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中國第一部電影廣告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國第一部電影廣告

發布時間: 2022-06-22 22:54:26

『壹』 求中國第一條影視廣告——「參桂補酒」的資料

1979年1月28日12時05分,上海電視台的屏幕上打出了「上海電視台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字樣,隨即播出了一條「參桂補酒」的廣告,時長1分30秒。根據當年製作人的回憶,廣告分為四個片段:第一段是買參桂補酒;第二段買者去長輩家;第三段是買者到了長輩家;最後一段,老先生一見到這個酒很高興。這便是中國大陸首條電視商業廣告,它使用16 毫米彩色膠片攝制完成。但使人遺憾的是這則廣告的畫面至今下落不明。

『貳』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什麼當時人們把電影稱什麼

電影在中國落地之初,由於發光體、被照物、白幕布三者之間的關系與皮影的演出原理看似無異,便也被稱做「影戲」。電影和影戲之間的不同之處更多,例如電影通過鏡頭變焦放大圖像的過程已經放大圖像所必須的距離,便為影戲所無,而且影戲一經放大就會模糊不清;再者電影的觀眾置身於幕布與放映設備、人員之間,而影戲則是以幕布把觀眾和操作者隔開;電影是以膠片作為介質記錄影像,而皮影的介質屬於道具范疇……不一而足。

電影在中國的第一個稱謂

最先稱電影為「影戲」的城市是上海。當地1934年出版的小32開通俗讀物《電影》第14頁引用的一段清末報摘稱:「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七《申報》載有『觀影戲記』一文,其中提到國人顏永京,從外國攜歸『畫面百餘幅,皆圖繪各國之風俗人情,禮樂刑政及舟車屋宇,城郭冠裳,山水花鳥,絕妙寫生,罔不曲肖。暇時置機器上,以輕養汽燈映之,五色相宣、歷歷如繪,俗謂之影戲』雲雲。」然而此「影戲」並非該文作者鍾敬之先生所認定的「中國最早的電影」,因為其事發生的年代尚在世界電影誕生之前。據筆者解讀,報摘中提到的「影戲」當屬幻燈片一類。不過此後,已知的上海報章中有關電影活動的記錄,均以「影戲」稱之,例如: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1919年);上海影戲公司(1920年);中國影戲公司(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部(1921年)等。1921年上海創辦《商報》登有新愛倫影戲院,對公映影片也稱影戲。由於上海《申報》創辦最早,發行面廣,影響遠達南北各地,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仍然未改。而這時,京、津及北方大部分地區早已普及了「電影」這一稱謂。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近年刊印的某部北京市重要史志書籍中,記載了當年最早出現的三家電影放映場所,平安(1906年)、真光(1921年)和中央(1926年),分別被強加以「影戲院」稱之;事實上,在當年的北京地區,「影戲」只是電影的若干稱謂之一,而地處東長安街的平安電影,早在1906年就已經自稱「電影公司」,那時北京幾乎所有報紙都登載過「平安電影公司」的廣告,稱謂始終未變,卻從未以「影戲院」名之。

電影的數種代稱

清末的北京,電影與皮影並存於市,且同被稱之「影戲」,依據觀演的方式不同,稱前者為「看影戲」,後者為「唱影戲」。盡管使用看、唱二字以示區分,卻仍然難免混淆。鑒於那時的片源多由西方國家傳入,放映者也是洋人,所演內容多是洋事,因此電影的全稱為「西洋影戲」,簡稱洋影戲;以後又進一步略稱為洋影。以上這三種叫法都流行於清末的北京。引自《那桐日記》。

例1,清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十月二十七日「看佛六洋影戲。」

例2,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看任景豐洋影。」

例3,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九日「繼旭生來約看洋影。」

例4,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初三日「帶寶兒、五妞看洋影。」

盡管在北京把早期傳入我國的電影也叫過影戲,但也在發生著變化。從例1中得知,前面多個「洋」字。在「電」能源尚未普及的時代,「電影」這個名稱並沒有廣為流傳。

『叄』 我國最早的用動畫製作的廣告是什麼廣告啊什麼時候的

中國首部動畫廣告片創作時間考
------ 有感於《我與孫悟空》的細節剖析

殷福軍
(內蒙古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動畫系,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是目前我國學術界公認的第一部動畫廣告片,是中國動畫的雛形先聲。《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的製作成功,把中國動畫事業從探索階段推進到試制階段,在中國動畫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由於年代久遠,很多資料散佚,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它的創作時間存在一定爭議,本文結合相關資料對《我與孫悟空》的細節進行剖析,最終明確其創作時間。
關鍵詞:萬氏兄弟;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創作時間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第一部動畫廣告片是萬氏兄弟創作的《舒振東華文打字機》,這部動畫片雖然顯得很幼稚,但卻是中國動畫的雛形和先聲。眾所周知,在二十年代初期,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動畫片,是萬氏兄弟在當時一無試驗場地,二無資料可供參考,三無資金資料購買必要的機器設備的情況下,憑著對動畫藝術的一腔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以《大力水手》、《墨水瓶之外》、《勃比小姐》等外國動畫影片為參考,從研究走馬燈、皮影戲和活動西洋鏡的原理入手,不斷探索和實踐,終於揭開了現代動畫技術的秘密。那麼這部短片創作於什麼時間呢?它的創作時間的確定,對於中國早期動畫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於年代久遠,資料散佚,對它的創作時間進行准確考證顯然是非常困難的。目前在一些相關動畫論文及學術著作中,也多少提及到這個問題,但卻有一些不同的說法。

一、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1922年,目前持這種觀點的人居多。鮑濟貴、梁蘋在《中國美術電影69周年》一文中指出:「1922年初,上海商務印書館以提供材料、場地為條件,委託萬氏兄弟利用業務時間製作《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動畫廣告片。為了中國的動畫事業,萬氏兄弟接受了無報酬製作動畫片的條件,廢寢忘食的投入製作。製作動畫廣告片,使萬氏兄弟探索動畫進入應用已掌握的原始技法和逐格拍攝原理的新階段。這年底,《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動畫廣告片終於成功了。這個成功,雖然質量不高,但它可以說這是中國動畫片的雛形和先聲。」[1]在吳貽弓主編的《上海電影志》中也記載了相關內容:1922年,「商務」影戲部攝制了動畫廣告片《舒振樂華文打字機》(筆者按:「樂」字應系此書誤寫),1923年又攝制了《益利汽水》,編導、攝影均為萬古蟾。[2]張慧臨所著《二十世紀中國動畫電影史》一書中的觀點參考了包括上述文章在內的諸多材料:「1922年底,拍攝了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成為中國動畫片的濫觴。」[3]顏慧、索亞斌在《中國動畫電影史》中寫到:「經過幾年的實踐,萬氏兄弟於1922年製成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便是中國動畫片的雛形。」[4]另一種說法是1926年,金寶山先生在其文章中多次採用了這種說法。他說,「『萬氏兄弟』攜手合作,在舊貨市場買了一個法國老式木殼攝影機,自己動手修理改裝,自己設計動畫片畫稿。在一間小小的亭子里試制動畫片。經過數百次的試驗,終於在1926年正式拍攝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和詼諧動畫片《大鬧畫室》,一舉成功。這是我國第一部無聲黑白動畫短片。」[5]在另一篇文章中再一次強調了這種說法:「1926年,正式拍攝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和詼諧動畫片《大鬧畫室》,一舉成功, 這是我國第一部無聲黑白動畫片。它和另一部動畫片《紙人搗亂記》在一些大影院同時放映時,觀眾如潮,孩子們看得捧腹大笑。」[6]

