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俄羅斯電影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俄羅斯電影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發布時間: 2023-01-06 22:49:21

『壹』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主演是誰,哪國出品

中文名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英文名稱:A zori zdes tikhiye
別名: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72年
電影導演: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電影演員:
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飾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飾麗達)
奧爾迦·奧斯特洛烏別柯(飾麗薩)
葉卡捷莉娜·瑪爾柯娃(飾迦爾卡)
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語
簡介:

【片 名】: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影片類型】:戰爭
【國 家】:前蘇聯
【導 演】:斯塔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
【主要演員】: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飾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飾麗達)
奧爾迦·奧斯特洛烏別柯(飾麗薩)
葉卡捷莉娜·瑪爾柯娃(飾迦爾卡)
【出品公司】:莫斯科電影製片廠
【獲獎情況】: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
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列寧獎金.
【字 幕】:簡繁英法西日荷德意阿希葡俄
【原 作】: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影片介紹:

你明明知道這是戲,
可就是沒法把戲僅僅當成戲來看,
你明明知道這是假的,
可它就是比許多真實的東西還能淬歷你的心,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這樣一群年輕美麗的女兵好象真的在世間存在過,
她們永遠年輕,而你老了。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導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電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場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鏡頭,我們在公映時把這整場戲都給刪掉了。一位著名的老實人驚訝地說:這簡直是藝術奇跡,全裸的女人鏡頭全然不使人產生「黃」的感覺。

這個藝術奇跡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因為作家是在一個聖潔的思想指導下寫下這個場景的。請看小說中的描寫: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們在更衣室里打量著這個新來的女兵,像瞧什麼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個美人魚!」
「冉卡,你的皮膚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兒!」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運的女人!」基梁諾娃長嘆一聲,「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軍裝——這比死還難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顯現女性身材的軍裝給埋沒了!而當五個女兵一個一個地在與德國法西斯的搏鬥中犧牲的時候,對於五個女兵的安全負有責任的瓦斯科夫准尉發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鳴:「在戰爭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後,到了和平時期呢?到那時也能理解為什麼你們非死不可嗎?……如果將來有人質問我:這些男子漢是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而使她們飲彈而亡呢?」

小說把像契訶夫這樣的俄羅斯作家曾經表現過的「美的毀滅」的經典主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作了新的發揮,也因此凸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潛在的反戰主題。但這並不妨礙小說的愛國主義激情的張揚。垂死的麗達就是在聽了瓦斯科夫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後,輕輕地說:「不必這樣,我們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

而小說對於瓦斯科夫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的描述, 讀了也令人盪氣回腸—— 「在這次戰斗中,瓦斯科夫記住一條: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廛上岸一步……這時,他胸中滿懷激情,彷彿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 彷彿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只有他、敵人和俄羅斯。原作《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我國有幾個中譯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譯的,於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譯文流暢自然,值得一讀。

此段摘自童道明先生的《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一文

『貳』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這本電影故事是發生在42年五月,但是有人知道具體位置在哪裡嗎,他們所說的基洛夫鐵路

俄羅斯白海運河地區。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

這部小說通過一個凄美的故事,向人們展示戰爭對人,尤其是對婦女的摧殘,對美好生活和人類文明造成的災難,表達了強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題思想和深刻的人性關懷主題。

創作背景:

瓦西里耶夫曾經知道—個衛國戰爭發生的真實事件:5個士兵為抗擊德軍進入沃比湖畔阿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主人公的原型本為男兵,而作者有意把男兵改成了女兵,目的是為了加強悲劇性和感染力。

他說,婦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續生命,不是戰爭、不是死亡。

這部小說就是為了表現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女性的崇敬,對和平的嚮往和對戰爭的憎悲。

『叄』 3.24:淺析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上圖是1972年版本前蘇聯著名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六位主角,無畏卻有點古板的32歲准尉瓦斯科夫,前排女兵是美麗勇敢的20歲軍人之後熱妮婭,後排是精幹深情的軍人家屬唯一人母20歲班長麗達,純情聽話的農夫之女19歲麗莎。再後面是愛好文學詩歌女大學生索尼亞,另一位是孤兒出身最年幼的16歲嘉麗婭。

該片根據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准尉瓦斯科夫帶領五位女戰士在廣袤的森林中進行激烈殘酷的阻擊戰。

1男五女阻擊16位德傘兵,戰斗中五女兵全部犧牲,最後僅剩准尉一人捕獲三名戰俘,消滅13名德軍。

麗莎接受報信的任務,但不幸陷入泥沼犧牲。

索尼婭為幫准尉拿煙袋被埋伏德軍用匕首殺死。

嘉莉婭在戰斗中精神崩潰,被德軍射殺。

熱尼亞為掩護受傷戰友,孤身吸引敵人追擊,壯烈犧牲。

麗達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為不拖累准尉,從容自殺。

慘勝原因:在兵力對比懸殊情況下,准尉利用地利指揮女兵提前設伏,女兵們裝伐木工布下疑陣引德軍繞路,後又在從林戰中消耗敵人。

1972年,小說被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搬上銀幕,並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獲得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奧斯卡提名和全蘇電影節大獎。

