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
俄蘇戰爭電影漫談
內容提要:
第一章 (1908--1941)俄羅斯電影誕生;蘇聯蒙太奇學派崛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輝煌成就
1908年俄羅斯電影誕生 ,《斯捷潘.拉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二月革命後的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1917年十月革命, 電影產業國有化,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鼓動電影」
20年代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的形成,三位大師的先鋒主義理論及其代表作:
愛森斯坦 雜耍蒙太奇與理性蒙太奇 《戰艦波將金》
普多夫金 蒙太奇敘事 《成吉思汗的子孫》
杜甫仁科 銀幕上的詩 《兵工廠》
聲音的出現與「音畫對位法」
1934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確立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1934)
30年代中後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高潮:
《馬克辛三部曲》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
《十三人》
《帶槍的人》
蒙太奇大師將藝術探索精神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相結合的作品:
《肖尓斯》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第二章 (1941-1956) 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蘇聯電影;戰後初期的戰爭題材電影
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電影製片廠遷移,電影工作者的艱苦勞動,鼓舞鬥志的「戰斗電影」
戰役紀錄片--《戰時影片集》:
故事短片 《日爾孟克的宴會》
紀錄片《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
《在蘇聯的24小時戰斗》
《烏克蘭保衛戰》
戰略反攻階段的紀錄片
戰爭故事長片 《她在保衛祖國》
戰後初年至50年代中期的蘇聯戰爭電影:英雄主義主題「紀念碑」電影
《青年近衛軍》
《真正的人》
《攻克柏林》
「紀念碑」電影的局限性
第三章 (1956-1970):「解凍」時期的蘇聯電影「新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電影傑作
1954年「解凍」,1957年蘇聯戰爭文學第二浪潮,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思想
「蘇聯電影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第四十一》
新浪潮四部代表作:
《雁南飛》 燦爛奪目的「銀幕上的詩」
《一個人的遭遇》從肖洛霍夫到邦達尓丘克
《士兵之歌》 純潔清澈的心靈,人道主義的悲歌
《伊萬的童年》 被炮火摧毀的童年的夢
其它優秀作品:
《臨風而立》
《生者與死者》
《士兵的父親》
60年代後期--「停滯」
第四章 (1970--1990) 七十年代初蘇聯「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的出現;七、八十年代繁榮多樣的蘇聯戰爭電影
60年代末70年代初,蘇聯軍事題材文藝創作進入新的階段,戰爭文學「第三浪潮」與「第三代戰爭題材影片」
「全景戰爭」電影
《解放》
《圍困》
《莫斯科保衛戰》
「戰壕真實」電影
《一寸土》/《永遠19歲》
婦女與戰爭
《戰爭中沒有女性》
《我記著的和我熱愛的》
《狙擊手》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作家及小說創作背景,導演及其獨特的電影語言
兒童與戰爭
《受傷的小鳥》
《幼兒園》
《自己去看》 蘇聯最後一部戰爭題材「詩電影」,詩的藝術與紀實內容完美結合
「改革」時代的喧囂與躁動;「改革」時期的蘇聯電影
插入語: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蘇聯戰爭電影
《苦難歷程》三部曲 知識分子與十月革命
《靜靜的頓河》 頓河悲歌 哥薩克農民與十月革命
《戰爭與和平》人民英雄史詩 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文學名著改編電影不可超越的里程碑
第五章 (1991--) 解體後的「新俄羅斯」軍事題材電影 (未完待續)
解體,電影體制變化,電影性質變化 泥沙中金光閃爍
(一) 對現實的思考:車臣戰爭
冷漠(《戰爭》)
沉痛(《高加索俘虜》)
現實(《急行軍》)
(二)對歷史的認識:
淡化(《太陽灼人》《小偷》)雖然不是軍事題材,但前者反映30年代後期戰前蘇聯國內形勢,後者描寫戰後的艱難生活
寓言(《布穀鳥》)
顛覆(《無窮無盡》)
懷念(《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未列入名冊)
繼承(《星》)
參考書目:
《蘇聯電影史綱》蘇聯科學院藝術史研究所 編 第一卷,第二卷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第一、二、三、四編 俄蘇電影部分撰稿人:戴光晰,胡蓉,於培才,李小蒸,孟廣鈞,王德勝 等
《蘇聯戰爭文學評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敬詠
《世界電影史》 (法)喬治-薩杜爾
《電影藝術辭典》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主編:許南明 副主編:沈善
《泥沙中金光閃爍--近年來的俄羅斯電影掠影》 戴光晰
《外國電影史》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 鄭亞玲 胡濱
