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山行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山行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2-12-10 11:57:57

1. 紀錄片電影可以參加哪些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中國人獲獎情況: 第46屆最佳影片金獅獎(侯孝賢)《悲情城市》 第49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
最佳女演員(鞏俐)《秋菊打官司》 第51屆最佳男演員(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56屆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一個都不少》
最佳導演獎(張元)《過年回家》 第58屆評委會特別獎(伍仕賢)《車四十四》 第59屆聖馬可最佳影片獎(田壯壯)《小城之春》
特別關注獎(陳果)《人民公廁》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斷背山》 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賈樟柯)《三峽好人》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色.戒》
地平線單元紀錄片獎(賈樟柯)《無用》 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終身成就獎 (吳宇森)《赤壁》 《碟中諜2》《英雄本色》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獅獎 蔡尚君《人山人海》 最佳女主角 葉德嫻 《桃姐》

2. 世界各地的電影節有哪些

A級國際電影節: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有先後之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註:1.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世界各地,各種電影節數目繁多,不勝枚舉,但是從電影節的規模,參展電影的層次,參加電影節的演員陣容,只有以法國戛納電影節為首的這11大電影節能夠達到國際A級標准。2.電影大獎和電影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概念混淆,一般電影節都會設立相關的獎項,如:金棕櫚獎、金熊獎、金獅獎等。但除了評獎之外,電影節還會舉辦以交流為目的的其他相關活動,持續時間一般較長。而單純的電影大獎(更確切地說是區域性電影大獎)主要以評選為目的,多限於一定國家或地區的電影,以鼓勵本國電影發展,主要通過影展的形式舉行,如奧斯卡金像獎、歐洲電影獎等(也不排除一些由最初的區域電影大獎發展成後來的國際電影節的情況)。當然不管是電影節和電影大獎,它們的重頭戲都是最後的頒獎晚會。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festival-cannes.com/

電影節中的王中之王,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可以說是最好的主流電影節.每年五月份舉行, 為期兩周左右,幾乎所有的獲獎影片日後都成為經典。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戛納國際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將電影作為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戛納國際電影節通過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能立即介紹給世界觀眾,還提供了電影創作者與買主接觸交流的機會。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影片評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berlinale.de/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歐洲電影文化的又一聖地,近年勢頭有些下降,每年春季舉行,已經舉行了五十屆。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主要獎項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labiennale.org/en/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每年秋季舉行,為期兩周。1932年8月6日由貝尼托*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促進電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後來人們稱之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取消「墨索里尼杯」,增加了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這個電影節除評選和獎勵優秀影片外,還放映大量觀摩影片,其中包括在其他電影節上得過獎或未入選的影片,舉行各種討論會、紀念活動,開辦電影市場等。同時也會吸引遊客到威尼斯觀光,這個電影節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個主題。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sansebastianfestival.com/

西班牙第一個、也是該國最大的國際電影節(全稱為:多諾斯蒂亞·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歐洲重要的電影節之一,也是拉美電影很好的展示場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1953年創辦,每年一次,原在9月舉行,1961年至1972年改為6月或7月,1973年以後又恢復在9月,為期10天左右,地點在海濱地市聖塞巴斯蒂安。開始兩屆只有西班牙語電影參展,以後影響逐漸擴大,現已成為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主要獎項有「金殼獎」、「銀殼獎」。1959年有「珍珠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導演、男女演員、攝影等。此外,還有評委會特別獎、國際評論獎,聖塞巴斯蒂安城市獎等。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tiff-jp.net/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miff.ru/

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59年創辦。兩年一次,1999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7月舉行,1979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60周年,改為8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主要活動項目有:①由 3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②舉行會外映出和專場映出;③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④舉辦回顧展;⑤開設電影市場。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3種。1969年起取消大獎在,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iffkv.cz/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第1屆)至1949年(第4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1950年(第5屆)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斗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cairofilmfest.com/

