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第一小分隊電影豆瓣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第一小分隊電影豆瓣

發布時間: 2022-06-08 01:50:22

⑴ 經典懸疑電影排行榜

正好整理了一些懸疑片,除了劇情介紹有借鑒豆瓣電影以外其他純屬原創,花了好幾個小時整理得,希望能對你有幫助!還沒整理完,後面的我會盡快補上!這是地址看看吧!http://user.qzone.qq.com/1069854278/blog/1308417821 http://user.qzone.qq.com/1069854278/blog/1310556798有空討論討論!!!!

⑵ 智取威虎山影評。 800-1000字。 謝謝。

1.很長時間以來,批評界和媒體太過弱勢,由於眼球經濟的原因,對大牌只能要麼依附要麼諂媚。那些大腕們接受你采訪算是給你資源,自覺把你算作乙方的地位。要臨幸時臨幸,要賜死時賜死。臨幸的時候還要你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姿勢;要賜死時,扔幾尺白綾,你還得撅著謝主隆恩。實在不想再看他們裝大師,寫幾句真話,人家作為國際級大腕,平時頤指氣使,現在馬上屈尊碾壓你,不指名道姓但指著只有你文章里才有的細節一一反攻。然後豆瓣上出現一篇篇贊美人家電影的帖子,回帖的很多卻都是剛剛注冊、只看過這一部電影的詭異ID。看給人家逼的,國際大導都得用這本土化地道戰了。總體而言,人家永遠不會錯。錯的都是我們。這很像那個賣牛腩的。
2.比如說姜文老師那部《一步之遙》,口碑確實不怎麼樣,豆瓣評分稍高於《我的早更女友》低於《撒嬌的女人最好命》。但導演仍然絕不反思,這樣很好!這是真心的,藝術家么,真的得有點硬氣范兒。可他這一次卻又到處主動找人解釋。這樣就不好了。很像暖男。和一貫的高冷范兒一中和就變得很溫吞。這是個賀歲檔期,幾部電影都白熱化競爭,也包括一直打著賀歲名頭的《一步之遙》,你絕對沒說這是一部飛著拍的自嗨電影。你既然把他送入這個檔期,又以如此粗暴的規模進行排片,就顯然把它當做生意來看,而非孤冷的藝術品。那麼你就應該尊重市場的基本反饋。而不能像雕爺那樣,別人說你的牛腩不好吃,你非賴我們味蕾沒打開。別以為誰「看不懂」《一步之遙》,這故事哪有什麼深層結構,那些致敬的電影也不是什麼冷僻的片子,大家不是看不懂,是根本中途離場!和對《一步之遙》的預期斷崖相反,人們原本對於《智取威虎山》一度忽視,但突然間,點映口碑爆棚。但這部電影真的有那麼好嗎?我真的想以毫不要臉的表情和奮不顧身的姿勢歌頌一部國產電影,但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我們不能自欺欺人的在矬子里拔將軍。就像你每天都能看到英超德甲的,就別非自己騙自己說中超踢得也很有自己的風格了。
3.客觀地講,和之前那幾部上映的國產「雷片」相比,《智取威虎山》中雷人的橋段是最少的。其中俯拍的雪景與松林,陰森的城堡、邪惡的鷹和兇猛的虎都給人驚喜,更何況還有那些被張涵予的磁性嗓音喊出的黑話。是的,《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話和大場景,真的很起范兒!有些地方值得輕聲贊嘆。但是除此之外,真的也就沒什麼了。媒體看到這一點點驚喜,就給予無尚的口碑,我們到底有多可憐?
4.作為徐克執導的賀歲檔期影片。這部改編自樣板戲的故事必須增加一個與當下年輕觀眾拉近距離的帽子。至少徐克和投資者是這么想的。所以目前這個首尾呼應的,由韓庚出演的這條現實線就順理成章成了整部電影中最差的部分。韓庚的表演風格就不分析了,他的存在畢竟還可以反襯合作的其他男演員么。也算舍己為人吧。他出演一個特別裝逼的美國大學的華裔學生,即將去矽谷工作的那種。畢業party上,看到《林海雪原》的MV,於是突然請假回到東北老家尋親。應屆畢業生,華人在美國,剛找到工作就請假跨國回家。這就是傳說中想走就走的旅行吧?這段開頭目的只有兩個,一是對21.5歲的主要電影受眾象徵性地表示一下誠意,第二就是為了植入廣告,比如某酷視頻那麼大的logo,就算徐克再是老怪,也不能讓它出現在楊子榮的手機屏幕上吧?相比開頭,更離奇的是與之呼應的結尾,暫且不表。那個結尾混雜超現實主義和中國式恐怖片的那種讓人閃黑線的幽默感。說早了,一般人接受不了。
5.總體而言,《智取威虎山》確實不算雷片,所以並沒有那麼多值得條分縷析進行分析的槽點。盡量不劇透太多地隨便聊聊。其實,它就是一部還算工整的爆米花電影。主要受眾應該是年輕男性。打鬥、槍戰、黑幫什麼的,充滿雄性荷爾蒙和爆炸的火光。但也正是因為這點,在中國這個以年輕女性掌握觀影權的世界裡,《智取威虎山》票房如何並不好說。
6.電影的正片是從一場真人CS式的槍戰開始的,八路和扮成八路的土匪各自端著掛滿冰凌的步槍射來射去,這些具有冷峻感的畫面持續了幾分鍾之後,就被台詞徹底毀了。不知道是不是出於技術不成熟的原因,除了張涵予和極個別的一兩個配角之外,所有演員都用的是配音。而且選用的是那種端莊到產生了德藝雙馨感的播音員腔調。就算片頭閃耀著八一廠的logo,也不至於非要這個樣子啊。
7.林更新主演的八路軍首長出現了。其實吧,只會歪嘴壞笑的更新老師更適合做平面模特,當他一旦進入三維世界,任何角色就都會被演繹出不正經的氣息。這個鼻樑挺直,估計長期使用面膜的男星非要讓人們相信自己是個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的糙老爺們,這個事情近乎詐騙。當他操著一口普通話交代任務的時候,我們只能強迫自己相信這一切。不然又能怎麼辦呢?總不能每次他說台詞我們就跑出去,說完再進來吧。這是個很悲哀的事,你不用明星誰又來看呢?可是,人們都只能記住明星本人的名字,沒誰真的記得住角色。話說回來,如果你給政委的配音選擇標准普通話,我也認了。問題是接下來給一幫東北土匪配音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找幾個東北人呢?那種外地人倒口還自以為native speaker的自以為是的即視感永遠揮之不去。
8.有了林更新這樣的小鮮肉款式的八路軍歐巴做鋪墊,佟麗婭出現的時候仍然會讓你震驚。唇紅齒白描著眉,顧盼流芳地站在雪地里,像拍BB霜廣告似的。有一種所謂的文工團內才有的「英姿颯爽」的感覺。不知道她在東北的深山老林里是從通過什麼地下渠道海淘的化妝品。跟著她出現的是張涵予。張涵予真的是一個優秀的演員,他扮演的楊子榮像個鉛墜一樣瞬間定住了這個一直飄拂著的氣場。