《戰火中永生--蘇聯戰爭影片賞析》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傅保中
《雕刻時光》 (俄)塔爾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選集》(蘇)杜甫仁科
《世界百部戰爭影片》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蘇聯部分撰槁人 連秀鳳
《俄羅斯藝術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任光宣
《俄羅斯文化一千年》 東方出版社 孫成木
《蘇聯網路辭典》等
❷ 求免費百度在線觀看《敢死營》是德米特里·梅謝耶夫執導的電影
鏈接:
《敢死營》是德米特里·梅謝耶夫執導,LesyaAndreeva、MariyaAntonova等主演的戰爭片,該片於2015年2月20日在俄羅斯上映。
該片講述了二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的生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俄國軍官們為了提高士氣,按臨時政府的命令,組建了瑪麗婭·博奇卡廖娃指揮下的女子「敢死營」的故事
❸ 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區別
1、革命性質不同
二月革命是資本主義性質,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臨時政府;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是無產階級革命。
2、革命領導政黨性質不同
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孟什維克領導;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布爾什維克領導。
3、革命對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對象是沙皇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對象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反動統治。
4、革命意義不同
二月革命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對內鎮壓工農運動,對外繼續參加一戰,迅速被人民推翻;十月革命後,蘇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
(3)俄羅斯二月革命電影擴展閱讀:
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歷2月23日至27日),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的統治,二月革命後出現了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並且千方百計的撲滅革命火焰,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發動對外戰爭,妄圖用戰爭消滅革命。
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群眾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頭,舉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還蘇維埃。臨時政府派出軍隊進行血腥的鎮壓,600多名工人死傷。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變。
❹ 俄羅斯二戰經典電影推薦
最後的前線,斯大林格勒,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 T,,34坦克
❺ 無畏上將高爾察克,是一部俄羅斯的電影,票房很高,不知道好不好看
對歷史的描述還是比較真實的,演員演得也不錯,可以看看.
❻ 俄國二月革命的介紹
簡介:
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發生於1917年俄歷2月(公歷3月)而得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使俄國經濟瀕於崩潰,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社會各種矛盾空前激化。列寧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 革命期間,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新的政權——工兵代表蘇維埃。同時,資產階級得到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支持,成立俄國臨時政府,形成了兩個政權並存局面。
意義:
二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盡管處境很困難,人數又少,但他們沒有失去同群眾的聯系,在關鍵時刻總是挺身而出,領導革命運動。布爾什維克提出的口號表達了廣大群眾的心聲,是發動群眾的有力武器。在二月革命中,只有布爾什維克明確地提出了8小時工作制、沒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國和結束帝國主義戰爭的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並指出實行這個綱領的道路。資產階級的主要政黨立憲民主黨以及其他任何自稱為社會主義的政黨都不敢公開觸及這些人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政治問題。
