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外戰爭電影音樂與中國戰爭電影音樂的區別
國外戰爭電影音樂與中國戰爭電影音樂的區別在於西方突顯力量,而中國含蓄內斂。
1、西方音樂追求音響的厚實、豐滿和立體感,追求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很多西方的影視音樂中是很容易聽出某種樂器的。
2、中國音樂大多數以和為美,含蓄較為,很難從中國電影的配樂中聽出非常明顯的某個樂器(特殊需要除外)。
Ⅱ 三四十年代美國音樂歌舞片的特點
舞蹈是歌舞片相比於其他類型的電影的獨特之處。
歌舞片是電影的一種特別的類型。它類似於歌劇——很多歌舞片可以說是電影版的歌劇——但又因為其電影的特徵而使它不同於歌劇——歌舞片可以使用電影的各種敘事技巧,而歌劇在這方面的表現方式極其有限。
歌舞片類似於歌劇,這讓它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時候廣受追捧,因為當時的人們平常喜聞樂見的就是歌劇呀!甚至,早期的在攝影棚拍的電影很大程度上都是歌劇的再現。抱著「銀幕即舞台」的觀點的梅里愛,就是這樣拍電影的。
和歌劇一樣,歌舞片對音樂和歌曲的要求特別高。尤其是帶歌詞的歌曲——其他的電影絕大多數只需要片頭曲和片尾曲,有些甚至這些都能省略;而歌舞片在片中還需要大量的歌曲來填充,以使其稱得上「歌舞片」這個名字。
Ⅲ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中西文化差異
從電影中看得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異
盡管現實中的迷信意識早已在唯物主義面前敗北,但至少在藝術和電影中,富有靈性的東方文化還是不時地顯現出優勢。超現實主義電影,最能突顯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和差距。在楊德洛維斯基的《聖山》中,我們便可見墨西哥大師是如何不惜一切地賣弄奇幻同時又小心翼翼地為自己的「超現實包裝」尋找科學的解說和理由。其實,西方此類電影很多時候都局限在以超現實主義現象驗證著現實,而此時東方電影卻能灑脫地以現實主義原則解構超現實主義現象。比較《雨月物語》,我們就會發現溝口健二是如何自信並理所當然地讓鬼魂隨心所欲地出入銀幕。然而也正是他這種天經地義的自信,才使影片始終籠罩著一層虛實結合的快慰和朦朧幽哀的凄美意境。
一.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
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 .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兩者分別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一個特點是中國文化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
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對於自然,由於「天道遠,人道邇」。
過於執迷於對虛幻天道的探求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只須向內心訴求,人心中就蘊涵著自然的普遍法則,盡心就能知性,知性則知天,「萬物皆備於我矣。」。
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在處理在人與人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造精神,漠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中國人普遍信守『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歷史觀念,從而使得歐洲人與美國人普遍認為:1990年的中國和孔子時代的中國別無二致。」「所有的舊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而所有的新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
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窺出「和諧來自斗爭」。
