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香巴拉泰國電影影評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香巴拉泰國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 2022-12-13 22:57:02

1. 求關於北京電影學院考導演系時影評的範文

一個人、一匹馬、一條山路;一堆火、一碗酒、一個郵包……這是一部以四川涼山木里縣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
電影《香巴拉信使》把一個馬班郵路鄉郵員艱苦孤獨的生活和工作鮮活地展現出來,真實再現了王順友的日常工作生活,並在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甚至乏味的生活中,精心塑造和挖掘主人公不平凡的精神境界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影片以恬淡朴實的鏡頭語言,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藝術細節,真實、細膩地再現了主人公全心全意為各族群眾服務的感人事跡,勾織出一幅各民族人民和諧生活的優美畫卷。
影片完全由非職業演員出演,他們多為王順友的同事、朋友和親人,他們質朴、自然、純真的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演員匯集了漢、藏、彝、壯、苗、羌、納西、蒙古共8個民族,是多民族團結合作的結晶。

有一種信念,沒有時刻地提醒,沒有高調地標榜,卻依然默默堅守;有一種堅持,沒有豐厚的回報,沒有贊許的目光,卻依然在路上……
《香巴拉信使》是一部主旋律的影片,以「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王順友為原型,塑造了一個普通鄉郵遞員王大河的形象。一個個餐風宿露的夜晚,一條條崎嶇泥濘的山路,王大河牽著駝滿郵件的馬,二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深山的郵路上。影片通過講述王大河在給一個藏族姑娘送去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展示了他工作的艱苦和孤獨,同時也表現了他積極的人生態度,無私的奉獻精神,塑造了一個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的形象。在王大河形象的塑造上,《香巴拉信使》並不是一味地講述其英雄光輝的事跡,而是全面的展示他的性格和生活,使整個人物更加真實,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從而也使其深入人心,感動觀眾。
《香巴拉信使》這部影片是圍繞王大河這個靈魂人物來建構的,其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來講述王大河在路上的情景,通過展示其工作的單調及工作環境的惡劣來表現人物性格堅強執著的一面。
影片一開始分別用全景、中景、近景三個鏡頭讓王大河的背影進入觀眾的視野,王大河牽著一匹馬,空曠的山谷,悠揚的音樂,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入了一個叫香巴拉的世界。然後通過鄉郵政局長、村民、鄉長、王大河的妻子和兒子對王大河的介紹,或者說是簡單的評價,觀眾對王大河就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他工作盡職盡責,身體不好,愛喝酒,一個月只在家待兩天,平時不愛講話,是一個怪人。隨後影片給了王大河一個特寫,他皮膚黝黑,一臉疲憊,王大河的形象正式進入觀眾的視野。通過這樣側面和正面的展示,觀眾將王大河的特點和形象合二為一,開始隨著劇情的發展去認識這個人物。王大河一從山裡回來就去到郵局,接到了新一輪的工作任務:一個是通知各鄉要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不許砍樹;一個是通知省送醫療下鄉,免費為白內障患者治療;還有一個任務,也是貫穿影片的一條重要線索,給一個考上大學的藏族女孩送錄取通知書,並將其帶到縣上。