9.如果說林更新所飾演的領導代表著集體主義的風貌,一個政委的形象,負責展現紀律,那麼張涵予出演的楊子榮就負責表現個人英雄主義,一個穿著土匪馬甲的八路軍,他表演叛逆。這個角色之所以吸引人,無非因為中國的正面角色長期保持著剔除慾望的表現方式,那些由特殊材料製成的正面人物在出廠時就自動內置了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不然就自毀的模式,而張涵予飾演的這個楊子榮像個人樣。但是,楊子榮和小鮮肉之間的心理沖突卻根本沒有呈現出來,乾脆說吧,表現得太差了。從楊子榮乘坐火車頭連夜趕到這里報道的時候,林更新的臉上就閃爍著一層不忿兒的表情。在那之後,楊子榮很快讓自己成為了小分隊的核心,林更新站在旁邊的眼神就像爭風吃醋的小妃子,這也不怪他,這坨小鮮肉最多隻經歷過娛樂圈的勾心鬥角,怎麼能要求他演出幾十年前的生與死、鐵和血呢?楊子榮的到來根本沒有對這個小隊伍產生任何負面影響,無非是帶著他們唱唱二人轉,這哪算擾亂軍心呢?這種鋪墊要麼乾脆省略,要麼交代充足。這樣的敷衍也出現在楊子榮要求假扮土匪上山時與上級發生沖突的時候,那段過家家一樣的橋段實在太不負責。作為導演,徐克應該承擔責任。更何況編劇團隊那麼強大,除了黃建新,還有拍出過《盲井》的李楊,怎麼能允許自己寫成這樣呢?
10.最詭異的一個角色出現了,栓子。這個小孩是一種近乎狼孩的形象出場的。毛發蓬亂,只會無意義地長嘯和哀嚎。但這一隊軍人仍然把他養了下來。最初,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了體現這一隊軍人的人道主義以及唯佟麗婭扮演的小白茹的母性。但對於這個孩子的塑造確實太失敗了。他餓得要死,但卻像一個渣滓洞里的革命英雄一樣,對所有好心送來的食物不屑一顧,砸碗摔盆,這種不吃嗟來之食的角色設定到底是要說明什麼呢?更離奇的是,這種性格突然間就翻轉了,栓子突然變成了一個熱情開朗的孩子,有著堅毅的品格和勇敢的心,這一切都發生在剃去一頭亂發之後,你以為這是沙和尚歸順唐僧么?但這仍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在電影的結尾,這個孩子竟然部分擔任著彩蛋功能……
11.《智取威虎山》的前戲過多了。這部由徐克執導、由黃建新監制的電影,很明顯,前者負責特效動作打鬥和戲劇沖突,後者負責歷史背景、政/治安全以及他熟稔的氣氛營造。其實,他們所取的部分只不過就是《智取威虎山》中雙方對決死磕的故事。徐克很聰明,拋開歷史背景和政/ 治氣氛不談,《智取》本身就是一個黑白對決的標准主流故事片。正派反派分明,故事鬥智斗勇,最終正義戰勝邪惡。但問題是,這部電影用了太長的篇幅描述一些沒有意義的細枝末節。別的就不說了,佟麗婭多次滿臉懷春狀羞澀地瞟向林更新,後者一副柳下惠的樣子故意視而不見,這到底有什麼用?你要是能安排倆人的感情線,趁早明著寫,要是根本安排不了,就別在這逗咳嗽。你又不是拍《匆匆那年》。
12.梁家輝能出演座山雕確實很難得。因為這個版本中的座山雕根本看不出臉,梁家輝作為一個明星的作用被徹底消解了。這一點很勇敢。但問題是,座山雕就是座山雕,你再當代化、漫畫化、好萊塢化,你也不能把他打扮成格格巫啊,弄個彎鉤鼻子是干嗎呢?這種具有神秘性的反派大Boss,在設定上有一個無法解決的忌諱,就是見光死。如果你決定最終讓他露臉,你乾脆就別用那麼誇張的造型,從一開始就讓他以稍微正常的面目出現,如果你覺得駕馭不了這種邪典角色,你乾脆就一直神秘化,用背影、側影和聲音呈現。像現在這樣,最初幾組鏡頭都是背影和氣氛,最終露出來一個近乎二度燒傷後遺症患者的臉,時不時還蹲人家房門口聽聽手下兄弟到底跟自己老婆有沒有一腿,這樣就很low,曾經刷上去的格兒唰唰往下掉,從一個法力無邊的魔頭坍塌成一個長相醜陋,身材臃腫、嫉妒心極強的中國直男癌患者。
13.群眾演員不算,這部電影中一共只有兩個女性角色。除了佟麗婭還有一個余男——被座山雕搶來的壓寨夫人。相比於佟麗婭跟淘寶爆款模特似的造型,余男的表現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余男似乎是一個特別需要導演調教的演員,與不同的導演合作總會出現不同的效果,無論王全安早期的作品還是寧浩的《無人區》,余男的表現都優異得超乎想像,但你看看《全城目擊》卻發現她像個不敬業的女鬼一樣出現的銀幕上,這一次,她的出場扮相算是那一版女鬼的續集。這個女鬼范兒的夫人到處找各頭領們約炮,那些約了的相繼被處死。不知道徐克老師的這種安排是不是為了政治正確地表達這個角色進行非暴力不合作的一種戰略。這個角色的加入有幾重功能,第一,可以表達大boss座山雕的暴虐;第二,這部男性戲陽氣太足,缺乏最基本的感情線索進行舒緩,必須在一片黑白粗糲的背景下融入一點艷紅;第三,可以與潛伏進來的楊子榮有互動和配合,先製造一點香艷,再流露一點懸疑,最後成為從堡壘內部消滅敵人的一根引線,表現敵人最終還是會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徐克設定這個角色沒有錯。但問題是,你得讓她擔下一部分戲。現在余男主要的功能,要麼就是被捆綁著吊起來,要麼就是被捆綁著放在床上,再或者就是捆綁在架子上被座山雕抽打……徐克老師這是還特意從日本請了個束縛師做顧問?
14.《智取威虎山》一些俯拍軍火庫的鏡頭總令人想起《風聲》中那座孤絕的城堡。其實,徐克真的還是應該學習一下《風聲》中如何營造懸疑的感覺和氛圍,《智取》太缺少內心戲支撐,這使得它在之後高潮部分的槍戰戲中幾乎變成了一款誇張的網路游戲。除了由於東北氣候條件天然造成的高冷范兒之外,這部戲最重頭的部分被徐克徹底打造成了一個多人在線戰爭格鬥熱血網游。濃重的色彩,誇張的武器,震撼的音效、漫畫化的反派人物設定——有些男土匪畫著眼線,有些從脖子到臉上都有精緻的紋身!!時不時的,座山雕的那隻鷹還上下翻飛充當個邪惡的配角。打到最後,座山雕的寨子整個成了魂斗羅游戲中終極大boss的基地,各種造型魔幻的重武器紛紛出場,他的王座前段還能出現可升降的機槍,自己的座位還可以翻入地下……這樣一來,這部戲就會徹底抽離時代背景,成為變形版的與美國英雄聯盟類似的黑白對決。所以楊子榮也不會被人看作具有說教意義的教科書英雄,而變成了蝙蝠俠之類的變體。這種偷換很聰明,但卻又無法徹底脫離故事的基座,所以有時就會卡在這中間的縫隙中尷尬搖擺。
15.所以說,這部戲所有的看點就是打!打!打!以及楊子榮上山時與那隻CG畫出的老虎纏斗的幾分鍾。相比於前一段泛濫於中國院線的「小妞電影」,《智取威虎山》基本就是一部「小伙電影」。滿足青春期男孩血液中奔騰的暴力基因。如果你奔著這個目的去就不會太失望,但如果還有哪怕一點點稍高的要求,這部電影就再無法滿足你。
16.好了,說說那個令人石化的結尾,那個栓子的故事。韓庚回到了家,奶奶准備了一桌團圓飯。屋子裡只有一老一小。韓庚問,奶奶,這是哪個客人要來?奶奶說,沒有啊,就是每年過年都是自家人聚聚。然後,屋子中,一個個穿著當年軍裝的犧牲的戰士們陸續魚貫而入,團團圍坐,最後,那個栓子落座。這個七八歲的孩子以一種領導幹部的身體語言招呼大家。這個時候,20多的韓庚對著七八歲的栓子,親切地叫道「爺爺!」這一幕最初讓人脊背發涼,之後迅速感到被愚弄,面對這樣的奇葩結尾,我們到底該以怎樣的表情面對中國電影呢?

