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山形國際紀錄電影節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山形國際紀錄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2-12-06 09:48:27

❶ 有哪些國際性的紀錄片大獎急求!!!

好多知名電影節都有最佳紀錄片的獎項。像奧斯卡,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威尼斯,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等等都有紀錄片可以拿的獎
另外想了解去著看吧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01955771371679

❷ 張元的演藝經歷

1990年自籌資金獨立完成影片《媽媽》,該片是中國的第一部獨立電影 。成為該屆電影學院畢業生的第一部作品,影片剛完成就遭禁 。
1991年執導的影片《媽媽》在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中獲評委會大獎和公眾獎。同年為崔健拍攝的音樂錄像片《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獲美國音樂錄像片年獎最佳亞洲音樂錄像片獎 。
1992年他執導的第二部獨立製作影片《北京雜種》反映了中國當代青年的精神狀態,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搖滾影片,同樣也被禁演,他亦被禁止再從事電影工作。5月完成艾敬歌曲《我的1997》的MTV。同年影片《媽媽》在愛丁堡電影節上獲得歐洲影評人費普里希獎 。
1993年影片《北京雜種》獲得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同年為崔健拍攝的音樂錄像片《一塊紅布》在美國三藩市電影節上奪得了金門特別獎。之後為陳勁首張專輯的同名歌曲《紅頭繩》拍攝MTV。
1994年和導演段錦川聯合拍攝完成紀錄片《廣場》 ,以及崔健的MTV《飛了》。
1995年元月張元完成羅琦MTV《隨心所欲》。
1996年張元與布魯塞爾藝術節共同製作了第一部戲劇《東宮西宮》,並攝制完成同名影片 。戲劇《東宮西宮》參加了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節、法國巴黎秋天藝術節、巴西聖保羅藝術節的演出,電影《東宮西宮》獲得1996年阿根廷Mardel Plata Film Festival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獎項。
1997年同志題材影片《東宮西宮》正式入選法國嘎納電影節「一種注視」單元 。
1998年2月底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發布解禁令,恢復張元參加國內影視片單位攝制影視作品的資格 。之後與西安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故事片《過年回家》,該片獲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同年完成紀錄片《釘子戶》,該片獲得日本放送基金會一等獎。
1999年張元完成紀錄長片《瘋狂英語》,此片參加10月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應邀與國際10位導演聯合拍攝紀念電影誕生一百周年的短片《丹麥姑娘》 。
2000年張元拍攝完成數字電影《金星小姐》 。張元應特奧會形象大使――阿諾德·施瓦辛格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邀請,拍攝紀錄片《施瓦辛格中國行》。
2001年張元完成紀錄片《收養》和音樂電視片《海南,海南》的拍攝。
2002年春張元應邀拍攝貝納通全球電視廣告。同年執導根據王朔小說《過把癮就死》而改編的電影《我愛你》是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第19屆美國聖丹斯電影節正式參賽影片,該片獲1600萬票房,打破當年國產片的票房記錄 。同年拍攝完成京劇電影《江姐》,並率同名京劇赴德國科隆現代藝術節演出 。再度與崔健合作,完成MTV《農村包圍城市》。
2003年執導的電影《綠茶》國內公演,影片應邀參加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作為展映影片,以及法國杜維爾舉辦的第六屆亞洲電影節。同時完成二十集電視劇《閃》的製作 。
2004年4月23日—30日在義大利烏迪內舉行的遠東電影節中,邀請了張元的三部影片《綠茶》、《我愛你》、《江姐》參展,組委會在放映期間組織張元作品特別討論會 。
2005年執導改編自王朔同名小說的電影《看上去很美》 。同年張元監制、製片京劇歷史紀錄片《粉墨春秋》。2007年執導電影《達達》,影片入圍第十七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2012年張元執導的微電影試水之作《床上關系》取得了總量超過1.5億播放量,之後又執導一部聚焦時下男女關系的微電影《艷遇》 。
2013年11月8日執導的愛情電影《有種》上映,影片入圍釜山電影節影展 。
2014年4月張元執導首部反映母愛的公益微電影《最初的愛》 。8月張元與韓國導演裴昶浩共同任「2014年中韓未來影像人才培訓課程」活動導師 。