非洲最大的電影節之一,由埃及電影作家和評論家協會主辦。創建於1976年,每年一屆。原為非競賽電影節,是世界上三大非競賽電影節之一,從1991年起增加了競賽單元。它規定參賽片必須不帶政治色彩,不得在 其它電影節上放映過.設大獎「娜妃蒂之金像獎」授予最掛故事片、最佳紀錄片和最佳短片,「娜妃蒂之銀像獎」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娜紀蒂之銅像獎」授予有特殊價值的影片。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siff.com/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國際製片人協會同意的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政府主辦,上海國際電影節組織委員會承辦。上海國際電影節,目前中國尚可稱得上電影節的,每兩年舉行一次.對於熱愛電影的人是一次難得的觀影機會.如何更加國際化,減少非電影因素對電影節的影響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電影節的主要活動項目有:(1)進行故事片比賽;(2)組織會外放映;(3)舉辦各種專題電影展覽;(4)召開藝術研討會;(5)舉辦影片交易活動等。設「金爵獎」為最高獎項。上海國際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每兩年一屆。電影節宗旨是:增進各國、各地區電影界人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ffm-montreal.org/

1977年由魁北克省文化事務部在蒙特利爾市創辦首屆非比賽性電影節,次年起改為比賽性。該節每年8~9月之間舉行,為期10天左右,主要目的是鼓勵各國影壇人士間的往來,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並使蒙特利爾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場地。主要活動有:故事片和短片比賽、故事片和短片會外映出、每屆舉辦一個國家影片的專場映出、專業人員的觀摩性映出、本國影片專場映出、美洲影片專場映出、表彰新老電影工作者大會、舉辦回顧展、召開研討會、開辦國際電影市場、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蒙特利爾電影節,地處加拿大法語區,藝術電影的又一集散地,同時也是中國電影重要的海外展示場所.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官方網站:http://www.mardelplatafilmfest.com/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
太多了
具體去下面的網站看吧!http://bbs.mac418.com/read.php?tid=31880

3. 中國哪些電影節有短片獎

在第39屆鹿特丹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頒獎禮中,中國年輕導演應亮的《慰問》與來自美國和塞內加爾的兩位導演一起得到老虎短片獎。鹿特丹電影節一直相當重視其短片單元,本屆影展共有210部短片作品,而競賽單元則收入31部作品。
日前,英國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由中國導演傅靖生、攝影師門曉燕創作的紀錄片《幸福的藏羚羊》獲電影節最佳短片獎。
《幸福的藏羚羊》影片全面展示了藏羚羊面臨的生存威脅,以及中國政府在可可西里設立野生動物保護區、為藏羚羊等珍稀動物架設遷徙通道、打擊偷獵等鮮為人知的真實畫面,同時大力呼籲公眾保護藏羚羊,抵制藏羚羊羊絨製品的非法貿易。
《幸福的藏羚羊》在電影節播放後得到了廣泛好評,主辦方邀請了中國西藏自治區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嘎等相關人士,介紹中國的藏羚羊保護情況。才嘎和反偷獵警員代表羅延海、木瑪扎西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他們表示,來英國參加電影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藏羚羊,進而共同保護這種珍稀野生動物,讓它不會面臨消失的厄運。
本屆電影節以「記錄真實的世界」為主題,展映紀錄片約120部,「環境」、「中國」和「城市」是本屆電影節的三大主要內容。電影節期間還推出了題為「我們的空間:城市」及「我們的空間:荒野」兩個重要論壇,邀請中國城市規劃專家和參展紀錄片導演與英國同行就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電影節的紀錄片展映活動還將移師倫敦,並前往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巡迴放映。
目前正在荷蘭舉行的第3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傳來消息,中國青年導演應亮的《慰問》(英文名:Condolences)獲得了本次電影節短片獎。與他同獲這個獎項的還有來自美國和塞內加爾的兩位導演。
《慰問》片長19分鍾,呈現了五年前發生在四川自貢一場車禍後的慰問過程。
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短片《水杯》
這其實是一種人性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差異,有的人總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壓制別人,卻永遠不懂,有些事物終究是無法遏制的,正如成長一樣。英國Mofilm影視製作公司的老總看完突發這樣的感慨。
整個片子創作思維緊緊的圍繞著「誰和諧誰」的主題,孩子不是孩子,成年人不是成年人,其實只是代表兩個階層所看到的一種和諧的差異,而所有的這些思想都在隨著孩子和成年人之間的矛盾在被無限的放大化,以至於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面,甚至是政治。百事公司的總裁如此評價。

4. 請問大佬有歸途列車2009年上映的由陳素琴主演的百度網盤資源嗎

《歸途列車》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0uaWzVxDSOvf7NTKp5NNcw

