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梅葆玖北京國際電影節視頻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梅葆玖北京國際電影節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1-27 17:23:45

1. 2012年北京國際電影節走紅毯的明星有誰啊

詹姆斯卡梅隆、基努李維斯、爾冬升、鄔君梅,章子怡,竇驍,周冬雨, baby(楊穎)、趙又廷,謝賢 霍思燕 , 郭富城、梁家輝、李治廷 ,徐克,施南生,於冬,蘇有朋、劉亦菲,吳奇隆,張靜初,范冰冰、馮小剛、王力宏 ,劉德華、葉德嫻,莫小棋,姚晨、王學圻
黃曉明, 劉歡,蔡琴,趙又廷 楊穎, 王姬,任達華, 張紀中 鍾麗緹,鄧超, 立威廉, 閆妮 , 范冰冰, 傑瑞米雷納,吳大維,焦恩俊, 許鞍華,郭濤,張朝陽, 陸川,劉燁,
阿嬌,Angelababy,李雪健, 謝飛,梅葆玖,天地情緣,梅蘭芳華,李行,大S,黃奕,許鞍華,王千源,林志穎、張娜拉,陳嘉上,張國立,黃小蕾,劉佩琦、呂麗萍,呂思清,應采兒,郭濤,伊能靜,翁虹,蘆芳生,張朝陽,陸川,大山,田亮,孫寧,甘婷婷,林鵬,鄔君梅,王心凌 ,王晶,蘇志燮,戴玉強、魏松、莫華倫 ,等近300位國內外著名影人

