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52屆韓國電影大鍾獎的獲獎名單
獎項獲獎者最佳電影獎 《國際市場》 最佳劇本獎尹濟均《國際市場》最佳導演獎 尹濟均《國際市場》 最佳男主角獎 黃政民《國際市場》 最佳女主角獎 全智賢《暗殺》 最佳男配角獎 吳達秀 《國際市場》 最佳女配角獎 金海淑《思悼》 最佳新人男演員獎 李敏鎬《江南1970》 最佳新人女演員獎 李宥英《晚春》 最佳新人導演獎 白宗烈《Beauty Inside》 最佳海外男演員獎 孫紅雷 最佳海外女演員獎 高圓圓 最佳企劃獎 《國際市場》 最佳攝影獎 柳成熙《國際市場》 最佳燈光獎 《京城學校:消失的少女們》 最佳剪輯獎 李鎮《國際市場》 最佳錄音獎 《國際市場》 原創配樂獎 《抒情男高音》 最佳美術獎 《尚衣院》 最佳服裝設計獎 《尚衣院》 尖端技術特別獎 《國際市場》 人氣獎 金秀賢、孔孝真 (以上資料來源 )
Ⅱ 影迷必看的韓國十大經典犯罪電影
《黃海》《追擊者》《新世界》《金福南殺人事件》《殺人回憶》《親切的金子》《犯罪都市》《共同警備區》《殺人者的記憶法》《嫌疑人x的獻身》
Ⅲ 獲四座奧斯卡的韓國電影《寄生蟲》,究竟優秀在哪裡
哈嘍大家好,8月21日,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宣布,由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將代表韓國競爭新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屆開始改名「最佳國際影片」獎)。此前,自韓國電影開始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年來,未曾入圍,去年大熱的《燃燒》也落選了。
今年5月,《寄生蟲》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並成為首次拿到該獎的韓國電影。其後《寄生蟲》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並將會在北美上映。《寄生蟲》這部電影算是近年來韓國最有實力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之一了,之前參賽的電影全部落選,那今年有可能突破嗎?今天小編就談談個人觀點。
《寄生蟲》影片講述了生活在貧富兩極的兩家人的故事,一邊是全是無業遊民的一家四口,一邊是生活在富人區的IT人才。導演用他擅長的悲喜劇、諷刺劇形式,辛辣的諷刺了韓國社會和對階級社會的尖銳批判。作為一部橫掃戛納的佳作,它拍得通俗易懂,將商業和藝術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小編覺得實至名歸。
但有人說能拿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說實話不看好,它太像一部韓國導演拍出來的法國電影,奧斯卡外語片最看重的是本土化風格鮮不鮮明。畢竟奧斯卡比戛納電影節高了不少檔次,對電影的規格要求更嚴,更標准。
總結:就算在亞洲《寄生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面對世界舞台,尤其是奧斯卡這種世界頂級的電影評選舞台。《寄生蟲》想從那麼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難度還是很大的。對韓國電影在奧斯卡的突破,小編還是不抱太大希望。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Ⅳ 韓國獲得奧斯卡的電影有哪些
北京時間2020年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辦。
最大贏家非《寄生蟲》和導演奉俊昊莫屬。該片不僅打破了韓國電影在奧斯卡金像獎上的零記錄,也成為奧斯卡成立92年以來,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也是唯一一部包攬最佳導演 、最佳影片 、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四大重量級獎項的影片。
Ⅳ 神奇的電影獎!韓國影帝影後和新生力量都在這里上演愛恨情仇
這篇文章來自友鄰公眾號[最最最韓流]
這屆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分的得獎結果,真是讓人想起古裝電影中常出現的一個情節: 報仇雪恨和後生可畏。
宋康昊終於不再被李秉憲壓制,憑借《密探》拿下影帝。
柳俊烈拿下了最佳新人男演員,正式為他進軍忠武路做了鋪墊。
李相熙擊敗大熱的金泰梨奪下最佳新人女演員,這也可以看做韓國小眾電影的勝利和被認同。
都暻秀和林允兒分獲男女最佳人氣獎,說起來這兩位也已經成為了SM演員Line里的中堅力量。
總的來說,這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分豬肉盛宴。因為去年幾部公認最好的韓國電影在本屆百想上都有收獲:
為韓國電影再度揚威國際的《小姐》獲得全場大獎。
話題電影《哭聲》獲得最佳影片獎。
而為宋康昊摘下影帝的《密探》還為金知雲拿下了最佳導演獎。
至於讓孔劉成為千萬級演員的《釜山行》也沒有空手而歸。它拿下了最佳新人導演(延相昊)和最佳男配角獎(金意成)。
每一屆百想,韓國電影的勢力版圖都會悄然發生變化。
只是從這次的百想看來,韓國電影內部的地殼變動似乎比以往來得更猛烈,因為一股新生力量正在悄然崛起,並有可能深深改變韓國電影和它的頒獎游戲。
為什麼說本屆百想是一出關於復仇的戲劇?
