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一下法國導演梅爾維爾
法國大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Melville)是世界影壇最負盛名的黑色電影大師。他於1917年10月20日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原名Jean-Pierre Grumbach。青少年時期他到了巴黎讀書。他從小就喜愛閱讀美國小說和喜歡看美國電影,連他自己的梅爾維爾這個名字,也是由於後來極其仰慕Moby Dick《白鯨記》的作者Herman Melville而改名的,足見他對美國文化迷醉程度之深。
梅爾維爾是首開電影獨立製作之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退役,並在同年的1945年11月創立梅爾維爾獨立製片公司,從1946年開始導演短片。到1947年,梅爾維爾就用極其低廉的六百法郎製作費親自導演了《海的沉默》一片,震驚影壇。當時他這種忽視法國電影界傳統的製片方式,很受到各方面的注意,特別是受到詩人尚?考克多的賞識。因此尚?考克多提供一千七百萬法郎的製片費,請梅爾維爾導演他的小說《可怕的孩子們》,結果很成功,而被譽為戰後法國電影界最有才華的新人,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間接的先驅者。梅爾維爾被公認為「法國新浪潮的精神之父」,他甚至還在讓-呂克?戈達爾的成名作、同時也是新浪潮運動的標志性作品之一的《筋疲力盡》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在長達26年的從影生涯里,梅爾維爾共執導了13部電影長片,除了《海的沉默》、《可怕的孩子們》和《影子部隊》等題材各異而又馳譽世界的傑作之外,還有包括《發熱》、《眼線》、《獨行殺手》、《血環》和他執導的最後作品《大黎明/警察》等在內的經典黑色電影和著名警匪片,令他成為蜚聲國際的黑色電影大師,對世界影壇影響極其深遠。1973年8月2日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因心臟病而過早地離開人世,終年55歲。
梅爾維爾於1970年自編自導的《血環》(Le Cercle Rouge。又譯《紅圈》或《仁義血環》)被公認為他本人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被譽為「極其純粹而達至完美和經典」的電影,堪稱警匪片的示範本。《血環》由阿蘭?德龍(Alain Delon)、伊夫?蒙當(Yves Montand)和布爾維爾(André Bourvil)三大法國巨星,及義大利性格演員日昂-馬利亞?沃蘭特(Gian-Maria Volonte,曾憑《馬里奧?列齊之死》榮獲1983年第三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頭銜)等知名演員聯袂演出。本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法國電影之一。《血環》具有多層次的主題和豐富的內涵,因而既可簡單地把《血環》看作一部經典警匪片,也可以經過更深層的思索去理解它所蘊涵的微言大義。
首先是本片的宿命主題。在《血環》的片頭就直接引述了佛祖悉達多喬達摩(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本名)的一個典故:佛祖悉達多曾用紅堊石畫了個血環,並說:「盡管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終究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就算他們的人生際遇各異,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時,他們終究會在血環(紅圈)中會合。」片頭的這段典故對理解好整部電影極其重要,導演梅爾維爾在談論《血環》時說過:「血環是魔鬼的標記,它畫出了某些人的命運,並使他們同普通人類社會分隔開來。」。顯而易見他想要表達的觀點:一個人無論如何也終究無法逃脫他的宿命和命運的安排。那可能是活著,也可能是死亡。