王大河在家裡短暫的休整,又拖著疲憊的身體上路了。路上他很少遇到人,只是牽著馬默默地走著,對於習慣於穿梭在大山中的他,想必對於周圍的美景也是無心欣賞地。影片在表現山路的漫長崎嶇方面,有兩個鏡頭應該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是王大河在出發的當天,走到一條繞山的土路上,影片有一個拉鏡頭,起初可以遠遠地看到王大河牽著馬走在半山腰的路上,隨著鏡頭拉成一個大全景,觀眾可以看到山谷中的河流,山體上裸露的黃土,王大河的身影漸漸遠去,大山中只有王大河形單影只的走在漫長的山路上,表現了王大河工作的孤獨,後面王大河習慣和馬講話就自然而然了。另外一個鏡頭是,在一個雨天,王大河穿著簡陋的雨衣牽著馬走在的山路上,山路土質疏鬆,他每走一步都有摔倒的危險,這時有一個全景的俯拍,仍然是那個孤單身影,艱難地冒雨走在山腰崎嶇泥濘的路上。這兩個鏡頭通過展現山路的難走,讓觀眾感受到王大河堅強執著的品格。影片中展現王大河險些跌落懸崖的一段把他工作的艱難辛苦推向了高潮,他在清晨的霧中趕路,一腳踩空滑到懸崖,只有一隻手拉著牽馬的繩子,另外一隻手還緊緊地抓著兩只小豬,緊張的場面和電影中的悠揚配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面對自然,人突然變得非常渺小,後來那匹叫「金龍」的馬,艱難地將他拉了上來,讓觀眾揪起來的心漸漸地平復下來,這時有一個王大河躺在懸崖邊的側面鏡頭,王大河的形象頓時又變得高大起來,在觀眾心中漸漸地放大,並被他那種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精神深深地打動。
影片除了表現王大河作為平凡英雄形象的無私和堅韌,還刻畫了他作為一個平常人的個人訴求,並通過描繪其淳樸可愛的一面,表現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從而使整個人物更加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也給影片增添了生動、幽默的氣氛。他在馬病的時候曾向鄉郵政局長抱怨要再給自己發匹馬,還用小聰明跟局長講條件。在帶考上大學的王雨生回縣城的路上,他被問到天天這樣走路難不難受,他不假思索回答「難受得很」,雖然有些埋怨,但為了讓大家能按時收到信,他還是堅持送信,只是簡單地認為「信我不來送,哪個來送呢?」此外,觀眾還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他可愛的一面,比如他在集市上詢問花椒的價錢的時候偷拿別人花生喂自己的馬;夜裡露宿山中的時候讀報紙給馬和小豬聽;到了村子裡為了把僅有的一張郵票發給一群小朋友中的一個,提問道「中國的首都在哪裡?」,在小朋友都回答上來的時候,他牽著馬狼狽地逃跑;在路上把別人托他稍的小豬弄丟了一隻,還跑去父親家「偷」來一隻賠給別人……這些情節都會讓觀眾忍俊不禁,也正是這些情節使觀眾看到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不再像以往的主旋律影片那樣只是一味地集中展現人物的英雄事跡,來烘託人物形象的高大,使觀眾產生一種距離感。
《香巴拉信使》在對王大河這一人物形象地塑造上,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被這個可敬又可愛的無名英雄深深地打動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主旋律影片的某種轉變,影片導演俞鍾作為新一代導演以其創新的思維模式,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主旋律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思路,在主旋律影片的觀眾日漸衰微的今天我們彷彿又看到了希望,相信王大河在路上的精神不僅讓觀眾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會使在路上的國產主旋律影片吸收到一絲新鮮的空氣,confer更加簡單的走下去。

