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80年代日本電影、電視劇曾經風靡大陸,後來是什麼原因造成日本文化從主流媒體迅速消失有突發事件發生嗎
沒有突出事件,主要是當時國內的注意力從日本轉移到了港澳台,其中的主要精神是關注香港,為收回香港在國內進行意識形態引導
Ⅱ 日本電影發展的特點
日本電影從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歷史,基本上可分為七個時期。 第一期(1896~1918):電影傳入日本 1896年,愛迪生發明的「電影鏡」傳入日本,而真正的電影是從1897年由稻勝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後引進了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開始的,其時,小西六兵衛也購入攝影機。在這一兩年間輸入了放映機和影片,並在全國巡迴放映,稱為活動照相,並沿用這一名稱至1918年。 從1899年開始,日本自己攝制影片,以紀實短片為主。《閃電強盜》將當時社會上流傳廣泛的新聞話題搬上銀幕,被認為是最早迎合時尚的故事片。主要演員橫山運平遂成為日本第一個電影演員。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東京淺草的電氣館。最早的製片廠是1908年由吉澤商行在東京目黑創建的。《本能寺會戰》(1908,牧野省三執導)為日本第一部由解說員站在銀幕旁用舞台腔敘述劇情的無聲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稱為「日本電影之父」,但這類影片只是連環畫式的電影。 1912年日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簡稱日活公司)成立,拍攝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舊劇」電影。松之助原是巡迴演出的歌舞伎演員,1909年被牧野省三發現,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盤忠信》問世後,使他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武打演員,有「寶貝阿松」之稱。1914年,天然色活動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活)成立,最初以攝制彩色電影為目的,但因僅有兩種顏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電影,並且仍以拍攝「舊劇」影片與日活相抗衡。當時日活的向島製片廠已在拍攝現代題材的「新派劇」。 第二期(1918~1931):默片、傾向電影 1918年,由歸山教正主持的電影藝術協會發起純電影劇運動。歸山在1919年攝制的《生之光輝》、《深山的少女》,為純電影劇運動的試驗性作品。這兩部影片幾乎全部利用外景拍攝,讓演員在自然環境中表演,從而使電影從不自然的狹隘的空間解放出來。該協會主張啟用女演員,以廢除男扮女的傳統做法;在影片中插入最低限度的字幕說明故事情節,廢除解說員;採用特寫、場面轉換等電影技巧;通過剪輯使影片形成完整的堪稱電影的作品。上述兩部影片的實踐雖然還不很成熟,但邁出了第一步,並為更多的電影工作者所接受。1920年,日本又創建了大正活動照相放映公司(簡稱大活)和松竹公司。大活聘請谷崎潤一郎為文藝顧問,並從好萊塢招回了栗原喜三郎(托馬斯),由喜三郎執導了谷崎編劇的《業余愛好者俱樂部》(1920)。松竹則請小山內熏指導,由村田實執導攝制了《路上的靈魂》(1921),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松竹還在蒲田建立了製片廠,並採用了好萊塢的製片方式,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拍片制度。這種革新促使日活公司急起直追,拍出了由鈴木謙作導演的《人間苦》(1923)和溝口健二的《霧碼頭》(1923)。從此,「舊劇」影片改稱「時代劇」影片,「新派劇」影片改稱「現代劇」影片。 1923年9月1日,以東京為中心的關東地區發生強烈大地震,在東京的拍片基地瀕於崩潰,不得不轉移到京都。由於震災後社會的動盪和經濟蕭條,一種逃避現實的所謂「劍戟虛無主義」的歷史題材影片應運而生。這時蘇聯的電影蒙太奇理論以及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在日本已有一定影響,日本也拍出了一些強調視覺感的先鋒派性質的電影。震災後的電影復興是從電影《籠中鳥》(1924)開始的,其主題歌帶有濃重的感傷、絕望和自暴自棄的色彩,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心理狀態,因此大受歡迎。