梅爾維爾常把一些遊走於社會邊緣、與社會體制格格不入甚至是對抗的人和故事搬上銀幕,把那些兇殺搶劫的人和事理想化,並通過他導演的作品表現出來。我們在《血環》中能看出他的這種完美追求。《血環》通過釋囚大盜科萊(阿蘭?德龍飾)、因被革職而酗酒成性的前警察神槍手讓森(伊夫?蒙當飾)、從老警長馬泰(布爾維爾飾)手中逃脫並正被馬泰追捕的現行在逃犯福格爾(日昂-馬利亞?沃蘭特飾)三人的經歷和聯手搶劫珠寶的故事主線,將警匪片中常有的黑道間的殊死拼殺、盜亦有道、仁義與榮譽、忠誠和情誼等主題表現得更為深刻動人,別具一格。影片更進一步隱寓性地將以上主題引申升華至遊走於社會和法制邊緣的特殊群體與強大統治強權對抗這一社會哲學層面和高度,三人最終在死亡的血泊之中會合的悲劇結局也呼應了片頭佛祖釋迦牟尼「血環」的典故,並折射出在強權勢力壓制和圍追堵截下,對抗體制者無奈的悲劇性命運和無法逃脫的宿命。
《血環》最為人稱道的還在於影片相當冷峻沉著的風格,對話亦極為精簡,極富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個人特色和獨特風格。這點可以用影片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經典馳名的「奇謀夜劫珠寶店」一幕以作剖析。這整場戲包括:第89分26秒起始的「行動開始、入屋」(長14:18)和「劫掠珠寶」(長12:29)。
盡管在整整長達近半個鍾頭的戲里幾乎沒有一句對白,但梅爾維爾通過影像與音效精準非凡的完美結合,將這幕戲行雲流水地呈現給觀眾。他以出色的攝影和風格冷峻的鏡頭影像,出奇不意的劇情編排,復雜而多變的場景之間出色嫻熟的鏡頭調度和流暢凝煉的剪輯,使整場戲極具可觀性。同時也利用環境聲響和特殊聲效,以及點到即止的精簡配樂音符的配合。這些聲音蒙太奇的出色運用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緊張感,令整場戲充滿戲劇逼力和張力,異常扣人心弦,觀眾無不緊張得屏息靜氣。這整場戲無愧為展現「此時無聲勝有聲」意境之典範,也是最為人樂道和最經典馳名的電影片段,其匠心獨運的電影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堪稱電影示範教科書。
另外,本片中神槍手讓森首次露臉的那場戲,梅爾維爾採用超現實主義手法畫龍點睛地挑明了讓森沉淪酒海的可悲境況和他內心無助的恐懼感,同樣也是影片中的神來之筆。
出色的表演也是《血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藝術層面上,只有效果最能說明問題,因此不得不承認阿蘭?德龍是體現梅爾維爾內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這點早在1967年他們兩人合作的《獨行殺手》里就得到舉世贊譽和公認。阿蘭?德龍以深沉內斂的演技,將《血環》中最重要的主角——大盜科萊精明強乾的個性、如叢林猛虎和獨狼般的孤寂心境表現得絲絲入扣,舉手投足間總散發著那麼一絲一點揮之不去的別樣憂郁與哀愁。他的冷峻和沉著恰到好處,散發出懾人的個性魅力。毫無疑問,「讓-皮埃爾?梅爾維爾加阿蘭?德龍」絕對就是經典黑色電影的代名詞。
另外,在法國歌影雙棲巨星伊夫?蒙當飾演的神槍手讓森身上,導演也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沉淪落魄之人通過兄弟般的情誼戰勝心魔、重拾人性尊嚴和自信的故事。而最終三位劫匪都被擊斃的結局除了道出了影片的宿命主題之外,也將「榮譽、道義與情誼遠比生命更寶貴」的旨意表露無遺。
