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電影節介紹 上海電影節資料
1、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國際A類電影節,也是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
2、電影節於每年6月上旬舉行,為中國唯一的國際A類電影節,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由來自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擔任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評委。
㈡ 上海國際電影節落幕 96歲常楓獲上影節影帝
昨晚,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揭曉,其中「最佳男演員」常楓,創造了一項紀錄,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乃至A類電影節最年長的男演員。
96歲的中國演員常楓憑借《拂鄉心》獲本屆金爵獎最佳男演員。
拂鄉心講述了1949年,內地青年蔣生為救老鄉黎耀軍顛沛流離到了台灣,與親人永別。西門町紅包場的老歌讓老兵沉浸在思鄉情愫里,他們誕生於戰火,成長在遷徙中,卻像野草般堅韌,回家是他們永遠的盼望,人生的一切終將釋懷。該片是秦海璐的導演處女作,從常楓飾演的孤寡老人晚年生活出發,將焦點放在時代變遷下的個人命運波瀾,情系異鄉異客的歸根鄉愁。
常楓在後台采訪中說:「我年紀大了,本來身體不行,走路也不方便,可是一看劇本很喜歡,還是秦海璐自導自編的,我就無可奈何賣著老命接受了。哪知道這么幸運拿到獎,這是我想像不到的事情。」
常楓,1923年4月6日出生於哈爾濱市,父親是漢人,母親是滿族八旗鑲黃旗人。1949年,常楓前往台灣,並與張遙結婚。常楓與張遙及女兒常青都是演員,另有一個兒子定居美國。曾獲金馬獎和金鍾獎,代表作品有《頤園飄香》《兩種結局》《追妻三人行》。
2008年,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9月常楓獲得第50屆金鍾獎特別貢獻獎。
此番導演《拂鄉心》,是秦海璐首次以導演身份呈現電影作品。談及創作初衷,秦海璐表示:「歸鄉的主題是很有時代和文化意義的,我想把它們記錄下來。這是我的一點點初衷。」
據悉,影片將首次在大銀幕上呈現「紅包場」等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文化符號,帶觀眾一探異鄉異客不為人知的生命旅程。伴隨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消息,影片同時也曝光首款「思鄉」版海報:畫面中偌大的紅包場里徒留老者年邁身影,彌漫思鄉氣息。
㈢ 這家開業30年的酒店 驚艷了上海國際電影節
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於2019.6.15-6.24舉行,作為中國唯一的A類國際電影節,電影節自93年誕生起,便天然刻有鮮明的「世界影視,中國主場,上海氣質」標識。
上海銀星皇冠假日酒店 ,是電影節的主會場之一。二十多年來,每年電影節精彩紛呈的金爵獎評獎、大師級別的論壇對話以及眾商雲集的電影市場、群星薈萃的新聞發布會,都在這里留下了精彩的時刻。酒店隸屬於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 旗下,鮮明電影元素的融合鑄就了酒店獨特的文化氛圍。
近日,就是這家年齡與上海國際電影節同歲的酒店,華麗地驚艷了本屆電影節,CCTV亦有報導鏡頭!
(圖為酒店大堂電影文化主題異形互動屏幕裝置,尺寸:5m*5m)
從以下一波美照,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家營業已近三十年的老牌五星級酒店!