提取碼: we3f

1990年,家住四川廣安區回龍村的張昌華(張昌華飾)和陳素琴(陳素琴飾)兩夫妻為了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日子,也為了讓張琴(張琴飾)和張陽(張陽飾)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擺脫像他們一樣在農村的艱苦生活,毅然離開一對幼年的雙子女去廣州打工。他們辛苦的賺錢往家裡寄錢,幾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團聚一次過一個年。平時只能姥姥生活的姐弟對他們早已產生了生疏感和冷漠。但女兒張琴像很多這個年紀的叛逆少年一樣,不聽勸告毅然退學,重蹈了父母的覆轍,從村裡離家去廣東打工……

5. 國際上都有哪些知名的電影節每個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名字

國外知名電影節及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奧斯卡金像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近年來提名較開放,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獎項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中國————————————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獲得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類於國際A類電影節。每年6月,這個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都將如約而至,帶給您一場盛大的電影視覺體驗。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中國北京國際電影季(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
中國長春電影節——1992年創辦,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與中國電影華表獎隔年舉辦。
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台北電影節——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獎杯採用天安門華表造型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國內唯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創辦於2001年,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英國愛丁堡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英國倫敦電影節(London Film Festival):
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The Festival of the 3 Continents):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Tori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瑞典斯德哥爾摩電影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Gotebor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德國國際婦女電影節(International Women's Film Festival):
瑞士洛加諾國際電影節(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多倫多亞洲國際電影節(Toronto Reel As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加拿大溫哥華國際電影節(Annual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itival):
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
美國拉丁電影節(International Latino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The Chicago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美國舊金山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Hawai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New York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美國紐約地下電影節(New York Underground Film Festival):
美國芝加哥亞裔電影節(Chicago Asian American Showcase):
美國舊金山國際亞裔電影節(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 Festival):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韓國釜山電影節(P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亞太電影節(Asian Pacific Film Festival):
曼谷國際電影節(The 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Sydney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迪拜電影節 (Du Film Festival)

6. 請問 中國第六代導演都是有哪些 越多越好 謝謝

張元
1990:《媽媽》 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1993年獲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影評人獎
1993:《北京雜種》1993年瑞士盧卡諾電影節評審委員會獎
1994:《廣場》(和段錦川合導,紀錄片)1995年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1995:《兒子》荷蘭鹿特丹電影節的金虎獎
1996:《東宮西宮》阿根廷馬格帕羅塔電影節的最佳編劇獎
1997:《釘子戶》日本HBF第3屆「今日亞洲」錄像紀錄片大賽頭獎
1999:《過年回家》1999年第56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0:《瘋狂英語》(紀錄片)義大利米蘭電影製作人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2000:《金星小姐》(紀錄片)
2003:《我愛你》
2003:《江姐》
2003:《綠茶》
2004:《看上去很美》
賈樟柯
1994:《有一天,在北京》(紀錄片)
1995:《小山回家》(短片)
1996:《嘟嘟》(短片)
1997:《小武》
2000:《站台》
2001:《公共場所》(紀錄片)2002年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2002:《任逍遙》
2004:《世界》
婁燁
1993:《周末情人》
1996:《危情少女》
2000:《蘇州河》
2003:《紫蝴蝶》 霍建起
1995:《贏家》
1996:《歌手》
1998:《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第23屆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觀眾最喜愛的影片大獎、2000年第31屆印度國際電影節銀孔雀獎
1999:《九九艷陽天》
2000:《藍色愛情》2001年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2002:《生活秀》
2003:《暖》第16屆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金麒麟獎、第23屆金雞獎最佳導演
胡雪揚
1990:《童年往事》(在校短片)1990年美國奧斯卡學院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91:《留守女士》 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開羅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1994:《湮沒的青春》第15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導演特別榮譽獎
1995:《牽牛花》
1996:《罪惡》
2000:《冰與火》
2004:《頤和園》
王小帥
1993:《冬春的日子》希臘塞索斯尼克國際電影節金亞歷山大獎
1994:《極度寒冷》
1997:《扁擔,姑娘》
1999:《夢幻田園》
2000:《十七歲的單車》2001年第51屆德國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2003:《漂流者》
2004:《11朵鮮花》
管虎
1993:《頭發亂了》
1996:《浪漫街頭》
1999:《再見,我們的1948》(又名《古城童話》)
2001:《上車,走吧》(電視電影)
2002:《西施眼》2002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評審團獎
2003:《黑洞》(電視劇)
2004:《冬至》(電視劇)
李欣
1995:《談情說愛》
2001:《花眼》
2003:《慾望邊緣》
2004:《自娛自樂》
姜文
1994:《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第51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99:《鬼子來了》2000年法國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

