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國、印度和中國電影 哪個在世界市場影響力最大
世界電影綜合影響力級別
頂級:美國
一級:中國(含港澳台),法國,日本,印度,英國。
二級:德國,義大利,西班牙,俄羅斯,韓國。
三級:加拿大,泰國,澳大利亞,巴西,南非,阿根廷,伊朗,墨西哥,印度尼西亞。
四級:其他國家和地區。
被歸為二級的國家,其電影產業的整體實力並不見得比一級的差,也不是自己製作的電影沒有自己的風格,只是沒有自己在某一領域可以拔得頭籌過分出眾的原因,雖然也許各方面並不差,但是其風頭容易被一級的國家所掩蓋,所以他們的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強!但依靠自己成熟的電影工業,仍會在區域內有較強的影響力,所以把這些國家稱為區域內的強者!例如韓國電影,雖然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會較有名氣,但是在歐美及其他地區並不算出眾!
被歸為三級的國家,本國的電影產業並不算發達,但也小有規模,他們在區域內也有一定得影響力,但他們沒有特別出眾的地方,總之不可以稱為全面,這類國家的電影市場比較脆弱,如果不加以措施,任由外國電影大舉進軍,對其本國電影的發展是不利的,但仍較有潛力,只要措施合理,也會綻放光彩!
綜合來說還是中國影響力大些,但是經典電影太少。
② 野媽媽屬於中國西部電影嗎
野媽媽是中國西部電影。
注意:
《野媽媽》是由姚守崗導演,遲蓬、米迪奇、徐為平等主演的故事片,於1985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根據劉紹棠小說《芳草滿天涯》改編,講述了1970年代,農村少女羅碧桃忍辱負重把父親入獄的兒童沉香撫養長大的故事。
西部電影集團或稱「西影」、「西影集團」即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的簡稱。前身為西安電影製片廠, 1956年04月籌建,1958年08月成立。西部電影集團是中國六大電影集團之一,是國家電影產業布局的四大集團之一。
坐落於古都西安曲江新區巍峨的大雁塔角下西影路上。中國以生產故事片為主的電影企業。在全國電影製片單位中,西影第一個在國際A級電影節獲得最高獎項,獲國際獎項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影片出口量全國第一。
總共獲得國內外獎項300多項,出口影片80多部,佔中國大陸出口國的所有電影總量的1/4多。代表影片《霸王別姬》《老井》《紅高粱》《圖雅的婚事》《美麗的大腳》《我的一九一九》《大話西遊》系列等等。
③ 印度電影出口量僅次於美國是真的嗎
從近兩年全球影視業的數據看,目前印度電影的出口量僅次於美國,且在北美和英國的影響力高居進口片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進口片的份額從早些年的一年1部增長到一年4~5部,對於有進口片限額的中國市場來講,這是很大的突破。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團隊認為,盡管印度電影產業存在「量大質低」的問題,且在基建和很多產業方面也比中國落後,但其在文化產品輸出方面還是要比中國強不少。中國因政策管制等因素導致文化產品與經濟實力之間存在很大的落差,目前,中國與印度相比的一個很大優勢,就是資本豐厚。
④ 當今電影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的是美國還是中國香港,法國,義大利
美國!