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盡管到蘇格拉底那裡,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但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探索與征服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西方商業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難以把握的自然規律使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人們正是在對詭異的自然現象的驚異和困惑中開始哲學探索的。古希臘的哲學從開始就主要是一種自然哲學,把自然作為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對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與人關繫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由於主張「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應天道,以天道設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和詩化想像, 重人事而輕天道、輕實證而重玄想,從而導致自然科學不甚發達人文科學異常繁榮。「如果按這種邏輯,認識論意識的發達是科學在歐洲出現的一部分原因,那麼這種意識的不發達也應該是科學在中國不出現的一部分原因。」。
西方文化由於倡導天人相分,人定勝天,不僅認識自然解釋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識發達,抽象思維突出,注重邏輯推論和實證研究。故而中國有的是「小心求證」的陳景潤,而西方有的是「大膽假設」的歌德巴赫。
~~~~~~~~~~~~~~~~~~~~~~~~~~~~~~~~~~~~~~~~~~~~~~~~~~~~~~~~~~~~~~
從音樂中如何反映的出中西方文化差異
這個很簡單,其實說起中西音樂的差異。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在調式上的應用了吧。我們中國最早的調式為五聲調式也就是說只有1 2 3 5 6這五個音給成一個完整的音階。只要是這幾個音組成的歌曲就形成了最有我國特色的民間音樂。而歐美等則不同,他們用的完整的七聲調式。而且歐美音樂最大的特點不是在於旋律,而是在於和聲方面。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上說過,也不知道准確不準確。中國是對世界上旋律貢獻最大的國家,而歐美則是對和聲方面的貢獻比較大。不知道這樣說,你能不能搞得懂。
簡單來說,一首歌里如果沒有4 7這兩個音存在。他必然是一首中國的民間歌曲。當然現在中國的流行樂除外。
歐美方面,你可以聽聽其中的和聲部份很是經典的。我的水平就么高,如果有什麼說的不對的地方。
結束語:通過以上兩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另外,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深層次探討的意義重大,它將解開諸如中西方科技發展差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謎團,從而產生深遠影響。
Ⅳ 想請問歐美,日,韓,中各自的音樂特點
歐美地區由於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特殊的歷史背景,在歌曲的形式及風格上都有較大的空間。福音、靈魂樂、音樂劇、節奏藍調(R&B)、Hip-Hop、民謠、傳統搖滾、迪斯科(DISCO)等是一開始的幾種形式。到了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一些新興的流行音樂形式例如電子舞曲、朋克、重金屬開始出現了,這些演變漸漸組成了現在聽到的流行音樂的模式。歐美流行音樂的編曲一般都較為復雜和巧妙。它結合了上述提到的多種元素,將它們巧妙地結合在一首作品中,同時加上豐富的配器使音樂更錦上添花。這種編曲的風格常見於黑人的流行音樂中。
中國流行音樂的編曲相比較就簡單多了,一般僅有Verse,Chorus和間奏3部分組成,配器一般由鼓、吉他、Bass組成,但在現在的中國流行音樂中,曲作者會將中國的傳統戲曲的旋律和配器加入歌曲中,可以說是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
中國的流行音樂在早期的時候以民謠(校園歌曲)、民族流行(如青藏高原)、鄉村、傳統搖滾為主。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文化的開放,歐美的一些如節奏藍調、嘻哈、電子等音樂開始影響我國本土的音樂。但至今,民族流行的獨特音樂形式仍然存在並得以衍生,韓紅就是這個流派典型代表。
歐美流行音樂在歌詞的表達中也具有高超的水平,有的充滿哲理、如詩如畫,有的針砭時弊、警醒世人。但同時也有些歌曲在歌詞中大量地描述暴力、性、種族和性別歧視。
中國流行音樂的歌詞大多也較優美,整個歌詞的線條是流暢的,但是由於文化上的差異,有些藝人無法真正表達自己內心所想的東西。比如鄭智化就因為一首「大國民」的歌詞觸及到了敏感點而被台灣地方政府軟禁了將近10年之久。
演唱方法和技巧