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的統治,二月革命的勝利使俄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推動了俄國歷史的發展,「使落後的俄國的發展進程大大加速」,彷彿一下子「就趕上了義大利和英國,並且幾乎趕上了法國」。這就為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月革命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次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各國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本國反動政府,爭取民主權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運動的高漲。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制,建立了資產階級組成的臨時政府。
❼ 電影《無畏上將高爾察克》里集體屠殺軍官是俄國二月革命還是十月革命
1917年,沙皇倒台,作為職業軍人的高爾察克是茫然的,作為崇尚秩序的他,對二月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非常反感,當然更不可能接受那十月革命了。影片竭力渲染高爾察克的貴族氣質和面對起義奪權的士兵的輕蔑與鎮定,這就是一種悲哀,俄羅斯早就分裂為兩個不同的世界了。高爾察克不了解國家的問題和中下層人民的處境與苦難。一個愛國的職業軍人卻不真正理解自己的祖國發生的情況,這樣清高的軍人從政無論如何都是悲劇。
望著影片中被海軍士兵殘酷處決的軍官們,那讓人毛骨悚然的被栓上石頭沉入海底的「人柱」,慨嘆之間,就像極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和許多走上斷頭台的人也許沒有當死的罪,他們其實是為先輩幾千年的壓榨殘暴和不公在還債。歲月無法磨滅仇恨,歷史經常以殘酷的方式還給人民以公道。
❽ 電影《我的1919》真實故事背景是怎樣的謝謝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協約國)和戰敗國(同盟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和平會議。會議標榜通過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實際上是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帝國主義戰勝國分配戰爭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劃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會議。
中國是戰勝國之一,代表團由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派官員聯合組成,有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陸征祥﹑駐英公使施肇基﹑駐美公使顧維鈞﹑駐比公使魏宸組及廣州軍政府外交次長王正廷等。
會上中國代表向會議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取消中日「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德國在山東佔有的各項權利等要求。
但會議被英﹑美﹑法等國所操縱,無視中國的合理要求,只將山東問題列入會議討論。和會最後簽定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影片即改編於此。
(8)俄羅斯二月革命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顧維鈞
以一個愛國者的形象出現在影片中的,有一種內斂、深沉、冷靜和智慧的氣質。他思維縝密,對時局的分析准確。他能夠顧全大局,頂得住周圍的壓力,為了祖國的利益不惜犧牲一切。
2、肖克儉
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3、梅
肖克儉的妻子,代表著女性的覺醒。她不再是舊式的,逆來順受,沒有原則只求一家安穩的小女人。她站在了丈夫是背後,支持自己的丈夫。
❾ 有哪些關於俄國十月革命或者以十月革命為背景的影片
關於俄國十月革命的影片,包括《日瓦格醫生》、《紅鍾》等。如果把條件放寬到俄國革命會更多,比如《罷工》、《波特金號》、《騎兵軍》等。
無論擁護還是反對,沒有人能否認十月革命對於20世紀乃至可以想像的人類命運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從世界歷史的完整性出發,十月革命才是全球近代史的終結,現代史的開端。直到蘇聯解體,世界歷史天空最奪目的旗幟是從十月革命的炮聲中升起的。
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以前烏托邦似的社會主義有了全新的實踐,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聯通過自己的強大影響力帶動了一批中東歐國家也實行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切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❿ 關於俄國二月革命
和中國的類比一下就知道了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歷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時,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
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長達 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
沙皇專制制度的反動統治。在起義過程中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權——彼得格勒工兵代表