2. 梅葆玖的活動年表

1962年8月9日,農歷壬寅年七月初十日: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第二場
1962年8月11日,農歷壬寅年七月十二日,晚: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第四場
1962年8月25日,農歷壬寅年七月廿六日:梅派演員座談會舉行
1962年11月2日,農歷壬寅年十月初六日:梅蘭芳京劇團和北京青年京劇團1962年赴滬聯合公演
1978年9月,農歷戊午年:梅葆玖、趙榮琛、李翔、孫毓敏聯袂演出梅程荀尚流派專場 1981年8月24日,農歷辛酉年七月廿五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一場
1981年8月25日,農歷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場
1981年8月26日,農歷辛酉年七月廿七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三場
1983年12月22日,農歷癸亥年十一月十九日:劇協上海分會1983年梅派藝術培訓班匯報演出舉行
1984年10月27日,農歷甲子年十月初四日,19時: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演出第二場
1984年10月29日,農歷甲子年十月初六日,19時: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演出第四場
1984年10月31日,農歷甲子年十月初八日,19時: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演出第六場
1985年1月9日,農歷甲子年十一月十九日: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紀念演出第二天
1987年4月11日,農歷丁卯年三月十四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一場
1987年4月14日,農歷丁卯年三月十七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四場
1987年4月15日,農歷丁卯年三月十八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五場
1987年4月16日,農歷丁卯年三月十九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六場
1987年4月17日,農歷丁卯年三月二十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七場
1987年4月19日,農歷丁卯年三月廿二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九場
1987年4月20日,農歷丁卯年三月廿三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十場
1988年5月6日,農歷戊辰年三月廿一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一天
1988年5月9日,農歷戊辰年三月廿四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四天
1988年5月13日,農歷戊辰年三月廿八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八天
1988年5月15日,農歷戊辰年三月三十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十天 1990年10月,農歷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1992年2月3日,農歷辛未年十二月三十日:1992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1992年2月4日,農歷壬申年正月初一日:1992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播出
1994年2月10日,農歷甲戌年正月初一日:1994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播出
1994年4月29日,農歷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祝賀演出舉行
1996年1月21日,農歷乙亥年十二月初二日,下午:劉丹麗拜杜近芳為師
1998年10月3日,農歷戊寅年八月十三日,晚:1998年金秋京劇電視演唱會舉行
2000年2月4日,農歷己卯年十二月廿九日:2000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0年7月1日,農歷庚辰年五月三十日:北京第一屆國際票友演唱會舉行 2001年8月8日,農歷辛巳年六月十九日:梅蘭芳逝世40周年近百弟子、傳人、戲迷墓前憑吊
2001年11月1日,農歷辛巳年九月十六日:京劇《大唐貴妃》在上海首演
2001年12月12日,農歷辛巳年十月廿八日:韓冬柏拜梅葆玖為師
2002年4月20日,農歷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劇音配像工作座談會舉行
2002年6月9日,農歷壬午年四月廿九日,上午:北京戲校建校5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2002年12月22日,農歷壬午年十一月十九日,10時:袁世海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03年1月31日,農歷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3年4月12日,農歷癸未年三月十一日,20時:慶祝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文藝晚會《梅花賦》舉行
2003年4月15日,農歷癸未年三月十四日,19時30分:京劇《大唐貴妃》在北京首演
2004年6月10日,農歷甲申年四月廿三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慶典第一天
2005年2月8日,農歷甲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5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5年5月26日,農歷乙酉年四月十九日:佛山電視台瓊花藝術劇院成立
2005年8月29日,農歷乙酉年七月廿五日:吳素秋收朱虹為徒、張學津收穆宇為徒
2005年12月9日,農歷乙酉年十一月初九日:方榮翔紀念銅像落成
2005年12月10日,農歷乙酉年十一月初十日,晚:紀念方榮翔誕辰80周年京劇演唱會舉辦
2005年12月15日,農歷乙酉年十一月十五日,下午:第五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2006年1月23日,農歷乙酉年十二月廿四日,晚:2006年新春京劇晚會——李瑞環同志改編劇目專場演出第四天
2006年2月18日,農歷丙戌年正月廿一日,10時:陳永玲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06年3月27日,農歷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
2006年3月28日,農歷丙戌年二月廿九日,晚:紀念梅蘭芳返鄉五十周年京劇票友演唱會舉辦
2006年3月28日,農歷丙戌年二月廿九日,下午:紀念梅蘭芳返鄉五十周年座談會舉行
2006年4月8日,農歷丙戌年三月十一日,19時: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在華北電力大學演出《宇宙鋒》
2006年4月26日,農歷丙戌年三月廿九日,20時:京劇交響樂詩《梅蘭芳》在德國上演
2006年5月5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初八日,晚:「春滿菊壇」中國京劇乾旦表演藝術家專場舉行
2006年5月19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廿二日:紀念《十五貫》晉京50周年座談會舉辦
2006年5月28日,農歷丙戌年五月初二日,晚:廊坊人民廣播電台建台三十周年暨戲曲頻道開播文藝晚會舉行
2006年7月15日,農歷丙戌年六月二十日,下午: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成立
2006年9月17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集體收徒儀式舉行
2006年9月27日,農歷丙戌年八月初六日,19時30分:長安大戲院重張十周年演出第一場
2006年10月23日,農歷丙戌年九月初二日:紀念譚富英誕辰百年系列演出第四場
2006年11月4日,農歷丙戌年九月十四日,19時30分:紀念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七周年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舉行
2006年11月5日,農歷丙戌年九月十五日,李紅艷拜梅葆玖為師
2006年11月18日,農歷丙戌年九月廿八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第七場
2006年11月25日,農歷丙戌年十月初五日,晚:紀念奚延宏誕辰72周年演唱會舉行
2006年12月27日,農歷丙戌年十一月初八日:紀念馬連良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座談會舉辦 2007年1月31日,農歷丙戌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全國政協京昆室2007迎新春戲曲晚會第一場
2007年2月6日,農歷丙戌年十二月十九日,19時30分:保定市2007迎春京劇演唱會舉行
2007年3月23日,農歷丁亥年二月初五日: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2007年赴加拿大演出
2007年4月9日,農歷丁亥年二月廿二日,晚:北京京劇院在華北電力大學參加「北京市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
2007年4月28日,農歷丁亥年三月十二日: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戲曲文藝晚會舉行
2007年5月3日,農歷丁亥年三月十七日:中國京劇院一團2007年赴山西演出第四場
2007年5月4日,農歷丁亥年三月十八日:山西省京劇院50華誕暨榮獲文化部「省級重點京劇院團」授牌儀式舉行
2007年5月14日,農歷丁亥年三月廿八日:梅葆玖收嚴慶頻為徒
2007年5月27日,農歷丁亥年四月十一日,晚:濟南紀念張君秋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動第一天
2007年5月28日,農歷丁亥年四月十二日,晚:濟南紀念張君秋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動第二天
2007年7月7日,農歷丁亥年五月廿三日,上午:侯耀文追悼會及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2007年7月14日,農歷丁亥年六月初一日,19時15分:「情弦京韻——青年琴師陳平一專場」舉行
2007年8月19日,農歷丁亥年七月初七日:福彩之夜「京劇在青島」大型京劇綜藝晚會第二場
2007年9月23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十三日,19時30分:江蘇2007中秋戲曲晚會舉行
2007年11月29日,農歷丁亥年十月二十日:言慧珠表演藝術教學成果研討展演大型京昆演唱會暨開幕式舉行 2008年1月2日,農歷丁亥年十一月廿四日,14時:國家大劇院2008年1月2日演出
2008年1月3日,農歷丁亥年十一月廿五日,19時30分:國家大劇院2008年1月3日演出
2008年2月3日,農歷丁亥年十二月廿七日,19時:2008年大連新春京劇晚會舉行
2008年2月4日,農歷戊子年十二月廿八日,11時:梅葆玖收肖迪為徒
2008年2月12日,農歷戊子年正月初六日,13時30分:梅蘭芳大劇院2008年雪災賑災義演
2008年2月20日,農歷戊子年正月十四日,晚:石家莊人民會堂2008年2月20日演出
2008年2月28日,農歷戊子年正月廿二日:梅葆玖收姜亦珊為徒
2008年4月18日,農歷戊子年三月十三日,19時30分:上海戲劇學院劇場2008年4月18日演出
2008年4月19日,農歷戊子年三月十四日,19時30分:上海戲劇學院劇場2008年4月19日演出
2008年5月22日,農歷戊子年四月十八日,晚:四川汶川地震「孩子你並不孤獨——梅蘭芳大劇院賑災義演晚會」舉行
2008年5月29日,農歷戊子年四月廿五日,晚:四川汶川地震全國戲曲界抗震救災義演舉行
2008年7月25日,農歷戊子年六月廿二日:梅葆玖收田慧為徒
2008年12月14日,農歷戊子年十一月十七日:石家莊人民會堂2008年12月14日演出 2009年11月5日,農歷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北京長安大戲院交響京劇《西施》演出
2010年12月28日,農歷庚 寅年十一月廿三日:梅蘭芳大劇院領銜主演《盛世中華》
2011年5月6日,農歷辛卯年四月初四日:梅葆玖首登娛樂節目《天天向上》 2012年3月3日,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
2012年3月11日,出席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由其得意弟子「李紅艷」主演的京劇新《楊七娘》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上周應日本櫻美林大學之邀,赴日參加了該學校的博士受典儀式。2012年3月26日,梅葆玖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他並沒有把這個文學博士頭銜看得太重,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熟悉,「有一次我在日本演出完,很多年輕觀眾來後台跟我合影,我發現日本孩子背唐詩真溜,比我們還熟。」
2012年3月31日,農歷壬辰年三月十日:梅葆玖先生參加深圳衛視《年代秀》娛樂節目的錄制
2012年4月20日:梅葆玖先生在由聯合國友好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共同主辦的「世界和平祈禱大會」上,獲聯合國友好理會全球事務秘書長、世界和平祈禱大會執行主席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頒授大會最高獎章--「世界和平大使」獎章。
從啟動「世界和平頒獎大典」評選活動以來,經過各組織機構推薦,籌委會審核、專家評審和籌委會投票等階段,經大會四百多個社團組織通過,大會組委會批准,「世界和平頒獎大典」的榮獲者終於脫穎而出。
獎項獲得者皆是從藝術、文化、音樂等領域精挑細選的傑出人士,他們甘願奉獻自己的時間、才智和熱忱,為改善全球數十億人民的生活而付出努力。同意人道為本,博愛為懷,奉獻為榮的和平理念。他們將把世界各地正義和團結的資訊帶給社會,擁護和支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獎項獲得者通過參與公共活動、聯系國際媒體以及從事人道主義工作,加深人們對世界和平的認識給予關懷和支援推廣。
2012年4月20-22日:梅葆玖先生參加由聯合國友好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共同主辦的「推動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世界和平祈禱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年」明星慈善演唱會。在演唱會中,梅葆玖先生與愛徒姜亦珊合演經典戲劇《貴妃醉酒》,獲得滿堂喝彩及諸多國際友人的好評。