在上屆百想中,宋康昊就憑借《思悼》和李秉憲的《局內人》角逐影帝,結果宋康昊敗給了李秉憲。
而在此前的青龍獎和大鍾獎上,宋康昊兩次憑借《密探》和李秉憲《局內人》爭影帝,結果…都輸了 ┑( ̄Д  ̄)┍
可是這一次,當李秉憲用電影《金融決戰》再戰宋康昊的《密探》時,我們餅叔終於憑借前兩次對決中的《密探》里的同一個角色…贏了。
宋康昊和李秉憲的對決恰好為我們展示了韓國三大電影節的游戲規則:
一部從上年5月1日起到當年3月31日為止出爐的大熱電影首先會參加百想,然後是年底的青龍,最後是大鍾。
但如果這部電影出現在4月,那麼這個順序就會倒過來:從青龍走到大鍾,最後一站是百想。
熟悉韓國三大電影節游戲規則的人應該很清楚,每年的大熱電影就那麼幾部,所以幾位老對手往往會轉換陣地繼續廝殺。
對於宋康昊這樣的老戲骨來說,就算連輸李秉憲三次也沒啥可怕的,因為他依然有機會報一箭之仇。
當然也可以不用等這么久。
孫藝珍雖然在去年青龍電影節上輸給了《小姐》中的金敏喜。
但她卻憑借《德惠翁主》中突破過往的史詩性演出,在大鍾和百想連下兩城,成功晉升韓國影壇的最新影後。
這樣的愛恨情仇同樣會發生在最佳影片或者最佳導演這樣的爭奪上。
比如青龍和大鍾最佳影片都是《局內人》,而那些被《局內人》壓得透不過氣的大師們終於可以在百想贏回屬於自己的榮光。
柳俊烈李相熙林允兒都暻秀金泰梨把百想變成了最殘酷的新人戰場
百想的新人獎往往意味著兩個戰場: 新人與新人的戰場,以及新人沖擊王者的戰場。
對於初出茅廬的演技新人們來說…能在百想上獲得提名,就已經等於正式對忠武路宣告了自己的到來。
今年的新人獎爭奪 激烈程度,可以說達到了百想近十年之最:
-
都暻秀的《哥哥》,柳俊烈的《The King》,禹棹奐 《Master》,池昌旭的《被操縱的城市》和韓在英的《再審》將競逐最佳新人男演員。
-
金泰梨的《小姐》,金煥熙 《哭聲》,林允兒的《共助》,李相熙的《戀愛談》和崔秀仁《我們》將爭奪最佳新人女演員。
這期間,男子部門呼聲最高的是有著高超打戲的池昌旭和演出復雜角色的柳俊烈。
而女子部門的全部呼聲幾乎都集結在了金泰梨身上…這個憑借《小姐》里的精湛演技一鳴驚人的姑娘已經拿下了八座含金量頗高的新人獎杯。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沒有人可以肯定的說自己可以站到最後。
新人王大熱柳俊烈最大的對手是都暻秀和池昌旭。
都暻秀在《哥哥》中演了個生活一夜跌到谷底的國家柔道選手,和曹政奭朴信惠的對手戲絲毫不落下風,演技成熟的完全不像個愛豆。
別的不說…就這場淋漓暢快的哭戲足夠為他演員的身份正名。
而池昌旭在《被操縱的城市》里也展現了高明的打戲技巧,所有動作場面皆親身上陣不找替身。
就在國內的鮮肉小花讓替身對戲自己在一旁玩手機的時候,都暻秀用毫不含糊的文戲,池昌旭用徹底不要命的武戲演繹了鮮肉演員的正確打開方式。
可惜他們的對手是《The King》里的柳俊烈。
柳俊烈在《The King》中的演出細膩走心,他將一個野心勃勃的小混混演出了暴戾與人情味兼具的豐富層次。
尤其是最後一場絕命戲演得氣勢十足,甚至被許多觀眾認為演技艷壓了同場演出的鄭雨盛和趙寅成。
女新人的競爭更加激烈。
就像上面說的那樣,金泰梨在《小姐》里的演出早已贏盡口碑,她更是在前幾天有拿下了11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新人獎。
金煥熙在《哭聲》中遊走於天使與魔鬼之間,她的演技不僅層次清晰,爆發力更是十足,妹子的關鍵戲份如同邪魔上身令人不寒而慄。
僅金煥熙一人的表演就已經成為電影鬼魅氣氛最重要的部分。
林允兒在《共助》中的演出同樣奪目搶眼。
作為電影小新人的她用充滿喜感的突破性演出,將一個粘人的小姨子演出豐富喜感,更一人撐起全片最大笑點,被網民評為國民小姨子。
可她們最終都輸給了李相熙在同性愛情片《戀愛談》中生活化的演出…不能不說,這才是本屆百想最大反轉劇情啊!
