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時發生了什麼
1914年6月28日是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與妻子蘇菲結婚14周年紀念日。作為紀念,他們來到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做了一次特別旅行。大公希望妻子在這里得到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因為波希米亞貴族出生的蘇菲曾經是位宮廷侍女,因此兩人的婚姻曾遭到等級森嚴的奧地利皇室的極力反對。最後作為准許這門親事的條件,蘇菲所生的孩子將失去皇位繼承權。
上午11點剛過,大公和蘇菲都因內出血死去,弗蘭茨·斐迪南對他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親愛的蘇菲,你不能死,你要為我們的孩子活著」。如今,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政府在刺殺地點豎起一塊木牌,上面用塞爾維亞文、波斯尼亞文與英文寫著「惟願世界和平」。
❷ 薩拉熱窩事件:一場以民族主義為外衣的恐怖刺殺活動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
街道兩邊擠滿了前來圍觀的人群。
在道路兩邊,身著制服的憲兵和警察努力地維持著秩序,可是畢竟人數有限,難以方方面面都注意到。
很快,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的皇室車隊就駛進了這條大街。
就在剛才,斐迪南大公經歷了一次刺殺。有刺客試圖投擲炸彈到大公的車上,但是失敗了。此時大公夫婦正打算乘坐汽車到醫院去看望受傷的隨從。
當大公的車隊行駛到街道拐角的時候。站在這里執勤的一個警察發現不遠處的一個青年有不同尋常的動作,他本想要上前阻止,可是立即就被年青人的同伴擊倒。
年輕人沒有了阻礙,他從懷中掏出手槍,沖出人群,對著敞篷車上的斐迪南大公夫婦連開七槍。
大公夫婦當場斃命。
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
一個月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在這場長達四年的戰爭之中,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不知道普林西普可曾想到,他開的那一槍,成為了數千萬人的喪鍾。
在我們曾經學過的教材之中,對普林西普的評價都是具有受民族主義印象的愛國青年,而對於其祖國塞爾維亞的評價則是一戰中少數的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的參戰國。
既然給與了如此高的評價,那麼普林西普刺殺斐迪南大公的行為就應該是正確的吧?
然而事實完全完全相反,普林西普這種暗殺行為是車頭徹底的公布活動。
是的,普林西普這種是徹頭徹尾的恐怖主義活動!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的祖國塞爾維亞軍方的陰謀,他只不過是這個陰謀之中偶然成為了工具的一顆棋子而已。
而要搞清楚這一切,我們就不得搞清楚三點首先就是普林西普背後是什麼人。
除了是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一名學生外他還有另外一層身份,那就是一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
普林西普在中學時就加入了一個名叫「黑手會」的組織。這個組織主張採取恐怖行動,它的奮斗目標是「實現民族的思想,統一所有塞爾維亞民族」。黑手會的活動方式是,單線聯系,秘密活動,絕對服從,勇於犧牲。在這個主旨下面有一個叫「波斯尼亞青年」的分布,普林西普就是這個組織的成員。
最值得人注意的是「黑手會」這個組織的領導是塞爾維亞參謀本部情報主任 德拉古 丁·提米特利耶維奇上校。
換句話說,這個組織具有塞爾維亞軍方的影子。
可以說,這個塞爾維亞軍方才是薩拉熱窩這個事件幕後的真正兇手。
第二點,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塞爾維亞軍方製造薩拉熱窩事件的目的是什麼。
按理來說,當時的塞爾維亞屬於剛剛獨立的國家,哪怕是有著沙皇俄國的支持,他們能夠避免和奧匈帝國交戰的話也應該盡量避免,為什麼非得上趕著去殺人家的皇位繼承人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兩個字,野心。
受到當時巴爾干半島民族解放思潮的影響,塞爾維亞主張巴爾干半島居住著南斯拉夫民族的土地都應該聯合起來組建大塞爾維亞國家。
其時奧匈帝國剛剛吞並了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這兩地的民眾很多都是南斯拉夫人。為了挑起當地南斯拉夫人民和奧匈帝國的矛盾,「黑手會」曾經多次製造暗殺活動。
按照塞爾維亞軍方的劇本,斐迪南大公就成為了這個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這就是我們需要搞清楚的第三點,為什麼刺殺對象是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大公精明強干,在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問題上,他是一個溫和派,他主張對奧匈境內的斯拉夫民族進行撫慰,以換取其對奧匈帝國的支持。
在奧匈帝國吞並波黑的這段時間採取了溫和漸進的土地改革,解放了4萬多名農奴。200所小學拔地而起,讓塞爾維亞的兒童念得起書。政府投資建設交通網,引入技術最先進的山地鐵路,本傑明·卡羅伊總督任職時期(1882-1903年),波黑的工業產值位居巴爾干半島之冠。
可以說在哈布斯堡治下的塞爾維亞人或許沒有公民權,但收入、教育水平要比生活在塞爾維亞王國更高,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亦如是。
長此以往,那麼居住在波黑地區的斯拉夫人對塞爾維亞的向心力必然會下降,這將對塞爾維亞的擴張產生巨大的阻礙。
這時候,除掉斐迪南大公就成為了塞爾維亞最好的選擇!