一切都歸功於2018年酒店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電影文化主題改造」。
負責本次改造項目的 HYD和億道(上海) 公司,根植於文旅行業,酒店改造項目組在建築不改變的情況下,通過軟裝改變空間,融入文化主題的提煉、與時俱進的審美視覺,實現寶貴的文化記憶傳承,讓空間展煥新顏,達到老牌酒店的可持續發展。
HYD表示,這次改造不是單純的硬體改造,而是一個整體形象與氣質升華的一站式計劃。採用了業內領先的思想概念以及解決方案,從思想定位、呈現方式、運營發展還有傳播推廣方面,進行一條龍的設計管理,最終呈現出的是立體化、有表象、有內涵、友溫度的「 上影電影文化酒店 」。
設計師以致敬黑白電影的「黑白灰金」為設計脈絡、指導方針,從軟硬體上全面設計規劃,從審美到文化,營造電影文化的空間和氛圍,打造電影級的視覺色彩、燈光氛圍、陳設軟裝。
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 表示,打造電影文化主題酒店,一方面可以把上影多年積累下來的電影資源、電影文獻以更好的方式積聚起來,將酒店打造成上海電影博物館的「精品館」;一方面,也是給上海電影、中國電影人一個更好的「家」。「接下來要更好地打造酒店和上海影城的一體化,把酒店的服務功能和影城的放映功能融合起來,將此處打造成為全新的上影地標。」
在酒店的公共區域,隨處你都可以停下來,品一品上海的電影文化。
酒店總台背景,震撼性的展現了上影的17部經典獲獎影片,由上海電影博物館專家精選,以藝術化形式呈現。其中包含榮獲百花獎影片《廬山戀》、金馬獎影片《山河故人》、金獅獎影片《三峽好人》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影片。
酒店大堂吧的亦進行了整體升級改造,其高品質文化氛圍的提升,使這里成為了來酒店必打卡消費處之一。
酒店公共空間內,還有與同屬於上影系統的 上海電影博物館 聯合推出的大師精品展《大師一人一年一廊》、《中國電影史的第一》、《片場即景》、《生活百態》等小型精品展,實踐著將酒店打造成上海電影博物館的「精品館」的初衷和規劃。
電影節期間,金爵電影論壇會在酒店二樓金爵廳進行,16-22日,每天都會有精彩的各類電影頭腦風暴、資訊交流上演。
2019年下半年上影電影文化酒店的文化主題改造還將繼續進行,值得期待!
咨詢電話:18721607396
㈣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拉下帷幕,誰才是真正的電影贏家
在中國上海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完美落幕,這次電影節被不少媒體稱為電影人士的狂歡節。電影節從獲得金爵獎的獎項數量來說,最後的贏家就是伊朗和中國。
電影節中最大的贏家是來自伊朗的影片《夢之城堡》,這部電影斬獲了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三項大獎。中國作為主辦方同樣也可以稱為一大贏家,畢竟包攬了最佳攝影獎,最佳真人短片獎,最佳男演員獎三項大獎。
中國影片《拂鄉心》的常楓是最佳男演員獎的獲得者,韓京志的《無處安放》獲得了最佳真人短片獎,最佳攝影獎由中國影片《春潮》攝影師包軒鳴奪得。
這屆電影節的主題是「創生萬象,幕後為王」,寓意為傳承拓新,展望未來。逐漸壯大我國的電影事業。
㈤ 由趙明和嚴恭執導的電影是什麼
由趙明和嚴恭執導的電影是《三毛流浪記》。
《三毛流浪記》是上海昆侖影業公司攝制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王龍基主演,於1949年10月在全國公映,2019年6月18日,該片的4K修復版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光影記憶·時代經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影展」首次展映。
該片根據張樂平創作的同名漫畫改編,通過孤兒三毛在舊上海的種種遭遇,展現了舊社會廣大城市流浪兒童的不幸命運。
趙明簡介:
趙明原名趙炳章,1915年1月20日—1999年9月4日,生於江蘇揚州江都大橋鎮。中國電影導演,電影教育家。
嚴恭簡介:
嚴恭(1914年1月—2010年7月4日),原名陳寶潤,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1949年,與趙明聯合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三毛流浪記》,該片獲得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義大利第14屆索福尼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榮譽獎。
