法國的瑟堡登陸。如果僅從步兵師的情況來看,第9集團軍頗有幾分「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的架勢。或許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在編組這支部隊之時。艾森豪威爾有意加強了其裝甲力量,長期擔任進攻尖刀的美軍第2、第7兩個皇牌裝甲師於1944年9月18日和25日分別從前線撤回,轉入第9集團軍的序列。不得不說此舉可謂神來之筆。因為正是在第9集團軍的序列之中,第2、第7裝甲師得以休養生息、重新煥發活力,同時這兩個師開始補充和列裝「謝爾曼」主戰坦克及其改進型。畢竟3個多月的鏖戰已經令美軍各裝甲師普遍失血嚴重。諾曼底戰役中,第2裝甲師在兩天里就損失57輛「謝爾曼」坦克,傷亡363人。許多倉促上陣的坦克只有3個乘員,而不是規定的5人。
不可否認作為美國成熟汽車工業的產物,M4系列坦克有著良好的操控性和可靠的耐久性,火力和防護也並不弱於德國陸軍「四號」中型坦克。但其高大的車身及不佳的油料、彈葯配置,使得其在北非和歐陸的坦克戰中表現欠佳,一度被揶揄為廣告語為「一打就著,每打必著」的「朗森打火機」。當然「謝爾曼」坦克在戰場上連遭重創,還有美國陸軍在坦克運用上的戰術問題。在投身二戰之前,美國陸軍一度認為坦克的任務是支援步兵作戰,而敵方坦克則應交給裝備大口徑反坦克炮的坦克殲擊車去對付。
坦克殲擊車屬於自行火炮的范疇,在美軍指揮序列之中屬於炮兵的范疇。在實戰的指揮調度方面往往無法趕上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即便在北非戰役之後,美國陸軍採取1輛坦克殲擊車排配合1個坦克連作戰的混編模式,但由於坦克殲擊車自身防護能力弱於坦克,其在行進序列中也往往處於押後的位置。因此在歐洲大陸的戰場上最常見的情景是美國陸軍前出的坦克和步兵分隊被德軍坦克打的屍橫遍野,坦克殲擊車才姍姍來遲。而即便是美軍在諾曼底最為倚重M10型坦克殲擊車,在面對德軍「虎」式、「豹」式等重型坦克時也往往是有心無力。最終形成的尷尬局面就是「謝爾曼」坦克不得不直接對抗德軍裝甲部隊,而坦克殲擊車則用於支援步兵戰斗。戰後統計美軍坦克殲擊車所發射的炮彈有多達87%是用於非直瞄射擊,每發射1發穿甲彈的同時就要發射11發高爆彈。
宛如原始叢林般殘酷的戰場環境,督促著各類主戰兵器的自我進化。不過最早在「謝爾曼」身上動的腦筋並不是美國人,而是大量接受美國軍事援助的英國人。而這一改裝多少也有些因陋就簡,早在1942年初英國陸軍就已認識到,有必要生產安裝大威力17磅火炮的坦克,以對抗日新月異的德國裝甲猛獸。但是英國當時現役的國產坦克沒有容納新型火炮的大炮塔。應急生產的A30型「挑戰者」又遲遲無法投入大規模量產。一番折騰之後,英國人發現將17磅火炮塞進美製「謝爾曼」的做法最為經濟實惠。於是乎,一款名為「螢火蟲」的新型坦克就此橫空出世了。
美國人對「謝爾曼」改進的熱情雖然晚於其英國同行,但憑借著強大的工業能力為後盾,第一款「謝爾曼」坦克的改進型M4A3E2從設計到開赴戰場只用了短短5個月的時間。由於極大限度的提升防禦性能,因此M4A3E2的體型看起來格外肥碩,江湖人稱「小飛象」(Jumbo)。不過「小飛象」雖然皮糙肉厚,但其卓越的戰場生存能力卻以犧牲其機動性和懸掛系統穩定性來實現的。在生產了254輛之後,便由於其所承擔的戰場使命轉由M26「潘興」重型坦克承擔而停產。而根據美國軍方的調撥記錄,運抵戰場的M4A3E2主要分配給了美第1、第3集團軍,第9集團軍只分到了可憐的20輛,且主要裝備幾個獨立坦克營。第2、第7裝甲師巨大的裝備缺口,除了美國本土庫存的「謝爾曼」坦克早期生產型號外,便只能依靠該系列最新的改進型M4A3E8來填補。
