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2014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2014

發布時間: 2023-01-02 18:17:20

㈠ 世界所有的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 金棕櫚獎
威尼斯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蒙特利爾電影節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洛加諾電影節
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
莫斯科電影節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
亞洲拉子影展

戛納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與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每年5月在法國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從首屆以來除1948年和1950年因財政困難停辦,1968年受「五月風暴」影響中途中止外,已舉辦58屆(截至2005年)。

電影節設有專門的選片委員會,負責選片工作。評獎委員會則負責評獎工作。電影節授予評選出的最佳影片以大獎—— 「金棕櫚獎」。此外還有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攝影、最佳音樂、評委特別獎、最佳娛樂片、最佳劇本、國際獎等多種獎項。

除比賽、評獎、觀摩影片之外,戛納國際電影節還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電影藝術和商業活動。1962年設立了「評論周」,1969年設立了「導演半月」研究會,1973年開展了「法國電影前景」討論,並經常舉辦影展、電影先驅者和導演的紀念活動。電影節期間影片交流活躍,各國的電影商都雲集於此成交大宗的影片買賣,使得戛納成了世界最大的影片交易市場。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獎。

1997年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泄》,入選影展競賽部份,王家衛並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

戛納電影節對世界各國的電影藝術家們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影響十分廣泛。

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八九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主要獎項是金獅獎。它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

威尼斯影展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份。威尼斯雙年展,顧名思義,是每2年所舉辦的展覽,所展覽的是超現代藝術,是這領域一個很重要的藝術活動。

最近在最佳「反潮流」這一個領域增加了聖馬克獎。

2005年正在舉行的是第62屆。開幕片為香港導演徐克的七劍。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三大A類電影盛事。

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於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北美洲其中一個重要電影節。 每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於1976年首次舉辦,早期是以放映其他電影節的參展電影為主的電影節。經過多年發展及多番轉變,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電影盛會,近年更被認為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

電影節強調多元化口味,並藉此肯定加拿大為電影工業作出的貢獻。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全稱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在捷克的卡羅維發利(Karlovy Vary)舉行一次。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不行了,太多了,你還是自己去看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B5%E5%BD%B1%E8%8A%82

㈡ 世界五大電影節

世界五大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

創辦於 1932 年, 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該電影節每年 8 至 9 月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有娛樂性影片、最感動人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演員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

每年春季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電影節設有「金棕櫚獎」, 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科教片和最佳美術片等。

柏林國際電影節

1950 年在原西柏林創辦, 此後每年 2 月在柏林舉行。該電影節的獎項有金熊獎、銀熊獎、評委會獎、特別獎等, 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佳導演和男女最佳演員。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這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第1屆至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1950年第5屆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辦一次。1959年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地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與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映出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我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我國導影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1977 年創辦, 每年 8 月、9 月間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該電影節從第 2 屆起舉行評獎活動, 故事片設美洲大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 短片設蒙特利爾大獎、評委會特別獎。

㈢ A類電影節指的是什麼國際上有多少A類電影節呢

A類是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有評獎,電影節可以沒有特定的主題,目前共有12個A類電影節。
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官方網站提供的資料,12個國際A類電影節分別是上海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㈣ 國際知名的電影節是什麼並是在什麼地方舉行

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北部著名水城威尼斯,舉辦了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嘎納電影節 (Festivai de Cannes)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簡稱IFB)和嘎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稱三大A類電影盛事,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是北美洲其中一個重要電影節每年9月份在加拿大多亂多舉行。1976年首次舉辦,早期是以放映其他電影節的參展電影為主的電影節,經過多年發展及多番轉變,今日已成為頗具規模的電影盛會,近年更被認為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預演。電影節強調多元化口味,並藉此肯定加拿大為電影工業做出的貢獻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全稱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在捷克的卡羅維發利(Karlovy Vary)舉行一次,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釜山電影節
拉丁電影節
愛丁堡電影節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
香港國際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
洛加諾電影節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㈤ 捷克的第一個電影節是什麼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捷克)由前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部主辦,是該國主辦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第1屆至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1950年第5屆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辦一次。1959年起同前蘇聯創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交替舉行,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間舉行,為期2周。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該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與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其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放映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利迪策是前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該電影節並多次獲獎,這是我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我國導影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㈥ 世界九大A類電影節分別是那幾個

全球共有15個國際A類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 、 柏林國際電影節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華沙國際電影節、 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開羅國際電影節、