另一方面,由伊藤大輔導演、大河內傳次郎主演的《忠次旅行記》三部曲(1928)是歷史題材影片高峰時期的代表作;而現代題材影片的代表作則是阿部豐的《礙手礙腳的女人》(1926),1928年,五所平之助拍攝的《鄉村的新娘》則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抒情影片。當時的優秀影片還有小津安二郎拍攝的《雖然大學畢了業》(1929)、《雖然名落孫山》(1930)和《小姐》(1930)等,被稱為「小市民電影」。 在這一時期,以佐佐元十和岩崎昶為代表的傾向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成立了日本無產階級電影同盟,拍攝了一批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短紀錄片,如《無產階級新聞簡報》、《孩子們》、《偶田川》、《五一節》、《野田工潮》等。影響所及,一些製片廠推出了有進步傾向的故事片,被稱為「傾向電影」,如伊藤大輔的《僕人》(1927)、《斬人斬馬劍》(1929),內田吐夢的《活的玩偶》(1929)、《復仇選手》(1930)等。由於政府對電影加強檢查,傾向電影只持續了兩三年便被扼殺了。 第三期(1931~1945):有聲電影 日本的有聲電影始於1931年,而銀幕的全部有聲化則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由於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出現了東寶、松竹和1942年根據「電影新體制」而創辦的大映公司之間的競爭,形成鼎立局面。 這一時期最初五六年間,是日本電影藝術收獲最多的「經典時代」。重要影片有內田吐夢的《人生劇場》(1936)、《無止境的前進》(1937)、《土》(1939),溝口健二的《浪華悲歌》(1936)、《青樓姊妹》,小津安二郎的《獨生子》(1936),田具隆的《追求真誠》(1937),島津保次郎的《阿琴與佐助》(1935)、《家族會議》(1936),熊谷久虎的《蒼生》(1937),伊丹萬作的《赤西蠣太》(1936),清水宏的《風中的孩子》(1937),山中貞雄的《街上的前科犯》(1935),衣笠貞之助的《大阪夏季之戰》(1937)等等。其中《浪華悲歌》、《青樓姊妹》屬「女性影片」,被視為這一時期現實主義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觸到封建剝削制度的現實主義的農民電影。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統治者加緊對電影的控制,禁止拍攝具有批判社會傾向的影片,鼓勵攝制所謂「國策電影」。一些不願同流合污的藝術家便致力於將純文學作品搬上銀幕,以抒發自己的良心,並在名著的名義下逃避嚴格的審查。1938年達到鼎盛。 在此前後,被搬上銀幕的名著除了尾崎士郎的《人生劇場》和石川達三的《蒼生》外,還有山本有三的《生活和能夠生活的人們》(五所平之助導演,1934)和《路旁之石》(田具隆導演,1938),矢田津世子的《母與子》(澀谷實導演,1939),岸田國士的《暖流》(吉村公三郎導演,1939)等一系列影片,維系了日本電影的一線光明。 隨著1939年電影法的制定、1940年內閣情報局的設立、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所有影片幾乎都被限定配合戰爭的叫囂。至1944年,拍攝了諸如《五個偵察兵》(1938)、《土地和士兵》(1939)、《坦克隊長西住傳》(1940)、《夏威夷馬來亞近海海戰》(1942)、《加藤戰斗機大隊》(1944)等。 在陰雲密布的歲月里,能夠在創作上始終堅持自己意志和風格的藝術家寥寥無幾。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被認為是其中的佼佼者。小津未按照軍部的意願行事,拍出了《戶田家兄妹》(1941)和《父親在世時》(1942)兩部體現他獨特的澹泊風格的影片,與鼓吹戰爭背道而馳。前者反映了家族制度行將崩潰,後者是小津作品的永恆主題,即父子問題。溝口健二則有意識地逃避到歌舞伎等古典藝術中去,從而避開現實的戰爭問題,拍攝了《殘菊物語》(1939)、《浪花女》(1940)、《藝道名人》(1941)「藝道」三部曲。此外,稻垣浩導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43)以描繪社會底層的人生深受觀眾歡迎。這些作品給處於窒息狀態的日本電影帶來一股新鮮空氣。 為了推行侵略戰爭,日本政府加強了新聞、紀錄電影(當時稱為文化電影)的工作,於1941年成立了官辦的日本電影社(簡稱日映),拍攝了《空中神兵》等戰爭紀錄片。但是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卻始終堅持攝制科教片,特別是大村英之助領導的藝術電影社,如厚木高、水木庄也、上野耕三、石本統吉等人,選擇具有社會性的主題進行創作,拍攝了石本的《雪國》(1939)以及由厚木編寫劇本、水木導演的《一個保姆的紀錄》(1940)等影片,維護了由無產階級電影同盟創始的追求真理的創作原則。 在日本電影黑暗的40年代,青年導演黑澤明以處女作《姿三四郎》(1941),木下惠介以處女作《熱鬧的碼頭》(1943),沖破種種不利條件脫穎而出。 ~~期待滿意啊~~