這個是歐美流行音樂和中國流行音樂最大的差別所在。歐美通俗演唱方法,主要是以富有激情和即興的表演方式來體現。同時,承紀繼了嚴肅音樂一部分的發聲狀態。比如真假聲轉換,高音華彩部分、跳躍技巧,連續跨越八度音區的聲音展現。如果不具備相當純熟的演唱方法,根本無法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作品。也可以說不能夠叫作歐美通俗唱法。當然,也不是歐洲人演唱中都有技巧。在近年舉行的GRAMMY頒獎晚會上,獲得者經常是以清純、自然唱法的風格。 然而,他們的發聲基礎始終是統一的--中音區像「說話」、低音區像「嘆氣」、高音區像「遠處喊人」。盡管到了電聲高度發展並應用於流行歌壇的今天,始終保持著它這種唱法特色不受風格變幻的影響。不僅如此,在歐美通俗演唱方法中,還會經常採用啞音、怒音、吶喊、裝飾音、滑音、抽泣、假聲包括一些氣聲的特殊運用,來演繹歌曲的憂傷、悲泣、真摯、委婉、激情等等……利用肢體語言融合節奏的表現形式,運用混聲、和聲、不規則人聲,進行有聲或無伴奏伴唱,使一些並不復雜的旋律,變得富有色彩,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加上一些歌手創造出高度炫技性演唱形式,使通俗歌手能在舞台上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在表演藝術上達到較高的造詣。並且由於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歐美流行音樂中出現的許多發聲方法和技巧都是借鑒了早期教堂福音歌曲和靈魂音樂的精髓。這種發聲的方法類似於美聲,但又不同於美聲,在保持了聲音的清晰度的同時又保證了聲音的飽滿程度。使原來可以更有起伏的歌曲顯得平淡。而且大多數的中國流行歌手在唱高音和低音時候都沒有用到腔體,使之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或者就是靠喉嚨硬「喊」上去的,給聽著的感覺音沒有支撐力,漂浮不定,搖搖欲墜,S.H.E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僅如此,在氣息的掌握上也不十分盡如人意,時常會出現大音量急促的換氣聲,並且可能由於不規律的換氣破壞了歌曲的完整性。容祖兒就是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歐美的後期製作是十分復雜的一道工序,一般都要經過降噪音—壓限—激勵—衰弱(衰減包絡)—失真—混響—均衡—母帶處理等多個步驟。而且每個步驟又是按照歌手在每個時間段不一樣的發揮程度進行調節的。所以,一首優秀的歐美流行的作品有時會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來做後期的效果。歐美流行歌曲的製作不僅僅是對人聲的製作,在這之前還會對歌曲的伴奏和和聲進行一翻修飾和效果。在伴奏的製作過程中,製作人一般會將不同的配器作成起該有的不同的效果,包括音量、聲音的遠近、飽和度、溫暖程度、干濕程度、節奏變化起伏等等,這樣,每個配器都要經過這個幾個程序的加工,最終完成的純音樂伴奏就是一個十分立體,有層次感的伴奏音樂了;第二步是做和聲,和聲在歐美流行音樂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歐美流行音樂一般會採用華麗的和聲與伴奏相搭配做出美輪美幻的效果。並且不同的和聲用不同的效果來表達。最常用的是和聲者將需要的和聲錄制多遍利用不同的聲音頻率作成從左右聲道同時輸出的和聲,也就是所謂的「耳語」效果。這種方法後來被採用運用於後來中國流行音樂的製作。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最原始的和聲法,即多人同時唱出和聲部分的高、中、低三個音區,組合然後效果而成,這中製作和聲的方法是最古老的也是最難的一種,對和聲者及製作者都是個極大的考驗。這種和聲常在教堂福音歌曲和靈魂樂中出現。接下來就是主音的處理,通常有一般效果(錄音室效果)、電台效果、電話效果、現場效果、電子合成效果等等。完成後將先前製作好的帶和聲的伴奏與主音混合。這個就是我們通常將的母帶(DEMO),最後將母帶進行綜合處理(Master)就是我們聽到的成品了。
中國流行音樂的後期製作是在引進了歐美流行音樂以後才有了根本的改變,像「耳語」式的和聲效果,到現在的電台效果、電話效果、現場效果、電子合成效果都是學習歐美製作的產物。
新人的推出及系統操作
在歐美的流行樂壇可以說是真正的偶像和實力歌手的新人輩出。歐美的娛樂圈有它自己的一套推新人的方法。首先是俱樂部,比較有名的就是米老鼠俱樂部(Disney Club)了。現在在歐美流行音樂界名聲大震的小甜甜Britney Spears;她的前男友,被喻為是新一代流行天王的Justin Timberlake;她的強勁對手,同時又是兒時的好友,被喻為是天後接班人的Christina Aguilera,Jessica Simpson,Hilary Duff以及像JC Chasez, Jesse McCartney等一些近來崛起的新星曾經都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米老鼠俱樂部是美國文化的特產,也是美國孩子實現夢想的幸運所。當然,那裡的競爭也和嚴酷,並不是有夢想的孩子都能被神眷顧成為耀眼的明星。其次是挖掘新人的各類比賽,比較有名的是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這個選拔新人的比賽現在已經不完全是美國本土的比賽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夢想的年輕人都來參加這個比賽。而這個比賽也的確在一夜之間捧紅了像Kelly Clarkson,孔慶祥(William Hung)這樣不同風格和類型的新人。再接下來的方法就是毛遂自薦,即想成名的年輕人自費到專業錄音棚錄音,請專業的製作人製作,然後將作品製成試聽的片段(DEMO)寄到唱片公司。當然鷗沒地區推新人的方法還有好多,但以上幾種則是最常見的也是效果最好的成名方法。