事實也證明,斐迪南大公就是這樣一個關鍵人物。
短短四年之後,奧匈帝國就在戰爭之中土崩瓦解。
有趣的的是普林西普刺殺了斐迪南大公以後,圍觀的群眾見到受尊敬的王子被殺憤怒的把所謂的民族英雄普林西普給揍了一頓。
這不得不讓人感覺到諷刺。
塞爾維亞在一戰中確實是有民族解放的性質,但也不能夠掩蓋其擴張的野心。
讀史,不能夠只停留在表面。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黑與白,有的只是不同角度的解讀罷了。
/+ٛ�OM�������
❸ 求斐迪南大公遇害事件梗概
斐迪南大公(1863—1914),奧匈帝國皇儲,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侄。1889年皇太子魯道夫自殺,他被立為哈布斯堡王朝皇儲。1898年任奧軍副總司令。1908年,他極力主張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加深了俄與奧匈之間的矛盾,導致波斯尼亞危機。他極力反對南斯拉夫獨立,主張把奧匈二元帝國,改組為奧地利、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三元國家。1914年6月,在塞爾維亞邊境參觀軍事演習後,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刺死,此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列強對巴爾乾的擴張,激起塞爾維亞族的極力反抗,塞爾維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被奧匈佔領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企圖擺脫奧匈控制,同塞爾維亞合並,組成南斯拉夫,對此奧匈帝國力圖阻止。1908年,奧匈帝國乘土耳其發生革命之際,宣布正式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該兩地長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1878年該兩地被奧佔領,但名義上仍屬土耳其),激起塞爾維亞的極大憤怒。塞爾維亞在邊境部署力量,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奧匈帝國也在邊境集結軍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德國支持奧國,於1909年3月21日向俄國發出通牒,並威脅說,俄國干涉不僅意味著要對奧匈作戰,還要對德國作戰;德國還要求俄國承認奧匈對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地的吞並,否則就對塞爾維亞開戰。俄國由於日俄戰爭(1904~1905年)中戰敗,力量大大削弱,又得不到英、法的支持,無力同德、奧匈抗衡,不得不暫時讓步,承認奧匈對上述兩地的佔領。1912~1913年和1913年,曾發生過兩次巴爾干戰爭,推動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運動,它們要求和塞爾維亞合並,建立大塞爾維亞國。奧匈帝國反對塞爾維亞擴大,圖謀吞並塞爾維亞。奧塞沖突成為兩大軍事集團斗爭的焦點,巴爾干成為歐洲火葯庫。
薩拉熱窩是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並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義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後,斐迪南大公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奧匈決定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吞並塞爾維亞。德國堅決支持奧匈的行動,俄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1914年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限48小時答復。通牒內容極其苛刻,要求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由奧匈派員共同審判薩拉熱窩事件的「兇手」等。7月25日,塞爾維亞復文,除拒絕會審外,全部接受其餘條件,但奧匈仍不滿。當天奧匈即與塞爾維亞斷交。7月28日對塞宣戰。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借口德軍破壞了比利時中立,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捲入了戰爭。義大利出於自身利益,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後來又轉向協約國方面,對德奧宣戰。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於8月15日向德國發出通牒,8月23日向德國宣戰。土耳其於11月參加到同盟國方面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❹ 斐迪南大公遇刺為什麼會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史稱「薩拉熱窩事件」,這場驚天刺殺引爆了造成1000多萬人喪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薩拉熱窩事件」後一戰爆發,並不是因為斐迪南大公真的很重要,而是歐洲各大國因為各種原因已經急不可耐的要開戰,斐迪南大公的死只不過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給了各國一個合適的借口罷了。
