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電影花木蘭第一季全部的西河大鼓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電影花木蘭第一季全部的西河大鼓

發布時間: 2022-06-15 12:46:59

① 趙學義的人物簡介


趙學義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藝團少年訓練隊,由桑紅林開蒙,後又曾跟隨駱玉笙學習,1961年與劉志光、李世明、韓桂芬共同拜入白派京韻大鼓藝術家閻秋霞門下,成為了白派京韻大鼓第三代演員的門長。
趙學義天資聰穎,學習刻苦,除向閻秋霞老師學藝外,還曾向白雲鵬先生的好友,西河大鼓名家張起榮學習白派曲目《花木蘭》、《風儀亭》等;向梅花大鼓名票周粼閣學習金派梅花大鼓;向西河大鼓名家田蔭亭學習西河大鼓《鍋爐開刀》等;向京韻大鼓名家駱玉笙先生學習《擊鼓罵曹》、《將相和》、《黃繼光》等曲目。她擅長書法,精通揚琴木琴伴奏,首屆津門曲薈的時調《要女婿》就是由她伴奏的,現存部分趙學義少年時用小楷所抄之唱詞傳世。
文革期間,文化戰線受到沖擊,年輕的趙學義被迫停止舞台演出,調到資料室工作,這一時期她閱覽了大量的資料,吸收了豐富的營養。
文革結束後,趙學義重返舞台,與自己的丈夫——曲藝樂師韓寶利婦唱夫隨。他們排演了大量傳統曲目,並挖掘整理了久已失傳的眾多曲目,重新設計唱腔,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如《哭祖廟》、《金定罵城》、《綠衣女》、《鳳儀亭》等,經不完全統計其生前所演曲目有六十餘段。與此同時,又投入大量精力創演新曲目,為各派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墜子、單弦、時調等曲目設計唱腔,由他們夫婦設計唱腔的曲目不計其數,其中很多已成為了當今觀眾喜愛的曲目。80年代,成為了趙學義最為光輝的一個時期。
1986年中國北方曲藝學校成立後,趙學義擔任鼓曲專業教師直至逝世。她在團內擔任繁忙的演出任務的同時,不懼風霜雨雪,20年如一日,嚴謹教學,認真傳藝。
2006年3月23日,趙學義不幸因病去世,享年62歲。

② 能給我人猿泰山》《怪物史萊克》《成長的煩惱》第一季 《花木蘭》的觀後感嗎200到300左右。

暈~~~這樣啊~~那可能要27或28號才能給你~~

③ 單田芳評書全集有哪些

有白眉大俠、亂世梟雄、童林傳、三俠劍、隋唐演義、薛家將、龍虎風雲會、大明演義、水滸全傳 鐵傘怪俠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新版、三俠五義、小五義、明英烈、三國演義、大唐驚雷、三國演義等。

單田芳,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原名單傳忠,在1934年12月6日(陰歷11月11日)出生於中國 天津的曲藝世家,他六歲念私塾,七八歲即學會了一些傳統書目。

上學後,他幫助父母抄寫段子、書詞,評書中豐富的知識及表演技巧都使他獲益匪淺,十三四歲時就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

(3)電影花木蘭第一季全部的西河大鼓擴展閱讀:

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收到東北工學院和沈陽醫學院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但由於當時身患重病,被迫棄學,病好後拜李慶海為師,正式說書,其間在遼寧大學歷史系(函授)學習,1956年單田芳成為 遼寧省唯一具有大學文憑的評書藝人。

1955年參加鞍山市曲藝團,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趙玉峰和評書名家楊田榮的指點,單田芳的藝術水平大進,二十四歲正式登台,《童林傳》一炮紅遍鞍山城。代表作品有《隋唐演義》、《亂世梟雄》、《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等膾炙人口的評書作品。

單田芳從藝半個多世紀以來,共錄制、播出了100餘部共計15000餘集廣播、電視評書作品,整理編著了28種傳統評書文字書稿,開啟了評書 藝術走向市場的先河。

④ 靈魂擺渡花木蘭扮演者

《靈魂擺渡》花木蘭的扮演者是:梁椰雯。

1、角色簡介

劇中的花木蘭即為傳說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因戰死沙場被鬼差趙吏所救,成為靈魂擺渡人,與趙吏分管不同的區域,有時也會並肩作戰。

