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目錄
隨著電影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電影企業資本運作日趨頻繁,渠道擴張日益加速,國內優秀的電影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電影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電影產業中的翹楚!
本報告利用前瞻資訊長期對電影產業市場跟蹤搜集的一手市場數據,全面而准確的為您從行業的整體高度來架構分析體系。報告主要分析了電影產業背景及發展環境;國內外電影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電影製片業、發行業和放映業的發展分析;不同類型電影市場分析;電影產業消費者行為分析;新媒體對電影產業的影響分析;電影海外推廣及國際合作分析;電影產業主要企業經營情況以及電影產業投融資現狀和投資建議;同時,佐之以全行業近年來全面詳實的一手連續性市場數據,讓您全面、准確地把握整個電影產業的市場走向和發展趨勢。
第1章: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環境分析
1.1 電影產業綜述
1.1.1 電影產業定義
1.1.2 電影產業產業鏈分析
1.1.3 電影產業研究對象分析
1.2 電影行業相關政策環境分析
1.2.1 電影行業政策點評
1.2.2 電影行業政策趨勢分析
(1)國家對中國電影產業的扶持力度還將加大
(2)行業將逐漸趨於規范,國家對內容製作和影視從業人員的監督趨嚴
(3)推動兩岸影視交流合作,電影國際化是趨勢
第2章:國際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1 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1.1 全球電影產業發展概況
2.1.2 全球電影票房收入規模
(1)全球電影票房收入規模
(2)全球電影票房地區分布
2.1.3 全球主要國家票房排行
2.1.4 全球主要市場平均觀影次數
2.2 美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
2.2.1 美國電影產業政策環境
(1)政府監管
(2)分級制度
2.2.2 北美電影票房收入
(1)北美電影票房總收入
(2)北美3D電影票房收入
2.2.3 北美電影觀影人次及平均票價
(1)北美觀影人次
(2)北美平均票價
2.2.4 美國電影產業發展模式
(1)電影融資模式
(2)電影製作模式
(3)電影發行模式
(4)電影放映模式
第3章: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3.1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3.1.1 電影產業發展歷程
(1)第一輪產業發展時期(1922年-1945年)
(2)第二輪產業發展時期(1945年-1976年)
(3)第三輪產業發展時期(改革開放至今)
3.1.2 電影產業特徵分析
3.1.3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十大事件
3.1.4 中國電影產業存在問題
(1)我國電影拍攝成本投入存在演員片酬過高的問題
(2)我國電影行業產業鏈處於垂直壟斷狀態
(3)電影市場不成熟
3.2 中國電影產業經營情況分析
3.2.1 影片產量規模分析
3.2.2 放映設施規模分析
(1)電影院線規模
(2)電影銀幕規模
3.2.3 電影票房總額分析
3.2.4 電影產業營收來源分析
(1)國內票房營收來源
(2)海外銷售及票房來源
(3)國內非票房收入
3.2.5 電影平均票價
3.2.6 電影觀影人次
3.2.7 觀影效率分析
3.2.8 電影票房排行榜
(1)票房總體排名
(2)票房過億影片
3.3 中國農村電影市場發展分析
3.3.1 農村電影市場發展現狀
——更詳細目錄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B. 國際化與商業化和頻道化