一路窮追不舍並不擇手段的老警長馬泰作為片中與黑道對立一方的主要角色,同樣也顯露出導演的編排別具深意。作為警長的馬泰身處國家機器里的中下層位置,他是維護政治、權力、法律制度的國家機器內的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也是具體的執行者。這樣一來既起上傳下達之功,也起一斑以窺全豹之效。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的老警長馬泰,他的行為和思維都已經被制度化了,透過這位老好人舉止神態的木吶呆板這些表面化的特徵,反而使我們認識到:麻木不仁和冷酷無情才是他最生動的寫照,不擇手段是他成功的座右銘。可以說,老警長馬泰既是當權者豢養的一個行屍走肉的走卒、一隻獵犬,也是充分體現權威體制和維護當權者利益的一個象徵和一個縮影。整部影片里,只有在馬泰這個孤家寡人回到冷冷清清的家裡與三隻貓兒呆在一起時(注意:這些貓是馬泰家中除他本人之外僅有的活物),我們才能稍微感覺到他身上僅存的一絲活人的氣息。曾主演《虎口脫險》的法國著名歌影雙棲喜劇藝術家布爾維爾,在《血環》這部他本人一生中演出的唯一一個正劇角色的電影里完全突破了自我,脫胎換骨般地把馬泰這個影片中較為吃重的角色扮演得栩栩如生,出色演技可圈可點。
與此同時,梅爾維爾也僅用寥寥幾筆就交代了堅信「人皆有罪」的警察內政部部長對警長馬泰暗中展開審查的情節,揭露了國家機器、權力機構的白色恐怖和對個體的人和民主自由本意的粗暴干涉和壓制。開始時,馬泰對內政部部長的這一「人惡論」並不以為然,經過查案過程的種種經歷,待到影片最後擊斃三名劫匪大盜後,面對前來現場視察的警察內政部部長一語相關的詢問「所有人,是嗎?」的時候,馬泰此時不經意的點頭,儼然已視作認同。這個頗具苦澀意味的電影結尾可謂意味深長,頗堪細嚼回味。
通過對愛貓的老警長馬泰一角的塑造,以及堅信「人皆有罪」的警察總局內政部長對馬泰的暗中審查,馬泰及其手下以執法者身份不擇手段、對線人威迫利誘、草菅人命等旁枝副線的細膩描繪和提煉,讓-皮埃爾?梅爾維爾以小見大地從側面揭露統治體制權威、強權國家機器滋生的腐化黑暗和非人性,一針見血地抨擊了其民主自由的虛偽性,頗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思。當然在做這些現實批判性的注腳時,梅爾維爾採取了「超道德」的概念和極其平實和隱晦的手法,導演在作品中沒有過多地加註道德判斷,片中角色的好壞並無明確標識,交由觀眾自行思量,這無疑也保持了這位偉大的黑色電影大師一貫的冷峻、沉著和超然。
具有深刻隱喻意味的《血環》展現了讓-皮埃爾?梅爾維爾深邃精闢的洞察力,他以嫻熟自如的執導手法將電影里多頭發展、多線交疊的劇情描繪得有條不紊而且波瀾疊起、充滿張力,其編導功力爐火純青已臻化境。加上一眾才華橫溢的影壇巨星們的出色演繹,匠心獨具的畫面構圖、取景角度和鏡頭調度,把《血環》打造成為一部非凡的經典黑色電影傑作。
Ⅱ 如何評價出演《最後的時光》的梅爾維爾·珀波
梅爾維爾·珀波,法國男演員。曾憑借《十五歲的女孩》被提名凱撒最具前途新人獎,92年他曾在梁家輝主演的《情人》中露臉,清秀面容令人過目難忘。1995年主演埃里克·侯麥的《夏天的故事》。1998年他是柏林電影節官方推薦的歐洲閃亮新星之一。2005年梅爾維爾出演了歐容的《最後的時光》,該片獲得電影節評委和影迷們的普遍好評,可以算作是重新定義了成熟之後的梅爾維爾·珀波。之後他到好萊塢尋求發展,出演《蹩腳英語》《極速賽車手》《聖誕故事》《另一個世界》等作品。
Ⅲ 黑幫電影的小義大利
鏈接:https://pan..com/s/1yuVU56cafje-T0uE7rCgeg
導演:唐納德·皮特里
編劇:史蒂夫·加盧西奧/維奈·維爾馬尼
主演:艾瑪·羅伯茨/海登·克里斯滕森/艾莉莎·米蘭諾/丹尼·愛羅/安德列·馬丁/更多...