㈥ 若能與你共乘波浪之上資源
《若能與你共乘海浪之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fy7iLE2BxdzTV7w8xtgbA
是由湯淺政明執導、ScienceSARU負責製作的原創動畫電影。電影於2019年6月21日在日本上映,並於2019年12月7日中國大陸上映。[1-2]
2019年6月3日,該電影入圍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動畫長片,並於6月21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㈦ 上海國際電影節順延至明年,會有哪些大牌到場呢
上海國際電影節順延至明年,屆時娛樂圈的很多明星都會出場,比如人們熟悉的演員以及歌手。至於這些大牌究竟是誰,主辦方並沒有公布名單,所以也不可以亂說,不然就是欺騙網友。不過也有網友猜測,很多一線演員、導演、編劇肯定會出場,畢竟這個電影節是比較重要的,也是很有地位的。還有一些網友回顧了2021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很多女星們都參加了,紅毯造型也是非常亮眼的,比如說周冬雨、關曉彤、倪妮、張藍心。
如果很期待出場的來賓,網友就可以去活動的社交賬號下看一看有沒有預告。
㈧ 2021上海國際電影節張新成參加了嗎
沒參加。
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國第一個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1993年首次舉辦;1994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
張新成(Steven Zhang,1995年8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荊州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2013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校車》而進入演藝圈。2014年,推出首支個人單曲《等你擦肩》。2016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相愛穿梭千年2:月光下的交換》,嶄露頭角。2017年憑借電視劇《你好,舊時光》被觀眾熟知。2018年,主演電視劇《大宋少年志》;同年,參加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2019年,主演電視劇《冰糖燉雪梨》。2020年,主演青春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備受熱議。
㈨ 特別策劃 | 飛向月球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自古便是人類仰望星空、 探索 宇宙的起點。四百多年前,伽利略從望遠鏡中觀測到月球崎嶇不平的表面。從此,它除了為文學家帶來永恆皎潔的意象外,也啟發了藝術家們天馬行空的幻想。
前太空時代,人類對月球的好奇在科幻小說中盡顯。最早可追溯至公元二世紀,古羅馬作家筆下的冒險家們乘坐風力驅動的帆船抵達月球。而後,在儒勒·凡爾納、愛倫·坡等人的描繪中,月球成了大炮和熱氣球最遙遠的旅行目的地。電影誕生後,這些奇思妙想在流動的影像中煥發新生。
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標志著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2019年1月,「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特此,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特別策劃「飛向月球」單元,為觀眾呈現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月球電影。本次策劃,既試圖推出前太空時代浪漫奇趣的狂想,也努力囊括現代太空 探索 以來種種刺激緊張的事件。今天先為大家介紹月球單元的首批展映影片:
比《月球旅行記》還要早4年
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1898年執導作品,這部片長3分鍾的科幻片,通過天文學家的一個夢,展現了天文學家與撒旦以及月亮的奇妙互動,具有梅里愛典型的天馬行空風格。影片不乏想像力非凡的影像和特效,月亮在片中的造型採用了卡通化處理,而突然變成動畫的小黑板、上躥下跳的仙子等,也都是梅里愛的拿手好戲。影片由梅里愛和他第二任妻子珍妮·D·阿希主演。此片於1899年被大片商西格蒙德·盧賓買下版權後在美國發行,更名為《月球旅行記》,與梅里愛1902年名作的片名不謀而合。