小說的作者瓦西里耶夫和導演羅斯托茨基都有參加過衛國戰爭經歷。導演曾受重傷,是一位年輕的女護士救了他。這段經歷始終影響著他,並且成了後來他導演拍攝《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生活源泉。在拍戲時,特別是給扮演女兵的演員講戲時,他常常不由自主地落淚。據瓦西里耶夫回憶,羅斯托茨基曾重復20次拍攝一個場面,每一次都是流著淚拍攝的。這是一部充滿感情創作出來的影片。

第二圖是2015年俄國重拍《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相較於1972版什麼改變都沒有,連劇本似乎都是一樣的,但對女兵經歷回憶減少鏡頭,心理挖掘薄弱些。影響了後面女兵們在戰斗中犧牲後造成的沖擊度。

整部電影只是更新了跟技術有關的東西,畫面變得漂亮和鮮艷了,戰斗場面更有真實感。不過影片忠實於小說,忠於戰爭年代的真實。不過有評論說1972版女兵更漂亮,演技也更細膩。2015版准尉英俊顯精明,少了老版中古板憨厚外表下的暴發力。

我主要看的是2015版,一是俄語發音,二是影片完整,老版的在網上一般是片斷。

我先看電影後小說,而作品成功是先1969年小說發表後就廣獲好評,後拍成電影。

同名小說繼承了肖洛霍夫《一個人的命運》所開創的從側面描寫戰爭的傳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堪稱前蘇聯戰爭題材文學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前的戰爭題材文學作品多是表現大規模、大集團作戰的戰爭史詩,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則著重關注到戰爭中的個體,關注個人的生命與情感。

小說中人物肖像刻畫十分簡煉。如描繪嘉莉婭瘦小的個兒,鼻子尖頭兩根麻繩似的小辮,胸部象男孩子似的平坦」。寫熱尼亞「修長的身材,金色的良發,雪白晶瑩的皮膚。一雙雅氣的眼睛,綠瑩瑩的,圓的像小碟兒一樣」,寥寥數筆,就將人物外貌特徵勾勒出來了。

在表現人物心理時,作者採用了抒情的對話、客觀敘事和人物內心獨白等方式,當麗達受重傷後,准尉內疚地說: 「我害了你們,將來有人質問我:你們這些男子漢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使她們飲彈而死呢?我怎麼回答他們的質問呢?」麗達平靜回答; 「為什麼要這樣說?事情是明擺著的,戰爭嘛,我們是在保衛祖國。」這段對話是對小說主題的高度提煉。

小說夲身就如劇本般寫作方式,和對女兵成長經歷的描寫,讓讀者更體會戰爭奪去5位花季生命的惋惜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這也把准尉最後的復仇從情節和心理上都推向高潮。

小說描寫生活中女兵的一些個性特點與青春騷動和戰斗中的勇敢無畏形成的反差,准尉與女房東的關系,准尉與女兵們的關系演變,女兵之間的一些互動等都有真實生活氣息。反映出女兵群體愛美熱愛生活的卻又能時刻准備赴死的特定時代的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人民經受殘酷慘烈的戰火浩劫,他們一共損失了2700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向我們展不了這2700萬人中的5個人的命運,從而也表現了蘇聯軍事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和熱愛。

二戰蘇德戰場上,大量蘇聯女兵投身前線作戰。以狙擊手為例,世界25大著名狙擊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就是蘇聯的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她一共擊斃了309名德軍。不僅如此,這些女兵還從事突擊工作。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一支由1000餘名女性組成的女兵突擊隊在戰爭期間共擊斃1.2萬余名德軍。如此戰績令人贊嘆。由於貢獻突出,有上萬女兵獲得了蘇聯英雄勛章。

這里黎明靜悄悄是向那些為了祖國英勇戰斗的女兵致敬的贊歌,小說和電影都是刻畫這一主題的佳作。

『肆』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執導的戰爭片,伊琳娜·多爾加諾娃、葉蓮娜·德羅佩科、安德烈·馬爾蒂諾夫參加演出。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俄羅斯電影,1972版《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感動了一代中國觀眾。