國際A類電影節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劃分的「競賽型綜合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有評獎,但不設置特定的主題。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官網公布:截止2018年,全球共有15個國際A類電影節,包括中國的上海國際電影節。

(6)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2014擴展閱讀: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這些電影節就其性質大概可以分為以下3類:

1、綜合性國際電影節

2、專業性國際電影節

3、地區性國際電影節

㈦ 各國電影節

1.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2年8月6日,義大利在旅遊勝地水城威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因而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在二戰期間停辦,直到戰後的1946年才恢復。上世紀五十年代是該電影節的黃金時期,逐漸成為世界電影藝術家顯露才華和進行學術探討的場地。
我國從1971年開始,多次選送影片參加該電影節的活動。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陽光燦爛的日子》都在電影節拿過大獎。

2. 最權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戛納國際電影節
二戰結束後,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旅遊城市戛納舉行了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節定為每年5月舉行,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被選中參加電影節的導演和影片,都享有極大的榮譽。電影節越辦越紅火,成為最權威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各國電影界人士以能在此奪冠為榮。
我國故事片《菊豆》、《霸王別姬》、《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荊軻刺秦王》等都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過獎項。

3.東西方電影對話的橋梁———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自東、西德統一後,改名「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對東西方電影的對話、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我國影片《紅高粱》、《香魂女》、《我的父親母親》在柏林電影節上拿過大獎。鞏俐還被邀請擔任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4.電影節的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
由英國電影協會和《星期日泰晤士報》於1957年聯合創辦。每年11月至12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因為要求參加的影片必須是參加過其他國際電影節並獲獎的作品,故有「電影節的電影節」之稱。
我國影片《鄰居》、《駱駝祥子》、《天雲山傳奇》、《城南舊事》、《黃土地》等曾先後多次參加了電影節的活動,受到熱烈的歡迎。

5.為了和平與友誼———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於1959年由蘇聯電影委員會、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電影節的口號是:「為了電影藝術的人道主義,為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友誼!」

6.北美洲的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
創辦於1977年的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由加拿大政府、魁北克省政府、蒙特利爾市政府大力支持及一些私人企業的資助舉辦的。
在第7屆(1983年)電影節上,我國和日本合拍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奪得「最佳故事片」大獎。

7.我國影片獲獎最多的電影節———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是捷克斯洛伐克於1946年創辦的,前四屆在馬里安溫泉舉行,第5屆以後改在療養勝地卡羅維發利舉行,並以「卡羅維發利」定名,每兩年舉行一次。電影節的最高獎品是「水晶地球儀獎」,並附設其他各單項獎。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影片於1950年便參加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並屢屢在電影節上獲獎。如故事片《中華兒女》、《祝福》、《聶耳》、《女大學生宿舍》、《芙蓉鎮》等等。可以說,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是我國影片歷來所參加過的國際電影節中獲獎最多的。

8.亞洲最大的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
這是日本舉辦的第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首屆電影節於1985年5月31日由東京國際影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主辦。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
我國故事片《老井》獲得第2屆(1987年)電影節大獎和「東京都知事獎」及最佳男演員獎(張藝謀);《過年》獲第4屆(1991年)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及最佳女演員獎(趙麗蓉)。

9.非洲最有影響的電影節———開羅國際電影節
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政府、電影家和評論家協會主辦,是目前為止非洲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

10.全球最有名的電影節———奧斯卡金項獎
奧斯卡金像獎(Oscar Awards)的正式名稱叫「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奧斯卡只是一個名,這個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較為可信的是,一九三一年,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圖書館的女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在仔細端詳了金像獎座之後,驚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隔壁的新聞記者聽後寫道:「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深情地稱呼他們的金塑像為奧斯卡。」從此,這一別名不脛而走。

另外還有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等等!!