2. 香格里拉紀錄片影評

《美麗中國2-香格里拉》以高清晰度方式拍攝,可以呈現豐富多彩細致的影象,全景圖敘述雲南香格里拉。

此處的飛禽的生活被攝入鏡頭——太陽鳥科已經著生綠色植物中尋食,紅腹角稚已經求愛,水果樹也吸引住短尾巴彌猴和大黑松鼠。

這兒無可比擬的飲食搭配標准足夠匹敵溫態雨林,神秘的雲南南邊亞熱帶的小型低地叢林里定居著中國最詭秘的野生動植物之一一野生植物亞洲象。

蝙顱蝠的棲息的地方一顆竹子 的內壁也被監控攝像頭記下來。滇南磨芋的極大卡羅拉釋放的氣味吸引住來腐屍蟲為它教給蜂花粉。

偏僻的無量山中定居著中國的珍稀動物一黑挖機加長臂 猴。而花草樹木出芽、樹技發展的畫面,用的是專業]的延時拍攝技術性,可以迅速地呈現一片山林的生長發育和轉變。

3. 求香巴拉信使觀後感!!

參加首映式和電影里主人公的原型,勞動模範鄉郵員王順友同志合影看完電影之後,我想作為一個在同一行業工作的人除了感動以外是不是應當再說點或寫點什麼。前幾年在看完同樣描述一個鄉郵員(步班)故事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以後,我寫了一篇文章登在中國郵政報上。文中提出在部分沒有正規公路,汽車難以通行的地方,鄉郵員能否使用兩輪或四輪越野摩托車(沙灘車,ATV)來運送郵件。當然在目前只有馬班和步班郵路的地方,即使用ATV也必須對部分地段進行修整,鄉郵員要經過特殊駕駛訓練才能上路,不過這比建設能通行汽車的公路費用要小的多。ATV目前國內有嘉陵和宗申的產品,國外埃及西奈半島遊客可以乘當地人駕駛的ATV去作沙漠游,英國郵政在道路條件差的農村用它來投遞郵件。如果用在道路條件非常艱險的高原地區,即使在對道路進行整修之後,現有ATV產品恐怕也要進行一些改進才能適應那裡的條件。領導常說我們現在還有多少步班和馬班郵路,甚至還有滑溜索過江送郵件的,要改變這種現狀當然不是靠郵政自己就能做到的。記得前幾年看報有一位雲南省全國人大代表說他要求中央財政撥款在少數民族地區修路未被接受,我們大家想一想,從縣城到鄉里都不通公路的地方應當是全國經濟最不發達地區。假如郵政的領導能與當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加強聯系,通過他們在全國兩會上請中央動用扶貧資金幫助那些至今從縣城到鄉都還沒有公路的少數民族地區修路。既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也解決了農村郵件投遞問題,減輕了鄉郵員的工作負擔。退一步說即使拿不到政府提供的修路錢,能不能向摩托車生產企業或其他與郵政業務來往較多的企業去進行公關宣傳,請他們出點錢來把路改成能讓ATV通行的山路。2006年我國企業廣告費總開支是2875億元,只要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去,就可以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你為扶貧出了力,可以在你的其他廣告里說某某公司無私援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把豐碑樹在全國人民心中嗎。

4. 誰可以告訴我香巴拉信使的介紹或者寫一些影評觀後感也行。

香巴拉信使的劇情簡介 · · · · · ·
一個人、一匹馬、一條山路;一堆火、一碗酒、一個郵包……這是一部以四川涼山木里縣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
電影《香巴拉信使》把一個馬班郵路鄉郵員艱苦孤獨的生活和工作鮮活地展現出來,真實再現了王順友的日常工作生活,並在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甚至乏味的生活中,精心塑造和挖掘主人公不平凡的精神境界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影片以恬淡朴實的鏡頭語言,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藝術細節,真實、細膩地再現了主人公全心全意為各族群眾服務的感人事跡,勾織出一幅各民族人民和諧生活的優美畫卷。
影片完全由非職業演員出演,他們多為王順友的同事、朋友和親人,他們質朴、自然、純真的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演員匯集了漢、藏、彝、壯、苗、羌、納西、蒙古共8個民族,是多民族團結合作的結晶。

影評

影片結束,朋友說,王大河好辛苦啊!

我在想,辛苦不辛苦,可能我們誰也不知道,知道的只有他自己。我想如果我是王大河,我會覺得很幸福,真的,能做個對別人有用的人,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看到影片中孩子們圍在他身邊的時候,那種幸福快樂的感覺是無法用金錢來換取的!金龍雖然去了,每個人都能理解這種失去戰友的痛苦,但是在影片的最後,他依舊和白馬金龍走在香巴拉的大地上,那種失而復得的感覺,難道真的不幸福?假如這個社會有千千萬萬個王大河生活在我們身邊,我們自己也是王大河,那麼這個世界,將達到完美!不過或許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情,大千世界,誰都有誰的價值觀,我們不能為了一些事情,丟掉自己的價值觀,就像我們身邊好多人,從這家大型國有企業離開,奔向自己的幸福,當然幸福的味道不一定就是甜的,我想那種味道是各式各樣的吧!

其實我只是想家鄉了,不是說那個烏煙瘴氣缺乏特色處處攀關系擺人情的小城市。我想的是大涼山,那裡有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江河峽谷雪山草甸,就像片子里的香巴拉。蒼茫大氣綿延起伏的山脈背後,往往是貧困閉塞卻真正世外桃源的鄉村,住著落後野蠻臟兮兮卻又豪爽耿直風情獨具的少數民族。提起家鄉,我總是又愛又恨。

今天跟朋友聊了太多旅行的話題,想起西南心裡癢癢,於是隨手打開頁面找到了這部電影。早就知道,但一直沒看。那樣的山地那樣的小鎮,看到那些似曾相識的裝束,聽到那些熟悉的腔調(少數民族尤其彝族說漢語,我們稱之為『團結話』),瞬間覺得心安。順便說一句,片子的配樂很好聽,一段女聲唱的歌(藏語?)聽來很舒服,我老是迷這種民族小調。總笑雕哥有強烈的故鄉情結,其實自己何嘗不是呢。