月球旅行記
A Trip to the Moon
- 1902 -
失而復得的傳世科幻經典
科幻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先驅、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最著名的默片作品。靈感來自於儒勒·凡爾納1865年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人類登月後的奇遇。影片雖然只有14分鍾,但卻充滿了奇思妙想,當時,最讓觀眾嘆為觀止的特效場麵包括飛船飛入月亮眼球、星星仙子在晚上升起來等。梅里愛耗費三個月和一萬法郎拍攝,發行採用了黑白版和著色版兩個版本,後者長期以來被視為遺失,直到1993年在加泰羅尼亞電影資料館被發現。2011年,為紀念梅里愛誕辰150周年,特藝彩色基金會對影片進行了修復,著色版還特別邀請了法國樂隊Air製作全新配樂。
傳世科幻經典的修復秘辛
法國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執導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記》著色版拷貝於1993年被重新發現,但因為拷貝破損太過嚴重,修復工作直到2010年數字技術相對成熟時才展開。特藝彩色基金會耗資40萬歐元對影片進行了2K掃描修復,破損過於嚴重的部分使用了一個黑白版拷貝做補充,並按照著色版色譜進行手工上色和電腦調色。這部紀錄片不僅記錄了這次電影修復史上的非凡之旅,同時也向觀眾介紹了梅里愛這位偉大的電影先驅以及拍攝此片的精彩幕後故事。除了幕後修復專家出鏡之外,影片還邀請到讓-皮埃爾·熱內、米歇爾·貢德里、湯姆·漢克斯等多位名導明星助陣暢談。
月里嫦娥
Woman in the Moon
- 1929 -
導演如何憑此片成為「火箭之父」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大師弗里茨·朗的最後一部默片,根據其他當時的妻子西雅·馮·哈珀的小說改編。影片圍繞著上月球採金展開劇情,前半部幾乎像是諜戰劇,智斗、易容術、美人計等奇招源源不斷,後半部分是升空登月的蠻荒冒險愛情片。影片最讓人贊嘆的是採用了較為寫實的手法表現火箭登月的場面,弗里茨·朗更在片中首創火箭升空前「5、4、3、2、1」的倒計時命令,這個做法後來被沿用到所有現實中的宇航項目上,因此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有學者稱弗里茨·朗為「火箭之父」。
波蘭電影大師的先鋒動畫經典
瓦萊里安·博羅夫奇克是波蘭電影大師,早期以極富想像力的動畫短片一鳴驚人,而後獲得在法國工作的機會,《宇航員》便是他在法國執導的首部動畫短片。該片通過宇航員乘坐自製火箭飛向太空的故事,對冷戰做了適時且帶有預言性的諷刺。影片將傳統手繪動畫和靜物攝影結合在一起,還加入了手工上色,充滿奇思,妙趣橫生。
另外,本片的導演署名,除博羅夫奇克,還有法國左岸派電影大師克里斯·馬克,但馬克在日後說,自己當時是為了要幫影片造勢而署的名,他也投桃報李地為博羅夫奇克的妻子在自己的傑作《堤》中安排了一個角色。
奧斯卡級別的獨角戲
搖滾巨星大衛·鮑伊之子鄧肯·瓊斯28歲時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講述未來世界進行月球能源開發的合同工山姆,在月球上與機器人相伴三年,返回地球前發現一宗陰謀的故事。影片在劇本創作階段就已為演員山姆·洛克威爾(《三塊廣告牌》主演之一)而量身定做,讓他的獨角戲表演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也為片中的機器人擔任了幕後配音。瓊斯將自己童年最愛的科幻片《宇宙靜悄悄》《九霄雲外》等元素融入片中,並邀請《異形》的模型製作總監比爾·皮爾森參與片中道具設計,打造了一部將月球的寂幽空間與懸疑氣氛完美結合的科幻佳作。影片配樂也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由金球獎和格萊美獎提名音樂家克林·曼瑟擔綱作曲,他也是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御用配樂師。
註:如遇片目變動,以實際排片為准。
㈩ 錫蘭《小鎮》 電影帶來的世界8 2022-06-06
錫蘭 《 小鎮 》 電影帶來的世界 8