在推新人的這個環節上中國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歐美的影響,而在眾多的影響中,靠舉行比賽是目前最盛行的一種。現在我們熟知的「超級女聲」、「萊卡我行我秀」等比賽都是以推中國流行音樂的新人為宗旨而舉辦的。這2個比賽還是比較公開、公正、公平的,但大多數的類似比賽都因為缺乏其應有的公正性而影響了參賽者的情緒。
都市傳統音樂我們在觀看日本電影和電視劇時常常會聽到一種具有獨特東洋韻味的音樂,它們的旋律多數是取材於日本都市的傳統音樂,在一個純日本的氛圍中,存在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西方音樂,這正是多年來兩種對比鮮明的東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日本的音樂人大量借鑒了美國的流行音樂,但他們卻能冷靜地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些音樂進行再創造。
盡管日本的許多流行音樂與美國音樂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日本的音樂創作處處滲透著民族的獨特性。日本音樂除了那種可感知的民族性之外,更是一種兩國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才產生了日本音樂所特有的綜合性。誠然,美國音樂曾經對日本音樂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但至少在日本國內,日本音樂人的創作對美國音樂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日韓音樂類型的互補
雖然日韓在文化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但是他們的音樂卻在本質上有著不同,各有各的特點,使你一聽就能分辨出哪種來自日本,哪種來自韓國。日本的音樂無論是什麼音樂風格,都有一種「元氣」在裡面,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動漫的「熱血」主題歌。這些歌曲即使是表達非常憂傷的主題,背後卻也有著積極、勵志、不服輸的氣質,而這種氣質正是日本民族所發揚和特有的,並融進了他們文化的各個領域。而韓國的音樂近些年也找到了自己的特點,即純真朴實的溫情,無論是他們的電影、電視劇還是情歌,雖然都是一些小情小調描寫愛情的內容,但卻把人性中的溫情發揮到極致,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現代愛情童話。而這種純純的情感表達卻是日本現今社會比較缺乏的東西。
(以上摘自網站,僅供參考)
Ⅳ 印度電影音樂與西方電影音樂有什麼不同
印度的電影向來都會有歌舞並入 ,以大家比較熟知的《Three Idiots 》(通俗譯名:三傻大鬧寶萊塢,但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名稱不滿意),裡面就會像好萊塢標准電影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插入一段歌舞。印度電影中無論是科幻、動作、喜劇、愛情幾乎都會有歌舞片的參入,可以說,印度的音樂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已經成為印度電影的標志性植入。另外,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
而好萊塢電影類型眾多,如果單是要找想印度電影一樣的電影音樂同在的類型的話,並不多見,幾乎只有兩個類型會有,一是歌舞片(以《雨中曲》《九》《芝加哥》)為例,另一個就是少量的動畫片(以《獅子王》為例),當然還有一些並不多見的如《理發師陶德》等風格迥異的騙子。因為好萊塢的電影機制很成熟,是世界電影產業的標桿,所以好萊塢電影的配樂多根據電影風格而定,或婉兒或高昂或低述或澎湃。
歐洲電影並不像美國電影(好萊塢電影)一樣偏倚商業化,人們說起西方電影多是會出現文藝、人文等類似的詞,當然這並不是說西方電影沒有商業片,當然也有,只是西方電影導演因為其地域的人文歷史等原因,多會將自己的思考社會反思等融入其中,這就決定了西方電影音樂的取材。西方電影音樂注重人文歷史的探究,古典大氣的配樂以及新世紀現代音樂等都是他們的選擇。
但終究來說,電影音樂因電影的類型而定,電影音樂必須符合電影的主題和思想,這就限制了音樂的選取范圍。
Ⅵ 請問印度電影音樂有什麼特點
