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怎麼看待外國電影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
大部分都是用來迎合中國觀眾的喜好,比較中國票房占總票房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另外一個原因,主要是中國正在崛起,比以前更受關注,相應的各種領域中國元素肯定都在增加
⑵ 你如何看待現在很多國外的電影都喜歡加入中國元素
很多國外的電影,都喜歡加入中國的元素,這說明中國的文化逐漸的影響全世界,也說明中國的一些文化逐漸被世界所接受,而且很多人之所以加入了中國元素在國外電影中,都覺得中國這個元素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東西,而且這種文化是所有文化媒體的傳承重都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3,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提升。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近幾年的發展,國內的文化越來越被世界所認可,因此中國元素也逐漸成為了國外電影的標配,而且在國外電影中中國一些的很多元素都被添加進來,這說明中國的文化逐漸走向全世界,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外人也非常欣賞中國文化。
總的來說,國外電影之所以喜歡加入中國文化,這因為國外看重中國的電影,至少說為了迎合中國的觀眾需求才加入中國元素,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於中國,關注於中國的文化,電影也投其所好,開始加入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更加走出去。
⑶ 從文化資源學的角度談談中國元素在外國電影中應用的看法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中國的文化底蘊如何與主流的外國電影接軌。思想方面的,許多外國電影都是快意恩仇,「仁」這個思想如果運用到某些外國動作片中就顯得有很多方面的牽強。所以,從思想層面上說,導演要對中國文化有研究,然後能夠很好地利用好這一元素,從種種細節,可以體現出電影中「仁」的含義。
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中國元素尚處於被動需求的狀態,而不是主動需要的狀態。一個是need,一個是must。從定位上來說,中國元素在短時間能還是只能處於配角地位。
中國語言的魅力,不得不承認這個是最關鍵的,當然也是最內涵的。就算把中文翻譯成了英文,但是那語境中的原汁原味還是無法還原的,這個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傳承。古人總是能夠用極其簡短的話來涵蓋一長串意思,有個小故事,魯國有個國君向國師詢問治國良策,然後國師說:「然。」然後國君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不久國君自己生病了,再次詢問國師,國師說:「然。」最後,君主病死了,國師說:「然。」 這一個字涵蓋的意思實在是太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見解,當個野史笑料也可,但最終證明的還是語言的魅力。
中國文化的推廣成為了一項歷史的任務,這不僅僅是幾代人就能做到的。
我們現在中國電影看到最多的還是外國元素中的大、宏偉、絢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本身代表的內涵的升華。這些上,外國電影和中國電影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借鑒外國的電影電視技術,受到的是外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
我們忽略最多的往往就是先人留下的財富,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學說,不要說他們都是奴隸社會的殘余,他們之間始終是有可取之處的,就看人如何對待,如何捨去。
我們需要好好運用和弘揚的也正是這其中的可取之處。我想除了武術也就唯有這些思想能夠成為中國歷史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了。
⑷ 如何看待最近歐美電影里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
提問者所謂的「歐美電影」應該是指以好萊塢影片為代表的的商業大片,作為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商業電影,其成功與否當然是看票房!2007年至 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40%,預測到2017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將首次超過美國,2020年可能達到美國市場的兩倍。發展如此迅猛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自然會受到來自歐美商業電影作品的經濟趨附和市場迎合——動畫片《花木蘭》的中國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國製造」,從《地心引力》里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宮空間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國宇航機構的高風亮節,再到《功夫熊貓》系列的中國場景,以及《鋼鐵俠3》推出「中國特供版」等等。
「中國元素」的走紅,更多情況下是符號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而真正值得期待的,是整體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種文化歸附和價值同化。
⑸ 如何評價今年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
我覺得不僅僅是好萊塢,許多的大型電影產業都想向自己的電影中加入一些符合主題的中國元素。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知道,近幾年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好萊塢的許多著名導演都聲稱中國電影必定是世界電影中的一匹黑馬。
2016年還重新翻拍了一次,我在看的時候就在想,這故事情節跟梁羽生老爺子的《七劍下天山》何其相似!當然維基網路里介紹說該影片部分情節源自黑澤明的《七武士》。
⑹ 你怎樣看待現在國外電影越來越多中國元素
現在國外越來越多的電影加入了中國元素,說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說明了中國走出了世界。
⑺ 歐美電影裡面有中國音樂的
英國電影 月球 中 有中國音樂
科幻電影螢火蟲 里經常冒中文
功夫熊貓 配樂全是中國風
泰星來客中的主題曲用的是二胡
《三國志·英雄的黎明》(又名《英雄的黎明》)是日本著名音樂人橫山菁兒之作,為長達7小時的卡通電影《三國志》的開篇曲,也是日本自己精細的合成器配合以中國民樂樂器的一次結合展現發揮。音樂中的中國民樂樂器有二胡、古箏、琵琶等等,日方為了製作精細特意從大陸請演奏員去日本全程參加錄制。
就知道這些!