這是一部土耳其導演錫蘭在1998年拍攝的獨立電影,是這位後來享譽世界的大導演的長片處女作。這一年,中國導演賈樟柯的長片處女作《小武》問世。早一年,即1997年,伊朗大師阿巴斯的巔峰之作《櫻桃的滋味》問世。在獨立電影的歷史上,這應該是個巧合。
(一)《小鎮》梗概
有人把此片翻譯成《小城歲月》。在中國,感覺上小城與小鎮還是有區別的,再小的縣城也算城,再大的鄉鎮卻只能是鎮。直觀上看,《小城歲月》比《小鎮》文藝許多,但看過電影卻覺得《小鎮》更接近錫蘭的本意。小城就是小城市了,而小鎮卻更靠近農村。影片中,樹林與田野的交映,晨曦與暮靄的變幻,加上稀疏散落的房屋,實在構不成一個小城,更像村落。
影片中的田園牧歌情調,農村屋舍風格,無不體現出濃濃的鄉土氣息。結合錫蘭的自述,說小鎮更為貼切。
這部電影以兩個孩子的視角,跟著季節更替,分四個段落敘述了一個土耳其小鎮中的家庭故事。
故事的第一段是,一戶人家中,11歲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她還不習慣面對無情的社會現實以及生活給她的殘忍傷害,但她必須學會適應。
教室里,遲到的小男孩脫下在雪地弄濕的襪子,掛到爐子上烘乾。落下的水滴掉在燙熱的鐵板上,化為水蒸汽嗤嗤作響。小女孩由於午餐便當有異味,自尊心被刺傷,暗自落淚。她注意到黑板和老師以外的一切,比如那片飛在教室里頭的鴨絨毛。個人的主觀體驗被慢慢放大,形成一種迷幻的、帶有童年記憶的游離效果。老師讓不同的學生朗讀課文,小孩子們都很認真聽話。不過是那種逐字照念,有氣無力的樣子。中年男老師不時駐足窗前,隔著玻璃,看著對面山坡上的積雪。鏡頭變焦,一下子就清掃了之前伊朗兒童電影的殘舊錯覺。比起伊朗人,錫蘭還是有著個人專屬的美學體系。出色的導演對於真實距離和窗框構圖都著獨特的表現力,稱得上所見略同。隔著玻璃窗戶的幾組鏡頭,在《遠方》和《適合分手的季節》等片里都有出色表現。
第二段發生在春天,女孩和小他四歲的弟弟相伴前往玉米地,他們的家人正在那裡等著他們。穿越玉米地時,他們似乎體悟到了自然與曠野的神秘。
這時有了林中的風,一陣陣的風吹起,跑到姐弟倆人身邊。他們忙著摘枝頭李子,穿過樹枝的陽光在地上投下了色塊分明的陰影,明暗來回遊走變化。時間流動遲緩,不為周圍人察覺。整段的場面調度和視聽語言都十分出色,游樂場里的叫喊聲,音樂的高低變化,時有時無,像極轉暈了頭的人們,又是一旁人物百無聊賴的真實體驗。空鏡和特寫鏡頭在這一段被多次運用,蒼蠅侵犯著驢子的眼睛;一番爭論後,火光下爺爺額頭的皺紋、眼睛、耳部,父親和堂叔因為據理爭執表現出的不同神情,不耐煩或小沉默。
第三段中這對姐弟目睹了更多成人世界的復雜與黑暗。到了林間,一家人圍坐在野外生起的篝火邊上,夜幕下火光搖曳,簡直有些難以想像的美好。篝火,夜晚的風,大人們的話,到後來的咳嗽,狗叫,放諸於我,找到一個契機圓了心中所往。孩子們把時間用在了長大後記不起來的頑皮事上,也會一直記得曾經捉弄過的瘋子,出於人類本性里的欺凌弱小,他們捉弄的小動物,有時候也變成童年的夢魘。
影片在這一大段插入兩段非現實的畫面,一是小男孩在爺爺的一戰故事裡入睡,不管伊拉克和印度在何方。講故事的聲音再一次高低變化起伏,小男孩做了個噩夢,夢見母親從窗檯摔下。堂叔用牢騷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對其他人的講話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他發表異見,講起自己一人去當兵:路邊松樹的味道,眼前的黃土路,變得真實起來。
最後一段發生在家裡,夢境與現實在這里平靜地交錯。藉助爺爺等人口中的講述,現下的時間被拉長,進入穿越幾十年光陰的另外一個空間。講述的時間超越了影片的時間,這部分的片長佔用也是最長,也是錫蘭小時候的獨特記憶。錫蘭的魅力在於不掩飾對小鎮的認同與歸屬,裡麵包含著父親帶來的寶貴記憶財富,他所持有的不僅是一種尊敬加關愛。小鎮給他成長帶來的歡樂太多,它的變化與消逝,看在一個經歷者的眼裡,只會驅使他記得更深。這是懷舊情結的積累爆發,也是感性主義的培育。雖然沒有外力的介入,錫蘭成長後離開小鎮。但小鎮生活的美好卻伴隨著男孩的長大,在不可逆中的時間流動中催促著他去重拾,加以再現。
一條到處覓食的狗,一名路邊靜坐的老漢,寥寥幾個畫面,這就是錫蘭記憶中的小鎮和故鄉。換作許多人,這樣的情景人物也是親近的,它們出現在每個人的記憶中又略有不同,有斑點的狗,抽煙、瞌睡乃至發愣的老漢。他們註定應該出現在成長過程中屬於他們的合適位置上。你費盡心思去尋找記憶中不應忘記和錯失的記憶,卻不知這狗和老漢其實已是完整的解釋。
( 二)導演錫蘭
努里·比格·錫蘭(Nuri Bilge Ceylan),1959年1月26日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之後在土耳其恰納卡萊省的耶尼傑長大。從伊斯坦布爾海峽大學(osphorus大學)的電氣工程專業畢業後,他花費了兩年時間在米馬爾希南(Mimar Sinan)藝術大學研習電影製作。而後錫蘭經過了一個比較漫長和不太如意的的階段,才開始拍攝電影。這在後面附錄錫蘭自述中有具體描述。