該角色出場於第一季第五集《懸劍篇》。

2、演員簡介

梁椰雯,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9年,梁椰雯參演年代情感劇《血色冰翡翠》,自此開始演藝事業。

代表作品:《歧路兄弟》《對與決》《靈魂擺渡》《影子戰士》《槍口》《天樞之契約行者》《咱們結婚吧》等。

3、電視劇簡介

《靈魂擺渡》是一部懸疑靈異題材網路劇,由巨興茂、郭世民執導,於毅、劉智揚、肖茵主演。目前共播出網劇三季和電影一部。

該劇講述了陰陽眼少年冬青與靈魂擺渡人趙吏,一同幫助因有心事未了而滯留人間的靈魂的故事。

⑤ 關於戲曲的知識

京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獨特的造型語言。它把不同性別、性格、年齡、身份的人物劃分為不同的行當,一般說來有\"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由於京劇人物造型形象鮮明、風格多樣,有強烈的劇場效果,常常更易於激起觀眾的欣賞興趣。

京劇中的 \"生\",一般指劇中扮演男子的演員,其中又可細分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顧名思義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劇中多扮演正直剛毅的人物形象,台詞用京劇中的韻白來表現,演唱用真聲,風格剛勁、挺拔、質朴、醇厚,動作造型也以雍容、端方、莊重為基調。
與老生相對應的是 \"小生\",在京劇中指青少年男子角色,他們在劇中的動作造型儒雅倜儻、秀逸飛動。在演唱上採用真假聲結合的唱法,演唱風格華美和明亮。例如京劇《白蛇傳》中的許仙.

\"武生\"是指扮演劇中年輕的男性武將,他們用高超的武打技術來展示劇中人物的武藝高強。不重演唱,注重武打動作的嫻熟和技巧的難度。例如京劇《長坂坡》中的趙雲.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潑或放盪潑辣的青衣婦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例如《紅娘》中的紅娘.
\"武旦\"和\"刀馬旦\"相當於生行中的武生,扮演的是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裝扮和武生差不多,也扎靠服,她們多在劇中扮演女俠、女將甚至女仙、女妖等。武旦和刀馬旦的表演往往還伴隨著熱鬧的鑼鼓點,烘托場上的氣氛。

\"老旦\",指在劇中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行當。為突出老年人的特點,走路邁一種沉穩的橫八字步,服裝色調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綠色,演唱用真聲表現。

在京劇中,\"凈\"角是舞台上具有獨特風格的人物類型,臉部化妝最為豐富彩。\"凈\"因面部化妝要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所以又俗稱\"大花臉\"。

京劇中的\"丑\"角演員又稱為\"小花臉\"。\"丑\"行的化妝雖與大花臉有點相象,可是他的表演風格卻完全不同,有點像誇張的漫畫。丑角的出場常會帶來滿堂的笑聲。

\"丑\"分\"文丑\"和\"武丑\"兩類。武丑扮演的經常是一些機警風趣、武藝高超的人物,象綠林好漢、俠盜小偷等等。\"文丑\"經常扮演花花公子、獄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雖有文武善惡、身份高低之分,在劇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劇人物,也並不都是反派。

京劇的行當是經過長期的提煉和規范,突出人物的內在特徵,把人物的內在特徵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劇與其他戲劇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徵。

這個是京劇,你就可以把它當戲曲弄

⑥ 中國各個地方的戲曲有哪些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

比較流行著名的戲曲劇種有:

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廬劇、徽劇、淮劇、滬劇、呂劇、湘劇、柳子戲、茂腔、淮海戲、錫劇、婺劇、秦腔、碗碗腔、關中道情、太谷秧歌、上黨梆子、雁劇、耍孩兒、蒲劇、隴劇、漢劇、楚劇、蘇劇、湖南花鼓戲、潮劇、藏戲、高甲戲、梨園戲、桂劇、彩調、儺戲、瓊劇、北京曲劇、二人轉、二人台、拉場戲、單出頭、河北梆子、漫瀚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評彈、單弦、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十大知名劇種(排名不分先後)

1京劇

《小宴》劇照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中國地方戲曲具體分布

北京市: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壺關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港澳台地區:粵劇、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⑦ 中國古代文學的女性形象研究

