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造價最高的電影
《戰爭與和平》,不僅是蘇聯造價最高的電影,折算一下也可能是世界投資最高的電影。
《戰爭與和平》(英語:War and Peace)是根據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經典著作《戰爭與和平》改編而成的多集電影。導演和編劇都是謝爾蓋·邦達爾丘克,主演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謝爾蓋
合並圖冊(14張)
·邦達爾丘克、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本片分為四部,在1965年至1967年間陸續上映。
該片主軸是「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發生在俄國的重大事件,例如:奧斯特利茨戰役、博羅季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該片繼承原著的大部分內容,如「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爾、娜塔莎等人,再現了俄國當年社會的風貌。
本片得到蘇聯政府的鼎力支持,在拍攝過程中動用了軍隊約12萬5千人,1千五百匹戰馬,布置了大量場景。其製作費高達3260萬盧布(當時價值約3600萬美元,根據通貨膨脹率換算為2005年時的價值約7億美元),規模可謂空前絕後。
2. 有關俄羅斯的戰爭
1812年夏,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從法國本土及其歐洲盟國與附庸國中徵集了一支60餘萬人的大軍,入侵俄國。9月4日,俄軍在莫扎伊斯克前方的博羅季諾村築有完備的工事,迫使法軍在對其不利的地形上與俄軍交戰。俄國方面的戰略企圖是在防禦中消耗法軍。拿破崙則是以集中自身優勢,一次沖擊達成殲滅俄軍,使這次具有冒險色彩的會戰形成事實上的決戰,進而瓦解俄軍。但事實是法軍達成了戰術目的而未能達成戰略目的。俄軍戰術失敗但也保存實力,戰略目的可以說是達成。
名稱: 博羅季諾戰役
地點: 俄羅斯莫斯科以西124公里的博羅季諾村附近
時間: 1812年9月17日
參戰方: 沙皇俄國,法國
結果: 法國小勝
參戰方兵力: 俄,154,000;法,130,000
傷亡情況: 俄:44,000;法國:35,000
主要指揮官: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拿破崙
當俄軍忙於構築防禦陣地時,拿破崙正在慢慢集結軍隊,准備向俄軍左翼發動大規模攻擊。他在驅馬觀察地形時,一眼便看出法軍在向俄軍主陣地發起進攻之前,必須先摧毀舍瓦爾季諾棱堡。他把這一任務交給了第1軍(由達武元帥指揮)第5師(由孔潘將軍指揮),並派兩支騎兵部隊給予支援。9月5日傍晚日落前,戰鬥打響了,雙方激戰到將近午夜才收兵。俄軍損失了大約5000人,法軍的傷亡略少一些。 盡管俄軍在戈爾恰科夫親王指揮下英勇作戰(實際上法軍也是如此),但庫圖佐夫根本不該同意本尼格森的方案,即防守舍瓦爾季諾棱堡,因為它不僅不在俄軍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而且毫無戰略價值。俄軍卻為此損失了許多精兵強將和3門火炮。俄軍左翼主要依託巴格拉季昂棱堡,這場戰斗並未改變左翼易受攻擊的形勢。9月6日,俄軍全力以赴鞏固陣地,拿破崙也渴望更細致地觀察地形,准備其作戰計劃。 於是,拿破崙把指揮部移到舍瓦爾季諾棱堡北面的平坦地帶,並多次對俄軍陣地進行偵察。當時,他正患重感冒和膀胱炎,身體欠佳,法軍的臨戰狀態也不能令他滿意。除兵力上稍占優勢(約13萬:12.2萬)外,法軍在其他方面並不比俄軍更占優勢。自從越過涅曼河以來,法軍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損失了大約25萬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食品短缺無法提高法軍的士氣。法軍騎兵的處境尤其不利,它喪失了大量馬匹,剩下的馬匹也羸弱不堪。相反,俄軍卻兵強馬壯。此外,俄軍在火炮的數量和質量上也佔有優勢。 9月6日,拿破崙正在偵察陣地,達武走上前去,要求允許他率領自己的軍和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的第5波蘭軍,從側翼進攻俄軍左翼和後方。達武認為,他只需4萬人便可以閃擊俄軍的這一薄弱防區,並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這種戰術本該受到拿破崙的青睞,但他在稍事考慮後拒絕了這一行動計劃,而主張採用大規模正面進攻的方案。朗斯特里特在葛底斯堡戰役中也打算採用同樣的戰術,但同樣被斷然拒絕了,而且理由更少。 最後制定的作戰方案是:達武率第1軍進攻巴格拉季昂棱堡(在拿破崙的印象中,那裡只有兩個而不是3個築壘陣地);在達武左翼,內伊的第3軍在朱諾的第8軍的緊密配合下,以近衛軍為後方部隊,從拉耶夫斯基棱堡北面的謝苗諾夫斯卡婭村攻擊俄軍防線。這樣,法軍的整個進攻重心是在約1.5英里的戰線上打擊俄軍左翼和中央。