⑶ 十佳戰爭片影評

評全部我就不敢當了..
就評評拯救大兵瑞恩吧..
第一次看是9歲的時候..到現在已經看不下10次了..那張DVD碟還保留著..
怎麼說呢..每看完一次都有著深刻的體會..
人物刻畫的相當鮮明..就像你說的..是放映人性和戰爭的巨作...
印象最深刻是的老雷恩的眼淚.二樓閣樓的刀戰..狙擊手在塔樓上冒死掩護..主角擰著手槍打坦克.一架野馬戰機呼嘯而過..膽小鬼的爆發..

呵呵...經典...算了.我再去看一次..

⑷ 《拯救大兵瑞恩》的影評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人物•藝術特色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一、 結構分析(系表)
開端部
1、 開場 老瑞恩帶著一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
2、 俄馬哈搶灘成功

發展部
總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犧牲的消息,上校決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協助同盟破敵,卡帕佐死;
錯認他人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兩小時,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繼續前行,得知瑞恩在蘭姆勒;
又一次小規模戰斗,魏德死;
放掉德國俘虜;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訴他來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決定不走,幫助瑞恩保住橋,等待救援。
整個戰役

結尾部
米勒死,臨死叮嚀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聲
老瑞恩在米勒墳前對他訴說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並不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卻是一種象徵。是勝利的象徵,他對於米勒一行人意味著任務的終結,對美國意味著國家人性化、人權化、民主化的象徵。他從簡單的符號人物,變成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且空泛的標志。但劇本賦予他的卻很少,他只是一個二等兵、沒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戰績和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年少輕狂,擁有拳拳報國心的男子。這就更引發人們對這次任務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勞師動眾、是否像劇中米勒一行人所議論的:只是因為他有三個同樣驍勇,戰死沙場的兄弟嗎?只是因為怕他的媽媽傷心嗎?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但是幸好我們的瑞恩是個視死如歸的硬漢,試想:如果他只是個軟弱怕死的孬種,這次任務還是否具備他的意義?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兵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兒孫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說的那樣,「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滿與墳冢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於在影片的結尾,瑞恩不禁問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個好人?」 這是發自本源的一種疑問?他確實使得很多人為他而死,雖然他是無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無形中,他背上了一個包袱,三條人命的包袱,這是國家賦予它的,是生活賦予它的。他必須被動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艱難許多,他雖然活著,但是永遠不能放下包袱輕松的活著,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是為國家、為責任、為了三條人命活著,甚至為了米勒臨死的那句話活著;戰爭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聽天由命;戰爭結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強烈的責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沒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這是他極度可悲的一面。戰爭泯滅人性,只要踏在戰爭邊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從那天起,生死就永遠不屬於自己,就永遠要背負著包袱沉重地走下去。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數人眼中是個孬種的形象,在他的反襯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顯得如此的高大偉岸;但是厄本只是個小小的翻譯官,從來沒有參加過戰斗,在他眼裡,面對敵人,他並不確切知道什麼是仇恨,並不知道應該沖上去將他的頭顱打爆。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 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裡,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後槍殺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國士兵,在最後一個鏡頭里,他手握長槍,從硝煙中走來。這個形象簡直就是在謳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沒有死,沒有傷亡,他還替同伴報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頌的人,他才是最偉大的人。我想,這也是對高級官員的一種諷刺。畢竟他們才是最終活下來授勛的人,他們肩膀上的每一顆星都是用無數的戰士鮮血換來的,他們在享受美饌佳餚的時候,因為他而死去的戰士卻在地下嗚音哭泣,這是一個小小的諷刺,對高層,對那些腆著碩大啤酒肚,晃悠著一身肥油,享受著和平帶個他們的高薪、厚祿、美女、香車的日子,但是誰有知道在殺場上,他們是否在敵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國家總統該死,在敵人面前投降,給敵軍舔屁股呢?