作為「謝爾曼」系列二戰中的最後一款改進型,M4A3E8不僅在火力、裝甲、機動性均有了極大的提升。更難得的是其實現了各項能力之間的均衡。長身管的76.2毫米主炮配合新型的制退器,使其能在500米內擊穿139毫米的鋼板,理論上可以摧毀「虎」式坦克的前裝甲。其64毫米而且折算47°傾角後為90毫米等深的前裝甲,防護能力與蘇聯的T-34/85相當。改變彈葯布置和加裝彈葯水套的措施使得擊穿後起火率降到15%。HVSS水平懸掛系統的應用和馬力強勁的發動機使得這款30多噸的坦克,不僅時速仍然達到45公里,而且開的很穩。種種優點很快便令M4A3E8在美軍坦克兵中贏得了「簡單八」的口碑,儼然一副「有了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戰績」的樣子。
馳援阿登
隨著戰爭踏著阿爾卑斯山脈的雪,腳步蹣跚的逼近1945年,第9集團軍開始逐漸時來運轉起來。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於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交界的森林地帶發動了著名的「阿登反擊戰」。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德軍在撕裂的美第1、第3集團軍戰線上形成了一個寬約100公里、縱深30公里至50公里的突出部。為了便於指揮,身為歐洲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決定將阿登森林以北的美第1集團軍及其側後茫然無措的第9集團軍歸入英國人蒙哥馬利的指揮序列之下。
不得不說自從老對手隆美爾死了之後,登陸歐洲大陸的蒙哥馬利一度性情大變,完全找不到昔日在北非戰場畏首畏尾的模樣。1944年秋,他一手導演了以三個空降師奪取橋梁,保障機械化部隊快速挺進,鯨吞整個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蒙哥馬利指望可以藉此一舉殺入德國本土,提前結束戰爭。但這一過於冒險的行動,最終換來的是英國第1空降師和波蘭傘兵旅在「遙遠的橋」畔幾乎全軍覆沒。在這一盤冷水的當頭痛澆之下,蒙哥馬利再度謹小慎微起來。因此當德軍精銳裝甲部隊在阿登森林狼奔豕突之際,蒙哥馬利雖然第一時間出現在了遭遇重創美第1集團軍司令部,但除了擺出一副救世主姿態(美國人稱當時的蒙哥馬利就像是「來打掃神殿的耶穌」)之外,這個英國人並沒有動用位於戰線以北的英軍和加拿大部隊投入戰斗,支援前線的重擔自然落在了第9集團軍的身上。
當時的第9集團軍方面,第75步兵師還未抵達戰區。第29和第102兩個步兵師在亞琛前線與德軍對峙。可以用於阿登突出部的僅有第2、第7兩個裝甲師和第30、第84兩個步兵師。而他們首先要做是阻止德軍進一步擴大戰果。首先投入戰斗的是第30步兵師,在第1集團軍第3裝甲師的協同之下,這支第9集團軍的先頭部隊,成功堵住了德國威名赫赫的「派普戰斗群」,當然這是在對手油料耗盡,且第30步兵師意外「撿到」了第1集團軍後方軍械庫里14輛「謝爾曼」式坦克的基礎之上。在隨後幾天的戰斗之中,憑借著空中和炮火的優勢,第30步兵師最終配合兄弟部隊,最終逼迫曾經擔任過希姆萊副官的約亨.派普丟棄所有機械化裝備帶領數百殘兵徒步突圍。