錫蘭電影年表:
1995年,執導個人首部劇情短片《 繭 》,獲得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提名。
1998年,執導劇情長片處女作《 小鎮 》,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卡里加里電影獎、第1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青年電影銀獎 。
2000年,執導《 五月碧雲天 》,獲得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提名。
2003年,執導《 遠方 》,獲得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2006年,自導自演《 適合分手的季節 》,獲得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2008年,執導《三隻猴子》,該片獲得第6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錫蘭憑藉此片獲得第61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2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2009年,擔任第62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
2011年,執導《 安納托利亞往事 》,獲得第59屆 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並憑藉此片獲得第2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2014年,執導《 冬眠 》,獲得第6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錫蘭憑藉此片獲得第27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提名。
2018年,執導劇情片《 野梨樹 》,該片入圍了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第9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
2019年6月,錫蘭出任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
( 三)錫蘭電影
上列錫蘭的電影中,《 小鎮 》、《 五月碧雲天 》和《 遠方 》為其故鄉三部曲,《小鎮》的故事在《五月碧雲天》和《遠方》中得到了延續,這是一組以時間為線索、展現土耳其城市化狀貌的三部曲。職業演員穆扎菲·奧德默在《五月碧雲天》中飾演拍攝《小鎮》的導演,他在《小鎮》中扮演了片頭被孩子玩弄的瘋子。艾明·托普拉克飾演沒考上大學、在工廠打工的年輕人是貫穿三部曲的一個線索。在《遠方》中,他來到了伊斯坦布爾,寄居在穆扎菲·奧德默飾演的導演家中。我覺得其中《 五月碧雲天 》最精彩。
而在錫蘭所有的電影中,《 冬眠 》應為最佳,金棕櫚獎不是浪得虛名。另外還比較喜歡《 安納托利亞往事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錫蘭電影,有點先入為主。
這里單說《小鎮》,還是因為它是錫蘭的第一部長片,類似於賈樟柯的《小武》。一個導演的起點電影往往是最重要的。
《小鎮》取材自他父親艾岷·錫蘭的故事,並加入自己的童年回憶和家庭往事。電影中出現的兩個孩子還原的是童年時期的努里·比格·錫蘭和他的姐姐。艾岷·錫蘭和妻子在電影中扮演了自己,錫蘭則完成電影的掌鏡工作。這是一部家庭作坊式電影,像錫蘭所有的電影那樣,由極簡的團隊(往往有親友的加入)製作完成。
《小鎮》中美輪美奐的黑白影像令人贊嘆,這得力於錫蘭本人的攝影功底。在從事職業導演之前,錫蘭的身份是攝影師。因此毫不奇怪,《小鎮》中的畫面更多是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靜態攝影,而不是流動的影像。同時,特寫的大量運用也暴露出錫蘭沒有接受正規電影教學的經歷,極少有的敘事性段落則以生硬的蒙太奇完成。不過,錫蘭找到了規避短板的辦法,即放大影像的感染力,減少敘事。
如果說《小鎮》煥發出某種詩意,其原因不只在於畫面自身帶有的詩情畫意,同樣也出自影像以詩的邏輯剪輯。據說,這來自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小鎮》所參考的電影主要是《伊萬的童年》和《鏡子》,前者在孩子的世界和雪地場景中能明顯感覺到,後者則是影片中的自然風景(雪、樹、份……)及多處幻覺與夢境。可以說,《小鎮》是錫蘭作為塔可夫斯基忠實粉絲的致敬之作。