以古代文學女性形象對女性俗語的考證與置疑
摘要:本文以中國古代文學中女性形象切入,進行了對關於女性的俗語的分析和論述,從而對一些俗語產生考證與反撥。目的是增加對傳統文化、特別是與精英文化相對的俗文化的關注和認識,進而產生新的理解。
關鍵詞:女性形象 俗語 考證與置疑

自古,關於女性的討論就是眾說紛紜的問題,外國有著名女性學者西蒙娜•伏波娃著有《第二性》,還有海蒂、福柯等哲學家;國內,尤其是新時期以來,也涌現出很多女性問題研究者。那麼,如此豐富的女性科學研究表現在文學中就是姿態各異的女性形象。其中又以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最為典型、有代表性,而表現在俗文化中就是社會上長期流行、甚至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的一些俗語(在此為研究方便,姑且將其稱之為俗語)。本文將把這兩者結合並進行初步分析與探討。
讓我們以自古寫情的公認佳作開始:《西廂記》、《牡丹亭》與《嬌紅記》。《西廂記》中青春貌美的相國小姐鶯鶯「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出身高貴顯赫,深受傳統禮教文化熏陶,但當她在佛殿邂逅「外像兒風流,青春年少;內性兒聰明,冠世才學」的張生時,便一見鍾情,陷入相思。杜麗娘的故事更是一場壓抑的春夢:游園時一見春色惱人鶯燕成雙,青春本性便迸發殆盡,隨之夢中相會直至為情而亡。她自己都說:「吾今年區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還有一位女主角王嬌娘卻是比前兩位成熟和理智得多,她與申純的愛情是經反復試探和了解得以建立,共同的思想以及志趣是他們的愛情基點,類似寶黛之愛。至此,我們不難對所謂「一見鍾情」之愛產生置疑:愛情的產生真的存在一見鍾情這種可能嗎?試想,純真質朴的鶯鶯小姐在佛殿上見到的不是張生,而是另一個同樣風流倜儻風度翩翩又滿腹經綸的白面書生,她是否同樣「一見鍾情」?如果還不夠說服力,那麼杜麗娘夢中歡愛,夢醒後如果邂逅了另外一位柳夢梅,無疑仍會不顧禮法一晌貪歡。因為那個對象明顯是春情萌發的產物,而非共同生活中產生的真摯的感情。包括馮夢龍《醒世恆言》中的《鬧樊樓多情周勝仙》。范二朗與周勝仙同樣在酒樓上一見傾心,巧妙把自己的基本情況傳達給對方,從而促成一段姻緣。清人李漁《十二樓》之首《合影樓》,寫屠珍生和管玉珍由於見了對方在水中的倒影而一見鍾情。簡直其情。這些無疑都有強烈的傳說、演繹色彩。縱觀「一見鍾情」模式,基本上都循著一條潛規則:偶然邂逅——私定終身——終成眷屬(或雙雙殉情)。充斥其中的才子暮色,佳人懷春的實質無外乎情慾和寂寞並生的產物,「以色為先導,以欲為核心」,存在戀愛雙方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多向選擇的可能。這種「一見鍾情」僅僅是在「正確的時間、地點,遇到正確的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與這種一見鍾情模式比起來,《嬌紅記》的愛情更為可信,更有親切感。這也許與其產生時代較晚相關。
結束對「一見鍾情」式愛情的置疑,第二個俗語是「痴心女子負心漢」。這是個飽含悲情意味的題目,其中蘊涵著不少女性的血淚控訴。筆者分析了關於描寫妓女、愛情的20篇古代短篇小說,粗略統計歸納出一個結論,即:團圓結局(包括歷經劫難後的重生)有10篇,變鬼復仇類型的有2篇,悲劇結局有8篇,其中多為「負心漢模式」。這些故事都具有鮮明的道德教化色彩,有情禮合一的思想傾向,結果是負心漢受到各式各樣的嚴懲,可以證明的很典型的例子是前文所提到的《西廂》的前身:《鶯鶯傳》。張生移情別戀,始亂終棄,痛斥鶯鶯為「尤物」。這是作為維護封建道德的優秀文學作品,旨在「止淫奔」。還有唐人蔣防的《霍小玉傳》:小玉從來未抱奢望和幻想,就算面對李益的海誓山盟,她也清醒地認識到李益「門族清華」,「自知非匹」,直至被丈夫以七出罪過休戚。她很清醒:「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更為震撼人心的是《王魁負心桂英死報》(宋《醉翁談淥》)。出於門閥觀念、父為子綱這些牢不可破、固若金湯的封建倫理道德規范,王魁辜負一心一意的桂英,枉她一片痴情。還有「秋扇見捐」的故事,漢樂府《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鮮活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也印證古代棄婦形象成為一種典型形象的直接動因。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負心漢故事不勝枚舉,歸納出一般模式是:女方有恩於男方——男方落魄後飛黃騰達——另覓新歡。雖然痴情後生的存在量不在少數,但古代女性特殊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定位似乎使人更加願意相信「痴心女子負心漢」的模式更具有真實性。