與第30步兵師的好運氣相比,奔赴戰略要沖聖維特的第7裝甲師可謂流年不利。作為連接美第18空降軍與後方的交通樞紐,德軍對聖維特可謂志在必得。面對以元首衛隊旅為前鋒的德國第6集團軍群的猛攻,第7裝甲師在苦熬了7天之後最終敗下陣來,根據戰後的統計數據,該師共計損失59輛「謝爾曼」型坦克,29輛輕型坦克和25輛其他車輛。以美軍裝甲師平均裝備168輛中型坦克計算,該師的戰鬥力折損超三分之一,的確無力再戰了。而如果不是風雪、泥濘和德軍方面道路的擁堵,第7裝甲師本無可能逃出聖維特方向德軍的圍攻。
有趣的是,得知自己即將陷入重圍的美第18空降軍軍長李奇威,一度氣呼呼的跑到聖維特找第7裝甲師師長哈斯布魯克理論。而就在雙方鬧得不可交之時,蒙哥馬利親自跑到一線。李奇威和蒙哥馬利是老冤家。兩人在北非共事期間就齟齬不斷。為此艾森豪威爾曾在一次高級將領會議上不點名的告誡李奇威說:「你可以罵他是 *** 。不過你如果罵他是一個『英國 *** 』,那你就卷鋪蓋給我滾回美國去!」不知道是艾森豪威爾的話起了作用,還是經過李奇威的現場勘查,的確也認為聖維特守不住。總之李奇威最終認可蒙哥馬利的決定,只能要求自己麾下的第101空降師在巴斯托尼固守待援。
長期以來聖維特之戰對整個阿登戰役的貢獻,都被掩蓋在第101空降師堅守巴斯托尼的光輝之下。但平心而論,第7裝甲師及其指揮下的其他部隊在聖維特的堅守不僅極大了延緩了德軍的推進速度,更為第18空降軍建立有效的縱深防禦贏得了最為寶貴的時間。而同樣保護著第18空降軍側翼的還有第9集團軍的第84步兵師,他們在馬爾什通往巴斯托尼的公路上頂住了德軍第2裝甲師的試探性進攻,並堅持到後方美第2裝甲師趕到戰場。
1944年12月23日,美第2裝甲師克服了冬季泥濘不堪的道路艱險,在22個小時內完成了長達112公里的長途奔襲抵達戰場。而代價是在交通事故中損失了包括8輛坦克在內的30台各型車輛。而在描寫接下來的幾天里戰史中,幾乎所有的聚光燈都打在巴斯托尼方向,因為在聖誕節當天德軍對這座小鎮發動了最為兇猛的進攻,而幾乎與此同時,隸屬於美第3集團軍的第4裝甲師夥同第26、第80步兵師也在進行解圍的努力。雙方犬牙交錯的鏖兵一直持續到12月27日凌晨1點,隨著第4裝甲師基本肅清了巴斯托尼南方的公路,第4裝甲師以損失100輛坦克的代價,打通第18空降軍的生命通道。諷刺的是當第4裝甲師的坦克開進巴斯托尼時,該師的一位上尉驚奇的發現:「這些傘兵服裝整齊,連鬍子都颳得乾乾凈凈,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坦克兵倒是邋遢的很,在我看來,巴斯托尼的情況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糟糕!」
從整個戰區的形式來看,這位名叫德威特上尉的話不無道理。畢竟德軍圍攻巴斯托尼的兵力不過1個加強師,炮兵火力甚至還不如包圍圈內的美軍。德軍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在這幾天里其實正在聖維特西北的曼海以及巴斯托尼以北的馬爾什方向與美第7、第2裝甲師激戰。沖向曼海方向的是德國黨衛隊第2裝甲師。事實證明雖然這支昔日威名赫赫的「帝國」師已經在東線被打成了殘廢,但其戰鬥力仍不容小覷。12月24日,該師以一輛繳獲的「謝爾曼」為前導,輕松消滅了曼海鎮外美第7裝甲師3個坦克排,驚慌失措的美軍被黨衛軍的突擊徹底打蒙,在撤出曼海的過程中至少又損失了20輛坦克。
此前剛剛在聖維特被美第7裝甲師師長哈斯布魯克擺了一道的李奇威,豈能放過這個報一箭仇的機會。他隨即嚴令第7裝甲師收復曼海鎮。在接下來的2天里哈斯布魯克組織了3次徒勞無功的進攻。直到第7裝甲師筋疲力盡,李奇威才召喚出大量的轟炸機配合8個炮兵營將曼海方向炸了底朝天,最後讓第82空降師出動一個營攻入曼海鎮內。此時美國人才發現黨衛軍第2裝甲師早已撤出了戰斗。
