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名宇航員落地後在大雪中等待救援的電影什麼名字
是不是《天際行者》,俄羅斯拍攝的太空題材電影,於2017年上映,故事背景設定在美蘇先後准備向太空發射載人飛船的1965年。
❷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大概的內容是:俄羅斯的一名宇航員上太空後因為製造者的計算錯誤飛船回不到陸地。
前蘇聯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墜毀事件
傳說是因為一個小數點算錯導致減速傘無法打開
不是電影
❸ 兩個女人在月球上發現蘇聯飛船及宇航員屍體是什麼電影
《阿波羅18號》。
相關介紹:
《阿波羅18號》影片主要講述了本應被取消的阿波羅18號其實早在1974年聖誕節秘密進行登月計劃,卻因在月球上遭遇的外星生物而未返回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兩名NASA的宇航員意外的發現了幾十前的一卷錄像帶,在當中從未公布的絕密視頻里,兩人驚奇的發現了為何美國再未登月的真正原因。原來「阿波羅18號」其實曾按照既定計劃順利登陸月球,當時的3名宇航員還在月球發現了外星生命。
(3)俄羅斯航空電影宇航員差點凍死了擴展閱讀
故事背景: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登月。隨後「阿波羅」飛船執行過多次登月任務。
但到20世紀70年代,當「阿波羅18號」按照既定計劃准備起飛前往月球時,卻意外的接到了尼克松總統的命令:取消登月。於是,「阿波羅18號」的登月計劃胎死腹中,人類也從此再未上過月球。
該片的故事靈感源自於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拍攝俄羅斯空間的紀錄片的經歷。這個拍攝風格並不是一開始就定下的,之前提莫貝克曼貝托夫還是想把這部電影打造成一部傳統型的科幻電影。
❹ 航天員是如何從空間站返回地球的
有定期的太空梭或宇宙飛船為空間站運送給養,運送垃圾回地球,同時搭載宇航員往返。因為空間站不具備返回地球的能力。
航天器再入大氣層和安全返回技術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宇宙飛船,除了要使飛船在返回過程中的制動過載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圍內,還應使其落點精度比返回式衛星要高,從而及時發現和營救宇航員。
前蘇聯載人宇宙飛船就曾因落點精度差,結果使宇航員困在了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差點被凍死。人上天有三個條件,除要研製出載人航天器外,還必須擁有運載力大、可靠性高的運載工具;應弄清高空環境和飛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防護措施。
(4)俄羅斯航空電影宇航員差點凍死了擴展閱讀:
宇宙飛船返回地球的方式
宇宙飛船返回地球靠返回艙的星上發動機提供反推力,讓返回艙離開軌道艙,由地球引力將其加速朝地球面降落,到大氣稠密區時打開減速傘減速,以安全降落地面。
返回艙又稱座艙,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返回艙和推進艙脫離後,返回艙返回,推進艙焚毀,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一段時間。
返回艙和推進艙脫離後,返回艙返回,推進艙焚毀,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一段時間。
❺ 宇航員太空遇到危險乘坐神州回地球是哪部電影
地心引力
美國宇航員馬特·庫沃斯基(喬治·克魯尼飾)和女博士萊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飾)搭乘「探索者」號太空梭執行STS-151任務,修復哈勃太空望遠鏡。出艙執行修復工作期間,俄羅斯發射導彈擊毀其一顆廢棄間諜衛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擊毀大量航天器並沖向「探索者」號,將其與哈勃望遠鏡一同撞毀。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航天員全部喪命。庫沃斯基與斯通搜索回宇航員的屍體,轉而前往國際空間站,打算使用那裡的俄羅斯「聯盟」飛船撤離。在靠近國際空間站時,二人撞上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板並失控,僅靠一根纏住斯通腳部的繩索與空間站相連。庫沃斯基解開自己的攔截索以保斯通得救,後者駕駛「聯盟」飛船開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期間的各種故障讓她近乎絕望。但憑借著瀕死前看到庫沃斯基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並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❻ 神舟七號的資料
飛天號航天服中國造
神舟七號准備了兩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
[「飛天」艙外航天服]
「飛天」艙外航天服
號航天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介面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國的模式來做的。飛天號是我們的自主知識產權,以後航天員出艙可能依賴我們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羅斯的航天服。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將是我們的航天服。
《2》飛船應用系統
飛船應用系統是一個實用性的系統,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飛船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載人飛船的空間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流體科學等實驗,安裝有多項任務的上百種有效載荷和應用設備,飛船試驗階段的應用屬試驗性質,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葯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症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載人飛船系統採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兩對太陽電池帆板構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其中軌道艙位於飛船的前部,裝有船上各分系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