歐仁的第4軍和第1軍第3師在科洛查河北岸作戰,其任務是摧毀博羅季諾村,然後利用三座特製的浮橋渡河,向拉耶夫斯基棱堡進軍。騎兵由繆拉全權指揮,他在達武的後方集結了3個騎兵軍(第1、2、4軍)。從右翼迂迴攻擊俄軍的唯一措施是派波尼亞托夫斯基的第5軍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從側翼包抄俄軍左翼。 法軍炮兵(共有587門火炮,但配備到各炮兵連的火炮數量仍顯不足)的任務是,戰斗一打響就對敵實施大規模炮轟。戰斗開始的前一夜;法軍已將2個炮兵連部署在舍瓦爾季諾東北面的高地上,准備炮轟巴格拉季昂棱堡。這2個連各有24門火炮。第1軍炮兵司令佩內蒂將軍又從近衛軍、德賽師、孔潘師和弗里昂師抽調62門火炮,增援這2個連。這些火炮主要用來壓制俄軍的炮火,而索爾比耶將軍(指揮近衛軍的後備炮兵)則利用近衛軍的榴彈炮猛轟俄軍塹壕。一旦法軍右翼和俄軍交火,第3軍的40門火炮將一齊向拉耶夫斯基棱堡開火。炮兵在作戰中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9月7日凌晨6時,佩內蒂所部率先向敵開炮,戰斗由此開始。法軍的進攻時間比原計劃晚了一些,因為那2個在夜間部署的炮兵連因火炮射程不足,不得不調動位置。俄軍炮兵迅速還擊。炮戰斷斷續續進行了數小時,整個戰場硝煙彌漫,能見度下降,這給雙方的近戰增加了困難。 拿破崙的第1、3軍一開炮,法軍先頭師便開始進攻。歐仁親王率兵向博羅季諾村的巴克萊部隊發動攻擊,俄軍被擊退,未來得及拆毀科洛查河橋;但他們很快奪回了博羅季諾村。接著,俄軍接到退回主陣地的命令,這一次他們拆毀了科洛查河橋。歐仁親王在村中留了一個師的兵力和部分騎兵。大約上午9時30分他率余部渡過浮橋,進攻拉耶夫斯基棱堡。 與此同時,孔潘所率的第1軍第5師在德賽的第4師的密切配合下,正向巴格拉季昂棱堡挺進。拿破崙希望法軍所向披靡,但是俄軍炮兵巧妙設防,向法軍射出一排排炮彈,使法軍紛紛倒下。更為不幸的是,此時俄軍步兵也投入了戰斗,將無情的子彈射向挺進中的法軍。孔潘中彈負傷。達武的坐騎被擊中,他本人也被震傷,只得離開戰場,將指揮權交給德賽。雙方大部分部隊都投入到肉搏戰中,戰斗異常激烈。法軍一度攻佔了俄軍陣地。但巴格拉季昂從圖奇科夫將軍的第3軍調來2個旅組織反攻,終於把法軍強行趕出了陣地。這時大約是8時30分。 堅守在指揮所的庫圖佐夫此時意識到,他的兵力部署太偏重右翼,而左翼兵力不足。於是他命令巴戈武特將軍率領第2軍繞道俄軍後方,支援左翼中央。但就在這支部隊准備行動之際,法軍又向巴格拉季昂棱堡發動了猛攻。戰斗相當激烈,法軍先後攻佔了兩座棱堡,但在進攻第三座棱堡時受挫。在關鍵時刻,英勇善戰的繆拉親自上陣指揮,基本穩住了陣勢。 棱堡爭奪戰至少還要持續兩個小時,此時它已成了各兵種參加的大混戰。雙方炮兵繼續使成千上萬人喪生;雙方騎兵相互拼殺,淹沒在馬蹄飛揚、子彈呼嘯的混戰中;雙方步兵刺刀相向,滿臉是汗,渾身是血跡和泥土。俄軍高級指揮官傷亡最為慘重。最為不幸的是,英勇善戰的第2西集團軍司令巴格拉季昂親王也在戰斗中負傷,並於兩周後死去。 在這個血腥的早晨,兩翼戰場的情況怎樣呢?在法軍右翼,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部隊行動緩慢,幾乎到8時才和俄軍投彈兵完全接上火。這支俄軍擔負著為第3軍提供掩護的任務。由於俄軍第3軍已抽調部分人馬去保護棱堡,加之前一天俄軍參謀長拒不執行俄軍總司令的伏擊計劃而使俄軍暴露在危險的陣地上,法軍的任務完成得較為順利。 經過一場激戰,俄軍停止了抵抗,波尼亞托夫斯基的部隊輕而易舉地攻佔了烏季察村,而且還可能繼續奪取村後那座具有重要戰術價值的小山,嚴重威脅俄軍左翼。為此,庫圖佐夫命令第2軍從俄軍右翼迂迴過來。這支部隊的及時到達阻止了波尼亞托夫斯基的後續攻擊,保住了高地。但是俄軍第一軍軍長圖奇科夫卻在戰斗中陣亡。該翼的戰斗平息下來。 如前所述,歐仁親王奪取博羅季諾之後便率大軍南渡科洛查河,准備進攻拉耶夫斯基棱堡。他在博羅季諾地區保留了一些炮兵,其炮火足以覆蓋棱堡北側。他還在科洛查河南岸部署了增援部隊,企圖在步兵進攻前以猛烈的炮火削弱敵方的防禦。堅固的棱堡為俄軍炮兵提供了較好的保護(步兵沒有藏身之處),而部署在棱堡後方、奉命堅守到底的第3騎兵軍卻遭受了巨大損失。 上午9時30分,歐仁親王的步兵發起進攻,戰斗同樣很激烈。拉耶夫斯基的第7軍因不得不派兵增援俄軍左翼而兵力不足,無力控制謝苗諾夫斯卡婭的防線。盡管如此,法軍的第一次進攻還是被俄軍擊退了,而且傷亡巨大。但法軍以莫朗的第1師(配屬於第4軍)和博納米將軍的第30步兵旅為先頭部隊,很快又發動了第二次進攻。這些部隊經過激烈而殘酷的戰斗終於攻入棱堡,與高大健壯的俄軍炮手展開了面對面的殊死搏鬥。法軍一度佔領過陣地,但俄軍很快又奪回了陣地,並最終通過白刃戰將法軍趕出了陣地。 棱堡周圍的戰斗異常激烈,此時格魯希的第3預備騎兵軍也投入了戰斗,企圖突破俄軍倉促形成的方陣,但不僅沒有得逞,反而遭到巨大損失。這時俄軍又痛失一些高級將領,其中第1西集團軍參謀長負傷,傑出的年輕炮兵指揮官陣亡。到11時30分,這些頑強抵抗的俄軍士兵仍堅守在拉耶夫斯基棱堡周圍。拿破崙下令再次發動進攻,一支俄軍突然向法軍左翼發動襲擊,遲滯了法軍的進攻。 大約10時30分,庫圖佐夫得知法軍沒有在科洛查河的一個渡口設防,便命令烏瓦洛夫將軍的第1騎兵軍(約2500名騎兵)和普拉托夫將軍的頓河哥薩克部隊進攻留在北岸的法軍。在陽光的映照下,這支陣容嚴整的俄軍刀光閃爍。