就在第7裝甲師在曼海方向損兵折將的同時,美第2裝甲師卻在馬爾什以西的戰場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12月24日中午,美第2裝甲師師長哈蒙發現自己當面的德國第2裝甲師停止了進攻,綜合戰場情報分析。他認為這個方向的德國裝甲部隊已經耗盡了汽油,於是力主發動一場戰術反攻。經過英美兩國高層的一番扯皮,反攻最終於12月25日正式打響。而事實證明哈蒙猜中了結果卻完全誤解了原因。德第2裝甲師之所以停止正面進攻完全是為了繼續向西挺進。而這么一來其美第2裝甲師的進攻恰好切斷了其先頭部隊與後方的聯系。德軍方面雖然意識到了問題,並隨即投入精銳的裝甲教導師和第9裝甲師試圖挽回局面,但最終均在美第2裝甲師的阻擊下無功而返。
1944年12月27日,被美軍裝入所謂的「策勒斯口袋」中的德第2裝甲師一部被系數殲滅。根據戰後美第2裝甲師的戰報,其在這個方向的戰斗中,共殲滅德軍2500人,俘虜1213人。摧毀和繳獲德軍坦克82輛,火炮83門,441輛各型車輛。與之相比己方僅損失5輛輕型坦克和22輛「謝爾曼」,17人陣亡、26人失蹤,201人受傷。雖然這個數字未必可信,但美第2裝甲師經過此戰徹底斬斷了德軍進攻的裝甲矛頭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取得這一輝煌戰果的背後更與美第2裝甲師雄厚的兵力不無關系。美第2裝甲師編制有2個六個營編制(2個輕型坦克營,4個中型坦克營)的坦克團和1個三營制的裝甲步兵團。總計擁有232輛中型坦克和158輛輕型坦克。而與之相比,德軍裝甲教導師齊裝滿員的狀態也不過裝備有183輛坦克。而從一些戰場的細節更說明,在新型M4A3E8型「謝爾曼」的面前德軍「豹」式坦克再也無法橫行無忌了——12月26日,德軍第9裝甲師曾組織了15輛「豹」式坦克掩護一個裝甲擲彈兵發動進攻,但連續三輪進攻均被美軍第66裝甲團I連擊退。而按照電影的設計,「狂怒」號坦克正來自於這個美軍最為古老的坦克團。同時第2裝甲師的主力兵員是許多在大蕭條時期參軍的南方人。因此我們在「狂怒」號的車組里見到了兩個操著墨西哥口音的拉丁裔。
從萊茵蘭到魯爾
12月26日夜,當美第12集團軍群司令布拉德利獲悉美第2裝甲師所取得的輝煌戰果之後,隨即撥通了艾森豪威的電話。果斷的預言說:「他們就要後撤了——若不是在今晚,那肯定是在明天」。艾森豪威爾隨即要求蒙哥馬利與布萊德利南北對進,一舉全殲阿登突出部德軍。但「老成持重」的蒙哥馬利不但自說自話的將總攻時間由1945年1月1日推遲了兩天。更在推進的過程中嚴格執行一天一公里的進度限制。如果這些還不夠令美國人惱火的話,蒙哥馬利在1月7日召開的戰地記者會上的表現可謂是火上澆油的最好詮釋。
在這次記者招待會上,蒙哥馬利將成功擊退德軍反擊的功勞完全攬了自己的身上。對於美軍的貢獻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團結贏得戰斗,戰斗勝利贏得戰爭,在我們的團隊,隊長是艾森豪威爾將軍。」身為「美國隊長」的艾森豪威爾或許還能容忍蒙哥馬利的狂傲,但身為美軍一線指揮官的布拉德利和巴頓卻早已按捺不住了,他們紛紛以辭職相要挾,要求撤換蒙哥馬利。雖然這次風波最終以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的出面調停而歸於平靜。但是北部戰線蒙哥馬利和南部戰線的布拉德利、巴頓的關系算是徹底鬧僵了。無奈之下,艾森豪威爾只能將原先歸入英軍指揮序列的第1集團軍獨立出來,由其在戰場中部獨立行動。而第9集團軍雖然繼續留在蒙哥馬利的麾下,但其地位卻由通房丫頭升級為了當家姨太。畢竟用俾斯麥的話說:「英國在歐洲的政策就是找一個用身體替他擋子彈的傻瓜」。