上述兩種說法都具有相當的可信性,並非空穴來風,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於動畫專家文章,有的來自於電影學者的論著。總體看來,持第一種說法的人占絕大多數,這也是現在許多文章及論著普遍採用的觀點,而第二種說法只是個別研究者的意見。
由於年代久遠,又是萬氏兄弟的探路之作,在當時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因而完全依靠歷史研究的方法進行考證決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破譯這個謎團是一個異常棘手的問題,那麼究竟有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處理辦法呢?

二、線索追蹤

乍一看上述說法都有一定道理,良莠難辨。但是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研究者都不約而同的參考了萬籟鳴先生的晚年回憶錄《我與孫悟空》[7]。這本書成書於1986年,是當今學者研究中國早期動畫的珍貴史料。那麼問題在於參考了同一部著作為什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那?讀過此書的人相信都會有同一種感覺,雖然內容語言生動、文筆流暢,但是作者關於某些問題的敘事時間比較含蓄,導致了文章邏輯性不強,對於讀者的解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而對這本書的正確理解成為澄清本文問題的關鍵。筆者依據自己對本書內容的理解把相關文字摘錄出來,再進行相應分析以期能獲得必要的線索。

材料1:
「美術電影中的一個主要片種動畫片,是二十年代初期繼無聲電影之後從歐美傳入我國的。」 [7]P40
「當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外國「卡通片」時,心中不禁一震,想:畫筆底下的人物果真動起來了!從此我視卡通片如至寶,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買票觀看,有的片子還重復看多次,研究其中的奧妙。這樣一個強烈的藝術理想,驅使我如同當年刻苦自學美術那樣,發奮專研,決心為創作中國的美術電影貢獻出自己的青春,為中華民族爭氣,不讓外國人專擅其美。」[7]P40

材料1明確指出二十年代初期動畫片從歐美傳入我國,萬籟鳴先生是在看了歐美動畫片之後才有了創作動畫片想法。這就讓我們首先懷疑第一種說法的正確性,但文中「二十年代初期」時間概念並不具體,而且作者「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外國『卡通片』」的時間也不甚明了,所以我們還沒有推翻第一種說法理由。
材料2:
「所幸的是,幾個在商務印書館影戲部工作的弟弟在工作中了解到,電影是一格一格地連續拍攝起來的,通過影片的連續放映,利用人們視覺上的特點,影片中的人物才活動起來。通過對電影攝制、放映機械和性能的理解,我們受到很大的啟發。可是我哪裡有錢來購買價格昂貴的電影機作試驗?我設想能不能用模擬的辦法,即用一張一張的畫稿代替一格一格的影片來進行試驗。」 [7]P41
「我們經過了多年的探索,終於發現了動畫電影的秘密。雖然厚薄子邊角的畫稿並不等於動畫片,但我堅信我們找到了製作動畫片的最最重要的關鍵。」 [7]P42

材料2由於其言辭的隱蔽性,因而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文中「幾個在商務印書館影戲部工作的弟弟」是解讀這則材料的關鍵。只有了解中國早期電影的人才會知道其中的「弟弟」指的就是萬古蟾和萬滌寰兩位,萬古蟾於1925年到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擔任布景師,而萬滌寰還要稍晚一些。因為電影技術與美術的融合才產生了美術電影,所以對電影攝影原理及拍攝技巧的掌握為他們破解製作動畫片秘密提供了必要條件,此二人也因此在當時被公認為是「美術界最懂電影技術的人」。由於生活的拮據,他們當時還沒有閑錢來買昂貴的電影機作試驗,只好用一張一張的畫稿代替一格一格的影片來進行模擬。理論上講,這種模擬還只是動畫創作的初步嘗試。正是經過多次的模擬試驗,他們才找到了製作動畫片的最最重要的關鍵。而找到問題的關鍵也並不意味著動畫片創作的成功,要知道他們此時連電影機都沒有,可以說還處在「紙上談兵」階段。通過對材料2的分析,第一種說法顯然已經被我們推翻了,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至少應該是在1925年或1925年以後研製成功的。那麼究竟是哪一年那?

材料3:
「『良好的開端乃是成功的一半』,現在這個頭開得好,我和弟弟們決心把動畫片的試驗進行下去。……我面臨著一大堆難以解決的困難:我們一無試驗場地,二無資料可供參考,三無資金購買必需的機器和設備。這三個問題猶如三座大山,我連跨過一座山的能力都沒有。」 [7]P42
「我們沒有試驗場地,就將我們起居生活的那間七平方米的亭子間權充臨時實驗室。」 [7]P43
「工作室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我們沒有資料可供參考。為了尋求那怕是點滴的動畫技術理論資料,我們在星期天、節假日總是跑圖書館、舊書攤。……有關電影技術的書倒是有幾本,而有關動畫片的資料則猶如大海撈針,找了兩三個月一無所獲。」 [7]P44
「想到試驗用的機器和設備,我更是一籌莫展。我們兄弟幾個薪水都很少,每月薪水中還要扣出一部分替父親還債。那時,我已經結婚有了孩子,負擔更重,即使有點畫稿收入,也無濟於事。」 [7]P44
「十八歲到上海工作,為了償還父親欠下的債,一直無力成親,過了五年光景,她(指陳藹卿)才來上海與我結婚。……,那時,她看到我們廢寢忘食地進行動畫片的實驗,正愁著沒有錢買機器和設備,因而更加精打細算地使用每一元錢。……她讓我們解除後顧之憂,讓我一心一意撲在動畫片的試驗上,這真是對我的絕大支持。……我們每前進一步都經過上百次的試驗,二前進了的一步又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我們的亭子邊,……是一個形狀古怪有四條腿的木架子,架子上安放著一台「安賴蒙」的木殼攝影機。……我們是在北京路舊貨市場上發現的,是一架人家丟棄不用的破舊機器。」[7]P48-49
「我們有了工作室,有了攝影機,還缺少暗房,因而一到夜晚,我們就立刻將灶披間里的煤球爐搬開,把窗戶嚴嚴實實地遮起來,為的是把它變成沖洗膠片的暗房」 [7]P50
「我和弟弟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把家庭、孩子、生活等都丟在腦後。也不知失敗過多少次,終於在一個夜晚,那間亭子間窄小的白璧上映出了動畫形象,我們親眼看到自己親手繪制的圖畫真的活動起來了。」 [7]P51-52