『伍』 急救!!!尋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賞析 謝謝大家了

兩篇

1.戰爭與人性
——賞析《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屠殺和毀滅。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英雄的舞台,平民的墳墓。
戰爭是什麼?戰爭是人性的劫難,社會的倒退。
戰爭是恐怖的、悲壯的,而描寫戰爭的的文學作品則刺激好看,我很喜歡看戰爭題材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像描寫古希臘時期的《特洛伊戰爭》、中國的古典小說封神榜、三國、水滸,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還有描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文學作品幾乎都看了,印象深的有《烈火金鍘》、《苦菜花》、《林海雪原》、〈紅日〉、〈鐵道游擊隊〉等,從戰爭文學中我知道了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悲壯、也懂得「一將功成萬骨休」的深刻含義。但像根據前蘇聯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所表現的戰爭場景,仍然給我以震撼,把戰爭與女人、戰爭與人性聯糸在一起,通過戰爭來揭示人性的善良、表現戰爭中的美麗,使人們憎恨戰爭熱愛和平,以全新的角度塑造戰爭中的英雄形象,給人以情感教育和美感享受,盡管我多年以前就看過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情節也很熟悉,我還是一集不拉地看完了電視劇,並常常為劇中的人物所感動,我已經不是個輕易動感情的年輕人,為什麼它能打動我、感染我,因為〈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表現的普通士兵的戰爭生活,塑造了一群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從新的角度來詮釋戰爭、表現英雄,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女兵形象,豐富了文學典型的畫廊。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情節很簡單,在蘇聯後方的171兵站有一個女子高射炮排負責守衛車站和倉庫,負責的是一個老兵瓦斯科夫准尉,如果不是德國飛機偶爾來襲擊,這里幾乎看不到戰爭場景,女兵們站崗放哨巡邏跑步,有時幫助鄉親做點農活,周圍是一片田園景色,靜靜的森林,清清的湖泊,淡淡的炊煙,勞作的農婦,單調重復,連老兵瓦斯科夫都有點厭倦這種死寂的生活,想上前線。通過前半段的平靜引發後半部的戰斗,通過瓦斯科夫與五名女兵抗擊德國特種兵的悲壯戰斗,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創造。湖賓阻擊戰的場面並不激烈,比不上莫斯科保衛戰,也比不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一場名不見經傳的小戰斗,但五名女兵的英雄群像正是通過戰斗也通過平時的生活來表現來完成的,性格鮮明各有特色。
中士麗達是帶著國難家仇參軍入伍的,她的丈夫戰爭一開始就犧牲了,她把三歲的兒子寄託在母親家來到兵站,她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但內心卻有著火一樣的激情和海樣深的母愛,她為了兒子,不怕戰友的誤會,夜晚去城裡看望兒子和母親,留下自己和戰友省下的麵包,連杯茶都來不及喝,又返回部隊。她親手打下了德國人的飛機,在戰場上她勇敢地阻擊敵人,腹部受傷後,為了不連累准尉,她開槍自殺,在死前她深情地要准尉吻她一下,表達了她對生活的無限眷戀,麗達身上表現的母愛和勇敢令人落淚。
女兵熱妮婭一家三口死於德國人的槍口,她參加了戰斗部隊,在戰爭中與上校產生了戀情,受處分被安排到兵站。這是個熱情開朗聰明漂亮的姑娘,她像一股清泉給兵站帶來了透明激情快樂美麗,她給女兵們改軍服,表現女性的曲線美,她提出舉辦舞會,慶賀擊落敵機的勝利,她對愛情的執著令人感動,面對付排長的警告,她不顧一切沖向車站,為上前線的上校和戰友們送行,極大地激勵地了部隊的戰鬥士氣。盡管她有些尖刻,有些愛虛榮,但面對敵人卻義無反顧,在麗達受傷時,她引開敵人,一個女人與十個敵人抗擊,壯烈犧牲。
女兵里莎,一個在森林的小木屋中成長的姑娘,單純善良,渴望愛情,嚮往城市,她對准尉產生了戀情,嚴格說,這不是戀情,在只有一個壯年男性的群體里,這種愛更多的是愛慕而不是愛情,是戰爭時期人們心態的畸形表現。在瓦斯科夫和她唱里莎的民歌時,她眼裡閃現出孩子般的純真和喜悅,她還是個情竇初開的姑娘。在接受回兵站送信的任務後,她一個人穿越森林,幾度迷路,非常害怕,呼喊戰友,當她找到白樺樹棍時,欣喜若狂,不慎陷入沼澤,光榮犧牲,正是她的害怕她的迷路她的看似可惜的犧牲,活生生地凸現了里莎的形象。
大學生索妮婭,是女兵中唯一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莫斯科大學文學專業的高材生,她是猶太人,父母在明斯克,是突然爆發的戰爭使她中斷學業,參軍入伍。這是個有著夢幻般色彩的姑娘,喜愛文學喜愛詩,即使是戰爭也不能阻止她的愛,在軍營里在勞動中在戰場上,她為戰友朗讀詩歌,歌頌自由歌頌光明和愛情,這是俄羅斯十九世紀來的光榮傳統。她有個連姓名都不清楚的男友,卻時時痴情地渴望蒙矓的愛情。她待人和氣,善解人意,為了找回瓦斯科夫的煙袋,她不幸陷入德軍的包圍,面對德國鬼子的刺刀,她流露了那麼片刻的恐懼,但更多的是坦然,索妮婭的死隱喻了戰爭對文明對文學對人性的殺戮,她留下了帶血的詩集就是物證。
女兵嘉爾卡嚴格說,還是個孩子,她在孤兒院長大,沒有父母,戰爭發生時同伴都入伍了,她也編造父母犧牲的謊言入伍,她時常編造母親是有錢人有地位身份的各種謊言,來表現她對母愛的渴望,來掩飾內心的自卑。當熱妮婭把她化裝為舞會的公主時,才找到做人的尊嚴。兒童上戰場本身就是悲劇,當她看到德國人渾身發抖,一槍未放,麗達要以戰場紀律來懲罰她,只有準尉理解安慰她,並保護她,可是戰場本身就是殘酷的,她無法克服內心的恐懼,看到德國鬼子尖聲喊叫,無方向地亂跑,被德國鬼子打死。按常理分析,這是膽小鬼是懦夫,中國的劉胡蘭就義時比她還小,但作者仍然把她列入英雄行列,她沒有按照準尉的命令離開戰場,她也是為保衛共和國死的。