俄軍約8000名騎兵擊退了奧爾奈諾伯爵的胸甲騎兵和輕騎兵中隊(其任務是保護拿破崙「大軍」的左翼),但未能攻破留守博羅季諾的法軍1個師的方陣。當法軍騎兵從南岸渡過河時,俄軍經過較為激烈的交戰後便撤走了。庫圖佐夫對兩位騎兵指揮官行動拖沓,作戰不力極為不滿。但這支騎兵的出現(其哥薩克人活動在法軍側翼和後方)完全打亂了法軍在拉耶夫斯基棱堡前的計劃和進展。 除上述左右兩翼的進攻外,拿破崙在戰鬥打響後1小時左右發動了第三路進攻。這是在被摧毀的謝苗諾夫斯卡婭村南面某處到拉耶夫斯基棱堡地區之間對俄軍左翼中央發動的一次進攻。達武和內伊的部隊聯合實施了這次行動,並得到了在左翼進攻的拉圖爾·摩布爾的騎兵和在右翼作戰的南蘇蒂的騎兵的大力支援。和在其他地方的戰斗中一樣,雙方的炮兵,步兵和騎兵都投入了此次戰斗。戰斗開始時,法軍照例先對俄軍實施炮轟,俄軍炮兵迅速還擊,不斷將實心彈、葡萄彈和榴霰彈射向倉促形成一道紅藍長牆的法軍步兵縱隊。不過這場戰斗首先還是一場騎兵戰。身穿艷麗服裝的法軍騎兵肩並肩排成一列列橫隊,步伐整齊地向俄軍開來,繼而便轉入和俄軍刀光劍影的拼殺中。 俄軍雖然在作戰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果敢,但無論在殊死激烈的馬戰、步戰還是謝苗諾夫卡河兩岸的炮戰中,它最終還是被法軍擊退了,這一重要戰場開始陷落。俄軍的失敗已成定局,其所需要的只是抓緊時機,重新部署兵力,組織部隊,恢復元氣。由於拿破崙不在場,一直堅守在陣地最前沿的內伊和繆拉向拿破崙皇帝緊急求援,以期在俄軍立足未穩之時一舉攻破俄軍的防線,這樣便很可能贏得這場戰役。然而,拿破崙猶豫片刻後拒絕動用他的預備隊,從而坐失了良機。 於是,這場著名的博羅季諾戰役又要打到下午乃至夜晚了。法軍仍需攻克拉耶夫斯基棱堡。因為中午時分,俄軍收復了拉耶夫斯基棱堡。烏瓦洛夫和普拉托夫的騎兵對法軍側翼的威脅,遲滯了拿破崙命令歐仁親王發動的下一次進攻。這對第4騎兵軍無疑極為不利,因為就在歐仁親王的部隊准備阻止哥薩克人的威脅時,第4騎兵軍也已前進至謝苗諾夫斯卡婭前沿。於是它不得不任憑棱堡中的俄軍炮火轟擊長達2個多小時,並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將近下午3時,歐仁親王已為另一次大規模進攻做好了准備。為配合歐仁親王的進攻,位於謝苗諾夫斯卡婭和博羅季諾的炮兵連集中優勢炮火對拉耶夫斯基棱堡實施了交叉火力封鎖。 這主要又是一場騎兵的混戰以及和往常一樣的步兵的陣地爭奪戰。一個中隊接著一個中隊的騎兵投入到殊死的惡戰中。法軍第2騎兵軍軍長蒙布蘭將軍不幸陣亡,戰場上那刺耳、尖厲的刀槍撞擊聲一時間大作。拿破崙的一個隨從參謀奧古斯特·德·科蘭古將軍接替了蒙布蘭的職務。但他也在率第5胸甲騎兵團攻入棱堡時陣亡了。棱堡內的俄軍炮手進行了頑強抵抗。直到西夫里准將率領的第9步兵團趕到後,俄軍才被制服。棱堡內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傷勢嚴重的士兵倚靠在扭曲的火炮架上奄奄一息。 法軍終於拿下拉耶夫斯基棱堡,但戰斗又持續了2個多小時,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幾千騎兵捲入的大混戰。歐仁親王為達到突破俄軍防線的目的,在棱堡後的高地上集結了所有可動用的騎兵。然後這一隊隊勇猛的法軍士兵向集結在陣地上准備應戰的俄軍騎兵中隊和緊隨其後的步兵縱隊發起了進攻。很快,俄法兩軍混戰在一起。巴克萊·德·托利一直在戰斗最激烈的地方指揮著他的輕騎兵和長矛騎兵沖殺,他的坐騎被擊斃,他也險些喪命。正當騎兵混戰時,雙方的步兵和炮兵也都參加了戰斗。 到下午5時,雙方都已精疲力竭。在法軍右翼作戰的波尼亞托夫斯基已向烏季察高地發動過一次猛攻。俄軍的巴戈武特將軍(早些時候他率第2軍從俄軍右翼迂迴過來)發現在中央和右翼的俄軍主力已開始後退,自己已處於不利境地。為了行動上的一致,他也主動後撤,把陣地讓給了波蘭人。 戰斗即將結束,和這一天中其他重大、激烈的戰斗相比,此時相當平靜。俄國人還在垂死掙扎,有人想如果這時拿破崙將他的近衛軍投入戰斗,俄軍必將全軍覆沒。但這位皇帝又一次沒有這么做,而且這次包括貝爾蒂埃(拿破崙的參謀長)和繆拉在內的大多數高級將領都支持拿破崙的主張。庫圖佐夫在夜間決定第二天清晨把部隊從戰場上撤下來,他仍堅信自己贏得了這場防禦戰。
在這次戰役中,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將近30萬人。雙方的傷亡異常慘重,特別是高級將領的死傷人數更為驚人。看來很可能有大約30%的參戰人員負傷,但誰也不清楚確切的傷亡數字。據西爾·羅伯特·威爾遜將軍說,俄軍傷亡3.6萬人,法軍傷亡3.5萬人,然而他並沒有親臨戰場,而是在整個戰斗期間都在沙皇的大本營里。他提供的法軍傷亡數字有可能是准確的(盡管他宣稱法軍只有26名將領傷亡,這個數字顯然太低了,實際上是38人),但俄軍很可能損失了4萬人。一般估計為俄軍傷亡4萬4千多人、法軍傷亡3萬5千多人。在這場會戰中,盡管雙方的總司令都沒有立下卓著戰功,但是雙方下級指揮官卻以他們的勇氣,鬥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激發了部隊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戰斗熱情。 庫圖佐夫從博羅季諾撤下來,拿破崙並沒有追趕他。9月13日,庫圖佐夫在莫斯科城郊重新部署部隊,打算在此抗擊法軍,但最終又被眾人說服放棄了這個計劃。於是他率俄軍穿過莫斯科城繼續後撤。9月14日下午,繆拉率領的第一支法國軍隊進入了莫斯科城,不久莫斯科城變成了一片火海。博羅季諾戰役是拿破崙戰爭期間最重要的戰役之一,該戰役不僅對整個「1812年俄國戰爭」的影響深遠,而且在9月7日一天的戰斗當中雙方傷亡總數高達6萬6千多人的記錄,也創造了到目前為止在戰爭史上有記載的單日死傷人數最多的戰役。