米勒——無疑,他是一個英雄。在美國人眼裡,英雄的種類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們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豐功偉績,但是起碼要獨擋一方,起碼要聰明睿智。但是伴隨著英雄的往往是災難,沒有災難哪兒會有英雄呢?這就好比哪裡有反抗,哪裡就往往有壓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卻死了。卻帶領著同伴兄弟去送死,難道英雄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嗎?這未必要求太高,畢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慾,不是神仙。米勒顫抖的手告訴我們,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會痛;在兄弟死去之後,他躲在廢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聲,這也告訴我們,米勒是個有感情的人。這些細節無疑讓英雄這個鋼鐵之軀更加貼近平凡的人。英雄並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稀罕物件;同伴問起他為什麼要這么拚命的時候,他不是說:「我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或者什麼其它的讓地球人聽著都覺得虛假的理由。他為的是早一天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團圓,「每殺一個人,這就意味著離家又遠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敵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殲滅,只能是越殺越多,無窮無盡。在米勒眼裡戰爭並不像一場瘟疫,人慢慢一點一點死去,等到最後一個人死掉,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眼裡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從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體的英雄,影片無疑將米勒的多面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兒童」無疑,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經驗豐富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這和後面的為朋友哭泣是一種對比,但是卻顯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滿了人文關懷。他是一個戰地醫生,既是戰士又是醫生,他可以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病人縫合,竭力挽救他們的生命。他對生命的態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開端部里,他的出場是在幫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飛彈襲來,士兵當場死亡。「為什麼不給我個機會救他」飛彈就在他身邊滑過,在那一瞬間,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同常人的生氣,一種憤恨,這不能僅僅概念化地說成是醫生的一種天職,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覺到了這種刻意。在卡帕佐中搶躺在雨中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要沖上去,只是為了看清卡上在哪兒?這種行為,無疑是英雄主義的,無疑是誇大的,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符號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寫信件、講述自己兒童時代和母親的情感經歷,卻又覺得這個人物並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過於片面,對職業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甚至到最後,他看到夥伴們當著傘兵的面玩弄識別牌,過去組織的時候,也只是讓觀眾覺得,他是個很善解人意,極度善良的人,但正是這個有些符號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時,卻感動得我落淚了。他的死真正讓我覺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為醫生的人卻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去死,完全無能為力。死的時候他一個勁兒地喊著「媽媽,媽媽」。那是一種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種本能的表現。這樣的情感沖擊,又讓人覺得他並不十分符號化,片子將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並且加以美化,使他變成了一個塑像人物。但卻能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完美卻真實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猶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著重渲染,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在坑道里,他拿著德國陣亡士兵的刀說:「它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刀,現在是猶太麵包刀」。說完這話,就坐在哪兒哽咽起來。這也不覺刻意,苦難深重的猶太人,手握著敵人的刀,作為一個戰利品,成就感馬上引起了一種悲痛的感覺,不用更多的語言交待,就能深深體會他曾經受的苦,和一種民族責任心。在德國俘虜隊伍旁,他拿著自己的識別牌,炫耀著:「我是猶太人,我是猶太人!」那是一種驕傲,一種挑釁。實際上也是可悲的,可憐的。德國人並不能聽懂他的語言,他這樣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種寬慰,死去的猶太人不可能復活,他的傷痛也永遠在心中烙下痕跡。這更增添了無數的辛酸和無奈。也告訴人們戰爭的極度殘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場就是從他的手開始,一雙顫抖的手,握著水壺;
第二次:俄馬哈搶灘成功後,手顫抖著拿水壺;
第三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手顫抖著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談到卡帕佐,手顫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蘭姆勒,手顫抖著拿指南針;
第六次:魏德死後,米勒躲在岩石後哭泣,手顫抖著拿著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敵軍坦克車,和瑞恩談天前,手顫抖謊稱在為音樂打拍子。
米勒的顫抖表現的是對戰爭的態度,是一種精神的緊張,也同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他害怕、痛苦、緊張的時候手都會顫抖。影片藉助米勒手的顫抖表現他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外部看來,他面對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泰然自若,甚至連他的身世都是個謎。但實際上,他只是個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師,和普通人一樣,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團聚。並不是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冷靜和理智。面對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個隊伍的首領,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的冷靜。他變得冷漠,是戰爭改變了他。
(二) 米勒的無聲世界
片中,米勒常會進入無聲的世界。炸彈在他身後爆炸的時候,耳朵會有短暫的失聰現象。在開端部里——
第一次無聲的世界:米勒從海灘的血泊中爬出,炸彈在他身後爆炸。他進入了無聲的世界,他眼前呈現出——
1、 一名癱軟哭泣的士兵;
2、 三個被彈葯引著的士兵;
3、 斷了一隻臂膀的士兵,在屍體中尋找被炸斷的手臂,用另一隻手撿出那隻手臂;
4、 幾個燃燒著的士兵,在海灘上奔跑逃命;
5、 一個對他大聲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無聲的世界:米勒拖著負傷布格,炸彈在他身後引爆,他又一次進入無聲的世界,恢復聽力之後,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經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結尾部——
第三次無聲的世界:橋頭,炸彈在米勒身後引爆,這一次他長時間進入了無聲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聲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槍。
在開端部,這種手法很像《黑鏡頭》裡面呈現的——平面的、瞬間的切割了戰爭。第一次無聲世界,哭泣的士兵——這象徵著一種對戰爭的恐懼,槍林彈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斷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隻手在屍體中尋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著自己的背包一樣,那並不像是自己肢體的一部分,而單純是個物件。戰爭帶給人們的遠遠超過肢體上的痛楚,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他脫離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鎖,肢體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無聲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邊的槍。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槍,在他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時候——沒有多餘力量去思考、去分析,這種行為也是出於一種本能。他站起來去拿槍,中彈後,癱在地上,還不停地瞄準正駛向他的坦克車,戰爭把人性都改變了,攻擊敵人變成了一種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邊的七個人
在開端部
1、 頭盔胸部中彈的戰士
2、 104醫隊戰士,胃部被打穿,內臟在體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邊的通訊員;
5、 坑道里腦部中兩槍的戰士。
這中慘烈的場面在米勒看來司空見慣,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邊死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內臟橫在屍體旁邊、子彈打穿頭顱,他依然往前沖,並不傷心,留戀或者懼怕。這除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外,還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米勒那「94」個兵士的死,帶給他的是一種對生命透徹的看法,變成了視死如歸。他曾對厄本說:「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計到一千,還是五百吧。」對生命,他知道他隨時可能死去,所以當他死的時候才顯得那是意料之中,沒有多餘的痛苦,像個活人一樣坐在那兒死去,沒有了大喊大叫也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恐懼沒有一切留戀,靜靜地死去。