對於美景,我向來沒啥免疫力。記得在瀘沽湖鎮曾經遇到一個護林員,他的工作大致就是每天巡視湖周邊的山林,以防範盜獵盜伐以及山火之類的危險。當時的我們大叫,這簡直就是天天過著環湖徒步的神仙日子,多浪漫。——片子把我拉回現實,終於認真想過這其間的艱辛,承認他們的不易。老實說怕是沒有誰想要過王順友這樣的生活,雖然木里風景很美,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那裡騎氂牛看草甸和雪山。

特意Google了一下:孤獨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投遞員王順友(影片主人公原型)的一種生活常態。每送一次郵件需要半個月,在這段時間里自己跟自己的歌聲打交道,跟身邊陪伴他的馬打交道,這種「孤獨」,是讓人尊敬的。因此他被評為全國勞模,也曾於2005年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記得有年他還被請到了央視春晚的舞台。在涼山這樣封閉的地方,也算紅人一個了。小地方總是八卦多,於是聽說他最初偶然被上級發現,而後塑造成為典型模範的經歷,現今的他似乎不再在郵路上跋涉,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在成都買了房子安享生活。

我無意去評說王是如何評上勞模以及那以後的生活,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感動之餘,注意過:「還有25位跟老王一樣的郵遞員,勤懇地穿梭在這條郵路上。」

每年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都會放一些國內的主旋律電影.今年的《香巴拉信使》也是這種類型。看了後, 使我回想起最近去雲南山裡的經歷。 那裡景色很美, 人很淳樸,生活很簡單。 這部電影也給我這個感覺。 每個演員都是非專業演員演自己熟悉的角色,所以 演的都很真實。 但相比之下, 劇情有點誇張, 把王順友經歷的所有困難放在一次旅途當中。這樣描寫也太苦了, 還有誰會去那裡當郵差呢?

雖然是早晨九點半的放映時間,也不是參賽的電影, 還是有不少人來看。 電影結束後聽到不少掌聲。製片人, 一位中年婦女, 在電影院外面致謝。 有兩個紐約客還追問製片有沒有找到北美發行人。

我想我原來是不會怎麼關注這類電影的,直到偶爾一次看到了「音樂之聲」對這部電影的介紹,完全從音樂的角度詮釋。
聽著動人心弦的音樂,看著純朴卻又美麗的畫面,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其實我並沒有完整的看過,只是伴著它的介紹,我了解了整個劇情,了解了導演和作曲的心聲,以及他們想要告訴我的一切。
哦,你沒有看過,你沒有聽過,如果你不願意去欣賞它,那你一定是因為沒有聽過裡面的音樂。
我聽著作曲緩緩道來他創作的每一段樂曲,訴說他的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所表達的那個心地善良的信使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那麼的努力,那麼的努力。
高亢的民歌女聲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地方。。。
曼陀鈴告訴我們信使一個人孤單的旅行。。。
歡快的法式波爾卡告訴我們他的生活也有幽默也有快樂。。。
口琴、小提琴交錯出他執著的信念。。。
當他踩空將要掉下山崖的死後,作曲自創的烏瑪歌,那種天籟般的女聲,猶如天使伴隨身邊,告訴你無論如何,希望總會不會離開。
他心愛的老馬「金龍」跌下山坡,摔斷了腿,他親手用刀給它解脫,可是卻心碎的無法自己,吉他淡淡的響起,沒有過度的煽情,靜靜地只是讓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感受信使此刻的悲傷。
只是他在篝火旁放聲痛哭的時候,小提琴才響起,表達那種深深的哀傷。
還有很多很多音樂與畫面共同表達的故事。。。
隨著情節的展開,音樂層層鋪開,我們或喜或悲,雖不是劇烈的情緒波動,正如音樂一直那麼悠揚,沒有壓迫,卻有感動。