准尉瓦斯科夫是全劇的一號主角,是個性格豐滿有別於傳統英雄人物的形象,他為人忠厚隨和,心地善良,除了掛在嘴上的步兵條例,缺乏主見,常常受到女兵的嘲笑。他沒有什麼崇高理想,厭惡戰爭,只想做個好木匠,在兵站,他不僅是最高指揮官,還是姑娘們的兄長,處處為姑娘們服務。蓋廁所蓋澡堂,他的任務除了守衛兵站,就是不讓一個姑娘受傷害。在帶領五位女兵上戰場阻擊德國人時,更像是帶幾位姐妹遠游,千叮嚀萬囑咐,告訴她們戰場上的各種注意事項。當他發現德國特種兵不是二個而十六個時,他陷入了痛苦的選擇,正如他說的,為了十幾個德國鬼子犧牲五個姑娘不值得。但戰爭的邏輯就是這樣,雖然他沒有接到上級阻擊德國人的命令,但作為一個軍人,他決不能放任敵人去破壞鐵路大橋,給前線的戰友造成傷害,明知敵我力量懸殊,明知他帶的是幾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女兵,明知對方是武裝到牙齒的特種兵,他也只有一種選擇,一邊抵抗一邊求援。雖然他下達了女兵們撤回兵站的命令,同樣,沒有一個人走,正如熱妮婭說,戰爭中沒有女人。看到女兵們一個個倒在敵人的槍口下,他憤怒他痛苦,甚至感到失敗絕望,當麗達和熱妮婭都犧牲後,他也不想活了,隻身沖入小木屋,打死一名俘獲五名德國鬼子,當時他恨不得一梭子打死這些畜生,為犧牲的戰友報仇,但戰場紀律人道主義精神使他壓抑了復仇的火焰,在這里,瓦斯科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華,人性美得到頌揚。勝利和勛章並沒有使瓦斯夫高興,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為什麼姑娘們都死了,他還活著。戰爭中最可貴的是什麼,不是勝利,不是勛章,不是鮮花,還是生命,人的生命高於一切。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還重筆渲染了戰爭的美麗和快樂,戰爭不僅是災難是痛苦,也有美麗和快樂,像熱妮婭說的,戰爭就不能追求美麗嗎?她用靈巧的手為戰友改服裝,她把嘉爾卡打扮成一個公主,她熱烈地追求與上校的愛情。劇中還有場女兵裸浴的戲,沒有任何褻瀆,只讓人感受到女性的美麗和生活的美好。在林中瓦斯科夫讓姑娘們下湖洗澡,就像現代版的天鵝湖,瓦斯科夫像一個王子,而女兵們像天鵝一樣在湖中游泳戲嬉,雖然有些誇張,但帶給觀眾的是美的享受,是生命的頌歌。戰爭的場面沒有炮火硝煙,沒有千軍萬馬,靜靜的森林,悠悠的湖泊,淡淡的晨霧,可愛的小兔,〈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了一種全新的戰爭圖景。
回顧一下傳統戰爭文學作品,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里表現的英雄形象是全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典型的。
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武藝精湛,人格高尚,功高績偉,像三國中的關雲長,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趙子龍在長板坡萬軍之中取敵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像水滸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獅子樓上殺人如麻不聞聲。像烈火金剛中的史更新不怕犧牲戰功累累,殺敵無數。像電影中的王成,高呼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與蘇聯的著名的表現戰爭中英雄人物的手法也不一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阿察金,夏伯陽等,也都是戰功顯赫,有許多豪言壯語。我們很長時間習慣了英雄人物無私無畏、大智大勇、多材多藝、完美無缺,他們的行動、他們的語言,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外形似乎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仰。而當〈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把五名普通的女兵描寫成英雄人物時,我們還有些不習慣,甚至還有懷疑,這樣的人物也算是英雄嗎?像嘉爾卡一槍未放一個敵人沒消滅就死了,索妮婭臨死前那閃現的恐懼,熱妮婭打死一個德國鬼子後渾身發抖,撲在瓦斯科夫懷里抽泣,麗達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正是這些千千萬萬的普通士兵,正是平凡的人物團結起來才戰勝了法西斯,才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用他(她)們的生命和熱血才換來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把她們做為英雄來紀念來崇敬一點也不過分。她們身上的缺點,她們表現的片刻的懦弱一點也不影響她們的形象和豐采,正是這樣的英雄使我們感動、親近、熟悉,從她們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身影,與她們一起喜怒哀樂,與她們一道面對死亡和歡慶勝利。這正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成功之處,閃光之點,也為文學畫廊增添了全新的典型形象。
人類在蒙昧時期崇拜神靈,在野蠻時期崇拜英雄,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仍然需要英雄,需要榜樣,需要座標,需要精神,但那種把英雄神聖化,將英雄臉譜化的傳統做法,已經過時了,我們更需要的平民化的英雄、生活化的典型,需要有血有肉與我們共呼吸共命運的英雄,但願六億神洲盡舜堯不再是口號,不再是詩,英雄的平民化和平民的英雄化將會提升人的品質,提升民族的素質,也會豐富我們的生活。