3. 梅葆玖愛徒姜亦珊自縊離世,告別儀式上眾人惋惜,11歲小兒以後怎麼辦

一代京劇大師姜亦珊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告別儀式上眾人惋惜,她的兒子也是很讓人憐惜,年紀輕輕就失去了母親,現在也是姜亦珊的丈夫在撫養。

希望我們活著的人,在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要多想一下自己的家人,多一些責任感,不放棄自己,不放棄親人,不放棄這個精彩的花花世界。

4. 京劇巴特爾哪裡人

巴特爾是北京人,是梅葆玖「梅派」男旦傳人。在2014年湖南衛視中秋晚會——當時梅葆玖、胡文閣、巴特爾梅派三代男旦同台獻唱梅派經典選段《貴妃醉酒》,一時傳為佳話。

2016年巴特爾參加了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少年唱」一期,並與蔡國慶、畢維嘉一起演唱周傑倫的《霍元甲》。

(4)梅葆玖北京國際電影節視頻擴展閱讀:

2010年,五歲的巴特爾在北京市非遺晚會上表演梅派京劇,一下被台下的一個人相中了,這個人正是京劇大師梅葆玖,演出結束梅葆玖將巴特爾叫到跟前,跟他說戲,給他指點。而自那以後,巴特爾就叫梅葆玖「師爺爺」了。

梅葆玖不但親自教授巴特爾,還帶他走上了2012年、2013年北京春晚的舞台,多次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表演等。有時是梅葆玖和他對唱,有時是梅先生唱,巴特爾在旁邊表演身段。

當時梅葆玖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可是他還是願意每次不勞辛苦地帶巴特爾出席各個活動、陪巴特爾一起登台演出、甚至為巴特爾的演出站台打氣。

5. 梅艷芳是誰梅蘭芳又是誰他們是同一個人嗎

梅蘭芳和梅艷芳不是一個人,梅蘭芳是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艷芳是歌手、演員、慈善家等。