錫蘭後來形成的風格,不少都能在《小鎮》中找到影子。家庭生活是錫蘭大多數電影刻畫的主題,《小鎮》已經具備。隨著人物突然從近景中出現或消失,鏡頭的焦距發生急劇的變化,這類極富視覺沖擊力、顯示靜態人物與動態環境之間張力的鏡頭將成為錫蘭電影的標志性鏡頭,在《遠方》和《三隻猴子》中將得到登峰造極的發揮。
錫蘭心目中的另一偶像一定是契柯夫。很多人都認為《冬眠》對於錫蘭不啻一次自我突破,因為他放棄了擅長的影像造型能力,轉而嘗試開發電影的文學性。但頻繁的對話在《小鎮》已經出現,家人圍著篝火各顧各的真摯與對話以某種類似於契訶夫的方式進行著。錫蘭曾在《五月碧雲天》中題詞獻給契訶夫,並且眾所周知的是,《冬眠》就改編自契訶夫的小說。
附錄1 :錫蘭自述
2019年6月20日,錫蘭擔任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期間,參加了一個兩個小時的對談和互動活動。錫蘭敞開心扉,講述自己走上電影之路的曲折經歷,鼓勵年輕人從事藝術創作,並毫無保留地和大家分享拍攝電影的經驗。
錫蘭當年60歲,他的作品並不多。一共拍了《小鎮》、《五月碧雲天》、《遠方》、《氣候》、《三隻猴子》、《小亞細亞往事》、《冬眠》、《野梨樹》八部電影。其電影有著獨特風格,觀眾很容易被他電影的深沉、憂郁和詩意打動。而原本學工程的錫蘭,他的電影之路可以說十分曲折。
「在我小時候,電影的影響很大,通常看了一部電影,不管好壞,至少會討論三天。我很喜歡電影,但大學學的是工程。大學第三年的時候我發現不適合做工程師,就開始做攝影。」
但大學畢業後,錫蘭就陷入了迷茫期。
「雖然我得到了工程學位,但很困惑,不知道人生該做什麼,接下來該怎麼走。在那個年代的土耳其,大家覺得攝影不可以當飯吃的,只能是一個業余愛好。」
「我先去了倫敦求學,第一個工作是在餐廳做服務生,錢很少。我經常會去超市裡偷書來看,偷小磁帶來聽古典音樂。但有一天我被抓住了,從那以後我就不偷了。因為當時的這種恥辱感,是非常嚴重的。」錫蘭被抓了兩次,有一次是偷牛奶,他被一個15歲的孩子一把抓住,然後推出了店外。「我走啊走,突然之間看到了一面大的鏡子,我在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臉,是和過去那麼不同。那一次的經歷,教會了我很多。」
「羞恥和恥辱感,是生活中的好老師。」錫蘭說。
錫蘭屬於大器晚成,36歲才開始做第一部電影。
「在36歲之前的十年,我都是很迷茫的,是一種流浪的生活,完全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也沒有目標,當時看電影也只是一種消遣時間的方式。我在倫敦時,經常一天看三部,從晚上六點一直看到半夜十二點,但也沒決定要成為一個導演。」
而真正讓他下決定做電影,是在服兵役的時候。
「我服了大概一年半的兵役,因為我不喜歡社交,孤獨讓我讀了非常多的書,這些閱讀的過程指引了我,把我引向了電影之路。我發現做攝影不夠,需要一些媒介來更好地表達人類的深度和復雜性。我非常喜歡文學,但又不是很擅長文學,因此選擇了當導演。」
錫蘭坦言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對自己影響巨大。
「契訶夫教我怎樣看待生活,怎樣對待生活。基本上他的故事,我都讀了,而且很多遍。他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對他而言,每一個人都有故事,而且與眾不同。我的電影裡面,都可以看到契訶夫的影子,都攜帶了一些他的特點,《冬眠》里兩個小故事就來自於契訶夫的文學。」
在鼓勵年輕電影人時,錫蘭說:「如果你覺得害怕,這是很正常的,這其實會成為動力的源泉,所以害怕是一件好事。不要被害怕所打倒,繼續向前走,即便很孤單。如果你感覺不到孤獨,那你就不想做電影了,因為做電影就是打發孤獨的一種方式。」
錫蘭拍電影很慢,大部分時候,三年才完成一部電影。
「我不急,我不是多產的,不是那種在短時間里拍很多電影的導演。不是我去找靈感,而是靈感找到我。我拍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會影響我,改變我。我要等到這部電影先拍完,改變了我,然後,它會給我指明方向,讓我拍另外一部電影。如果我第一部電影還沒拍完,就開始寫第二部電影,可能我就不那麼喜歡我拍的第一部電影了。」
那靈感怎麼來?
「靈感沒有公式可言的,大部分是一種機遇,一種隨意的機遇。寫劇本就像一個蒙太奇一樣,很多的點子匯聚成一體。開始的起點是最難的,因為你要決定做什麼,一部電影要花三年拍,所以一定要是真的讓你感到很興奮又熱情的,不然你就沒有這些激情去開始了。」
作為一個已經蜚聲海內外的世界級藝術片導演,錫蘭會拍土耳其以外的故事嗎?