❸ 《鐵路沿線》在線免費觀看百度雲資源,求下載

《鐵路沿線》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lXkCWpGtFk5eY82pDSDEg

?pwd=46ya 提取碼: 46ya
《鐵路沿線》
導演: 杜海濱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0
片長: 100分鍾
又名: Along the Railway
杜海濱是在手持一部家庭攝影機為一部劇情片踩外景地時,發現了這群在寶雞鐵路沿線靠變賣廢品及偷盜為生的人們,最小的年僅九歲。無家可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工被騙、遺失身份證、父母離異等。這些被阻隔在主流社會及主流媒體之外的人們在攝影機前開口講述自己的故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杜海濱說:「在任何一個城市的街道上,都能看到這樣一些人,也曾經有過一種沖動,想走上去與他們交談聊天,但因為缺少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都被他們警惕地回絕了。這一次,算我走運,我輕易地走近了他們,並開始了一次既無准備又充滿刺激的拍攝工作。」這是一部非常平實的作品,作者最大的成功在於,他用一種平視的眼光觀照這些社會最底層的人物,使得這些平常在我們眼中具有某種標簽身份的人擁有了豐富多彩的個性,並且散發出人性的光彩。
2001年,紀錄片《鐵路沿線》獲中國首屆獨立映像展最佳紀錄片和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特別獎。
2000年春節,在陝西省寶雞市火車站附近的垃圾台上,聚集著一群流浪漢。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年齡相仿。白天,他們在城市裡漫無目的地游盪,晚上就住在鐵路邊。平時他們揀點垃圾和旅客扔下的瓶子,然後換點吃飯。其中的周富是在從打工城市回家的路上丟了錢和身份證;另有兩個李小龍和火紅昌(火狐狸)都是從家裡跑出來的;小雲南在工作了三年後被老闆甩了;鳳翔因為婚事和家人鬧矛盾而跑了出來。六個月後,他們大多都不見了。傳聞有人見到周富當街脫光了衣服跳舞,如何變瘋的誰都不知道。李小龍被一個公安收養,他也許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他開始靠開烤羊肉店掙錢。小雲南則成了孩子王。火狐狸被送回了家,但很快又跑了回來。鳳翔偷東西被抓。鐵路沿線的生活在繼續,盡管它在大部分人眼裡更象是出戲。
參展和獲獎經歷:
獲中國首屆獨立映像展最佳紀錄片獎
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單元特別獎
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法國當代藝術展、亞洲當代藝術展、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台北金馬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等

❹ 有本書叫《她曾穿過暴風雨》是誰寫的

《她曾穿過暴風雨》作者艾一一,原名王芳,籍貫甘肅,現居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內容簡介:
結婚後陸海漸漸對妻子妍妍感到不滿,認為妍妍只在乎女兒和物質生活,對自己缺乏關心。而另一個女人的出現,讓陸海感到自己還年輕。在每日的冷漠和爭吵中,陸海選擇了離婚。
深受打擊的妍妍先是試圖依靠父母,可是父親卻猝然長逝。她也曾尋求好友多麗的幫助,卻看到對方的婚姻同樣充滿無奈。而隨著陸海著急離婚的真正原因浮出水面,妍妍的世界迎來了一場風暴……

資料拓展:

《她曾穿過暴風雨》原名《春和景明》主要描寫的是離婚的女性楊妍妍的故事。從離婚到自我重新開始,與娘家的關系,與新工作、新感情的關系,以及與孩子的關系等等瑣事和過程。蔣勛在《孤獨六講》中說,「捆綁在女性身上的枷鎖遠多於男性,當她要顛覆所有禮教、道德加諸在她身上的束縛時,是一場偉大卻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有一句話說,天下女人其實都是一個人。我很贊同。所以我們繞開令我們難過的人與事,找到可以平衡情緒感受良好生活狀態的一種生活方式,我覺得非常重要。

這是一書描寫女性奮斗的書,非常勵志,推薦給所有處於生活情感遇到困難的女性觀看。

❺ 如出發,必到達

今天,我在刷涼子訪談錄的時候,很無意地刷到了導演顧桃。

顧桃,1970年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中國內地著名的紀錄片導演、攝影師。

視頻中的顧桃一頭毛糙的披肩長發,戴著鴨舌帽,古銅色的臉龐,細眯著眼睛。

他作這樣的訪談,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意思,平台小而咖位大。他顯得很放鬆,沒有玩深奧的藝術梗,說得都是實實在在的話,其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顧桃說,年輕人要記住成吉思汗的話:如出發,必到達。