㈧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第1-2屆
(1946-1947年)
不評獎 最佳影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蘇聯)
導演獎:《黎明》(法國)
表演獎:阿·鮑利索夫 《巴甫洛夫》(蘇聯) 最佳影片:《攻克柏林》(蘇聯)
導演獎:符·普多夫金 《俄羅斯航空之父》(蘇聯)
表演獎:石聯星《趙一曼》(中國)
自由斗爭獎:《中華女兒》(中國) 特等獎:《金星英雄》(蘇聯)
導演獎:讓·保羅·勒夏諾阿 《沒有留下地址》(法國)
表演獎:斯莫列克 《新戰士站起來》(捷克斯洛伐克)
攝影獎:馮四知《翠崗紅旗》(中國)
特別榮譽獎:《白毛女》(中國)
導演特別榮譽獎:史東山《新兒女英雄傳》(中國)
和平獎:《鋼鐵戰士》(中國) 大獎:《難忘的一九一九》(蘇聯)
導演獎:塔·薩夫欽柯《烏克蘭詩人舍甫琴柯》(蘇聯)、卡洛·里扎尼《注意,強盜來》(意大得)、茲拉丹·杜多夫《婦女們的命運》(東德)
男演員獎:謝·邦達爾丘克《烏克蘭詩人舍甫琴柯》(蘇聯)、揚·保爾斯基《最初的日子》(波蘭)、比埃爾·弗萊斯納《法勃爾先生》(法國)
女演員獎:米爾卡·杜伊柯娃《妲卡》(保加利亞)
編劇獎:王震之《內蒙人民的勝利》(中國)
爭取自由斗爭獎:《人民的戰士》(中國) 大獎:《忠實的朋友》(蘇聯)、《社會中堅》(美國)
導演獎:阿爾伯托·卡瓦爾康蒂 《海之歌》(巴西)
男演員獎:夏爾·范奈爾 《被埋葬的青春》(法國)
女演員獎:羅蘇烏拉·雷維爾斯特 《社會中堅》(美國)
音樂片獎:《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
爭取自由斗爭獎:《智取華山》(中國) 大獎:《四海之內皆兄弟》(法國)
導演獎:伊夫斯·阿力格萊 《中堅力量》(法國)
男演員獎:根塞·西蒙 《台爾曼傳(下)》(東德)
女演員獎:妮鳳托娃 《自由的人們》(蘇聯)
評委會特別獎:《深淵》(匈牙利)、《一杯麥酒》(匈牙利) 大獎 《在夜幕下》(印度)
《漢尼巴爾教授》(匈牙利)
《勞動與愛情》(蘇聯)
《莉西》(東德)
導演獎 安·蒙克 《鐵路上的人們》(波蘭)
烏·波加契奇 《大人和小孩》(南斯拉夫)
男演員獎 斯·阿爾諾布 《面向世界》(匈牙利)
女演員獎 茨·阿爾納多娃 《歷史的教訓》(保加利亞)
評委會特別獎《祝福》(中國) 特等獎 《靜靜的頓河》(蘇聯)
《異母兄弟》(日本)
導演獎 羅伯特·喬托馬克 《惡魔到來之夜》(西德)
男演員獎 馬克西姆·施特拉烏赫 《列寧的故事》(蘇聯)
女演員獎 南吉斯 《我們的母親印度》(印度)
青年演員獎達奇、王曉棠《邊寨烽火》(中國)
榮譽獎 《風箏》(中國/法國) 大獎 《謝遼沙》(蘇聯)
導演獎 司比奈克·布里諾奇 《車禍》(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員獎 埃爾溫·格塞內克 《帶翼的人》(東德)
女演員獎 托羅克 《淘氣姑娘》(匈牙利)
評委會特別獎《羅馬之夜》(義大利)
傳記片獎 《聶耳》(中國) 短片特別獎《大鬧天宮》〔中國〕
大獎 《一年中的九天》(蘇聯)
評委會特別獎《乞食》(義大利)、《蜜味》(英國) 大獎 《被告》(捷克斯洛伐克)
評委會特別獎《最好的人》(美國)
男演員獎 比埃·契斯柯夫柯連紐斯基 《口袋》(波蘭)
女演員獎 讓娜·摩洛 《女僕的日記》(法國) 大獎 (空缺)
評委會特別獎《城市生活》(法國)
《官僚之死》(古巴)
男演員獎 納姆·肖鮑夫 《沙皇與將軍》(保加利亞)
女演員獎 杜納塔絲·潘幽奧尼斯 《誰也不想死》(蘇聯) 大獎 《氣候多變的夏天》(捷克斯洛伐克)
評委會特別獎《七月六日》(蘇聯)、《牆上的木偶》(匈牙利)
男演員獎 尼西拉·布洛杜尼柯夫 《同齡人》(蘇聯)
女演員獎 卡洛爾·霍華德 《像夜空中出現星星那樣》(英國) 大獎 《結晶球》(英國)
評委會特別獎《上帝與我們共存》(義大利)
《列寧的道路》(東德)
男演員獎 馬丘·卡里爾 《風的季節》(法國)
女演員獎 納·貝洛赫沃斯其科娃 《湖畔》(蘇聯) 大獎 《先驅者的道路》(蘇聯)
評委會特別獎《山羊的角笛》(保加利亞)
男演員獎 朗吉特·馬利克 《采訪》(印度)
女演員獎 瑪莉·塔蘭西柯 《死氣沉沉的風景》(匈牙利) 大獎 《戀人曲》(蘇聯)
評委會特別獎 《黑河》(波蘭)
《進攻克布拉喬》(阿根廷)
男演員獎 安東尼奧·費朗迪斯 《是你最近的親屬嗎?》(西班牙)
女演員獎 瑪塔·范柯洛娃 《一年中的情人》(捷克斯洛伐克) 大獎 《智利頌》(古巴)
評委會特別獎 《別墅區》(保加利亞)、《X形的翅膀》(塞內加爾)
男演員獎 吉格蒙特·馬洛諾維奇 《亞羅斯拉夫達布洛夫斯基》(波蘭)
喬治·迪尼庫 《通過帝國的廢墟》(羅馬尼亞)