材料3的內容極為豐富,但歸其根本,它無疑告訴我們當時創作的艱難。這則材料讓一些即使不了解「幾個在商務印書館影戲部工作的弟弟」背景的人,也會理所應當的摒棄第一種說法。萬籟鳴出生於1900年1月18日,他「十八歲到上海工作」,由於經濟原因「過了五年光景」才與妻子完婚,又「有了孩子」,經濟負擔就更重,「想到試驗用的機器和設備」自然是「一籌莫展」,最後在妻子的幫助下才在二手市場買來一台破舊的「安賴蒙」木殼攝影機。撇開筆者材料2分析我們也會想到萬氏兄弟在1923年以前連試驗用的機器和設備都沒有,何談研製成功啊!
筆者結合材料2接著向下分析。「良好的開端」指的上文所言「經過了多年的探索,終於發現了動畫電影的秘密。雖然厚薄子邊角的畫稿並不等於動畫片,但我堅信我們找到了製作動畫片的最最重要的關鍵。」「面臨著一大堆難以解決的困難」,「沒有試驗場地」,「沒有資料可供參考」,「想到試驗用的機器和設備」,「兩三個月一無所獲」,「夜以繼日」,「也不知失敗過多少次」等等這些文字足以說明萬氏兄弟創作動畫片的艱苦,更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作保障。深入了解中國早期電影史,我們會發現萬古蟾於1925年1月到商務印書館藝徒學校擔任圖畫教員,1925年7月才轉到影戲部工作。[8]那麼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萬氏兄弟能否順利解決材料3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呢?在1925年底之前研製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們拭目以待。

三、撥雲現日

材料4:
「這個現在看來十分簡單、十分明確並且理所當然的問題,在二十年代初期卻成了長期困擾我的大問題。那時我百思不得其解,經過四年的研究和探索,直到1926年我和弟弟們才掌握了這個秘密。」 [7]P39
「動畫片試驗成功的消息被商務印書館影戲部知道了,便委託我們業余製作一部短本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這部簡陋可笑的動畫廣告片卻是以後動畫片的雛形和先聲。為我們提供了製作動畫片的原始經驗和極為樸素的動畫理論。」[7]P52
「在七八年前,我們兄弟四人雖然都是美術從業員,有的是任美專教師,有的是任商務印書館圖畫編輯,但是常常在電影上看見(out the ink well)鋼筆墨水畫片,……,不久我們兄弟當中,有兩個特為此事投身在電影界工作,從此對於電影攝製法與電影上的一切常識漸漸熟悉。就在這時我們議繕就了一個墨水畫劇本和繪寫攝制的方法計劃書向某影片公司主事者接洽。」 [9]

初讀此材料的人會覺得很奇怪,材料4不是明明寫著「直到1926年我和弟弟們才掌握了這個秘密」嗎,那麼《舒振東華文打字機》肯定是1926年研製成功的呀。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學術界歷來有很多爭議,因為文中沒有明確寫明是什麼影片,所以是《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的幾率有多大,我們無法確定。筆者認為這裡面有幾個問題需要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第一,通過第二則材料我們知道在《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之前萬氏兄弟已經在繪制另一部短片(在這里筆者姑且先把它稱為「短片」),而這則短片是萬氏兄弟動畫片研製成功的標志,即「掌握了這個秘密」,而從而可以確定它創作成功的時間是在1926年,因此《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創作時間是在1926年或者1926年以後這是必然的。第二,毫無疑問,《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是以後動畫片的雛形,它是在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我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之前完成的,這部動畫片是由梅雪儔、萬古蟾在1927年5月創作完成的,萬籟鳴實際並未參與其創作,筆者對此已另闢文章。[10]如果說那篇文章「《大鬧畫室》誕生於1927年」的論據還不夠充分的話,筆者在這里再補充一點。著名電影家程樹仁在其主編的在的中國第一部影業年鑒《中華影業年鑒》裡面特設了「活動滑稽畫家」一欄,講述動畫片在中國的發展現狀。文中談到,「活動滑稽畫片,吾國影業界尚未見有此種出品也,間有一二能做活動廣告畫片者,亦與活動滑稽畫片相距遠。」[11]另外,文中又提到秦立凡先生的動畫片《球人》雖繪制已久,但尚未見其出品。文末程列出了秦立凡、黃文農、楊左陶、萬古蟾四人,以期能引起大家的關注,可見程對動畫事業之關心。如果此前已在繪制或繪制完成《大鬧畫室》,又是與動畫專家梅雪儔合作,文中必能有所體現。萬古蟾之所以能引程樹仁的重視,主要有兩條原因,首先是他「能做活動廣告畫片」,其次是此時他投身在電影界。萬氏兄弟的第一部活動廣告畫片即為《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可見其是在1926年完成的。
張慧臨的《二十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史》是第一本關於我國動畫歷史的專著,為中國動畫界填補了一項空白,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重視並被很多高校的動畫專業作為教材使用。但她對「經過四年的研究和探索」這句話的理解明顯有誤的,文中指出:「但就是這個簡陋、原始的小玩意,竟花費了萬氏兄弟整整四年的時間(1919—1922)才搞清了它的原理。四年的光陰,歷史的一瞬,但對萬氏兄弟來說,對中國的動畫事業來說,這四年飽含了多少坎坷與磨難。」[3]P30可見,這個「四年時間」很重要,1922年成為這個問題的時間轉捩點,張惠臨把它的觀點定位1922年以前四年,這是完全錯誤的。這樣的結果無形中就把早期中國電影人關注動畫片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四年。

結 語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對《我與孫悟空》一書的解讀,並參考了一些相關材料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第三種說法是正確的,即《舒振東華文打字機》的創作時間為1926年。它的製作成功,把中國動畫事業從探索階段推進到試制階段。此前贊成這種說法的人是極少的,而這次真理卻偏偏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就否認了絕大多數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由此看來,我國第一部動畫廣告片創作時間的確定,對於合理解釋中國早期動畫的創作狀況和研究中國早期動畫作品具有相當意義。希望業界學人對這個「吹毛求疵」的問題引起注意,不要再以訛傳訛。參考文獻:
[1] 鮑濟貴,梁蘋.中國美術電影69周年(J).電影藝術,1995,(6) :42.
[2] 吳貽弓主編.上海電影志(Z).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1043.
[3] 張慧臨.二十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史[M]. 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35.
[4] 顏慧,索亞斌.中國動畫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13.
[5] 金寶山.動畫 「鼻祖」萬籟鳴(J).大眾電影,2002,(15) :32.
[6] 金寶山.「動畫大師」萬籟鳴(J).文史春秋,2005,(1) :57.
[7] 萬籟鳴口述,萬國魂執筆.我與孫悟空(M).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6.
[8] 萬百五口述,張慧臨整理.勤奮人生 輝煌事業——回憶我的父親萬古蟾(J).中國動畫,2006, (1):7.
[9] 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萬氏繪制活動墨水畫經過談(J).良友雜志,1934,(89) :30.
[10] 殷福軍.首批中國動畫片及作者的考證(J),電影藝術, 2007,(1):148-152.
[11] 程樹仁.中華影業年鑒(Z),1927.