⑤ 2019年電影票房是那部第一
根據貓眼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19年5月2日全年度票房(含服務費)總計243.20億元。
其中票房前十名為:流浪地球(46.5億元)、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34億元)、瘋狂外星人(22億元)、飛馳人生(17億元)、大黃蜂(11億元)、驚奇隊長(10億元)、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9.5億元)、阿麗塔:戰斗天使(8.9億元)、反貪風暴4(7.8億元)、熊出沒:原始時代(7億元)。按照貓眼的綜合票價計算,票房前十的影片平均票價為39.3,相較去年的平均票價較高。
綜合來看,票房前十名的新電影中國產電影佔六部,進口影片四部,動畫片一部。票房第一還是硬核科幻片流浪地球占據票房首位,漫威誠意之作復聯4占據第二,但因其上映時間較短就取得超高的票房,可以預期未來或有超過「太空戰狼」的機會。雖然和春節檔湊熱鬧,但漫威以其強大的IP力量,在春節檔外以《驚奇隊長》和《復仇者聯盟4》兩部影片完美逆襲。但畢竟《復仇者聯盟4》和《速度與激情7》均有其不可復制的因素,不能作為考量未來票房走向的穩定因素。
從票房的時間段來看,4月份上映的新電影中計入票房前十的只有兩部,其餘八部均為2019年度第一季度上映的新片。從檔期和類型的角度來分析,春節檔的合家歡影片,始終是近幾年來第一季度電影票房增長的主要發力點。
尤其是熊出沒毫無意外地擠進票房前十的行列,是典型的春節檔合家歡影片,孩子攜全家去電影院為動畫片貢獻票房力量,是熊出沒之類的影片獲得票房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沒有新的社交模式或者在現有春節過節模式沒有改變之前,這種票房現象還會持續很多年。
⑥ 為什麼《西遊記》在全國累計播放量位居第一,它的亮點在哪裡
我覺得播放量第一的亮點就是老少咸宜,適合的群體是最廣的。
第一是因為作為古裝神話劇,就是來自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早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內容就是斬妖除魔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故事簡單,從小孩到老人都喜歡看。
第二是因為西遊記中的劇情和人物很吸引人,一邊羨慕孫悟空的神通廣大,一邊取笑豬八戒的好吃懶做,一邊又感嘆,沙僧:大師兄~師傅又被妖怪抓走了~~
第三就是因為演技問題了,為什麼百看不厭,我覺得是因為當時的演員都是老演員,而且當時演的時候舉手投足都摻雜了一些戲曲的元素在裡面,當然就看不夠。
當然我們成年人可能看的少了,因為小時候就開始看,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是比較膩了,但是我以前每次放暑假去我外公家的時候,他家的電視機上經常就放著西遊記,說明老人家和孩子看的最多,而他們的時間相對來說也最充裕,能不播放量第一么…
以上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個人認為《西遊記》在全國累計播放量第一的原因有這幾點:
1、《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深入民心。
2、《西遊記》講的是降妖除魔的故事,裡面的人物大多都是中國民間傳說里的人物,這本身就帶有神秘性,可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很受觀眾喜愛。
3、如今的 科技 很發達,電視、電腦,移動互聯終端都可以觀看視頻和影視劇,但在80年代,影視劇還比較少,大眾觀看影視劇大多數是通過彩電。一大家子人圍著彩電看電視,這確實成了美好的記憶,而《西遊記》的重復播出,也是那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西遊記》這部劇的亮點在這幾個方面:
1、 製作團隊精益求精的精神。雖然當時的拍攝設備和技術都十分有限,但《西遊記》製作團隊追求視覺效果的精神十分可貴。
2、 劇組工作人員的工作精神。不管是演員還是劇組工作人員,他們在全國各地取景拍攝,冒著嚴寒,冒著酷暑,不怕困難,日夜兼程的拍攝《西遊記》,這種不忘初心的工作態度就是這部劇的最大亮點。
3、 演員自身素質硬。《西遊記》的演員,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面對每一場戲,每一個鏡頭,他們的演技和專業素養都十分高超。
