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柏林短片國際電影節高校之光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柏林短片國際電影節高校之光

發布時間: 2022-12-15 02:38:17

①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獎項設置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到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羅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標志物是一隻抬起手臂向人們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像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而成的,自1951年開始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並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② 2022年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

《阿爾卡拉斯》《小說家的電影》《雙刃劍》等。

北京時間2022年1月19日,第72屆柏林電影節公布主競賽單元入圍名單,本次入圍影片有18部。弗朗索瓦·歐容、克萊爾·德尼、洪常秀、保羅·塔維亞尼、德尼·科泰、尤里西·賽德爾、潘禮德等名導們的新片都紛紛入圍。

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72屆柏林電影節頒獎典禮於2022年2月16日舉行,本屆回歸以線下活動為主的活動和放映形式。

2021年10月,柏林電影節官方宣布,導演、編劇、製片人M·奈特·沙馬蘭擔任第72屆柏林主競賽評委會主席。[2]2022年2月15日,伊莎貝爾·於佩爾獲第72屆柏林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

2022年2月,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出爐。卡拉·西蒙憑借《阿爾卡拉斯》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洪尚秀憑借《小說家的電影》獲得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克萊爾·德尼憑借《雙刃劍》斬獲最佳導演銀熊獎,唯一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李睿珺《隱入塵煙》遺憾落選。

③ 第57屆柏林電影節

57屆柏林電影節
時間:北京時間2月8日至2月18日 頒獎地:主會場 Berlinale Palast

評委陣容
第57屆柏林電影節日前公布了評委會陣容,今年將有七位國際影星和電影專家參與第57屆柏林電影節,一同決定金熊與各項銀熊獎的歸屬。《計程車司機》的編劇保羅·施拉德將出任評委會主席,中國香港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將同巴勒斯坦女演員希亞姆·阿巴斯、德國老牌演員馬里奧·阿多夫、墨西哥當紅小生蓋爾·加西亞·貝爾納、美國影星威廉·達福,以及丹麥電影剪輯師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出任評委。

評委會主席:保羅·施拉德

作為導演,《美國舞男》是保羅·施拉德最為著名的作品,當然,施拉德更為著名的身份是《計程車司機》(1976年)的編劇,該片的劇本幾乎改寫了美國電影發展史。他與馬丁·斯科塞斯之後還成功合作了《憤怒的公牛》(1980年)和《耶穌最後的誘惑》(1988年),延續了這對黃金搭檔的輝煌。1978年,施拉德首執導筒推出影片《藍領》,1985年又執導了《三島由紀夫傳》,1991年,他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小說的影片《迷情殺機》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992年,他執導的犯罪劇情片《迷幻人生》曾參與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角逐。

評委

施南生

香港知名製片人、徐克的妻子施南生曾被美國權威業內雜志《綜藝》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50位電影人之一。由她監制的影片包括曾創造香港電影神話的《無間道》以及徐克的《七劍》。

希亞姆·阿巴斯

這位巴勒斯坦女演員同時也為電影創作劇本並曾任導演。2004年的《生生舞不息》和2004年的《敘利亞新娘》中,她充分展現了自己超寬的戲路。去年,由她主演的《天堂此時》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外,她還曾出演斯皮爾伯格的《慕尼黑》。

馬里奧·阿多夫

德國演員馬里奧·阿多夫曾出演過超過120部電影和電視劇,在德國是家喻戶曉的知名演員。他曾出演過德國著名導演施隆多夫執導的《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和《鐵皮鼓》、法斯賓德的《羅拉》和迪特爾執導的《羅西尼酒店》。

蓋爾·加西亞·貝爾納

他的銀幕表演處女作就是阿萊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利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愛情是狗娘》,這位墨西哥男演員的魅力自此一直在國際影壇閃光。巴西導演沃爾特·薩勒斯之後選擇他在《摩托車日記》中出演青年時代的切·格瓦拉,還曾主演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他主演的《睡眠科學》去年曾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他與伊納利度二度合作的新片《通天塔》也是今年奧斯卡獎的有力爭獎影片。

威廉·達福

威廉·達福位列當今口碑最佳的幾位美國實力派演員之一。他塑造過無數復雜、陰暗、內心糾結的角色,1980年,他憑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國之門》一鳴驚人,1986年在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中的表現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近年來,他在商業和藝術電影兩方面平均用力,在《蜘蛛俠》大獲票房成功的同時,他還不斷與科南伯格、拉斯·馮·特里爾、斯科塞斯等導演合作。

