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

發布時間: 2022-02-02 17:23:54

1. 億萬片酬演員已降至四五千萬,對於中國影視業有什麼影響

我覺得會讓投資方將更多的錢放在對影片本身的打造上,對服裝、道具、場景、特效等方面更加用心和做工精良,從而促使我國電影往更好方向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流量。

作為影視工業化的重要一環,服化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凈化及觀眾對服化道要求的提升,服化道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由此,專業人才的積極培養也是不可或缺,只有越來越專業的人才,才能做出越來越專業的作品

2. 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測度研究怎麼樣 好不好

現在中國每十萬人銀幕擁有數不及美國的1/30,遇到大片上映,不少影院出現了排隊買票甚至買不到票的局面。這肯定體現了影院建設落後於觀眾需求的矛盾。 而且同時當前電影產業價值鏈相對單一,過分依賴電影院線,電影分發渠道狹窄,大量優秀的作品受院線排期等影響,均未能與觀眾見面。供給方收益過度依賴票房分賬, 即便單片票房增長又因分賬比例相對固定甚至保底票房承諾等因素,並不能為供給方增加更多創收。另院線進入產業上游製片、發行,掌控、定製內容,坐擁放映渠道,挑戰供給方,必然需要尋找新的渠道承載。 這里存在著明顯的供需矛盾。解決好這一矛盾就必須做好電影的「供給側」改革或創新,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電影產業將得到更好的激活,延展出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如此,一方面可以讓現已經播出的影片得到更多渠道的宣傳與二次變現,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更多的未能在一級院線上映的優秀影片得以播出,從而誕生出新的價值鏈,讓投資人、製片人、觀影人等多方受益,為電影行業帶來全新的活力。

3. 關於中國影視未來發展和出路

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本世紀頭20年既是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廣播影視發展非常難得、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時期。可以說,今天中國的廣播影視正處於歷史最好的發展機遇期。考察中國廣播影視發展的背景,我想以下幾個方面是不能忽視的。

一是經濟體制變遷。中國已實現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各個領域的資源配置中越來越發揮基礎性作用,這給廣播影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播影視不能游離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外,必須適應新形勢確立新的發展觀念,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謀求新的更大的發展。