[飛船應用系統成功為氣象預測服務]
飛船應用系統成功為氣象預測服務
從1992年以來,應用系統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載荷的研製,共200多台次有效載荷設備分別參加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和在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地面應用中心的接收、預處理、監控管理等系統全部無故障運行。建成了系統集成測試平台、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和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開展了67個課題的科學研究,創造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方法,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
在對地觀測方面,應用系統為我國成功地研製出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太陽常數監測器等一批先進空間遙感器。其中,「神舟」三號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是繼美國1999年發射MODIS之後進入空間的第二台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圖像質量清晰,光譜解析度好,應用部門已利用這些成果開展試驗性應用研究,對其評價認為:「這標志著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技術已跨入美國和歐共體等國際上先進行列」;「神舟」四號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在軌運行取得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數據,一舉試驗成功微波輻射計、微波高度計和微波散射計,是我國空間遙感技術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計的飛船精密定軌,達到我國低軌道空間飛行器全球定軌的最高精度;卷雲探測儀具有探測大面積卷雲和薄卷雲的能力,結果超出預期,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為我國首次實現對全球環境重要參數絕對量的探測,對太陽和地—氣紫外、太陽常數和地球輻射收支狀態等進行了系統監測,觀測成果達到國際水平。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科學領域,研製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數十項空間實驗。其中微重力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空間實驗和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空間細胞培養、細胞電融合、蛋白質結晶、空間生物效應和空間連續自由流電泳,以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金屬合金、氧化物晶體、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的生長實驗,也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部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空間天文方面,在國內率先對宇宙及太陽的高能暴發現象進行空間觀測,取得了γ射線暴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載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間科學計劃的成功,使我國掌握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重要關鍵技術,空間科學實驗和探測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作為載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研究,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船軌道空間環境參數,准確預報了對飛船發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災害性空間環境狀態,保障了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建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
《3》載人飛船系統
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系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
2,返回艙是載人飛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艙段,飛船起飛、上升到入軌及返回著陸時,航天員都在返回艙內。神舟六號的返回艙形狀像鍾,其艙門與軌道艙相連,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軌道艙。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艙內安裝了航天員的座椅。飛船在起飛、上升和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艙內還安裝了飛行中需要航天員監視和操作的儀器設備,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可以隨時判斷、了解飛船的工作情況,還可以在必要時人工干預飛船的系統和設備的工作。
3,推進艙形狀也是圓柱形的,艙內安裝推進系統發動機和推進劑,其使命是為飛船提供姿態高速和進行軌道維持所需的動力,飛船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一部分設備也安裝在這里。推進艙外部兩側也安裝了兩個太陽電池翼,為飛船提供所需的電能。