莫莉·瑪琳·斯坦斯加德

她曾擔綱丹麥知名導演拉斯·馮·特里爾迄今為止幾乎每一部作品的剪輯師,其中包括《醫院風雲》、《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狗鎮》以及《曼德萊》。

開幕片《玫瑰人生》

另據電影節組委會本周三發布的消息,法國「小鳥歌後」埃迪思·皮亞芙的傳記片《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將開啟本年度的「金熊」之爭。

在埃迪思·皮亞芙逝世近40年後,由法國投拍的影片《玫瑰人生》從追思和揭秘這兩個角度出發,重現了這位法國傳奇香頌女伶充滿激情的生平故事。該片由音樂錄影帶導演奧立維埃·達昂執導,瑪麗昂·歌蒂亞主演,「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將飾演發掘皮亞芙的伯樂。

生前,皮亞芙與讓·谷克多、瑪琳·黛德麗、伊夫·蒙當是好友,而她天鵝絨般高亢婉轉的嗓音以及獨特的舞台風格永遠與《玫瑰人生》、《不,我沒有遺憾》、《愛之頌》等經典香頌名曲被歌迷永遠銘記。在輝煌的舞台燈光以外,皮亞芙在其喧囂的一生中曾被指控謀殺、經歷獨子夭折的悲痛,以及兩次失敗的婚姻,並捲入了法國保衛戰……現年30歲的女演員歌蒂亞表示,即便皮亞芙並不是一位如此著名的歌手,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也絕對是電影的好素材,「不管你愛不愛皮亞芙,是不是了解她,你都會願意去看一看這位不凡女人的不凡故事。」

----------------------

柏林電影節的來歷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等

------------
又:
柏林國際電影節始於1951年,最先是出於美國文化政治的動機,讓西方世界的三條聯盟有更為廣泛的理念。在二戰結束後的第六年,柏林成為自由社會的樣板,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這一電影節就成為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英格瑪-伯格曼,薩提瓦伊提-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以及法國導演古塔德、特拉甫特和夏伯勒,都在柏林電影節中贏得了國際輝煌。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有一段很明顯的停滯期。1970年出現了公眾呼聲,但與越戰影片的出現並非巧合。1971年,除了傳統競爭以外,還開創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第一部蘇聯電影在該電影節參展,東德也參加了這一屆電影節。政治氣候發生了改變,兩德之間的各種協議紛紛簽署。從此,柏林電影節重新被定位,一方面它是國際電影製作的一面鏡子,另一方面它在東西方之間的政治文化方面起到一個橋梁作用。
有四位導演對柏林電影節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阿爾福雷德-鮑爾是奠基者;沃爾夫-唐納引入了改革,烏爾里奇-格雷格創立了論壇,莫里茲-德-哈德恩則是自1979年以來競爭機制、全景電影、電影回顧和兒童電影節和歐洲電影市場開創的功臣。
雷尼-辛特尼斯和柏林熊
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1988-1956)因為她的動物塑像而一舉成名。從柏林工藝學校畢業後,二十年代她的名氣急升,1931年她進入了普魯士藝術學院。由於國家社會主義的提升,1934年她被迫離開了學院,但二戰以後,她又重新得到了認可,有各種教學講座邀請她,獎項和榮譽紛紛踏至。而自1951年開始的為獲獎者頒發的的金銀熊像,正是在她的原創基礎上製作而成的。
電影節的金熊像雛形是雷尼-辛特尼斯在1932年設計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和其他各處那些歡迎來到柏林的大熊塑像一致起來。電影節的熊像原鑄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諾的諾阿克鑄制廠所擁有。他們曾與辛特尼斯有過密切的合作,至今仍在為電影節提供熊像。
皮爾-雷本和柏林電影節主題樂
為紀念柏林電影節50周年,電影作曲家皮爾-雷本譜寫了新的電影節主題樂。新主題樂強調了電影節的片頭,每部電影在播放前都要播出這段片頭。
雷本與法斯賓德合作多年,還與70年代的其他著名德國導演有過合作。如今他被認為是享有國際名聲的最為著名的德國電影作曲家之一。
皮爾-雷本早在1982年就有了為柏林電影節創作主題樂的想法。那時法斯賓德因為影片Veronika Voss獲得了金熊獎,為此雷本覺得應該給電影節一個音樂禮物,一個特別的主題樂。作品在1990年第40屆電影節為官方電影節所認可,自此每部在電影節放映的影片的片頭都要播出這段主題樂。