從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遭到刺殺,到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短短的一個月間各國只顧著勾心鬥角、准備戰爭,對於斐迪南大公的死根本沒有人進行過專門調查,因此很多問題現在已經找不到打案了。比如在薩拉熱窩局勢不穩的情況下,報紙為什麼提前公布了斐迪南大公夫婦訪問的詳細行程,這為刺客制定計劃提供了幫助;比如在刺客第一次刺殺失敗的情況下,當地的軍警為什麼沒展開搜捕,給了刺客第二次動手的機會;比如斐迪南大公車隊的先導車為什麼拐錯了一個彎,使得斐迪南大公的座駕正好停在刺客的槍口下。這些可能就是永遠的謎題,咱們只能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❺ 俄羅斯電影叫科謝伊的是什麼電視
您要找的這部電影是不是講述了一位男青年穿越到魔法世界解救那裡的人的故事?電影是《最後的勇士》
❻ 弗蘭茲 斐迪南大公被刺是指什麼歷史事件
1914年6月28日 「一戰」導火線:斐迪南大公薩拉熱窩遇剌!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斐迪南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他竭力主張吞並塞爾維亞。1914年6月,奧匈帝國以塞爾住業為假想敵,在其毗鄰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斐迪南偕同王妃親臨檢閱。這是對塞爾維亞明目張膽的挑釁。演習結束後,當斐迪南到達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波刺死。奧匈帝國決定以此為借口挑起戰爭,吞並塞爾維亞。
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各帝國主義國家緊張地進行陰謀活動,准備廝殺。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叫囂:「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奧匈帝國在取得法國的支持之後,於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限定在四十八小時內簽復。塞爾維亞為了忍辱求全,除了奧方派員參與追捕審判兇手一項外,其餘條件全數被迫接受。盡管如此,奧匈帝國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為借口,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
7月30日,俄國宣布總動員。德國要求俄國停止總動員遭到拒絕,遂於8月1日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對俄宣戰。日本趁德國無暇東顧之機,向德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無條件地把德佔膠州灣交給日本,遭到拒絕,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11月,土耳其參加同盟國方面作戰。由帝國主義挑起的世界規模大廝殺,就這樣開始了。
列寧指出:「資本主義把大量土地集中在個別國家手裡,把最後一塊土地都分割完了,再要瓜分,再要擴大領土,就只有犧牲別人,為了一個國家而犧牲另一個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使用武力,因此,世界掠奪者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了。」這是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❼ 電影西伯利亞理發師的結局是什麼
上周末看了一部電影,叫《西伯利亞理發師》,真是好看呀,特別符合我的審美情趣,看完了老跟有人拿鈍刀子杵了我似的,難受了半宿。
故事講述了1885年的俄羅斯,一位女士和一老頭做了一筆交易,於是假扮父女,騙一個將軍,希望通過將軍對女士的好感而得到大公的資助,但是這位女士和一個年輕的士官生產生了真摯的戀情,在將軍向女士求婚的場合里,士官生向女士展開了心扉,講述了自己對他的愛戀。
將軍尷尬離開,老頭生氣士官生破壞了自己經營的事情,害怕資金落實不了,而女士心情十分復雜,內心深處渴望獲得真愛,但殘酷的現實使她不得不繼續討好將軍,但內心的呼喚使兩顆年輕的心終於在一個晚上走到了一塊去,士官生興奮之極,決定一畢業就和心愛的人結婚。
畢業演出進行的時候,士官生精神飽滿地為大公演唱著《費加羅的婚禮》,眼中洋溢著幸福,就在歌劇中場休息的時候,士官生聽到了女士和將軍的對話,女士稱自己是小孩子,並否認了兩人的戀情,士官生氣憤之極,不顧天上的大雨和馬上開場的歌劇,在街道中不知方向的狂奔,女士傷心欲絕,想要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但是沒有機會,終於士官生被同學們找回,歌劇才得以繼續,但是士官生再也看不能忍受所愛的人和將軍坐在一起交頭接耳,面帶笑容,沖動之下的他奪過大提琴師的琴弓,跳向將軍,狠狠地抽在他的身上,劇場里的人驚慌失措,好不容易才控制住混亂的局面——這件事的結果是——士官生以刺殺大公的罪名被判處七年苦役,然後流放五年,服刑地西伯利亞。