女演員獎 希爾迪加德·內夫 《甚至獨自死去》(西德)
卡琳·施爾德 《人反對人》(東德) 大獎 《白比姆黑耳朵》(蘇聯)
評委會特別獎《鄉村故事》(印度)、《一件陰謀案的解剖》(阿爾及利亞)
男演員獎 朱利阿諾·吉瑪 《鐵腕省長》(義大利)
彼德·法貝爾 《符利明醫生》(荷蘭)
女演員獎 瑪麗索爾 《往日的幾天》(西班牙)
瑪麗·羅絲納特 《簡單的往事》(法國) 大獎 《未婚妻》(東德)
評委會特別獎《西格南勞迪斯》(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員獎 艾爾·帕西諾 《真相》(美國)
尤里斯·皮泰亞 《歸來的兒子》(紐西蘭)
女演員獎 安達·奧尼斯 《阿拉斯塔西亞漸漸地經過》(羅馬尼亞)
布麗吉特·多爾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奧地利) 大獎 《紅鍾》(蘇聯/墨西哥)
特別大獎 《警告》(保加利亞/蘇聯/東德)
《助手》(捷克斯洛伐克)
評委會特別獎《血腥的婚禮》(西班牙)
《終點站》(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員獎 亨利·方達 《金色池塘》(美國)
唐納德·薩瑟蘭 《跨過門檻》(加)
女演員獎 (空缺) 大獎 《列夫托爾斯泰》(蘇聯)
特別大獎 《荒涼貝霍夫農庄的毀滅》(捷克斯洛伐克)、《埃爾米魯索斯》(墨西哥)
評委會特別獎《丹尼爾》(美國)
男演員獎 奧古斯汀·崗佐納爾斯 《自行車在夏天用》(西班牙)
奧姆·普里 《半真》(印度)
女演員獎 蘇蘇·皮西拉羅 《加米拉》(阿根廷)
瑪麗·科爾賓 《巴奇梅爾案件》(西德)
導演處女作獎:史蜀君《女大學生宿舍》(中國) 大獎 《死亡的街道》(澳大利亞)
特別大獎 《黑人製革工人》(瑞士)
評委會特別獎《大家都愛》(保加利亞)、《徒勞》(匈牙利)
男演員獎 利沃尼德·費拉托夫 《契切林》(蘇聯)
女演員獎 簡·方達、梅格·蒂利、安妮·班克羅夫特 《上帝的艾格尼絲》
電影節主要獎 《良家婦女》(中國)
國際評論家獎 《良家婦女》(中國)
攝影技術質量獎 《良家婦女》(中國)
最漂亮女明星獎張偉欣 《良家婦女》(中國)
第26屆(1988年)
大獎 《芙蓉鎮》(中國)
主要獎 《野草》(美國)
《指甲下的刺》(匈牙利)
評委會特別獎《探路者》(挪威)
男演員獎 列斯·塞魯克 《稻草鍾》(蘇聯)
女演員獎 科琳娜·哈福奇 《女演員》(東德) 大獎
評委會特別獎《我們確實如此嗎?》(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員獎 安德烈·斯默諾夫 《切諾夫》(蘇聯)
女演員獎 朱麗亞·傑克澤爾、克洛思爾德·德·貝塞爾、勞雷·馬薩 《混亂》(法國)
導演獎 雅諾茨·基喬夫斯基 《恐怖狀態》(波蘭) 大獎 《克拉帕喬克》(比利時/法國/西班牙)
評委會特別獎《從前的電影》(伊朗)
男演員獎 蓋伊·皮昂 《克拉帕喬克》(比利時/法國/西班牙)
女演員獎 葉夫多基亞·傑馬諾娃 《有裂縫》(俄羅斯) 大獎 《Mi hermano del alma》
最佳導演 Timur Bekmambetov,Gennadi Kayumov《Peshavarskij valchik 》
最佳男演員 Max von Sydow《Time Is Money 》
最佳女演員 Natasha Richardson《Widows' Peak 》
評委會大獎 《Faust》
《Przypadek Pekosinskiego 》 大獎 《Jizda》
最佳導演 Lars von Trier 《醫院風雲》Riget
最佳男演員 Ernst-Hugo Jaregard 《醫院風雲》Riget
最佳女演員 Ah-Lu Qui 《女兒紅》Nu er hong
評委會特別獎 《Zahrada》
最佳紀錄片 《V zahrade 》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特別獎 Gina Lollobrigida 大獎 《高加索的俘虜》Kavkazskij plennik
最佳導演 Peter Gothar 《神索飛天賊》Haggyallagva Vaszka
最佳男演員 Pierre Richard 《戀愛中的廚師》Les Mille et une recettes cuisinier amoureux
最佳女演員 Marisa Paredes《窗邊的玫瑰》La Flor de mi secreto
評委會特別獎 《Clara Hakedosha》
最佳紀錄片 《奇士勞斯基如是說》Krzysztof Kieslowski: I'm So-So...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特別獎 Gregory Peck 大獎 《我美好的生活》Ma vie en rose
