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中國本土電影通過翻譯傳到國外
證明了中國電影影響力之大,而且說明了中國的電影文化業正在改進和提高。
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好了呢?
(一)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影視產業的發展
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頒發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並且重點發展具有創意的文化作品和影視製作、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對產業政策體系進行完善,推動中國的文化產業促進其產生跨越式的發展。
(三)我國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影視產業提供了多樣的文化背景
中國是一個擁有博大精深以及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對於我國所擁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我國悠久歷史的沉澱的特點,我國影視產業從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傳承以及加入創新思想,把傳統與創新結合起來,將文化創意和科技更好地糅合在影視產業中,使其在傳承原先優秀元素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現如今機遇與挑戰布滿了新世紀發展的道路,我們要對影視業的文化特性進行重新探討並且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給出新的定義,重新定位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Ⅱ 中國電影在國外的是什麼狀態引進
年代,隨著中美建交和中美文化交流,中國也步入了對好萊塢的引進之路,兩次"美國電影周"以及眾多的中美合拍片,讓國內的觀眾重新看到了美國影片,好萊塢也借機開展了一系列訪華活動,美國電影界的精英們期望先從電影院的建立著手,再到實行影片的分成
Ⅲ 通過電影向國外輸出中國文化,還需走多遠的路
道路很漫長,畢竟很坎坷。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大,即便是現在的科技和網路的不斷進步,世界愈加緊密,但由於各種原因,諸如政治,地域,甚至不實的宣傳。西方世界始終對東方文明保有謹慎的態度,有的地區甚至是抵觸不接受。而對於我們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度來說,古代的一些事物通過電影來展示時,國人有的都不明白,更別提及國外了,這也是我們近代歷史的一些因素導致的,使得我們更適於接受西方的先進文明,卻對本國歷史的曾經的事物的陳舊無法接受的一個現象之一。其實這也是相對的,西方畢竟要比東方發展的早,文明進步的腳步也要比東方的快,我們也是偏向於新鮮事物的吸引,對西方從前的歷史也是興趣斐然。而電影中想體驗中國的文化,也是應證了這一現象,古老不代表創新,所以想輸出中國的文化,任重而道遠!
Ⅳ 中國第一部運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
差不多在與鄭正秋、張石川拍攝《難夫難妻》的同時,香港的黎民偉與從上海經香港回美國的布拉斯基合作,攝制了短故事片《莊子
% N) C% _& x" ^; D' K \試妻》。這部影片取材於戲曲《蝴蝶夢》中搧墳的一段。由黎北海飾演莊周,黎民偉飾演莊子妻,黎民偉的妻子嚴珊珊飾演使女——這里插一句,當時社會由於封建意識嚴重,戲曲、文明戲中女角都是男人扮演,影戲也是如此。所以嚴珊珊扮演的雖不是重要角色,卻是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員。《莊子試妻》1913年由華美影片公司出品,黑白片,長度為2本,攝影是羅永祥。該片的故事講述莊周死了,他妻子耐不得寂寞,在丈夫屍骨未寒之時便有了新歡。為了使新人高興,莊周妻帶著新情人到莊周的墳墓上騷擾。不料莊周並沒有死,他是為了考驗妻子是否忠貞而詐死。新情人正是莊周假扮。作為嘲笑夫妻之間虛情假意缺少真誠的諷刺喜劇,主題也頗為積極。影片拍成後,據說「觀者萬人空巷」。後來布拉斯基還把這部片子帶回美國放映。中國影片出國,大概也是從這部影片開始的。 6 G0 Q' Z C( X) ~9 Q
4 V% n& i% _6 h; v 黎民偉,原籍廣東新會縣,1893年生於日本,長在香港。據說他9歲時就喜歡拍照片,長大後興趣更濃。黎民偉很愛國,1911年廣州起義失敗後,他受七十二烈士革命精神的激發,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並組織「清平樂」會社,編演宣揚革命的文明新劇。1913年他又組織「人我鏡劇社」。這時黎民偉結識了曾在上海創辦亞細亞影片公司的布拉斯基。兩人經過協商決定合作拍片,由布拉斯基出資和提供必要的設備,利用「人我鏡劇社」的演員和布景,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發行,《莊子試妻》是他們合作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唯一一部影片。 . E: `- @, v9 }
& U; _9 v' t' I. y% O4 D