2.高尚的情操——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到的

戰爭使117號鐵路會讓站上只剩下十二戶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婦和小寡婦。 「她們神通廣大,不管用什麼原料都能釀制白酒」。車站駐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問題。准尉華斯科夫「接二連三地給上級打報告」。上級一氣給這個專會打報告的「作家」撥了兩個班的女兵,一舉兩得地一攬子解決了。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奧夏寧娜開小差碰上了兩個德國鬼子,他們企圖炸毀基洛夫鐵路。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華斯科夫帶了五名女兵趕到戰斗地點,不想卻是十六名裝備精良的德國鬼子。她們經過了兩天兩夜的浴血戰斗,五名女兵全部壯烈犧牲。最後准尉一人俘獲了剩餘全部德寇。
小說再現了那些剛從和平歲月走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和她們以生命為代價保衛國土的英雄主義精神。這其中有歡樂,有痛苦,有愛情,更有她們的英雄主義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讀之令人激昂,催人奮進!
我在想,如果把這個題材放在今天我們某些作家的手裡,可能那就壞了。首先書名得改,叫做《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其次內容得改,不是戰斗故事,而是情愛故事。尤其該故事發生在森林裡面,更是有戲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來點《紅高粱》式的原始野蠻的性愛。這樣的話,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卻出賣了自己的貞操。其實這樣的「作家」早已無什麼貞操可言。更何況還要引得其人反問你一句:貞操值多少錢一斤?無端被他噎一下。
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這句話應該不容置疑。可是為什麼近來好象老是要遭到質疑呢?這是個很令人深思的問題……
想想我們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動輒大談什麼生活的苦經,無病呻吟。一副虛空無奈、看破紅塵的樣子。物慾橫流,金錢當道,什麼道德、禮教統統都不知摔到了哪裡。
有報道說某大學一個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學生在同時作愛,讀後簡直令人作嘔不止。還有一女孩,十六歲就經歷了種種其年齡不該經歷的事,最後竟要自殺。說出了諸如:有錢又怎麼樣?有車有房有別墅又怎麼樣?男女之間又怎麼樣?不就是活塞運動?等等令人瞠目結舌的話。十六歲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過頭來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虛無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們有的也許也在思索和苦惱……
當然,任何社會都有丑惡現象。包括小說所寫的那個時代。偉人也有優缺點。偉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樓閣。但,這些丑惡千萬不能肆行,千萬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這樣的話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們要呼籲人人都要樹立高尚的情操,回歸社會道德,人人都做一個高尚的人!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品味經典 影評

如果給影片作個定性的話,那麼它無疑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選取的是「紅色經典」的創作路線,注重刻畫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戰爭對美好事物的摧殘,進而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促進國家建設。在拍攝完成的34年後,當我看完這部主旋律影片,依舊能夠感覺到心靈的觸動。我想這種觸動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達到的力量吧。

從《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這種力量中,聯想到中國觀眾對當代主旋律電影極為不屑的現實。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觀眾苛刻的態度上,而在創作的選擇取向上。我國當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對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現方面。或者是講述一個企業艱苦奮斗、戰勝困境、自立創新的創業壯舉,如《首席執行官》;或者是國家公職官員舍家為業、兩袖清風、為民奉獻的高尚情操,如《任長霞》。這種創作動機本身無可厚非,只是還遠遠不能起到弘揚主旋律的效果。畢竟,在下崗問題、腐敗問題嚴俊的現狀面前,群眾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現實。反觀《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故事不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大事件,五個女兵的故事並沒有大書特書之處,但編導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強烈的對比手法、細膩的心理刻畫將它講述這一個既壯烈又感人的事跡。影片末尾,麗達讓瓦斯柯夫吻自己後說:鬍子挺扎人的。這個小小橋段令戰爭中深切的戰友同志之情躍然顯現。當麗達自殺後,觀眾不僅是悲痛的也是憤怒,願意與准尉一起殺死德國鬼子為她們報仇。這樣的細微處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從今天起我的工作是製造德國人的屍體」更具感染力。事實上,對大多數默默奉獻的老百姓的歌頌要遠比對已經立碑書傳的人物與事跡的贊美更具親合力,因為前者更符合現實的語境。俄羅斯戰爭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和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都以弘揚主旋律的創作初衷,但在今天看來依然能夠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於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民大眾。

政局的裂變和動盪,使得俄羅斯電影在上世紀末陷入低谷。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俄羅斯電影大有卷土重來再鑄輝煌之勢。2003年,安德烈.基亞金斯夫以一部處女作驚艷世界藝術影壇,《回歸》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大獎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擊隊》以戰爭為題材採用商業拍攝手法一舉拿下俄羅斯年度票房冠軍,讓世人見識到俄羅斯商業電影的潛力。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富有藝術細胞的民族,不僅在文學領域創作出《戰爭與和平》、《罪與罰》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贊諾夫等為後人留下了《壓路機與小提琴》、《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諸多經典光影。今時,在藝術影院的大屏幕上靜靜品味過往經典,心中不免懷有一份祝願:希望數十年過後能在「20**年俄羅斯經典電影回顧展」中回味屬於自己那個年代的經典