4. 如何提高我國電影貿易國際競爭力

中國電影在2012年不斷開拓進取,繪就了新的歷史篇章。據統計,2012年國內共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全年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而國產影片票房,則達82.73億元,約占總票房的48.46%。其中,類型片創作趨向活躍,電影票房創下紀錄。國產影片創作在2012年的變奏、轉折與發展,和其它重要藝術現象一樣,是其所處的時代、現實和社會的創造物。中國電影創作及市場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很顯然已經融入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新語境的表現內涵、形式呈現出的交織關系中,中國電影的成就、矛盾與豐富性,蘊涵其中。
但是,就在國內市場快速崛起的同時,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的海外市場在逐年急劇萎縮,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大獲全勝,卻無法開拓海外市場。《赤壁》、《投名狀》、《泰囧》等都成為敗走西方主流電影市場的典型例證。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亟待改變。
2012年2月中旬,中美間達成了一項擴大中國進口好萊塢3D等特種電影的協議,顯示中國電影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趨向。顯然,政策由充分發揮護航作用改變為更為開放的情況,類型電影生產、電影產業、市場及技術發展勢頭不減,迅猛異常。但與此同時,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和海外市場的無縫對接,卻缺乏有效性和持久力的政策舉措與策略。
我們看到,一方面,進口大片數量的增加對國產影片和中國的電影市場在票房、技術、藝術以至文化內容上的沖擊明顯。另一方面,中國電影「走出去」又面臨好萊塢的強勢話語。好萊塢對國產片創作無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國外商業電影,構成了全球化的市場競爭、藝術、技術與文化語境。
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及其實現的關鍵,是如何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它包括對內通過華語電影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中國電影;對外採取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針對不同區域的特性制訂不同的競爭對策。電影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力,有力地證明了電影在時代文化復興與文化建設中的位置。中國電影海外競爭策略可行性所涉議題內容豐富,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和廣闊的探索空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現實針對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回望有史以來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海外推廣以及兩岸多地積極開展合作、推進中國電影實現國際化轉型和提升傳播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進程,系統、全面、深入探討其在商業經營、內容、生產、融資、推廣及大中華地區的合作與融合諸方面新的發展、互動與創新,努力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尤其實現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意義重大。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前四天的票房即達1.01億元,截至12月31日,獲得5.71億元票房。但是李安的這部影片的成功,並非僅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藍天、發光的魚、斑斕老虎以至人與虎的離奇故事,它們的故事意涵、影像和被美麗畫面所包蘊的人性、神性和東方文化問題,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東西,成為美妙觀影的記憶。
李安的電影創作給我們提出重要的參照與警醒。很顯然,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改變中國電影內容生產的短板和總體競爭乏力的現狀,在世界電影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競爭態勢,體現了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徵。如果說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是開拓海外市場的總體戰略,那麼明確區域化市場開拓、在內容生產、數字技術、投融資及推廣等方面實現國際化轉型則是具體戰術。中國電影需要積極應對社會、產業和文化發展挑戰,把握社會和文化發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確立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的坐標。面對好萊塢的全球化戰略,中國電影要在學習好萊塢國際化的經驗的同時開辟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化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影海外拓展與責任又該如何把握?在電影觀念與電影實踐發生巨變的當下,如何更好地進行中國電影的生產、經營、融資與推廣,華語電影需要做怎樣的合作與融合?這些都是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策略建構中重要的時代性命題。
面對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的問題,需要進行系統、深層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場競爭策略的路徑。海外電影市場現狀與中國電影國際競爭力深層問題聯系緊密。隨著中國國內電影產業的崛起,擁有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升級為電影強國的重要標志。擁有海外市場關鍵在於實現中國電影的國際化轉型,以區域化市場開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場劃分為北美、歐洲、俄羅斯、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另外,從中國電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場的經驗,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俠片對東南亞市場的佔領以及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對國際市場的號召力。中國電影目前的海外市場狀況相比歷史上和好萊塢還有很大的差距,急需在內容生產、融資渠道、推廣營銷等環節上加強海外市場的觀念。
國際化轉型涉及電影的內容生產策略。內容生產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觀眾情感的生產,觀眾看電影是為了體會他們自己的情感,因此電影作為一種娛樂形式,一定要與觀眾產生共鳴或被認同。中國電影在類型上比較單一,只有武俠和動作片能夠走向海外,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新型中國電影將以武俠片、動作片為切入點,帶動類型多元化實踐,拓寬片種,積極進行電影類型美學創新。在影片敘事策略上也需要進一步國際化,用國際流行的電影語言、敘事慣例來講述中國故事。此外,在商業類型片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重視藝術片的國際化,進一步鞏固藝術片在國際電影節中的位置。
電影的融資形式越來越豐富,電影的工程越來越龐大,這也就給推動、孵化這個產業留出了許多空間與可能。迅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在融資方面的需求、對基金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凸顯,因此,研究中國電影業融資特點、總體投融資結構以及融資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廣模式包括政府主辦、商業宣傳、民間活動和媒體傳播等,特別是以互聯網為首的技術進步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術創新,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電影應該在創作階段就結合不同海外市場設定推廣方案,用科學的方式來推廣和宣傳,這是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所在。
無疑,電影轉型中的產業交叉為海外市場競爭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動力。隨著新媒體、數字技術及業態的發展,傳統電影正在走向「大電影」。無處不在的影像與數字科技互為因果,「大電影」的數字化趨勢為其帶來質的改變和提升。數字化的全面作用、互動技術的運用,使得膠片電影生產的格局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大電影」通過視覺形象、獨特的數字化手段和視覺意義創造出共同的精神世界,進而通過數字化傳播與放映使它對業界和社會發生更為廣泛的影響。在「大電影」時代,傳播形式的多元使電影形態多元化,微電影、手機電影等多種視頻形式的興起,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影院電影形態。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影產業也出現復合化趨勢,電影與游戲、互聯網等其他文化產業的緊密交叉,完全改變了電影的業態特徵,這為中國電影的海外競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電影是新型中國電影的載體,也是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主要類型。
還需要看到,大中華地區電影的合作與融合,包括合拍片在海內外票房市場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份額,並進而成為全球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內地電影產業的崛起,兩岸三地平行發展的格局被打破,合作與融合成為主流趨勢,華語電影無論作為一個文化發展共同體,還是經濟產業復合體,在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華語電影的生存依賴於地域文化,要拍出有深度、吸引觀眾的作品,背後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文化,是價值觀的傳播。從中國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的融合,再到與亞洲電影、歐美電影攜手合作、追求共贏的未來發展格局,這將是新型中國電影擁有海外市場的基本路徑。
進一步推動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競爭與國際傳播,促進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與繁榮,把握中國電影生存與發展的精神緯度,對推進中國電影國際化轉型和市場競爭乃至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競爭逐漸建立起新的多樣性的創作格局及新的國際化轉型趨向,為明天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藉此推動文化進步,造福人類,受到人們更多矚目和期待。