拍完《莊子試妻》後,由於缺乏資金和設備。黎民偉中斷了製片。直到1922年在他兩位兄長黎海山和黎北海的幫助下,集資10萬元,創辦了香港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後改名民新影片公司),才又開始拍片。。黎民偉拍片有個特點,除了興趣愛好之外,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而不是賺錢。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發動第二次革命,他來到廣州,提出「電影救國」的口號,准備隨軍拍攝紀錄片。這在當時是個創舉,孫中山先生很贊賞他,下了一道命令 其所到之處都要給以方便。從1923年至1925年,黎民偉攝制了《孫大總統東校場閱兵》、《歡迎鮑羅廷與加倫》、《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大元帥誓師北伐》、《廖仲愷先生為廣東兵工廠青年工人學校開幕》、《孫大元帥出巡廣東東北江記》、《孫中山先生》等多部紀錄片。這些影片不僅在當時起到了重要的宣傳革命的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黎民偉由香港向內地轉移,把底片全部交船托運,半路上船遭日本飛機轟炸,沉到海底了。 $ E3 d$ p6 k" e; z! F5 L" J
4 a; t8 A, y; k2 S 有人稱黎民偉是我國「紀錄片之父」,是很有道理的。
Ⅳ 中國電影怎樣進入美國市場
如何將自己的影片推向美國?我國以拍攝《紅番區》、《過江龍》等動作片而大名鼎鼎的動作片導演唐季禮認為:要使中國的電影被美國觀眾、被挑剔的好萊塢接受,首先要突破語言的限制,要完全採用英文的對白,因為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個美國觀眾願意對著字幕看情節的發展。其次,電影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要與好萊塢的電影有不同的吸引力,但是強烈的文化差異,也有可能使觀賞電影的人產生誤解,所以要剔除會引起誤解的因素。再就是,宣傳的角度以及資金投入也是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成功的基礎。
http://ent.sina.com.cn/m/c/2002-06-13/87282.html
Ⅵ 中國從哪年開始引進國外影片
是1995年,第一部引進美國大片《亡命天涯》
Ⅶ 國內電影可以拿到國外,通過國外的審片制度播出嗎
國內電影可以拿到國外通過國外的審片制度播出。
國內電影可以在國外審片上映播出。我們國家很多電影也會將國外發行權賣給不同的國家,在我國有影響的片子在國外很多都會上映。和我國引進國外大片是一樣的道理。比如之前的魔童哪吒就是一例出海的電影。
簡介:
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或動態畫面,即「映畫」,是作品視覺藝術形式,通過使用移動圖像來表達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價值觀,或各類大氣模擬體驗。這些圖像通常伴隨著聲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電影」一詞是電影攝影的縮寫,通常用於指代電影製作和電影業,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形式。
膜的運動圖像被用創建拍攝具有實際場景運動畫面相機,通過拍攝使用傳統的圖紙或微縮模型動畫技術,藉助於CGI和計算機動畫,或通過一些或所有這些技術的組合,和其他視覺效果。
Ⅷ 中國電影的起源
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5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覺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覺娛樂游戲之中。
近現代電影最早出現在1895年,電影發明一年以後,傳入上海。據說是盧米埃爾兄弟的一名攝影師兼放映員,在徐園的游藝會上放映了電影短劇;接著來到上海的放映人是美國的利卡爾頓,1897年他帶來愛迪生公司的電影在茶館和游樂場所放映。直到1949年,中國放映的大多片子為外國電影,放映場所先是在茶館後是在影戲院。外國影片占據了中國電影市場的90%,居於主導地位。
1905年,任景豐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館里拍攝了中國第一本電影《定軍山》,內容是著名演員譚鑫培所表演的京劇《定軍山》,其實是本京劇影片。
鄭正秋於1913年拍攝的家庭短劇《難夫難妻》,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故事片,不過它是由美國人布拉斯基在中國的製片廠、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的。
同年,黎民偉與布拉斯基拍攝了香港的第一部電影《莊子試妻》。布拉斯基後來又把這部片子帶到美國,因此它成為最早在國外放映的中國電影。
Ⅸ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綜述: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再次閃耀,而中國電影怎樣進一步走向世界也在電影節期間成為中外電影人討論的熱點話題。
得獎?以我為主
國際電影節獎項一直被視作衡量一國電影水平的重要標准。某些類型的中國電影更容易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模式。
中國導演王小帥的新作《闖入者》是角逐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唯一華語影片。他說,外國人通常喜歡在中國電影中看到「景象奇觀」和一些「邊緣化的景象」。
針對這種「潛規則」,一些中國電影人認為,中國電影要讓世界買賬,需要更多地考慮外國觀眾的心理。
不過,在威尼斯電影節首屆中國電影論壇上,王小帥直言,他不會去揣摩國外觀眾怎麼想,而是堅持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立足於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傳統和文化。他的電影中也沒有「景象奇觀」,而是關注人的基本情感。因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異,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帥的想法與義大利電影人喬治·戈塞蒂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贏得世界,必須堅持自己的傳統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電影最吸引歐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性。在他看來,中國電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強烈的情感表達。中國電影人如果試著去做和歐洲相同的東西,那就一定會失敗。所以,他說:「中國電影,請不要改變你的傳統。」