博羅季諾會戰,雙方未能決出真正的勝負,但為俄軍消耗法軍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盡管從戰術上看,法軍取得了博羅季諾會戰的勝利,俄軍退出了戰場,但俄軍並未被殲滅,拿破崙入侵俄國的唯一目的因此落空了。在交戰中雙方傷亡慘重,但俄軍仍擁有隨時可以投入戰斗的預備隊,而且後勤補給安然無恙;而拿破崙的運輸線太長,難以維持其現有部隊的補給。結果,幾個星期後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是法軍,而不是俄軍。 博羅季諾戰役對俄法1812年戰爭的整個進程有重大影響。雖然沒有直接導致戰爭進程發生根本性轉折,但標志拿破崙軍隊覆滅的開始。拿破崙後來曾寫道:「在我一生的作戰中,最令我膽戰心驚的,莫過於莫斯科城下之戰。作戰中,法軍本應取勝,而俄軍卻取得了不可戰勝的權利。」
3. 有啥關於美國內戰或獨立戰爭、拿破崙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克里米亞戰爭、日俄戰爭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愛國者》;內戰的《葛底斯堡戰役》《飄》《冷山》;英法百年戰爭的《聖女貞德》
日俄戰爭的《坂上之雲》(日劇,不是電影)拿破崙戰爭的《滑鐵盧戰役》;《戰爭與和平》(分美國版蘇聯版,美國版的女主角是奧黛麗赫本。蘇聯版拍博羅季諾戰役拿的是正規軍當群眾演員,戰爭場面很震撼)
英布戰爭《祖魯戰爭》
以上電影都是我看過的。克里米亞戰爭、美西戰爭的沒看過。
4. 戰爭與和平的影片影評
在邦達爾丘克執導吉洪諾夫擔綱的經典之後,那些試圖嗅一嗅彼得堡和莫斯科古典氣息的同志們,還一廂情願地認為羅馬尼亞裔美國人導演的新版《戰爭與和平》里娜塔莎是個哥薩克般的黑頭發貴族少女,安德烈小王爵憂郁深沉地內心獨白,阿納托利像個光燦燦的大東西花了瑪麗亞小姐的眼睛,笨拙圓胖又紅潤的皮埃爾有顆金子心,金發的沙皇遙遙在馬背就征服了羅斯托夫家大公子和小公子,或者從貴族到農民前赴後繼與嚴寒堅忍地趕跑了波拿巴的多國部隊……您就大錯特錯了。
據說,這個山寨版本的《戰爭與和平》耗資二千六百萬個歐元,導演拿手作品是《西部風雲》、《摩西十戒》,編劇居然是曾為《美國往事》執筆的義大利人梅迪奧利,男一號波爾康斯基小王爵也是慣演文藝片的Alessio Boni,女一號娜塔莎又是在HP里軋了芙蓉一角的新人,演員呼拉了義大利法國德國俄羅斯波蘭一萬五千人,動用馬兒一千五百匹, 造了六百五十桿老式槍支,十五門加農炮,光戲服就兩千四百多件……歷時兩年,沒有功勞也該有苦勞,卻一無古典氣質二缺俄羅斯雄渾。尼古拉·羅斯托夫、庫圖佐夫元帥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三位原汁原味俄國人出演,到底未能以一當十挽救這小資產階級出品的輕薄命運。
我們已經不計較幾乎所有的演員和角色都是擰巴的,諸如無視原著的描寫,黃毛的娜塔莎黑發的阿納托利,皮埃爾比多洛霍夫還英俊些,貳拾出頭的沙皇由一位五十高齡的功勛大叔來扮演……這些都是細枝末節我們忍耐了。畢竟向偉大的名著致敬,要義是抓住托翁的思想精髓,而且那麼多後現代版本的莎劇不也成了對原著的趣味補充嗎?
戰爭的場面,不是沒有,奧斯特里茲和博羅季諾兩大戰役,我們看不清來龍去脈,甚至不知道起承轉合,驃騎兵和禁衛軍就沖到一起了。很多時間庫圖佐夫元帥像是個投機倒把分子,而不是以空間換時間的虛懷若谷。不過,這種錯覺是因為編劇力有不逮而非演員的表演。
和平?和平就是談情說愛,暗戀婚外戀三角四角戀。
娜塔莎在十三歲的命名日舞會上就發誓要成為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妻子,而阿納托利追求娜塔莎,也被改造成三流言情劇:由於阿納托利搞大了駐地一個波蘭姑娘的肚子,安德烈小王爵勒令他娶了姑娘息事寧人;海倫惱火娜塔莎跑到她家中指責她對決斗無動於衷,於是庫拉金姐弟倆聯手策劃以勾引純真少女來報復安德烈小王爵。
我們指望文藝片出身的義大利版安德烈小王爵仍舊內省,用不輸給哈姆萊特的獨白把家國、正義、寬恕、沖動、隱忍一一排兵布陣,好從中感受戰爭與和平這人生最偉大的母題,結果,他偷懶了,或者,台詞被編劇剔掉了。寥寥幾句牢騷,只能當那是牢騷,用英語念白,更毫無質感。
結局很好萊塢。有的同志很寬容,說是奧斯汀式的。可不是嘛,除卻庫拉金老王爵和尤物姐弟品行惡劣終究不得善終,諸如本該嫁給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娜塔莎·羅斯托娃最後嫁給了皮埃爾·別竺豪夫,瑪麗亞·波爾康斯卡婭拒絕了阿納托利·庫拉金而垂青尼古拉·羅斯托夫,苦命女索尼亞終配英雄丹尼索夫……草地陽光,紳士淑女,雖然兜了一個大圈子,幸好仍皆大歡喜從此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誰還搭理遠在厄爾巴島上囚居的拿破崙呢?