5. 下面是近十年中國和美國電影票房的統計圖表,請仔細閱讀,用簡明的語言完成後面的題目。(6分) 【注】

(1)近十年中國電影國內票房以加速度高歌猛進,但海外票房慘淡,發展步履維艱;美國電影國內和海外票房均呈波浪式緩慢增長,其中海外票房遠高於國內票房,發展勢頭良好。(4分)(2)中國電影應該提高國際競爭力,大力開拓國外市場。(2分)

6.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核心競爭力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在資本的裹挾之下,其創作層面不斷遭遇價值觀和藝術性危機,核心競爭力亟待加強。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語境下,中國電影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使命更為迫切,而堅守文化自信,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下,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如機構改革以及主管部門的諸多措施,都在這一方面進行著調整,從文化主張這個根本層面入手來解決核心競爭力的問題。其次,國產影片在文化表達層面不能墨守成規、抱守殘缺,應當注重中華優秀文化的現代化解讀、國際級呈現與世界級製造。這方面成功的個案已有很多,如《紅海行動》中的將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主流價值觀與高科技戰爭類型對接,以及對人物立體性和人性豐富性的書寫,摒棄了對「高大全」和「偉光正」式的人物刻畫,在保證影片社會效益的同時充分實現經濟效益。這便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7. 簡述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系統