當然,都暻秀和林允兒的努力並沒有被辜負,這兩位愛豆出身的新晉演員雙雙拿下人氣獎。
怎麼說呢…百想之所以是百想,就在於百想的人氣獎也只會頒給真正的演員。
看到這里,你們也許已經了解了韓國電影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從當年的孔劉到今天的柳俊烈林允兒都暻秀…這些在電視圈或愛豆圈已經很有名氣的藝人們要經歷近乎殘酷的考驗重新證明自己,才會獲得在電影圈發展的許可證。
韓國電影打磨出了像都暻秀柳俊烈林允兒這樣願意學習真正演技並拋棄偶像包袱從零開始的新人,而這些新人也不負眾望的接過了韓國電影的火把。
百想上演的愛恨情仇與新老交替造就了韓國電影
一個熱鬧的電影獎背後一定有一個熱鬧的電影行業。
從2012年以來,韓國電影票房一直呈現穩定高速增長的狀態。到了2016年,韓國電影票房達到了14.4億美元。
跟2015年的14.1億美元相比,雖然增幅只有2.1%,但是考慮到過去一年韓國國內風雲變幻的局勢,這樣的提升已經難能可貴。
在去年韓國票房排名前10的電影中,只有兩部來自好萊塢——《美國隊長3》和《奇異博士》,韓國電影依然延續著本土電影對抗好萊塢的票房傳奇。
這個畫面要歸功於韓國電影良好的整體品質,也得益於韓國電影的百花齊放。
從百想的熱門電影候選里就能看出,韓國史上第14部千萬觀眾電影《釜山行》是僵屍片,《密探》是動作劇情片,《小姐》是情色愛情片,而《德惠翁主》則是韓國電影中少有的女性傳記傳奇電影。
大概也許是因為韓國電影人從來不知道墨守成規是什麼,韓國類型片才能不斷突破並且高速發展吧。
另一個推動韓國電影不斷前行的是源源不斷的電影人才的湧入。
兩部獨立佳片《戀愛談》和《我們》分別貢獻出最佳新人女演員獎(李相熙)和最佳編劇獎(尹嘉恩)。
有些明星演員過去在電影圈籍籍無名,但憑借在電視圈積累的演技初登大熒幕就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
在被百想這種級別的頒獎禮蓋章演技之後,他們接下來的韓國三大電影頒獎禮的征程或許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在這個故事裡,韓國電視業成為韓國電影的血液工廠,但與國內不同的是,韓國的流量們即使擁有了高人氣,也必須經受電影圈殘酷的演技考驗。
因為泡菜觀眾絕不會僅僅為了支持偶像就走進影院。
某種意義上說,韓國電影觀眾是世界上最好的電影觀眾。
韓國平均每人年觀影4.3次,首爾地區更高達每年人均6次,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量的觀影也大大提升了韓國觀眾的觀影水平。
百想大賞上爭獎的大熱電影都取得了很不錯的票房成績。
最好的《釜山行》破了千萬人次,《德惠翁主》近六百萬人次,《哭聲》超過六百萬人次,《密探》則突破了七百萬人次。
能夠將商業性和藝術性結合的這么好,有韓國電影人的功勞,也有韓國觀眾的功勞。
當很多中國觀眾還在拚命追捧好萊塢的視效大片的時候,韓國觀眾卻已經在《德惠翁主》這樣的歷史片或是《哭聲》這種的高概念驚悚片中體會著民族歷史的沉重。
於是當中國商業電影成為服務低齡化觀眾的游戲的時候,韓國電影卻保持了電影類型的多樣性。
這推動著韓國電影在良性軌道上繼續前行,也為韓國影壇的愛恨情仇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本屆百想,宋康昊報了三次敗給李秉憲的一箭之仇,孫藝珍將與金敏喜的三大電影節比分改寫成了2:1,而一群新人正在沿著百想遞給他們的階梯向忠武路更高處攀登。
在他們的角逐與較量背後都有同一個前綴——韓國電影。
說到底,韓國影帝影後們和後生可畏的新生力量所有在百想上演的愛恨情仇,都共同創造著屬於韓國電影昨天今天和明日的榮光。
-------
大家對本屆百想電影部門的獎項滿意嘛?