本章主要講述1980年代的紀錄片歷史,標題「國際舞台」來自美國紀錄電影史學家巴爾諾的《世界紀錄電影史》第6章開始部分的一段話,這段話描述了1980年代的世界紀錄片概況:「紀錄電影工作者隊伍在發展壯大,進而發動了紀錄電影運動。在這個不斷發展的運動中,紀錄電影工作者在國際電影節上相聚,進行合作製片,通過研討會、報紙和數量不斷增長的電影刊物交流思想。衛星通訊、計算機和錄像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相互之間的繁榮和發展。無論承認與否,紀錄電影工作者都已登上國際舞台。」
我從上面這段描述中提煉出了三個關鍵詞,作為本章的副標題,這三個關鍵詞是:國際化、商業化、頻道化。其中,國際化是現象,商業化是實質,頻道化是商業化的表現。頻道化既是影視爭端之後電視成為紀錄片主流媒介的標志,也是一代又一代紀錄片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動紀錄片不斷發展壯大的結果,並且形成主流紀錄片與獨立紀錄片相互依存、齊頭並進的局面。從紀錄片的發展歷史來看,我們還可以說,紀錄片的頻道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紀錄片教父」格里爾遜擴大紀錄片社會影響力的夢想(參見本書第2章《先驅遺產》第2節「格里爾遜作為紀錄片教父」)。
在電影時代,故事片是電影的主流,紀錄片是電影的非主流或者附屬品,電影院線放映的正片絕大多數是故事片,紀錄片往往是在正片之前加映的短片。「作為電影啟蒙的一個重要分支,短片也甘願充當搭送的小禮物的角色,就像雜貨鋪賣一送一的做法那樣,搭送的東西一般是不太值錢的。在這種情況下,短片的質量難以得到提高也就不足為奇了。」另一方面,電影時代出產最多的紀錄片是新聞片,通常是由電影製片廠順便拍攝的。但是電視時代到來之後,形勢急轉直下,新聞片立即躋身電視台的主流節目形態,成為紀實類節目的中流砥柱,甚至形成「新聞立台」的局面。從紀錄片歷史的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電視新聞是最早的紀錄片頻道,而且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其他種類的許多紀錄片也往往是由電視台的新聞部門製作和播放的。
主流電影是電影市場化運作的結果,格里爾遜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指出:「電影市場(特別是英國電影市場)本來就是在追逐利潤中形成的」。因此,為了擴大紀錄電影的影響,他先後在英國、加拿大等地引入市場機制,開展轟轟烈烈的紀錄電影運動。在開創英國紀錄電影運動時期,他擴展了非影院發行放映系統,因為他很清楚「影院之外有著更為廣闊的電影觀眾席位,在學校和鄉村的禮堂,在教堂和社區中心的禮堂,他將這些非影院放映場所用在了他的活動的前沿。還在帝國市場委員會電影部工作時,他就建立了帝國電影圖書資料館,在郵政總局電影部時,非影院電影觀眾已經超過每年500萬人次」。在加拿大,他使這個領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通過建立全國性的電影發行渠道,比如在工業領域安排電影放映活動,派遣流動放映隊到廣闊的鄉村和阿克提克地區,將半數以上的影片生產獻給這些電影觀眾。在加拿大電影局期間,他策劃製作的系列片《世界在行動》曾經在加拿大、美國和英國的7000多家影院放映。
電影時代的主流電影是故事片,電視時代的主流電視是紀錄片(至少在其發展的初期是這樣)。二戰結束後,為了進一步擴大紀錄片的影響,他從加拿大來到紐約建立了國際電影聯盟(International Film Associates),由於電影的製作周期緩慢以及發行方法笨拙,他已經感到有必要向電視靠近,因為電視方便快捷、受眾面廣。1947年,他應邀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眾傳播和公共信息部主任,這個機會使他得以進行國際傳播方面的實踐,但是舉步維艱。1948年,他雖然自願地繼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效力,但是最終他還是回到英國擔任中央情報局的電影官員,全面負責政府電影的計劃、生產和發行。1949年,他還參與剛剛成立的國家電影投資公司的工作,繼續培養年輕電影人的創作,就像20年前他在帝國市場委員會電影部所做的那樣。
