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蘇聯潛艇電影
我給出這些目錄,你自己找找。
迅雷在線觀看
http://movie.xunlei.com/search/%E6%BD%9C%E8%89%87
德國題材《從海底出擊》,是最經典的潛艇電影,比目前所有的潛艇電影都寫實,片長190多分鍾,信息量大,U艇內部實拍,充分展現「海狼」的威力。這部反映二戰時期潛艇戰的驚險片獲得了82年奧斯卡金獎六項提名,沃爾夫岡·彼得森更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憑著德語電影獲得最佳導演提名的人。該片徹底征服了全球觀眾,也為戰爭類型電影建立了一次幾乎不可逾越的典範。
《從海底出擊》劇情:
這艘名為U96的潛艇在下水時已是二戰末期,出航的任務則是封鎖航道上的英國貨船。電影以這幫潛艇艦員在俱樂部里的狂歡開場,導演對室內戲的調度是當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高手,先不說在潛艇里製造的巔峰效果,僅是在俱樂部里群軍士的歡狂場景,在視聽上所造成的效果已是現在頂尖大片的效果。在上潛艇執行任務的前一夜,所有的艦員都忘我的投入了狂歡之中,這是戰爭給予他們的權利,但沒人知曉下一秒是否還有生存可能。
在俱樂部這一幕經典:瘋狂飲酒調戲舞女滿屋亂竄的豬玀兵哥哥與一臉淡然坐在吧台前的艦長。狂亂中拉開航程的序幕。上潛艇前艦長向將士介紹著前來隨軍報道的記者,於記者前面擠眉弄眼的娃娃兵們仍把心情留給了俱樂部舞女的身上。如果再下一城,或者他們也會像宛如《現代啟示錄》白蘭.馬龍度喃喃說著的『恐怖』,再也找不到任何形容以表達自我。
潛艇對外敵方信息的接受方式只能靠肉眼、潛望鏡及聽螺旋槳這幾個簡單途徑來獲取。無盡黑暗的艙里聽著驅逐艦在水裡傳來的螺旋槳打水聲時,將恐懼無限放大。當驅逐艦停在頭頂上時,聲聲鑽心入肺的隆隆聲宛如惡鬼催命那般。絕境。在水底除了這一層『金屬外殼』的保護之外,幾乎是無處可逃。每次因躲避深水炸彈而再三地潛過各個艦員可承受的心理底線之外的潛艇。外殼因水壓而發出的吱吱聲,像利刀那般擊在各個將士隨時崩潰的神經線。潛艇竭斯底里的大吼或喃喃說著上帝救我,在黑暗裡等待著每一次死亡的來臨。但他們知道,上帝是絕不會在這艘潛艇里的,每次躲過死亡的淚水與歡呼,在呼喊著下一個死亡危機的到來。在水底,除了這個金屬外殼,他們便一無所有了。而這個外殼,則是所有人的生命。生則同生,亡則同亡。而唯一能接受外面信息的感覺只能是那對牽連全身神經的耳朵。頭頂穿梭著敵軍的驅逐艦時,只能是雙手握於胸前,緊閉雙眼,在黑暗裡聽著潛艇外那由遠至近的螺旋槳打水聲與深水炸彈爆炸聲。父母生我一對耳朵,於此時,我用它來感受死神的面貌。
航行初,第一次潛水演習設定了潛艇成員的第一個心理底線。艦長把潛艇潛到水下170公尺時,流著冷汗都欲出聲制止艦長這個令人心生恐懼的演習。這個深度是艦長所能接受的心理底線,看著在低頭禱告著的手下將士,微笑著把潛艇升回水面。但是他也沒料到在之後居然要一次次的突破對潛艇可以潛深度的底線,以至在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完全突破底線。電影不只是用一次次心理底線的突破來釋放及加深艦員及觀眾的恐懼、來描述這一過程。在航行了差不多一個月之後,除了躲避驅逐艦的追擊之外,幾乎毫無建樹的U96潛艇全體成員的士氣在慢慢的低落,在大海里毫無目的漂流。在某一天在前方居然看到了已方近在眼前的潛艇,站在遼望台上的對方艦長正是出航前一天一起在俱樂部狂歡的老湯姆森,這名須發皆白本來是處於退休狀態的老艦長正站在暴風雨對面的潛艇上向這邊狂揮著手。『嘿,湯姆森,湯姆森!』茫茫大海居然相遇,互揮手擦邊而過。那刻百感交集,宛如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看到自己親近的人,與他互望而過。