Ⅲ 日本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日本第一部真正的有聲電影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年)。
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3)日本電影從年代走向國際擴展閱讀:
由於有聲電影的出現,日本電影界出現了東寶、松竹和1942年根據「電影新體制」而創辦的大映公司之間的競爭,形成鼎立局面。
這一時期最初五六年間,是日本電影藝術收獲最多的「經典時代」。其中《浪華悲歌》、《青樓姊妹》屬「女性影片」,被視為這一時期現實主義作品的高峰。影片《土》,是第一部接觸到封建剝削制度的現實主義的農民電影。
Ⅳ 黑澤明對電影藝術的發展有哪些貢獻
黑澤明是日本電影的關鍵人物之一,《羅生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大獎之 後,使日本電影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極大地振奮了日本民族電影的發展。黑澤明 影片的一個重要表現對象是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士階層的歷史,武士的道德風 尚,武士階層的社會作用及演變等。
《羅生門》也顯現出黑澤明粗獷有力的藝術風格,影片充 滿了激情和沖突。
1990年,黑澤明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之後,又接連拍了《夢》(1989)與 《八月狂想曲》(1991年)。1993年,83歲的他又推出了第31部巨作《還沒有 吶》,影片描寫了一個橫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著名作家內田百閑。
他為了專門從事創作而辭掉了從事30多年的大學教授之職,他教過的四位學生 經常找理由來探望生活清貧的老師並接濟他,師生之情熱切感人。《還沒有吶》 多少有黑澤明的自我寫照,他對此說法也不予否認。
Ⅳ 詳細講述一下90年代日本電影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北野武在1997年度威尼斯電影節上憑借《HANABI》獲金獅獎,是用的日本獨特的表現手法。而今村昌平的作品《鰻魚》獲金棕櫚獎,則是繼黑澤明之後,再次運用了與國際接軌的手法,所以,當時是百花齊放。
Ⅵ 日本電影在國際上處於什麼地位
日本電影動漫發展是特別的有優勢的,大家都是知道,像熱門的海賊王、七龍珠等等都是出自日本,在電影動漫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之前看過幾部日本電影動漫,非常的好看,感人,特別的喜歡!
Ⅶ 五部必看日本經典電影
日本電影(日語:日本映畫)已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在上世紀50年代走上國際舞台。其中最著名的導演有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下面就介紹五部一生必看的電影!
導演: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大多以日本家庭為主,《東京物語》是他最著名的導演作品。他的低角度固定機位的拍攝方法非常具有代表性。
故事跟隨70歲的老人周吉和67歲的老伴富子,他們倆離開故鄉前往東京探望兒女們。
先後去到長子幸一,次子的遺孀紀子,長女志泉家中,然而子女們因為工作家庭種種原因而無法陪同老人們遊玩。紀子失去丈夫後一個人住,家裡相對於拮據,但是她請假陪同老人讓夫婦感覺又愧疚又欣慰。
小津的作品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和戲劇性的情節變化,但不愧為把生活升華成藝術的大師。
導演:成瀨巳喜男
看標題就知道這是部愛情片,片中對感情細微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看海報就知道這是傳統與現代的糾結。
故事發生在二戰後的日本,森田屋的禮子經營者家庭雜貨鋪,她的丈夫死於戰爭,留下了母親和年幼的弟弟。小叔子幸司長大成人,畢業然後又辭職,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禮子希望他能接手鋪子的經營,幾次談話中,小叔子終於說出來為什麼要離開公司回到家中的原因。
另一方面禮子的小姑們——久子和隆子想要借森田屋這塊地皮改造成大型現代化的超市,而改建計劃里卻沒有禮子的位置。知曉實情後的禮子瞞稱自己有再嫁的對象決定離開森田屋。
禮子踏上火車,竟發現小叔子幸司尾隨而來。。。好了,劇透到此,有興趣的同學們記得去看哦!