類型:喜劇/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加拿大/美國VoltagePictures拿下艾瑪·羅伯茨、海登·克里斯滕森主演的浪漫愛情片[小義大利](LittleItaly,暫譯)的國際銷售權。該片由唐納德·佩特瑞([倒霉愛神])執導,故事類似現代版羅密歐與朱麗葉,講述一名見習廚師同一位餐廳老闆墜入愛河。他們父親是商業死對頭,母親卻是秘密的閨中好友。
Ⅳ 紅圈的影片評價
梅爾維爾於1970年自編自導的《紅圈》(Le Cercle Rouge,又譯《血環》或《仁義血環》)被公認為他本人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被譽為「極其純粹而達至完美和經典」的電影,堪稱警匪片的示範本。《紅圈》由阿蘭·德隆(Alain Delon)、伊夫·蒙當(Yves Montand)和布爾維爾(AndréBourvil)三***國巨星,及義大利性格演員日昂-馬利亞·沃蘭特(Gian-Maria Volonte,曾憑《馬里奧·列齊之死》榮獲1983年第三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頭銜)等知名演員聯袂演出。本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法國電影之一。《紅圈》具有多層次的主題和豐富的內涵,因而既可簡單地把《紅圈》看作一部經典警匪片,也可以經過更深層的思索去理解它所蘊涵的微言大義。
首先是本片的宿命主題。在《紅圈》的片頭就直接引述了佛祖悉達多喬達摩(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本名)的一個典故:佛祖悉達多曾用紅堊石畫了個紅圈,並說:「盡管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終究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就算他們的人生際遇各異,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時,他們終究會在血環(紅圈)中會合」。片頭的這段典故對理解整部電影極其重要,導演梅爾維爾在談論《紅圈》時說過:「血環是魔鬼的標記,它畫出了某些人的命運,並使他們同普通人類社會分隔開來」。顯而易見他想要表達的觀點:一個人無論如何也終究無法逃脫他的宿命。那可能是活著,也可能是死亡。
梅爾維爾常把一些遊走於社會邊緣、與社會體制格格不入甚至是對抗的人和故事搬上銀幕,把那些兇殺搶劫的人和事理想化,並通過他導演的作品表現出來。我們在《紅圈》中能看出他的這種完美追求。《紅圈》通過釋囚大盜科萊(阿蘭·德隆飾)、因被革職而酗酒成性的前警察神槍手讓森(伊夫·蒙當飾)、從老警長馬泰(布爾維爾飾)手中逃脫並正被馬泰追捕的現行在逃犯福格爾(日昂-馬利亞·沃蘭特飾)三人的經歷和聯手搶劫珠寶的故事主線,將警匪片中常有的黑道間的殊死拼殺、盜亦有道、仁義與榮譽、忠誠和情誼等主題表現得更為深刻動人,別具一格。影片更進一步隱喻性地將以上主題引申升華至遊走於社會和法制邊緣的特殊群體與強大統治強權對抗這一社會哲學層面和高度,三人最終在死亡的血泊之中會合的悲劇結局也呼應了片頭佛祖釋迦牟尼「血環」的典故,並折射出在強權勢力壓制和圍追堵截下,對抗體制者無奈的悲劇性命運和無法逃脫的宿命。
《紅圈》最為人稱道的還在於影片相當冷峻沉著的風格,對話亦極為精簡,極富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個人特色和獨特風格。這點可以用影片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為經典馳名的「奇謀夜劫珠寶店」一幕以作剖析。這整場戲包括:第89分26秒起始的第16段「行動開始、入屋」(長14:18)和第17段「劫掠珠寶」(長12:29)。
盡管在整整長達近半個鍾頭的戲里幾乎沒有一句對白,但梅爾維爾通過影像與音效精準非凡的完美結合,將這幕戲行雲流水地呈現給觀眾。他以出色的攝影和風格冷峻的鏡頭影像,出其不意的劇情編排,復雜而多變的場景之間出色嫻熟的鏡頭調度和流暢凝煉的剪輯,使整場戲極具可觀性。同時也利用環境聲響和特殊聲效,以及點到即止的精簡配樂音符的配合。這些聲音蒙太奇的出色運用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緊張感,令整場戲充滿戲劇逼力和張力,異常扣人心弦,觀眾無不緊張得屏息靜氣。這整場戲無愧為展現「此時無聲勝有聲」意境之典範,也是最為人樂道和最經典馳名的電影片段,其匠心獨運的電影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堪稱電影示範教科書。