1945年2月,美第9集團軍首次作為一線部隊參與了旨在突破德軍河網防線的「萊茵戰役」。不過由於首先發起進攻的加拿大第1集團軍,但未能按照計劃奪取魯爾水壩。直接導致德軍開閘放水後將第9集團軍的進攻道路淹成了一片澤國。不知道是出於門戶之見還是眼前的道路情況的確不適合進攻,總之美第9集團軍一直盤桓到了2月23日才正式發動進攻,而此時加拿大第1集團軍已經和正面的德軍激戰了了大半個月,付出了1.5萬人的傷亡。面對南北兩線的夾擊,負責守備荷蘭和萊茵河北段的德國「H」集團軍群被迫不得不放棄萊茵河以西地區。
在蒙哥馬利的進攻告一段落之後,布拉德利也指揮第12集團軍群發起了全線猛攻。以防禦戰見長的德「B」集團軍群指揮官莫德爾此時銳氣全無,只能要求全軍退守德國的工業心臟——魯爾。3月7日,美第1集團軍奪占橫跨萊茵河的雷馬根鎮附近的魯登道夫鐵路橋,,並迅速鞏固右岸橋頭堡,至16日所屬3個軍均進抵萊茵右岸。至此德國在西線的兩大壁壘——齊格菲防線和萊茵河均宣告被突破。3月23日,英美盟軍啟動了奪取魯爾的全線攻勢。
蒙哥馬利對奪取魯爾興趣不大,從英國的傳統戰略角度出發,控制荷蘭、德意志西北部地區、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在俄國人向西滲透之前佔領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港口更為關鍵。因此在具體的布署上,英國第2集團軍直指漢堡,加拿大第1集團軍則掃盪荷蘭的殘存被佔領區,並沿海岸線向易北河沖擊。無論是強渡萊茵河、包抄魯爾工業區的側背,還是最終殲滅德「B」集團軍群,都將交由美第9集團軍去完成。隨著4月1日,於萊茵河北段渡河的美第9集團軍最終與從美第1集團軍在利普施塔特會師,魯爾工業區內的德軍21個師、32.5萬作戰部隊徹底陷入了合圍,而影片《狂怒》的故事大體便從這里開始。
客觀的說,無論是魯爾包圍圈內的莫德爾,還是遠在柏林的希特勒都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在多次組織部隊反擊無果的情況下, 3月29日,莫德爾與第53軍軍長拜爾萊因上將商議後決定,集中德軍殘存的機動力量裝甲教導師、第3裝甲擲彈兵師掩護第176步兵師從溫特堡向東方的威悉河突圍。可悲的是這3個師相加還不過一個滿編師的兵力,而這些部隊竟然已經是包圍圈內德軍最後的精銳了。而這次突圍的結果自然也並不難猜,美第3裝甲師發現了德軍的突圍企圖後,輕松的在空中支援的配合下,將德第53軍趕回了包圍圈。
莫德爾突圍受挫的同時,希特勒也在搜羅德國殘存的戰力企圖扭轉西線的戰局。1945年4月8日,德國陸軍最後一支正規部隊——第12集團軍於漢堡成立。雖然其兵員幾乎全部是由各前線部隊被殲的殘餘力量組成,各步兵單位充斥著空軍及海軍後方的警備部隊、工兵部隊、沒戰車可駕駛的戰車兵,地方警察及至消防員等。但元首還是樂觀的期望其指揮官溫克上將可以先解魯爾之圍,與莫德爾會師後可以馳援柏林。而正是這一宏圖偉略支撐的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室里還念叨著絕地反擊。
就在第12集團軍的組建工作緊鑼密鼓進行同時,魯爾包圍圈的解圍戰卻已經悄然展開。1945年4月5日來自德軍裝甲兵搖籃法靈波斯特軍校的「舒爾茨戰斗群」 ,悄然踏上了自己的末路。這支由保羅·約瑟夫·舒爾茨少校所指揮的裝甲部隊由兩部分組成,5輛裝有夜視儀的「黑豹」坦克來自軍校教導實驗連,6輛安裝鋼緣負重輪的初期型「虎」式則由魯道夫·費爾曼中尉指揮,被稱為「費爾曼重裝甲連」。