導演:黑澤明
黑澤明大名鼎鼎的《羅生門》當然要看!此片在1950年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獎、奧斯卡榮譽獎等眾多獎項。
為了避雨,一名乞丐奔進了破落的城門「羅生門」,遇到一個樵夫和一個和尚。這樣就開始了一宗耐人尋味、撲朔迷離的奇案。
這部電影圍繞四個不同的人物角色為同一事件提供主觀的的故事情節描述。強盜,妻子,武士,樵夫,人人敘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版本。
絕對的真實的歷史是否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呢?
導演:黑澤明
另一部黑澤明作品,不同於羅生門的深層次的對人性的窺探,這部電影圍繞一位普通的市政公務員渡邊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後努力尋找生活的意義。
知道自己罹患癌症前渡邊每天過著蓋章、簽公文的乏味生活,但是由於他僅剩半年時間,渡邊決定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那就是把一條臭水溝修建成公園。經過他五個月的奔走和努力,公園建成,海報就是他在夜裡在公園的鞦韆上唱著歌。
高潮部分,可以說是在渡邊過世後,靈堂上大家開始回憶他生命最後5個月的過程。
導演:小津安二郎
一改小津安二郎恬淡的敘事風格,這部影片故事發在1958年一個炎熱的夏天,地點是內海的一個海濱小鎮。
歌舞伎藝人嵐駒十郎再次來到小鎮演出,他許多年前和當地的女子阿芳結合生下一子。多年來,他無論身在何處都不忘接濟阿芳母子,雖然欣喜兒子阿清的成長,卻不願讓他知道這層父子關系,只以叔叔的身份出現在他的身邊。
嵐駒十郎在劇團的情人壽美子某天終於得知隱情,且恨且妒的她慫恿年輕女演員加代去勾引阿清,誰知兩人卻一見鍾情。
生活就像浮草,飄搖不定,變化無常。
文章同步發表於公眾號「百分電影」
Ⅷ 日本電影史的日本電影史-第四期(1945~1960):
戰後及走向國際
日本投降後,電影法雖已廢除,而嚴格的檢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由美軍佔領當局取代了政府的檢查。受到戰爭和佔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然而,美國佔領者和電影壟斷資本是絕對不允許民主勢力有所發展的。1948年,東寶公司以整頓為名,准備解僱1200名職工,將企業中的共產黨員及傾向進步的人士清洗出去。這一企圖遭到東寶工會的反對,全體職工舉行大罷工,並得到進步文化團體的支持。罷工持續了195日,最後在美國佔領軍的指使下,出動大批裝備有飛機、坦克和機槍的軍隊,包圍了東寶工會作為斗爭據點的砧村製片廠,進行鎮壓。這次大罷工以20名工會幹部自動退出東寶公司而告結束,其中包括製片人伊藤武郎、導演山本薩夫、龜井文夫、楠田清、劇作家山形雄策等。工會方面終於爭取到使裁減人員止於最小限度。
戰後,日本獨立製片運動蓬勃興起,50年代中期為鼎盛時期。上述退出東寶的山本薩夫等一批藝術家,創辦了新星電影社;為了尋求創作自由而離開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組織了近代電影協會。這兩個組織成為戰後獨立製片的先驅,拍攝了一系列被稱為社會派的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們要活下去》(1951)、《回聲學校》(1952)、《濁流》(1953)、《這里有泉水》(1955)、《暗無天日》(1956)、《阿菊與阿勇》(1959);山本薩夫的《真空地帶》(1952)、《沒有太陽的街》(1954)、《板車之歌》(1959);家城已代治的《雲飄天涯》(1953)、《姊妹》(1955)、《異母兄弟》(1959);關川秀雄的《聽,冤魂的呼聲》(1950)、《廣島》(1953);龜井文夫的《活下去總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彈下的孤兒》(1952)、《縮影》(1953);山村聰的《蟹工船》(1953)。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電影市場完全由東寶、松竹、大映、東映、日活、新東寶六大公司所壟斷,獨立製片拍出的影片面臨無法與觀眾見面的困境,經濟上損失嚴重,整個獨立製片運動瀕於絕境。一些具有才華的藝術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
羅生門