7. 請問:「世界八大紀錄片節」分別是哪八大呢

德國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法國陽光紀錄片節
波蘭克拉克夫紀錄片節
加拿大DOC TALK電影節
加拿大熱門(HOT DOCS)紀錄片節
澳大利亞AIDC國際紀錄片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

這是法國陽光記錄片節的一點點資料

法國陽光那面紀錄片節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開會地點在法國的一個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們先到巴黎,然後坐火車去的拉羅謝爾。

La Rochelle是一個不大的小城市,火車站很老,是那種典型的歐洲城堡建築,房頂上還掛著一口大鍾,站在小小的廣場上,內心雀躍著一種難以言表的異國浪漫情緒。盡管是旅遊季節,但火車站人跡稀朗,偶爾在站樓下晃過的背包族,讓人遠遠看著內心有些異樣的溫暖,他們是我常態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嚮往。

因為和導演一起出來,對方是精明的未雨綢繆一族,只要身邊有活物,我又開始慣性的不帶腦子,結果被接車的拉錯地方,一氣給拉到了一個孤島上,check in之後發現不對,導演氣得要死,只差把我腦袋給擰下來,後來只好打了一車回來,花了50多歐元,雖然迷糊,數字還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會場才知道,主辦方給中國來的客人還設了一個展台,我把我們訓練營的招生海報帖到了上面,看的人還不少,可能是中國字不認識的緣故吧。這次到法國的中國人有:老何兄弟倆、我和導演,還有香港人黃先生,他們都有各自的玩樂和公幹,最後就我老老實實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國人出現在展台,過來詢問的人一直不斷。

和國內電視節特別不一樣的是,他們的展廳既不豪華,也不超大,從這邊一眼可以望到那頭,人群穿梭但並不喧嘩,比起我們那種「騾馬大會」般的嘈雜,這里有一種特別的樸素和安寧。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塊內容:1,來自全世界的紀錄片內容提供商和發行商的展台式展覽2,各種主題論壇(包括預案銷售、主題研討和主題放映) 3,觀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點不一樣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們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後台,有專門的分類和標號,每個進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碼,輸入進去之後,點擊你想看的片子標號,看完後如果覺得片子不錯,直接在電腦界面上留言並點擊發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鍾內完成了,這套系統對於時間金貴的買家而言簡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對買家開放,我是強人所難硬找他們給我換了一張卡才加塞進去的。如果你是內容提供方的話,門口的管理電腦上還有一份資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買家瀏覽或觀摩過,直接從那裡頭可以免費列印出這些資料,有專門的志願者會義務為你服務。
Video Library每天19:00關門,因為在的那幾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樓上快速的瀏覽了一部分片子,然後直接在電腦上把我的EMAIL地址發送給了每個片子的製片方,回到北京的時候收到將近100多封反饋過來的郵件,我回完它們差不多花了一個月時間。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後一天在La Rochelle的時候,從旅館出來碰到一人,面孔看起來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來了到底是誰,站在咖啡館門前,跟我搭訕: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來的路上想起這些,覺得特別悲哀:在繁雜不斷的工作中人已然變成了一具僵屍!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個名副其實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點鍾天就已經大亮,到夜裡12:00還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樣。最後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關掉了,出來以後一個人在大街上閑逛到夜裡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強烈的感受:這里才真的是一個適合人或者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們的環境,彷彿多年渾然不覺生活在一個巨大的垃圾場中,今天一睜眼,才知道原來我們是在豬圈裡!

空氣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覺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邊的雲彩就可以摘過來似的,在你和天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遮擋物!!地面的干凈更不用說的,走在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的木製浮橋上,腳下那些其實很有年頭的木板紋理清晰可見!