⑻ 求《從西方電影看中外文化差異》為題的論文
從發展來看,中國電影事業比西方電影事業起步要晚幾十年。西方電影尤其是美國電影常常有一些不經意的幽默,不是刻意去營造的而是往往在不經意間一個細節讓你忍俊不禁。相比較而言,中國香港電影界的奇跡「無厘頭」電影可謂從頭到尾讓人樂翻天,這不僅僅體現在情節設計上,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環境的布置以及音樂配置上都是做足功夫的。以我個人的淺薄認識,美國電影是「幽默」,香港電影里有的只是「滑稽」、「搞笑」而已,我無法評斷孰優孰劣。電影只是文化的一個縮影,不同風格必然有其文化大背景。另外從影片的題材上來看,西方電影的藝術片、西部片、歌舞片和動畫片也是別具一格,常常讓人感慨:啊!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而中國電影在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含蓄內斂的韻味與風格,在國際電影界的地位逐步上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上升。通過音樂與電影的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特點差異在我們腦海中都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接下來,我們又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典型及其深層原因。在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查閱了相關書籍並充分利用了網路資源。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二.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怪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⑼ 如何看待外國影視劇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中國元素」備受關注——iPhone可以攔截騷擾電話了,蘋果高管們說出了「滴滴」、「點評」這些中文詞彙,中文「書」和「好」以及杭州漁民出海捕魚的場景出現在演示屏上……更早以前,蘋果iPad「你的詩篇」系列廣告就首次完全地融合中國元素,將中國的電子音樂搬上蘋果的舞台。種種跡象表明,在蘋果的棋盤中,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高。
蘋果公司對「中國元素」青眼有加,只是「中國元素」在世界范圍廣刷存在感的一個縮影。在極具文化標桿意義的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近年來也是一路走高——從動畫片《花木蘭》的中國故事,到《2012》中方舟的「中國製造」,從《地心引力》里中的乒乓球拍和天宮空間站,到《火星救援》里中國宇航機構的高風亮節,再到《功夫熊貓》系列的中國場景,以及《鋼鐵俠3》推出「中國特供版」,乃至《環太平洋》、《變形金剛4》、《魔獸》這樣的大片上映時,中國票房甚至逆襲了北美票房。越來越多的好萊塢電影到中國取景,越來越多的華人明星在好萊塢大片中「刷臉」,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公司參與國際製作……
另外,唐裝旗袍、盤扣褂子、紅色綢緞、金線刺綉等「中國元素」成為國際時裝界的一抹亮色,水墨書畫、祥龍玉鳳成為珠寶展上的尊貴符號……隨著中國國力的與日俱增、經濟表現的可圈可點、國際形象的日益提升,整個世界對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視,對中國文化越來越親近,「中國元素」的全面開花幾乎就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從「中國元素」受熱捧的欣喜中冷靜下來,在自豪於中國市場足以呼風喚雨的同時,我們似乎也擺脫不了一種尷尬——「中國元素」的走紅,更多情況下是符號化、碎片化的零星借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經濟趨附和市場迎合,而我們期待的,則是整體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是一種文化歸附和價值同化。
比如,蘋果公司青睞「中國元素」,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好萊塢電影青睞「中國元素」,是因為中國電影票房的驚人增長。2007年至 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40%,到2017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將首次超過美國,2020年可能達到美國市場的兩倍;國際奢侈品行業青睞「中國元素」,是因為富起來的中國人有著驚人的奢侈品消費能力。人家千方百計討好的,說白了只是這個急速擴張的市場。
在好萊塢電影中,對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家庭觀念的表現,是無孔不入式的,是潛移默化的,但是那些點綴其間的中國外景地、文化符號、客串明星,以及植入的中國產品廣告,是否足以呈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核心價值?換句話說,很多中國文化符號,只是被當作搶占市場的工具,而原本,這些文化符號理應成為體現和宣揚中國文化精神的載體。