另外,本片中神槍手讓森首次露臉的那場戲,梅爾維爾採用超現實主義手法畫龍點睛地挑明了讓森沉淪酒海的可悲境況和他內心無助的恐懼感,同樣也是影片中的神來之筆。
Ⅳ 楚門的世界中導演扮演者
艾德·哈里斯飾演克里斯托弗/導演,他導演了整個楚門秀,是一個老於世故的劇組頭領,讓人不寒而慄,作為肥皂劇《楚門的世界》的導演,克里斯托弗將一切都設計得近乎完美,把楚門控制在海景鎮的超現實世界之中;
個人簡歷:
艾德·哈里斯;
外文名:Ed Harris
別名:埃德·哈里斯、艾迪·夏里斯
國籍:美國
身高:1.75米
出生地:美國新澤西州
出生日期:1950年11月28日
職業:演員、導演
畢業院校:加州藝術學院(戲劇學士)
代表作品:阿波羅13號、勇闖奪命島、楚門的世界、畫家波拉克、兵臨城下、美麗心靈、時時刻刻、阿帕魯薩鎮
演藝經歷:
艾德·哈里斯1971年開始舞台表演;1977年走上電影之路;1983年因出演電影《太空英雄》而成名;1984年憑戲劇《愛情傻子》榮獲奧比獎;1986年以戲劇《珍貴的孩子》提名托尼獎最佳男演員獎;1989年參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科幻片《深淵》;1996年憑電影《阿波羅13號》第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同年出演《勇闖奪命島》;1999年憑電影《楚門的世界》第二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2001年憑自導自演的處女作《畫家波拉克》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同年出演《兵臨城下》和《美麗心靈》;2003年憑借電影《時時刻刻》第三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2005年憑迷你劇《帝國的崩塌》提名艾美獎最佳男主角;2008年自編自導自演西部片《阿帕魯薩鎮》;2012年憑電視電影《規則改變》提名艾美獎最佳男配角;2014年首次主演電視連續劇《西部世界》飾演大反派黑衣人;2015年與連姆·尼森合作的《暗夜逐仇》在美國上映,並和詹姆斯·弗蘭科連續合作兩部電影《阿德拉爾日記》《勝負未決的戰斗》。
Ⅵ 畫框里的女人百度雲資源下載
《畫框里的女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8ClwK-g6-XJfTVaZ9vTbA
《畫框里的女人》是由中國、法國聯合製片,查理·德莫執導,范冰冰、梅爾維爾·珀波、黃覺主演的古裝宮廷片。該片以法國傳教士畫家王致誠在宮中為皇後畫肖像畫為主線,講述了清朝乾隆年間宮廷內部的權利斗爭及情感糾葛的眾生相。
該片於2017年12月20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於2020年9月在擁有40多年歷史的法國獨立電影院GlasgowFilmTheatre上映,外媒誇贊范冰冰是值得敬佩的合作夥伴。
Ⅶ 和其他國內的電影節相比,平遙國際電影展有哪些全新的變化
賈樟柯說,平遙國際電影展一直從第一屆開始,我們就希望是一個中立的平台,我們不介入、不參與任何具體的運營拍攝,我們不參與,不介入這些項目,我們更不去經營導演,導演是自由的,我們只是平台,每一個導演都可以變成我們的常客,也可以變成我們的過客,我覺得提供這種客觀的、中立的這種高效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平遙國際電影展是繼上海電影節、長春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和絲綢之路電影節之後,第五個獲得國家批準的國際電影展,旨在增強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界的聯系與合作,推動與世界電影更廣泛的對話交流,樹立起一種體現中國文化價值標准,建立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影評價體系,為中國文化傳播和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電影展放映50餘部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電影,設立了「平遙之夜」「卧虎」「藏龍」「首映」「特別展映」「影展之最」「平遙一角」及法國電影大師梅爾維爾百年誕辰回顧展等八個單元。影展期間,還舉辦四場「論壇/大師班」活動,包括電影導演吳宇森、賈樟柯等電影從業者作為主講嘉賓與觀眾面對面交流電影心得,分享創作歷程。