他建議年輕人,應該在現有的條件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馬上開始。不要說什麼「有條件再去做」、「等我有錢了就去做」、或者「等孩子大了就怎麼怎麼樣」……

他自己就曾經拍了一部記錄中國綠皮火車的片子,他沒有等待創投,而是帶著手機,坐了4趟火車,只用了1000元錢。

「中國的火車多便宜啊,越往北走越便宜,1000公里50元票錢。」

顧桃說,只要你有勇氣上路,無論你是開車、騎車還是步行,最後或早或晚,一定會到達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城。

顧桃先生從2003年開始,用一部借來的DV記錄那些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拍攝出鄂溫克三部曲:《敖魯古雅·敖魯古雅》《雨果的假期》《犴達罕》。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作為首部紀錄片獲得第5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年度十佳;《雨果的假期》獲得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單元最高獎—小川紳介獎、亞洲電視大獎最佳紀錄片獎。《犴達罕》獲得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評審團獎、第51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從起初的無意識拍攝獵民的點點滴滴,到最終形成主題,創作出「鄂溫克三部曲」,顧桃用他無際的敏感、和不受限制的自我反思構成了一部不藏私心,充滿血肉的狩獵文化消亡史。

作為一位藝術家,他用飽含溫柔的理解與不加修飾的北方情感,真誠而濃烈的記錄下了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對大自然的信仰,以及在時代變革中這個族群的集體失落。

工業文明帶來的是一個現代化的世界,北方民族叢林文化被時代的車輪撞了個措手不及,狼狽盡顯。

城市現代化對傳統文化的馴化,大到收繳獵槍,小到勒令戒酒,顧桃用影像記錄著這一切細節,溫柔地、真誠地、冷酷地。

就像候鳥南飛、就像萬河歸海,誰都無法阻擋它們離開,卻可以記住它們曾經來過。

顧桃說:「我確信即使是以我這樣最平靜地記錄這些最日常的生活,對於未來都將會是一個探究曾經的民族在歷史當下的細節的依據。」                         

如出發,必到達,顧桃已經在路上了。

❻ 小川紳介的成就及榮譽

到了80年代,小川完成了他後期的兩部重要作品:《日本國古屋敷村》(1982)和《牧野村千年物語》(1986)。這兩部電影都以悠緩的、大跨度的時間尺度關注農村社會,民俗學想像力與對現代日本的歷史批判意識在這部影片中交匯。
他最聞名的公社式拍攝方法,團員為一個題材一起共住,可以歷時數載,記錄所攝主題或主角最貼近生活的現實,同時包含重份量的政治訴求,為受壓的日本社群如農民工人發言,為爭取公義絕不妥協,在主流電影市場以外另闢獨立之途。小川堅持「時間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素」為自己信條,其製作片子過程以「盡可能呆在現場」最為著名,不少部片子拍攝時間常在三、五年。小川一生除致力於紀錄片製作外,還為推廣紀錄片不遺餘力,最為人稱道的是其每製作完一部片子,都將攜帶作品到拍攝地和其它地方為人們免費放映。1989年,小川在其紀錄片製作基地山形當地市政機構幫助下,創辦了亞洲至今為止唯一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小川紳介1992年因病去世,終年57歲。其一生貧困,身後留下的遺產是21部作品和一些攝影器材。中國導演彭小蓮與小川紳介還有過一次奇妙的合作,那是在小川去世以後,小川的妻子找到彭小蓮,希望她能夠完成小川的未完成的遺作《滿山紅柿》的後期剪輯。小川生前對彭小蓮的高度評價成為選中她的惟一理由。小川在世時看過彭小蓮的《女人的故事》,小川認為彭小蓮的電影語言很漂亮,懂得如何把握細節和營造氛圍,將來會成為大導演。小川把《女人的故事》的錄像帶一邊放一邊告訴彭小蓮哪裡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小川的啟發讓彭小蓮在後來創作《假裝沒感覺》、《美麗上海》的時候,把本能轉換成自覺的意識。經過彭小蓮剪輯的《滿山紅柿》後來獲得日本十佳紀錄片之一的稱譽。與土本典昭並稱為日本戰後紀錄片領域的兩座豐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❼ 電影節,能扛起地方文化戰略發展的大旗嗎