一、梅蘭芳個人簡介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二、梅艷芳個人簡介

梅艷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廣西合浦,歌影雙棲發展藝人,香港演藝人協會的創辦人之一及首位女會長。

1982年獲「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推出了個人第一張專輯《心債》。1983年,唱片《赤色梅艷芳》主打《赤的疑惑》開始走紅,唱片五白金。1985年-1986年跨年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

同期推出唱片《壞女孩》,首周即賣得40萬張(8白金),累計達72萬張,刷新了香港個人專輯銷量紀錄,在次年獲頒「IFPI全年最佳銷量獎」。在1985-1989年連續五年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星」。《女人花》、《親密愛人》、《一生愛你千百回》等歌曲在大陸流行。

國粵語專輯超過四十張。1998年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以全球個人演唱會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1987-1988年,憑借《胭脂扣》拿下了金像獎、金馬獎、金龍獎和亞太影展四料影後。兩奪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拍戲涉足文藝、動作、喜劇等各類角色。

演藝事業外,她熱心公益慈善,於1993年7月27日成立了《梅艷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2003年12月30日,梅艷芳因宮頸癌病逝,年僅40歲。2004年1月葬禮期間,治喪委員會以《別矣,香港的女兒!》為題刊登訃聞。2014年7月18日,梅艷芳銅像豎立在香港星光大道。

(5)梅葆玖北京國際電影節視頻擴展閱讀:

一、梅蘭芳個人成就

(一)創立梅派

1、梅派形成初期

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一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2、梅派的創立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志。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

3、梅派的創新

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於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雲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 「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共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

4、藝術戲劇融合

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一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

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一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

5、梅派傳承

梅蘭芳的一生,體現了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他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臻於完美的境界,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

所以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誨和指導,作為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京劇界舉足輕重的男旦演員,梅葆玖在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為之積極努力著。

而在梅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中,胡文閣被認定為梅派後背青年京劇男旦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師承梅葆玖等藝術家,拜梅葆玖為師。跟隨梅葆玖學習的過程中,他良好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展現了男旦藝術的魅力,為梅派藝術、男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二)戲曲理論

梅蘭芳一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如《牢獄鴛鴦》《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嫦娥奔月》等。他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

梅蘭芳提出了「中國戲劇之三要點」。第一點,西方戲劇與中國戲劇的隔閡是可以打破的。第二點,中國戲劇的一切動作和音樂等,完全是姿勢化。所謂姿勢化,就是一切的動作和音樂等都有固定的方式。

例如動作有動作的方式,音樂有音樂的方式,這種種方式,可作為藝術上的字母,將各種不同的字母拼湊一起,就可成為一出戲。但是中國戲的演員們,都不被這種字母所束縛,他依舊可以發揮他在藝術上的天才與創造,《貴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第三點,中國(戲)未來之趨勢必須現代化,並不一定是戲劇、本體的現代化,是要使劇中的心情和倫理成為現代化,如背景與燈光也可使其成為姿勢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來表現劇中各個情緒,這是中國戲劇今後可試驗的途徑。

這三點很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可以為中國的京劇傳承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梅蘭芳先生的理性闡述,根植於中華民族文藝理論的沃土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一份難得的戲曲理論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理論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值得深入總結研究。

(三)書畫藝術

梅蘭芳的畫清麗秀雅、神形兼備,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在抗戰時期蓄須銘志,曾以賣畫為生計。 梅蘭芳先生的書法雖沒有他的畫出名,但是其書法功底深厚、清靜雋秀。以行楷書為主,小楷尤精。小楷風格來源於《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小楷,並伴有唐人寫經筆意。

二、梅艷芳演藝經歷

(一)音樂時代

1982年,她以一曲《風的季節》奪得第一屆香港新秀歌唱大賽(現名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冠軍,簽約華星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心債》,正式踏入歌壇。1983年,梅艷芳推出第二張唱片《赤色梅艷芳》,拿下五白金銷量。1983年,在東京音樂節上獲得亞洲特別獎。

1985年推出唱片《梅艷芳》,主打歌《似水流年》由世界音樂家喜多郎作曲,服裝設計師劉培基把梅艷芳包裝成「男兒漢」,西裝加上墨鏡和寬墊肩給人以豪邁的感覺,打破了傳統女性的溫婉形象。

1985年12月31日至1986年1月14日,梅艷芳在香港紅館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百變梅艷芳盡顯光華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同期推出的唱片《壞女孩》,首周即賣得40萬張(8白金),累計達72萬張,刷新了香港地區個人唱片的銷量記錄,在次年獲頒「IFPI全年最佳銷量獎」。

1986年推出《妖女》,《壞女孩》和《妖女》是梅艷芳早期前衛叛逆的形象,隨後的《似火探戈》、《烈焰紅唇》、《淑女》、《夢姬》等前衛的女性形象,正是《壞女孩》和《妖女》的變奏和延續。1987-1988跨年,梅艷芳在香港紅館創下連開28場演唱會的紀錄,贏得「梅廿八」的稱號 。