--------------------

第57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中國,王全安導演)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其他》
最佳導演銀熊獎 約瑟夫-希達(《波弗特》)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胡里奧-查維茲 Julio Chávez (《其他》El otro)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尼娜-霍斯 Nina Hoss(《耶拉》 Yella)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哈勒姆》
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 《牧羊人》 The Good Shepherd
最佳電影處女作獎 《Vanaja》導演:Rajnesh Domalpalli
阿爾弗萊德獎(敢斗獎) 《電子人也無所謂》 I'm a Cyborg,But That's OK
最佳影片金熊獎(短片) 《Raak》 導演:Hanro Smitsman 荷蘭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 《Decroche》 導演:Manuel Schapira 法國
《美》 導演:陳駿霖(Arvin Chen) 中國台灣/美國
終身成就獎 阿瑟·佩恩

④ 柏林電影節獲獎的中國電影

柏林電影節獲獎的中國電影有:三個和尚、鷸蚌相爭、紅高粱、晚鍾、本命年、阮玲玉、香魂女、喜宴、紅粉、女人四十等。

1. 三個和尚

導演:徐景達/馬克宣

片長:20分

參賽時間:1982年

榮譽:第32屆柏林電影節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銀熊獎。

2.鷸蚌相爭

導演:胡進慶

參賽時間:1984年

榮譽:第3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短片獎銀熊獎。

3.紅高粱

導演:張藝謀

片長:91分

參賽時間:1988年

榮譽: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4.晚鍾

導演:吳子牛

片長:90分

參賽時間:1989年

榮譽: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銀熊獎。

5.本命年

導演:謝飛

片長:107分

參賽時間:1990年

榮譽: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傑出個人成就獎銀熊獎。

6.阮玲玉

導演:關錦鵬

片長:154分鍾

參賽時間:1992年

榮譽: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屆最佳女演員獎銀熊獎(張曼玉)。

7.香魂女

導演:謝飛

片長:105分

參賽時間:1993年

榮譽: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8.喜宴

導演:李安

片長:106分

參賽時間:1993年

榮譽: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9.紅粉

導演:李少紅

片長:110分鍾

參賽時間:1995年

榮譽: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視覺效果獎銀熊獎。

10.女人四十

導演:許鞍華

片長:101分鍾

參賽時間:1995年

榮譽: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屆最佳女演員獎銀熊獎(蕭芳芳)。

⑤ 關於柏林電影節

金熊獎就是最佳影片獎,銀熊獎是第二大獎——評委會獎。金獅獎是最佳影片獎。

⑥ 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

1、最佳影片金熊獎(Golden Bear for Best Film)

金熊獎是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2年,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金熊獎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熊獎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金熊獎獎杯雛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於1932年設計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從1961年開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變為左臂。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金熊獎。

2、評審團大獎銀熊獎(Silver Bear Grand Jury Prize)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又名評委會大獎銀熊獎,舊稱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於1965年設立,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僅次於最高獎項金熊獎的二等獎。

3、最佳導演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導演銀熊獎,於1956年設立。

4、評審團獎銀熊獎(Silver Bear Jury Prize)

評審團獎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5、最佳主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Leading Performance)

最佳主角銀熊獎,又名最佳主演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6、最佳配角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最佳配角銀熊獎,於2021年設立。

7、最佳劇本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最佳劇本銀熊獎,又名最佳編劇銀熊獎,於2008年設立。

8、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於1978年設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柏林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一般指柏林國際電影節

⑦ 你知道哪些知名的國際短片電影節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

長春電影節 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

⑧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都有哪些藝人獲得獎項

每一屆的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都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在2月16號,這次第七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各大獎項也隨之公開

西班牙女導演卡拉西蒙在柏林電影節奪得最佳影片的金熊獎,所憑借的是她拍攝的這部影片阿爾卡拉斯,這部電影主要描寫的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一個果農家庭,由於土地被徵用,而被驅逐威脅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女性電影人接連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獲得的最高獎項,卡拉西蒙是一位80後,年紀輕輕,未來不可限量