僅從坦克性能而言,「舒爾茨戰斗群」 堪稱逆天。但戰場表現卻實在差強人意。這支部隊先是1輛虎式由於拋錨而掉隊,隨後在4月9日一場與英軍第6傘兵師的交火中損失了4輛「豹」式,1輛「虎」式坦克主炮被毀被迫退出戰斗。戰鬥力減半的「舒爾茨戰斗群」 為了避免空襲和不必要的遭遇戰,選擇在森林和山路上穿行,結果2輛「虎」式陷入泥潭;舒爾茨為了保住這些寶貴的戰爭武器,違反操作規則命令「黑豹」拖曳「老虎」,結果造成「黑豹」當場拋錨,無奈之下只得將它們全部炸毀。至此整個戰斗群只剩下2輛「虎」式。
舒爾茨賊心不死,決定繼續西進。在阿福姆附近他們遭遇了美國第5裝甲師的主力。德國人德國人本想對公路上源源不斷地列隊開進的M4「謝爾曼」坦克和M-10坦克殲擊車做個統計,但數到120之後,他們再也沒有信心數下去了。此時,風向開始轉變,「虎」式坦克的輪廓開始從濃煙中漸漸暴露出來。美軍坦克見狀大吃一驚,紛紛將炮塔指向「虎」式坦克;由於事先就掛好了倒車檔,在匆忙打出幾枚炮彈後,舒爾茨便命令撤退。雖然美軍由於行軍隊伍過於緊密,舒爾茨的射擊也使得3輛「謝爾曼」和1輛吉普被毀,造成一片混亂。但德國人也非全身而退。一輛「虎」式被擊毀的同時,舒爾茨的座駕的負重輪和炮塔也中彈多枚,填裝手被彈片打傷。至此舒爾茨再也不敢向魯爾前進,只滿足於在外圍幹些雞鳴狗盜的勾當,在搶劫了一支美軍補給車隊,幹掉了由1輛「謝爾曼」、1輛M20裝甲車和2輛摩托組成的美軍巡邏隊之後,「舒爾茨戰斗群」 耗盡了坦克里最後的柴油,不得不宣布就地解散。或許正是考慮到「舒爾茨戰斗群」的經歷太過窩囊。好萊塢才在電影《狂怒》里設計了那場頗為慘烈的坦克戰。
但其實戰斗已經不再是1945年4月的主題了,B集團軍群在4月2日剛被包圍,美軍第九集團軍就立即開始向易北河迅速前進。他們都堅信自己現在的目標就是納粹的首都。在經過了與英國的爭執以後,艾森豪威爾認為佔領柏林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給第9集團軍司令辛普森的命令中,他要求第9集團軍「利用一切機會佔領奧得河上的橋頭堡,並且准備向柏林或東北部地區進攻」。在它們的北方,第5裝甲師正在向唐格明德前進,而在辛普森部隊的最左翼,第84和第102步兵師分別由易北河與哈弗爾河交匯處的兩邊向前推進。雖然部隊的推進經常會由於受到小股黨衛軍部隊的抵抗而暫時停止,但大多數的德軍部隊最終還是選擇了投降。美國士兵停下來的目的只是為了加油或者修理車輛。他們臟臭不堪,臉上的鬍子有許久沒有刮過了。快速推進所帶來的興奮感代替了他們對睡眠的需求。
德國平民通常都以一種驚奇的眼光來看美國軍隊。美國大兵總是四肢伸展躺在吉普車里,他們抽著香煙或者嚼著口香糖,這與德國人心裡的士兵形象相去甚遠。他們綠色的車輛上,甚至是坦克上總是寫著女孩的名字。但是他們還是保留著一些普通士兵的習慣。德國國防軍在撤退時進行了 *** 的搶劫活動,而盟軍的搶劫活動早在他們越過德國邊境以前就已經開始了。在美軍進入德國中部和南部地區時,美國軍警會在佔領村莊的入口樹起告示牌,上而寫著「不超速、不搶掠、不親善」,但這些東西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4月11日,美國人到達了馬格德堡。第二天他們在德紹南部穿過了易北河。他們預計將在48小時以內到達柏林,並據此制定了計劃。這種預測並非不可能實現,因為柏林西部幾乎已經沒有黨衛軍部隊。當然結果眾所周知。
㈦ 描寫恐怖分子對華盛頓進行核打擊,而後美國要報復俄羅斯...那電影叫什麼名字
《恐懼的總和》。
《恐懼的總和》內容介紹:一九七三年的敘以戰爭中,一架以軍戰機被擊落後墜毀,機上一枚仍未引爆的核彈與飛機殘骸長埋地下。多年後,核彈被一老農從自家的菜地里發掘出來,經轉手落入歐洲極左恐怖分子手中,他們准備策動一場驚天動地的陰謀,意圖煽動美俄開戰並互相摧毀。