4、 六小齡童的出演。六小齡童的家族世代都在扮演猴王,而且六小齡童在扮演孫悟空這個角色時,可是下足了功夫。他整天就在猴群里觀察模仿,所以他扮演的孫悟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首先1986年的《西遊記》,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里是十分深刻的,那時候還是個小孩子,重復的看來看去,從不厭倦。在哪個階段的確算是一部經典電視劇,《西遊記》又是四大名著,國人皆知,不分老幼,婦孺都喜歡。
那個年代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堪稱國劇經典,在後來的三十年間,《西遊記》在各大電視台重復播放,我們這一代人看是一種回憶,孩子們看是真實的喜歡,喜歡孫悟空這個角色,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給人以鬥志昂揚,正義感,頑強不屈的精神享受。《西遊記》是百看不厭。
86版《西遊記》沒有虛鏡,全部是實景,
因為演員有限,所以一個演員飾演好多個角
組很苦,有些演員是沒有報酬的,演員表演
是極其出色的,劇情符合原著,表現手法極
具藝術美感,在拍攝中,六小齡童很多次遇
險,楊潔導演由此也是差點就跌入懸崖,他
們全部是用實景在拍,有的時候就連'白龍
馬'也曾好幾次遇險。
演員們也是盡心盡力的演出自己的角色,六小齡童為了能更加出色的演出孫悟空,曾經多次一個人一坐一下午的看猴子的形態,動作,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那麼好的特效,但是在那個年代,能弄成那樣的特效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一個善於用視覺和聽覺打造藝術的大師走了,但她給我們留下了一部經典。雖然在拍攝的過程中,楊潔沒有聽說過工匠精神,但她的《西遊記》卻是影視界中工匠精神的最好體現。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
尊重自己的職業,尊重觀眾,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細節。這就是86版《西遊記》給當今影視界做出的最好詮釋。
極致的景色
《西遊記》選景所走的路並不比唐僧取經走的路少。
真山真水加上舞美設計,使每一個鏡頭都都具有畫面的美感。
《西遊記》片尾曲中頭一個鏡頭雖然只有幾秒,但卻是在九寨溝拍的。當時的九寨溝山高路險,可不像今天一樣交通方便,走進去就已不容易,更別說帶著設備和道具了。
片尾曲的幾個過景,雖然只是一個短短的鏡頭,但是取景地點分別是蘇州天平山石板小道、雲南洱海、雲南大理、四川九寨溝。
這種為了一個過場鏡頭都要如此認真選景的精神,會不會讓如今那些樂於用電腦技術「摳景」的導演自覺得缺少一份對觀眾的真誠?
電視劇中,小雷音寺外景是安徽九華山廟宇,內景是在浙江建德靈棲洞;大雷音寺外景地點在泰國曼谷大王宮,內景則是在雲南電影製片廠攝影棚搭建的。幾分鍾的場景切換,竟然遠隔千里。
西遊記的取景走遍了全國除西藏、青海、寧夏、湖北、台灣之外的26個省,幾乎把大半個中國所有的景點走了一遍。正是這樣的付出,使觀眾在觀看中從不感到背景雷同單調,欣賞到了不同地域的景色。
演員的選擇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後來人無法超越的境界。通過對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
對比86版、張紀中版和浙江台版《西遊記》師徒四人的形象,
哪一個唐僧看起來顯得平和善良?
再看看八戒和沙僧,張紀中版(中)太過溫柔,而浙江版(右)則太寫實,怎麼看都像妖怪。
看看女兒國國王,誰像女國王?誰像女俠?誰像公主?
最明顯的就是如來了,哪一個更有佛家雍容大度的氣質?
86版的人物造型是最貼近觀眾期望值的,也最符合中國古代文化,可見導演、化妝師及演員在角色的設定上真是下了一番功夫。
在演員的選擇及其造型方面,不難看出86版《西遊記》在尊重原著的同時,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西遊》中神魔的形象浪漫而具有人性的色彩。
即便是配角,86版也大多是表演藝術家,很多群眾演員一看就是科班出身,無論是丫鬟,還是家丁,一舉手一投足都演得富有韻味。
當白骨精搖身一變成了村姑,請注意她手上的細節,小拇指和無名指自然翹起,呈古代女子的蘭花指狀,如今的某些女演員哪有這樣的修養和功力?