同年,梅艷芳以唯一亞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韓國漢城奧運會參加「奧運前奏大匯演」,與美國女歌手珍妮傑克遜同台演出。1985-1989年連續五年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星」。此外,她在1988年同時奪得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及音樂最受歡迎女歌星獎。

1990年梅艷芳在香港連開三十場個人演唱會,隨之而來了「梅三十」稱號。梅艷芳於1990年生日會公開宣布退出競奪音樂獎項(其後所獲均為音樂致敬榮譽)。1991年初梅艷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張國語專輯《親密愛人》後決定暫別舞台,並舉行了「告別舞台演唱會」,共開30場,揮淚告別歌迷,場面感人。

1994年,梅艷芳推出唱片《是這樣的》,至此,梅艷芳過往專輯銷量累計突破一千萬張。此後,她又一連推出了《鏡花水月》、《女人花》、《床前明月光》等專輯,形象依然突破多變,歌曲風格多樣。其中《女人花》和《一生愛你千百回》等歌曲成為梅艷芳國語歌的代表。

「中國風」歌曲《床前明月光》則是她在新領域的一次嘗試,配合她的演繹,充盈著濃厚的文藝氣息。1995年,梅艷芳首次開啟內地巡迴演唱會,梅艷芳耐不住歌迷的熱情,尾場臨時加唱禁歌《壞女孩》,雖遇歌詞敏感處以「啦啦啦」帶過,仍被認定違規,其餘場次被迫取消,梅艷芳自此遭遇內地「七年封殺」,失去了在內地舉行個人演唱會的資格。

1998年梅艷芳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1999年初,梅艷芳受邀至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進入新世紀後,梅艷芳不再活躍一線,卻更加積極致力於內地香港演藝事業的交流合作以及提攜後輩。

2002年為紀念加盟樂壇20周年,梅艷芳傾力製作音樂大碟《with》,當中收錄她與11位好友合唱的歌曲。當年的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六位女歌手(鄭秀文、楊千嬅、容祖兒、 何韻詩、 梁詠琪、陳慧琳)合唱《似水流年》致敬。

同年舉行紀念入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極夢幻演唱會),由於當年內地解禁,梅艷芳提出在京滬兩地開唱的請求,最終只獲准上海一場,亦成為梅艷芳人生中唯一一場粵語地區以外的內地演唱會 。2003年11月,身患癌症的梅艷芳帶病踏上紅館舞台,紅館絕唱:梅艷芳2003告別經典演唱會舉行了人生最後的演唱會「梅艷芳經典金曲演唱會」。

2003年底,梅艷芳獲得兩項中國歌壇的致敬榮譽(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和中國原創歌曲獎「傑出貢獻獎」) ,成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獎的香港歌手。2004年初,MTV亞洲大獎和音樂風雲榜追頒梅艷芳致敬榮譽,贊揚了梅艷芳奉獻音樂的一生。

2005年11月8日,香港郵政推出「香港流行歌星」郵品系列中,梅艷芳與陳百強、張國榮、羅文、黃家駒成為獲致敬推出郵票的歌手。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梅艷芳以全球個人演唱會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二)港劇時代

1984年主演了電視劇《香江花月夜》,這也是梅艷芳唯一的電視連續劇。劇中飾演一名遭遇曲折的歌女,角色可謂度身訂造。她的歌女造型別具風韻,更帶點滄桑,加上其精湛的演技令人刮目相看。正因為劇集是講述歌女的生涯,因此出現大量的歌曲,這也是這部電視劇的另一特色。

(三)電影時代

1984年的一部《緣分》即讓她獲得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1987年-1988年《胭脂扣》上映,片中一段凄美的東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艷芳成為「四料影後」,角色「如花」也成為留名影史的經典人物。1990年電影《川島芳子》公映,川島芳子是近代中國充滿爭議的傳奇人物,梅艷芳的表演神形俱備,恰當地詮釋了角色。

1991年憑借戰爭文藝片《何日君再來》提名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2年《審死官》是梅艷芳的喜劇代表作,她與「無厘頭」搞笑之王周星馳搭戲,表演絲毫不顯遜色,其中經典對白和拿捏得當的動作神情更成為電影亮點。

1993年《東方三俠》搖身一變成為行俠仗義的女飛俠。在片中不僅造型多變,流暢的打戲也是本片的一大看點。1997年電影《半生緣》,梅艷芳在片中飾演的顧曼璐,為了養家放棄戀人當上舞女,錯失情緣。她將愛恨交織的情緒演繹得絲絲入扣,憑借本片榮獲了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及第3屆金紫荊獎最佳女配角獎。

2001年電影《鍾無艷》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將昏庸好色的齊宣王演得活靈活現,並憑此片獲得《明報周刊》演藝動力大獎的最突出女演員獎。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艷芳人生的最後一部戲,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刻畫了主角平淡而又細膩的內心,一舉摘得中國長春電影節的影後桂冠。

6. 聽說梅葆玖逝世了

錯了,不是梅葆玖,是梅葆琛逝世了。5月12日在北京逝世。梅葆琛是梅葆玖的大哥。

7. 急求一篇《梅蘭芳》觀後感

梅蘭芳和十三燕,還剩多少?

