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陰陽師是3d電影嗎
《陰陽師》是由郭敬明執導的古裝玄幻片,改編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同名小說,趙又廷、鄧倫、王子文等主演。不是3d電影
2. 郭敬明電影《爵跡,是如何做出國產網頁游戲效果的
像巴甫洛夫著名的「刺激-反射」實驗里的狗一樣,公眾對每一部郭敬明新電影都形成了「自然黑」的條件反射。但真的沒法責怪公眾,新電影《爵跡》預告片自己又加固了這個條件反射機制。
6 月 11 日的上海電影節上,郭敬明公布了自己執導的 3D 魔幻電影《爵跡》的首款預告片。預告片展示了之前一直宣傳技術賣點:全球首創的「3D 掃描+動作捕捉」結合系統。
在預告片放出之後,各大門戶娛樂版和微信公眾號萬箭齊發,把《爵跡》畫面吐槽得體無完膚:從人物到動作再到背景,一股濃郁的國產網頁游戲感撲面而來。
不看人物的話,動作戲確實是勾起了很多人小時候背著父母,緊張地通關玄幻題材頁游的青春記憶。很多看過預告片的觀眾都反映,手不自覺地癢起來,非常渴望控制人物跑動的操作感。
而《爵跡》里戲份很重的玄幻怪獸們是這樣的。毛發光滑閃亮,自帶永遠保持 45 度光線的精確打光師。
當然,愛范兒(微信公眾號:ifanr)不是來加入吐槽大軍的,而是想從技術角度分析,這一套聽起來挺酷炫的「3D 掃描+動作捕捉」怎麼就拍出這種讓人出戲的效果?《爵跡》的其中一張定裝照或許就是答案。
因為光學標識點數量有限,高速攝像機靈敏度也有限,因此相機捕捉到的只是最大幅度活動的那部分表情動作。而且,捕捉到的表情動作幅度也會比演員表現出來的小得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動作捕捉演員表演時表情如此猙獰——盡量讓角色表現出來的表情豐富點。
人類角色表情要求非常復雜,如果要用動作捕捉技術來實現「人演人」,必然會讓角色表情僵硬。
不幸的是,《爵跡》自己找的這批演員,幾乎個個都就有面癱傾向。
郭敬明在很多場合都表達過對技術的尊重,但他的好萊塢特效團隊不可能沒有告訴過他,動作捕捉技術和他的那批御用演員們不匹配到什麼程度。
向技術示愛的成本太低了,而郭敬明這位優秀的產品經理當然明白「光是談談」的收益有多高。當一旦觸及到「更換演員班底」這樣的核心,技術作為營銷口號的本質就只能暴露,別無他途。
但是暴露也沒關系,外界的任何非議,只會讓他和他的團隊陷入「全世界與我為敵,我們更加要團結」的悲壯氛圍。一如他所有作品都會提及的主旨。
3. 郭敬明導演過哪些電影作品
《小時代》是郭敬明導演第一個作品,相信提到這部電影大家都十分熟悉,郭敬明也因為這部電影而獲得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新片最佳新人導演獎。後又導演《小時代2:青木時代》、《小時代3:刺金時代》、《小時代4:靈魂盡頭》這四部電影統計獲得約17.9億,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郭敬明雖然賺的盆滿缽溢但也收獲了很多負面評論。事實上,這四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都非常的低,小時代系列的電影之所以評分低是因為小時代系列故事太假,而且電影畫風非常奢侈,虛構上流社會因此被很多人稱為毀三觀的國產爛片,是中國電影界爛片的標桿。
除了電影郭敬明的小說也值得一提,例如《悲傷逆流成河》和《夏至未至》在關於青春的題材上郭敬明簡直寫到了極致,他總能直抓人心和讀者產生共鳴,不僅能揭露校園霸凌以及人性的黑暗,也能將青春的璀璨美好描寫淋漓盡致。
4. 大家覺得郭敬明的電影《爵跡》究竟怎麼樣
漫長的電影發展史中,頂著「首部」、「第一部」標簽的電影總會享受著市場以及觀眾的優待,即便是成色平平,也會因其探索和先鋒意味而名垂藝術史,成為影迷心中的經典。
比如,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咖啡館放映的首部電影,1926年華納拍攝的首部帶有管弦樂伴奏的有聲電影《唐璜》,2002年張藝謀開啟華語電影大片時代的《英雄》。