蘇維埃。但資產階級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成立了臨時政府,形成兩個政權並存的
局面。二月革命的勝利為俄國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
西歐各國革命運動的高漲。
大戰爆發後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1905—1907年俄國革命失敗後,反動勢力猖獗,革命轉入低潮。但是資產階級民
主革命的任務並沒有從日程上取消。1907年 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會議
的決議指出:「決定俄國革命的基本原因依然存在:國內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要求
的極不適應、農民的破產、無產階級貧困的加深以及失業現象仍然存在,因而,革命
的客觀歷史任務還沒有解決,而同時革命力量也沒有被徹底破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出現新的革命高潮,群眾性革命斗爭的規模已經接
近1905年,其組織性和覺悟性已經大大提高了。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
罷工斗爭不斷發生,規模很大。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在1912年參加罷工的有72萬 5
千人,而在1913年有88萬 7千人。實際罷工的人數大大超過官方公布的數字。這種群
眾性的革命罷工斗爭,直接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革命運
動的發展才暫時被中斷。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沙皇俄國是參與發動這場
掠奪性戰爭的罪魁之一。
戰爭加速了革命時機的成熟。戰爭期間,俄國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俄國的工
業基礎本來就不夠發達。1913年,全國鋼的產量只有 420萬噸。機器製造業、化學工
業薄弱。沒有汽車製造業。許多機器、武器仰賴外國。戰前,俄國進口的機器佔37%,
重要的設備、車床的自給率不到 1/3。戰爭削弱了俄國同國外的商業聯系,機器的進
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國機器工業雖有所增長,但其產品絕大部分都被戰
爭消耗掉。據統計,這期間 123個大機器製造業的產品從20030萬盧布增加到95460萬
盧布。平均軍工生產每年增長13倍多,而民用生產只增長 40%。1916年,農業機器產
品只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產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
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采量的下降。由於缺乏燃料、原料,高爐
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產的紡織廠停產。1916年,彼得格勒
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葯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
年8—12月只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 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製造
機槍860支。
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1916年最後 5個月,
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只能滿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糧食運輸量又下降,1月為
50%,2月為 42%。有的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業
城市糧食匱缺,但在西伯利亞、烏拉爾、裏海、伏爾加河、頓河一帶卻有大量糧食、
肉、魚爛掉。1916年,儲存變質的糧食達15萬車廂。海運也不妙。波羅的海、黑海早
被德國、奧匈所封鎖。俄國和盟國的聯系主要通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海
參崴。但是,內地和摩爾曼斯克之間沒有鐵路。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
鐵路是窄軌(1916年改為寬軌),運輸不便。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又太遠。結果,大批貨
物被堆積在港口,無法運入內地。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碼頭堆
著一箱箱供兵工廠使用的車床。在摩爾曼斯克,船隻等待卸貨要等幾星期、幾個月。
大戰爆發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應征入伍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達1,500萬,
主要來自農村。據1917年調查,在歐俄50個省份內,農村男勞動力減少 47.4%。耕地
面積減少 1千萬俄畝。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少到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獲
量減少 1/4。運輸的困難又使城鄉聯系實際中斷。在市場上,糧食、肉、糖和其他農
產品日見短缺。1916年12月,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計劃供應糧食的 14%。地主、富農、
商人卻掌握著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糧食往往從商店消失,卻又在