前天看了產自好萊塢的努力學功夫的熊貓阿寶的表演——俺幾乎一年只進一兩次影院,今年第一次就獻給了他;而今晚則在cctv6看了這部國產數字電影,被定位為藝術電影的香巴拉信使。
看panda學打架,我雖然跟著觀眾一齊笑個不停,不過出了電影院就沒啥笑的慾望了,也就是看了個聲色俱佳動畫版的老式成龍電影罷,但也期待接下來的x部續集繼續讓我們開心地笑。聯系今晚看的這部香巴拉信使,兩部片,感覺是來自兩個世界。
那距離,正如片中人物生活的世界與好萊塢人生活的世界,這么遠。甚至兩部片的意義也是毫無牽涉,各有特色。如果硬要我說出,我為什麼把這兩部片扯到一起瞎掰,我只能回答,在短短3天內就看了兩部南轅北轍然則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片,這本身也許有某些深層的意義。
最淺層的意義,是映射出我自己的「兼容並包」的口味,以及這種「生冷不忌」的我的社會屬性。如果用些有審美意味的詞下判斷:好玩的、好笑的、快節奏的、畫面精良的、虛擬的作品,我能接受;寫實的、鄉土的、緩慢的、質朴的、宏大的作品,我也能接受。這些詞背後,是我個人避免不了的文化背景帶來的審美哲學的烙印或者是局限性。我會被香巴拉信使這樣的片感動,首先因為我對鄉土世界是有感激和理解的,我的父母來自這個世界,我不斷地被他們帶回這個世界,且城市生活-鄉村生活的反差也使我對後者產生理想主義的嚮往之心;我會被熊貓耍功夫逗樂,則是因為我在生活中從小就得到現代都市的虛擬符號的慰藉,對卡通動漫的認同和情感早就內化於個人觀念之中。從社會分類來看,我是吊著70後尾巴的八十後,我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城市小孩,我是城市移民的第二代,我是從貧乏年代轉型入物質信息極大豐富年代的受益者,我是……
以上是把我自身作為一個觀影者,一名個案人物進行的初步分析。從這種分析中,有血有肉的人物被抽象為社會分類的一部分,繼而被抽離為文化闡釋的符號,觀察這樣一些「符號」,對電影工業流程中定位觀眾類別並設計故事情節、電影定位,我想無疑是有意義的。但對作為整體的社會,對作為整體的文化,對理解社會、文化、民眾、道德等等,有無助益?
當下的不少媒體作品(顯然,新聞報道和電影電視都存在寫者的「創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謂「作品」)存在的一種特性是,善於把握觀眾定位,由此創作適合各階層、各類別受眾口味的作品,於是報紙、雜志、電視劇、電影等都分出了三六九等。而在豆瓣上受熱評追捧的,很多便是八十後口味的作品,不符此類口味者,則被以「雷」、「糾結」、「bh(biaohan)」等標簽定位——作為有能力消費大量媒體作品社會群體,他們的口味對媒體市場的意義不言而喻,因此被批為「雷」的作品類型,確實是創作者的「雷區」——盡管小心翼翼,還是不時被炸得人仰馬翻,甚至讓某些牛人晚節不保。
扯遠了,回過頭看看香巴拉信使。這部片的本色演出痕跡明顯,看得出製作群是很用心地利用這樣的方式,並力求不用力過猛。我是含著眼淚看完這部片的,而間中不時忍俊不禁地笑起來。這樣的電影,力量來源於其根植於真實,「如果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得不夠近」,但僅僅貼得夠近未必能拍得足夠好。貼得太近就只能看到局部,把局部放大為真實的整體,那頂多是「匠人」所為;要貼近整體的真實是需要更多的觀察與思考的。我不知道導演和製作群為拍攝這樣一部電影花了多長時間,從人類學田野的經驗來看,能讓受訪對象在采訪者面前盡可能真實地袒露自我是需要相當的時間和感情投入的,更何況還要讓他們在攝像器材面前虛擬發生在他人或異地的事情,即使這些事件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亦是在過去的時空中。當地人成為表演者後,如何調整自我意識融入情節,這在個體心理上、文化上都是復雜的過程。如果有人對個體認知觀念在圖象攝錄前後的變化感興趣,我想,重走這電影拍攝經過的地方、認識參加拍攝者、體驗他們的觀念和心理在拍攝前後的變化,會是很有意義的影視人類學個案。
電影著眼的地點是現代道路尚未觸及之處,也就是離國家觸角稍遠的地方,這種相對現代社會運行更為自足、穩定的地區,是城市人極為感興趣的,而故事展開的自然環境是如此宏麗、優美、超凡脫俗、人跡罕至,更是城市人所嚮往的。電影的觀者多數位於城市,讓他們跟著一位牽著馬的郵差,體味他的生活、情感,郵差在鏡頭下展示他生存的社會網路、交際禮儀、人情世故,以及他細膩的激情、深沉的感動、頑強的意志、善良的品性,首先是富於新鮮感或鄉土的親切感,其次是因其純凈自然的常態而充滿人性人情之美。看完後回想起來,或許正是在這樣孤絕的狀態,人的極限與常態才如此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尋常看來是自然而然的感情,被這兩種種狀態的結合放大、照亮,深深打動無法真正參與主角生活、進入主角生活的世界的觀者。