中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分析

一.中國電影產業的規模
1.電影製片業
(1)我國現有國有製片單位36家(故事片廠31家,科教片廠3家,新聞紀錄片廠1家,美術片廠1家),國有製片單位中,企業單位15家,事業單位21家(其中10家實行企業管理)。
(2)擁有單片攝制許可證的國有單位22家(主要為電視台、電影公司)。
(3)擁有單片攝制許可證的民營企業187家,其中比較活躍的有10 家左右。
(4)電影科研等事業單位6家,分別為電影資料館、電影科研所、電影樂團、電影劇本中心、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電影學院。
2.電影發行業
我國現有國有電影發行單位2000多家,其中:
(1)擁有境外影片全國發行權(無進口權)的公司有兩家,分別是國有獨資的中國電影集團發行公司和由19家國有電影股東單位組建的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兩公司均可從事境外影片和國產影片的全國發行業務。
(2)擁有國產影片全國發行權的國有製片單位31家,民營發行公司有10家。
(3)擁有發行放映院線經營權的電影院線公司35家。其中中影星美院線公司由中影集團與民營公司合作組建,世紀環球院線公司由系統外國有資本控股,其餘院線均屬國有院線。35條院線中,跨省院線14條,省內院線21條,北京、上海等10省市組建了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的院線。
(4)經批准緩建院線的西藏等西部7省(區)發行公司近500個,仍按原體制分行政層級發行。
3.電影放映業
(1)我國現有電影院6343座,大部分是各級文化部門所屬(西藏、甘肅、寧夏的電影放映單位屬廣電部門)國有電影企業,個別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條院線的電影院1036座,銀幕數1906塊。
(2)與境外合資的電影院有16家,分布在9個省市,大部分與香港合資。
(3)農村電影放映隊近30000個,分別為國有、集體和個體所有。
4.影片產量和經營收入
產量:近百年來,我國一代一代的電影工作者共拍攝故事片5000餘部。其中,新中國成立後拍攝的約有4000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拍攝的有3000多部。目前,電影故事片生產規模每年在100部左右,電視電影100部左右,科教片、紀錄片、美術片50部左右,每年引進境外影片50部左右。影院票房收入每年約10億元,觀眾人次2億。後電影產品的收入每年在1億元左右。
2003年,電影產量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全年創作並審查通過的故事片(含混錄雙片),超過140部,比2002年增長40%左右,首次打破了近年來電影生產部數徘徊在100部左右的格局。同時,完成紀錄片6部(其中大型紀錄片2部),科教片53部,美術片2部,特種電影1部。在140部影片中,合拍影片42部,比2002年增長27部。另外,由民營公司及其它社會性影視機構獨立或聯合完成影片96部,比2002年增長49部。[3]
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黃金時間一部影片平均收視率為2%(約為2200萬觀眾),最高收視率為7.7%(約為7700萬觀眾)。2002年電影頻道廣告收入為5.2億元,2003年預計廣告收入約6億元。
6、從業人員數
全國電影行業在編人員27萬人,其中電影製片單位近2萬人,發行放映單位25萬餘人。

4.2003年中國電影市場掃描
2003年電影市場總體穩定,基本與2002年的水平持平,票房為10億元左右。在2003年中國電影市場格局中,進口大片的數量大概有20多部,5億多的票房,基本上占據了大半個市場。餘下部分,則是國產片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國產片范疇已經包括合拍片在內)。下面,我們就國產片和進口片的市場競爭情況做一下分析。請見下表:

表1 2003年國產片、合拍片、進口片[4]票房前10名比較

票房排行
國產片
票房
進口片
票房

1
手機
5000萬
哈利·波特2
5200萬

2
無間道Ⅲ:終極無間
3600萬
黑客帝國2
4200萬

3
天地英雄
3500萬
黑客帝國3
4166萬
4
周漁的火車
2000萬
海底總動員
3300萬

5
老鼠愛上貓
2200萬
終結者3
2817萬

6
雙雄
1300萬
飛龍再生
2500萬

7
暖春
1200萬
加勒比海盜
2250萬

8
鄧小平
1000萬
指環王2
2100萬

9
百年好合
1000萬
諜海計中計
1700萬

10
美麗任務
800萬
霹靂天使
1300萬

從表面上看,國產片和進口片似乎並沒有多大的高低之分。進口影片的前十名均超過1000萬,而國產片的前九名也都超過了1000萬。就排名第一的影片而言,進口片第一名為《哈利·波特2》,票房為5200萬,而國產片第一名為《手機》,票房為5000萬,二者也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從這個表格中依然可以看出,2003年國產片的票房階梯依然較陡,除了《手機》高居5000萬之外,4000萬—5000萬的沒有一部,3000萬—4000萬的有兩部,2000萬—3000萬的有兩部,1000萬—2000萬的有兩部,剩下一部為1000萬一下。而進口片的票房分布所呈現出來的階梯則較為平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依據原來國產片的范疇概念來分析,現在意義上的國產片票房前十名中,其實大部分都是合拍片。原來意義上的國產片,票房超過1000萬元的僅有《手機》、《暖春》、《鄧小平》等3部影片。而合拍片超過1000萬元的則有《無間道3》、《天地英雄》、《周漁的火車》、《老鼠愛上貓》、《雙雄》、《百年好合》、《美麗任務》等7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國產片的市場競爭力其實是很弱的。
同時,在針對北京地區觀眾的一項調查[5]中,觀眾認為大陸電影不景氣的最主要原因是影片質量低劣。這正是目前國產片市場競爭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