如果說「紀錄片教父」格里爾遜可以稱為主流紀錄片的代表,那麼「紀錄片鼻祖」弗拉哈迪可以稱為非主流紀錄片或者獨立紀錄片的代表。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兩位先驅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分歧。比如,弗拉哈迪的妻子在弗拉哈迪傳記中曾經寫道:「弗拉哈迪的電影與遍布世界的紀錄電影運動不可混同,因為紀錄電影運動(最初倡導它的並非弗拉哈迪,而是蘇格蘭人約翰·格里爾遜)通常以社會的、教育的目的為前提。因此,大多數著名紀錄片如同好萊塢電影一樣,是以票房的、政治的或啟蒙的目的按照成規製作出來的。這些影片順應時宜,常常是時代的強有力的宣傳工具。但是,依然有一些電影獨辟蹊徑,弗拉哈迪的作品正是這樣,它們是『超越時間的』,或者說擁有的是不同的時間結構。它們並不主張什麼,而是祭奠。這是自發的、自由的純粹行為。它們為了祭祀本身而祭祀。『超越時間』也可以轉而表達成『永恆』。」
上文中有一個長長的注釋講述了弗拉哈迪與格里爾遜的復雜關系:「英國電影導演兼製片人(1898-1972),自大學時代開始喜愛電影,1924年赴美國研究社會科學,與弗拉哈迪相遇,為《北方的納努克》震撼。從此,他開始了與弗拉哈迪持續一生的愛憎關系。他一方面尊奉弗拉哈迪為紀錄電影之父,另一方面為他執著於原住民的生活感到惋惜。格里爾遜寫道:『弗拉哈迪是我們時代偉大的導師之一。他的實踐,我們沒有一人不曾從中獲益。進一步說,即使最終沒有遵循他的實踐,也沒有一人不繼續獲得它們的教益。』他一邊向導師表示敬意,一邊以自己的方式裁判他:『拋開弗拉哈迪的局限不談,他比任何人都更加准確地定義了紀錄電影的某種基本原理:首先,紀錄片處理的是活的素材,必須對素材進行徹底研究和重新整理。弗拉哈迪用一年或兩年時間,落腳於原住民之間,與他們共同生活,等待方案自然出現;其次,由於弗拉哈迪,紀錄電影成為人的故事。』」(參見[美國]弗朗茜絲·H·弗拉哈迪《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探索——羅伯特·弗拉哈迪的故事》,參見單萬里主編《紀錄電影文獻》第226-227頁)。
弗拉哈迪與格里爾遜的分歧,可以概括為「獨立紀錄片」與「主流紀錄片」的分歧。在紀錄片的早期,弗拉哈迪單槍匹馬贏得了紀錄片的地位,格里爾遜率領千軍萬馬鞏固了紀錄片的地位並且擴大了紀錄片的影響,兩位先驅都為紀錄片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包括紀錄片在內的電影的發展主要是由商業電影推動的,這是由電影作為工業的屬性決定的(參見本書第7章《獨立精神》導語),所以人們經常將「主流」與「商業」兩個詞並用,合稱「主流商業(電影或電視)」。言外之意,商業電影是主流電影,獨立電影的非主流電影。
沒有獨立,何來主流?沒有主流,何談獨立?兩者從一開始就是相互依存的。就紀錄片的出資與製作方式而言,弗拉哈迪的紀錄片並不是純粹的「獨立紀錄片」(他的拍片資金不是他自己出的),格里爾遜的紀錄片也不是純粹的「商業紀錄片」(利用政府以及企業的資金也能拍出風格獨特尤其是我們在上一章談到的「獨立精神」的紀錄片)。格里爾遜所說的弗拉哈迪的「局限性」,主要是認為他只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忽視人與社會的關系。就紀錄片的題材和主題而言,天涯海角發生的事情需要紀錄,自家門口的事情也需要紀錄。人與自然的主題需要關注,人與社會的主題更需要關注。
獨立與商業之間不僅相互依存,而且相輔相成甚至相反相成。無論如何,商業並不是紀錄片發展的絆腳石,何況人類之間的交往離不開商業。古老的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商路,正是這條商路帶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而早在絲綢之路之前,中國就有過一個持續了500多年的朝代,這個朝代叫商朝。在漢語中,「商」字以及與「商」有關的詞彙,幾乎沒有一個是貶義的。時光進入20世紀80年代,正是在商業大潮的沖擊下,才促成了包括紀錄片在內的影視文化的國際化或者叫全球化。何況,電影與電視的發展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商業行為,而且伴隨著一個叫做公司的組織(參見本書序章《鑒往知來》提到的紀錄片《公司的力量》)。
C. 到底什麼叫國際化
關於這方面的定義, 並沒有一個權威定義.按我個人理解, 基本上國際化是指語言, 文化, 觀念, 商務等各方面與世界接軌的一種國際模式. 諸如經常提到的國際化城市, 國際化人才等等, 體現的是一種知己知彼.