『肆』 中國第一支廣告是什麼

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並播出了「參桂補酒」廣告,這是我國大陸第一條電視廣告,揭開了中國電視廣告史冊的第一頁。當年的3月15日,又播出了第一條外商電視廣告「瑞士雷達表」。12月,中央電視台開辦《商業信息》節目,開始集中播送國內外商業廣告。

為了更好的銷售商品,所以才有了廣告,廣告被認為是運用媒體而非口頭形式傳遞的具有目的性信息的一種形式,它旨在喚起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並對生產或銷售這些商品的企業產生了解和好感,告之提供某種非營利目的的服務以及闡述某種意義和見解等。

(4)中國第一部電影廣告擴展閱讀:

我國廣告的標准:

1、 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

2、 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廣告主應當對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3、廣告行業組織依照法律、法規和章程的規定,制定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發展,引導會員依法從事廣告活動,推動廣告行業誠信建設。

『伍』 中國第一支廣告是什麼

中國第一個電視廣告是在1979年。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播出中國第一條電視廣告:參桂養榮酒。1979年之前,中國電視台不接受辦理廣告業務。

《參桂補酒》廣告長約1分35秒,由3-5個插片畫面組成,沒有使用任何運動鏡頭,形式上像電視新聞片。該廣告在上海電視台播出8次。標志我國內地電視廣告媒體的開始,這一天也成為中國電視廣告媒體的創辦日。

發布

當電視廣告片製作完成後,客戶就可以將母帶交由發布單位進行最後的發布了。發布單位可以是電視台、代理的廣告公司、隨片廣告代理商或其他媒體出版發行單位。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電視廣告的宣傳價值,需要根據產品的銷售特點和目標消費群的收視取向,對發布的媒體單位、時段、持續時間、頻率,發布方式等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對於較大數量的發布業務,為對發布單位進行有效監督,可以委託專門的廣告監播單位進行監播。為了了解電視廣告的宣傳效果,可委託專門的調查機構進行抽樣調查。

『陸』 中國第一個拍廣告的導演是誰

中國第一個拍廣告的導演不詳。

中國第一條電視廣告誕生地就是美麗的大上海,時間是1979年。是什麼機緣巧合讓上海成為電視廣告的誕生地呢?這里很有意思,當時我們整個中國剛剛打開大門,還沒有完全打開,各種商業還不是很發達,電視台也沒播出過廣告。

當時國內很多電視台,包括上海電視台是沒有收入的,自己不能創造價值,主要就是靠國家財政撥款,每年給的錢很有限。

所以當時的電視台,只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有限的經費里多幹事,但是常常是捉襟見肘。上海電視台當時有一個負責人叫鄒凡揚,這老哥頭腦靈活,一直覺得這樣限制電視台發展。

就想是不是可以干點廣告,增加單位的收入。所以這位老哥就向上邊的負責人反映這件事。他的這個提議,獲得單位很多人的肯定,覺得這個可行。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很多人認為,我們電視台是宣傳國家和組織的一個很神聖的部門,怎麼能幹國外資本主義商業那一套玩意。但是大多數人覺得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非常的明白,咱們國家上上下下工作重心就是要搞經濟建設。

作為新聞單位的上海電視台,除了要按通常做法繼續宣傳企業的經濟建設成果,還應為企業和消費者服務,成為溝通產銷之間的一座橋梁,就是做廣告,這也是一種為人民服務。

1979年1月25日,上海電視台向上級主管機關呈送了經營廣告業務的請示報告,當晚便得到批准。三天後1979年1月28日,在農歷大年初一傍晚的爆竹聲中,上海電視台播放了第一條電視廣告:參桂養容酒。拍這個酒廣告前前後後的故事,就是徐崢電影《鴨先知》故事裡的原型故事。

『柒』 「中國第一張電影海報宣傳的是哪部電影」

據有關業內人士介紹,拍攝於1926年的民國時期大明星黎莉莉的第一部作品、同時也是北京光華影片公司拍攝的的第一部影片、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燕山俠隱》的海報應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海報。