黑市上以高價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糧食價格比戰前提高1.5—3倍,肉和糖尤其
昂貴。廣大人民處在飢餓線上,怨聲載道,不得不起來斗爭。1915年在歐俄因飢餓引
起的農民暴動達684起。1916年頭5個月,農民起義達510次。
在各交戰國中,俄國的戰線最長。戰爭在5萬平方公里的俄國領土上進行。300萬
難民無家可歸,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戰爭中斷送生命、受傷致殘和死於瘟疫。到1917
年3月30日止,俄國共損失840萬人。許多士兵的家庭無人撫養,生活非常痛苦。
為了維持戰爭,沙皇政府的軍費開支與日俱增,到1917年3月,達300億盧布以上。
其中 1/3靠借外債支付,其餘靠借內債和濫發紙幣支付。1917年,盧布的官方牌價降
到55戈比,購買力降到27戈比。國債從1914年的88億盧布增加到1917年1月的336億盧
布。沙皇政府的財政面臨崩潰的境地。
沙皇政府為了滿足戰爭需要,在1915年成立了國防、糧食、燃料和運輸 4個專門
會議,來調節國內的經濟生活。但並沒有能夠挽救經濟的破產,卻對勞動人民實行無
比殘酷的掠奪。大多數工廠為完成軍事定貨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剝削婦女、
少年的勞動。據345個企業的統計材料,平均純利潤在1913年為8.84%,1915年增加到
16.49%,1916年又增加到17.58%。
經濟混亂,加上軍事失利,促使全國革命運動重新高漲起來。反對飢餓、反對帝
國主義戰爭和反對沙皇制度的斗爭結合了起來。
1915年5月,發生了伊凡諾沃-沃慈涅先斯克工人罷工,要求降低物價、提高工資。
接著,科斯特羅馬工人罷工。1916年初,為紀念「流血星期日」,彼得格勒10萬工人
罷工。廣大農民的不滿情緒也在增長。抗捐、反對征調糧食和馬匹的運動遍及各地。
士兵也受到革命的影響。1915年,爆發了波羅的海「漢古特」號主力艦水兵的起義。
俄國是各族人民的監獄。俄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進行了維護民族利益、爭取民族解放
的斗爭。1916年 6月,中亞細亞和哈薩克的起義,是這一年的重大事件。其中哈
薩克斯坦土耳蓋的起義一直堅持到二月革命後,還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展開斗爭。
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權危機趨於表面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後阿歷山德拉在政
治上、軍事上走投無路,在精神上便寄託於迷信。大騙子格·葉·拉斯普廷(1872—
1916年)曾冒充「仙長」、「先知」,被引進宮廷。他以迷信填補沙皇和皇後心靈上
的空虛,取得他們的信任,在宮廷日漸得勢,終於操縱了皇室部分的權力。1914—19
16年,在拉斯普廷的策劃下,更換了4個內閣總理、6個內務大臣、4個陸軍大臣、3個
外交大臣、4個農業大臣、4個司法大臣。1916年,統治集團又分裂為以大臣會議主席
(內閣總理)斯提尤爾美爾為首的親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薩松諾夫為代表的親英派,互相
攻訐。資產階級對沙皇政府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和防止革命的發生表示憤懣。阿歷山
德拉甚至被懷疑是德國的間諜,因為她出生在德國,重用親德派。在貴族中間,對沙
皇的昏聵無道亦痛心疾首。1916年12月,拉斯普廷在彼得格勒被尤蘇波夫公爵等保皇
派集團刺殺。保皇派妄圖以此來拯救羅曼諾夫王朝,阻止革命的爆發。但在拉斯普廷
被殺後,在資產階級中間便傳出一種政變的風聲,說一小撮陰謀分子正准備集結於彼
得格勒,企圖在皇村和彼得格勒之間潛入沙皇的列車,逮捕沙皇並立即把他送到國外
去。所有這些,說明沙皇制度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二月革命的勝利
到了1917年初,革命時機已經完全成熟。1917年1月22(9)日,彼得格勒工人在布
爾什維克的號召下舉行罷工。參加罷工的達14萬 5千人。在莫斯科、哈爾科夫、巴庫
等城市也舉行群眾性的罷工和示威遊行。當時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長在給內務大臣的報
告中說:「總罷工的思想一天一天地獲得新的支持者,並像1905年一樣流行。」
在這個時候,資產階級感到恐慌。資產階級向沙皇呼籲,希望沙皇讓他們參加政
權。但是,沙皇根本不予理睬,並以解散國家杜馬進行威脅。孟什維克為著給資產階
級撐腰,邀請工人在 2月27(14)日國家杜馬開會那天到杜馬所在地塔夫里達宮附近舉
行和平示威,要求杜馬建立一個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這樣可以提高杜馬的聲望,
對沙皇施加壓力。
布爾什維克堅持反對孟什維克追隨資產階級的路線。由於沙皇政府的迫害,當時
以列寧為首的黨中央處在國外,稱中央國外局,黨在國內的工作由中央俄羅斯局領導。
1917年初,參加俄羅斯局工作的領導人是維·米·莫洛托夫,亞·加·施略普尼柯夫,
彼·安·扎魯茨基。黨中央俄羅斯局通過決議,指出到杜馬去示威遊行必然模糊工人
階級的革命意識。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散發傳單,號召工人在「打倒沙皇君主
制度!」「以戰爭反對戰爭!」「臨時革命政府萬歲!」的口號下舉行示威遊行。結果,
在2月27日,有9萬人參加罷工,大部分工人都跟著布爾什維克走,在涅瓦大街示威游
行,去塔夫里達宮的寥寥無幾。
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俄羅斯局的領導下,群眾進一步發動起來。
3月3日 (2月1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廠沖壓車間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提高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