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黑龍江俄羅斯族拍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黑龍江俄羅斯族拍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2-19 04:10:24

① 俄羅斯史詩大片《大蒙古國》好看嗎

金帳汗國第二代大汗兼俄羅斯沙皇薩爾塔克汗(右),與他的結拜兄弟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拒絕接受羅馬教皇的自殺性的、與蒙古人血戰到底的命令,而選擇依附於蒙古人,這通常被認為是俄羅斯脫離歐洲,投向亞洲的轉折點。1246年,金帳汗封他為基輔大公。俄羅斯與蒙古的結合,使俄羅斯從此對歐洲立於不 敗之地。2008年,俄羅斯國家電視台舉行了一次「史上最偉大的俄羅斯人」的評選活動,結果涅夫斯基名列首位。
著名軍事歷史家休·科爾:「1914年喀爾巴阡山戰役中,俄國所採取的戰術便是以當年蒙古軍戰術為範本的。時至今日,我們仍能感到,當年蒙古人對我們今天的軍事還有著深遠影響,利德爾·哈特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方法運用於坦克。蘇聯紅軍秉承蒙古人的戰術之精髓,以高速機動為主要戰法,以大面積平原為主要戰場。蒙古騎士日行80公里,在驛站制度下則可日行500公里。蒙古人作戰時的推進速度同樣快得驚人,攻佔北俄羅斯用了2個月零5天,平均每天推行85至90公里;攻佔南俄羅斯用了2個月零10天,平均每天55到60公里;攻佔匈牙利和波蘭用時三個月,每天58到62公里。相比之下,二戰時期行軍速度最快的蘇聯紅軍在基本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從波蘭的維瓦斯河直撲德國的奧得河,20天里只推進了500公里,平均每天只有25到30公里,而此戰役被視為現代戰爭中推進速度最快的戰役。蒙古憑借高超的戰術謀略、發達的諜報系統、嚴密的作戰計劃、先進的軍事科技以及高速的機動性等優勢,在不到70年的時間里征服了世界,結束了舊世界的秩 序,開啟新的時代。蒙古從未一次派出超過10萬人的大規模軍團,卻在25年的時間里征服了比羅馬帝國400年征戰還要廣闊的土地。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 《十九顆星對美國四位名將之研究》中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都從歷史上抹掉,只留下蒙古人戰斗情況的詳細記載,且被保存得很好,那麼軍人將仍然 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塑造一支用於未來戰爭的軍隊。」與蒙古帝國相比,歷史上偉大如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拿破崙法國與希特勒德國全都黯然失色。蒙古帝國鼎盛時期東起太平洋,西抵多瑙河,北入北極圈,南到南海,總面積超過400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3,為人類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成吉思汗,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播種者」,全世界每200個男性中就有1人攜帶成吉思汗的Y染色體。

② 俄羅斯拍的電影《蒙古王》里 金朝 被乘坐 通古斯王國,為什麼

通古斯地區(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從來也沒有形成過一個以「通古斯」命名的國家,所以不存在通古斯王國。

「通古斯」這個詞出現於近代,其含義現存在不同的解釋,有「蓄豬之民」和「東方的人」之說。現國內外將其作為對具有親緣關系的一些民族的統稱。通古斯是發源於貝加爾湖附近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包括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通古斯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的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族(約九百多萬)。通古斯人的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貝加爾湖南部的地區,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開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區(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

通古斯人早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曾幾度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如數千年前的肅慎(相當於中國周王朝時期)、挹婁(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勿吉(相當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靺鞨、渤海(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女真(從中國北宋至十六世紀)以至最後的滿族都是通古斯人在歷史上的稱謂。

通古斯人先後建立的三個國家 1.渤海國2.金國3.大清國

③ 以前有部片子《俄羅斯姑娘在哈爾濱》,誰知道女主角是誰演的

演員介紹:

王璐瑤(原名王路遙),1970年1月生於黑龍江哈爾濱一個藝術之家,父親王戈情是國家一級作家,母親路瑰迎是俄羅斯族的國家一級歌唱家。王璐瑤9歲從藝,11歲考入國防科工委文工團,後調入廣州軍區歌舞團,1988年畢業於廣東省舞蹈學校,後又調至哈爾濱話劇團。1991年以台灣四十集連續劇《雪山飛狐》主演苗若蘭而成名,引起轟動,被台灣傳媒譽為「清純玉女偶像」,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做出貢獻。至1998年6月,已經主演電視劇33部、電影8部,其中,《鳳陽人士》、《亂世三美人》、《死刑與婚禮》、《中方雇員》、《帝國軍妓》《漂亮女人日記》、《心網》等中國內地引起好評並有多部獲獎。《周璇》、《俄羅斯姑娘在哈爾濱》等海外播映,反映強烈。在唱歌方面也取得不小成就,已經出版了個人歌唱盒帶六集,MTV多部,1998年、1999年春節晚會均被邀請參加演唱。作為「民間文化使者」,王璐瑤除了訪問泰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外,兩次出訪美國,1996年,《王璐瑤影視藝術形象展》在美國紐約舉辦,受到好評。1997年訪問好萊塢,被譽為「1997年最受洛杉磯歡迎的外國影星之一」;兩次出訪加拿大。受到加拿大政府以及中國駐加機構的高規格歡迎,是中國戲劇影視研究院最年輕的院士。近幾年她的新作品《大唐歌飛》、《廚子當官》等也頗受好評。還在武俠劇《天龍八部》、《碧血劍》當中扮演了角色。

④ 這兩年俄羅斯拍的電影,關於穿越到二戰的.還有關於勛章之類的.片名叫什麼

叫做古墓迷途!
古墓迷途: 在曾發生過殘酷戰斗的列寧格勒州有一個地下尋寶者團伙。這伙厚臉皮的年輕人把挖掘出的二戰期間戰利品、紀念品勛章、文件和德國武器等,高價賣給外國人。謝爾蓋,外號伯爾曼,曾經是歷史系大學生,精通德語。他們在一次挖掘中發現了大量二戰遺物非常興奮。在慶祝時偶然發現,當時戰士遺留的證件名稱和他們四個的名稱相貌極其一樣。誤以為是飲酒副作用的他們跳進湖中為了清醒一下,卻使得他們穿越了時空來到了戰火紛飛的二戰戰場。神奇領四個21世紀的男孩不知所蹤。

⑤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⑥ 跨過鴨綠江里的裝外國士兵的那麼多演員都是在哪找的

以前演電影外國人,大部分是新疆少數民族演員演,還有黑龍江省靠俄羅斯有好多俄羅斯村莊全都是俄羅斯後代,其他都是部隊戰士演,演時把鋼盔壓低些就行。

現在在中國外國人有的事,有些以經成名演員了,跨過鴨綠江那些主要外國人可能是聘用的外國演員,那些黑的白的群眾外國人,中國現在一點都不缺,大部隊可能還是部隊戰士來演。這些外籍演員有的是來自於北京外籍學院,有的是外國人在北京有一個群,從群裡面招來的。

要什麼形象都有什麼形象,要男的女的年輕的年齡大的都有,他們基本上都是來自於世界各地,他們的酬金是一天是800塊錢,十個小時,超時另外加錢,還有外籍群眾演員,如果讓說一句台詞的,那就另外算錢了,直接就是兩千起步。

外國演員幾乎和國內演員數量相等而且級別也幾乎對等,不管是國家級高層領導人,還是軍隊指揮官甚至戰斗人員都幾乎對等,而且還有那麼多美式裝備特別是那個時代的美式吉普車到處沖撞,這些都是哪來的?劇組真是廢了心機了