所以,我們在看86版《西遊》時,能真正感受到這才是中國古代的神話,而不是現在的魔幻神劇。對古代文化理解的缺失,正是今天影視工作者的最大遺憾。
關於《西遊記》片頭曲,當時央視領導要求楊潔導演從大局考慮,四大名著要有中國風格,要用琵琶、古箏、二胡、三弦,但是為了盡述《西遊記》的神話韻味,她頂住壓力,堅持中西合璧,電聲和弦樂結合,所以創作出了大氣磅礴、激昂動感、空靈魔幻的《雲宮迅音》。
西洋電聲配上「咚咚,咚咚咚咚」的鼓點,讓人一聽就心潮澎湃,觀眾的心就如東海一樣激盪起來,感受西遊那魔幻的寬廣世界。
主旋律出現,民族音樂的背景是打擊樂和各種音效堆砌而成的音場,華麗而波瀾壯闊,體現出這部名著的宏大。
當女聲獨唱響起,有飄渺空靈之感,再配上電吉他和弦高揚的曲調,聽起來優美華麗,表現了蟠桃盛會歡快而富有仙氣。
當交響樂隊出現,旋律開始變化,配合畫面盡顯仙界的華美、高貴。
當女高聲第二次響起,更顯大氣恢弘,再現佛法的宏偉庄嚴,此時畫面出現唐僧騎馬而行。天地人合而為一,壯美的畫面和雄渾的音樂,盡顯玄奘隻身求法事業的壯麗。
當樂曲接近尾聲,歡快的鼓點響起,顯得獨特、俏皮而神秘,配上八戒被「調戲」的畫面,頓讓人覺得生動有趣。
然後,悠然深長的音樂戛然而止,出現了雲海茫茫的畫面,令人回味無窮。
當一首曲子能把電視劇的整體風格都呈現出來時,真不禁讓人感嘆這要經過多少次的創新嘗試,而這種行為源於內心對名著的熱愛,不圖名不為利,只是單純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在女兒國,國王對師傅唐僧一見傾心,百般纏綿。面對溫柔貌美的國王,一向心堅意絕的唐御弟也免不了出現了動搖和恍惚。
此時音樂響起——
唯美的曲調道盡了有緣無分的悲情與無奈,悠揚感人,再配上國王那哀怨苦楚的神情,深深打動了人們的心。此曲也因此成為經典,傳唱數十載。
雖然此情節與原著不太符,但為《西遊》平添了一份色彩,令人難以忘懷……
86版《西遊記》有一句台詞流傳至今: 「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
這句台詞在原著中的原句是:「你是孫行者請來的救兵嗎?」
編劇把「孫行者」被改成了「猴子」。雖是一詞之差,但更符合紅孩兒傲慢無禮目中無人的口吻。如果吳承恩能活到現在,也不得不感嘆編劇的高明了。
悟空在如來掌心那一段,吳承恩是這樣寫的:
在電視劇中,編劇加了一些台詞。悟空說道:「這五根柱子一定是撐天的天柱,這一定是天邊了吧,不好,要是這柱子不結實,如果捅斷了,天下來砸了我的頭可不得了,我要趕緊走。我得要留下一個記號,省著那胖老頭賴賬。」
對比一下,哪個版本的孫悟空更顯得頑皮可愛?哪一段讀起來更讓人覺得津津有味?編劇的文字功力可見一斑。
等到孫悟空回來後與如來對話,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我已去,今來了。你教玉帝讓天宮與我。」
而編劇加了一個「老兒」,此話變成了「你教玉帝老兒把天宮讓給我吧」。
真的不得不贊嘆一個「老兒」加得好,一下就把悟空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六小齡童演的孫悟空為什麼可以深入人心,正是編劇在原版之上,加進了對悟空的內心刻畫,使得這一形象栩栩如生,貼近觀眾的心理。
結束語
也許當時特效技術不如現在完美,略顯瑕疵,但是除技術以外,86版《西遊記》能夠成為經典,正是導演和劇組人員的嚴謹態度,一絲不苟地打磨,所以能呈現出高 科技 也無法超越的藝術特色。
當今 社會 心浮氣躁,影視業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影視劇的靈魂——品質。缺乏「工匠精神」,無論用什麼技術包裝,花再多重金請來「小鮮肉」吸睛,最後的作品也只能是產品,而不能說是藝術。毫無營養的「快餐」,最多隻能曇花一現,但永遠成為不了經典。
楊潔雖然離開了,但她在當今文藝界留下四個字: 「工匠精神」 。
《西遊記》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最經典版本的《西遊記》至今有一些電視台還在播放著,其經典程度,至今沒有任何一部西遊記能夠超越!而這么多年以來《西遊記》的播放量,早就超過了百億,他的第一是當之無愧啊!