『陸』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講述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代表了前蘇聯文學與電影的最高成就,一想起「蘇聯」,首先想到的不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者充滿保爾·柯察金的陽剛,後者充滿年輕姑娘的陰柔,盡管她們的青春置於戰火中。
42年夏天,准尉瓦斯科夫迎來了一班高射機槍女兵。雖然是戰士,卻和普通少女沒兩樣--一群嘰嘰喳喳、自由自在的小鳥。她們活潑熱情,她們喜歡漂亮,她們好打聽事兒,不但八卦准尉的情感生活,還常常拿準尉--那兒惟一的男人取樂,稱他是「敏感的老頭兒」。這讓嚴苛的准尉不知所措,他想融入年輕人的世界,卻總格格不入。
影片以戰時黑白與戰前彩色的鏡頭交替出現,描述了五個女孩的夢幻青春。麗達曾是年輕妻子及母親,可幸福生活隨著丈夫上前線犧牲後就消失了,她毅然把兒子託付給別人,直到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女兵;護林員之女李莎寂寞地生活在森林裡,一位城市男孩的拜訪開闊了她的視野,她開始渴望愛情,渴望學習,渴望外面的世界;猶太女孩索妮婭會說德語,是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在大學里快樂地讀詩歌、談戀愛,戰爭開始後,男友和她先後上了戰場,父母卻生死未卜;嘉爾卡從小生活在孤兒院,總在謊言中編織還有母親的事實,也幻想有一天白馬王子能把她接走……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將軍之女熱妮婭。女演員奧爾迦·奧斯特洛烏莫娃塑造了一個絕無僅有的,美麗可愛、熱烈性感的女紅軍形象。她晚報到,雖然穿著軍裝,卻掩飾不住愛美的心思,染著紅發、有時髦的靴子,目光自信高傲,連一向以美貌著稱的麗達都忍不住仔細打量她。另外,她穿著性感的絲綢內衣,行軍途中還會時不時打理頭發。不過,她心上卻壓著兩件事:一是破壞軍婚當第三者;二是全家幾被滅門的血海深仇。對前者,她毫無悔意,但這種「勇往直前」擱在戰斗中,卻使她如戰神雅典娜一般英勇頑強,不會辱沒她的將軍父親。夜幕降臨,白天的快樂女孩會變成憂郁的失眠者,腦海里全是她的家人,這本賬是一定要算的……
「有年輕女人的地方,笑多。」姑娘們像仙女一樣一起洗澡,當熱妮婭出現時,她們贊嘆她像美人魚。年輕女軍官則感嘆那樣的身姿只能穿軍裝,此時軍裝不再是光榮的象徵,而是束縛了女孩的青春與美麗。她們總是這樣熱鬧,有笑有淚,還開舞會。可是,軍營不是夏令營,麗達發現個把德軍的蹤跡後,一個由上述五人組成的小分隊及准尉一起出發了。可當她們看見德軍其實有十幾人時,問題嚴峻了……而女孩們卻不像我想像的那樣,集體發揮智慧,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跡:最具方向感的李莎在返回請求增援的途中陷入沼澤,餘下幾人施妙計阻止了德軍過河。初嘗成功的喜悅後,犧牲又開始了……好心的索妮婭折回幫准尉拿煙袋,距離雖短,卻一下被殺;毫無經驗的嘉爾卡由於逃竄中槍身亡。之前,大家就批評她,說她戰斗時居然捂著耳朵躲在一旁發抖。可准尉心疼她,一個未成年小女孩謊報年齡入伍,他實在不忍心怪她,為了留住嘉爾卡的體面,他對剩下的兩個姑娘撒了謊--嘉爾卡是在阻擊敵人時犧牲的。
然後是熱妮婭,為了保護麗達和准尉,成功引開了德軍,她一邊射擊,一邊奔跑,一邊大聲念著最愛的情詩,彷彿要讓全世界聽見她心中的熱忱。那一刻,她像風之女神,比誰都快;她像森林女王,比誰都強。看到這兒,觀者無不為之動容。中第一槍了,她說了句:哼,有趣!她不會相信,她會在19歲時這樣死去。接著,是第二、第三槍……沒子彈了,扔槍、扔石頭,扔一切可以扔的東西,嘲笑怒罵,直至最後倒下,她的眼睛仍然不屈地看著藍天。德國人上前去,久久凝望她那張精緻的面孔,他們會想什麼呢?何以要扼殺這樣的生命?
最後是麗達,為了不累及准尉,自己結束了生命。准尉的腦子嗡嗡作響,他急紅了眼,一舉俘虜了僅剩的幾個鬼子,他要讓他們知道:即使只有幾個女孩,他們也休想得逞!這不過是一場靜悄悄的局部戰斗,可麗達見不到自己的兒子了;李莎走出大山領略的是戰爭;索妮婭的智慧來不及點亮前程;嘉爾卡一生沒有家庭溫暖;熱妮婭的愛情和夢想還沒有修正……五段青春,還不曾真正展開的人生,全都消逝在白樺林中。電影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並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柒』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運用的電影表現手段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運用的電影表現手段