《梅蘭芳》這戲是有驚喜的。

驚喜不在章子怡飾的孟小冬身上,不在黎明演的梅蘭芳身上,也不在孫紅雷扮的邱如白身上。戲里戲外的他們,都被講述得太多。

「你的時代來了。」這是留洋歸來的邱如白對梅蘭芳說的。於是梅蘭芳應下和「爺爺」十三燕的比試。

「你的時代過去了。」這不是梅蘭芳對「爺爺」說的。這是「座兒」說的。

大勢所趨。

只是,十三燕唱了一輩子的戲,到了,連個體面的謝幕都沒有。有的是空無一人的戲園子和扔上台的垃圾。「誰毀了梅蘭芳的孤獨,誰就毀了梅蘭芳。」這是全劇被引用最多的台詞。梅蘭芳的孤獨或許成就了他的藝術,十三燕追求一生的東西卻最終將他孤獨地留在了台上。

難道他真不知變?他看了邱如白給梅蘭芳的信,應他之變改了戲已經代答。只是他唱了一輩子,「命和戲只能挑一個」,對他是個偽命題。

「順時代者昌,逆時代者亡。」他們不是不懂。可要人在一生最後的光景里認輸、認錯,怎麼認得起。這等於告訴他:你這一輩子都得推到重來。可是他不再年輕,他沒有改正的機會,沒有「重建」的時間。試圖改變父輩爺爺輩的價值觀,總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這並非讓年輕人要閉緊了嘴,不去呼吸自由的空氣。「兩個凡是」的時代早已過去,道德的大棒已不再有力,一切合理的爭論,哪怕對象「前輩」,也值得鼓勵。但我相信大部分的80後看到舞台上寂寞的十三燕時,心情是復雜的,絕非拍手稱快。畢竟誰都有老的跟不上趟兒的一天。

梅蘭芳敗了「爺爺」,沒來得及謝幕就跑到「爺爺」那邊去問候,挺好。因為「爺爺」和梅蘭芳是一心的。「爺爺」臨走的一句話是讓梅蘭芳把伶人的地位提高些,不再是下九流,梅蘭芳到美國,拒日本,一輩子踐行。這是幾代伶人都是對梨園的感情,不認輸的感情。

如今,「座兒」叫「市場」,口味變化更快也更勢力,「伶人」叫「藝人」,從下九流變成萬人迷。也不知梅蘭芳和十三燕,還剩多少。

題外話

《南方人物周刊》問梅葆玖,怎樣看待張國榮比黎明更適合的扮演其父,梅葆玖說「張國榮演技很好,但有點女里女氣的。黎明還是一個大男人的樣,私下是個大男人,因為我父親私下就是個大男人。」讀了這句,覺得梅葆玖的境界比起其父似乎差了些。

說說《梅蘭芳》了。就這個戲的緣起而言,其是否成功只在一點,就是梅家人的滿意與否。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電影不是為普通觀眾拍的,也不是為陳凱歌拍的,盡管章詒和說陳是想「用梅來拯救他自己」。而要想真正了解梅蘭芳,還不如去看八卦和野史。

影片其實只是拍攝了梅蘭芳的幾個經過置換的人生片段。「死別」「生離」「聚散」三個篇章,人們給出了虎頭蛇尾的評價。從三段完成的品相來看,確實呈現「倒三角」的態勢。口碑最好的首篇,很多人驚呼《霸王》還魂,實在是過譽了。這部分戲所有的光彩來自於誇張的京腔京韻、輪番切入的戲中戲,以及鏡頭場面調度包括美術音響等構織而成的張力,談及劇情及劇作本身,較之《霸王別姬》,可謂望塵莫及。因之,也就有了虛張聲勢的嫌疑。再看看日前曝出的阿嬌被刪的戲份,可嘆原本就嫌寡淡的故事又少了精彩。這節的「斗戲」是看點,好在十三燕這個人物雖敗猶榮,老譚家也算大氣,始終沒聽到什麼意見。觀眾也看得明白,知道二者其實無所謂輸贏,新老交替,是潮流所至、時代趨勢、歷史必然,就像今天的京劇得給周傑倫讓路一個道理。而沙里澄金,直到現在《定軍山》里的老黃忠依然氣沖鬥牛,《黛玉葬花》《一縷麻》卻早已湮滅於舞台。