此片如此完美,可以說是導演對『室內戲』超乎常人的理解。特別在潛艇『可視』的狹小空間里用『聽』來表現無限的空間。在狹小空間里所做到的不凡效果,把『視聽』范圍做到了極致。導演在訪談中談及,不過是把攝影機改小一些來適合這個拍攝空間罷了。而把電影表現得妙到顛峰的不是影像里可視的空間,而是聽到的關於潛艇外傳來的各種聲音。驅逐艦探測潛艇方位的聲納,驅逐艦的螺旋槳打水聲,在頭頂上爆炸的深水炸彈,艇殼受到水壓而發出的聲音。每一樣聲音都讓人真切的宛如置身於這個黑暗潮濕的潛艇之內,而外面則是無限空曠的大海底。於狹小空間表現另一空間無限性且讓人身臨其境的處理手法,確實是在視聽表現上的一個里程碑。導演在進軍好萊塢之後的《空軍一號》如法炮製,卻未達到如此真實引人入境的感覺。《從海底出擊》足已讓導演不朽。
當U96駛入碼頭全體將士接受著凱旋歸來的禮儀時,被盟軍的飛機擊沉時,這樣的歸宿對於U96而言不是最好的結局么?我更願意把這艘潛艇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物體,一個包著金屬外殼的智慧體。影片則是表現它從生到死的過程。
美國題材《紅色風暴》,此片寫的是美國戰略核潛艇在臨戰狀態下的故事,比較寫實,但帶有一定商業片的味道。而且不是在潛艇內部實拍,但搭景做的比較好。
PS:挖苦幾部外行潛艇電影。
《U-571》非常垃圾的商業片,連U艇的基本外形都沒整清楚,就敢拍U艇電影。更喜劇的是,讓魚雷擦著潛艇外殼射過都不爆炸。好象魚雷是地雷。深水炸彈就在潛艇旁邊爆,可就是炸不爛潛艇,導演沒一點物理常識。5-6個人就把U艇開走了,還能打仗,好象U艇自動化程度比現在的最高級潛艇還高。看過了《從海底出擊》後再看〈U-571〉覺得它太垃圾了。
《K-19寡婦製造者》 哈里森·副特拍的爛片,完全站在挖苦諷刺K-19的角度去拍的,把K-19鈦合金核潛艇 拍成了 刀形船首的二戰老潛艇。這個片子從軍事愛好者的角度看,完全就是一個外行拍的商業垃圾片。連K19的外形都沒整明白,而且很象政治宣傳片。
《獵殺紅色十月號》 整個故事非常精彩,片中出現了蘇聯台風級,美國落山雞級 和蘇聯K-1級,但都是電腦做出來的(水下航行部分)。搭景搭的比較好,但是把台風級說的太沒用了,把美國落山雞級說的太神奇了。整個潛艇之間的對抗,也有點似是而非。不過還勉強能接受。
其他的一些電影,你有興趣自己也可以看,但是一般都很垃圾了。
有關潛艇的電影:
潛艇海盜》1915。
《D—1潛艇》1937拯救一條沉沒的潛艇的故事。
《潛艇攻擊者》1942一條美國潛艇發現了襲擊珍珠港的日本鬼子艦隊,卻沒能發出警報。
《緊急下潛》1943。
《目標東京》1944步一美國潛艇潛入東京灣,為杜立特空襲東京收集情報。
《太平洋》1944美潛艇對日作戰的真實故事。
《飛行導彈》1950研究潛射導彈。
《潛艇指揮倉》1951二戰中一位潛艇副長救了潛艇。
《海底兩萬里》1954凡爾塞的名著。
《下面的敵人》1957美驅逐艦和德潛艇的貓捉老鼠的游戲,機智的驅逐艦艦長和狡猾的潛艇指揮官智力與力量的
比拼。
《海軍地獄貓》1957美國潛艇1945年對日本海的破壞交通戰。
《魚雷出擊》1958一美國艇長被迫擊沉一裝有美國戰俘的日本運輸船。因為該船作為一日航母的屏障。
《原子潛艇》1959一艘穿越北冰洋的潛艇失蹤的故事。
《在海灘上》19591964年一條潛艇在全球核戰後倖存於澳洲。
《襯裙行動》1959一條受損的潛艇救了五位陸軍護士。
《升起潛望鏡》1959二戰中美國潛艇奉命偷取日軍密碼本。
《貝德福德事件》1966美國驅逐艦追逐蘇聯潛艇。
《灰夫人沉沒》1978營救「鸚鵡螺」號。
《獵殺紅十月》1990一位蘇聯艇長試圖投誠。
《紅潮風暴》1995美導彈核潛艇因為電報不完整對是否發射導彈進退兩難,發射還是不發射?要戰爭還是和平?
全在兩個正負艇長的一念之間。
《敵方水域》1997一蘇聯台風級潛艇與一美國潛艇相撞。
《潛艇下潛》1997美國「波特藍」號潛艇因為失誤而在白令海峽坐底。
《U571》2000為了得到著名的密碼發報機,美國計劃了一個神秘的航行
《K19》2002一蘇聯潛艇反應堆事故的故事。
2. 誰知道和俄亥俄級核潛艇有關的電影...........