毫無疑問,蘇聯版本是不世出的經典,而我們的要求就苛刻嗎?我們習慣了面容精緻而沒有營養的古裝言情劇,但,請起碼認真點兒吧,一八一二年之前的娜塔莎在思念小王爵時,不要彈奏李斯特的《愛之夢》。
啊,對了,在《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扮演真人版羅嚴塔爾的小男爵弗拉基米爾·科爾夫,嗯,確切說,丹尼爾·斯特拉霍夫,據說曾被邀請出演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當時丹尼爾同志正剃短了頭發接一個時裝片,所以婉拒了,況且他深色頭發又要擰巴了沙皇的金發。而《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出演皇儲亞歷山大也就是一世的侄子,那演員擔任了尼古拉·羅斯托夫一角,不但成為山寨版里最帥的男角,也最讓人放心。丹尼爾同志最終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時為安德烈小王爵配音。我要贊賞兒子的好眼光。
5. 《戰爭與和平》哪部電影好看
建議您看一下這部2007年導演的: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05年至1820年之間,以1812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生動描寫了在戰爭中俄國社會的重大事件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博羅季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潰退等。通過對四大貴族家庭——包爾康斯基、別竺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以及主人公安德來、彼埃爾、娜塔莎在戰爭與和平環境中的思想和行動的描寫,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以及個人在戰爭中自我人格的完善過程。影片是一部傑出的世紀史詩,氣勢非凡。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6國斥資2600萬歐元拍攝的新版《戰爭與和平》具有鮮明的國際化色彩。導演羅伯特·多恩海姆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主要演員則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等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羅斯托娃的扮演者、24歲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庫爾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粉絲」。俄羅斯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戰爭與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近日,這部由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歐洲六國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電視電影在俄羅斯電視台黃金時間與觀眾見面。盡管兄弟台「第一頻道」為此專門推遲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改編的電視劇,新版《戰爭與和平》仍未能逃脫兵敗滑鐵盧的厄運:不但4%的收視率差強人意,更是遭遇國內民眾一片惡評。國際化創作陣容拍攝新版《戰爭與和平》是義大利電視台的主意,後來得到了俄羅斯、英國、法國、波蘭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製作方雄心勃勃,為此心甘情願投下2600萬歐元的巨資,耗時兩年,轉戰波蘭、立陶宛、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四國進行拍攝。盡管新版《戰爭與和平》不如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等好萊塢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樣星光熠熠,卻也招募了不少歐洲一線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的法國女演員克萊芒絲?波西扮演,而兩位男主角分別由義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奧·波尼和出演過《再見,列寧》的德國演員亞歷山大?拜爾飾演。本片導演是羅馬尼亞裔美國人羅伯特·多恩海姆,他曾與斯皮爾伯格有過合作,而編劇之一正是《美國往事》的編劇義大利人恩里科·邁蒂奧里則。眾口難調做妥協 國際化的創作陣容雖可讓新版《戰爭與和平》博採眾長,但也易令其陷入眾口難調的尷尬境地。影片製片人之一謝爾蓋·丘馬科夫抱怨道:「我們想讓劇本盡量地忠於原著,但後來明白,和所有人達成協議是不可能的事情。」俄羅斯人原本做了妥協,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節,但就是如此卑微的願望也未獲滿足。克里姆林宮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為紀念1812年戰爭犧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戰爭與和平》里,這座還沒興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燒的莫斯科城中。對此,歐洲同行的解釋是,在他們國家,沒有人知道這一史實,為忠於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壯麗的畫面去掉實在可惜。俄羅斯方面希望劇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資大國卻希望將新版《戰爭與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現代華美大片。一邊罵,一邊捧新版《戰爭與和平》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後,遭致俄媒體一片罵聲。