載人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都是密封的艙段,艙內與外界完全隔絕,內部安裝的環境和生命保障系統,將為航天員提供一個與地球環境一樣的舒適生活環境。另外,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察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察地面駕駛飛船。
《4》運載火箭系統
神舟七號使用長征2F火箭進入太空。專家一致認為,火箭功能及性能滿足工程總體和飛行任務要求;產品技術狀態受控,研製質量良好,出現的質量問題已經全部歸零或有不影響飛行任務的明確結論;完成了規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項目試驗,各項准備工作滿足載人航天飛行產品出廠放行准則的要求。
[長征2F火箭整裝待發]
長征2F火箭整裝待發
長征2F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指標: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說100次發射里,只有3 次火箭可能出現問題;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1000次問題里,可能有3次會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這是載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 0.91到0.93,沒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飛重量為479噸:火箭加上飛船重量約44噸,其它的都是液體推進劑。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體,比人體含水量還大。水通常占人體的60%到70%。
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號飛船比神舟五號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級直徑為3.35米:古羅馬人使用兩匹馬拉的車,車輪在石板路上磨出兩道溝。由於車輪寬窄不一樣,路上留下了不同寬窄的溝。後來他們想把輪距統一起來,就把兩匹並排的馬屁股當成標准,即1.435米,後來英國人修鐵路也把鐵軌軌距定為 1.435米,並被各國沿用。按照這個軌距修建的鐵路,能夠運輸的貨物最寬為3.72米,去掉車廂外殼,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標准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最大直徑只能達到3.35米。
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里: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們通常說的「十里長街」,是指北京建國門至復興門的距離,長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當於1秒鍾內從長安街東頭跑到西頭。
火箭軌道近地200公里,遠地350公里:地球半徑6400公里,火箭軌道與地球的距離,僅為地球半徑的幾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飛船就像貼著地面在飛行。
《5》發射場系統
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基本任務是,為運載火箭、飛船、有效載荷提供滿足技術要求的轉載、總裝、測試及運輸設施;為航天員提供發射前的生活、醫監、醫保和訓練設施;為載人飛船發射提供全套地面設施;組織、指揮、實施載人飛船的測試、發射及飛行上升段的指揮、調度、監控、顯示和通信;組織、指揮、實施待發段和上升段的應急救生;完成運載火箭上升段的跟蹤測量和安全控制;為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提供有關參數和圖像;提供載人航天發射區的後勤服務保障。
酒泉發射場建在戈壁沙漠的綠洲上,西依山,東臨河,是當年聶榮臻元帥親自挑選的一塊風水寶地。至今,一提起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許多人都會以是在酒泉。其實酒泉發射中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這里距離酒泉還有210公里。當時以「酒泉」命名,一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隨著任務的變化,發射場在神七任務中不僅要為艙外航天服提供測試環境和技術保障,還要重新制定測試和發射流程,把艙外航天服與飛船的聯試、艙外航天服與火箭的聯試等納入測試流程。
《6》測控通信系統
在「神舟」飛船七大系統中,測控與通信至關重要。打個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風箏,測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遠洋測量船就是牽住風箏的那一根線,地面的控制系統就像放風箏的人,測控與通信總體方案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載人航天工程的成敗。
、當運載火箭發射和載人飛船上天飛行以及返回時,需要靠測控通信系統保持天地之間的經常性聯系,完成飛船遙測參數和電視圖像的接收處理,對飛船運行和軌道艙留軌工作的測控管理。這個測控通信系統由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陸上地面測控站和海上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隊組成,執行飛船軌道測量、遙控、遙測、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員逃逸控制任務額。
我國航天器測控系統已經形成了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為中樞,以十多個固定台站、活動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為骨乾的現代化綜合測控網。在載人航天工程中,我國的飛船測控系統使用了統一S波段系統,通過同一套發射機和天線系統、接收設備發送或接收遙測和遙控信號以及話音和電視信號。探月的號角吹響後,我國的航天測控網又開始建設探月測控系統,月球探測二期工程將建設35米口徑天線深空測控網,提高我國深空測控的能力。未來我國還將進一步加強深空測控領域的國際合作。
飛行任務:
這次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實施我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飛船運行期間,1名航天員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按計劃,神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約343公里的近圓軌道。
航天員出艙活動完成後,飛船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還將進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試驗。
神舟七號飛船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將返回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主著陸場。
《7》著陸場系統
飛船著陸場系統是指擔負對飛船再入軌跡的捕獲、跟蹤和測量,搜索並回收返回艙,以及對航天員出艙後進行醫監醫保、醫療救護和緊急後送等相關分系統的總稱。
著陸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個系統。著陸場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飛船在太空飛行後,從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開始,利用先進的無線電測量系統,對目標進行捕捉、分析和落點預報,然後組織迅速逼近返回艙,並且對返回艙進行處置,且將其安全運回基地。著陸場系統還包括:飛船上升段陸上和海上應急返回搜救分系統,在海上救生區部署了專門的打撈救生船和直升機,配備了能在復雜海況下打撈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艙的設備。
要讓在300多千米高空飛行的飛船准確降落在旋轉著的地球上的預定地點,肯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多種技術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統、跟蹤系統和安全的著陸場系統。前蘇聯曾有一次飛船返回時,因控制系統發生偏差,飛船偏離預定著陸點 1000多千米。結果當飛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時,3名宇航員從飛船彈射出來後(那時是乘降落傘著地,不是乘飛船直接著地),有兩個宇航員落地了,還有一個宇航員掉到了森林裡。由於直升機無法在森林著陸,只得專門派伐木工人緊急趕至現場,開辟一個停機坪,讓直升機降落才把人救走。當時天氣很冷,航天員在森林裡凍了一天一夜,差點凍死。所以除了對飛船的控制、跟蹤技術非常重要外,飛船著陸場地的選擇和建設也是非常有講究的。
當然,飛船的著陸場不是像跳傘員降落地點那樣,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畫個圈,做個明顯標志,跳傘員自己控制降落傘,落到裡面就行了的。飛船著陸場的選擇遠不是這樣簡單,而且它的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神舟七號發射成功,於9月25日晚上9時10分發射,於9月28日下午17點37分返回艙成功著陸。
【神舟七號航天員太空行走文字全記錄】及其重大意義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神舟七號報告艙門氣密性良好。 [17:10]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從軌道艙外的攝像機上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出現在神舟七號和地球中間。 [17:0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航天員正在檢測艙門密封情況。 [17:0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指揮大廳內爆發出陣陣掌聲。 [17:0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軌道艙關閉正常。 [17:0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已經關上。 [17:00]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關閉艙門。 [16:5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我們從打開的艙口中可以看到藍色的地球。 [16:5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外工作完畢。 [16:5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已經完全回到艙內。 [16:5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摘下艙外保護掛鉤。 [16:5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劉伯明在艙內協助收回電纜和保護帶。 [16:56]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進入艙內 [16:5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准備返回軌道艙。 [16:5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當前飛船狀態良好。 [16:5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報告感覺良好。 [16:5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開始艙外工作,將艙外試驗品交給劉伯明帶回艙內。 [16:5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已經出艙10分鍾。 [16:49]