作為一類彈道導彈核潛艇,俄亥俄級潛艇經常成為電影中的重要角色。
其中,亞拉巴馬號潛艇 (SSBN-731)即為電影《赤色風暴》的主要背景,電影講述了該潛艇由於受到攻擊而無法順利接收到總部傳遞的是否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命令,最終導致一場發生於艦長和副艦長之間的兵變沖突的故事。
詹姆斯·卡梅隆於1989年執導的電影《深淵》中,虛構的蒙大拿號潛艇的沉沒引發了之後的一連串故事。
3. 求有一部關於蘇聯\俄羅斯核潛艇事故的電影名字
獵殺紅色十月號故事發生在1984年年底的北大西洋,蘇聯正處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蘇冷戰、進行軍備競賽的高潮時期。 當年11月,蘇聯紅海軍最新型的台風級核潛艇「紅色十月」號,由資深潛艇教官馬爾科·瑞米爾斯(Marko Ramius)出任艇長,出發前往北大西洋參加潛艇作戰演習。該型潛艇排水量高達三萬兩千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潛水艇,並裝備了大量核彈頭彈道導彈。 經過美國情報部門通過衛星發現了「紅色十月」的蹤跡,並指派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達拉斯」號跟隨監視。不料「紅色十月」上安裝了最新式的噴水推進系統,輕易地甩掉了「達拉斯」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瑞米爾斯艦長殺死了自己的政委,並偽造紅海軍最高司令部命令,讓「紅色十月」向著美國海岸挺進。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無聲噴水推進系統打破美國海軍的監視網,並縱情游覽美國的海岸線。 「達拉斯」無法追蹤「紅十月」,這使美國十分驚恐,以為這是一場偷襲。在秘密會議上,中情局情報員瑞恩博士(Dr. Ryan)大膽地認為瑞米爾斯有意變節投奔美國。這一判斷得到了上司的肯定,並給他三天時間,設法與「紅色十月」取得聯系。 紅海軍最高司令部收到了瑞米爾斯艦長的變節通告信,大為震怒。紅海軍在北大西洋的各個艦隊傾巢出動,布下天羅地網追殺「紅色十月」。而美國方面收到了蘇聯關於「紅色十月」企圖擅自向美國發射導彈、挑起世界大戰的警告,也對瑞米爾斯艦長的行為感到擔憂,為保證安全,開始尋找並准備擊沉這條巨大的潛艇。而此刻,「紅色十月」又遭到了克格勃潛伏特工的破壞,陷入重重危機。三方在冰冷的北大西洋展開了一場全方面的混亂角逐。 瑞恩冒著被冰冷海水凍死的危險,登上美國潛艇「達拉斯」號,識破了借刀殺人的計劃,並與「紅色十月」取得了聯系。瑞恩和瑞米爾斯彼此沒有見面,卻心有靈犀,不久,瑞恩和「達拉斯」的艦長、水手終於登上了「紅色十月」,協助瑞米爾斯艦長,在幽深的海底上演了一場精巧而致命的潛艇戰,擊沉了追蹤而來的蘇聯潛艇Kanavalov號,並擊斃了潛伏在「紅色十月」上的特工。 結果最終,「紅色十月」號在一個平靜的月夜駛入了美國的河灣……
4. 以前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K-219號,因為導彈燃料爆炸最後沉沒為題材的電影名是什麼
敵對水域
5. 求一部根據庫爾斯庫號核潛艇事故改編的俄羅斯電影的名字
英文名: 72 metra / 潛艇沉沒 / 潛艇沉沒72米
導 演: ( Vladimir Khotinenko )
主 演: ( Sergei Makovetsky) ( Marat Basharov) ( Andrei Krasko) ( Dmitri Ulyanov) ( Chulpan Khamatova) ( Stanislav Nikolski)
上 映: 2004年02月07日
影片根據俄前海軍將領Alexander Pokrovsky回憶錄改編,部分情節取材自2000年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沉船事件。描寫擱淺在海底72米深處的潛艇船員進行自我拯救的故事。
6. 美軍擊沉俄羅斯潛艇,俄軍多枚核彈反擊是什麼電影
《冰海陷落》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冰海陷落》是由多諾萬·瑪什執導,傑拉德·巴特勒、加里·奧德曼主演的動作片,於2018年10月26日在美國上映。
7. 1961年,赫魯曉夫命令核潛艇發射導彈,潛艇沒動,赫魯曉夫很滿意
1961年,時任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心血來潮,想看看自家核潛艇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樣子。
當然了,說心血來潮有點冤枉赫魯曉夫了。
明年,也就是1962年,正是著名的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的年份,也就不難明白赫魯曉夫為啥這么著急想了解蘇聯的戰略核潛艇的實戰能力了。
戰略導彈核潛艇真的形成戰鬥力,就沒有必要非得在美國人的後院,古巴,再安置各種導彈了。
說干就干,赫魯曉夫決定親自到北方艦隊實地看看。
命令一下,蘇聯北方艦隊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立刻開始犯愁。
沒別的,赫魯曉夫想看的是剛剛入列的K-19號潛艇。
為啥就想看這艘潛艇呢。
和美國人有關。
1954年,美國人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
然後就從水下穿越了北極。這下把蘇聯人給驚呆了。
這意味著美國人多了一條通往蘇聯的捷徑,還格外隱蔽。關鍵是蘇聯人當時做不到啊。
必須迎頭趕上,蘇聯人在1958年交給了海軍627型核潛艇,算是解決了核動力潛艇的問題。
從此蘇聯人也有了在水下的移動基地。
核潛艇比起常規動力潛艇好處就是不用時不常地上浮充電,隱蔽性能優越。
但是蘇聯人劃拉了劃拉自家的潛艇 清單,真的有點哭笑不得。
627型解決了潛艇的核動力問題,但是只裝備了魚雷,威懾力一般。
629型常規動力潛艇能在水面發射彈道導彈,隱蔽性不強。
V611型常規動力潛艇能發射潛射彈道導彈,可是得時不常上浮「喘氣「。
蘇聯的潛艇為啥和女孩子的衣櫃一樣,總是缺最合適的那一件?
結合一下,能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核動力潛艇才是更好的選擇?
畢竟,一個能一直在水下憋著氣放冷槍的殺手,更有威懾力不是?