另外,還有非常多的獎項,法國導演克萊爾德尼他拍攝的影片雙刃劍獲得最佳導演獎,柬埔寨的潘禮德憑借他的影片一切安好,獲得藝術貢獻獎,我值得一提的是,庫爾勒資訴小布希的編劇萊拉斯蒂勒最佳劇本獎

除了這些獎外,還有一些沒有獲獎的導演和影片,並不是因為不好,也許是當時評委的喜好或者各方面的因素,那麼我們也期待以後會有更多好的影片呈現給全世界

⑨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洪尚秀與女友金敏喜頒獎禮秀恩愛

德國柏林當地時間2022年2月16日,第72屆柏林電影節閉幕紅毯,韓國導演洪尚秀(Hong Sang-soo)、女星金敏喜(Kim Min-hee)現身。

M·奈特·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濱口龍介(Ryusuke Hamaguchi)等主競賽評審團現身。

韓國導演洪尚秀憑《小說家的電影》(The Novelist's Film)獲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卡拉·西蒙(Carla Simon)憑《阿爾卡拉斯》(Alcarras)獲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

柬埔寨導演潘禮德(Rithy Panh)憑《一切都會好的》(Everything will be OK)獲主競賽單元藝術貢獻獎。

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如下: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熊獎:《阿爾卡拉斯》卡拉·西蒙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小說家的電影》洪常秀
評審團獎銀熊獎:《寶石長袍》 娜塔莉亞·洛佩茲·加拉多
最佳導演銀熊獎:克萊爾·德尼《雙刃劍》
最佳主角銀熊獎:梅爾滕·卡普坦《庫爾納茲訴小布希》
最佳配角銀熊獎:勞拉·巴蘇基《過去,如今和之後》
最佳劇本銀熊獎:萊拉·斯蒂勒《庫爾納茲訴小布希》
特別藝術貢獻銀熊獎:潘禮德《一切安好》
特別提及銀熊獎:米夏埃爾·科赫《三個冬天》

短片競賽單元
短片金熊獎:《樊籬》Anastasia Veber
短片評審團銀熊獎:《星期日早晨》Bruno Ribeiro
短片特別提及獎:《半島之鳥》和田淳
柏林電影節選送歐洲電影獎短片:《播星者》路易斯·帕提諾

奇遇單元
最佳影片:《穆欽巴赫》魯特·貝克曼
最佳導演獎:西里爾·施布林《動盪》
評委特別獎:《星期五見,魯濱遜先生》米特拉·法拉哈尼

GWFF最佳長片首作: 《太陽》Kurdwin Ayub

紀錄片單元
最佳紀錄片:《緬甸日記》緬甸電影共同體
特別提及:《No U-Turn》Ike Nnaebue

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 :伊莎貝爾·於佩爾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主競賽:《萊昂諾拉·阿迪奧》保羅·塔維亞尼
奇遇單元:《昏迷》貝特朗·波尼洛
全景單元:《貝蒂娜》Lutz Pehnert
論壇單元:《超自然》喬治·雅科梅

新生代兒童單元
水晶熊獎:《喜劇女王》桑娜·倫肯
特別提及:《安靜的女孩》寇姆·拜爾里德
評審團大獎:《安靜的女孩》寇姆·拜爾里德
評審團特別提及:《夏布》Shamira Raphaëla
水晶熊最佳短片獎:《無瑕》Emma Branderhorst
特別提及短片:《盧斯與岩怪》Britt Raes
評審團最佳短片:《鹿》Hadi Babaeifar
評審團特別提及短片:《Vancouver》Artemis Anastasiadou

新生代青年單元
水晶熊獎:《阿莉絲》克萊爾·維斯寇普、尼古拉斯·范·赫梅爾利克
特別提及:《保持清醒》傑米·西斯利
評審團大獎:《善良的心》Olivia Rochette /《布局》法爾哈特·沙里波夫
水晶熊最佳短片獎:《誕於大馬士革》Laura Wadha
特別提及短片:《這兒沒東西看》Nicolas Bouchez
評審團最佳短片:《再見,傑羅姆!》Adam Sillard/Gabrielle Selnet/Chloé Farr
評審團特別提及短片:《藍雜訊》Simon Maria Kubiena/ 《蒂納什》Tig Terera