最終,影片票房定格3.82億,豆瓣評分3.8,貓眼7.8,不過是樂視小賠了一筆,郭敬明被罵了一陣,超級流量偶遇事業滑坡。
但看似雲淡風輕的失敗後,卻隱藏著華語電影破滅的cg夢。
影片至今上映三年,真人cg電影只有兩部立項,一部是《爵跡1》,一部是因冰冰事件遙遙無期的《爵跡2》。
華語爛片並不少見,能青史留名的,《爵跡》大概獨一份。
5. 這些「爛片」,每一部都「爛」到了極致,你知道幾部呢
偶爾會看到網上討論世紀爛片又出現,看了文章之後才發覺這些爛片我基本都沒看過,好奇之下特地找了幾部看。
《上海堡壘》豆瓣3.2分,好於1%的科幻片,好於0%的愛情片。
6. 三維技術在影視特效中的應用
隨著三維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計算機硬體與軟體水平的提高,三維建模技術越來越被人們所倚重。相比於傳統的二維模型,三維模型可以方便地產生任意方向的平面投影和透視投影視圖。
VR3D瞬時三維成像系統利用相機矩陣設備對被拍對象進行瞬間抓拍,得到被拍對象全方位的影像數據後,經過後期3D建模技術合成3D數據模型,根據不同的製作要求對模型進行相應的修整、處理,輸出要求的數據格式以及高質量的彩色貼圖。
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這項技術在娛樂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主要應用包含影視特效和角色動畫兩部分。影視特效要求展示出現實難以展示的效果,對觀眾產生一定的視覺沖擊,結合實際拍攝畫面進行特效製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技術來實現以達到最逼真的效果。角色動畫要求在三維軟體中對角色模型進行精確的製作,對細節的要求比較高。
電影圈有兩個比較流行的說法,一個是「能前期做的不留在後期」,還有一個是「現在前期比後期還貴」。這個基本上體現了特效行業在電運悶影圈的「沉浮史」,而電影特效製作又肯定會提到建模問題。此前建模就是使用傳統軟體來手動建模,而現在3D掃描建模因其相對較低的成本和極高的效率,成為影視後期製作的新選擇。
由郭敬明導演執導的電影《爵跡》是國內經典的一部以現實環拿悄拿境為依託製作的高模擬三維影像電影,採用真人動作捕捉的方式進行拍攝,三維掃描技術可將生活中任何具象的實物轉化為電腦里的3D模型。
如宣傳劇照上所示,作為中國第一部真人CG(Computer Graphics)電影,《爵跡》全部角色通過CG真人建模做成,此番《爵跡》使用的這套系統,更是可以把演員掃描形成1:1的3D數字人物。
演員全程身著動作捕捉服裝和頭盔進行表演,後期工作人員得到採集的數據後,根據需求,對人物的妝面、膚色、服裝和道具進行無限可能的增添創造,使其達到真人電影的效果。 並且這些數字人物,無論體型、膚質甚至表情都與真人幾乎一樣,精度可以精確到毛孔。
《爵跡》作為中國首部真人CG電影,在技術上還處於學習階段,部分細節不夠成熟。不過在未來的不斷摸索中,中國一定會製作出更為成熟的作品。
此次為電影提供技術支持的南大教授——曹汛教授也表示:3D重建和數字化目前最大的研究困難在於人物細微表情的捕捉,因此未來他將重點研究高精度的表情採集技術。曹汛教授還透露,他消搭們正在研發一種類似電影《猩球崛起》運用的電影頭盔,力求更加精準地捕捉人面部細微的表情變化。
談起CG技術,CG運用到電影中的歷史,說短,也不算短了。早在1985年就有電影運用了該技術,但該時期的技術可以用「潦草」二字來形容,單單是為了技術而運用技術,非常粗糙。
當然,社會在進步,技術也隨之不斷地在發展。2001年,在電影《指環王》中,CG技術再一次呈現在人們眼前,這一電影對整個電影特效行業來說都是劃時代的,從中可以真正領教到什麼是「動作捕捉」。電影中人物「咕嚕」的一舉一動是由演員安迪·瑟金斯演出來的,通過感測器捕捉他的動作,再將這些數據傳入電腦,因此「咕嚕」的動作都像極了人。
同時期採用動作捕捉技術的電影還有2004年斯皮爾伯格的《極地特快》。