當然,從把文化符號當作市場工具,到真正的沉浸於文化氛圍,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其實,莫言獲得諾獎提升了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的地位、全球漢語熱如火如荼、漢服經常在世界頂級T台走秀、中國美術世界畫展頻頻亮相……包括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這些文化現象一再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文化的崛起不會是一場幻覺,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⑽ 國風元素在中國動畫中引用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對「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的運用」研究肇始於上世紀90年代。自本世紀伊始,對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研究人數逐漸增加,研究學者的身份構成漸趨多元化。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的運用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發展的時期。
有關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的研究多見於論文期刊,專著類型相對較少;但關於中國元素在動畫片中系統研究綜述並不多見。在此筆者系統梳理了從本世紀初始直至現在20年的研究現狀(有研究論文期刊百餘篇及其相關專著),從研究者的研究領域、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研究的角度與動畫藝術形式以及市場方面給予歸納與總結,並對近20年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走向勾勒出一個較為清晰、完整的脈絡。
一、學術界對動畫中的中國元素的關注與探討
「中國元素」代表著中國特有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中國元素」屬於一種符號,屬於一種被海內外中華兒女認同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國家尊嚴及民族利益的形象符號。這種符號有著具象的文化遺產呈現。中國元素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已逐漸開始運用,國內外各個行業已意識到中國元素的重要性。中國元素逐漸成為時尚潮流。
就關於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這一專題,藝術學者通過不同視角給予不同的研究與探討,引發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譬如鈕冬艷的《民族風格對動畫電影的應用研究》,將其研究視角多元化,總結動畫電影創作的表現形式為: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相結合;與中國民間故事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相結合。賈玉平在《以系統思維看動畫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一文中,對中國元素的系統性做了深層次的論述,認為系統思維與中國元素十分和諧,相互關聯,兩者互相滲入,運行井然有序。
中國元素有著自己的構成元素,這些元素之間又有著自己的組合結構與組合模式。屈立豐《「中國動畫學派」的名實之辯與當代意義》一文論述「中國性」的問題,試圖在此基礎上擺脫傳統的「革命動畫」的指涉含混狀態而重新構建「中國動畫學派」的概念。李旭 在《基於動漫產業的漢唐文化元素研究》一文中認為,傳統元素作為中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有著巨大的經濟實力與發展前景;面對傳統元素的保護與展示,傳播是產業動作的重中之重。江秀艷在《中國元素在動畫廣告片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從中國民樂器、詩詞、曲調等角度論述中國元素在視覺、聽覺間的表現,並以此闡釋其美學價值、經濟價值,探索中國元素在動畫廣告片中的應用意義。
二、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研究視角
縱觀本世紀以來關於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研究視角,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部分。
(一) 敘事特徵分析
楊雪團在《「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中國當代動畫電影敘事模式探析》一文中,從國內外優秀動畫電影入手,通過分析其敘事的結構、情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藝術意蘊的傳達等,積極探尋當代中國動畫電影敘事特徵。楊成在《試論國產動畫電影之民族化敘事嬗變——以〈大鬧天宮〉與〈大聖歸來〉為例》一文,從敘事主題、敘事視角、敘事空間、敘事結構等四方面介紹影片所建立的多維多線的立體結構。杜曉傑在《中國動畫美學的詩意回歸:〈白蛇:緣起〉論略》中認為,其敘事具有濃郁的民族民間性,是以藝術化的方式實現中國傳統美學的詩意回歸,在敘事美學方面糅雜了傳統民族的敘事體系;在形式技巧上則加入雅俗兼融的內容,展現出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和鮮明的民族氣派。