D. 如何去定義影視行業
近幾年中國電影產業步入快速增長階段,電影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報告大廳整理的影視行業定義及分類如下。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把它當作產業來辦,還原其本性,多一點商品性,少一點特殊性。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電影企業就是企業,電影產品就是商品,而不能總在是不是「純企業」、是不是「純商品」上猶豫不決、爭論不休。政治家可以把電影當作「工具」,藝術家可以把電影當作「藝術」,但在具體的管理和經營中,我們必須遵循世界通行的電影產業運作規律:「電影是一種商業運作的大眾藝術;電影是個人消費,是競爭領域的行業;電影是一種工業,電影流通是商業貿易,須遵守服務性商貿的市場規則。」
影視行業定義介紹:廣義上,影視工業指:圍繞影視作品所進行的生產、營銷、發行、後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產業鏈環節、廠商及相關服務所構成的工業體系。狹義上,影視工業指:圍繞影視作品的生產所需要的所有產品及服務:包括前期製作、後期製作、成品製作等環節所需要的設備技術服務及廠商等所構成的影視生產工業體系。可以看出,中國的影視工業化,狹義上說尚處在初級階段,廣義上說則處在低級階段。電影產業是指以電影製作為核心通過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以及電影音像產品,電影衍生品,電影院和放映場所的建設等相關產業經濟形態的統稱。相關信息可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影視製作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可行性報告》。影視行業分類,影視行業一般分為電影、電視、影視劇、影視作品、影視藝術理論、影視人物等等。
E. 電影化的定義
電影化的電影」是指較少依賴其他藝術形式(文學、戲劇等)、主要運用電影的特有語言方式進行表達和呈現的電影。一般來說,電影化的電影對白較少,注重視覺和音響的設計,注重鏡頭的調度,注重剪輯產生的張力。「電影化的電影」做到極致就是去敘事化的「純電影」。
F. 電影產業的概念和范疇是什麼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把它當作產業來辦,還原其本性,多一點商品性,少一點特殊性。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電影企業就是企業,電影產品就是商品,而不能總在是不是「純企業」、是不是「純商品」上猶豫不決、爭論不休。政治家可以把電影當作「工具」,藝術家可以把電影當作「藝術」,但在具體的管理和經營中,我們必須遵循世界通行的電影產業運作規律:「電影是一種商業運作的大眾藝術;電影是個人消費,是競爭領域的行業;電影是一種工業,電影流通是商業貿易,須遵守服務性商貿的市場規則。」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變角色。政府主管部門不能「政企不分」,不能簡單地把電影當作「喉舌」、「工具」。在中國「入世」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門應當更多地在法制框架內管理電影,多些宏觀調控、少些具體干預,政府決定拍什麼影片、決定檔期排片的行為應當控制。政府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競爭力,如何為電影發展創造良性市場環境,如何為電影製片與發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上去。對企業來講,需要大力減少對政府的依賴性,而是如何想辦法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與競爭能力,電影企業如果不把自己當作正常企業,不立足於市場,在經營順利時就強調自己的企業身份,在經營不順時就忘了自己的企業身份只想著政府幹預,電影企業就難以發展。
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相信大眾的判斷力。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的強調哪些電影是「主旋律」,美國電影有「主旋律」嗎?在美國那樣開放、講求個人自由的社會里,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照樣是美國電影所大力強調的,是公眾所歡迎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大眾看作是「受教育的對象」或「被娛樂的對象」,大眾是由千千萬萬個體組成的,他們的背景、愛好千差萬別,有的看電影是為追求藝術、有的追求賞心悅目、有的純粹是好玩,但大眾選擇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並不會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傳播,不會影響對真正美好事物的追求。把電影當作產業,就必須相信大眾的判斷力,相信真善美、良知、常識在我們社會的普遍存在,使我們的電影多一點娛樂功能,少一點教化功能。
真正把電影當作產業來辦,把電影看成是一種製造業,把電影當作是商品,電影的本來價值自然會體現出來。不管你是官員、藝術家、經營者或觀眾,在電影實現「創作———生產———經營———看電影」的過程,走完「投入———銷售———贏利———再生產」的環節之後,各方的目的才能真正達到。
G. 經濟全球化對電影產業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其實就是便於全世界的資本、技術、產品流通。所以無論在方面都絕對有利於電影產業發展的,說白了,其實就是實現共贏局面。你看10年前我國跟現在電影院數量就可以知道成效是多大。
H. 國際化是什麼意思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設計和製造容易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它要求從產品中抽離所有地域語言,國家/地區和文化相關的元素。