第三句女性俗語中所包括的,有國破家亡、江山易主之痛,更有千金只為紅顏之情,這就是「紅顏禍水」。一方面羞羞答答承認「紅顏」,另一方面更咬牙切齒痛斥「禍水」,這是奇特的矛盾統一。古今中外關於這句話的證明俯拾即是:「聲色也,敗德之具也。」,「由來傾國遺恨,在嬋娟」……成為典故的就有商紂王為妲己建鹿台,周幽王為取悅褒姒而有驪山溫泉華清池,更有千軍只為紅顏笑的烽火戲諸侯,美人艷笑和悠悠狼煙亡了商、周。還有「館娃歌舞」:夫差迷戀西施,為之於靈岩上建館娃宮,後被越所滅;「笑是金蓮消國步」:六朝齊廢帝東昏侯寵愛潘妃,為之造神仙、永壽二殿,鑿為蓮花以輔地,稱潘妃行其上之態為「此步步生蓮花也」;「玉樹迷煙霧」:六朝陳後主沉溺聲色,迷戀張麗華而作《玉樹後庭花》……這些到底與真實歷史有幾分相同暫且不論,但文人對此的創作傾向都不約而同地遵循了一個主題:紅顏禍水。難道釀成禍水的罪魁禍首都歸於嬌柔紅顏嗎?男性作為社會的主宰,為了社會的主宰,為了推卸本無法也不應推卸的責任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幸好有明人陸人龍在《型世言》中所作《胡總制巧用華棣卿 王翠翹死報徐明山》:翹兒為救家難,逼父母賣掉自己,落入娼家後又遇亂兵,在軍中以美色(也算)運籌帷幄,救下當日的恩人華棣卿,又勸降徐海,使東南沿海一帶免受倭寇之患,但最後也逃不過作為女人的註定悲慘結局:被逼沉江。作者也慨嘆「紅顏命薄如鵜翼一任東風上下飄。」像竇娥、趙五娘一樣,忍辱負重,但又比她們高明地參與政事、救國於水火。名滿天下的京城名妓李師師(《李師師外傳》自宋《琳琅密室叢書》)不知是福還是禍地被宋徽宗發現並寵幸。金兵南侵,「河北告急」時,她積極資助抗金斗爭,被漢奸張邦昌出賣後,憤然就義,以「色藝絕倫」的身體回報了故土,不知所謂「禍水」之「禍」從何來?清人陳樹基有《蘇小小慧眼識風流》:錢塘名妓蘇小小,先委身於對她一往情深的阮郁,「有眼識人」,後又作出壯舉,對落難的鮑仁慷慨解囊,助其成就功名大業,在世態炎涼中「頗識英雄」。雖終香消玉殞,但從衣錦還鄉的鮑仁「人之相知,貴乎知心,他小小一女子在貧賤時能知我心,慨然相贈」的由衷贊美中,我們仍然清晰可見的,是小小的才識兼俱、俠肝義膽。這位「千秋義俠」之「禍」又從何談起?嬌俏紅顏,或溫存,或智慧,或賢良,或狹義,被強行扣上「禍水」之名,不得不說是社會和文化的悲哀。而讓這些可人紅顏去承擔誤國毀家的罪名未免有失公允,但歷史從來為強權者所書,這便造就了她們永世的地域,翻身難矣!
下一句是比較有現實意義的:「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在父母勸兒女擦亮眼睛為擇佳偶時成為許多家庭必引之語。看起來確有幾分道理。唐傳奇《李娃傳》講滎陽公子命運不濟,淪為輓歌郎甚至乞丐。在妓女李娃的精心護理下,終應試得官,恢復舊有地位,李娃也被冊封為妍國夫人,二人結成百年之好。同為情人敗落,趙春兒的命運可沒那麼幸運。《警世通言》中《趙春兒重旺趙家莊》中的紈絝子弟曹可成,揮金如土坐吃山空,毀了父母之家和自己與春兒的夫妻之家,更可氣的是連春兒為養家而防績的伴兒都被他賣掉。趙春兒可真謂「嫁錯郎」,幸虧她還有先見之明,埋了「黃白之物」在地下,待相公醒悟後以解家難,才「重旺」了趙家莊。春兒也因其為人之善、謀慮之深、目光之遠、心智之聰、意志之堅、持事之恆被奉為「有志婦人」。而作者馮夢龍對此卻有訓誡:「破家只為貌如花,又仗紅顏再起家,如此紅顏千古少,勸君還是莫貪花。」豈不可笑!春兒以自己的堅韌和意志重新喚醒了丈夫,振興了曹家莊,盡管「嫁錯郎」,卻仍矢志不渝,創造了一個較為美滿的團圓結局。但作者用她來「勸君莫貪花」!……更為廣泛傳誦的是《孔雀東南飛》:劉蘭芝和焦仲卿再恩愛再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迫於焦母的巨大壓力,「新婦」仍「被驅譴」,她灑掃女紅無不精通,又光彩照人,本應擁有古代女子期待中的相夫教子的美好人生,但事以至此又何嘗不是因她「嫁錯郎」?但這種認錯人,愛錯人,又跟錯人而釀成悲劇的最為震撼的典型是杜十娘。這位京都名妓色美藝高,「渾身雅艷,遍體嬌香」,聲音「每聞絕調,輒不禁神魂之飛動,使多少公子王孫,一個個情迷意盪」,且道德高尚,蔑視鴇兒「貪財無義」,又賢良多情,與李甲「真情相好」,但結局卻是與承載了她對未來夫妻生活的所有嚮往的千金寶箱一起怒沉於滾滾江濤。「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無珠」啊!悲劇氣氛催人淚下。諸例可見,在古代,女性的幸福僅是男性垂憐時的隨手一拋,這時嫁人就顯得異常重要,所以「女怕嫁錯郎」盛行數年且長盛不衰。