『捌』 賀歲片一說從哪裡來

什麼是賀歲片:賀歲片的歷史考證
(一)從賀歲片的來源談起
在做進一步探討的時候,我們首先面臨一個頗具哲學意味的問題:賀歲片從哪裡來?
中國大陸賀歲片的源頭來自香港。香港的賀歲片起源何處?2001年1月12日新浪網登載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賀歲片到底為誰賀歲》,其中關於賀歲片尤其是香港賀歲片的起源作了這樣的推測,摘錄如下:
「賀歲一詞起於何時無從考究,只知道舊時的梨園有個傳統,每逢年關歲末,必得聚合大幫名角兒唱一出大戲,內容多是吉祥喜鬧類,各位角兒都使出看家的本領,有的還反串別的行當,馬連良和周信芳兩位老闆就曾反串過青衣花旦,這場應節的大戲唱做之佳、場面之盛,為一年之最。這里頭的意思就是感謝觀眾(真正的衣食父母)多年的厚愛,又賞若干梨園子弟一年飯吃。這是藝人對觀眾打心眼兒里的感激和酬謝,不僅比平日演得賣力,而且票價減半,與義演無異。這傳統雷打不動,漸漸就似乎形成了賀歲節目的幾大重要標准:一、必是名角匯聚,星光熠熠;二、反常規的演出,以喜慶吉祥內容為主,就為節日里圖個吉利;三、主要是酬謝觀眾的厚愛,商業利益放在其次。
香港每年都會出產幾部賀歲片,《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滿漢全席》都是為中國觀眾熟悉的賀歲作品,雖然片中少不了夾雜一些粗鄙的噱頭和調侃,但在拍片動機和創作思路上卻與舊時的梨園藝人一脈相承,眾明星不計報酬,傾情演出,即使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擔綱主演,片中更少不了劇組成員集體亮相向觀眾拜年道賀,溫情融融、喜氣洋洋,蒙廣大觀眾一年的鼎力支持,要的就是與民同樂。演員與觀眾有魚水之情,香港的影視工作者至今自稱為藝人想來自有他的道理。」
這段推測很有意思,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賀歲的真正起源,細細考證還是有些出入。文章中所說的「梨園傳統」 其實就是「封箱戲」 和「開台戲」 。何謂「封箱戲」 ?《京劇知識辭典》作了如下解釋:「封箱戲,京劇戲班中的演出習俗。京劇戲班每年封箱之前演得一場戲,亦系本年最後演的一場戲。演員各演拿手戲一折,最後合演反串戲。封箱戲大都邀請他班演員助興演出,劇目務求諧趣、火熾,以便招徠觀眾。」 但是賀歲片與封箱戲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出入,「封箱」 從十二月中旬開始,春節過後才結束。「封箱」 結束後戲班要舉行「開台」 儀式演出喜慶的「開台戲」 ,就是說整個春節期間是無戲可看的,這和今天以春節檔期為重心的賀歲片有大大的不同。其次,文章中所說「不計報酬」 對於今天的賀歲片也是不適用的,賀歲片正是以高額票房為目標抓住了被舊時藝人們忽略了的春節檔期,因此,有人認為:「所謂『賀歲片『概念,其實最早的是來自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電影市場的一種操作理念。」 變相地否定了賀歲片來自中國戲劇的說法。
其實,最大的出入僅在於前面所說的時間,即「檔期」 上。早期香港的賀歲片在內容和形式上深受「封箱戲」 和「開台戲」 的影響,如前述文章中提到的《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滿漢全席》以及《東成西就》等香港賀歲片,都有明星串戲、搞笑祝福的「梨園傳統」 。
(二)檔期與賀歲片的檔期
所謂檔期,是一個商業化的時間概念。就電影市場而言,就是對電影票房具有特別商機的某一段時間。比如暑假檔期,寒假檔期,聖誕檔期,春節檔期,情人節檔期等等。
所謂檔期,也是一個以社會文化為核心的時間概念。不同的檔期,總是以不同的社會文化來劃分的。比如情人節檔期的文化主題是愛情,暑假、寒假以學生放假休息的檔期有校園文化這樣的主題。在這些檔期里,適宜放映一些與檔期文化契合的影片,這樣影片的票房會得到一定的保證。
賀歲片有檔期嗎?它的文化是什麼?
無論「類型說」 還是「檔期說」 都認為賀歲片應該在中國農歷新年一段時間里放映,這就是它的檔期,現在通常把這個檔期擴大到從公歷元旦到農歷春節,就是所謂的「春節檔期」 。它的文化是什麼在下面將做進一步回答,簡單地說,類型說認為主要內容是「喜慶」 ,檔期說認為是不確定的,或者說是寬泛的文化。
即使在文化定位上存在著重大分歧,我們還是確立了一點:賀歲片是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春節檔期里,尋找賀歲片的來源,並進而探究賀歲片是什麼。
(三)電影在春節
歷史上中國人在春節有看賀歲片的習慣嗎?賀歲片是怎麼來的?讓我們走到歷史的長河中,溯源順流,從春節檔期入手,來回答這兩個問題。
中國人的春節由來已久,但是我們只能從電影泊來中國之日談起,加之前面提到「類型說」 和「檔期說」 都認為賀歲片指在從公歷元旦到農歷春節的「春節檔期」 上映的一種影片,故我們即將考證的期限上限為電影來到中國的1896年,具體考察時間鎖定在1896年以來歷年的元旦到元宵節(春節結束的標志)之間的時段;其次,早期的香港電影文化深受大陸電影(主要以上海電影業為主)的影響,且賀歲片主要是針對大眾(市民)文化,故一下將以1896年至1949年期間的上海——這一中國最早的也是早期最重要的電影文化基地為樣本,1949年後以上海為輔,北京為主,來考察從1896年以來春節期間中國人的觀影(旁涉觀戲)活動,審視歷史給我們沉澱下來的遺跡。
1.1896年—1913年「賀歲片史前期」
1896年8月,剛誕生不久的電影泊來中國,落戶上海徐園,稱「西洋影戲」 ,在《申報》上登出廣告稱「西洋影戲客串戲法」 ,也就是中國電影史學家程季華先生指出的「影片是穿插在『戲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藝雜耍節目中放映的」 。
但是,該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的春節檔期,徐園並沒有上映「西洋影戲」 ,在《申報》大清光緒廿二年十二月廿八日副張所作的廣告中說「丁酉元旦日開演大賜福、滿床笏、梅龍鎮、黃鶴樓、滾紅燈、二進宮」 ,倒是上演了一系列戲曲。其中有較喜慶的戲大賜福、滿床笏等,也有不屬於喜劇的黃鶴樓、二進宮等。
同時,上海的其他戲院也都上演傳統戲劇,比如天儀茶園上演的戲曲為大賜福、壽山會、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其中失街亭、斬馬謖有很濃的悲劇色彩。
從1896年至1913年十七年間,逢春節各戲院都是上演中國傳統戲劇,而沒有放映影片,直到1914年初這種狀況才慢慢改變。因此,這段時期雖然在中國開始放映電影,但對於賀歲片來說,無疑是一個史前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戲劇中的「壓箱」 和「開台」 傳統已經被突破,戲劇已經在農歷「元旦日」 (即正月初一)上演,而且以大副廣告加以宣傳,可以說中國傳統戲劇已經具有相當的檔期意識,因此,春節檔期意識是否如前所述來自美國值得思考。另外,在春節時段上演的這些戲劇中有喜劇也有悲劇。
2.1914年—1921年「賀歲片萌芽期」
電影真正在春節檔期放映是從1914年開始。1914年公歷元旦,上海東京活動影戲園上演了影片「潛入深海」 、「傳氏留意嬉言」 、「米氏之救火團」 、「奸細盜卷」 、「偵探奇案」 ;愛倫活動影戲園也有影片上演。當然,這些影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為春節檔期定製的賀歲片。