「到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哪些細節,細節對於導演來說,就是我們表達的語言。比如,我看一個中國人,我不知道他是來自中國的哪一個地方。但如果是中國電影人,通過這個人的方言、穿著、動作,就可以看出這個人來自哪裡,這些細節都非常重要,我只了解土耳其的東西。」
錫蘭鼓勵年輕人從事藝術創作,認為這也是一種自我治癒。
「如果你要去坦白一些東西,藝術是一個很好的領地。在這里是非常安全的,你可以去坦白一切,而坦白也是一個治療。這對於觀眾以及藝術者、創造者本身,都是一個治癒的過程,我很享受其中。」
附錄2:賈樟柯談錫蘭
遠在他鄉的故鄉——賈樟柯談錫蘭
1998年,我帶著《小武》去參加柏林影展青年論壇。那年我已經二十八歲了,這是我第一次出席國際電影節,也是我的首次歐洲之行。
一個人從北京搭乘漢莎航空的航班出發,起飛後不久大多數乘客就都睡著了。機艙里異常安靜,我卻睜大眼睛不肯入眠,腦子里不時閃過法斯賓德或文德思鏡頭下的柏林,近十個小時的航程我是在冥想中度過的,一會兒柏林、一會兒北京、一會兒我的故鄉汾陽。
多年之後我想,我之所以到現在還熱愛所有的遠行,一定跟故鄉曾經的封閉有關。而所有遠行,最終都能幫助自己理解故鄉。的確,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獲得故鄉。
那時候兩德統一還未滿八年,人們習慣上還把目的地稱為「西柏林」。可我偏偏對「東柏林」感興趣,放下行李拿上一張酒店的地址卡,我便在暮色中坐一輛公共汽車出發了。
每到陌生之地,我都喜歡這樣漫無目的地游盪,喜歡在偶然中遭遇一座城市,公共汽車從動物園附近出發,穿過城市向東而行,沒有跟當地人說一句話,車窗外的建築像是能告訴我一切。西邊的馬路基本上呈放射狀分布,路邊建築的設計也表現出開放的狀態。可一到東邊,橫平豎直的街道和平板的辦公大樓就似曾相識了,國營體制的感覺毫不掩飾地經由建築表現出來。
我下了公共汽車,遙望西柏林方向,遠處大廈上賓士汽車的廣告在夜幕中旋轉閃爍。那時,我腦子里冒出一個詞:資本主義的柏林。這里的觀眾能理解社會主義的汾陽?我問自己。《小武》拍攝於我的老家汾陽,那裡塵土飛揚、城外的軍營每天軍號陣陣。電影的世界是真奇妙,再過兩天,我就要將故鄉的風景人物,放映給異鄉人看了。1998年的柏林電影節還有一個導演,也用電影把他的故鄉帶到了柏林。這部電影叫《小鎮》,導演是來自土耳其的錫蘭。錫蘭1959年出生在伊斯坦布爾,他是在當兵期間看了波蘭斯基的自傳,開始愛上電影的,他常自編自導自演,和他的妻子一起出現在自己的電影中。
在看《小鎮》之前,我從來沒機會知道土耳其的小鎮會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那裡的人們怎樣生活的。 坐到電影院里,燈光暗下、銀幕閃亮的時候,才知道《小鎮》是一部黑白電影。電影開始於一場漫天大雪,原來土耳其小鎮上的孩子們跟我一樣,只有天氣的變化才能給一成不變的生活帶來新鮮感。這時,銀幕上一個孩子穿過山巒去上學,他進入教室,把雪打濕的鞋子脫下來,烤在火上。火爐溫暖,窗外寒冷,這不就是我小學時冬天的記憶嗎?接著,孩子脫下他的襪子,掛在火爐上,襪子上的水滴,掉在火爐之上,「吱吱」蒸發的聲音,一點一點滴在心頭。
我不喜歡跟蹤電影的情節,我看電影最大的樂趣,是看導演描繪的詩意氛圍,沒有詩意的電影對我來說才是沉悶的電影。錫蘭的《小鎮》是一部用電影語言超越語言的電影:不用聽懂對白看懂字幕,僅僅通過電影畫面,已經能夠理解導演的世界。
記得在黑澤明導演生前,侯孝賢去拜訪他,黑澤明問自己的助手:你知道我為什麼喜歡侯孝賢的電影嗎?他的助手用哲學命題來解釋,黑澤明搖搖頭說:不是,我在他的電影里,能看到塵土。
錫蘭導演呢?在他的電影里,能看到天氣。雪後的寒冷,自雪地上玩耍的孩子們身體里散發出的熱氣,被雪凍得麻木的雙腳,襪子上掉下來的水和炙熱的火爐相碰撞冒出來的蒸汽……都是這部電影的詩句。
錫蘭在《小鎮》中拍了很多微觀世界的鏡頭:小動物、一草一木的細節、紋路、肌理。我們從未這樣專注而細心地凝視過那些與我們共存於這個世界的生命。透過錫蘭的攝影機,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粗糙,以及逐漸喪失的耐心。
錫蘭營造的聲音世界也讓我迷醉,他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裡將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聲音提取出來,加以誇張,給我們熟悉的陌生感。水滴在火爐上被炙烤蒸發的聲音,大自然裡面動物的鳴叫聲,遠處隱隱約約人的喊叫聲……鳥啼蟲叫,風聲雷鳴,這些原本被我們在日常中忽視的聲音,在影片中被提煉出來。它們幫我打開了記憶之門,讓我想起已經淡忘的歲月。
通過錫蘭的電影,會發現我們還有一個故鄉遠在他鄉,它也解答了我的疑惑:在資本主義的柏林一定有人看懂了我的《小武》,他們在我的電影里同樣可以遭遇鄉愁。(原文載於《中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