夏樹 2005-10-05 20:52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飄過,但是經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種情感可以使人回腸盪氣。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動可以讓人感慨萬千;那麼這種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偉大情義,這次行動也一定是一次偉大的行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這樣一次大無畏的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一部力作,重溫經典,感覺依舊如此強烈,既慷慨又激昂。湯姆·漢克斯的實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主義拍攝手法再現了上世紀那場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的慘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領士兵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為線索,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用幾個人的性命去換取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畫了米勒為代表的一系列為自由而戰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題是鮮明和積極向上的。
搶灘行動中指揮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在101空降師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個哥哥都相繼在戰場中陣亡,為了不使他的母親失去這個最後的孩子,盟軍總部決定將他尋找回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每向前一步,就離敵戰區近了一步,危險也就增加了一分,他們面對的會是越來越多的德軍和大量的坦克!出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近似荒唐的行動和與此引來的一系列傷亡是否值得去冒險?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戰士的陣亡,在准備襲擊德軍雷達站的時候,生存和為此次行動付出巨大犧牲的問題再次擺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終說服了大家——在他看來這次意外襲擊德軍雷達站的行動和尋找瑞恩的行動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的。終於,米勒上尉率領的弟兄歷經艱險找到了瑞恩。而為了盟軍的順利挺進,他們又決定留了下來一起參加橋頭保衛的戰役。力量的對比是懸殊的。盡管他們進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進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是面對不斷涌來的德軍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進攻,他們只能且戰且走,在橋頭最後的防線,身負重傷的米勒上尉在沖鋒槍槍彈打光的時候,無助地卻很決然地向坦克連連發射手槍子彈,奇跡出現了——隨著一聲爆炸的聲音,坦克被摧毀了——盟軍的「野馬式」轟炸機及時趕到!橋頭保住了,援軍陸續地趕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彌留之際對著俯身過來瑞恩只是輕聲地說了一句;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軍官。這次任務也應該說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務,但是他的這句話使我動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是一位長官對士兵的殷切囑托,也是為了尋找瑞恩而犧牲的士兵的共同心聲和話語,米勒和他的戰友都已經犧牲,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錯誤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務,但是從道義和正義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行動,一次大無畏的行動。一個人的命值得用八個人性命去冒險的,一句普通的囑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榮的任務,就是因為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話語,我一直記得這部影片,記得了湯姆·漢克斯,記得了這次大無畏的行動!

⑸ 有關賞金獵人六百字的影評

志誠大廈十三樓 2016-06-30 23:02:06
這是一部全程式控制制不住洪荒之力看完的電影,這是一部我由衷建議片方開彈幕場的電影,這是一部除了鍾漢良以外幾乎再也找不出第二個看點的電影,當我忍著沖動從影院走出來的那一刻,我覺得天都亮了,呼吸都順暢了。

啊,真實的世界真美妙!

我承認,我是瘋了才相信了片方所謂的「高顏值大長腿」的宣傳,而忽視了故事本身的內核和高估了自己對一些爛片代言人表演的忍耐力。整部電影好像來自於上個世紀,兩個所謂刑警出身的拍檔遇見了破案小分隊,組成了賞金獵人戰隊,最後打敗了大Boss,獲得勝利的一個故事。套路低級,毫無邏輯,無意義打鬥和滿滿的劣質「高科技」組成了這部看似跨國追凶,上天入地的「花架子」電影。

所有人之間的關系都是靠人設拉起來的,在本身角色就有著極大硬傷的前提之下,一些演員的表演簡直是天怒人怨。中韓合拍的蜜汁尷尬感在李敏鎬身上顯露的淋漓盡致。完全對不上的口型顯示的是來圈錢的0誠意和不敬業,一張面癱毫無表情的臉很好奇導演在導戲的時候他是否帶著腦子在上班,所有的打鬥肢體僵硬的都彷彿一具提線木偶,和唐嫣僅有的所謂感情戲份也是各玩各的敷衍造作。以及為何現在如此油膩了?

一直以「中戲之恥」笑傲劇壇的唐嫣這次在電影中拋棄了她深愛的「傻白甜」形象,開始大凹造型扮起了御姐姿態,但其實根本上依舊和顛覆轉型沒有半點關系。裝B浮誇的演技簡直一再挑戰人的忍耐底線!另外,這個只會綳著臉擺架子然後情緒轉換莫名其妙時而哭時而笑時而冷臉時而靦腆的設定,編劇你真的覺得適合leader這個職位?

之所以一星給鍾漢良,是因為當他出現的時候,簡直屬於片中毫無狀態的眾人裡面唯一有亮點有笑點的清流啊!幾乎電影院的每一次笑聲都是他在抖包袱,微表情和動作神萌。不過也辛苦他對著裝腔作勢不入戲的兩人奮力表演,讓看似完全沒有邏輯的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相當的合理性。鍾漢良式的搞笑回歸了香港喜劇的無厘頭,在設計橋段上至少成為了走出電影院唯一還記得的part,甚至還相當有驚艷感。