Ⅵ 韓國電影排行榜前十名+高票房經典電影
1、《熔爐》:促使韓國修正法律
香港電影對韓國的影響有目共睹,像是《兄弟本色》、《跟蹤》、《無間道》都在潛移默化中成為韓國電影效仿的對象,前兩部作品更直接被韓國翻拍。
長久的電影淵遠讓這部韓港合拍的《奪寶聯盟》上映前就被熱烈討論,片中來自中韓的10名大盜聯手搶奪稀世鑽石的精彩故事,成功刷新韓國票房17項紀錄,創下韓國電影史上最高的首映票房紀錄(前一部創下此紀錄的《漢江怪物》)。
Ⅶ 2010年韓國的電影有哪幾部是獲得國際獎的呀
推薦你看《諸神之戰》和《敢死隊》,這兩個電影的預告都出來了,你可以去迅雷看看先看一下
Ⅷ 韓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13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獲獎名單
新浪潮獎
《稻草人之地》(韓國)
《Naked of Defenses》(日本)
最值得關注影片
《二東》(中國)
《葬禮的成員》(韓國)
短篇影片獎項
《兒子的女人》(韓國)
《Andong》(韓國)
紀錄片影片獎項
《Old Partner》(韓國)
《Mental》(日本)
PPP計劃最高獎釜山大獎
張元《死刑花園》
Rising star最佳男主演
何正宇《追擊者》
Rising star最佳女主演
秀愛《您在遠方》
Rising star最佳新人
鄭麗媛和鄭京浩
第1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各單元獲獎名單
新浪潮獎(New Currents Award):《檳榔》(楊恆)、《愛情征服一切》(陳翠梅)
韓國電影功勞獎(Korean Cinema Award):Martial Knaebel、Terawaki Ken
今年的亞洲電影人獎(Asian Filmmaker of the Year Award):劉德華
國際電影評論家協會獎(Fipresci Award):《愛情征服一切》(陳翠梅)
亞洲電影振興機構獎(Netpac Award):《最後的晚餐》(盧景泰)
KNN電影獎(KNN Award):《白絲裙》(Huynh Luu)
Sonje獎(Sonje Award):《吹風》(李振宇)、《畢業電影》(尹成浩)
Woonpa獎(Woonpa Award):《過河的人們》(金德哲)、《我們學校》
只找到這些 ,抱歉。
Ⅸ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影帝影後是誰
昨天,第2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正式開幕了,本次到場的明星有張東健、林允兒、宋家三胞胎、美國知名導演奧利弗·斯通、日本演員蒼井優、中國導演賈樟柯、李霄峰、演員羅晉、譚卓等。他們都分別攜帶自己的電影作品參加這次電影節,不知道最終的獲獎名單能否書寫上他們的大名呢?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影帝影後是誰
入圍片單
《西小河的夏天》導演:周全(中國)
《One Night on the Wharf》導演:Han Dong(中國台灣)
《The Last Verse》導演:曾英庭(中國台灣)
《Somewhere Beyond The Mist》導演:張經緯(中國)
《After My Death》:導演:Kim Uiseok(韓國)
《How to Breathe Underwater》導演:Ko Hyunseok(韓國)
《Last Child》導演:Shin Dongseok(韓國)
《Ajji》導演:Devanshish Makhija(印度)
《Ashwasshama》導演:Pushpendra Singh(印度)
《Blockage》導演:Mohsen Gharaei(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