[人民網]:翟志剛在太空中揮動五星紅旗。 [16:48]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飛行工作正常。 [16:4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在黑色的太空背景中,航天員白色的身影格外清楚。 [16:46]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已經全部出艙。 [16:45]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在艙外向大家致意,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問好。 [16:44]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開始出艙 [16:43]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把一個掛鉤掛在艙外。 [16:43]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左手伸出艙口。 [16:4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完全打開。 [16:41]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艙門已經打開。 [16:39]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翟志剛用右手扭動把手,艙門已經打開一條縫。 [16:37]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打開軌道艙門,神舟七號開始出艙。 [16:34]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兩名航天員報告航天服工作良好,出艙准備完畢,身體狀態良好。 [16:33]
[人民網]:兩名航天員進行通話試驗,把有線的話音轉到無線話音。 [16:32]
[人民網飛控中心前方報道組]:航天員正在進行出艙前的最後確認工作。 [16:31]
[人民網]:專家:這個幅段航天員要進行出艙和艙外活動,應該說這個階段馬上就要到來了。 [16:30]
神七成就中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人民網9月28日電神舟七號飛船已於9月25日21時10分成功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發畢曉哲的文章《中國邁向太空的「第一步」》說,這一次,乘神舟七號飛天的三名航天員所完成的,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又一次飛天之旅——在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出艙活動中,中國航天員第一次把中國人的足跡印在飛船艙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全文摘要如下:
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的到來,我們滿懷豪情、滿懷喜悅,13億中國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國航天員走出飛船艙門邁進太空的第一步,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全新的開始。
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攜手問天,6年的歷程鐫刻下了中國人6次完美的腳步,是中國航天事業6次新突破。從發射、返回、測控、環境控制……各個關鍵技術環節難關一一被攻克,見證的是中國航天人前進中發展、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腳步。
我們終於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這一時刻必將被歷史所銘記。
這邁向太空的「第一步」,將讓中國人無比榮耀和自豪。曾幾何時,新中國還是那樣的「一窮二白 」,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甚至連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賴進口。誰又能想到,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歷史將記錄下,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不會忘記38年前的4月24日,一曲悠揚的《東方紅》樂曲從深邃而神秘的太空傳來,劃破夜空,回盪大地。也不會忘記,當楊利偉走出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的時候,中國,一躍成為國際「太空俱樂部」的第三位成員。這足以讓中國人為之自豪,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持續高速發展跨出最堅實的一步。
預示著國家民族的未來
航天事業的發展,考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也是一個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能否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它充分表明國家科技力量在發展和推動航空航天技術中起到的至關重要作用,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也預示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未來。
如今,恰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的改革發展成果有目共睹:經濟日新月異、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國家富足,人民普遍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射升空,將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動見證,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又一偉大成就,是我國高技術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這個榮耀的時刻,億萬中華兒女理應為偉大的祖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留下的「第一步」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是踐行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結果。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航天員邁向太空的「第一步」,將引領一個時代,開辟一個新世紀。 (來源:人民網-港澳頻道)
飛船於今晨實現變軌,中國航天員「太空第一步」有望於27日下午邁出