蘇聯的軍工人員正加班加點實現這個夢想的時候,美國海軍添了個「新兵」,並且開始上班了。
這個新兵,就是能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
蘇聯人是真心不服氣,這個地球上第一枚潛射彈道導彈是他們在1955年首先發射的,雖然才飛了250公里,但畢竟是走在了前面。
沒想到美國人彎道超車,提前實現了蘇聯人的「夢想「。
代號為658,研製能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核動力潛艇的任務立刻被加快了速度。
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啥叫欲速則不達。
把美國人當做主要對手的蘇聯人,為了追趕美國人的進度,這樣一個對蘇聯人至關重要的潛艇型號竟然沒經過產品的方案設計階段,只進行了技術設計。
缺了方案設計很重要嗎?簡單地說,658艇到底長什麼樣子,質量怎麼控制,生產會遇到什麼難題該如何解決,所有參與人員都是「懵」的狀態,邊干邊說。
所以,1958年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生產伊始,K-19潛艇就狀況頻出。
1959年2月,潛艇的第十隔艙起火,兩名工人被燒死在艇內。
1959年3月,6位在潛艇內粘合橡膠的蘇聯女工人粘合劑中毒,雖經竭力搶救,但仍醫治無效全部死亡。
K-19潛艇歷經波折,終於在1959年10月11日舉行了下水儀式。
但是,真的不願意說但是。象徵著對新艇祝福的砸香檳的環節又出現了問題。
這項儀式是由北方艦隊司令官的夫人來完成的。
這么簡單的事,用舉手之勞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可是蘇聯人的軍工人員「不給面子」,他們為了提高潛艇的隱蔽性,首次在艇艏的部分加裝了消聲瓦。
消聲瓦,挺軟的。
於是,新艇員們的歡呼聲在這個環節戛然而止,香檳酒瓶質量真好,竟然沒碎!
虧得一位軍官眼明手快,抓住那瓶不聽話的香檳酒狠狠地砸了一下潛艇。
瓶子應聲而碎,綵帶飄舞,歡呼聲重新響起,但是每一位K-19的官兵心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
大概每個人心裡都說了一句:我······
幸運的是,潛艇的舾裝階段,沒再出現啥問題。
啥叫舾裝?
潛艇下水之前完成的是船體的建造。
拿咱住的樓房來作比較的話,就等於樓房封頂了。
舾裝呢,就相當於開始把樓里的上下水啊,電路啊,電梯啊啥的內部設施全部搞完。
1960年7月,K-19潛艇的舾裝完畢,進入海試階段。
萬眾矚目中,核反應堆,出事了。
核反應堆一啟動,冷卻水系統壓力立刻飆升到了額定最大值的兩倍。
換句話說,這個反應堆就是個不合格的產品,應該拆下來徹底檢查。
然而,美國人的喬治·華盛頓號不是已經上班了嗎,蘇聯人不敢再耽誤了。
既然這次事故只是損壞了核燃料棒,人員傷亡沒有,那麼,要不然,就算合格了?
12月21日,蘇聯的核潛艇管理委員會表示可以接收K-19,簽字蓋章,上班吧。
K-19潛艇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蘇聯人這種草率態度的不滿。
就在簽字的當天,導彈發射筒的艙門突然掉下來了,砸死了正進行維修作業的一位電力技術工人。
看到大家都無動於衷,六天之後,又一位造船廠的技師因突發事故死亡。
有人掰著指頭數了數,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
這K-19艇還沒正式上班呢,就已經背負了十條人命了。
這艘艇,也太邪性了吧?!
所以,北方艦隊司令戈爾什科夫一聽赫魯曉夫要欣賞K-19的風采,頓時整個人都不好了。
一是這艘艇透著邪性,二是K-19剛剛服役沒多久,還沒進行過實彈演習呢。
更何況,當時K-19的導彈發射艙內搭載的是只能在海面進行發射的R-13型彈道導彈。
這可咋辦?
赫魯曉夫可不管這一套,興沖沖地登上了一艘戰艦,就等著看K-19的表演了。
換裝潛射導彈是來不及了,但辦法還是有的。
赫魯曉夫眼睜睜看著K-19潛艇潛入水中,然後指揮官一聲令下,從海面下鑽出一顆潛射彈道導彈,升到一定高度,呼嘯著就向預定目標飛去。
赫魯曉夫非常滿意,比在烏克蘭以外的蘇聯土地上看見大片的玉米穗還滿意。
據說赫魯曉夫就是從這次K-19成功發射之後,對外,當然主要是對美國人宣稱,蘇聯人已經實現了核導彈自由,可以像生產香腸一樣批量生產核導彈了。
其實,赫魯曉夫更想說的是,蘇聯人也可以穿越北極,從北方打擊美國本土了。
那麼,K-19是如何做到沒訓練就發射潛射彈道導彈呢。
答案很簡單,K-19潛艇下潛的海域,一艘能發射潛射彈道導彈的K-142艇早就在海面以下待命了。
K-19下潛之後,啥事也沒干,那枚潛射彈道導彈是由K-142艇發射的。
雖然靠這種李代桃僵的方法把赫魯曉夫應付過去了,但是美國人的威脅,在那個冷戰的特殊年代確實是實實在在的。
能夠潛射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其戰略威懾力,無論如何重視都不為過。
因此,K-19艇的試航工作加速進行。
當年的7月份,K-19受命參加北方艦隊的演習,扮演闖入北冰洋的「藍方」,與作為紅方的北方艦隊進行對抗。
接下來發生的事充分證明,麻煩就是麻煩,不是你裝作看不到他,裝作沒有發生,麻煩就不會給你製造麻煩。
7月3日,孤零零行駛在北冰洋中的K-19潛艇的右舷的核反應堆突然自行停止運轉。
原因很快找到了,是冷卻系統的水壓不足,水壓不足的原因也很簡單,管道漏了。
只是停止運轉還不要緊,麻煩的是,隨著冷卻水的大量泄露,反應堆的溫度持續升高。
如果放任核反應堆的溫度繼續升高,必然會導致放射性污染,更加嚴重的後果是,反應堆的爐芯融解,艇毀人亡。
別忘了,潛艇上還載有三枚核導彈以及導彈的液體燃料。
更糟糕的是,他們此時距離北約的軍事基地,大約100千米。
一旦發生爆炸,北約方面是會誤判呢?還是會誤判呢?還是會誤判呢?