換言之,應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碼設計考慮在不同地區運行的需要,其代碼簡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產。開發這樣的程序的過程,就稱為國際化。
(8)電影產業國際化的定義擴展閱讀:
在國內市場取得成功的大陸企業,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是企業成長與壯大的必經之路。但是在制定國際化戰略時,還是應當慎重,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煉好內功,具備核心競爭力。華為國際化戰略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其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技術過硬。
2、穩扎穩打,不要急於求成。海爾初期的海外設廠方式雖然利潤不高,但風險也小,同時為其積累了國際化的經驗。
3、了解國際游戲規則,按照牌理出牌。
台灣企業在這方面比大陸企業有更豐富的經驗,比如明基並購西門子手機業務,西門子要向明基支付2.5億歐元,還要支付5000萬歐元購買明基2.5%的股份。
此外,明基享有西門子手機業務的所有專利權。相反,當TCL收購湯姆森的電視業務時,協議當中並不包括利潤最豐厚的顯像管製造業務。這些,就是大陸企業國際化所不具備的能力。
I. 什麼叫國際化
所謂企業國際化,就是指企業以國際市場為導向,輸出產品和服務,尤其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廣泛利用國內外資源,實現生產要素國際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和組合,平衡市場風險,以獲取最大的比較經濟利益。
J. 電影產業的相關概述
從產業屬性上來看,區別於其他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電影產業不僅擁有經濟屬性,還擁有社會文化屬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電影產品本身具有交換價值,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具備經濟屬性。電影的生產製作過程十分特殊,它是一種概念先行的創作,是從抽象討論落實到實際執行的一系列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涉及了很多不同類型企業的參與和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同時,由於電影可以大批量的機械復制生產,邊際成本比較低。所以,對於電影產業來說,電影產品「內容」生產是其產品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電影是具有深厚社會文化意涵的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本身擁有承載信息的能力,其本質是通過流動的圖像講述故事。敘事性也成為了電影意識形態性的根源,在敘事的過程中,蘊含著文化的傳遞。文化作為電影敘事的背景因素之一,將自始至終的出現在影片中,因此,電影成為了文化議題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識、價值觀、生活方式在電影中被傳遞出來。
電影作為人類文化中一種更帶有機構性質的藝術「話語」,其意識形態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說電影藝術「話語」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中被構成的 。 電影產業具有獨特的盈利模式
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電影票房收入、出售電視電影頻道播放權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網路版權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電影票房是主要收入來源,而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鏈中釆取的是分賬制,就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之間對電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電影院線在下游控制電影放映,憑借其壟斷勢力獲得分成比例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製片方的利益,促進電影業健康發展,在2008年底廣電總局下發指導意見,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電影產業這種利益分配模式勢必會對電影產業投融資產生影響。
電影產業具有較大的需求收入彈性
一個產業的需求收入大說明該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指的是產品需求變化率與居民收入變化率的比率,反映產品的社會需求變化,居民收入變化之間的關系,產品收入彈性大說明產品需求相對於居民收入變化比較敏感,即居民收入變較小的變化會引起產品需求的較大變化。
由於中國農村電影發展滯後,票房收入很少且統計困難,現有電影票房統計都是城鎮票房收入,因此,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經行計算。
由以上可以計算結果看出電影產業有較大的收入彈性,電影產業需求增加幅度明顯大於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表明電影產業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和投資力度,促進電影產業快速發展,更好的滿足國民日益擴大的需求。