⑦ 俄羅斯電影沙漠 什麼時候上映

俄羅斯電影《沙漠》已於2019年02月24日在俄羅斯上映。

反映的就是俄羅斯武力介入敘利亞內戰之後,在中東及國內部分地區所進行的反恐行動。這部電影共分為1、2、3、4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約50分鍾,總長度比一般的電影要長很多。

故事的結局:

安全局一直奇怪馬蘇德控制了導彈發射指揮所後,俄羅斯所有的導彈都沒有異常,直到審訊戴莫夫才真相大白,原來馬蘇德從中國購買了一種改進型翼導彈和移動發射車裝載在一艘散裝船的集裝箱里,低空飛行,無法攔截。

散裝船已經運抵波羅的海,利用指揮所的控制系統來遠程遙控發射,這個時候導彈應該已經發射了,目標是體育館里參加活動的國家高層領導,只剩十五分鍾的撤離時間。指揮所里的博弈已經進入倒計時,克里拉和特種部隊擊斃馬蘇德,最後一秒引爆了導彈自毀裝置,制止了一次恐怖襲擊。

事後得知馬蘇德付給德國的手術費用單據都是偽造的,而俄羅斯最高層決定所有治療費均由國家承擔。

⑧ 還有沒有人記得一部名叫《傲雷-一蘭》的電影

記得這部電影,只是目前的國際形勢不宜在此多做文章。目前的國際形勢需要中俄團結抗美,維護世界和平。我們中國最大的敵人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而不是俄羅斯。切記毛主席的一句話:「不要四面出擊」!

八十年代初期上映的電影,反映東北黑龍江地區普通村民老百姓,反抗沙俄軍隊入侵遠東地區的故事,戰斗激烈,有弓箭、長矛大刀、火槍火炮等交戰場面,騎馬打仗的鏡頭也比較多。其中參演的有著名老影星仲星火。

小時候影響最深的一部電影,看了之後對沙皇俄國就沒有好感了!

八幾年的電影,男主角是寇振海女主角是張玉紅,他們都是哈爾濱市人。電影的內容是英勇的達斡爾族各部落,抗擊沙俄侵略我們中國的在外興安嶺一帶。

怎麼不記得!是達斡爾族反抗沙俄侵略的!上下集,你在優酷網找一下,前幾年我在優酷上看過,但是上下集分開找的。清晰度也可以……

只記得名字,好像是跟抵抗俄國老毛子的故事。

記得。葉楠編劇,湯曉丹導演,在當時屬於頂級水平的編導,影片是上下集。

這部電影反映沙皇俄國侵略黑龍江或烏蘇里江流域的故事,這個題材可以說在整個中國電影史中是絕無僅有獨此一部。因為中蘇(俄)關系非常微妙,五十年代中蘇友好,九十年代以後中俄友好,只有六七八十年代這30年時間,中蘇處在對立狀態,其中1969年珍寶島事件開始,有十幾年的劍拔弩張,連我們上學都要去挖防空洞。

中國影視作品受外交大環境影響很深。以反特題材為例,文革前的反特片,特務多數是美國支持的國民黨特務,如《秘密圖紙》《羊城暗哨》《跟蹤追擊》,地點多在廣東,而到了七十年代,畫風一下子變成蘇聯派的特務,如《黑三角》《東港諜影》《熊跡》等,地點多從東北潛入,而警察破案的手段,都沒有變化。大家眾所周知,電視劇《抗美援朝》一直未公映,傳出來的原因是因為發生了九一一事件,不要給美國人傷口撒鹽。

從這個意義看,今天電視台重播《傲蕾一蘭》的可能性不大。

記得名字,內容一點沒印象

記得女主角挺帥氣 叫張玉紅還是?