為了應對這次險情,K-19潛艇迅速緊急上浮,以防最危急的情況發生時,艇員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棄艇逃生。
兩個小時之後,核反應堆的溫度已經達到了600攝氏度,輻射值已經達到了50倫琴。
短時間內,人體可接受的輻射值是小於119倫琴,相當於曬400多年太陽所接受的輻射。
少尉科爾奇洛夫勇敢地帶領艇員進入反應堆,試圖手動為核反應堆注水冷卻。
一個小時過去了,反應堆所在的艙內溫度降到了60攝氏度,但是輻射值卻達到了危險的250倫琴!已經超出了人體短時間可接受的輻射值的一倍還多!
理論上相當於曬八百多年的太陽所接受的輻射在一個小時之內接受了。
情況仍然在持續惡化,輻射值一度達到了500倫琴,眼看潛艇就要保不住了。但是艇員們卻不顧自身安危,拚命地進行人工注水冷卻作業。
K-19彷彿也被艇員們的犧牲精神感動,不再發脾氣了。核反應堆的溫度和泄漏值雙雙回落。
但是,人工注水冷卻作業的惡果也顯現出來,核輻射向整個潛艇蔓延。
更糟糕的是,潛艇的通訊器材此時也加入了搗亂的行列,罷工了。
備用的通訊器材距離有限。
艇外,是渺無人煙的北冰洋。
K-19的官兵們陷入了三難的境地。
自己返航,就相當於全艇官兵在充滿了核輻射的「鐵棺材」里,度過漫長的3天時間,而且不能吃已經被核輻射污染的食物和淡水。
求救呢?備用通訊器材距離有限,作為紅方的北方艦隊其他艦艇能否收到他們的信號只有老天爺才知道。
潛艇的政委向艇長扎捷耶夫建議,向北航行到一個小島,把潛艇沉掉,艇員們上島避難。
扎捷耶夫立刻否決了這個建議。
因為附近最合適的島,正是挪威的牙伊邁因島,島上駐扎著北約的部隊。
目前挪威人還不知道潛艇的核反應堆出了致命的事故,一旦被北約方面發覺,那後果,無限相當於蘇聯人在北約的家門口放了數顆隨時能爆炸的核彈。
扎捷耶夫艇長選擇了一個方向,南,返航!
所有官兵都知道這個命令的含義是什麼,但是沒有人反對,全都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戰斗崗位,起航,回程。
萬幸的是,六個小時之後,兩艘蘇聯北方艦隊的常規動力潛艇找到了這艘歷經磨難的K-19潛艇,他們獲救了!
真的是萬幸,因為這兩艘常規動力潛艇在接到K-19的求救信號之後,並沒有按照條令規定向司令部會報並等待指示後再按指令行動,而是選擇了匯報後立刻開足馬力尋找K-19的戰友們。
當天晚上18時左右,K-19的所有艇員登上了這兩艘常規動力潛艇的其中一艘。而勇敢的艇長扎捷耶夫則選擇與潛艇共存亡。
英勇的艇長擔心潛艇被附近的北約海軍拖走,從而泄露軍事機密。他決心在接到司令部的命令之後,親手擊沉潛艇。
扎捷耶夫並沒有等來想像中的擊沉潛艇的命令,來的是一艘驅逐艦和兩艘拖船,司令部的命令是把K-19拖回基地。
K-19的麻煩並沒有就此終止。
這次援救K-19整個北方艦隊先後出動了五艘艦艇。
而1972年K-19在北冰洋執行完任務返回基地途中,再次發生故障。這次雖然不是核反應堆出現問題,「只是」第九隔艙的二氧化碳處置設備出現問題,但是卻引起了大火,導致28名官兵喪身火海。
因此,整個北方艦隊出動了27艘艦艇對他實施救援。在救援的過程中,又有兩名士兵死於救援的過程。
最後,北方艦隊的將軍們感覺再也伺候不起這艘老爺艇了,打算讓他退出戰斗崗位,轉成非戰斗崗位發揮一下余熱。
弄成啥呢?改裝成通信艇吧。
結果,就在把導彈發射艙拆除的過程中,又著了兩次火,造成至少六名改裝工人受傷。
到1991年,K-19艇真正退休的時候,這艘艇已經造成了至少一百多名海軍官兵,造船廠工人,技術人員的傷亡。
其傷亡人數,可以算得上是 非沉沒潛艇 造成人員傷亡的前幾位了。
並且,臨近退休,K-19潛艇彷彿不甘心退出 歷史 舞台,又一次發生了反應堆的事故。
不過已經三十歲的K-19確實老了,這次事故沒有折騰起多大的浪花,反應堆很快就被控制住,並最終被拉到科拉半島的核潛艇墳場,等待最後的拆解。
本來,這艘蘇聯的第一艘有遠航能力的戰略核潛艇就會帶著這些秘密默默無聞地退出 歷史 舞台。
外界了解他, 也只限於1961年的時候,北約接受到了K-19發出的求救信號 ,並截獲了他和那艘常規動力潛艇的通信內容,當北約方面問是否接受救援時,遭到了K-19的拒絕。
K-19再次被矚目,是1969年時,他與美國人的小鯊魚號攻擊潛艇在巴倫支海相撞。小鯊魚號遭到重創。
據美國方面說,小鯊魚號本來想發射魚雷報復,但是擔心蘇聯方面會發動核報復從而引發美蘇之間的核戰爭而作罷。
然而,2002年時,美國人拍攝的《K-19》把這艘艇的坎坷路展現在全世界的面前。
K-19號核潛艇一下子多了一個「寡婦製造者」的外號。
因為1961年那次事故之後,有數十名艇員死於放射病或罹患癌症。其餘艇員在之後的漫長歲月中,也或多或少地感染上了核輻射帶來的各種疾病。
以至於,當時蘇聯的官兵中的知情者,給K-19核潛艇起了一個他們認為更貼切的名字:廣島。
按說,這部電影在描述了K-19當時驚險一刻的同時,贊頌了艇上官兵的奉獻精神和不屈意志,是向潛艇老兵們致敬的一部片子。但是當這部片子2002年在俄羅斯上映的時候,卻遭到了潛艇老兵們的一致唾棄。
原因很簡單,為了電影節奏的緊湊編劇把K-19號潛艇一輩子遇到的倒霉事都濃縮在幾乎一次航行中了。