二、我國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與評價
1.國外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幾十年以來,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一直都是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量。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好萊塢在所謂全球化的旗號下對世界電影市場大舉進攻,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霸主。1998年,美國好萊塢電影出口的收入為68.7億美元,而2000年竟然達到120多億美元。
據統計,美國電影的出口額在所有出口產品中已位居第二,僅次於航空產品。現在,全世界上映的電影大約有85%是好萊塢製造的。1993年,世界大影視公司有36%在美國,36%在歐盟,26%在日本。1997年,就有超過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國。歐洲影視貿易的赤字也隨之從1993年的35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6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商品貿易中所佔的份額更是越來越少。整個非洲大陸平均每年只生產42部自己的電影,其市場上95%的電影都是進口的。
與此同時,影視產業也開始出現了集中趨勢。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視公司的總營業額是1180億美元,僅僅4年後,最大的7家綜合性媒體公司的營業額就達到了這個數字。全球文化貿易額的絕大部分是在很少幾個國家之間進行的。1990年,日本、美國、德國和英國是最大的出口國,占當年全部出口額的55%。進口也高度集中於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占當年全部進口額的47%。[7]
(1)需求狀況
跟據本課題無量剛化變換方法測算,我國需求狀況競爭力指標位居各國之首,指數為0.66,美國為0.65,日本第三,0.48,韓國第四,0.38。總的看來,我國需求競爭力優勢地位明顯,較好地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預期。
電影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高智能、高投入、高產出的文化產業,對於帶動相關文化產業如電視業、音像業、旅遊業、玩具業、出版業等的發展具有拉動作用,從而成為部分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與生命力的部分,在文化產業中佔有支柱性地位,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電影藝術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電影產業在我國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由於中國電影比外國電影更加直接地連通中國觀眾對現實的體驗,因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對中國電影情有獨鍾的電影觀眾。我國人口眾多,電影觀眾堪稱世界之最,這一龐大的電影市場被外國人稱為有待開發的「鑽石礦」。2002年,我國總人口12.8億,城鎮人口5億,占總人口的39.1%,農村人口7.8億,占總人口的60.9%。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有消費能力的中國人口已經達到2.5億—3.5億,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居民,在未來的十年,這一數字有可能會翻一番。[8]
近年來由於電影市場競爭激烈及其它娛樂方式的出現,電影觀眾人數有明顯的下降。1979年,我國觀眾人次達到279億,而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電影觀眾人次大幅下降,2001年已經降至2.2億。目前,中國人均看電影僅為0.5人次,不足美國的1/10。[9]不過,就觀眾對電影產業的總體需求情況依然明顯,而這種需求還將根據整個電影產業的擴張和電影產品質量的提升而上升。
目前電影的很大一部分觀眾已經把關注點從電影轉向了其它娛樂行業,但是這並不是說他們不需要電影,而是說他們把注意力轉移了,轉移的方向與電影很有直接關系,如電影頻道、影牒、錄像,等等。而在所有的電視、報刊、雜志、網路媒體中,電影是媒體津津樂道的一塊。據統計,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2年覆蓋人群為7.15億,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0%。黃金時間一部影片平均收視率為2%(約為2200萬觀眾),最高收視率為7.7%(約為7700萬觀眾)。有的影片甚至在電影頻道回放好幾遍,收視率依然很高。而目前的影牒市場已經非常繁榮。截止2000年底,中國音像市場批發、零售、出租和放映單位共有14萬家,通過音像市場每年消費的電影產品不低於35億元。[10]