街道上也有汽車駛過,但全然沒有北京的喧囂和張狂,開車的也不全是年輕人,你會經常看見銀發素裹的老人緩步從車里出來,然後手挽著手往酒吧走去,這些不經意撞見的場景會讓疾走的你忽然內心怦然一動。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風港臨街的一隅,酒吧一個接著一個,成排的桌椅都整齊而緊密的擺放在門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樣的不喧嘩不張揚,在各種不同的表情背後你會看到同一種東西:鬆弛和閑適。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風港和避風港之間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還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後的老教堂, 和陽光下那些交錯著的白色桅桿一起構成了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景。 歷史在這里一直是活著的,在狹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聽到或者觸摸到它們的呼吸聲。

在La Rochelle,歷史是有生命的,這生命來自人對歷史本身的敬意和溫情,那些建築就像一段凝固的時光,讓任何一顆不太堅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溫暖。這種在人群中鮮活著的歷史更像一隻溫良的老貓,站在暗處,始終沉默,始終不語,靜靜地看著時光之手掠過人類的額頭。

中國的歷史似乎總是少些煙塵氣, 這除了我們不說人話之外, 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失去了歷史應該有的承載物,我們拆掉了太多的東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東西就束之高閣,遠離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見光的地方, 歷史本身帶著的余溫在人長久的背棄中也漸然涼寂,然後是忘卻,然後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記憶空白。
歷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能把它揣在懷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記憶里,它才有可能活起來,伴隨我們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觸動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歐洲最大的一個國際紀錄片節,今年已經是第17屆了,意味著快20年了,這個舞台根本不曾有過中國人的身影,我們這次的出現對他們而言更像一個點綴,那感覺就好像是今天談中國是另一種世界時髦似的。
其實人家壓根就沒帶你玩過,在所謂真正的全球化游戲中,今天,我們在文化輸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們根本都不知道!我們自己把自己關在一個狹長的黑管子當中,望著頭頂上有限的泛著光亮的空間,還在無比的自鳴得意中呢,以為我們是天下第一!

在我們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時候,我們會自負的以為自己就是天下,以為我是世界坐標的原點,以為世界以我為半徑為中心,很多事情只從自己出發,去考慮,去思維。。。
忽然當你把自己從脆弱的雞蛋殼里,擰出來,換一個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來的生活或者世界,你發現: 即使不是顛覆性的翻轉,至少你會目睹從前你根本無法察覺的很多嚴重錯位。空間緯度的改變會打破日益慣性的常態思維,換一個場景,跳出來,走走、看看,你忽然發現:坐標的原點在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義。

外面另一個真實世界的存在讓我知道:地球上人類生活的區域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無論是外在的物化的東西,還是內在的精神層面、文明或者文化層面的,我們的祖先也許從前發出過很強的聲音,用他們創造的璀璨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但今天,離開那個臆想的原點,回到那個我們該呆的角落,我已經強烈的感受到那種衰落。而且今天的我們對於這個所謂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難看到會有新的或有價值的精神財富產生或者留下,過度的商業和物化,讓這個民族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像人了,越來越遠離人本了。

這種全國人民一個聲音的大背景下,對於內容創作者是一種更大的挑戰。今天我再去看中國紀錄片的問題時,對於內容創作本身而言,我覺得最致命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基本功太差,知識結構、文化底蘊和技術掌握上,我們離要完美表達的那個東西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當然這樣簡單埋怨導演的見識短淺基本功薄弱其實絲毫於事無補,這趟法國之行,給我最大的清醒是:我們急於建設的應該是真正意義的製片體系和製片人。
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製片人從哪裡來?理想意義的製片人又在何方?

一個圓滿意義的製片人,在我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愛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層面相當理性;他善於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於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創業、創新和奔跑的實務能力。
2, 他諳熟商業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對內容和藝術卻有相當的敏感,有足夠的鑒賞和審美能力。
3, 他能讀懂人心,善於與人溝通,同時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觀眾的樂趣。

但是,這樣一個有著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會在哪裡呢?!

選題聯想
看著那樣多形式各異的好片子,我覺得大腦受刺激:紀錄片的題材其實是多麼的寬泛,我們的導演什麼時候可以更貼近地面更貼近皮膚說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話和故事呢?!
我們有那樣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樣多的題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話題 中國人口這樣多,真的是毛澤東的一個愚蠢政策導致的嗎?!我覺得未必 比如采訪83歲外婆 60歲的媽媽 還是35歲的女兒 每個人的生育觀、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樣的 同樣年紀的女人 城裡的和農村的又有怎樣不一樣的故事和命運呢?。。。。選擇好對象,裡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樂 有幸福 這快樂和幸福又是什麼?