「生離」一節,因為早前就對梅孟之事有所耳聞,眼見先人屍溫猶在,卻給編排成這樣的面目,我是很抗拒看的。中國歷來有造神的傳統,放著好好的人不做,偏要在人前裝神,背後弄鬼,中間多少的不堪,何其荒唐!這次的《梅蘭芳》打了還原其為凡人的旗號,卻仍舊是靠篡改歷史為死人塗脂抹粉的行徑。自然,伶人不及帝王將相,再怎麼改也無非風月之事,多少人不過是看個樂子。但細詳其理,則充斥了對於歷史尤其是對於逝者嚴重的不尊重。孟氏後繼乏人,估計也懶得站出來理論。翻遍正史野史述及梅孟姻緣的前前後後,這出現實中的戲劇梅的表現真正是現實的入骨。「梅蘭芳從來不是菊壇徐志摩,決無什麼浪漫情懷。(章詒和語)」是啊,一個一貫奉行圓融通達中正平和的人,如薛氏寶釵,怎可言及浪漫。可憐那千斤婚書和萬種辜負竟硬生生改成了柏拉圖,即便是刺殺血案,也可以移花接木,不但「刺梅」成了「刺孟」,為了不玷污二人感情的「純潔」,還給安排在了分手已成定居、雙方訣別的前夜,現實中背棄的導火索演變成修飾愛情童話的美麗花邊。我心想虧得當事人沒活到現在,否則看了豈不得當場嘔吐。

這戲,眼見著就只成了一個編字。到了「聚散」,日本人的軍刀都舉起來了。梅不是振臂高呼的革命者,不是家國大於天的舊文人,做為場面中人,對他而言,「做人」應該是凌駕於那些大概念之上的立命存身的根本,他當然懂得趨利避害,說到底不過跟大家一樣,輾轉求存,苟全性命於亂世罷了。而日本人再怎麼豬狗不如,倒懂得尊重藝術,好過那種整天追著你捧著你一副離了你活不了的架式骨子裡卻一百個瞧不起你張口就是戲子下九流之徒。因此,這樣的戲於塑造聖像金身益處無多,也遠不及程蝶衣一句「要是青木在,京戲就傳到日本了」火爆精彩。除了幾句狗血台詞,拉拉灑灑四十幾分鍾,若非邱如白露了一臉,幾乎都要水掉了。我倒是喜歡這電影的結尾,大幕緩緩拉開,景別的處理是大全景中的小舞台,然後鏡頭打到台下的邱如白身上,電影戛然而止,手起刀落,匆忙之中似是帶著一種無法釋懷的恨意。

至於演員的表現,最好當然是王學圻。早在這電影公映之前,似乎對他的十三燕已有頗多巷議,難得是輿論一邊倒,好就一個字。我一般將這種不夠審慎的言辭視為恭維,但後來的印象累積下來,我忽然冒出這樣的想法,綜合王學圻的資歷等多方面的因素考量,他很有可能憑借這個角色預定來年的金雞獎。王學圻是個很有意思的演員,他的特別之處在於,已近花甲之年氣質中仍有著隱約的虎氣,而且妙在平常不事張揚。上得台來,呈現給我們卻是十三燕一招一式舉手投足間的名伶風采。這個角色唯一讓我不喜歡的是那口過於誇張的京白(我稱之為京味太監腔兒),這也是陳氏電影的特色。對章子怡的表演有彈有贊,我覺得還算不錯,第二部分的戲,她撐起了大半。記得謝飛老師曾說過章子怡談得上表演的作品只有《我的父親母親》,其餘都是在演自己。這次明顯感覺整個人沉了下來,少了以往角色的輕浮和發狠,塑造出人物性格開闊的一面,她應該是用了心的,比如人物講話的口氣設計得有些意思,不見了她慣有的那種膩味的胡同氣和咬牙切齒,倒是頗有些可愛的丈夫氣,看得出她在把自己向「坤生」的身份努力靠攏。邱如白這個人物,顯然是陳凱歌在片中的代言人(慣於在影片中設置自己的替身,是陳氏電影的另一大特色。)孫紅雷自身的氣質跟角色距離不小,沒有了才華和文學修養做底,所謂的「狂」就難以成立。孫一貫的「東北方法派表演」也讓人頗有微詞,但還是得承認,他的某些戲還是可以的,比如邱如白晚年的戲份。其他的角色,吳剛的費二爺多被提及,建議去看看他的《光榮的憤怒》,表演堪稱精彩;余少群的少年梅郎讓很多人驚艷,看過他上《魯豫有約》,倒還是爛漫之人;英達無功無過,黎明乏善可陳,而陳紅真是讓人驚訝,科班出身加之多少年的影視實踐、圈內浸淫、人生累積統統不作數,淺薄俗氣倒在其次,竟然完全不入戲。她真是應該安心做幕後,若不是要養家,也實在沒必要這么現眼(八卦一句,估計《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夫人已經預定了吧?)。

這篇文章開寫不久,竟傳來影片入選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消息。惜乎已不是舊日豪情,《霸王》「婉拒」柏林,劍指戛納。英雄遲暮,摧眉彎腰都只為稻粱謀。當然,如果柏林夠得上憐老惜貧,給個安慰獎已是慷慨之舉。