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主要依賴了形體動作、細節描寫、鏡頭處理、蒙太奇作用的共同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影片感人至深,感情強烈,從“靜悄悄”的戰爭中揭示出這五位女戰士“靜悄悄”的人生歷程,展示出個人的命運如何與民族利益緊密相連的道理,同時也體現出影片製造者從平凡中見偉大、從小人物心靈深處挖掘美質的美學追求。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作家鮑·瓦西里耶夫1969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前蘇聯文學界的注目,先後被改編成歌劇、話劇,1972年由前蘇聯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夫茨基搬上銀幕,並獲全蘇電影節大獎。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一部反映衛國戰爭的軍事題材的影片。影片中沒有耗費大量畫面去表現戰場的硝煙彌漫,炮火連天,斷枝殘垣,彈坑累累,而是圍繞著“靜悄悄”來描寫這場黎明前的、微小的連國家電台也不報導的戰爭,描寫這場戰爭中普通人的命運和人在戰爭中復雜的心理狀態。那麼,影片是怎樣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怎樣通過戰爭來寫人和人的命運的呢?影片在表現這五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時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的。

首先,電影是一門通過具體形象,特別是人物形象,直接訴諸觀眾視覺和聽覺的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它不依賴文字描繪,而是依賴形體動作推動人物性格與劇情的邏輯發展。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奧夏寧上尉與麗達告別時驀然回頭,深沉緩慢的點頭,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動作,但電影通過閃回特技將其表達出來時,那包藏於其中的相思、擔憂、牽掛、期待和信任,不需用任何語言進行描述,便由這一轉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當德寇搜索這幾位戰士時,嘉麗婭終於沉不住氣,“媽呀”一聲驚叫沖出了隱蔽地點,結果倒在了德寇的槍口下,這一“叫”一“逃”將嘉麗婭的膽小、怯懦刻畫了出來。在與來犯敵機戰斗中,麗達對敵跳機傘兵的掃射,是一個必然反抗的動作,但影片通過麗達睜得憤怒的眼、緊閉的唇,果斷剛毅的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以及急速迸落的彈殼的鏡頭,表達出了麗達的沉穩堅毅,對敵人的無限仇恨。為了阻止敵人過河,冉卡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跳進河中去洗澡,坦然自若地面對咫尺開外的敵人,高唱著“喀秋莎”,一副惘然不知的樣子,給敵軍造成心理上的錯覺,放棄了過河,這些細節,表現出冉卡的大膽機智。但她畢竟是一個普通的人物,她也害怕,由於驚嚇,失去了理智控制,盡管時間很短。索妮婭是一位大學生,她好學不倦,整天與詩書打交道,滿懷著純真的詩意去看世界,休息前用充滿感情的語調為姑娘們朗誦詩歌,使姑娘們倍受感動,央求她再讀一首;戰斗要開始那一刻,她還捧著她心愛的勃洛克的詩集,朗誦著“我們是俄羅斯的孩子,沒有辦法忘懷那一切”,這些細節,始終貫穿著一個字——“學”,她想著戰後還要繼續上大學,然而,她這一美好願望隨著她的犧牲也消亡了。麗莎在求援的途中快速的“跑”,表現出她緊張焦急的心情;當她不慎陷入泥淖時,那雙手的舞動和努力的向上掙扎,表現出她對生的渴望,對美好明天的期待。

其次,影片採用大量畫面,用鏡頭的不斷閃回,將人物的戰前和戰後生活進行比較,以襯托出戰爭的殘酷。麗達對丈夫臨行時回頭那一瞬間的回憶的鏡頭,不斷閃現,表現出麗達在夜深人靜時的苦苦相思,同時也通過這個鏡頭,交代了麗達的家、孩子。由於戰爭,她失去了家,失去了丈夫,只得將年幼的兒子交給年老的母親,懷著滿腔的仇恨,投入了這場戰爭。冉卡戰前的生活,也是通過快速閃回的鏡頭表現出來的。她有溫暖的家,年輕英俊的戀人,盡管這種關系有些不光彩,然而戰爭爆發了,她的一家除她之外,均被殺害了,找到了戰場上的戀人,影片用一個冉卡流淚的苦笑的臉部特寫,表達出冉卡失去親人的悲痛欲絕和見到親愛的人時的歡喜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麗莎的回憶,說明了麗莎是一個森林的女兒,她有著一個要去讀書的美好理想,同時交待了她懵懂的感情波折,然而爆發了戰爭。索妮婭的回憶,交待出她在戰前溫馨甜蜜的初戀。嘉莉婭的回憶,交待出她可憐的身世——孤兒院長大的孤兒,這是她怯懦、遲鈍、瘦弱、拘謹的根源。在一次舞會上,她認識並愛上了一位英俊的小夥子,然而可惡的'戰爭破壞了這一切。

影片中選取的回憶鏡頭,都表現了人物的命運:戰前生活五彩繽紛,戰爭卻打破了一切,將這些少女拋進了冷酷的現實。但這些回憶鏡頭所起的作用,決不是簡單的交待身世和經歷,更重要的是將人的命運和戰爭聯結在一起,將追溯往事和夢想未來聯系在一起,影片在表現每一個人的性格時選取的不僅是生活的一個斷面,同時也展現了一個長長的歷史進程。這些回憶鏡頭中,表現了不同人物心中相通的地方——愛情,表現了她們不同的愛情遭遇,不同的追求和理解。在嚴酷的戰場環境中,花去那麼多的鏡頭來表現她們的愛情,似乎是不協調的,但是在這里所表現的愛情都跟人物的命運休戚相關。愛情常常是性格的轉機,命運的轉折,愛情跟戰爭緊密相關,戰爭破壞和斷送了幸福,而復仇的勇氣正從其間汲取。