十年前,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農村人口的轉移,房地產行業蓬勃發展,成為近十幾年地方政府的最主要財政收入。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百姓而言,隨著我們搬進樓房,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新城的格局,一般都會配套一個輻射周邊多個小區的綜合性商業體。比如北京的朝陽大悅城,基本上成了周圍上下2個地鐵站沿線人們生活購物娛樂的中心場所。

商場大多地段非常核心,因此地價大多不菲,不知道細心的讀者有沒有思考過,這么大的商場,哪種業態的佔地面積最大?一般情況下,佔地面積最大的往往有2種:影院和書店。其中影院的面積可能會比書店還要大一些。

電商剛興起的時候,商場業態受到沖擊最大的就是服裝行業了,但隨著O2O的發展,你幾乎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商場里的一切:服裝、美食、美妝、超市生鮮。可是電影就不一樣了,即便當下流媒體平台快速崛起,但一部熱映的商業大片,依然是你去影院的絕佳理由。有了人流量,商場其他業態才有發展的機會。

同樣,一家好的書店可能並沒有太多人購買,但書店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為知識付費,為生活充電。引入一家高逼格書店,能讓整個商場的氣質都顯得清新脫俗。

一家電影院,對一座商場的影響力不言而喻。當電影作為一個IP來運作的時候,影響力就更大了。我們都知道上海迪士尼樂園,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圍繞著上海迪士尼樂園,當地政府規劃了一片24.7平方公里的上海國際度假區,要知道整個澳門也才32.8平方公里。迪士尼電影IP對於當地文旅行業的推動作用,肉眼可見。

同樣,電影拍攝基地,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許多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金華市的橫店影視基地了。因為電影製作環節的巨大潛力,萬達還曾經砸重金在青島建了東方影都(後被融創接盤)。

聊了這么多,接下來慢慢把話題轉回電影節上。要知道國內大多數電影節,都是廣電系統主辦、地方政府承辦,作為承辦方的地方政府。承擔了電影節運營所需的大多數資金和場地,那麼電影節對當地有哪些價值,以及,電影節比起其他會展活動、體育賽事,真的有看上去那麼美好嗎?

對於地方政府,近十幾年靠賣地獲得財政收入的方式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要逐步騰退。但接下來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在哪裡?今年疫情之下,我們看到了地方政府拿出了幾十萬億的基建計劃,但與以往不同,這次新基建將會重點布局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

比起這些大盤子,文化產業的規模小到只是它們的九牛一毛。但絲毫不妨礙許多新一線城市,正在積極引進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當中頭部資源,在打造品牌、宣傳城市形象、提升軟實力等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作用。

那麼,辦一場電影節,能實現這些目標嗎?

電影節本身,對於城市品牌有價值嗎?

很多城市都希望通過一些文旅活動,來打造城市名片。比如早些年北海舉辦環球小姐大賽,還有近幾年許多城市舉辦的馬拉松項目,都在通過文旅活動提升城市知名度。隨著電影行業的發展,電影節逐漸進入了地方機構的視野,第一眼看來,電影節持續時間久(一般一周左右)、國內外明星都來參加、影視行業從業者廣泛參與,還有全國影迷來看影展。有人氣、有聲量,簡直是打響文旅戰略的不二之選。那麼電影節真的有如此大的價值嗎?

全國范圍內的電影節,除了北京、上海這種大型且有一定舉辦年限的電影節有組委會,其他地方政府舉辦的電影節展,大多沒有固定的組委會,每次舉辦都由相關單位抽調工作人員,然後每個版塊又交給相關的舉辦單位來負責落地執行。這種組織方式,在大型綜合性電影節活動上,很容易在小的環節出現問題。但這都是其次,沒有專業的組委會做專業的事情,電影節就很難長期可持續發展下去。

我們都知道,電影明星、從業者如果沒有產業落地,他們不過是來打個醬油就走,最後留下一些讓外面的人不留任何印象的新聞報道。對城市提升影響力沒有太多實際價值。明星們一年走那麼多次紅毯,參加那麼多次電影節,你自己想想你能記得住的有嗎?再說從業者,各種影視公司大佬劇集,看樣子能把產業帶到這些城市,可事實上呢?