更為嚴重的是,為了讓老兵們的奉獻精神和不屈意志更為凸顯,影片安排他們受到了上級的懷疑和調查,直到二十年之後,老兵們才得以沉冤得雪。
這與實際情況更是大相徑庭。
實際是,潛艇拖回基地後,蘇聯的海軍事故調查委員會立刻展開了調查。
而潛艇的官兵們也遭到了克格勃相關部門的調查。
「叛國」,「人民的敵人」,「蓄意破壞蘇維埃國家財產」等罪名被扣在了官兵們的頭上。
但是,很快海軍事故調查委員會的調查結果就出來了。報告認為反應堆的事故,完全是因為反應堆的設計有缺陷,處理事故的規章制度,也是錯誤的。而當時艇上的官兵完全按照規章制度來處理的事故。
官兵們不僅沒錯,反而是維護國家財產的英雄。
所以,被克格勃弄去調查的官兵們不僅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並且作為先進人物和搶救國家財產的典型來宣傳,各種榮譽紛至沓來。
所以,官兵們對好萊塢慣用的受委屈的英雄的電影套路十分不滿。認為整部電影,除了香檳酒瓶沒碎符合史實,其他一概都是跑偏了。
到2006年的時候,前蘇聯的前總統戈爾巴喬夫給瑞典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委們寫的一封信,讓K-19再一次受到世人的矚目。
戈爾巴喬夫認為,200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應給頒發給1961年K-19潛艇上的全體官兵。
因為,如果當年沒有他們極力避免了核潛艇的爆炸,那麼K-19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生態災難將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十倍,甚至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戈爾巴喬夫的建議到底目的是什麼,咱們沒法確切知道。但是當年K-19潛艇官兵們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奉獻精神,確實值得稱道。
8. 巡航導彈攻擊核潛艇的電影叫什麼
極地陷落也叫冰海陷落
9. 如何評價《冰海陷落》這部電影
傑拉德•巴特勒,在《奧林匹斯的陷落》、《倫敦陷落》中拯救美國總統,在《全球風暴》中拯救地球,在這部《冰海陷落》里又營救了俄羅斯總統。普京對這部電影「爛片」的評價,反而讓它一上映就備受關注。
影片《冰海陷落》中,美國坦帕灣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跟蹤俄羅斯阿庫拉號核潛艇時失蹤,現場傳來的兩起爆炸聲讓美國軍方震驚不已。菲斯克上將火速派遣阿肯色號核潛艇前往搜尋,喬•格拉斯(傑拉德•巴特勒飾)臨危受命,出任艦長。
但阿肯色號核潛艇在事發海域的一系列遭遇,讓喬敏銳地意識到,整件事情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陰謀:
俄軍阿庫拉號核潛艇,從炸開的殼體看來,爆炸來自潛艇內部;而美軍的坦帕灣號核潛艇被魚雷擊沉,卻不是來自阿庫拉號的攻擊;雖然從阿庫拉號傳出了持續敲擊的求救聲,但附近的俄軍沃爾科夫號核潛艇卻不為所動,只顧在上方冰層設伏,意圖偷襲趕來搜救的美軍阿肯色號核潛艇,反被摧毀……
而潛入俄羅斯海軍基地,抵近偵察俄羅斯總統扎卡林動向的美軍特別行動隊,卻意外地現場直播了一場,俄國防部長杜羅夫發動政變,囚禁總統,槍擊護衛扔進海里的勁爆畫面。
原來,戰爭狂人杜羅夫,打算以俄羅斯總統的名義,挑起與美國的戰爭,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為避免戰爭,美國總統授權阿肯色號核潛艇和四人特別行動隊,聯手營救俄羅斯總統。
影片關於地面營救的情節,乏善可陳。行動隊剛潛水進入基地,就遇到被扔下海卻沒有死的俄總統護衛,由他帶路,行動隊毫無波折地救出了扎卡林總統。雖然槍戰激烈,卻不能讓人緊張。只有比曼隊長把總統送上子艦後,義無反顧地回去營救受傷狙擊手馬蒂的這一幕,讓人為之動容。
而深海戰斗場景卻拍得比較精彩,讓人印象深刻:
喬果斷指揮阿肯色號核潛艇急速沖向海底,利用與坦帕灣號殘骸擦肩而過的機會,擺脫魚雷的攻擊。
喬力排眾議,堅定信任俄羅斯安德羅波夫艦長,指領阿肯色號核潛艇驚險穿越,布滿地雷、聲爆水雷、感測器、和聲納的摩爾曼斯克峽灣。
驚險躲避俄軍葉夫琴科號驅逐艦的猛烈攻擊,喬指揮阿肯色號核潛艇「象鯰魚一樣躺在海底」。
特別是最後,喬面對杜羅夫的對地導彈呼嘯而來,仍巋然不動,遲遲不下達發射戰斧導彈進行攔截並還擊的命令。他深信,對面的俄軍葉夫琴科號驅逐艦決不會放任,叛變部長對載有俄羅斯總統和老艦長的阿肯色號核潛艇的致命攻擊。結果,如他所料……
這部影片中,傑拉德•巴特勒沒有機會展示矯健身手,幾乎全程都呆在了潛艇指揮室內,但他的強烈表現力卻毫不亞於以往的隻身犯險。他將喬•格拉斯艦長經驗豐富、堅毅果斷、「不走尋常路」的個性特點,塑造得非常鮮明。
只是下一次,傑拉德•巴特勒又該拯救誰了呢?