一方面,恐怖分子在美國丹佛天穹體育場內引爆了事先安裝在一輛貨車內的核彈,並使爆炸看上去像是俄國人所為。
《恐懼的總和》菲爾·奧爾登·羅賓森執導,本·阿弗萊克、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動作片,於2002年在北美上映。
(7)俄羅斯美國交火電影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傑克·雷恩
演員 本·阿弗萊克
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分析專家,年輕有為,性格莽撞。中情局得知俄羅斯國安會正秘密調查失蹤的核彈之後,雷恩便被委任追查核彈下落。在調查中,雷恩發現有不法分子試圖利用這次事件製造世界大戰,然而他的判斷並未得到當局重視。一籌莫展之際,他找上了中情局局長比爾·卡博特尋求幫助,兩人合力試圖阻止陰謀發生。
比爾·卡伯特
演員:摩根·弗里曼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經驗豐富,老謀深算。在所有人都不相信雷恩之際,卡伯特表示願意聽取他的看法,並聯系了在俄羅斯的密友。在密友的情報幫助下,他們發現了恐怖分子的陰謀。然而,埋藏在巴爾的摩職業美式足球賽賽場的核彈被引爆,身處現場的卡伯特也身受重傷,彌留之際,他告訴了雷恩一個重要線索。
羅伯特·鮑勃
演員:詹姆斯·克倫威爾
美國總統,在發現俄羅斯政府正在追查失蹤核彈之後,便一直試圖插手干預。在巴爾的摩職業美式足球賽的核彈爆炸之時,鮑勃總統受到波及,隨後被美軍救出。一直以為是俄國政府的陰謀的總統便下令與之交戰,雙方激烈交火幾次,場面僵持不下,直至雷恩的出現才扭轉局面。
㈧ 美俄兩國頂尖特種部隊在中國邊境交鋒是什麼電影
CBS電視台的海豹突擊隊第一季第9集,俄羅斯科學家帶老婆叛逃,結果飛機墜毀在瓦罕走廊,俄羅斯派FSB的阿爾法去抓人,美國派了DEVGRU去撈人,劇透一點兩只小隊並沒有交火,都在忙著躲開解放軍的地毯式搜索,最後到達接近阿富汗地界時主角讓隊員扔鋁熱劑讓阿爾法的夜視儀失去作用然後帶著科學家和他老婆溜之大吉
㈨ 有一部是關於好萊塢緊急交貨40分鍾的電影是什麼
美國電影《緊急44分鍾:北好萊塢交火事件》
劇情簡介 · · · · · ·
本片是一個真實故事,那是1997年發生在好萊塢北部一起銀行搶劫案,兩個匪.徒拿著AK-47, 穿著防彈衣,而和他們對抗的警察只拿著手槍(特種部隊還沒趕來),於是一場激烈的槍戰開始了,很多警察和市民都受了傷,幸運的是,雖然有20人中彈,但是沒有一個警察或平民死.亡,唯一的兩個死.亡的就是那兩個匪徒。本片表揚了LAPD和SWAT的英勇作戰精神,在美國國內備受好評。
㈩ 這部電影的名字是什麼
譯名八月戰事/五日戰爭/喬治亞
片名5 Days of August
年代2011
國家美國
類別動作/劇情/戰爭
語言英語
字幕中英雙字
IMDB評分 7.1/10 (691 votes)
文件格式BD-RMVB
視頻尺寸1024 x 576
文件大小1CD
片長113 Min
導演雷尼·哈林 Renny Harlin
主演:魯伯特·弗蘭德 Rupert Friend ....Thomas Anders
方·基默 Val Kilmer ....Dutchman
安迪·加西亞 Andy Garcia ....President of Georgia
迪恩·凱恩 Dean Cain ....Chris Bailot
埃曼紐爾·施萊琪 Emmanuelle Chriqui ....Tatia
海瑟·格拉漢姆 Heather Graham