日本投降之後,由於社會動盪和物資匱乏,電影的質量提高緩慢,直至1949年才逐漸走上復興的道路。盡管大公司對於攝制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採取排斥態度、熱衷於大量拍制純娛樂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藝術性於不顧。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圓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綠色的山脈》,均攝於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諷刺喜劇的樣式,為日本電影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此外,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1950)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日本電影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繼《羅生門》之後,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語》(1953),也分別在戛納或威尼斯電影節上得獎,為日本電影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1951年,木下惠介導演的《卡門歸鄉》是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
1949年以後約10年間,日本電影最明顯的傾向是文藝片的復興和描寫社會問題的作品增多。成瀨巳喜男的《閃電》(1952)、《兄妹》(1953)、《浮雲》(1955)、《粗暴》(1957)被譽為文藝片的佳作。同時,六大公司也迫於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約請一批有成就的編導人員拍攝一些有意義的藝術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麥秋》(1951)、《東京物語》(1953)、《彼岸花》(1958);溝口健二的《近松物語》(1954);黑澤明的《活下去》(1952)、《七個武士》(1954)、《蛛網宮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劇》(1953)、《二十四隻眼睛》(1954)、《山節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胡塗先生》(又譯《阿普》,1953)、《燒毀》(1958);五所平之助的《煙囪林立的地方》(1953);豐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獲得很高的評價。因此,電影評論家們認為,這些影片加上獨立製片的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戰後10年電影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1956)還出現了太陽族電影,主要作品有:《太陽的季節》、《處刑的房間》、《瘋狂的果實》等。此類作品都是根據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說改編,描寫一批「太陽族」(戰後中產階級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們既沒有明確的理想,也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只有無目的的反抗和對一切都表示不滿的無政府主義的行動。影片的中心內容不外乎是表現「性和暴力」。這些影片對青年一代產生的不好影響受到了嚴厲的輿論譴責。因此,風行一時的「太陽族電影」很快便衰敗下去。當然,它的暴露社會問題的影響在以後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來。
Ⅸ 日本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
說一下個人看法吧,我最早看的日影應該是改編川端康成文學作品的74年版《伊豆的舞女》,裡面山口百惠拿著情人送的木梳在碼頭揮手告別的一幕真是記憶深刻,覺得那個時代拍出的電影很有意思,不同於香港電影那個年代,有黑幫老大恩怨情仇,導演很細膩的塑造一個少女的情竇初開,而且山口百惠的表演還沒有現在日影的那種誇張表演方式,只是很淳樸的表達。同種類型可能讓我想起另一部高倉健《幸福的黃手絹》同樣是改編作品,給人都是一種暖意。黑白電影看得不多,有一段時間看黑澤明系列和一些老片子,多為一些神話鬼神改編作品,有點聊齋的感覺,可能拿到現代來看會覺得挺一般,但是覺得演員說詞或者表情表現方式也並不會覺得特別突兀,天朝早期類似《廬山戀》的電影,大家有興趣可以拿出來對比下…
近代以來的日影除了其擅長的鬼片和反映現代人黑暗面的電影外,美食片佔了一部分,除了突出美食與自然界的相生相剋外,每季日劇都差不多會有美食劇了,可能霓虹人和我大天朝人民都認同「民以食為天」這句真理吧,舉這個例子不是說日本除了吃,電影就開始呈頹勢,09年開始看講都市傳說題材的《世界奇妙物語》現在已經到了25周年紀念特別篇了,其中有的故事雖然仍覺得有點無厘頭但是好似每一季都會給人留下點印象,然後積累下來其實就會覺得不接著看後續好像少了點什麼。個人由於還在念書,所以看的青春片比較多,不可置否的說,覺得有很多青春片有點影響到我的三觀,不是傻白甜瑪麗蘇那種啊啊啊比如《百萬元與苦蟲女》、《哪啊哪啊神去村》、《橫道世之介》、《黃色的眼淚》、《不求上進的玉子》等作品,不會覺得無聊反而能看完反思自己,好像那些主角面對的問題自己也遇到過,解決辦法雖然不同,但主線多是要鼓起勇氣接受現實,淚眼含笑說:「頑張っ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