俄新社認為,失實於原著的情節、提綱挈領式的敘事和頗富爭議的選角是影片的三大敗筆。《生意人報》建議,如果要看這部電影,最好先完全忘記原著。該報十分驚訝於影片「令人氣憤的大膽妄為」,竟然將深色頭發的娜塔莎變成了金發女郎。而《共青團真理報》則對有著像007一樣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長著讓施瓦辛格萬分嫉妒的發達胸肌的皮埃爾大表不解。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也對新版《戰爭與和平》大為不滿:「托爾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們自己。娜塔莎本來是樂觀的,情感豐富的,但在這里,她卻面色蒼白,冷漠,而且理性。」與俄羅斯人「平淡乏味、簡直無法看下去」的反應形成鮮明反差,新版《戰爭與和平》在法、意等國大獲成功。在法國播放時收視率逼近24%。觀看此劇的華人留學生董銘告訴記者:「拿破崙在劇中不是正面人物,驕橫無理,本來很浪漫的愛情就被戰爭毀滅了,法國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義大利的收視率高達26%,每集有600萬觀眾收看。俄新社報道對此不無戲謔地說,從前西方人把俄羅斯當作「野蠻的地方」,如今他們親眼見識了俄羅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靈豐富,這也算是安慰了。影片影評在邦達爾丘克執導吉洪諾夫擔綱的經典之後,那些試圖嗅一嗅彼得堡和莫斯科古典氣息的同志們,還一廂情願地認為羅馬尼亞裔美國人導演的新版《戰爭與和平》里娜塔莎是個哥薩克般的黑頭發貴族少女,安德烈小王爵憂郁深沉地內心獨白,阿納托利像個光燦燦的大東西花了瑪麗亞小姐的眼睛,笨拙圓胖又紅潤的皮埃爾有顆金子心,金發的沙皇遙遙在馬背就征服了羅斯托夫家大公子和小公子,或者從貴族到農民前赴後繼與嚴寒堅忍地趕跑了波拿巴的多國部隊……您就大錯特錯了。據說,這個山寨版本的《戰爭與和平》耗資二千六百萬個歐元,導演拿手作品是《西部風雲》、《摩西十戒》,編劇居然是曾為《美國往事》執筆的義大利人梅迪奧利,男一號波爾康斯基小王爵也是慣演文藝片的Alessio Boni,女一號娜塔莎又是在HP里軋了芙蓉一角的新人,演員呼拉了義大利法國德國俄羅斯波蘭一萬五千人,動用馬兒一千五百匹, 造了六百五十桿老式槍支,十五門加農炮,光戲服就兩千四百多件……歷時兩年,沒有功勞也該有苦勞,卻一無古典氣質二缺俄羅斯雄渾。尼古拉·羅斯托夫、庫圖佐夫元帥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三位原汁原味俄國人出演,到底未能以一當十挽救這小資產階級出品的輕薄命運。我們已經不計較幾乎所有的演員和角色都是擰巴的,諸如無視原著的描寫,黃毛的娜塔莎黑發的阿納托利,皮埃爾比多洛霍夫還英俊些,貳拾出頭的沙皇由一位五十高齡的功勛大叔來扮演……這些都是細枝末節我們忍耐了。畢竟向偉大的名著致敬,要義是抓住托翁的思想精髓,而且那麼多後現代版本的莎劇不也成了對原著的趣味補充嗎?戰爭的場面,不是沒有,奧斯特里茲和博羅季諾兩大戰役,我們看不清來龍去脈,甚至不知道起承轉合,驃騎兵和禁衛軍就沖到一起了。很多時間庫圖佐夫元帥像是個投機倒把分子,而不是以空間換時間的虛懷若谷。不過,這種錯覺是因為編劇力有不逮而非演員的表演。和平?和平就是談情說愛,暗戀婚外戀三角四角戀。娜塔莎在十三歲的命名日舞會上就發誓要成為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妻子,而阿納托利追求娜塔莎,也被改造成三流言情劇:由於阿納托利搞大了駐地一個波蘭姑娘的肚子,安德烈小王爵勒令他娶了姑娘息事寧人;海倫惱火娜塔莎跑到她家中指責她對決斗無動於衷,於是庫拉金姐弟倆聯手策劃以勾引純真少女來報復安德烈小王爵。我們指望文藝片出身的義大利版安德烈小王爵仍舊內省,用不輸給哈姆萊特的獨白把家國、正義、寬恕、沖動、隱忍一一排兵布陣,好從中感受戰爭與和平這人生最偉大的母題,結果,他偷懶了,或者,台詞被編劇剔掉了。寥寥幾句牢騷,只能當那是牢騷,用英語念白,更毫無質感。結局很好萊塢。有的同志很寬容,說是奧斯汀式的。可不是嘛,除卻庫拉金老王爵和尤物姐弟品行惡劣終究不得善終,諸如本該嫁給波爾康斯基小王爵的娜塔莎·羅斯托娃最後嫁給了皮埃爾·別竺豪夫,瑪麗亞·波爾康斯卡婭拒絕了阿納托利·庫拉金而垂青尼古拉·羅斯托夫,苦命女索尼亞終配英雄丹尼索夫……草地陽光,紳士淑女,雖然兜了一個大圈子,幸好仍皆大歡喜從此他和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誰還搭理遠在厄爾巴島上囚居的拿破崙呢?毫無疑問,蘇聯版本是不世出的經典,而我們的要求就苛刻嗎?我們習慣了面容精緻而沒有營養的古裝言情劇,但,請起碼認真點兒吧,一八一二年之前的娜塔莎在思念小王爵時,不要彈奏李斯特的《愛之夢》。啊,對了,在《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扮演真人版羅嚴塔爾的小男爵弗拉基米爾·科爾夫,嗯,確切說,丹尼爾·斯特拉霍夫,據說曾被邀請出演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當時丹尼爾同志正剃短了頭發接一個時裝片,所以婉拒了,況且他深色頭發又要擰巴了沙皇的金發。而《情迷彼得堡/苦命的娜絲佳》里出演皇儲亞歷山大也就是一世的侄子,那演員擔任了尼古拉·羅斯托夫一角,不但成為山寨版里最帥的男角,也最讓人放心。丹尼爾同志最終在俄羅斯電視台播放時為安德烈小王爵配音。我要贊賞兒子的好眼光。
6. 為什麼說博羅季諾戰役被稱為拿破崙「偉大的軍隊」覆滅的開始呢
1812年8月26日,俄國和法國軍隊在博羅季諾發動了規模最大的戰斗。戰斗的結果是雙方傷亡慘重,雖然法軍獲勝,但未能完全實現殲滅俄軍主力的戰略目標;而俄軍在占據有利地形、防禦工事齊全、准備充分的情況下被擊退。然而,它成功地消耗了法國軍隊的大量有效兵力,並實現了一些戰略目標。戰爭的主動權逐漸轉移到了俄國軍隊的手上。
博羅季諾戰役也標志著拿破崙的「偉大的軍隊」覆滅的開端。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場惡戰。而拿破崙事後寫道:「在我一生的作戰中,最令我膽戰心驚的,莫過於莫斯科城下之戰。」
7. 安德烈公爵和聶赫留朵夫
1、老毛子的名字和老毛子的電影
有同學說,看外國小說,嫌老外的名字太長,就找來電子版,摁ctrl+F把所有長人名都替換成趙四。
俄國人的名字也實在太長了,安德烈·博爾孔斯基。最可怕的是還有一個帶著「維奇」的中間名字。嗯,安德烈,尼古拉耶維奇,博爾孔斯基。嗯,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托爾斯泰的文筆……實在是太啰嗦了。至今記得,翻開《戰爭與和平》,一口氣看了足足五十頁,還沒看完第一場宴會。貴族夫人和小姐們的聊天,聊得口乾舌燥,也看得我一團漿糊。