傲蕾一蘭史詩級大片,講述了東北人民抗擊沙皇的故事,並最終取得勝利回到祖國,背景是1979年前蘇聯請黑澤明拍了一部嚴重歪曲事實的一部電影,做為反擊我國拍了傲蕾一蘭這部時長三個小時的電影,

⑨ 有一部中國人在俄羅斯拍的戰爭電影叫(紅櫻桃)俄文名稱叫什麼

英文名:red cherry
俄文名:Красная вишня

導演:葉大鷹 Daying Ye(影片字幕為「葉纓」)
編劇:江奇濤 Qitao Jiang
蘆葦 Wei Lu
葉大鷹 Daying Ye .....(as Ye Ying)
演員:郭柯宇 Ke-Yu Guo .....ChuChu楚楚
徐嘯力 Xiaoling Xu .....Luo Xiaoman羅小蠻
Vladmill Nizmiroff
製作人:葉大鷹 Daying Ye .....procer
攝影:張黎 Li Zhang

影片在當年宣傳的時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兒朱敏,俄語名赤英(紅色英雄之意),17歲進入前蘇聯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編導人員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曾和朱敏溝通過,並解釋劇本的主要內容是真實的,也會有藝術加工的地方,比如納粹標記的文身為虛構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俄羅斯人怎麼看待就不知道了,反正我當時看的時候感覺挺震撼的

⑩ 俄羅斯戰爭片排行電影前十名都有哪些

前十不知道,給你推薦一下排名前五的吉布吧:


1.《星星》

一部經典的二戰電影,時長90多分,略短,一支帶著任務的偵查小隊,深入德軍後方,印象很深的大地大地,我是星星,聽到請回答。

戰爭片總是毀滅美的東西給你看,那些為了國家犧牲的人在片尾出現,微笑著,另電影的感情戲安排的真突兀,簡直莫名其妙。電影里的風景是真的很美。俄羅斯的音樂很多時候都給人一種崇高感。

本片中很多鏡頭都意味深長,顫抖的士兵與猛烈的戰火、小屋中的鴿子、烈火和鎖鏈。我總會詛咒戰爭,因為它吞噬太多年輕的生命,那些鮮活的,最具熱情、最純粹的。

2.《潘菲洛夫28勇士》

這一電影片段是有歷史原型可循的,它源於在蘇聯時代家喻戶曉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英雄事跡。該片以衛國戰爭時期著名的英模群體「潘菲洛夫28勇士」為題材。

導演對於這場戰役的描述表現出較高的完成度,從軍事的角度來看也達到了高度寫實的還原度,攝影和場面調度都表現亮眼,配樂也很好的渲染了氣氛,難以想像一部靠眾籌才拍攝出來的低成本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完虐某些空有大場面而毫無靈魂的大片。

3.《巴爾干邊界》

這部電影的真實背景是,1999年6月,科索沃戰爭停戰,南聯盟被迫妥協,同意從科索沃地區撤出南聯盟正規軍。

當時正駐扎在波黑的俄軍維和部隊利用科索沃地區的短暫的權力真空,迅速出擊,派出一個加強營長途奔襲五百多公里,最終在英軍抵達前三小時佔領科索沃普里什蒂納機場,保證了俄軍大部隊進入科索沃的後續可能,並阻止了北約方面單獨佔領科索沃的企圖。

4.《T—34坦克》

這是一個純虛構的故事,它創作的目的很簡單,紀念一代名車T34,以及紀念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戰士們。

而我更多的是在電影里看到俄羅斯人特有的精神面貌。這是俄羅斯從蘇聯時代就延續下來的光輝傳統,俄羅斯導演們拍起二戰片來可謂得心應手,大量的題材,史詩的故事,英雄人物,是他們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5.《拯救列寧格勒》

故事講的是二戰中德軍圍困了列寧格勒,企圖將那裡的二百萬軍民困死。為了生存,人們逐步從列寧格勒小規模撤出。影片敘述了首批用駁船752號從拉多加湖撤出了1500名軍民。

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這次的撤出卻是一次失敗的行動,如影片的片尾所說:「駁船752號遇難沉沒,1200多人喪生。獲救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