在這炎炎夏日,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這部被普京大帝評0分而且還加個爛電影,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潛艇題材的大片,是一部生動的「爛片」。
《冰海陷落》顧名思義,故事大多發生在冰海之下,顯然會有所制約,所以水下的戰場無法呈現得多麼宏大。故事在敘述喬·格拉斯臨危授命的被指派為艦長 ,任務是要前往搜尋一艘突然在雷達上消失的美國潛艦 。但在途中卻意外的發現俄國內部正在發生政變, 俄羅斯國防部部長打算借著轟掉美國潛艦來激怒美國反擊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美國國家安全局高級分析師Jane Norquist建議派遣陸地部隊, 解救出被禁閉的俄羅斯總統來化解此危機。
這部劇絕對是軍迷們的福利。這部電影聘請了《速度與激情》製作團隊。可以想像,電影中的戰斗場景和動作效果肯定會爆棚,再加上高燃燒的BGM,能讓觀眾看得熱血澎湃。電影中所顯示的場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國對彼此軍事摩擦的態度:剋制!雖然在戰爭的准備中,每個人都在考慮最壞的情況,但是當危機來臨時,沒有人真的想要這樣做,因為地球無法承受折騰。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故事在敘述喬·格拉斯臨危授命的被指派為艦長 任務是要前往搜尋一艘突然在雷達上消失的美國潛艦 但在途中卻意外的發現俄國內部正在發生政變 俄羅斯國防部部長打算借著轟掉美國潛艦 看電影! 來激怒美國反擊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美國國家安全局高級分析師Jane Norquist建議派遣陸地部隊 解救出被禁閉的俄羅斯總統來化解此危機
《冰海陷落》是改編自Don Keith和George Wallace所著的小說《Firing Point》 也是瑞典知名男星邁克爾·恩奎斯特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 (他於2017年6月27日因肺癌而過世) 當初這本小說出版後在美國造成不少的討論與轟動 不久便被片商買下版權而欲翻拍成電影 原本導演人選有Antoine Fuqua、McG等人 但最終都因為檔期沖突而擦肩而過
《冰海陷落》是道道地地的商業爽片 從電影開演的第一秒開始 便已營造出強大的緊張氛圍 即使在深海之中只有魚雷擊中與否的二分法 但透過快節奏的配樂 以及群演們凝重又高壓的表情詮釋 很成功的呈現出極致逼人的情緒 《冰海陷落》的角色描述較為單薄 除了由傑瑞德巴特勒所飾演的Joe Glass艦長外 其他配角都淪為功能型的龍套角色 尤其又以剛獲得奧斯卡影帝的蓋瑞歐德曼最為可惜 飾演一位個性沖動、好戰、自尊心高的海軍上將Charles Donnegan 雖然能感受到他投入性的詮釋方式 但受限於角色刻畫貧乏 讓人難以理解Charles Donnegan如此硬派的堅持的動機及緣由
《冰海陷落》除了單純海底內的戰爭外 還提到許多人性道德及國家利益沖突等議題 當見到一位瀕死的敵軍於眼前 到底是該給他致命一擊讓他死得透徹 還是該以生命誠可貴作為考量而採取救援行動 這種過度善良的大愛之心 擺在日常 社會 上或許還可以接受 但攸關到整個國家軍事機密時 其實這反倒是極具爭議的做法。
《冰海陷落》是一部 娛樂 性極高的爆米花電影 縱使角色刻畫的不是這么完整 故事的起承轉合也充滿各種灑狗血 但假若不這么吹毛求疵放寬心去看的話 這會是一部讓人津津樂道的爽片 尤其是緊張氛圍的拿捏掌握 更是讓人神經緊綳到喘不過氣來!
《冰海陷落》2018年上映,導演多諾萬·瑪什,傑拉德·巴特勒、加里·奧德曼主演的動作片,該片講述了在北冰洋深處美國潛艇艇長喬·格拉斯正在搜尋一艘陷入困境的美國潛艇,隨後他發現一場威脅要破壞世界秩序的俄羅斯政變將會發生的故事。
《冰海陷落》是一部好萊塢軍事題材的動作電影,刺激的動作場面加上主演的精湛演技,給喜歡軍事動作片的觀眾帶來了一波小福利。
《冰海陷落》的主要場景太局限,故事大都發生在冰海之下,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也許是成本的問題,水下的動作戲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宏大,讓觀眾看了比較沉悶和壓抑,甚至有些失落。
《冰海陷落》的主要看點還是各種武器裝備,如:弗吉尼亞級的潛艇、深海救援艇、驅逐艦上近戰防禦系統等。
《冰海陷落》但從武器裝備和動作設計來看,確實給影迷們帶來了不小的視覺沖擊,讓人看了熱血沸騰,可是這部影片的劇情卻天馬行空,簡直太狗血了。
看了一圈諸位看官的評論。忍不住也跟著啰嗦兩句。不知普大帝是否真看過、評論過這部電影?但個人前幾天網路上剛看完。以下個人主觀影評,歡迎「磚家」們猛烈討論!