【《財經網》專稿/記者 於達維】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神舟七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200秒後,飛船整流罩分離;583秒後,在200公里高空完成船箭分離。20分鍾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宣布「神舟七號」飛船已經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圓滿成功。這是長征系列火箭連續第67次成功發射。
「神舟七號」飛船在進入遠地點347公里、近地點200公里的橢圓軌道後,沿著這條軌道飛行了五圈(每圈約90分鍾);今天早上凌晨4點,飛船在成功變軌之後,進入343公里近圓軌道。
根據計劃,當飛船完成第27圈運行的時候,兩名航天員將進入軌道艙,關閉返回艙艙門。
按照每圈約90分鍾計算,兩名航天員將於入軌後約40.5小時,即27日下午2時左右進入軌道艙,關閉返回艙艙門。然後將進行約三小時的出艙准備,這一過程中飛船將飛行兩圈。
大約在27日下午5時左右航天員開始出艙行走,整個太空行走預計全程大約30分鍾。
神舟飛船總指揮袁家軍在發射成功後接受采訪時也透露,出艙活動將在27日下午進行。
根據目前的普遍估計,翟志剛和劉伯明將共同進入軌道艙,而景海鵬則將留守返回艙。
其中翟志剛將身著國產「飛天」艙外航天服,劉伯明將身著俄制「海鷹」航天服。出於中國專家的考慮,由於此次任務的最重要部分是突破出艙技術,將派遣身著國產航天服的翟志剛完成出艙任務。
在艙外,航天員將藉助艙外活動扶手、栓系固定裝置等沿軌道艙外壁移動,並取回艙外的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品。然後用CCD立體相機近距離為「神舟七號」拍照,此外航天員還進行擰螺釘、設備安裝等模擬操作。
25日,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除出艙活動外,「神舟七號」還承擔著其他三項任務,包括在太空中進行固體潤滑材料和太陽能電池極板艙外暴露試驗,釋放圍繞軌道艙進行伴隨飛行的小衛星以及「天鏈一號」太空中繼終端的試驗。
「天鏈一號」將為中國地面測控人員增加50%的天空覆蓋,建立陸海空天一體的測控網,並進而為載人航天今後從事交會對接等對測控覆蓋要求更高的活動奠定更好的基礎。
與「神舟六號」飛行相比,「神舟七號」的飛行手冊從三本增加到七本,航天員要進行的操作單元從幾百項增加到一千多項,而每個操作單元還包含數十個步驟和上百個動作。
在「神舟七號」起飛前,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說,國外航天員出艙前一般來說是在升空72小時後,以使宇航員適應空間失重狀態。但「神舟七號」任務宇航員升空第二天就要出艙,因此「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要求特別高,航天員的水平和能力將決定這次出艙的成敗。
❼ 太空救援真實結局是什麼沒看懂能不能說說
《太空救援》的真實結局:
6月23日,從蘇聯發射的進步24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禮炮7號空間站,帶來了重要的補給,兩位航天員開始後續工作。之後,維托克在禮炮7號上工作了169天,後來乘坐聯盟T-14飛船返回,弗拉基米爾則工作了110天,乘坐聯盟T-13飛船返回。後來,他們都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
劇情簡介
1985年,「禮炮七號」突然和飛控中心失去了聯系,空間站隨時可能發生爆炸,損害國家形象並導致人員傷亡。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經驗豐富的蘇聯宇航員費奧多羅夫(弗拉季米爾·弗多維琴科夫飾)和工程師阿約金(巴維爾·捷列連科飾)臨危受命。
面對堪稱世界航空歷史上難度最大的一次非合作對接,兩位勇敢的太空戰士迎難而上,在一切都是未知的不利局面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這個巨大的「鋼鐵堡壘」。
❽ 俄羅斯電影佳片大賞揭幕,將展映《太空救援》等片,你如何評價這部片
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電影,而且這部電影當中所投入的資金是比較多的,選擇的每一個演員都非常的有價值。
❾ 航天傳奇故事
當地時間12月25日下午6時40分,莫斯科宇航中心的地面控制人員跟往常一樣來到一個專門監視器前,准備對已近老邁並處於無人駕駛狀態的「和平號」空間站進行常規跟蹤。然而,讓工作人員大吃一驚的是,屏幕上並沒有「和平號」空間站的無線電信號,地面控制中心與「和平號」空間站的聯系突然中斷!大驚失色的工作人員立即上報地面控制中心值班主官。值班主官立即把所有已經下班的專家全部召回地面控制中心緊急情況室。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過去了,監視器里仍沒有「和平號」空間站的信號,「和平號」成了一隻斷了線的風箏。俄羅斯宇航局頓時炸了鍋,宇航局局長科普捷夫接到緊急電話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早就不應該繼續玩空間站的游戲了……現在大家一不要恐慌,二要千方百計恢復與『和平號』的無線電聯系。」
俄羅斯的宇航專家們哪有不緊張的道理,前蘇聯發生的幾次太空飛行器失控事故險些釀成重大災難。1979年,美國「天空」太空實驗室墜落地球時,因其墜落的速度超過原先的估計,以至於萬分緊張的24小時很快過去了,「和平號」仍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在地球軌道上四處游盪,莫斯科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幾乎全都絕望了。就在這時,監視屏上突然又出現了微弱的信號———「和平號」空間站的信號!盡管傳輸回來的信號只持續了七分鍾,但這就足以讓地面控制人員找回「和平號空間站」了!
莫斯科宇航中心負責人索諾耶夫搶在第一時間里舉行緊急記者招待會,他欣喜若狂地說:「我現在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和平號』空間站平安無事了,它不會在明天或者新年砸在咱們大家的頭頂上了!」負責「和平號」空間站運作的俄羅斯「能源公司」的高級官員趕緊出面安撫人心說:「決不會發生像媒體和大家擔心的那種危機情況,我本人在這里既不會添油加醋,也不會故意掩蓋事故真相的。今天下午,我們與『和平號』空間站恢復聯系之後,我們專門組建了一個專家小組,對剛剛接收到的電子儀器信號進行全面分析,以便盡快查出事故原因。」這位負責人還給大家吃定心丸說,俄羅斯宇航局還會根據專家們對各種數據分析的結果,決定是否派宇航員緊急登上「空間站」。
俄羅斯出籠太空急救方案
俄羅斯宇航官員在公開場合一再保證說,人們大可不必為跟「和平號」空間站失去聯系而感到恐慌,這種「小故障」不過是「小菜一碟」!