情節在主角及其接觸到的人們當中暗暗起承轉合,戲劇性起伏的段落不在他孤獨地垂於生死一線之處,而是在人們與他不斷地對話之中,與其說是人與人的交流、感情推動劇情發展,不如說是人與人的交流、感情就是劇情的一切。從人物自身來看,情節在影片中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是根據真實人物的人生改編的電影,片中情節不過是他人生度過的每一天的濃縮,是為了使我們更直觀生動地理解主角的人生和人性而勾兌調和的雞尾酒,故最重要的是他性格與行為背後,使他成為「今日之我」的那個世界,電影被名以「香巴拉」——藏語中極樂園、人間仙境之意,顯然製作者們對主角生活的這個世界的文化、歷史、人性,是充滿稱頌崇敬之心的。
也許電影的本意是通過郵差行過的許多次郵路中的一次,提煉出郵差作為普通人的不平凡人生,贊頌人性、道德的感人精神。而選取這樣一個多元族群聚居、地理環境多樣的地域作為電影背景(也是人物原型真實生活的背景)本身,便已使這部作品增添了更為厚重的文化意涵。
當我們把電影中記錄的世界視為整體,這個距離熊貓阿寶無比遙遠的世界,這個距離互聯網無比遙遠的世界其實是在向我們這些觀者靠攏:劇情的主線是郵差歷經波折讓山裡的一個女孩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走出高原去念大學;郵差自己在山裡過夜,念的那份報紙是人民日報;郵差給鄉府送文件,傳達的是國家政府的意志;女孩在結婚當天收到錄取通知書,這一矛盾是由鄉長出面解決。最後傳統的道德和禮儀與國家的意志與操控之間的矛盾和結合,都是在郵差這一維系兩者關系的「小人物」身上得到緩和、獲得超脫。這樣一個地區的郵差,甚至擁有比國家的代言人——地方政府領導更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一方面來自於他同為「公家人」的職業身份,另一方面更來自他自身既屬於地方民眾又屬於國家機器的「螺絲釘」的「閾限」式身份。不僅在僻處國家邊緣地帶的山區,這些「螺絲釘」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在整個社會的無數角落,這些多重身份的平凡人,都於無聲處扮演著社會維系者、潤滑劑的角色。他們或多或少認同傳統道德,理解國家存在對於社會的重要性,更理解社會運作的傳統規則如何作用於當下社會,上通地方官員,下連平民百姓,上有家族責任下有兒女早熟,他們既務實又執著,也許有點小聰明,貪點小便宜,但我們的社會總是少不了他們。
如果用國家的標准評判他們,可說的評語比這部電影就少多了;如果用文化的規律理解他們,則這部電影承載的還只是無數個案的局部。
這樣的電影,用迎合受眾口味的三六九等來定位,顯然還是符合豆瓣人群的審美的,不過如果僅僅以個人趣味、私人情感看它,似乎不足以理解它的內涵。也許我又在過度闡釋、自說自話,只是,想從這部片探討,電影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現實、承擔現實,並且,發現真正的美。
寫得很雜亂無章,而且這么長,估計耐煩看的人不多。是為記。

5. 香格里拉紀錄片觀後感

香格里拉看完了,莫名的感動,純凈的讓人不知用什麼來評價,心靈的凈土,美的純粹,與神最接近的地方。

去到那裡我感覺心也會被凈化,讓人羨慕的神仙眷侶,天、地、人、山、水融為一體,質朴而努力的人們,無法想像轉山時在高原上要走好幾天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之前有過徒步25公里的體驗,走完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這也許就是心中有信仰,所以腳下才有力量吧,為使命做事,為自己想要的目標去做事,才不會感覺辛苦。

其實,香格里拉是詹姆斯虛構的一個地方,靈感來自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從1924到1935年在雲南省西北部探險期間留下的文字和照片,所以那時很多西方人來到中國,發現了瀘沽湖、摩梭人、玉龍雪山等等的勝地,都以為找到了香格里拉。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香格里拉,是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它以前的名字叫「中甸縣」。1996年,雲南政府開啟了尋找香格里拉的考察,一年後,在迪慶州府中甸縣宣布:舉世尋覓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慶,五年後的2001,經國務院批准,中甸縣正式更名為香格里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