1、單就演員陣容看,男主、男配(參聯主席那廝面孔也是「老熟人」了)及女主(其實這片里女人的就是「打醬油」的角色——米國安全局那美眉,論姿質尚可,論演技算及格吧)方面,還算可以——借了巴特勒的光吧。
2、論影片故事情節,那簡直就是俗套地不能再俗了——唯一劇情還算值得嘮2毛錢的就是救人對象不是自家總統老大,而是毛子的。故事、劇情這方面不及格。
3、視覺影音(加上特效)方面,個人認為整部片子唯一算出彩的!尤其水下作戰及潛航環境等方面的效果逼真度較高這方面好萊塢向來牛13。
4、論編劇導演,編劇可以拿個「及格」、導演勉強拿個良好吧。
總體評價:在繼《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之後最近這一段時間,國外戰爭片方面還算是值得一睹的片子吧。
先說結論:好看,軍迷必刷。
看到很多人在評論電影中的冷戰思維和美式意淫,我覺得你們的格局有問題。確實,美國電影輸出的就是美國天下第一的思想,能懟天能懟地,霸氣無比,為啥這樣?那是因為實力不允許他們低調啊。
參考我們自己,早年間我們的戰爭電影都在講著「我們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堅苦奮斗,最後反殺成功的故事」為啥這樣?一方面是民族性格,中庸低調,另一方面也因我們還不夠強大,必須隱忍。久而久之,低調成了我們的定勢思維,這和美帝的風格截然相反,所以我們鄙視他們的囂張。但近些年,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們的電影也開始表現我們強的一面,紅海行動,戰狼2就是典型,這就是因為我們真的強了,有了碾壓對手的能力,行事不自覺的就帶上了些霸氣,從這個角度反觀美帝,我覺得就不難理解了。
無非就是新冷戰思維罷了,各種意淫,這次開始拯救俄羅斯總統了,下回……
很一般,比獵殺紅色十月差不止一個檔次
新冷戰電影的渣渣返潮。難怪普京會親自蓋戳。
(本片不是正宗的XX陷落系列啊,不要被中文片名騙了。Fallen系列下一部是劫持空軍一號。)
以下純吐槽,涉及劇透。
按說隔這么遠應該可以了吧?
結尾高潮,萬惡美帝說,我們快把俄國總統的講話發給俄羅斯和全世界聽!他們一定會相信我們的!
媽蛋啊!你們一開始就拍到了叛亂將軍當著俄國總統面槍斃他所有保鏢的畫面好不好!你們直接發這段錄像不比發錄音強啊?!
結尾反轉也是智商感人自信爆棚。一個俄國資深軍官在美國潛艇上發表了一通演講,然後俄國軍艦上的船員聽到他的點名後,就可以拒絕國防部長和艦長的開火命令……毛熊這幾年是不太景氣,但也不至於業余到這個地步啊……
如果只是看個爽問題不大,但不能帶腦子。而且和軍事相關的槽點實在太多。水下魚雷差點被寫成空戰了,魚雷飛的比導彈都快。俄國軍艦直接用近防炮在最後一秒操翻超音速反艦導彈,而且彈無虛發一次干六枚……
潛艇題材還是當年冷戰巔峰期的那幾部比較寫實,例如《獵殺紅色十月號》,《紅潮風暴》什麼的,可能和對手真的很強也有關系。
一個海軍冷知識:二戰後,迄今還沒有潛艇被魚雷擊沉過。
10. 有一個電影講的一個潛水艇因為拒絕對某個國家使用核武器。然後被自己人打擊
說的是紅潮風暴電影。
《紅潮風暴》是由美國博偉電影發行的116分鍾驚悚影片。該片由托尼·斯科特執導,丹澤爾·華盛頓、吉恩·哈克曼、馬特·克拉文、喬治·杜茲達扎、維果·莫騰森等主演,於1995年5月1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冷戰時期在美國核潛艇上船長和執行官員之間的發生的較量 。
劇情簡介:
蘇聯發生了政變,叛軍控制了核彈基地。美國立即處於全面戒備狀態。正在為女兒慶祝生日的海軍軍官亨特和好友華斯受命趕到了指揮部。他們受命與另一位軍官林西一起率領核潛艇出航,准備防衛蘇聯的核打擊。
林西是個狂熱的好戰分子。出航不久他就要進行導彈演習。亨特則阻止了他的妄行。為此,林西十分不滿。兩人之間爆發了沖突。經過十多天的潛航,士兵們的士氣普遍下降,打架之事時有發生。在航行中,他們遇上了一艘充滿敵意的潛艇。
而當亨特等人在接受緊急指令時,通訊設備也遭到了破壞,指令還未接受就已中斷。亨特主張慎重行事,但林西卻堅持發射導彈。在眾人的支持下,亨特免除了林西的職務,中止了導彈的發射。
在手下的鼓動下,林西准備進行暴動。此時,對方潛艇也不斷展開襲擊。亨特一面下令反擊,一面要求盡快修復通訊核對指令。但林西卻闖入了指揮室,拿到了發射鑰匙,並不理會亨特的警告准備發射導彈。控制著密碼的華斯拒絕與林西合作,但終於在脅迫之下交出了密碼。
在林西即將按下發射鈕的千鈞一發之際,亨特在部下的幫助下,趕到拔下了啟動鑰匙,中止了發射。亨特下令潛艇上浮恢復通訊,而林西也已率部趕到與亨特等人對峙。就在危急之時,通訊恢復了,潛艇接到了中止發射的命令。林西沮喪地放棄了發射導彈的企圖,交出了潛艇的指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