2010年以後,CG技術又跨越了一大步,其中最好的代表電影上文也有提及,即《猩球崛起》系列。在此之前,大部分CG技術都是按照人來進行的,而這個電影圍繞猩猩展開,對於技術人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挑戰。
面對渾身是毛的大猩猩,要想做出逼真的CG形象,唯一的辦法就是按照猩猩去造就「猩猩」。由於猩猩的毛發非常多,包含著大量自由運動的個體,需要電腦進行巨量運算,為了達到更理想的效果,特效師們還專門研發了一套關於猩猩的毛發系統。
在2017年的《猩球崛起3》中,電影結尾有一些下雪的鏡頭,雪花會落到猩猩身上,維塔公司視效總監的要求是:「雪花不能是像糖霜一樣均勻地沾染到毛發上,一定是有的地方還結了冰塊,光線照射下來,也呈現出不同的反射、散射和漫射,一切必須看起來就是真實發生的。」正是如此高的要求,才使得這樣一部大製作最終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時間來到了2019年,一部CG技術界的曠世巨作——《阿麗塔》出現了。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或是聽說過這部電影。製作該影片的特效公司是「維塔公司」,我們熟知的《魔戒三部曲》、《金剛》、《阿凡達》等片中的視效均出自於維塔的製作團隊。
《阿麗塔:戰斗天使》的視效是由三萬台電腦耗時4.32億小時製作出來的,電影中有大量阿麗塔的眼睛特寫,開篇的第一個鏡頭便是阿麗塔的一雙明眸。阿麗塔一個虹膜就運用了900萬個像素製作,有830萬個多邊形,而《指環王》整部才動用了15萬像素。所以單單眼睛裡的細節,《指環王》中咕嚕和《阿凡達》中的尼特麗就無法與其相比。
為了看起來更真實,阿麗塔臉上的皮膚並不是很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有斑點和眼睛裡的血絲,但這也給了觀眾更真實的感受。
看到阿麗塔的動作表情,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她就像是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由電腦技術所造就的一個「人」,她似乎有真實的喜怒哀樂,說《阿麗塔》是這個時代真人CG技術的巔峰,也並不誇張。
技術仍在不斷發展,雖然阿麗塔已經達到了栩栩如生的狀態,但還是沒有實現以假亂真的效果,人類對於「人」的要求總是比較高,對於一些細微的表情,CG技術仍然無法捕捉到,因此,《阿麗塔》既是巔峰,也是起點。
三維技術能夠完成現實中不能完成的鏡頭,特別是一些場景,且其製作不受季節氣候等因素的約束,在拍攝成本過高的場景或鏡頭時都可以使用三維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製作成本。
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的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創作者的想像力,很多在現實中不存在的角色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生動而逼真的數字角色能夠給人以新鮮而震撼的感受,且數字角色為主角的電影逐漸成為主流。
三維技術為影視特效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影視特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將現實與虛擬相結合,或將虛擬帶入熒屏進而呈現在觀眾眼前,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三維技術是否能使影視特效達到虛實不分的境界,我們仍會期待。未來的中國銀幕上,必然會出現更多真人CG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