(二) 藝術運用媒介
王華清的《動畫設計中的戲曲元素》認為,戲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章主要從傳統戲曲藝術的人物造型、服飾、音樂等幾部分的自然結合,來探討動畫創作對中國傳統元素的應用及所形成的獨特的美學風格。王書鵬、王宗香在《山東皮影藝術的數字化存儲及再創作研究》中對山東皮影的藝術特徵與數字動畫之間的 融合進行分析,並對它的傳播方式、傳承問題進入深入探究。孫平、孫立軍在《多維視野下嬗變的中國水墨動畫》中論述道:水墨動畫作為傳統的藝術手段,從紙絹等物理載體中脫離出來形成一種新的言說方式。水墨於是不再依附於傳統紙上,而變成一種新的有靈魂的生命,活躍在各種媒介上。
張博在《「中國學派」水墨動畫的符號表徵探究——以〈牧笛〉〈山水〉為例》一文中認為,水墨動畫這種符號象徵並非僅僅是敘事層面,更多的是從形式符號到情感體驗的符號象徵。文章主要運用美國著名哲學家蘇珊·朗格的符號美學理論,從《山水情》《牧笛》兩部作品來分析中國水墨動畫的獨特符號表徵,認為其由情感表徵——虛幻的空間、虛幻的時間、虛幻的生活三方面組成;指出水墨動畫能夠獨樹一幟的原因在於造型、音樂、敘述三者完美搭配,從而在更高層次構建起中國水墨動畫的藝術形式。
張米勒在《動畫電影〈九色鹿〉中的敦煌壁畫藝術與宗教文化》一文中,把敦煌壁畫的藝術形式帶到動畫這種敘事情節中去,並以《九色鹿》動畫為切入點,從傳統元素、創作背景、宗教神話等方面剖析敦煌壁畫對動畫創作的影響。
(三) 藝術表達形式
中國當代動畫藝術的表達方式主要以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定格動畫為主。陳岳松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本土化美學意蘊特徵研究》一文中認為,《大魚海棠》乃以本土化美學韻味為基礎,其無論在建築、服飾,還是色彩運用等方面都充溢著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美學韻味。林懿在《動畫角色 造型設計中的戲曲元素運用研究》中認為,戲曲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早期的動畫角色造型與動作造型;在實踐創作中,戲曲元素與動畫造型發揮各自所長,並靈活地加以創新,從而讓戲曲元素以全新的姿態在動畫中得到呈現。
范臻在《傳統美術設計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中認為,傳統元素融入動畫造型必須要從改變其設計理念、創設新的意境、多元化融入、人性化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礎上去盡量滿足當代觀賞者的審美趣味。
(四) 國外動畫中的中國元素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運用中國元素已然成為國際動漫界的一股清流。李剛在《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一文中,從《花木蘭》《功夫熊貓》兩部影片入手,把美國動畫的中國元素分為中國式敘事、中國式音樂、中國式背景、中國造型、傳統精神、中國風情六方面予以探討。
鄧春蓉《美國動畫電影的「中國風」解讀》一文,從中國文化方面進行思考,就美國動畫的「中國風」體現方式、「中國風」辨析等方面對美國動畫給予現象解讀。吳昊在《歐美動畫世界中的中國元素探微》中指出,中國元素在歐美動畫中的融入已經從形似轉變為神似。
三、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問題及其前景
中國動畫於20世紀20年代產生,其以1926年萬氏兄弟製作的我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為標志;而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建立則使中國動畫藝術達到了頂峰。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產動畫開始出現衰退,外國動畫逐漸在中國開花結果。進入21世紀的第2個10年後,中國動畫開始復甦、振興。總體而言,我國動畫市場經歷了產生—發展—高潮—衰落—復興的階段。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是動畫創作的靈感和源泉。近幾年來,帶有中國元素的動畫逐漸增多,隨之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首先,中國元素在動畫中的運用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對於如何指導中國元素滲透到動畫創作中還缺乏有價值的理論支撐。其次,動畫劇情模式套路化,致使觀眾審美疲勞。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國,有其獨特的文化影響力。中國動畫藝術創作只有立足本土,充分汲取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營養,才能走出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道路。而做中國元素在動畫里的應用研究綜述,就是希望創作者回顧歷史,找准其定位,多深入研究「中國元素」的表達方式,立足於傳統,有充足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我們相信中國動畫市場一定會重振雄風,昌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