從1913年東京活動影戲園、愛倫活動影戲園開辦以來,每夜必演來自國外的影片,內容包括「風景、歷史、爭戰、滑稽、偵探、愛情等片」 ,甚至還有「德法飛行隊航空大戰」 、「蔡鄂將軍靈柩儀制」 等紀錄時事的影片。盡管如此,這一時段的中、後期已經開始注意在元旦、春節特別放映一些滑稽可笑的影片,因此,這一時期是賀歲片的萌芽期。
就總體而言,這一時期春節上映的影片以滑稽片為主,比如1916年元旦日上海共和活動影戲園放映的七部影片中,有六部都是滑稽片。1920年2月16日(農歷12月26日)上海大戲院海上演了卓別麟的《百萬金錢》《犬吠聲頭》等滑稽片。1921年春節,上海大戲院還上映了「泡洛笑話」 等滑稽影片;除滑稽片外,還有偵探片(如《黑衣盜》,還成為歷年常演不衰的影片)和愛情片(如《鐵血鴛鴦》,也是以後常常上映的影片)。
「賀歲片」 的名字並沒有出現。1921年2月11日(農歷正月初四)《申報》副刊上第一次出現了有關「賀歲片」 的廣告「影戲賀歲片:本會同志普及美學起見,各出珍藏影戲名家小影,選定男女十二人,合為兩組並譯傳略,精緻銅版套印彩色,自備賀年之用」 ,這里的賀歲片其實是指今天我們使用的賀年明信片,與賀歲影片關系不大。但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賀歲」 一詞可以加用在另一詞上,表示後一詞所代表之物可以做「賀歲之用」 ,如明信片。
這一時期有這樣幾個特點:電影在春節檔期放映,但是並沒有春節檔期意識;影片全部來自國外;完整的長故事片較少,多為短片,還有大量的紀錄片上映;故事片以滑稽片為主,也有偵探片和愛情片。
3.1922年—1949年「賀歲片發展期」
1922年—1949年春節檔期中國大陸放映了大量的影片,在這個時期中,我們才真正看到了類似現在的賀歲片的影子。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特點:電影春節檔期意識形成並加強;中西結合;類型多樣,「悲喜交加」 ;關注現實,受現實影響大;明星加盟。
⑴電影春節檔期意識形成並加強。
中國國產影片《海誓》就是專門安排在農歷春節前推向市場的,它也是中國第一部在春節期間放映的影片,可以說是國產賀歲片的鼻祖了。它的出現,標志著電影春節檔期意識的最終形成。在戲劇春節檔期意識的影響下,放映商也一改過去電影廣告作得較小的作風,效仿戲劇廣告的做法對《海誓》作了大幅廣告,以至於引起了其他影片商的模仿,由此每逢新片上市,都以大幅廣告宣傳,這也是電影春節檔期意識受傳統戲劇影響的一個證據。
在《申報》1922年1月22日《海誓》的廣告中,特別申明了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兩晚放映。事實上,正月初五、初六、初七、初十一、十二、十三也放映了《海誓》。
對於這種檔期意識的最終形成和加強,其他電影商也有了回應。如上海大戲院在《申報》1922年1月23日(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日)刊登了巨幅廣告為兩部西片「旅店黑幕」 「秘密電光」 作宣傳:「爆竹一聲,大地更新,恭維各界諸先生新年大大發達大大進步,是為敝院同人馨香祝之耳。所以今晚特映二大名劇,以祝各界新歲之雅興焉。元旦日起每日加演日戲每天更換新片。」 此元旦日指農歷年的正月初一。其中「秘密電光」 是偵探片,「旅店黑幕」 是愛情片。此後,這種恭賀新年的說法在其他影院的廣告中也時時可見,但是,這一期間仍然沒有「賀歲片」 這一稱謂出現,也沒有因為「恭賀新年」 而只放映喜劇片。
賀歲意識的加強更明顯地表現在很多國產電影都在春節檔期首映,以下是1922年至1949年在春節檔期首映的國產電影的不完全統計:
年代元旦春節
1922年《閻瑞生》
1923年《張欣生》
1924年《孤兒救祖記》《孽海潮》
1930年《大人國》
1931年《野草閑花》《強盜孝子》《歌女紅牡丹》《銀幕艷史》
1934年《青春之火》《鹽潮》《人生》《一個女明星》《歸來》《姊妹花》《似水流年》《戀愛與義務》
1935年《飛花村》《神女》《大路》《再生花》《紅羊豪俠傳》《新婚的前夜》《新女性》《空谷蘭》
1936年《船家女》《凱歌》《花燭之夜》
1937年《皆大歡喜》《清明時節》《壓歲錢》《春到人間》《人言可畏》《滿園春色》《夜半歌聲》
1939年《楚霸王》《大地》《紅粉飄零》
1941年《文素臣》《雁門關》《紅杏出牆記》《天涯歌女》《亂世佳人》《啼笑因緣》
1942年《鐵扇公主》《恭喜發財》
1943年《霓裳曲》《水性楊花》《香閨風雲》《母親》《夫婦之間》《情潮》《桃李爭春》《芳草碧血》《斷腸風月》
1944年《何日君再來》《義海恩仇記》《不求人》《鸞鳳和鳴》《紅塵》
1945年《鳳凰於飛》
1946年《前程萬里》《還我故鄉》
1948年《四美圖》《從軍夢》
1949年《十二小時的奇跡》《歡天喜地》
⑵中西結合。
中國國產影片出現在春節檔期電影市場,打破了國外影片獨霸市場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國產影片更關注現實社會,常以發生在現實社會的事情為創作素材,如《閻瑞生》《張欣生》等,就是以當年發生在上海的兩大案件為背景創作的。國外影片大多遠離現實社會。
⑶類型多樣,「悲喜交加」 。
這一時段春節檔期上映的影片囊括了幾乎所有類型的故事片,還有時事紀錄片。國外影片中以滑稽片、偵探片為主,滑稽片以卓別麟、勞萊與哈台、羅克的影片為主,這些滑稽影片就是今天「賀歲類型說」 所要求的喜劇片,但是也有悲劇性影片如《殘花淚》《忠烈女》等,而且上座率不錯。國產影片的類型更為多樣,如愛情片《海誓》《梁山伯與祝英台》、武打片《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恐怖片《夜半歌聲》、社會倫理片《孤兒救祖記》《人心》《孽海潮》《神女》《壓歲錢》《馬路天使》、科幻片《大人國》、卡通片《鐵扇公主》、歷史片《紅羊豪俠傳》、戰爭片《還我故鄉》等,國產影片中喜劇片所佔的比例並不大,比較突出的是《頑童》《大鬧怪劇場》《王先生到農村去》《皆大歡喜》《恭喜發財》《難兄難弟》《從軍夢》等,主要的喜劇演員有韓蘭根、關宏達、殷秀岑等人。但是,把國外片和國產片合在一起,喜劇片的比例還是不少,而且年年都有。
「悲喜交加」 的情形從頭至尾存在於「史前期」 「萌芽期」 「發展期」 。「史前期」 和「萌芽期」 主要是悲喜戲劇,因為1896年—1921年間中國的電影事業還不是很發達,春節人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觀戲。1922年後電影受戲劇的影響檔期意識加大(注意,這里的檔期意識更多地是一個商業化時間概念,而較少關注到文化概念的一面),也就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春節檔期傳統戲劇「悲喜交加」 的特點。
⑷關注現實,受社會影響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題材的現實性。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國產賀歲片與國外賀歲片的不同在於國產賀歲片更注重現實題材(注意,這里的賀歲片含義與「類型說」 只指喜劇片是不同的),而且成了國產賀歲片的一大創作思路,延續至今;
B.春節檔期的形成和泛化。