米克·諾謝南 Mikko Nousiainen ....Daniil
理查德·柯伊爾 Richard Coyle ....Sebastian Ganz
安婕·特拉烏 Antje Traue ....Zoe
拉德·舍博德茲加 Rade Serbedzija ....Col. Demidov
米哈伊爾·戈米阿什維利 Michael Gomiashvili ....Anton Medoevi
喬納森·斯卡奇 Johnathon Schaech ....Capt. Rezo Avaliani
安娜·沃爾頓 Anna Walton ....Karin Lange
斯蒂芬·羅伯特森 Steven Robertson ....Kezerashvili
Kenneth Cranham ....Stilton
Alan Mckenna ....Alexander Lomaia
Rick Yudt ....Mark Rudolph
Luke Albright ....Jameson / Satellite Van Technician
Beka Sikharulidze ....Groom / Russian Soldier (voice)
Givi Sikharulidze ....Valdas Adamkus - President of Lithuania
Levan Baidashvili ....Kid at wedding
Nick Baidashvili ....Boy at wedding
Lasha Kamkava ....Daniil's Man 1
Ana Imnadze ....Sofi Medoevi
Zura Tsintsqiladze ....Valdis Zatlers - President of Latvia
Beka Tabukashvili ....Daniil's Man 2
Lasha Okreshidze ....Georgian Lieutenant
Giorgi Tsaava ....Maj. Lavrin
Nick Liani ....Georgian Soldier (uncredited)
影片講述了2008年8月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沖突。
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是2008年8月在喬治亞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交戰一方為喬治亞ZF,另一方為單方面宣布獨立的南奧塞梯,及其支持者阿布哈茲和俄羅斯。自8月1日開始,喬治亞和南奧塞梯發生數次交火,8月8日凌晨喬治亞展開全面軍事行動並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奧塞梯地區,包圍了其首府茨欣瓦利。俄羅斯軍隊於8日進入南奧塞梯地區,9日展開軍事行動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並在隨後幾日佔領了南奧塞梯以外的喬治亞領土和軍事基地。在國際各方的調停下,喬治亞和俄羅斯分別於15日和16日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俄軍於18日開始撤離喬治亞,戰爭結束。這次戰爭共造成喬治亞軍隊215人死亡、1469人受傷;俄羅斯軍隊74人死亡,171人負傷,19人失蹤,以及約1600南奧塞梯平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