電影產業具有集群化、全球化發展的特質
電影產品製作周期較長、影片前制、拍攝和後制中的復雜性、分散性的特點,決定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相關產業配合與支持。因此,許多國家都選取集群戰略作為發展電影產業的長期戰略。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占據電影產業鏈發展的核心位置,形成強大綜合競爭優勢。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奈及利亞的「諾萊塢」、韓國的「忠武路」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地區將電影產業、明星經紀、服務業、旅遊業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強了電影產業的活性,也提升了相關產業的附加價值。
與其它產業不同,電影的產業集群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內涵:世界各國電影產業集群大多建立在文化、經濟基礎設施優厚的城市,如前文所提及的洛杉磯、孟買、首爾等都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這是因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創意資本是一部電影從製作、發行到上映最重要的保障條件。而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往往比其他地區具備更好的投融資渠道及人才資源。
電影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
按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對產業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性產業。其中資本密集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本的需求依賴程度較大的產業,或者說是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較髙。電影產業的發展依靠大量資本投入,電影製作,電影宣傳推廣,影院建設等環節都需投入大量資金,產業具有較高的資本系數。
電影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指的是隨著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的經濟現象。對影片製作來說,電影製作完成時,即電影母版製作完成,其主要要素投入已完成,這時母版包含電影產品的大部分成本,2009年中國國產故事影片的品均製作成本在7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中等成本電影在5000萬人民幣以上,而製作一份電影拷貝的費用在2000-3000美元,電影發行放映成本相對於巨額的發行成本來說是微乎其微的。電影在放映時,投放拷貝的數量越大,單個拷貝成本就越低,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電影產業具有高度的外部相關性
上世紀60年代之後,全球電影產業逐漸從垂直整合模式過渡到水平整合模式,電影產業成為了帶動整個文化娛樂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出版、音樂、電視、互聯網、動漫、等產業都與電影產業保持著極強的關聯性。目前主控全球傳媒文化資產的大型傳媒集團——包括迪士尼集團、時代華納集團等都是以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公司為其核心。
電影本身是匯聚了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特性;在載體呈現上,它又具備復雜的技術形態能與現有的數字技術產業而相對接。此外,近年來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與拓展,也使電影產業能與其他產業很好的對接。電影主題公園的開發、電影相關周邊產品(如原聲唱片、食品、電腦游戲)的授權成為了電影製片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
從產品消費特性上來看,電影產品具有很強的體驗性
電影產業是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experiencegoods),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受眾結構的復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營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並在不斷縮小與北美市場的差距,電影業迸發出強勁活力。這一過程中,電影市場的結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2011年起,國內在線售票渠道興起,開始分食影院售票的利潤「蛋糕」。到了2014年,超前預售、降價、補貼,各種促銷方式同時發力,電影市場變化風起雲涌。於超感到,來影院的人雖然多了,但生意卻沒有以前那麼容易做了。
隨著影院和銀幕數的高速增長,觀眾分流和競爭壓力日益明顯。面對市場壓力,首都電影院不斷探索創新,改變工作和管理方式。在維護和改善已有會員系統的基礎上,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觀影體驗和服務上。譬如,引進自動化設備,讓影片放映從人工控制變為自動控制,不但節省了人力,還提高了影片准點放映率;增加並不斷更新3D放映設備,通過提高接待能力來滿足日益增加的3D觀影需求,同時給觀眾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