中國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樣的高樓 一樣的白色瓷磚 一樣的蘭色反光玻璃 一個的品種的草籽 一樣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訪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來者的觀感 還有設計者的本意和當下的態度 我們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像力這樣的空洞詞彙 各個讓我們無法明辨地區差異的死板面孔足夠讓我們每個人無地自容: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缺乏創意和想像力!

菜市場 城市是誰的城市 菜市場的商販來自何方 他們有著怎樣共同的辛酸和樂趣。。。在昆明的菜市場 度量單位是公斤 你要買一斤酸菜 賣的人會告訴你只需要買三兩就夠了。。。但在北京 度量單位卻是10元 5元 什麼東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東西的話 最後對方一定會賣給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東西。。。一個城市和一個城市的不一樣在這些細節中便一覽無余

音樂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聽音樂 在透過什麼方式聽什麼類型的音樂,我們在聽中國的音樂,還是聽外國的音樂,是古典的還是現代,我們透過何種渠道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中國有無真正的樂迷,真正的樂迷「痴」到如何的一個狀態 。。。。每一個小切面展開 都會有無數讓製作人自己或觀眾意想不到的故事鋪展開來

詩歌去了哪? 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誰在關注詩歌?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去關注詩歌?寫詩的是誰?讀詩的又是哪些人?他們又會在什麼樣的場合讀詩?。。。詩歌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什麼時候輝煌過,是怎樣的輝煌?它又在什麼時候隕落?它又是如何隕落到今天的缺失狀態?

中國的雕塑 各個城市廣場的雕塑出爐背後,早期爆發戶庭院內維納斯塑像,新式社區內雕塑的來龍去脈,798工廠內各類冠以藝術之名的雕塑。。。。還有西單廣場和去十渡路上一個叫韓村的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樹也算上的話,所有這些一一展開,中國人的群體審美的水平和個體審美的差異都一覽無余了。

結婚證的故事 結婚證產生於何時?在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樣的作用和功效?中國的結婚證生效范圍?是咱們自己給自己生產的「合格證明書」還是在更遠范圍內也同樣有效?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中國結婚證產生過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紹信的故事 介紹信產生於何時?為什麼會有介紹信?最早產生此物的背景是什麼?介紹信在多大范圍內有效?在有效范圍之外使用介紹信時出過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紹信出過的千奇百怪的笑話、締笑姻緣的官司。。。。

戶口的故事 中國為什麼會有戶口?戶口制度起源於何時?一個沒有戶口的人在中國如何生活?因為戶口普通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悲歡離合?今天的戶籍又有怎樣的變異?這種變異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中國人到底怎麼學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國人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一個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學英文?怎麼學?一生要花多長時間去學?學習的障礙和誤區到底在哪裡?對於英文程度的測試,一個普通中國人究竟要經歷多少個門檻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關於英文水平的認知到底有多少?。。。關於英文的學習和英文的考試在中國催生了多少個企業?這些企業為中國的「雞的屁」增加了多少貢獻。。。。。。。

中國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國的老年人在干什麼,除了在大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們的社會公共生活到底在哪裡?他們在跟誰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們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繚亂的世俗生活背後到底演繹著怎樣的故事?。。。。

粉絲是誰?誰是粉絲? 粉絲到底是一群怎樣的人?為什麼會成為粉絲?各種粉絲用怎樣的方式追逐他們內心的偶像?粉絲個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生活?靠什麼為生?他們如何面對周圍的目光和質疑?他們在短暫狂歡之後又是如何返回到他們常態生活?

17歲孩子讀什麼?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體社會中孩子們到底在消化怎樣的精神食糧?他們是否還在讀書?他們讀怎樣的文字?他們如何獲得他們的信息渠道?許多過早來自成人社會的知識和信息對他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他們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誰在關心他們?又是以何種方式被關注?他們和成人社會有沒有溝通?如何溝通?

中國人的周末如何度過? 除了KTV和郊區游 中國人還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誰一塊玩 如何玩。。。。

中山公園何其多 中國有多少中山公園 怎麼出來這樣多中山公園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園里消磨時間 他們以什麼的方式在公園里渡過 公園管理中問題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國都一樣的?同樣的問題各個城市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中國幼兒園孩子的接送 誰接 用什麼工具接 什麼時候接 什麼時候送 一路上要闖多少關口。。。。。因為這種接送 有過多少尷尬 無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國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線路 公交站牌 如何設置 每個城市都不一樣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國大學的門 中國大學到處都是門 正門 東門 南門 還有西門和小西門 這些門都建於何時?最老的大學大門在哪裡?門口都站著誰 大學門口的小商販都在賣什麼?冰棍、文憑、圖書。。。還有別的什麼?