在各國的文化娛樂產業中,電影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在美國,2億多人口,共創造了95億美元的票房,人均進電影院看電影5.7次。[11]
法國電影觀眾近兩年保持在1.85億人次左右。據法國專業評估雜志《大銀幕》(Ecran Total)12月24日對法國電影業做的年度調查顯示,2003年法國電影院的入場人次共有1.75億,比2002年的1.845億人次下降了5%。[12]
韓國電影委員會(KOFIC)發表的《2002年電影市場回顧》中顯示:2001年韓國電影產業的市場銷售額為10350億韓元,電影觀眾超過1億人次,觀看韓國電影的觀眾達4469萬名,韓國電影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創紀錄的46.7%,而這種旺盛的態勢一直延續到今年,甚至取得了更大的成績。
2002年日本全年的電影觀眾人數為1億6076萬人,比2001年的1億6328人減少大約252萬人,減少比率為1。5%。而2001年,日本全年的電影觀眾人數是自1986年的1億6075萬人以來,相隔15年才恢復到1億6000萬人的大關,[13]
印度每年生產影片800多部,每天有超過2000萬的觀眾,是世界上電影產量最大的國家。從新開張的多廳影院到大約3000個流動放映點,電影仍然有巨大的觀眾群。電影票價一般是1-3美元,17億美元的票房來自30億入場人次。[14]
(2)經營狀況
A
我國自1990年以來的電影生產量如下表:
表4 我國1990—2003年電影產量[16]
年度 產量(部)
2003 140
2002 100
2001 100
2000 91
1999 102
1998 82
1997 88
1996 110
1995 146
1994 148
1993 150
1992 170
1991 160
1990 160
近幾年來,我國電影的年產量平均保持在100部左右,這個數目相對於目前的電影院及銀幕數而言,雖然剛好合適,但是相對於擁有世界上最多觀眾數的中國來說,這個數字還非常薄弱。不過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許多影片生產出來後,由於影片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往往搶不到檔期放映,每年實際能進入院線放映的僅有20部左右,而這20部當中,真正產生良好票房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影片直接進入電影頻道,或者乾脆就沒有放映過。由此看來,在制定年產量規劃的時候,更應該考慮影片的市場競爭力,不僅要數量,更要質量。
韓國電影業在這一點上的一些數據可供比較。韓國每年引進的外國影片有300部之多,而國產影片僅60部左右。可是數量雖少,含金量卻高。據統計,近幾年來,韓國的年度票房冠軍多數都是國產片,甚至出現了2001年票房前四名全是韓國本土電影的局面。根據韓國電影委員會的統計,1999年,《生死諜變》打破了《泰坦尼克號》在韓國的票房記錄。2000年度的票房冠軍是《共同警戒區》,它打敗了《角鬥士》等好萊塢大片。2001年度的《朋友》,其票房達4600萬美元,觀眾人數813萬(韓國總人口約4790萬,每6個韓國人中有1人看過此片),另外一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觀眾485萬,對比之下,第三名《哈利?波特》才招徠了167萬韓國觀眾。2002年度的票房亞軍是《家族榮耀》,全國觀看人次超過500萬。
B 電影院及銀幕
我國擁有電影院數目6343座,其中大部分都建設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年久失修,影院與其它文化設施相比,顯得相當落後,大部分影院都是傳統的單銀幕影院。實行院線制後,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條院線的電影院1036座,銀幕數1906塊。[19]由於沒有加入院線的電影院基本上為單銀幕影院,那麼我們可以推算出我國現擁有的銀幕數大致在7213塊左右(約佔全國影院總數比重的90%)。在城市,我國近5億城市人口僅僅擁有3000多家專業電影院,而美國2億多人口就擁有35280塊銀幕,平均將近8000人就擁有一塊銀幕,差距極其巨大。3000多家專業電影院中,近年來投入較大規模改造和正在改造的只有60家左右,而正式這新改建的60家電影院,其票房幾乎佔到全國總票房的50%。[20]這些發揮效用的電影院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集中於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四川等省市及部分大城市。2003年截止到11月底,排行靠前的院線票房收入如下[21]:
表6 2003年我國電影院線票房收入前六名排行(截止11月底)