最佳導演 Martine Dugowson《Portraits chinois》
最佳男演員 Bolek Polivka《Zapomenute svetlo》
最佳女演員 Lena Endre《Juloratoriet》
評委會特別獎 《La Buena vida》
最佳紀錄片 《Nespatrene》
《Noel Field - Der erfundene Spion 》
世界電影傑出貢獻特別獎 Milos Forman 大獎 《La Coeur au poing》
最佳導演 Charles Biname《La Coeur au poing》
最佳男演員 Olaf Linde Lubaszenko《Je treba zabit Sekala 》
最佳女演員 Julia Stiles《暗夜危情》Wicked
評委會特別獎 《Den polnoluniya》 大獎 《Ha-Chaverim Shel Yana》
最佳導演 Aleksandr Rogozhkin《Blokpost》
最佳男演員 Hilmar Thate《Wege in die Nacht》
最佳女演員 Evelyn Kaplun 《Ha- Chaverim Shel Yana》
評委會特別獎 同窗的愛《Fucking Amal》 大獎 《Eu Tu Eles》
最佳導演 Vinko Bresan《Marsal》
最佳男演員 Ian Hart《Aberdeen 》
Hamid Karokhnezad《Arous-e atash》
最佳女演員 Regina Case《Eu Tu Eles》
評委會特別獎 《薄荷糖》Bakha satang
《Duze zwierze》 最佳影片 《蒙馬特爾的阿梅莉》 Le fabuleux destin d』Amelie Poulain(法國)
評委會特別獎《Czesc Tereska》(波蘭)
最佳導演獎 Ibolya Fekete 《Chico》(匈牙利)
最佳男演員獎 Sven Wollter 《A Song for Martin》(丹麥瑞典)
最佳女演員獎 Viveka Seldahl 《A Song for Martin》(丹麥瑞典)
評審團特別獎《Unfinished Song》(義大利)、《Violet Perfume》(墨西哥)
最佳紀錄長片《Vies》(法國)
最佳紀錄短片《Pho》(越南英國)
藝術貢獻獎 Ben Kingsley(英國)、Otakar Vavra(捷克) 最佳影片 《魔鬼之年》 Rok dabla (Year of The Devil)(捷克)
評委會特別獎《Nirgendwo in Afrika》(德國)
最佳導演獎 Asghar Massombagi 《Khaled》(加)
最佳男演員獎 William H. Macy《焦點》 Focus(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 Ugla Egilsdottir 《The Seagull′s Laughter》(冰島)
評審團特別獎《Let′s Not Cry》(韓國)、《吸煙室》西班牙)
最佳紀錄長片《Dauhter from Yan′an》(日本)
最佳紀錄短片《Obec B.》(捷克)
特別提及:《Devil′s Playground》(美國)、《Hunting Down an Angel or Four Passions of The Soothsayer Poet》(俄羅斯)
藝術貢獻獎:John Boorman(英國)、Vlastimil Brodsky(捷克)、Sean Connery(英國) 最佳影片:《對面的窗戶》(義大利/英國/土耳其/葡萄牙)
評委會特別獎:《Babusja》
最佳導演獎:Ferzan Ozpetek 《la Finestra di fronte》
最佳男演員獎:Bjrrn Kjellman 《Se til venstre,der er en svensker》
最佳女演員獎:Giovanna 《la Finestra di fronte》、Sylvie Testud 《Mezzogiorno Stupeur et tremblements》 最佳影片:《兒童故事》 Certi bambini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Tu》(克羅埃西亞/波黑)
最佳導演獎:Xavier Bermudez 《Leon y Olvido》(西班牙)
最佳男演員獎:Max Riemelt 《Napola》(德國)
最佳女演員獎:Karen-Lise Mynster《Lad de sma born》(丹麥)、Marta Larralde 《Leon y Olvido》(西班牙)