合拍?找好夥伴
中外合拍電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捷徑。威尼斯電影節期間,不少中歐製片人表達了合作意願,認為專業的合作有助雙方克服各自的劣勢,互通有無。
義大利製片人孔奇塔·艾羅爾迪在由「新華國際」主辦的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說,義大利對合拍電影有各種優惠政策,對這些,中國製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屆電影節閉幕華語影片《黃金時代》製片人覃宏說,外國導演剛進入中國時常常摸不準中國電影圈的「潛規則」,這恰恰說明找到好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覃宏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具備契約精神的合作方。
市場?需要橋梁
盡管中國電影人為走向世界做出各種努力,但一個事實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仍面臨不少困難,所佔市場份額不大。
覃宏說,漢語畢竟沒有英語使用范圍廣,而在商業電影方面,中國電影業在特技技術、導演理念和視覺特效等方面還不夠先進。
而義大利電影人戈塞蒂認為,中國不缺好的電影,但不少好電影被歐洲市場忽視,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需要「橋梁」。在他看來,這座橋梁就是專業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廣策略。
他說,義大利曾經設立世界上第一個推廣本國電影的聯合機構,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打開了本國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中國也需要制定相應策略,向世界推銷中國電影。
Ⅹ 中國有沒有特別好的電影影響到國外的
香港電影影響力很大,大陸少數導演如張藝謀、姜文、馮小剛、陳凱歌、婁燁、王小帥等等在國際影響力較大。
中國內地電影國際獲獎部分名單
1989年:
《紅高粱》(張藝謀)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90年:
《本命年》(謝飛)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傑出個人成就獎)
1992年:
《秋菊打官司》(張藝謀)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女演員獎
1993年:
《霸王別姬》(陳凱歌)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香魂女》(謝飛)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1994年:
《活著》(張藝謀)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男演員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1995年:
《郵差》(何建軍)1995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1996年:
《兒子》(張元)1996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1999年:
《過年回家》(張元)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0年:
《鬼子來了》(姜文)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蘇州河》(婁燁)2000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2001年:
《十七歲的單車》(王小帥)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2003年:
《盲井》(張揚)
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獎
2005年:
《孔雀》(顧長衛)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2006年:
《圖雅的婚事》(王全安)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三峽好人》(賈樟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賴小子》(韓傑)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2009年:
《春風沉醉的夜晚》(婁燁)62界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2012年:
《雞蛋和石頭》(黃驥)黃驥導演處女作《雞蛋和石頭》2012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金虎獎
2014年:
中國電影《白日焰火》(刁亦男)摘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最佳影片「金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