然而,事實上這卻是一起非常嚴重的事故,俄羅斯宇航界權威透露說,造成「和平號」空間站這次事故的罪魁禍首可能是空間站上的能源供應系統。如果真是「和平號」空間站能源供應系統發生故障的話,那麼麻煩可就大了,因為這意味著地面控制人員無法調整其太陽能板,以至於「和平號」空間站所有的能源最終消耗殆盡。沒有了電力和其他能源的「和平號」空間站各種系統將因此停止運作,整個空間站將像一個失去控制的陀螺一樣在地球軌道上旋轉起來,那樣的話就算派宇航員進入太空搶險也會無濟於事,因為飛船根本無法與空間站對接。
對於這種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俄羅斯宇航官員倫金向記者透露說,如果「和平號」空間站與地面控制站徹底失去聯系的話,那麼最可怕的結果就是:「和平號」空間站發生自由墜落,那樣的話墜入地球陸地的概率將是「大得可怕」。莫斯科宇航中心一位不願意公開自己姓名的宇航專家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記者獨家采訪時透露了一個驚人的內幕:先把跟「和平號」空間站失去聯系這一事故撇在一邊不說,就算在空間站各系統全都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指揮「和平號」墜落太平洋就要冒相當的風險,部分空間站的碎片很有可能落到澳大利亞人口密集的地區。早在這次危機之前,俄羅斯宇航官員也警告說,「和平號」空間站在墜毀重返地球大氣層的時候極可能有重達1500磅左右的碎片落在陸地上。那麼像這樣的碎片產生的威力到底會有多大呢?俄羅斯宇航局局長尤里.科普捷夫形象地說道,像這樣的一塊碎片墜落陸地產生的沖擊力足以輕而易舉地擊穿6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因此,完全可以想像失控的150噸重的「和平號」空間站如果自行墜落的話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實際上,莫斯科宇航中心在地面控制人員與「和平號」空間站失去聯系之後立即進入緊急狀態,並且啟動了應急方案。根據這套不向外界公開的應急方案,一旦在48小時內仍無法與「和平號」空間站恢復聯系,那麼就立即派一個宇航小組乘飛船飛往「和平號」空間站,執行高度危險的太空搶險任務。准備扮演太空搶險英雄角色的是俄羅斯的兩名宇航員———什利贊.沙里波夫和帕維爾.維諾格拉多夫,他們兩人最近剛剛完成太空搶險訓練,隨時准備上太空處理緊急事宜。所以,當「和平號」空間站在26日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系之後,兩名宇航員就接到了待命通知,一旦接到立即升空的命令,那麼他們倆就得乘飛船冒險登上「和平號」空間站,他們的唯一任務是設法確保「和平號」墜毀的時候不會墜到地球的陸地上。
-服役15年行將壽終正寢
「和平號」空間站最新發生的這起重大事故產生的最直接的結果果就是:贊成將空間站於2001年2月自動墜毀的人數急劇增加,許多原來不主張自動墜毀「和平號」空間站的俄羅斯人現在也贊成在明年2月「和平號」空間站過完15歲生日後墜毀太平洋。
曾經給蘇聯和俄羅斯帶來無比輝煌和無數榮耀的「和平號」空間站自打開始超期服役後大小事故接連不斷,經常上演讓地球人心跳的驚險「故事」:與空間站對接的貨船突然失控,差一點釀成船毀站亡的超級宇航事故;工作艙突然失火,宇航員的制氧系統幾乎全部失靈;空間站的計算機系統發生故障,以至於整個空間站在宇宙中「漫遊」了好一陣……就這樣,俄羅斯人仍不甘心放棄「和平號」,俄羅斯航空航天局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准備繼續「和平號」空間站的傳奇故事。
然而,美國人卻不幹了,作為「國際空間站」最重要的合作夥伴,美國下令嚴禁其宇航員再登「和平號」空間站,同時通過多方向俄羅斯施加壓力,要求盡早讓「和平號」墜毀,以集中全部的精力來建設新的「國際空間站」。
目前,俄羅斯宇航局仍沒有透露造成此次最嚴重航天事故的原因,但莫斯科宇航中心的負責人弗拉基米爾.索諾耶夫透露說,造成「和平號」空間站與地面控制中心突然失去聯系的原因是空間站的電池突然斷電,至於斷電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幸運的是現在空間站上各組蓄電池均已恢復充電,一旦充電完成後,空間站上的電腦將自動檢測所有的設備,從而確定發生事故的原因。索諾耶夫承認說:「這次事故是『和平號』空間站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事故。」 謝謝採納。
❿ 求一部電影名字,講述一個小孩成為宇航員的過程,好像是蘇聯CCCP,他有一架小飛機,他還帶到了太空去。
是一部科幻小短片,好像是個大學生的畢業視頻,叫《奔向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