最佳紀錄長片:《Svadba tisiny》
特別提及:《Niceho nelituji》(捷克)《Untertage》 最佳影片:《我的尼基弗》(波蘭)
評委會特別獎:《多麼奇妙的土地》 (以色列)
評委會特別提及:《紀子的餐桌》(日本)
最佳導演獎:克爾茲斯托夫·克勞澤《我的尼基弗》 (波蘭)
最佳男演員獎:盧卡·辛加萊蒂《光天化日》 (義大利)、尤里·加弗里爾 《多麼奇妙的土地》(以色列)
最佳女演員獎:克里斯蒂娜·費爾德曼《我的尼基弗》(波蘭)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內):《Boza moj》 (捷克)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上):《Estamira》 (巴西)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Mad Hot Ballroom》(美國)
東西方獎:《Ragin》 (俄羅斯)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Wesele》 (波蘭)
觀眾獎: 《Vie avec mon pere,La》 (加拿大)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 《中國人》丹麥/中國)
觀眾評審團獎:《中國人》(丹麥/中國)
Don Quijote獎:《紀子的餐桌》(日本)
Don Quijote獎特別提及:《我的尼基弗》 Maj Nikifor (波蘭)
獨立電影獎: 《Muertos,Los》 (阿根廷/法國/荷蘭/瑞士)
捷克青年評論家獎:《Parvane ha badraghe mijonand》 (捷克)
傑出藝術貢獻:莎朗·斯通(美國)、羅伯特·雷德福(美國)、麗芙·烏曼(挪威) 最佳影片:《Sherrybaby》(美國)
評委會特別獎:《Christmas Tree Upside Down》(德國)、《Beauty in Trouble》(捷克)
評委會特別提及:《This Girl Is Mine》(法國)
最佳導演獎:Joachim Trier 《the film Reprise》(挪威)
最佳男演員獎:Andrzej Hudziak 《his role in the film Several People,Little Time》(波蘭)
最佳女演員獎:Maggie Gyllenhaal 《Sherrybaby(美國)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內):《Views of a Retired Night Porter》(奧地利)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上):《Life in Loops》(奧地利)、《In the Pit》(墨西哥)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Other Worlds》(斯洛伐克/捷克)
東西方獎:《Monkeys in Winter》(保加利亞/德國)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White Palms》(匈牙利)、《Tomorrow Morning》(塞爾維亞)
觀眾獎:《Other Worlds》(斯洛伐克/捷克)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Frozen City》(芬蘭)
傑出藝術貢獻: Andy Garcia (美國)、Robert K. Shaye (美國)、Jan Nemec (捷克) 最佳影片:《Jar City》(冰島/德國)
評委會特別獎:《Lucky Miles》(澳大利亞)
評委會特別提及:《Simple Things》(俄羅斯)、《Empties》(捷克/英國/丹麥)
最佳導演獎:Bard Breien 《The Art of Negative Thinking》(挪威)
最佳男演員獎:Sergey Puskepalis《Simple Things》(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獎:Elvira Minguez 《Pudor》(西班牙)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內):《Artel》 (俄羅斯)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上):《Lost Holiday》 (捷克)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30分鍾以內):《Theodore》 (拉脫維亞)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30分鍾以上):《The Mosquito Problem and Other Stories》 (保加利亞)