我同學說,看《百年孤獨》一開始,也是被各種人名所困擾。然而,在花了大力氣理清楚人物關系之後,小說還是很好看的。
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時期,蘇聯達到了鼎盛。趁著國力的巔峰,蘇聯人拍攝了《戰爭與和平》電影。在四個小時的電影里,俄國人用了整整一個小時來描寫博羅季諾戰役。在蘇聯人看來,沙俄擊敗了拿破崙,就像是蘇聯擊敗了希特勒,是俄羅斯民族最輝煌和偉大的勝利。
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蘇聯真的出動了十幾萬軍隊,換上19世紀的服裝,藉助直升機來完成拍攝。還專程從博物館里把拿破崙時代的大炮拉出來。
毫無疑問,這是有史以來最貴的一部電影了。
前些年,俄國人又拍了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拿破崙侵俄戰爭》,以及《拿破崙侵俄戰爭》的第二季。這些都可以在blibli上面找到。
小說中,男神安德烈·博爾孔斯基公爵在博羅季諾陣亡。歷史上,在博羅季諾戰役中,法軍陣亡了3.5到5萬的官兵,其中包括49名將領。俄軍則有3.8到4.5萬人陣亡,其中包括23名將軍。
這其中,包括巴格拉季昂。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1944年夏季,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全殲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並且一路殺到里加灣的戰役被命名為「巴格拉季昂行動」。那場戰役之後,有二十萬德國戰俘在莫斯科遊街示眾。
可見那段歷史在老毛子心中的地位。
美國也拍了《戰爭與和平》。娜塔莎確實是小仙女,由奧黛麗·赫本出演,也足以證明美國人的誠意。但是美國人太愛他們的明星了,生生的把轟轟烈烈的歷史畫卷拍成了愛情片。
後來義大利又出了六國合拍的電視劇版本。怎麼說呢,演員選得挺好的:安德烈公爵確實有安德烈公爵的氣場;娜塔莎一臉稚氣,怎麼看怎麼是個高中女生的模樣;葉連娜確實有風塵氣。
美版電影里的那個皮埃爾,真的一點都不像皮埃爾。
然而,托爾斯泰寫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可真的不僅僅是想講述俄國人的勇敢。
2、安德烈公爵
托爾斯泰在年輕時也懷著和父輩一樣「效忠祖國,效忠沙皇」的理想,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然而俄國卻因為方方面面的落後而在戰爭中慘敗,《戰爭與和平》中對於博羅季諾戰場恢弘的描寫,正是托爾斯泰這一理想的反映,也是他對於父輩的熱血經歷的嚮往。
安德烈公爵的原型,有人說是巴格拉季昂。因為兩人都是俄國人勇敢和智慧的象徵,又都是在博羅季諾戰役中陣亡。
另一種說法,安德烈的姐姐,小說中打醬油的人物,就是托爾斯泰的母親,不過從年齡上算,好像不太對……
總之,出身貴族的托爾斯泰,在家庭熏陶之下,也帶著一種貴族的精神氣質和理想。
安德烈公爵一直都是我心目中的男神。永遠高冷,總是冷靜,偶爾憤怒,責任心強。對好朋友皮埃爾關心有加。
安德烈公爵的名言:
「朋友,如果你一定要結婚,就等到你老成一個廢物的時候吧。瑣事會消磨掉你的所有夢想」
「我們不是對主人的事情無所謂的聽差!我們是軍官!我們有我們的榮譽!我們對沙皇和祖國負責!現在我們的盟友戰敗了,我們應該為他們難過!」
「無所事事讓人生病。我很忙,所以我很健康。」(這一句來自他父親)
安德烈公爵在博羅季諾陣亡的時候,我居然絲毫沒有感到悲傷。在我看來,對男神來說,陣亡不是終結,而是升華。
就像秋瑾、趙一曼,始終使我們心中的豐碑。
然而,安德烈公爵在奧斯特里茨九死一生,回去後卻目睹妻子難產而死。娜塔莎為了劈腿而請求安德烈公爵的原諒,此時安德烈卻在博羅季諾一戰之後傷重不治……珍惜身邊的情感,它是那麼寶貴,那麼脆弱。
其實也總有人問我:你身邊有那麼多男基友、女閨蜜,都對你那麼好,為什麼你還總是在追尋遠在天邊的人和事呢?
3、皮埃爾·別祖霍夫
皮埃爾能給我更強的代入感。
從一開始,那個夜夜笙歌,總是喝得爛醉的青年,到後來留在莫斯科想要刺殺拿破崙的志士,皮埃爾一直都在尋找他自己。尋找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尋找他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皮埃爾·別祖霍夫,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沒有財產繼承權,也沒有前途的私生子,所以總是混在安納托利和多洛霍夫的酒會之間,總是夜夜笙歌。安德烈公爵卻一遍一遍地在喊他
「你覺得這是你這樣的人該有的生活方式?」
「我對你說這些,是因為,你是他們中唯一的好人。」
「你不應該和那些人混在一起」
繼承了庄園的皮埃爾,立刻顯示出他的理想的一面,給農奴辦學校,辦醫院,給他們改善生活。
他加入了共濟會。
他留在淪陷的莫斯科,想要刺殺拿破崙。在皮埃爾看來,正是拿破崙導致了所有的苦難。
在戰俘時光中,一系列折磨之後,真正和底層人民相處之後,才有了皮埃爾真正的成長。
男孩子不經歷磨難是長不大的。
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早年有過一點荒唐事,帶著理想從未放棄,在現實中卻迷茫和沉淪。我總覺得,皮埃爾和聶赫留朵夫這兩個任務,或多或少帶著托爾斯泰自己的影子,也或多或少帶著我的影子。
在小說一開始的宴會上,皮埃爾這個低情商的書獃子,不合時宜地在一群貴族老爺中,說拿破崙很偉大,說革命是合理的。
皮埃爾後來成了十二月黨人。
4、聶赫留朵夫
晚年的托爾斯泰,對於沙皇的統治,乃至對於人類社會的很多「從來如此」做出了強烈地反思,在這一過程中也有著對自己內心的剖析,以至於最後離家出走。
看過《復活》之後,也容易把自己,把托爾斯泰擺在聶赫留朵夫的位置上。當年喜歡《社會靜力學》的青年(受託爾斯泰影響,我也買了這本書,可惜沒看過),卻成了一個悶在醬缸中的碌碌無為的公務員;對喀秋莎的愛,變成了對馬斯洛娃的肉慾;曾經對生活那麼多的設想,歲月蹉跎之中,為了多少財產要去迎娶不喜歡的人……
成長最可怕的一面,就是,也許我們會變成當年我們鄙視的人。
借著聶赫留朵夫之口,托爾斯泰質疑了我們所有的行為方式,質疑了監獄,質疑了法律,質疑了沙皇,乃至質疑了「文明」的秩序本身。
聶赫留朵夫心想,一個本來並不壞的人,卻要把他送進監獄,和一群人渣相處。多年之後,他真的也成了一個人渣。
法庭上那一句「你信東正教嗎?」真是諷刺,信教的人還犯法,難道不是知法犯法,理應從重處罰嗎?