就拿上影節來說吧,上影節作為中國甚至亞洲最好的A類電影節,每年的舉辦幾乎整個東亞地區的電影從業者都會來這里。由於每年電影節恰逢小龍蝦旺季,電影人們私下談事情都少不了一桌小龍蝦宴,因此很多人也把上影節稱作「小龍蝦電影節」。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上影節絕對是行業洽談的最大盛會。可是電影節結束,電影人們該回北京還是回北京,整個產業依然聚集在北京。

如果說行業上層的聚集需要更深層次的產業布局,那麼通過電影節影展、嘉年華活動,吸引民眾廣泛參與,帶動消費的思路是否也是一條出路呢?在我看來,按照目前的辦節思路,很難輻射到全民參與,哪怕是影迷參與的水平。

電影展映是電影節所有版塊里,民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個環節。如果看每年電影節開票時候的搶票盛況,以及各種二手轉票行為,還有各種高價票。2000一張的《晝顏》,內環一套房換《小偷家族》一張票,幾千塊換《黃金花》,你還以為全上海的觀眾都在參與,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看一下公開的資料,淘票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影節總售票數46萬張,那這是否等於上影節的觀影人數就有近50萬人呢?顯然不是這樣。

我們都知道,電影節的目標觀眾是一個很小的群體,每年電影節的復購率極高,一個人買10張的情況非常普遍,更有一些資深影迷,一個人買上好幾十張電影票。所以真實的電影節,我推測觀眾不會超過10萬人,而且這些觀眾在7天時間,分散在全市數十家影院,時間和地點都很分散,很難實現聚集效應。同樣在上海舉辦的China Joy,4天時間,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接待人次達到了34.27萬人次(第十五屆)。

對於Z世代消費者而言,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越是小眾的越大眾,越是大眾的越小眾。B站舉辦的春晚讓傳統流媒體平台的老闆們脊背流汗,那是因為這些小眾文化的消費群體足夠有凝聚力,他們聚集在一起,能夠把聲量擴大到大眾視野,也就是所謂的「出圈」。電影節的影展同樣如此,但電影節受限於時間和地理因素,盡管有了一定的聲量,想做到出圈,目前還是很難。

把小眾的文化做到極致,就會擁有獨特的名片

對於國內目前的電影節,我個人的感覺還是比較悲觀的。因為大多數電影節的舉辦模式,都是直接照抄國際A類電影節的模式,在單元設置上不管有沒有內容先把架子搭起來。而且很多板塊比如開閉幕式晚會、論壇、大師班這種板塊,全國電影節來來回回都是北京那幾家公司做的承辦,思路和嘉賓都沒什麼變化。參加完幾次,給人的感覺就是同樣的嘉賓同樣的活動,在A城市舉辦完了接著去下一個城市舉辦。就像馬戲團表演一樣,跑了那麼多城市,最後還是那幾只動物,那幾樣表演。

我還記得當年美團網創始人把貓眼電影賣給光線傳媒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如果想把貓眼做好,美團就必須深耕影視娛樂行業,這並不是他們所擅長是事情,可同樣是文旅行業的美團旅遊、酒店業務就保留了下來。所以從這個小事可以看出來。地方的初衷是想通過電影節來帶動文旅消費,可辦到最後發現,光是把電影節辦好就已經要進入影視行業的深水區,更不要提帶動文旅產業發展了。

其實在全球范圍來看,想做一個小而美的電影節並不是不可能。法國小城安納西,舉辦的昂西動畫電影節,不僅具有超高的行業影響力,還未當地帶來了實際可觀的收益。美國的「西南偏南」(SXSW)集合了電影、音樂、科技、極客等一眾年輕人喜愛的潮流元素,成為了近幾年電影人在年初參加的一項盛事。日本農業重地山形縣,本來以農業和水果生產為主,但這里卻孕育了整個亞洲最好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所以,當文化產業發展的足夠大的時候,電影節的機會點存在於這些細分的、垂直的電影節領域。而且這些電影節的舉辦成本不高,人員忠誠度很高。如果從現在積累,耐心做上5年,我相信這樣的電影節,會給當地真正實打實的回報。

❽ 2006年8月末以後的全球各地的電影節(記錄片電影節)具體的時間地點和工作流程!!