Ⅷ 電影007系列中,那個M到底是什麼職務
詹姆斯·邦德的上司。M是軍情六處的首腦。在《007:大破天幕殺機》的最後,朱迪丹奇飾演的M夫人不幸去世,前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主席Gareth Mallory(拉爾夫范恩斯飾演)出任新一任M。
M在片中是MI6(軍情六處)領袖的代號,是包括007在內的所有「00」級特工的直接上司,關鍵時刻可直接聽命於女王,有些法規對他們不起作用。
倘若沒有M上司的霸權指導和關鍵時刻的「護犢子」,007恐怕早就因為捅了大婁子而被別的特工秘密殺害了。
(8)平遙國際電影展梅爾維爾擴展閱讀
人物原型:
004年英國《獨立報》曾報道,有著「間諜大王」、「軍情五處教父」之稱的威廉·梅爾維爾,便是007系列小說作者伊恩·弗萊明創作「M」的原型人物。英國歷史學家和情報專家安德魯·庫克查找了梅爾維爾家族在愛爾蘭和紐西蘭的一些材料以及官方記錄,揭開這個間諜大王的神秘面紗。
在官方文件中,梅爾維爾的代號就是「M」。他一直小心翼翼地隱藏著自己情報員的真實身份,在情報界以外極少有人聽說過他的名字。現在他已經去世將近90年了,他的傳記仍然令人們著迷。
Ⅸ 《白鯨》這本書講了什麼事,其中的精神是什麼
《白鯨》這本書講述了:
捕鯨船「裴廊德」號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兇殘聰明的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因此他滿懷復仇之念,一心想追捕這條白鯨,竟至失去理性,變成一個獨斷獨行的偏執症狂。他的船幾乎兜遍了全世界經歷輾轉,終於與莫比·迪克遭遇。經過三天追蹤,他用魚叉擊中白鯨,但船被白鯨撞破,亞哈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實瑪利(《聖經》中人名,意為被遺棄的人)一人得救。
精神:
《白鯨》是一部融戲劇、冒險、哲理、研究於一體的鴻篇巨制。依託美國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發達、物質進步的時代背景,作者將藝術視角伸向了艱辛險阻、財源豐厚的捕鯨業,以沉鬱瑰奇的筆觸講述了亞哈船長指揮下的「裴廓德號」捕鯨船遠航追殺白鯨最後與之同歸於盡的海洋歷險故事。在與現實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於理、寄託深意,或講歷史、談宗教,或贊自然、論哲學,閑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敘中揭示人生真諦,不但為航海、鯨魚、捕鯨業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而且展現了作家對人類文明和命運的獨特反思。
《白鯨》(Moby Dick)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實為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
作者簡介: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之一,與納撒尼爾·霍桑齊名,著名小說有:《泰比》《奧穆》《瑪迪》(合稱《波里尼西亞三部曲》)、《雷德伯恩》、《白外套》、《白鯨》、《皮埃爾》、《騙子》、《水手比利·巴德》等,短篇小說集《廣場的故事》亦被譽為經典之作。梅爾維爾生前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20世紀二十年代聲名鵲起,被普遍認為是美國文學的巔峰人物之一。英國作家毛姆認為他的《白鯨》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其文學史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