⑧ 誰有北京曲藝團的介紹

北京曲藝團的介紹:

北京曲藝團成立於1952年10月,是中國曲藝界的人才搖籃。北京曲藝團始終堅持二為方向,深入社會、深入基層,充分發揮曲藝小、快、靈的文藝輕騎兵作用,以說演彈唱、雅俗共賞的形式和風格,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北京曲藝學派。

2015年10月19日晚,北京曲藝團復建暨《北京記憶》專場演出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王淑玲、種玉傑、王樹才、李菁、何雲偉、李想等老中青曲藝演員登台獻藝。

表演了鐵片大鼓、梅花大鼓、相聲、京韻大鼓、鼓曲聯唱等節目復建後的北京曲藝團,由北京演藝集團和北京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是直屬北京演藝集團的獨立法人單位。

(8)電影花木蘭第一季全部的西河大鼓擴展閱讀:

京曲藝團以其純正的京腔京韻和濃厚的京味兒文化,受到京城百姓乃至全國人民的喜愛。六十多年來,北京曲藝團佳作頻出、碩果累累,先後創作大量曲藝作品。

為首都乃至全國提供了優質的精神食糧。如單弦《姐弟之間》、《雷鋒頌》,河南墜子《十個雞子》、《韓英見娘》。山東快書《扎義打虎》、《緊急電話》。

快板書《紅日照西安》、《人間真情》、《綜合利用開紅花》、北京琴書《傳家寶》、《長壽村》; 西河大鼓《挖菜窖》等。

同時,北京曲藝團還涌現出大批笑星和曲藝表演藝術家。如高德明、王長友、孫寶才、高鳳山、羅榮壽、王世臣、趙振鐸、趙世忠。

劉司昌、梁厚民、李金斗、陳湧泉、 笑林、李國盛、王謙祥、李增瑞、良小樓、韓德福、尹福來、關學曾、孫雅君、馬玉萍、張蘊華、馬靜宜、李緒良等。

經過六十多年磨練,北京曲藝團以傳統曲藝和京味作品享譽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曾多次遠渡重洋,先後到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巡迴演出,受到當地觀眾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