紐約國際記錄片電影節 6月2日至6月6日
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
大山子國際藝術節北歐記錄片電影節 2006-05-07
北歐記錄片電影節 - 五月十三日至十九日於哈特藝術中心 2006-5-8
柏林國際電影節
東京電影節2006-10-12
http://www.bfa.e.cn/dytc/dyj/dyjs/dyj_index.htm
這上面很多~~自己看吧~~

❾ 中國第一部紀錄片是什麼

《流浪北京》,《流浪北京》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記錄片。

吳文光之於中國新記錄片的意義相當於崔健之於中國搖滾。該片先後拿去參加了多個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等) 。

(9)山形國際紀錄電影節擴展閱讀:

《流浪北京》從1988年開始拍攝,1990年剪輯好的關於「北漂一族」的紀錄片,那群人當時被稱作「盲流」,現在冠予的頭銜是「獨立藝術家」。

影片分為六段:

1、為什麼到北京;

2、住在北京;

3、出國之路;

4、1989年10月;

5、張夏平瘋了;

6、《大神布朗》上演。

70分鍾的片子講述了幾個暫居北京的畫家、作家的故事,最終都通過婚姻的方式出國的張慈、張大力,精神分裂但終於也結婚出國的張夏平,通過攝影展去法國而留在那裡的高波,留在北京的獨立戲劇導演牟森,還有攝像機背後的獨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

❿ 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第三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

第三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The 3rd China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Forum)於2006年4月18日至22日在中國合肥舉辦,本次活動由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和北京現象工作室聯合舉辦。
來自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著名電影機構的負責人和選片人將出席本屆交流周,與國內業內人士展開深入交流。中國優秀紀錄片作者吳文光、王兵、黃文海、鄢雨、季丹等導演將出席本次活動,著名的紀錄片學者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呂新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張獻民等也將來參加研討,部分學者還將開展講座。
本屆交流周採用放映、講座、研討等多種形式,分優秀紀錄片展映、學者講座、導演闡述與觀眾互動等三個階段舉行。搭建組織者和製作人之間、觀眾和創作者之間、研究者和創作者之間良好溝通互動的平台,創造更多的機會讓普通的公民都能看到自身表達的願望和權利,是新一屆影展追求的一種新的嘗試和目標。
在持續5天的活動時間內,將陸續首映近一年多來中國本土的最優秀的紀錄片。導演沈曉閩的《798》、導演賀崢《青龍路十九號》、導演舒浩侖《鄉愁》等二十多部紀錄片將在安徽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分別放映。沈曉閩等部分紀錄片導演屆時將與現場觀眾做導演闡述並回答觀眾提問。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協調人濱治佳,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創辦人之一金智爽、法國馬賽國際電影節主席讓-皮埃爾·里姆將主要對本國紀錄片電影節方面的情況向與會者作深入介紹。
講座分作者講座與學者講座兩種不同類型並列舉行。《流浪北京》、《江湖》製作人吳文光,《渡口》、《遷鎮》導演郭熙志,《鐵西區》導演王兵,《淹沒》導演鄢雨,《好死不如賴活著》導演陳為軍,《食指》、《片刻》導演蔣志以及《喧囂的塵土》、《夢游》導演黃文海等七位紀錄片作者將就紀錄片的創作方面深入闡述個人體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呂新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同道、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等三位學者將著重就中國紀錄片現狀與與會者交流探討。
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被稱為是「最有文化的電影」,也被認為是「最真實的電影」,或者是「最有價值的電影」。因為其忠實的紀錄作用,紀錄片越來越被看作是一個歷史階段的最重要的紀錄方式,也是歷史變化的重要見證。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中國的紀錄片特別是獨立紀錄片還是非常缺乏播出平台。一直到今天,國內也很少有觀眾真正從電視上看到我國的獨立紀錄片的面目。在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歐洲和日本,紀錄片一直為商業團體和觀眾所重視。類似BBC和NHK很早之前就把紀錄片製作的觸覺伸到我國,利用我國的資源和人才進行紀錄片的創作。
中國的紀錄片創作和市場正在經歷著重要的變革。隨著DV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獨立製作人員加入紀錄片的創作隊伍,紀錄片產生的數量在近幾年中不斷遞增。同時,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豐厚的歷史文化和縱橫五千里的廣袤地域的差別性,給紀錄片題材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也意味著這個土地上的紀錄片市場有著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