十年之後,女士早已嫁給了當初假扮自己父親的老頭,老頭用大公贊助的資金造了一架伐木機,並申請來到了西伯利亞廣闊的森林進行伐木,名字就叫西伯利亞理發師,而那女士一到達這里就跳上馬車匆匆趕往正在流放的士官生的家裡。
士官生現在住處的名牌上寫著「理發師 安德烈·托爾斯泰」,女士掩飾不住內心的歡娛,推開了房門,茶是熱的,爐子上正在煮著東西,嬰兒搖籃還在晃動,可是卻一個人都沒有,她推開一扇蘋果窖的門,輕輕的撿起地上滾來的青蘋果 ,又放了回去,門後躲著的是兩個拚命忍住哭聲卻止不住淚流滿面的小孩子,和一面懷抱嬰兒,一手握緊鐮刀的女人,這是士官生以前家裡的女傭人,一個淳樸憨厚但是誓死捍衛自己的愛情的女人,士官生的妻子。
女士離開了理發師的家。
一晃又十年過去了,女士開著時髦的汽車在山坡上賓士,遇到了一位正在訓練新生的教官,女士邀請教官和自己同乘,兩人說起了一個新的士官生,教官表示這是個又聰明又有毅力同時又令人頭疼的傢伙,女士輕笑,表示他是自己的兒子,教官拿起一幅在車上的照片問道是誰?女士說是孩子的父親,照片上赫然留著二十年前那個年輕的面孔。
一位獵人打扮的男人正飛快地在山坡中奔跑著,跳下山崗,越過小河,來到了一條路旁,一位女士正策馬揚鞭飛馳而過,男人卻停了下來,拿出一顆煙來點燃,深深地吸了一口,深邃的眼神令人心顫。
完
好看呀,我一定要去買盤,中間的廣告太多了,影響氣氛,其實我說的這些都是最後二十分鍾的情節,前面一直都是很歡快的鋪墊,前面越歡快就結果就越發讓人悲哀,尤其是當男主角被剃光一半頭發,穿上囚服上了開往西伯利亞的火車,昔日的夥伴好友來車站送別,一樣的服裝一樣的灰色讓人分不清眼前的一切,只能唱起了曾經一起唱的軍歌,男主角終於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懷,也放聲高歌,歌聲隨著火車的鳴笛遠去,留下了一個誰也不知道的秘密
❽ 安德烈·盧布廖夫的劇情
從樣式上看,《安德烈·盧布廖夫》是一部歷史片。它講述的是遙遠的過去,但從影片的敘事風格看,它又是一部極具時代感的作品。
像費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一樣,這部電影也是由一連串獨立事件銜接而成。安德烈·盧布廖夫穿梭其中,是畫家,也是僧侶,有時充滿好奇心,有時滿心歡喜,有時在恐懼中畏縮不前,有時與他人一起承擔痛苦。
故事情節的發展延續了二十四年之久,電影包含了八個事件插曲,每一個都有它自己獨立的標題和時間,第一段落題為「藝人,事件發生的年代是1400年,最後一段「鍾則在1423年。
安德烈·盧布廖夫所處的不僅是一個諸侯王公之間的相互殘殺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飽受韃靼人劫掠蹂躪和其他不幸災難的悲慘時代。
15世紀初,韃靼人的鐵蹄踐踏著大公割據的俄羅斯大地,黎民百姓在大公的暴政下水深火熱,聖像畫家安德烈·魯勃廖夫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在大公的邀請下,安德烈·盧布廖夫前往莫斯科為教堂作畫。但在創作的過程中,盧布廖夫卻對聖像內容產生了巨大的質疑,這種矛盾的心態使他聯想到現今俄羅斯民眾經受的磨難與自己為貴族服務的事實,最終,他毅然離開教堂回到了原先的修道院。
不久,盧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進行聖像創作,但這次他卻親臨了所有俄羅斯人的苦難。大公的弟弟勾結韃靼人篡位謀反,弗拉基米爾城的居民被無辜殘殺,教堂在戰火中摧毀,畫家的眼中全是地獄的景象……盧布廖夫再次陷入藝術與現實反差的困境,他又回到安德洛尼科夫修道院,將自己完全封閉,拒絕繼續作畫。
經過多年的反抗征戰,韃靼人的軍隊終於被趕出俄羅斯的大地。1423年,大公第三次邀請盧布廖夫到莫斯科作畫,在一個鑄鍾少年的感染下,盧布廖夫最終完成了《三位一體》的傳世名作。
《安德烈·魯勃廖夫》是已故蘇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影片以塔式特有的詩化電影語言描繪出偉大的俄羅斯畫家安德烈·魯勃廖夫的一生。導演本人對影片的有關闡述是這樣的,「我想拍攝一部歷史片,但它同時又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我想使15世紀人們的精神與今天人們的精神接近起來,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要賦予那個時候的人和時代以生命,這樣他們更接近我們,使他們的英雄氣概成為我們所共有的。
這部歷時兩年才得以拍攝完成的宏篇巨作卻因政治原因而長期無法公映,在蘇聯當局的干涉下,影片被迫從戛納、威尼斯電影節退展,直到1969年初《安德烈·盧布廖夫》才在莫斯科進行小規模的放映,而當年的戛納影展也不顧蘇聯當局的抗議授予影片國際影評聯合會獎。相對於以「同性戀、誘人自殺等荒唐罪名被投入大牢的帕拉傑諾夫,塔爾科夫斯基與《安德烈·魯勃廖夫》的命運真是要幸運的多。
❾ 有關薩拉熱窩事件的一部電影叫什麼
《薩拉熱窩事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E1GUmmo-RVwhqjlnFt1DA
本片講述了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塞爾維亞一個秘密組織成員,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費弗是一名檢察官,他在全力調查這一刺殺事件的幕後主使,幻想阻止大戰爆發,眼看真相漸漸清晰的時候,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