當然,不管鍾的這個角色怎樣,《賞金獵人》依舊是一部爛片。建議想去電影院看的人,可以等資源見了。

⑹ 赫敏為什麼不嫁給哈利 ——來自豆瓣:查令十字街84號的電影

哈利波特與死聖的電影版快到來了,借著這股東風,近期我把哈利波特前六部的書和電影都好好重溫了一遍,思考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猶記得哈利波特系列大結局剛出來的時候,很多朋友都找我嘆息說,赫敏怎麼就和羅恩結婚了呢,明明是哈利比較配赫敏嘛(僅代表當時我身邊的朋友以及我的觀點, 不具有普遍性)。當時我也義憤填膺了好一陣子,直到最近當我完整的看完整個哈利波特系列,又查閱了相關資料以後,我才發現,赫敏嫁給羅恩是J.K羅琳蓄謀已久的。本人下面所要闡述的論點比較凌亂,系下班回家路上突發靈感拼湊而成,望各位看客見諒,多包涵。 首先,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郎才女貌,天生冰雪聰明的赫敏,就應該嫁一個帥氣多謀勇敢的男人,可惜這里其實是電影公司下的一個套。電影公司為了賺眼球,贏票房,選擇了美女艾瑪,來作為赫敏的演員。我不得不承認艾瑪真得很漂亮,漂亮到什麼程度?我大學同班的一個最聰明的男生,在我和他暑假同宿學校期間,天天朝我喊著要娶艾瑪,要娶艾瑪,他向來是對紅顏沒有什麼感覺,讓他都如此痴迷的女性,我想魅力肯定不小,但是大家仔細查閱哈利波特第一部中對赫敏的描寫就會發現,電影里的赫敏和羅琳筆下的赫敏相差有點遠了。凌亂的頭發,不太修邊幅的打扮,和電影裡面,那個有著甜美笑容,時常穿著蕾絲花邊的精緻小毛衣,披著一頭引領潮流金色卷發的赫敏,真的不太相像。與此同時,本來在書中形象不太好的羅恩,在電影裡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形象概念加強(僅代表個人觀點)。這一美一丑的強烈反差,就讓大家覺得,赫敏配羅恩,糟蹋啊。(本人最喜歡的男角色,當然是斯內普當選,女角色是瘋姑娘盧娜)其次,讓我們從電影中找一些例證吧。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每個假期結束,當哈利,羅恩,赫敏相聚的時候,他們都會採用擁抱的招呼形式,你們見過赫敏擁抱過羅恩沒?我是沒有見過,我仔仔細細前前後後把6部電影都看透了,每次的假期聚首,赫敏都沒有抱過羅恩,而且都是欲抱而止的,為什麼?因為赫敏心裡有羅恩,赫敏心裡對羅恩有著顧忌,這一心理片段描寫從第二部開始就很明顯了。這其實很好理解,一個女生,如果她有一個很要好的男性朋友,那麼有時候她會把他當哥們一樣去對待,哈利對於她來說就是這么一個好哥們,好朋友,行為舉止可以隨便,但如果當她喜歡一個男生時,那麼很多她的行為都只能受到限制。電影在處理這三個人之間關系時所用的手法不得不讓人稱贊,真的十分微妙。赫敏對羅恩的關心,對羅恩的愛,不能用肢體行為表現出來,那怎麼辦?如何打伏筆,導演很聰明的運用了眼神,大家注意去觀察赫敏的眼神,給的最多的是誰?哈利?錯,一定是羅恩,在羅恩受傷的時候,在羅恩危險的時候,甚至在羅恩競選魁地奇隊員的時候,赫敏那種焦急的,關切的眼神,給過哈利沒有?沒有,有的人可能會說赫敏對哈利也很關心啊,每次都表露出關懷的姿態,那麼好,我再舉一個細微點給大家。每次哈利受傷了,或者是壞了東西的時候,赫敏是什麼表現?立馬掏出魔杖,對著哈利咕嚕咕嚕一番,然後東西就修好了,留下一臉恍惚的哈利和在旁邊稱奇的羅恩,但是當第三部,羅恩被小天狼星咬傷,坐在打人柳下休息的時候,赫敏照顧羅恩時有沒有馬上對著羅恩念咒?沒有,赫敏只是在羅恩旁邊,為他擦拭傷口,並且非常關注地問道疼不疼?有沒有傷到骨頭,一定非常疼吧?,這可是哈利所沒有的特別待遇啊啊。 赫敏對羅恩的特別待遇只有這點?不,多著呢,每次經歷過險情,三人在一起的時候,和假期相聚不同,赫敏每次的擁抱都緊緊的給了羅恩。當哈利,羅恩,赫敏三人穿過黑暗通道的時候(具體哪部裡面我忘記了),赫敏緊緊抱著的,是羅恩的胳膊。人們常說,人潛意識里做出來的行為,表達了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大家再注意看,電影中,我們三位英雄時常會坐在一起討論一些問題,他們是怎麼坐的?大多數時候,赫敏和羅恩是在一個平面的, 也就是哈利坐在外面, 一次也許只是導演安排的巧合,但是6部電影中大多數的鏡頭都是這么給的,我想也許就是導演的故意安排了。同樣的,當三人平時走在一起時,也都是哈利稍稍在前,或者在左,留給另兩人一點小空間。情節需要高潮,愛情也要助推劑,羅恩和赫敏的感情經歷過兩次飛躍,一次就是在火焰杯舞會上,赫敏最初的舞會伴侶留給的是誰?是羅恩,她曾多次用眼神示意,可是呆頭呆腦,一直不確定自己感情的羅恩,偏偏把赫敏看做是自己最後無他可選才選擇的人,這導致了赫敏直接選擇了肌肉男作為自己的舞伴。在與肌肉男跳舞酣暢之時,她還不忘回到失落的哈利,羅恩旁邊,刺激下羅恩,此舉用意明顯啊,在得不到意料之中的刺激效果之後,我們美輪美奐的小公主竟然一個人哭了,誒,杯具啊兩人感情第二次的飛躍,是我今天才發現的。在酒吧中,哈利,羅恩和赫敏,看到金妮和她的男朋友在接吻,羅恩表示出不滿,而赫敏表現出不削,她半開玩笑的和羅恩說如果金妮回頭看到我和你在接吻,她會走開么?呵呵這一句話,對羅恩來說,那可是春天啊, 就好似鳳姐對奧巴馬的求婚得到了同意一樣的效果。這一句話,從電影中來看,或者從書中來看,都堅定了羅恩對赫敏的感情,以及解決了羅恩對赫敏感情大部分的猜測。他在回霍格沃茲的路上,一直在和哈利嘀咕著這句話,當然後面就遇到了黑魔法項鏈事件。赫敏真的只是開玩笑似的,從坐在她對面的兩個男孩中隨意挑了一個,開玩笑么?顯然不是的,這只是赫敏長期潛意識的小小爆發和佐證而已。當然我們從書中得知,有情人終成眷屬,第七部的電影,應該會有羅恩和赫敏接吻的鏡頭。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可以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很多時候,三人行動小組其實是兩個小分隊,從最初的羅恩和哈利一組,赫敏一組,慢慢演變到哈利一組,羅恩和赫敏一起。這其實也是順應了劇情發展的需要,這里就不深入討論了。 在回顧完了電影片段之後,讓我們再從作者經歷和人設方面來分析這場愛情的理論基礎(裝b了,見諒=。=)。羅琳給赫敏的定位是聰明,勇敢,美麗,果斷,能幹,有獨斷力,可謂是新時代的女強人,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不知道是羅琳有意寫進書中還是無意識的,大家有沒有覺得赫敏和莉莉很像,麻瓜出身,但是成績優異,天資很好,又努力上進,誠實正直,但是她們兩位女強人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她們的區別正好是我們80後和我們的父母輩之間的區別,女性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莉莉很喜歡哈利的父親

⑺ 求007系列電影的影評。

被索尼拯救後的MGM在最恰當的時候為我們准備了邦德的歸來。

為什麼說最恰當的時候,原因有三點:
a- 今年是007系列電影誕生50周年
b- 今年英國的秋天是狗屎一樣的天,除了電影院,基本沒有其他娛樂項目
c-今年 蝙蝠俠退休了,蜘蛛俠才上幼兒大班,在小兒科吸血鬼當道的時候,該是讓一個真正的男人出場的時候了。
果然,人生第一次看到早上9:30的電影出現滿場,第一次鑒證電影完畢後群眾起立鼓掌,索尼大喜,今晚島國將有超過兩百萬的群眾在電影院度周末。