最後談談陳凱歌電影折射出的性心理現象。記得當年有這樣的笑談:張藝謀是投機者,陳凱歌是自戀變態,王家衛是小商販,李安是老太太。《霸王別姬》的主題是迷戀與背叛,陳凱歌大約很是享受用這樣的調調來闡述自己的藝術理想。影片在戛納蟾宮折桂,陳因此一雪前恥,也結束了張藝謀獨步天下風頭出盡所帶來的「尷尬」。榮歸之後和電影上映時的宣傳,面對媒體,陳凱歌多次迫不及待地宣稱「我就是那個虞姬」,執拗中透著少年豪氣。大約就是從這種極具優越感的自戀中,人們開始透視陳凱歌電影潛隱的心理徵候。學者陳墨曾在其著作中將這種心理溯源追至《大閱兵》始,其中的某些表演片段確實讓人感到一絲曖昧。到了《霸王別姬》,非常心理引發的特殊情感被發揮和升華到極致,而這種男男之間特殊關系的處理還延續到了陳凱歌之後的眾多作品中。最近的這部《梅蘭芳》,雖然另類情感是梨園題材和男旦角色的上佳佐料,但考慮到現實中的諸多顧忌,這應該是被極力迴避的東西。孰料陳凱歌此心不死,祭出奇招,將此大任降於邱如白這個表情復雜的人物身上。孫紅雷被邱如白上身後,吐出了許多癲狂之語,聞者多是啼笑皆非。但他其中一句話卻有些意思——我和陳凱歌的合作,就像兩個殘廢在一起……兩個殘廢碰到一塊兒就不孤單了,兩個人在一起真是幸福。竊以為,這或可作為陳凱歌電影中男男情誼的最佳解讀。綜觀陳氏電影男男曖昧史,其顯然不同於港片及西片中那種江湖歲月中的兄弟情深,但將其稱為同性戀情,倒也未必准確,至少不全對。在這些「殘廢」的人物身上,其實體現的是陳凱歌的一種自我分裂。有人說「看李安的電影覺得他愛女人,也愛男人」。看陳凱歌的電影,給我的感覺是他不愛女人,也不愛男人,他愛的是自己,而那個自己,似乎是被扭曲的。做為藝術家的天性中的孤獨與脆弱誠然讓他缺乏面對世俗時需要的強大的內心力量,而其周邊的人似乎也一直沒能適時給予這樣一種足夠的心理支撐。看陳凱歌在《梅蘭芳》宣傳期間顧盼時的露怯,讓人無法懷疑至少陳紅未能提供給他強有力的心理支持。而這點,張偉平之於張藝謀,就要好得多。因此,透過那些近乎畸零之人的惺惺相惜的微溫和豆火,燭照的是在藝術坎途上孤憤前行的陳凱歌深刻的自憐自戀,是在夜闌人靜時對俗世劍身的深情撫摸和穿越歲月的對自己的深深的體恤。

8. 小男旦巴特爾身高

截至2021年11月,小男旦巴特爾沒有透露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2010年,五歲的巴特爾在北京市非遺晚會上表演梅派京劇,一下被台下的一個人相中了,這個人正是京劇大師梅葆玖,演出結束梅葆玖將巴特爾叫到跟前,跟他說戲,給他指點。而自那以後,巴特爾就叫梅葆玖「師爺爺」了。

梅葆玖不但親自教授巴特爾,還帶他走上了2012年、2013年北京春晚的舞台,多次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表演等。有時是梅葆玖和他對唱,有時是梅先生唱,巴特爾在旁邊表演身段。

當時梅葆玖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可是他還是願意每次不勞辛苦地帶巴特爾出席各個活動、陪巴特爾一起登台演出、甚至為巴特爾的演出站台打氣。

演藝經歷

2016年巴特爾參加了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少年唱」一期,並與蔡國慶、畢維嘉一起演唱周傑倫的《霍元甲》。

2021年巴特爾參加了山東衛視的第四季青春畢業季《國學小名士》,巴特爾和屈良元等六組小名士以脫口秀、朗誦、表演、辯論等不同形式展現出自己對孟子的全方位理解。

9. 梅葆玖個人簡介 梅葆玖簡歷 梅葆玖是誰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蘇泰州,出生於上海思南路,京劇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
梅葆玖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梅派藝術傳人,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
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

10. 梅葆玖病況

2016年4月25日11時零44秒(北京京劇院對外統一為11時),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幼子梅葆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歲。

據悉,梅葆玖突然病發於2016年3月30日,此前的3月29日,正是他82歲的生日。生日當天,他還出現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就「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對世界戲劇的貢獻」舉行講座。

沒想到第二天吃午飯時,梅葆玖就突發支氣管痙攣,導致腦缺氧,被送到北京協和醫院搶救。

在梅葆玖病倒之後,醫院反復搶救但情況依舊不樂觀,最後家人親友嘗試用中醫治療,而後,梅葆玖出現血壓不穩和肺部感染症狀,終告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