中國的廣告牌 城市裡的廣告牌以商業的居多,稱為戶外廣告 鐵路旁邊、城鄉結合處還有農村的廣告以及各種標語口號 誰寫的 什麼狀態和背景下寫上去的 寫給誰看的。。。我覺得把它們羅列到一起,會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鄭瓊 寫於2006/09/03

DOC TALK其實是一個規模很小的紀錄片大會,非常加拿大化,整個會議也就兩天,一共才13個提案,全部來自加拿大本土的製作公司,買家也以加國為主,零星有二個來自美國電視台和相關機構,可能是因為他們靠得比較近的緣故

資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網站也是寥寥無幾,看來規模真的不大

8. 有哪些國際性的紀錄片大獎急求!!!

好多知名電影節都有最佳紀錄片的獎項。像奧斯卡,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威尼斯,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等等都有紀錄片可以拿的獎
另外想了解去著看吧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01955771371679

9. 中國第一部紀錄片是什麼

◎20:00正片片名 <流浪北京>
◎片 名 Bumming In Beijing
◎導 演 吳文光
◎年 代 1990
◎國 家 中國
◎類 別 記錄片
◎字 幕 中文
◎片 長 67分鍾
◎參 展
1991:日本福岡亞洲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加拿大);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國際論壇"
1992: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1993:巴黎盧弗宮電影院;柏林文化宮"中國新電影";蒙特尼爾藝術節;悉尼 當代藝術博物館
1994:布魯塞爾藝術節
1995:廣州"首屆現代藝術小劇場展演";倫敦ICA藝術中心
1996: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里斯本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1997:代藝術博物館"新中國/新視覺"
◎簡 介
《流浪北京》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記錄片.吳文光之於中國新記錄片的意義相當於崔健之於中國搖滾.該片先後拿去參加了多個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等),這部片子事實上就是一個流浪藝術家拍下了另外5位流浪藝術家的生活(分別是張慈,高波,張大力,張夏平,牟森)這是中國第一次用攝像機去記錄流浪藝術家這一現象.從來沒有公開播放,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大陸影視圈廣為流傳,加上口耳相傳,引起巨 大的震動與爭議.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中國新記錄片的上限.

吳文光作為新時期中國記錄片的先驅,早就功名成就,因此這次來雕刻時光看片的人格外得多.《流浪北京》是他在1988年6月至1989年10月拍攝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看完之後,使我想到許多東西,似乎也明白了記錄片的真正價值或說支撐它存在的理由.

顯然,在剪輯上導演煞費苦心,像一般的電影一樣,從「故事」開始講到結束,流暢和平實的敘述方式,為我們描述了五位「盲流」藝術者在北京的生活.「盲流」是世俗的說法,如果文雅一些,他們的准確身份應該是「自由職業者」(Free-Lance).他們分別從事攝影,寫作,國畫,油畫和先鋒戲劇導演等藝術活動,基本上處於社會體制之外,自由的創作.影片根據正常的敘述模式「開始——發展——結束」,分成三大塊,而主題內容主要是他們五個人的「自述」,即面對靜止的攝影機「自言自語」.如果從導演拍攝的角度講,主要是以五個人的講述為主,導演基本不介入(「名字」僅僅被提到過一次).這種完全靠文本「說話」的作品,應該是非常記錄片化的.另外,在剪輯上,以一個「主題」為中心,五個人也不是光講自己的事情,他們之間也互相補充.使故事有機的聯系起來,不孤立,不散漫.

導演吳文光簡歷與作品一覽:
簡歷
1956年10月出生雲南昆明
1974年中學畢業後到農村當「知識青年」務農至1978年
1982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
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和新疆的中學任教
1985年至1988年在昆明電視台做記者
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寫作和拍攝紀錄片
著作
《1966,革命現場》(台灣時報出版公司,1993年)
《流浪北京》(台灣萬象出版公司,1994年)
《江湖報告》(《芙蓉》文學雜志自1999年第4期起連載)
作品
《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1990
《我的1966》1993
《四海為家》1995
《江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