音樂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哦~~具體特點就看它的電影裡面所要表達的情節是什麼,如果情節緊張則音樂急促。若是情節歡快,則音樂輕松哈,沒有特定的模式。倒是印度電影有個特點那就是「群舞」這樣很能拉動氣氛,也成了印度獨有的風格,一般印度當紅明星都懂歌舞。當然多數是在歡樂的時候才有。歌曲一般不是本人演唱,只是對口型的。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呢,不是印度的本土電影哈,是英國導演執導的,根據印度謀篇小說改編而來,裡面的語言也是英語,小孩子不會英語才講的本地語言。歌曲風格隨情節而定哈~
希望能幫到你~
Ⅶ 多維發展時期好萊塢電影音樂的特點
超級英雄電影中配器是非常多樣化的。電影音樂作為一種錄制音樂,為音樂上的多樣化提供了很多可能,作曲家可以在工作站中任意搭配樂器組合,而好萊塢充足的資金與技術支持也使得作曲家敢於充分的發揮想像力,嘗試各種配器的可能性。在《美國隊長》中,幾乎全部的無源音樂都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除了少部分使用歌曲的段落),選擇只使用管弦樂隊可能與作曲家的喜好和創作條件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選擇用管弦樂隊也有著影片故事背景方面的考慮,這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故事,顯然導演無論是在畫面還是音樂方面都想要保持那種傳統戰爭片的風格,因而全片都沒有使用太多現代的音色。而在《鋼鐵俠》中,作曲家拉民•賈瓦迪(RaminDjawadi)使用了非常多搖滾樂的元素。一方面,這部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1世紀,需要一些符合時代特徵的音樂,另一方面,這部影片的主角施塔克(Stark)在片中也很喜歡搖滾樂,片中出現了很多有源的搖滾樂片段,這就使得無源的配樂中出現的搖滾樂元素與整部影片非常的和諧統一。拉民•賈瓦迪在之後2013年的影片《環太平洋》中也使用了這種搖滾樂和管弦樂隊相結合的方式並大獲成功,這種風格也成為了他獨特的標簽。而在由漢斯•季默和詹姆斯•紐頓•霍華德合作的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中,音樂則由管弦樂隊和大量的合成音色交織而成,這非常符合影片黑暗嚴肅的氛圍,同時,這是一部建立在虛構的城市「哥譚市」的故事,這種非聲學樂器的使用也使得影片與觀眾所處的現實世界有了一定的「距離感」。值得一提的是,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人聲呼號被當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動機也即「貝恩」主題,漢斯季默在創作配樂期間還在網上發起全球影迷來為這部影片錄制呼喊聲,這也在當時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從以上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超級英雄電影的作曲和導演們非常擅於為自己的影片從樂器的選擇方面在配樂上為電影營造出一種合理可信又具有特色的氛圍,作曲家也不吝於在樂器的選擇方面大費周章,為影片選擇出獨特的樂器組合來進行創作。在配器選擇上的多樣性是超級英雄電影音樂的一大特點。
Ⅷ 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電影配樂被稱為「交響化配樂」,請問交響化配樂的特點是什麼
亮了亮了,同學,你是強薇老師的學生么。。。。
我大概找到了貌似是答案的東西,給大家分享下
早期有聲電影的配樂手法在有聲電影剛剛起步的階段,音樂的使用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所謂"牆到牆"(Wall-to-Wall),意思就是從片名開始每一分鍾都有配樂,這種方法是早期無聲電影配樂留下的"傳統",在無聲電影時代製片人們早已習慣讓他們的影片始終有音樂相伴,到了新的時代老傳統被繼承了下來.此外,當時的觀眾對有聲電影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到電影院去聽聲音,當然希望每分鍾都有音樂了.不過,這種配樂手法由於需要音樂的量很大,往往是從19世紀末的歌劇作品中挑選大段的音樂來配,他們最看重的是瓦格納的作品.第二種手法是使用同一來源、同一主題的音樂,這種手法已經非常接近後來的電影配樂,往往是由作曲家譜寫一個性格主題,然後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場景出現.第一種手法不久便被淘汰,作曲家們開始認識到電影配樂和戲劇配樂有所不同,他們認真探索起了後一種方法.
Ⅸ 歐美電影的特點
要比其他國家的電影做的要完善!不管是從鏡頭走位,背景的設計,背景音樂的演奏,演員的選擇,導演的創意及劇本的創作都是有其先進的技術的!這是時間的金錢堆出來的!是我們所無法比擬的!我們的電影要全面的趕上歐美電影是 需要很長時間和金錢的投入的!這是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