德國電影單元
大獎:Rebana Liz JOHN《僅限女性》

發展單元
「夥伴」獎:《Kurinji》Payal Sethi/《She makes and unmakes》Jonas Bak
榮譽提及:《Traces of the Phoenix》Jide Akinleminu
國際藝術電影獎:《Girls Will Be Girls》Shuchi Talati
EURIMAGES製片獎:《My Favorite Cake》Behtash Sanaeeh、Maryam Moghaddam
VFF天才獎:《Girls Will Be Girls》Shuchi Talati
萬事達天才軌跡獎:Ammar Aziz 少女防xin gqin 項目;Laura Helena Bermudez Mesquita「第三電影院」;Shuchi Talati 「Bright Squad」

⑩ 為了拍這部同性電影,他身兼導演監制膳食導游,還落下了胃病

洪榮傑導演處女作 《無聲風鈴》 (2009)

編劇:洪榮傑

導演:洪榮傑

主演:呂聿來 / Bernhard Bulling


Q:Kantorates

洪:洪榮傑


Q: 為什麼選擇這個故事作為你的導演處女作?

洪: 在過去 10 年,我都在想拍電影的事。發現自己在電影方面可能有一點兒天分。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念設計學士學位,拍了一部 35 分鍾的短片。怎料這個短片入圍了柏林的一個電影節,後來我的畢業作品是一部時長一小時的短片,在香港發行。之後拿到獎學金,去美國芝加哥的藝術學院念藝術碩士,當時我拍了一部35分鍾的短片《窗外》(Buffering),然後開始編寫《無聲風鈴》的劇本。

Q: 你想表達什麼?

洪: 這是一個跨國戀的故事。我覺得身為香港人的好處,就是從小開始已生活在華洋聚居的文化中。後到美國,也受到很大沖擊,漸漸形成現在的風格。

在香港念書時,遇到了一位從美國回來的老師,他擁有很強的文化背景,和我們分享文化理念。我把學到的文化理論、差異等放在我的電影內。所以我拍攝的電影,除展示技術外,也包含了很強烈的文化意識。

Q: 資金來自哪裡?

洪: 我在瑞士時,找到一個當地的監制,替我尋找資金。這部戲的第一組資金,來自香港藝術發展局。我拿到這筆錢後,首先拍了瑞士的戲份。

拍完瑞士的戲份後,我剪輯了一個 teaser(預告)片段,並找到了其他資金。基本上,拍完香港的戲份後,資金都用完了。我花了三個月時間剪片,完成後我拿著粗剪版到瑞士申請資金並成功獲批。所以說,這部 戲的大部分資金,都是來自瑞士,主要在瑞士做後期。另外,三藩市的 Frameline(架線)電影節機構也有一筆後期製作資金提供。算來整部戲的投資為 50 萬美元 ( 即約 400 萬港元)。

Q: 自己編劇還是找人編劇?

洪: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 5 年前我在芝加哥念書時開始寫的。 當時故事分為男、女兩部分,但我畢業後,一起編寫劇本的同學退出了,故事剩下了男主角的部分,由我自己繼續發展。現在回想最初的劇本,真的是非常好看,可以說是一個傑作。我希望將來累積更多經驗後,可以再拍這個劇本。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劇本,已和當年的劇本有很大的區別。本來 這是一個香港和紐約的聯合製作,但因為我後來搬去瑞士,所以把故事的地點改變了。


Q: 執導電影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洪: 拍攝這部電影的最大困難,是開始時沒有人理會我。一部關於同性戀的電影、 新導演、沒有名氣、以往拍過的短片沒有什麼商業價值,只有一堆電影節的支持,這樣 的組合,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拿到商業投資的。

當年我做了很多傻事,就是花很多時間去尋找商業投資,詢問他們有沒有興趣。其實當年我尋找投資四處派發劇本後,已發現故事被很多人抄襲了。另外,也沒有人相信這個拍攝計劃。別人會跟我說,你是新導演,也沒幕前明星,真的不懂怎樣替你做。到了後來,我相信是我必須令其他人留下印象,不是靠明星。

所以說到底,你必須去接近那些有心去支持新導演的人。在香港,當年有幾位這樣的人,另外,也有一些專門支持藝術活動的基金,例如,來自瑞士的基金,大部分都是支持藝術活動的。

開拍前的最大困難是資金,正式開拍的困難,就是尋覓拍攝班底。相對於尋找資金, 組班是比較容易。因為當時我已准備所有資源,我很老實地和大家表示,我是有心沒錢。幸好我的攝影師聽到我的召喚,看過劇本後便同意合作。這個世界真的有一些人不在乎錢,但拍攝技術非常好。

在拍攝途中,最大困難就是身兼數職。我記得當時在瑞士開機的第一日,我是監制、導演、助導、膳食、導游,什麼都要幫,什麼都要做。我現在的胃病,就是當年在瑞士熬出來的。


Q: 作品的命運如何?