最早的傳統戲劇沒有春節檔期,而代之以「壓箱」 「開台」 。後來有所突破,形成春節檔期,電影也受其影響在春節期間放映以供娛樂,但是最初也限於傳統春節,也即是農歷的臘月底到正月十五。直到「賀歲片萌芽期」 的中、後期才逐步把公歷元旦日前後的時間也納入「檔期」 中,這與中華民國自1912年起以公歷紀元密不可分。由於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國家意識偏重於公歷紀元,因此,農歷逐漸被稱為「舊歷」 「廢歷」 ,慢慢地喪失了以前唯我獨尊的地位,公歷元旦也開始分擔傳統春節的部分功能,使得人們「去舊迎新」 的節日心態散布在公歷元旦至農歷春節結束的這一時段中,也就形成了以此為基礎的「春節檔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西方節日文化的影響,今天的春節檔期還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開始以平安夜或聖誕節(公歷12月24、25日)為春節檔期的開端,甚至還突破了12月24日的界限——比如《大腕》的首映日為2002年12月21日,因為當年12月24日恰逢周一,發行商就把時間提前了三天,周五「起片」 (首映)正是最佳時機。春節檔期的形成和泛化正是受社會變遷影響的結果。
當然,春節檔期雖然形成,也沒有「春節檔期」 這樣的稱謂。
C.內容深受社會變遷的影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抗戰」 期間,賀歲片深受社會局勢影響:由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1937年中國推出「拒盜抗敵,齊向死路找生路」 的《壯志凌雲》,1938年由於日本侵華戰爭的戰火燃燒到上海,該年乾脆就沒有賀歲片,1939年在香港版的《申報》上更是呼籲「國防片」 ;到日軍攻陷上海,並逐步控制上海的時候,在上海的春節檔期中甚至出現了日本人推出的影片,如《支那之夜》(又名《春之夢》)、《蘇州夜曲》、《瓔珞公主》、《怒海雷動》、《熱風》、《血染長空》、《獨眼龍政宗》等影片,與此同時英美影片銳減,甚至絕跡。
⑸明星加盟。
這並不是電影在春節放映的必然結果,而是既有的現象,不僅在春節,在其他時間里中國的電影既受戲劇的名角傳統,也受國外電影的明星制影響,也充分利用明星效應獲取較好的票房。這一時期中,諸如殷明珠、但二春、王漢倫、鄭正秋、鄭小秋、馬徐維邦、宣景琳、張織雲、阮玲玉、周旋、胡蝶、趙丹等人出現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中,但又不同於明星群聚,共賀新歲的賀歲形式。
4.1950年—1994年「賀歲片萎縮期」
1950年、1951年還能見到賀歲片發展期的影子,如在《大眾電影》1950年第十二起上還有這樣的廣告「中彩出品,滑稽菁華一起出籠,滑稽面孔全部動員,滑稽巨片『七十二家房客『」 等等,還預告放映的影片有《花街》、《再生曲》、《中朝一家》。
從1952年起至1983年,賀歲片幾乎銷聲匿跡,如果以廣義的賀歲片——即在春節檔期上映的影片來衡量,也幾乎全是以政治宣傳為目的影片,唯一有兩年例外,1956年春節、1957年春節有兩個專門的「春節禮品」 ——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春節大聯歡》和《恭賀新禧》,但是兩部影片都是紀錄片。《春節大聯歡》首先紀錄的是「1955年工業建設、農業合作化運動等方面的成績;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斗英雄、工農業勞動模範和文化戰線上的著名人士也將在這部影片上同觀眾見面。」 該廠還「特別邀請了許多名演員演出精彩節目,其中有梅蘭芳先生演《宇宙鋒》,周信芳先生演《四進士》,王文娟和徐玉蘭演越劇《春香傳》,新鳳霞演《劉巧兒》,侯寶林說相聲等。文藝節目中還有中央實驗歌劇院一九五五年演出的新歌劇《草原之歌》。影片的結尾是歌頌我們祖國無限美好的社會主義遠景的大合唱《向社會主義大進軍》。」
《春節大聯歡》更像是今天我們習見的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1957年的《恭賀新禧》有了一些變化,在1957年《大眾電影》第一期中指出「《恭賀新禧》是為了慶祝春節而拍攝的紀錄片,主要記錄了各種優秀的戲劇和歌曲節目的一些精彩片斷。當此新年,將給我們帶來歡樂和愉快!」 從這個介紹可以推測《恭賀新禧》中文藝的成分更重一些。
隨著時代的變化,從1983年起,非政治宣傳類的影片重新回到春節檔期,如該年元旦放映了《魔術師的奇遇》、《歡天喜地對親家》,英國的《三十九級台階》,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的故事》在日本是作為賀歲片發行放映的,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寅次郎的故事》是我國最早引進的賀歲片。該年春節放映了三大類影片:彩色紀錄片、科教片和故事片。
總的說來,「萎縮期」 有這樣幾個特點:
⑴檔期意識減退,商業意識消失,代之以政治意識。
⑵賀歲影片幾近絕跡,僅有的一些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也局限在政治宣傳片中。但是,賀歲意識並沒有完全消失,故而是「萎縮」 。在萎縮期的後期賀歲意識重新回歸。
5.1995年——至今「賀歲片探索期」
中國電影經歷了百年風雲,中國大陸賀歲片也同樣經歷了「史前期」 、「萌芽期」 、「發展期」 和「萎縮期」 的變化。自1995年第一次以「賀歲片」 的名義引進《紅番區》起,中國大陸賀歲片進入了「探索期」 ,其狀況前面已有描述。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特點:
⑴檔期(商業)意識回歸,政治意識淡化。
⑵第一次以賀歲片的名義來稱呼春節檔期影片。
⑶對於「賀歲片是什麼樣的影片」 存在著分歧,這種分歧直接影響到商業票房。因此,這一時期是「賀歲片探索期」 ,探索的目的在於解決「賀歲片究竟該是什麼樣的影片」 的問題,最終生產出大眾接受,票房良好的「賀歲片」 。
(四)從結論反觀檔期說
縱觀電影在春節的歷史,可以得出一下結論。
結論一:「賀歲片」 名稱沒有在大陸產生,即使出現過也是指用來賀歲的明信片,而不是今天的「賀歲影片」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賀歲」 一詞可以與另外的詞語結合,指某物可以用來賀歲,如當今出現的「賀歲劇」 、「賀歲小說」 ,就是指用來賀歲的電視劇、小說,恰如用來賀歲的電影——賀歲片一樣。
結論二:在漫長的歲月里雖然沒有今天意指賀歲影片的「賀歲片」 一詞出現,但是已經具有非常明顯的春節檔期意識。這種檔期意識最早來自於中國傳統戲劇,而非歐美電影市場理念的產物,但是我們認為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歐美文化對其影響巨大,比如前面我們論述過的春節檔期的擴大化,就可以視為歐美文化對中國電影春節檔期的影響。
結論三:在春節檔期放映的影片類型多樣,包括有悲劇、喜劇和正劇。
結論四:真正意義上的賀歲片應該基於社會集體心理,而不是政治意識。賀歲片是以商業形式出現的社會集體心理的產物,而不是政治的附屬品,除非那時的政治恰恰代表社會集體心理。如果把它僅僅當作非民意的政治宣傳的工具而不是民意在文化上的投射,它就會萎縮。這里所說的民意具有廣泛性,就是一切大眾心理,或者叫社會集體心理。
以這四點結論來反觀檔期說,似乎檔期說關於「賀歲片是在春節檔期放映的所有影片」 的主張更符合歷史的本意,但是,我們仍然存在幾個疑問:賀歲片的名字究竟是怎樣誕生的?這個名字和春節放映的所有影片有什麼關系?如果賀歲片指春節放映的所有影片,為什麼現在的賀歲片都偏於喜劇呢?
先把這些疑問放在一邊,讓我們去檢討類型說。