8.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產業的競爭力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電影質量。現在的中國電影人都太急功近利了,只為了票房而一味的使用大牌明星、高科技,反而忘記了故事內容的重要性。我覺得,電影協會應該多多鼓勵一些新人導演、編劇、年輕電影人,給予一定經濟上的支持,這些新鮮血液一定會給影壇注如活力。
此外,整個電影市場還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一點的話,與我們的整條娛樂鏈是離不開的。我們的娛樂系統遠沒有歐美國家來得完善,相關產業的經營者普遍較浮燥。
總而言之,必須提升電影的品質,而整個市場的欣欣向榮則是保證電影產業繁榮的一個重要前提。

9. 什麼是中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電影業不僅僅是娛樂業,也不僅僅是技術工業,而是文化產業,是內容產業,更是黨領導下的文藝事業。據此我們認定,中國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關鍵點是講什麼人物的故事,傳遞什麼精神。人物的精神境界決定電影核心競爭力的高與下,因為它影響國民的精神境界。反思我們的銀幕形象和銀幕品格,一段時間以來,世俗品格過重,英雄品格過輕。聚焦人物塑造上,風行娛樂狂歡重口味,風行自我解嘲、自我調侃、自我矮化、自我輕賤。

時下電影風氣浮躁,不少創作者急於一夜成名,很難潛下心來向生活的深度掘進。我們應該放下雜念靜下心來,紮根生活、紮根人民,直面生活、洞悉生活,追求對生活的新發現、對藝術的新表達,銳意創新,我們應該追求深刻意蘊,指明生活與時代的趨勢,打造無愧於時代的電影作品。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10. 這幾天是不是有個什麼關於影視的一個國際論壇啊....主要是什麼呢..

「跨越國界的創意:全球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 5月13日 在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浩然高科技大廈成功舉辦。由上海交通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共同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李本乾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提高我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路徑和策略研究」課題組、教育部社會發展研究報告「中國傳媒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課題組承辦的。
會上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校長Chris Rudd表達了英國諾丁漢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強強合作的願望,以及對本次論壇中外專家交流互動的熱切期待,並對諾丁漢大學的組成、學科特點以及與企業的合作作了詳細介紹。他說,與中國業界和高校的合作是諾丁漢大學的理念和價值,這種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需要長期的耕耘和培育,才能開花結果。希望諾丁漢大學不僅在科研方面、師資力量和人才方面帶來經驗共享,而且把與企業的合作夥伴關系也帶到中國。他期望諾丁漢大學能夠在「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中國設計」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設計學院影視系主任李亦中教授 更是以「中國電影走出去」為題,發表了用國際語言講中國故事的創作主張。他表示,過去中國電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創作理念過於被動,中國影視產業的創意動力在於「中國元素,國際表達」。Roberta Pearson教授以「探索國際創意產業中的勞動者創意能力條件」為題,以人們耳熟能詳的美國經典系列電視電影《星際迷航》為例,生動探討了創意產業勞動者發揮創意的必要條件。Julian Stringer以「全球電影定位服務產業的作用」為題,探討了全球電影定位服務的幾大必要性,即:降低影片投資風險、擴大影片經濟效益、創造地緣品牌、吸引投資、促進地域競爭與合作及全球電影拍攝的潛在可能性等。邵奇發表主題為「中國影視創意的價值評估系統探究」的演講,對影視創意進行了獨特的解讀。他認為,影視創意在意識形態方面表現為社會話語,在「創藝」方面表現為藝術話語,在「創益」方面表現為產業話語,在「創義」方面則表現為傳播話語。他以此提出了影視創意的價值系統,即影視創意價值包含人文化的價值觀、創異化的審美價值、融合化的科技價值以及效益化的市場價值。
目前,我國也正在倡導;推進著文化藝術與高新科技的融合;推動著文化影視廣告事業得大發展。另外國家政府領導的各種扶持,也給廣大影視公司的發展帶來福音。舉辦本次盛會對於我國文化影視行業的科學國際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本次論壇影視跨越國界的創意,探索全球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以政府 企業 高校 三方面角度來研究影視創意產業對於探討全球影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及影視廣告等的未來發展都具有不克忽略的長遠借鑒意義。也方便了世界各國的大學的更多的交流 !更是深入的合作!彼此成為可以互相學習的對象與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