洪: 參加了柏林影展,我們共放映 4 場,都是全院滿座。我去過的電影節中,提問最聰明的觀眾,就是在柏林,然後是舊金山、都靈等。香港的情況則不同,發問的觀眾不多。這可能是因為故事比較個人化吧。我記得香港華納有位監制看完我的劇本後說,好像是看私人日記一樣。

現在已有多個國家發行,有些在戲院,有些推出影碟。

Q: 對你幫助最大的人是誰?

洪: 作為一個新導演,我是有點害怕和一些很有經驗的香港電影人合作,害怕他們會看輕新導演。 若他們真的看輕新導演,工作時不會和你交心,所以我特意在北京找了一位年紀和我相仿,但經驗比我豐富的攝影師。我們非常合拍,不論思想方法還是態度。當然,資金也很重要,但即使有錢,也需要一班有心人共同努力。


Q: 影響你最大的電影或電影人是誰,為什麼?

洪: 蔡明亮、阿爾莫多瓦、德里克·賈曼等,法國電影也是。蔡明亮的所有電影, 我也看了。我見過蔡明亮本人,覺得他很好。盛傳他不是一個容易打交道的人,但記得當年他在香港放映《天邊一朵雲》時,和觀眾說過,他不介意傳媒怎樣把電影包裝,甚至把它說成色情片,最重要是這種包裝能夠真的把觀眾帶入戲院。我覺得從一位這樣富有經驗的導演口中,聽到這種說話,對我的沖擊很大。將觀眾帶回戲院,是非常重要的事。

蔡明亮電影的鏡頭雖然很長,但看久了會發覺是很進取的,他的剪接也很厲害,在很多寂靜的鏡頭後突然會有人在唱歌,他很懂怎樣和觀眾玩心理,電影內的對比很好看。阿爾莫多瓦、電影內的女性角色也很好看,德里克·賈曼就更加是我的偶像。我覺得台灣導演影響我多於香港的導演。

蔡明亮 《天邊一朵雲》(2005)


Q: 對第一次拍片的青年導演,你有什麼樣的建議?

洪: 不要放棄 ! 我去過柏林影展轄下的新秀培訓計劃數次,第一次是個人身份,第二次是以《無聲風鈴》計劃的身份去,結識很多新朋友。很多時候,你也不知道認識了的人,什麼時候會真的幫到你。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付出真心,態度誠懇。當你遇到同樣級數的有心人,大家便會組合起來。

第三,不要高攀,不要一開戲便立即想找明星。不應催逼自己,要發生的事情始終會發生的。

說到底,都是不要放棄。我在柏林藝術學院作計劃的時候,別人跟我說要非常非常努力拍戲,我之後告訴他們,我一定會非常非常努力,因為我本身就是很努力的人。不過拍完《無聲風鈴》後回想,努力的程度和我當年想像,還要艱辛很多。可能當時的想法就是,你可以花 10 個小時去做的話,那我非常非常努力,肯花 100個小時,但實情是這種努力,花費的是幾千個小時的程度。不過你不放棄的話,必然是會有回報的。

文章來自 http://www.cinespot.com 動映地帶

洪榮傑 導演簡介:

生於1977年,香港導演,早年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設計,後赴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的電影、錄像及新媒體學系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

2000 年在校期間,他主力拍攝同性題材的短片。首部短片《有人》(Invisible People),獲香港IFVA 獨立短片比賽特別獎,並入圍柏林短片電影節。2001年作品《天使》(I am Not What you Want),獲比利時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03年,拍攝短片《窗外》(Buffering…),獲義大利都靈同性戀電影節表彰。

洪榮傑的首部長片為《無聲風鈴》,影片為中國及瑞士聯合製作,入圍 2009 年的柏林影展,其後於香港、舊金山等地的影展放映,並在香港公映。

2016年拍攝新片《造口人》。

Kantorates 簡介:

香港綜合電影網站《動映地帶》主編兼影評人,自1997年撰寫中英文影評文章至今,已有14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