農奴的血汗,成了老爺身上的華服。
那麼多,那麼多的「從來如此,就對嗎?」
是馬斯洛娃復活了聶赫留朵夫。而不是聶赫留朵夫的所謂「幫助」復活了馬斯洛娃。聶赫留朵夫的對自己的拷問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卻是馬斯洛娃幫他找回了那個少年。
托爾斯泰在他的庄園里,也會問自己類似這樣的問題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所以才皮埃爾成了十十二月黨人,所以聶赫留朵夫需要救贖。也許托爾斯泰受不了這樣的拷問,所以會離家出走。
5、對話:關於成長
我的基友,學霸,才子。高三的時候我們一起在光棍節買醉,醉醺醺地抱怨自己被誰辜負。他現在都有老婆了。在我失戀的時候,他安慰我說「寂寞讓女人更寂寞,讓男人更強大。」
那時,我們都是一樣,像皮埃爾一樣迷茫。此時此刻,他卻像是我的安德烈公爵。
我的回答是:我要建設一座城市,羅馬城,比所有其他的,都要更美麗,更強大,也更富饒。如果有盟友願意加入,那是最好。如果沒有,我們的建設還是要轟隆隆地繼續。
我想,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跟男女無關吧。只在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男生之間的談話,很容易大男子主義。
女神給我看了另一句名言: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波伏娃
艱難困苦什麼的,是每個人必修課吧?踩過無數的陷阱之後,我知道吃苦守恆定律:之前所有偷的懶,都會在以後的某個時間,找上門來。
就像是畫素描吧。幾個小時定下來的畫稿,畫錯了,擦掉了重畫,固然於心不忍。但是如果不肯再多浪費幾個小時的話,之後的幾年裡,幾個月里,看著這個有瑕疵的作品,會一直難堪。
我問女神:「在你看來,什麼樣的男孩子才算是優秀的?才算是強大的?」答:「目標,上進心,自製力,獨處的能力,謙虛,以及內心足夠的承受力。我覺得這些對我自己很重要。」
看來我距離強大還有很遠的距離。以為自己很厲害,以為自己深謀遠慮,卻總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的錯誤。不過,這些品質,都需要歲月和閱歷的積淀才能達到吧。
對男孩子來說,多踩幾個陷阱,並不是壞事。
我總是發覺自己還太年輕,缺少智慧,仍然不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卻已然覺得,去日苦多。
我很怕。就這么過下去,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我成為一個大腹便便,碌碌無為的老男人,超級怕。
女神答:
「不會的!你有這種想法就已經不會讓自己平庸了!話說回來,我只想做個普普通通的人,自己的生活過得開心就好。」
「總之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很普通的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在於有一點上進心,總是期望成為更好的自己。」
「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在碌碌無為,偶爾會想奮發圖強。但是有這點自知之明就已經足夠讓你有那麼一點特別……因為越長大越發現,身邊好多人都是沒有這種追求的。」
所以,我想在18歲的時候擁有的人設,18歲沒達到,不妨礙我在28歲的時候努力做到。畢竟,生活,就是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
也許在追尋所有的夢想中的美好,這樣一條路上,美好的,就是我們自己。
Y=���rhѪ��G�P�$���P��
8. 在你看過的電影或電視劇中,哪個片段最霸氣、最有氣勢
《戰爭與和平》(1967年版),Бородинское博羅季諾戰役,這次戰役是拿破崙征俄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一共投入30萬兵力,1211門火炮,陣亡7萬人,共70位將軍陣亡。戰爭的結局是拿破崙慘勝,庫圖佐夫逐漸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由於蘇聯當時已經取消了騎兵建制,因為這一部電影,官方從全國各地牧場和馬戲團抽調馬匹,建立了一支1500名騎兵的電影騎兵團,這支騎兵團在其他後續的蘇聯電影中也有露面。而戰爭中的火炮全部根據歷史分別復原了法軍火炮和俄軍火炮。為了拍攝這一宏大的戰爭場面,團隊大量使用長鏡頭畫面,其中還專門搭建了一條120米長的纜車。
9. 電影大場面是如何拍攝的,請教電影高手
1、有些是用真人拍的,比如前蘇聯、前東歐國家和我國的那些巨型戰爭片,但也只有像這樣的國家才能做得到,你懂的,因為只有這樣的國家才能有如此強大的動員能力和不計成本,估計今天還能做到的也只有朝鮮了;一個鏡頭出動12萬人不太可能,史詩巨制《莫斯科保衛戰》也只動員了5000名士兵和1萬名群眾;60年代也有特效,比如《2001太空漫遊》,68年的片子,裡面的特效拿到今天看也不落伍。
2、現代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大場面基本都是電腦特效,拍攝現場最多隻有幾百名演員,好萊塢動員真人最多的要算《斯巴達克斯》,最後的決戰場面據說動員了8000名西班牙士兵。
3、沒有什麼計算公式,只能進行估算,不是什麼都可以用數學建模的,電影本來就是藝術,你怎麼來對藝術進行量化?
10. 《戰爭與和平》的各種電影和電視版本中,哪個比較好
如果說派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首推的當然是蘇聯人於1968年拍的那一版。盡管現在看來很多的效果並不是那麼好,但是導演以及演員攝影對於原著的理解可以說是相當的精準了,同時在當時這部電影也是一個大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