如果按照皇家賭場與量子危機的套路,這可能不是一部你想像中的邦德片。因為站在邦德電影50年之際,這是一部在轉折點上的邦德:」面對新時代的各種挑戰,邦德應該何去何從?」 - 電影用一種流暢的風格轉變給了我們答案。

這種轉變首先體現在人物塑造上,山姆門德斯用很山姆門德斯的方式告訴我們:邦德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個特工;M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一個老闆;Silva 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一個惡人;Q 博士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天才。

隨後山姆大叔又說:既然都是人,那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人都是有過去的,人都是有情感的,人都是會犯錯誤的。

在007系列電影誕生50周年之際,山姆為我們揭開了邦德神秘的童年,那個寧謐幽靜的地方叫做SKYFALL, 那地方在蘇格蘭偏遠的山地(Buachaille Etive Mor),一片空谷幽冥的世界。冬天飄一場銀雪,春天則是滿山的樹林傳來揉葉子的聲音,邦德的童年似乎在他成年的歲月里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但電影用很含蓄的方式告訴我們,邦德也是有過去的,他的父母葬在Skyfall 附近的禮拜堂,看門人還像當年對待小屁孩跟他親昵,槍也是爸爸留下的,點的還是火柴。雖說邦德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懷舊之人,歲月也可以漸漸把不愉快的過去撕去,但好的傳統還是需要保留的。正如電影里重復的主題:Sometimes Old ways are the best! 果然邦德最後回到了小鬼當家的年代,連馬丁車也是從康納利那裡借來的BMT216A 。

再說M,她才是這部影片真正的女主角,之前在GQ上攻勢洶涌的邦德女郎,原來都是煙霧彈,法國香艷美女出場時間不到15分鍾便冤死。而M呢,從始至終, 她才是真正的邦德女郎。她與Silva 的角色遙相呼應,顯現出一種邦德與她的特殊關系:一個母權主義者,一個專橫冷酷的女蜂王,一個讓邦德心甘情願的Sadist。一個母親的角色,兩個男孩,她都可以在關鍵時刻舍棄,不是嗎?不同的是一個選擇背叛,一個仍然堅持忠誠。最後,這個真正的邦德女郎流露出了她人性的一面,哪怕是一條臭著臉的狗,也多少是一種情感的暗示,那一種最隱秘晦澀的愛,一種英國人最能懂的迷霧重重的黑色幽默。我不懂山姆為什麼最後讓邦德流淚,他捨不得是母親對他特殊的驕傲與信任還是母親時代的結束?英國人本來就是一種特殊物種,腹黑的錢鍾書一針見血:英國人承認頑固,醜陋,愚笨,肯把喇叭狗(bulldog)作為國徽,但這種坦白包含著袒護,是一種反面的驕傲。

至於Silva, 我覺得Javier Bardem 演得好極了。那種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壞人扮相與充滿西班牙風情的挑逗,一白一黑,形成了一種強烈而有趣的對比。他從五十米開外的電梯有節奏地走來,優雅地描述那段關於老鼠的故事的時候,他緩慢地解開邦德潔白的襯衫鈕扣,用指尖輕輕觸摸著他,在肌膚上劃來劃去,一大一小的鼻孔里出著輕氣,秋波流轉, 鶯聲燕語,嘴巴里的吐出的台詞基情四射, 靠!觀眾在下面樂呵呵地悶笑,我在一旁感嘆,這個強大的時代啊,強大到能把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純爺們也感化成基佬了。這真邦德電影里是一種顛覆性的轉折。在Silva 人物塑造上,門德斯再一次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這個Silva,他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惡人,他的動機就是他的過去,他需要弒母復仇才能解除他對M的恨,以背叛還背叛,這傢伙雖說嘴皮子圓滑,但做事一點也不馬虎,去哪裡都帶著訓練有素的小分隊,各種大規模武器裝備,大飛機,大警車,手榴彈,機關槍,飛檐走壁的,附帶法國boom boom boom 的俏皮配樂,最後死得時候還不忘表現一聲獅吼,一張猙獰又滑稽的鬼臉,嗚呼哀哉....
他若和小丑對決還不知道要怎樣火星撞地球呢!肯定的是,今年的惡人排行榜,他鐵定甩了Tom熊扮演毫無情趣的Bane幾條馬路了。但唯一不符邏輯的是,英國人是不可能找一個西班牙人當特工的吧。

最後再說說小試牛刀的Q, Ben Whishaw 向來是名好演員,他沒有經過刪選就直接上了劇組,可算是個門德斯的保送生。他出場的時候,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是在 Trafalgar Square 的National Gallery 國家畫廊,那幅畫是Joseph William Turner 1839年的名畫,一艘勝利歸回的戰船,象徵著對凱旋英雄們的拜謁與敬意,同時隱喻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一個小青年穿著睡衣在家裡進行間諜戰的時代,顯然邦德是不屑一顧的他說: Youth is no guarantee for innovation。果然, 小青年第一次熒幕任務就犯錯誤了,幸好他悔改得及時,沒有讓大叔在田野里白等。

其他元素的轉變也同樣精彩,Thomas Newman 接替了David Arnold成為新邦德的音樂人,他的靈感似乎被Han Zimmer 在The Dark Knight Rise在橄欖球場爆破場面的配樂激發,除了標志性的小號與圓號,鼓成為幾段令人難以忘卻打鬥場面的配器:有一段是在上海高樓的藍色霓虹里,還有一段是在蘇格蘭的冰湖下。可貴的是,無論怎樣,新元素的融入並沒有吞噬舊的經典。Adele 的歌聲更是在典型邦德的調調里不露痕跡地流露出邦德陰霾的童年。

另外值得推薦是金像獎提名專業戶Roger Deakins的燈光攝影效果,與近兩部的007相比,顯得迷離柔和許多:那007在游物體熒光里打鬥的背影,與其說是在打鬥不如說是在舞斗,那藍色霓虹折射下的玻璃把鏡像切成千百個碎片,讓人頭暈目眩。那千百盞燈籠照耀下流光飛舞的澳門湖面(其實不是澳門而是在英格蘭叫Paddock Tank的攝影棚),那金色紅光下007側影跨過的龍頭,美到至極。那蘇格蘭黑夜裡火光染紅的樹林,朦朧惆悵,讓人不得不懷疑攝影是不是張藝謀上身了。我本來覺得這在007片里顯得很突兀而格格不入,一部純爺們的片,需要這些嗎?但細細一想,這何嘗也不是一種新的轉變,把主題襯托得恰到好處:一個老派的爺們,在新時代進逼之時,他該何去何從?從純影像里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他會以一種懷舊的方式來柔化新時代的稜角。

是的,這些苦心設計的轉變中的元素,在不斷地暗示著我們,時代在轉變,世界在改變,像Looper所預示的那樣未來應該在霓虹閃爍,高樓起伏的東方,那麼老牌工業革命帝國應該怎麼辦,還要不要肉身特工,還搞不搞人肉情報?