東西方獎: 《Armin》 (克羅埃西亞/德國/波黑)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The Class》(愛莎尼亞)
觀眾獎:《Empties》(捷克/英國/丹麥)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 《Simple Things》(俄羅斯)
傑出藝術貢獻:Danny DeVito(美國)、Bretislav Pojar(捷克)
歐洲電影標志獎:《The Class》(愛莎尼亞) 最佳影片: 《Terribly Happy》(丹麥)
評委會特別獎:《The Photograph》(印尼/法國/荷蘭/瑞士/瑞典)
評委會特別提及:《The Karamazovs》(捷克/波蘭)、《The Investigator》(匈牙利/瑞典/愛爾蘭)
最佳導演獎:Aleksei Uchitel 《Captive》(俄羅斯/保加利亞)
最佳男演員獎:Jiri Madl 《Night Owls》(捷克)
最佳女演員獎:Martha Issova 《Night Owls》(捷克)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內): 《Lost World》(匈牙利/芬蘭)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上):《Man on Wire》(英國)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Bigger,Stronger,Faster》(美國)
東西方獎: 《Tulpan》 (哈薩克/德國/瑞士/俄羅斯/波蘭)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Seamstresses》(保加利亞)
觀眾獎:《12》(俄羅斯)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The Karamazovs》(捷克/波蘭)
傑出藝術貢獻:Robert De Niro(美國)、Dusan Hanak(斯洛伐克)、Juraj Jakubisko(斯洛伐克)、Ivan Passer(美國)
歐洲電影標志獎:《Bahrtalo!》(匈牙利/奧地利/德國)
獨立電影獎:《Mermaid》(俄羅斯)
電影節總裁獎:Danny Glover(美國)、Christopher Lee(英國)、Armin Mueller-Stahl(德國) 最佳影片:《海上天使》(比利時/加拿大)
評委會特別獎:《二十》(伊朗)
評委會特別提及:《The Karamazovs》(捷克/波蘭)、《The Investigator》(匈牙利/瑞典/愛爾蘭)
最佳導演獎:安德里亞斯·德里森《威士忌加伏特卡》 (德國)
最佳男演員獎:保羅·吉亞瑪提《冷的靈魂們》(美國)、奧利弗·古爾邁《海上天使》(比利時/加拿大)
最佳女演員獎:帕普麗卡·斯丹尼《掌聲》(丹麥)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內):《Wagah》(德國/印度)
最佳紀錄片(30分鍾以上):《Osadne》(斯洛伐克/捷克)
東西方獎:《Room and a Half》 (俄羅斯)
觀眾獎:《A Matter of Size 》(以色列/德國/法國)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Will Not Stop There》(Croatia,Serbia )
傑出藝術貢獻:Isabelle Huppert(法國)、John Malkovich(美國)、Jan Svankmajer(捷克)
歐洲電影標志獎:《Applause》(丹麥)
獨立電影獎:《Eamon》(愛爾蘭) 最佳故事片水晶地球儀獎:《蚊帳》(西班牙)
最佳導演獎:拉伊科夫・格爾利奇《他還是我們中的一員》(克羅埃西亞)
最佳男演員獎:馬特烏斯・科丘克維茨、菲利浦・加爾鮑茨《貓媽媽泰雷薩》(波蘭)
最佳女演員獎:阿奈斯・德穆斯捷爾《甜蜜的罪惡》(法國)
傑出藝術貢獻獎: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俄羅斯導演、製片人和演員)
評委特別獎:揚・斯維拉克《庫基回來了》(捷克)