第三,影片對鏡頭的組合運用,強化了情緒的表達。麗莎求援一節中,採用的是“平行式”的蒙太奇,鏡頭時而表現出求援途中的麗莎,時而交待准尉同四位女戰士與德寇的遭遇戰,鏡頭短促,快速交替,造成了一種緊張情緒,同時也使劇情發展顯得緊湊有力。當麗莎穿越沼澤不慎陷入泥沼時,影片用了一組空鏡頭:森林中寂靜無聲,一切依舊,只有麗莎的衣服孤零零地掛在枝上。以這無聲的寂靜,反襯出對影片中人物翻滾不息的強烈的悲愴情緒。在湖對岸阻截德寇一節中,也運用空鏡頭:湖水平靜不起波漪,林中靜寂。運用這組鏡頭,預示片刻寧靜之後蘊藏著殘酷的斗爭。五位女戰士都犧牲了,准尉一個人大踏步地前進著,這時在准尉因走路而不斷搖晃的腦袋上,同時依次迭印閃現五位女戰士微笑著的、嫻靜的面容,通過這種迭印鏡頭,將影片中的悲壯氣氛渲染得更加濃郁、強烈。

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主要依賴了形體動作、細節描寫、鏡頭處理、蒙太奇作用的共同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影片感人至深,感情強烈,從“靜悄悄”的戰爭中揭示出這五位女戰士:麗達、麗莎、索妮婭、冉卡、嘉莉婭的“靜悄悄”的人生歷程,展示出個人的命運如何與民族利益緊密相連的道理,同時也體現出影片製造者從平凡中見偉大、從小人物心靈深處挖掘美質的美學追求。

;

『捌』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俄羅斯電影。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執導的戰爭片,伊琳娜·多爾加諾娃、葉蓮娜·德羅佩科、安德烈·馬爾蒂諾夫參加演出。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俄羅斯電影,1972版《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感動了一代中國觀眾。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根據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內容取自一個真實事件,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1972年,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搬上了銀幕,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等,成為一代經典。

『玖』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講述的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准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就在尚未習慣這野戰生活的當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國法西斯偵察兵。她們本可以放過這些鬼子,守住陣地設施就可以了。然而正義和敏感要她們既守住了陣地設施,又以五個姑娘——戰士加指揮員的力量與敵人的周旋,進行殊死的戰斗……
作者以真實而生動的畫面,亦庄亦諧的文筆,活潑風趣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那些才從和平歲月里走出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一旦迫使他們面對殘酷的戰爭時,為保衛國土,可犧牲愛情,可別家離子,可以生命為代價的浪漫主義情懷和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
這是作家鮑·瓦西里耶夫於60年代發表的小說,小說發表後,得到了很高的評價,相繼被改編成了話劇和歌劇。1972年,導演斯·羅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銀幕,並由他和小說原作者鮑·瓦西里耶夫共同編劇。 影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又獲列寧獎金。

『拾』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電視劇最詳細的演員資料

他們國籍都是俄羅斯的

  1. 瓦斯科夫-阿·葉·索科洛夫(

    出生日期:1974年6月18日

    身高:186CM

    文化程度:大學(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

    主要工作經歷:多次在各種戲劇和電影中擔任角色,並於2000年獲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電影《好漢》曾獲最佳男主角提名。)

  2. 麗達-特·亞·奧斯塔普(出生日期:1979年7月31日
    身高:170CM
    文化程度:大學(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
    主要工作經歷:拍過三部廣告,一部電影,三部電視劇,在各種戲劇演出中擔任過15個角色。)
  3. 熱妮亞-德·布·西蒙年科(出生日期:1980年8月25日 身高:172CM
    星座:處女座文化程度:大學(音樂技校鋼琴專業,國立戲劇學院表演系,克納斯諾達爾斯克國立大學國際管理及廣告系)主要工作經歷:自2000年起在莫斯科《月亮》劇院擔任演員。出演過一部電影兩部電視劇。兼任電影作曲。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而特別拍攝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4. 里莎-斯·阿·格拉德涅娃(出生日期:1986年8月13日

    身高:175.5CM

    文化程度:大學在讀

    主要工作經歷:演過一部電影)

  5. 索妮亞-葉·格·馬爾采娃(出生日期:1981年2月22日

    身高:168CM

    文化程度:大學(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

    主要工作經歷:在電影及電視劇中飾演過角色,在學校的攝影及導演系參加過教學演出,曾為電腦游戲及外國電影和電視廣告配音)

  6. 嘉爾卡-阿·阿·捷里亞耶娃(出生日期:1987年5月28日

    身高:165CM

    文化程度:大學在讀(阿穆爾州文化學校三年級))

  7. 基里亞諾娃-勒·普·科列斯尼科娃

    出生日期:1981年7月5日

    身高:169CM

    文化程度:大學在讀(俄羅斯國立電影學院)

    主要工作經歷:空中雜技演員,在雜技團工作5年。在學校的話劇社多次參加各種話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