門德斯用一種很007的方式告訴我們:許多辭舊迎新的東西要映襯的恰恰是一個懷舊的主題:車還是要開老的好,刀還是要比槍管用,特工也還是老的好,英國子民們請放心吧:時代在變,邦德卻是萬萬不會變的,用最傳統的方式面對新的未來或許也是一種革新。於是在片尾我們看到:未來的邦德回到了50年前的辦公室,M 歸回為男身,MoneyPenny 也從加勒比海的女妖穿越而來,克雷格哥也還有好些活要干。

或許再過50年,007系列電影100周年時,最受歡迎的邦德不再是肖恩康納利而是克雷格大叔了。(註:英國Shortlist雜志最新的民意調查 Sean Connery 以45%榮居榜首,成為最佳邦德,Daniel Craig 27% 第二,可見英國人之念舊了)

P.S. 如果你好奇,為什麼我沒有給五星,請別見怪,原因很個人:我覺得邦德的西裝沒有前兩集那麼華麗到位了,雖說是Tom Ford,但那套澳門賭場中的Tuxedo少許 令人有些失望,剪裁不如從前那麼天衣無縫,袖子褶皺很多。幸好大白天看還是很登眼的。希望Tom哥多多努力,趕上Brioni 。另外手錶也不是最適合的,Omega 不是最好的,Ian Fleming 寫的是Rolex。

P.S 又P.S 如果你和我一樣,找遍浦江兩岸都沒有發現那屋頂上的泳池,那請允許我為你節省一點時間,那個碧光閃閃的泳池是不存在的。那是倫敦Canary Wharf,Virgin Active Canary Riverside Club 與上海夜景的數碼結合。

PS.PS.又PS. 恭喜Skyfall 贏得邦德的第一個Bafta

⑻ 《懸崖之上》全是漏洞,豆瓣評分7.7,真的是最好的諜戰片嗎

五一檔一部剛上映廣受好評的電影,那肯定就是「懸崖之上」。我就懷著獵奇心,拿出半天時間去到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出來的時分我那個心情竟然是五味雜陳。

這部電影當初之所以能吸收我去電影院,那是由於我在網上看到了這部電影漫山遍野的好評。而且還有許多的「影評人」把這部電影吹捧成國產諜戰電影的巔峰之作。還拿這部電影與「風聲」相提並論!

作為一個埋伏多年的特工,他做事真的是不斷這么激動嗎?反合理時我在看到這里的時分就說了兩個字「離譜」

但是在總體上來說《懸崖之上》這部電影還是一部十分好的電影,從導演、演員、拍攝這些中央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可是他最大的問題就是電影的劇本破綻太大,也就是由於這一點招致了我無法認真的來看這部戲,

⑼ 電影《感謝你抽煙》影評

如果你看過「Conversations with Other Women」就會明白Nick Naylor就是一個善於演說話的角色。而且他的形象完全符合職業說客的標准,英俊、面帶笑容、幽默、善變、強詞奪理、誤導、總之利用一切手段來達到目的。
故事情節是說三個頂級職業說客每周聚餐,他們分別代表了煙草公司、酒類、槍支生產集團的利益。而他們自嘲於他們所代表的產業每天所導致的死亡數量。而職業說客的生活當然非常刺激:不斷地面對挑戰,嘲諷眾議員,誤導媒體,偶爾面對謀殺的危險。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又很乏味:沒有任何人喜歡他們,有更多的人仇恨他。煙草公司最終倒台了,但是Nick靠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繼續著職業說客的生涯。
從情節的主線來看,這是一種反煙草的諷刺型影片。將一個具有「道德靈活性」的說客表現地非常生動。但是另一方面,這個影片並不是一味的說教和批判。編劇並沒有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說客的身上,也沒有把他醜化成妖魔鬼怪。相反,這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家庭,有煩惱。特別是安排了他的兒子了解他的工作的情節。這個小傢伙明白了說客的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己分清真假的重要性。
這也反映了美國的個人價值觀念: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危險和陷阱、你必須自己明白你的選擇的後果、政府不可能包辦你的一切、所以如果你落入了陷阱只能怪你自己。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味地攻擊煙草公司並不是最有效的方式(盡管看起來最有效),真正的解決方法是每個父母都負責任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吸煙的危害。當然這也是當今美國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因為美國人沒有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
這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要深刻理解需要分層切塊
我看到了科學與偽科學,看到了公共自由和個人意志,看到了有關於大眾喧囂和社會引導。資本家的臉色,政治家的手段,都是你我樂意的玩法。
有些話記憶深刻
1.為什麼要為無可爭辯的事爭辯
2.生活中需要的是辯論而不是談判
3.這個世界上吸煙和不吸煙的人共同生活在一種完美的和諧之中
4.「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 「為了還貸啊~~」
5. 什麼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政權?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的激情? 沒錯 我們可以叫他資本主義 自由市場 得天獨厚的關稅分解制度
6.一個人最想要什麼 一個愛他的女人? 香脆的熏肉? 長達80念的平均壽命?
7.如果你的孩子到了18歲,你會給他煙抽嗎?? 如果他真的想抽煙,我會給他買第一包煙
..............

大多時候,看這樣的電影很容易和這兩天火爆的「劉翔事件」聯系起來
關於盈利機構,關於大眾輿論,關於媒體機制,關於政策原則,關於個人得失等等

很開心看到片頭各種漂亮的香煙包裝,還有那種調調的男聲獨唱,還有我很喜歡那個叫做MDOd 小分隊。merchants of death 死亡銷售商
當然,死亡銷售商的隊伍將會越來越壯大,可是如果沒有死亡銷售商,生活將變得多麼枯燥和乏味。並且,誰又敢言自己不是死亡銷售商的一員

⑽ 電影《死神來了》系列值得一看嗎

電影《死神來了》系列非常值得一看!在我心中,這個系列和《電鋸驚魂》系列是好萊塢最成功的兩個血腥片系列。《死神來了》看完之後會讓你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和我們中國流傳的一句俗語很相像:「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

嗨朋友,別沉醉於我的回答,快去下載電影觀賞吧!別忘了,點個關注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