㈨ 著名國際電影節有哪些

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8月6日,每年一次,八九月份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期間舉行紀念活動、討論會及開設電影市場。

由於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設「金獅獎」和「銀獅獎」。1992年我國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獲該節「金獅獎」。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只有兩三萬人口的小鎮戛納舉行。每年5月舉行,為期兩周。此節著重藝術上的探索,設「金棕櫚獎」。1994年我國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獲此獎。同年,張藝謀執導的《活著》獲該節僅次於「金棕櫚獎」的「評委會特別獎」。1994年5月24日,我國演員葛優獲該節「最佳男演員獎」。

柏林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於1951年創辦,每年一次,2月底至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綜合性電影節之一。設「金熊獎」和「銀熊獎」。1982年,我國美術片《三個和尚》獲該節最佳編劇「銀熊獎」;1988年,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獲「金熊獎」;1989年,吳子牛執導的《晚鍾》獲「銀熊獎」;1993年,謝飛執導的《香魂女》和我國台灣李安執導的《喜宴》同獲「金熊獎」;我國導演陳凱歌,1989年當選為該節評委。

莫斯科電影節

莫斯科電影節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於1959年創辦,兩年一次,7月底至8月初在莫斯科舉行,為期兩周。宗旨是為了電影藝術的人道主義,為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友誼。設金獎和銀獎。我國1959年送的《老兵新傳》獲該節銀獎。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是由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於1946年創辦,每年6~7月間舉行,為期兩周,1959年後,改為兩年一次。設「水晶地球儀」獎。由謝晉導演,姜文、劉曉慶主演的我國影片《芙蓉鎮》曾獲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地球儀」大獎。

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於1953年創辦於西班牙海濱城市聖塞瓦斯蒂安。每年9月舉行,為期10天左右。該電影節設有「金殼獎」、「銀殼獎」等。由湖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湘女瀟瀟》,獲得了1988年的「堂吉訶德獎」。

東京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是亞洲最大的國際電影節。於1985年9月在日本東京創辦。每兩年一次,自9月底至10月初舉行,為期10天。該電影節設置了大獎、評委特別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劇本獎、最佳藝術片貢獻獎。所有獎項均不發獎金,只頒發榮譽稱號。電影節由2/3以上的外國評委組成。

東京國際電影節越來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矚目,成為有重大影響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㈩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1946年(第1屆)至1949年(第4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1950年(第5屆)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94年之後又改為每年一次。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地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與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映出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中國導影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競賽於1948年第一次舉行。1951年開始,由國際評委會對參賽影片進行評選。而在之後的1956年,國際電影聯合會(FIAPF)將卡羅維發利電影節選為國際A級電影節。從電影節開始不久,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就是水晶地球儀獎。水晶地球儀獎的獎杯形狀經過了多次改動。最新的水晶地球儀獎的獎杯是從2000年開始啟用的。
電影節競賽單元的主要獎項有:
最高獎——水晶地球儀獎(獎金$20,000)
評委會特別獎
最佳導演獎
最佳男演員獎
最佳女演員獎
紀錄片獎項有:
長度30分鍾及以下最佳紀錄片獎
長度30分鍾以上最佳紀錄片獎
每年的電影節上還會頒發「世界電影突出成就獎」
其他獎項: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第1屆-第4屆(1946年-194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第5屆(1950年)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
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
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與之交替舉行,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二戰結束後,一群熱心於電影事業的電影人在瑪利亞溫泉和卡羅維發利兩地創辦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並不是競賽性質的,共有來自7個國家的影片參展。開始幾屆電影節,為了「照顧」新生的該國電影,捷克斯洛伐克本土電影獲得了大部分獎項。之後的1948年2月,由於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在捷克斯洛伐克取得了政權,電影節開始由捷克斯洛伐克國家電影部主辦。
捷共當政後,電影節很大程度上需要為共產主義宣傳服務。以至於不管是參選影片的甄選、獎項的頒發還是參賽嘉賓的邀請都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在之後的數十年期間,電影節的各大獎項大多為社會主義國家出品的電影所包攬。這一原則某種程度上還體現在電影節的舉辦上。從1946年到1958年期間,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電影節一年舉行一次。而在1959年以後,由於蘇聯創辦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為了方便與之交替舉行,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改為兩年舉行一次,直至1994年重新改回為每年舉行一次。不過在這段時間里,也有不少西方電影參與了電影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電影節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優秀作品。
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在1990年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上,多部之前被禁止放映的捷克本土電影被獲准在電影節中播放。而之後幾屆中,多名國際著名電影人,特別是之前因布拉格之春被迫流亡美國的捷克著名導演米洛什·福爾曼的參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電影節的受歡迎程度和人氣。而之後幾年,參賽影片的質量日益提高,風格也日趨多元化,這些都提升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形象,奠定了其世界優秀電影節的地位。 電影節的最主要的項目是長片競賽。根據國際電影聯合會的規定,參加競賽的長片事先不得參加其它國際電影節。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紀錄片競賽。電影節同時也為各國的獨立電影提供了很多放映和競賽機會。
電影節的所有活動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長片競賽(Competition of feature-length films):由報名的長片進行的競賽。所有電影之前都不得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紀錄片競賽(Documentary Film Competition):由兩種紀錄片分別進行競賽。分別是長度為30分鍾內的短片和30分鍾以上的長片。
視野(Horizons):試映各個地區的新片,並播放在其他電影節上獲獎的電影。
另一種視角(Another View):放映各種實驗性質以及採用非常規手法的影片。
獨立電影論壇(Forum of Independents):放映各國的獨立電影。
東方陣營(East of the West):放映前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
捷克電影(Czech Films):回顧前一年的捷克電影。
回顧展(Retrospectives):對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人,特殊的電影流派或時代,或按特定標准選擇的電影進行的回顧展。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中國導演謝晉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