『玖』 中國第一個電視廣告是哪年是什麼

中國第一個電視廣告是在1979年。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台播出中國第一條電視廣告--參桂養榮酒。1979年之前,中國電視台不接受辦理廣告業務。

《參桂補酒》廣告長約1分35秒,由3-5個插片畫面組成,沒有使用任何運動鏡頭,形式上像電視新聞片。該廣告在上海電視台播出8次。標志我國內地電視廣告媒體的開始,這一天也成為中國電視廣告媒體的創辦日。

1979年3月15日晚18時51分,上海電視台又播出我國第一條外商廣告——瑞士雷達表,共播出11次。

1979年11月,上海電視台與香港太平洋簽訂了播放日本「西鐵城表」報時廣告協議,為期一年,總金額達130萬港幣。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新聞單位承辦廣告。12月底,中央電視台開辦廣告業務。

(9)中國第一部電影廣告擴展閱讀

電視廣告媒體的特點

一、收視率高,傳播面廣; 聲像兼備,訴求力強;

二、傳遞迅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並有娛樂性。 具有一定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

三、承載廣告信息有限;不易保存;成本高;廣告環境龐雜。

四、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加速商品流通。同時增強商品競爭,提高產品質量。還能指導人們消費,方便人們需求。

『拾』 張永慶為什麼被稱為電影傳媒第一人

每一個廣告人都懂得,千萬不要和消費者的關注度過不去。關注度就是廣告的生命線,贏得關注是廣告人孜孜以求的目標。贏取關注的手段層出不窮,最好的那一部分,被我們稱之為創意。關於媒體本身,很多人認為創意的所在就是尋找到別人未曾發現的新媒體陣地。然而當目力之所及都完全被廣告占滿時,你的藍色海洋又在哪裡?央視三維廣告公司所推出的「銀幕巨陣」為這一疑問給出了一個完美的解答。對於央視三維廣告公司而言,他們定位就是電影產業鏈的整合營銷專家。
讓時間回溯到1895年12月28日。
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里放映的短片《火車到站》重現了逝去的時光,在場的觀眾不由得驚呼:「過去已經屬於我們。」其後100多年的時間里,電影的魅力始終無可取代。有關注的地方就會有廣告,顯然的,聰明的廠商和廣告人都不會放過電影這一肥美之地——當你走進影院,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悠閑而又興奮地等待電影開場時,你可曾想到,另一場精彩的大戲,會先於電影展開,這就是電影廣告。
電影廣告:找到光影的另一半價值
1994年,當年輕的張慶永剛剛踏上北京的土地時,他並沒有想到自己將成為這出大戲的導演。懷揣著自己的專利產品,張慶永的第一個夢想,是做一番事業,安一個家。然而他的專利產品開發生產並沒有想像中順利,也是機緣巧合,張慶勇與中外名人廣告公司相識,走上了自己的廣告之路。

「那時的中國廣告競爭還不像現在這樣激烈,機會相當多。那時我就在想,什麼樣的東西能讓大家安心地坐下來看。於是我們就想到了電影。」張慶永說。關於受眾心理的分析開啟了事業的大門,1995年,張慶永的公司製作並發布了第一個電影視頻貼片廣告,開創了中國電影廣告的歷史先河。
1998年8月6日,央視三維廣告公司成立。在公司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央視三維幫助許多客戶藉助電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2002年,經由央視三維策劃實施的「多普達——手機中的『英雄』」影畫傳媒戰略成功實施,搭載投入上千萬,創造了中國的第一,並獲得2002年中國國際公關協會評選的年度10大經典案例。
「電影廣告對於企業來說,可以提升品牌;對於觀眾而言,是接觸品牌的另一個渠道。而對於電影本身,票房之外的收入就是對電影事業的促進。通過廣告,電影發現了情節之外的價值。」張慶永說。
成功的背後,是對於公司進一步發展的深層次思考:對於央視三維而言,下一片藍海在哪裡?
銀幕巨陣:品牌的星光大道
96、97年,大片的引進煥發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新生,應該說,張慶永找到了最佳的進入時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進影院,形成觀影的習慣。電影天生就具有分眾劃分功能,經常去影院看電影人絕大多數是有一定消費能力和知識背景的人。影院舒適的環境、銀幕震撼性的表現力,可以讓廣告效果得到最優化。優質的人群加上優質的效果,讓電影廣告找不到不被青睞的理由。那麼對於張慶永和央視三維而言,已經佔領了這一優勢資源之後,下一個突破點在哪裡?
「傳統貼片廣告受影片本身的影響非常深。一部片子的上映時間,上映范圍,都將對廣告效果造成很深的影響。譬如說《理發師》、《達芬奇密碼》,來自影片的波動影響了廣告投放整體效果。」張慶永說,「不管影片怎麼變,影院是不會變的,想到這里,我們就找到了問題的核心。2005年,我們推出了『銀幕巨陣』。」
與電影貼片廣告不同的是,銀幕巨陣是以影院為單位建立起了廣告聯播網,集中收購院線影片播放前的廣告時段。不管影片本身出現怎樣的變化,通過不變的院線,銀幕巨陣都能保證廣告的有效傳達1,254,505場。
「建立起這樣的網路,電影廣告的媒體優勢才能真正地發揮出來,對於電影廣告的使用,不再因為影片本身的特點而局限於一時一地一群人,銀幕巨陣這個產品把不同年齡、不同愛好、不同地區的受眾聚集到了一起,加上電影媒體本身震撼性表現力,使它有充足的理由成為品牌的首發平台,搭乘電影媒體這趟快車,品牌就走上了自己的星光大道。」張慶永說。
全面整合:創業者是沒有起落架的直升機
張慶永與江南春相識已久,基於理念和事業上的共通,央視三維於全年8月正式加入分眾傳媒集團,為分眾的「生活圈媒體群」概念添加上了重要砝碼。
盡管一切都已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然而對於張慶永來說,一切似乎才剛剛開始:
「客戶的認知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很多客戶仍舊將電影廣告視為短期性的項目,帶著活動營銷的性質,這是傳統貼片廣告帶來的認知。事實上藉助銀幕巨陣,我們可以幫助客戶實現長期性的品牌溝通。電影產業留給我們的空間還很大,接下來我希望能從電影的前期就進行導入,全面整合產業的上中下游,最終搭建起廣告主與電影之間良好溝通的橋梁。」
當問及對於自己生活的打算時,張慶永笑了:
「我現在家庭很完美,已經很滿足了。更多的精力仍舊會在工作上,中國那麼多影院正在興建,硬體也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影院,這些都是我們的機會。對於創業者來說就是這樣,沒法停下,創業者就是沒有起落架的飛機。」
張慶永簡介:

張慶永先生以電影傳媒為其事業圓心,是致力於電影媒體服務和全產業鏈增值服務的傳媒人。
1998年,張慶永先生創立中國第一家專業的電影廣告公司——北京央視三維廣告有限公司,開始了中國電影媒體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實踐。
從單純的電影推廣到電影與商業的結合互動、從電影院的媒體化開發到以電影媒體為核心的整合傳播,張慶永先生率領他的央視三維電影傳媒,以先行者的覺悟和拓荒者的姿態,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媒體化運作和整合傳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