⑦ 美國為何成為世界頭號的電影輸出國
好萊塢在美國的全球化戰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電影的全球化不僅創造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創造美國式的"世界趣味"。 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世界各民族利益相互聯系的緊密,20世紀以來,以軍事佔領和政治顛覆為手段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政策逐漸被歷史所遺棄,一種新的世界圖景開始出現:當世界各國紛紛走上現代化道路之後,資本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便成為可能,隨著跨國資本、跨國企業和信息工業、媒介工業的迅速發展,民族國家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個前所未有的一體化世界體系逐漸相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依賴其經濟力量和文化力量進入不發達國家開辟更具活力的市場,獲得更廉價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在創造利潤的同時創造一種消費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後殖民主義狀態。 顯然,建立在"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基礎上的世界體系,由於各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基礎本來的不平等而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不公平的全球格局。正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分析,當今的世界格局主要由三類國家和地區組成:1、"核心國家"(core states):美國同盟國歐盟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擁有某種"不分地區的權力";2、"邊緣地區"(peripheral areas):具有依附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基本屬於"毫無權力的地區";3、"半邊緣地區"(semi-peripheral areas):介乎於核心國家和邊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角逐之間。核心國家的優勢是建立在對半邊緣和邊緣地區的剝削上的,而半邊緣地區則在被核心國家剝削的同時也剝削著邊緣地區,邊緣地區則尋找機會超越半邊緣地區而靠近核心。就在這種"不分地區的權力"與"毫無權力的地區"的不均衡關系網路里,世界體系成為在核心國家的支配下各國各地區為本身地位而斗爭的領域 。而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經濟大國和最主要的核心國家,其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所佔有的優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美國經濟在新經濟支持下強勁增長,其軍事力量在前蘇聯解體以後也舉世無雙,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甚至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國控制。正是這樣一種地位,促成了美國的國家政策和自我定位,美國政界和學術界不少人提出美國追求世界"單極化"是歷史必然。被小布希委任為安全顧問之一的華盛頓大學教授威廉·沃爾福思在2000年大選時發表題為《單極世界的穩定性》文章,明確認為"美國在目前國際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美國占支配地位的單極世界可以避免兩極世界或多極世界為爭奪領導地位而發生的無休止的爭奪"等等。從小布希與戈爾的三場電視辯論和競選綱領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代表人物對追求世界"單極化"的策略雖然不同但立場並無分別,雙方都認為美國"超強的綜合國力"、長期奉行的"國際道義"和"現實的國家利益"三大因素決定了美國在新世紀"領導世界"的地位。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棋子。當文化成為一種產業以後,其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相互重疊,文化產品的全球輸出不僅能夠擴展經濟市場,獲得大量的經濟利潤,同時也可以通過文化媒介承載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通過文化來銷售商品,通過商品來宣傳文化,文化即商品,商品即文化,文化商品在獲得現實利益的同時也在創造廣告意義,那些影像、聲音、文字、圖畫、造型都共同開發著美國政治經濟的廣大市場。正是因為文化產品具有這樣一種特殊意義,美國一直努力達成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特別是被看作最有國際傳播效果的電影的全球化。 早在30年代,美國政府就意識到,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都不僅具有產業意義,而且對於宣傳美國政治、文化和擴大經濟影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輸出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歷史意識、社團意識、宗教意識以及文化意識、甚至語言,淡化甚至重寫這些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從而創造新的民族文化記憶,促使其與美國的信念和價值融合。所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便通過各種政治和經濟手段向全世界推銷電影和推銷電視節目、錄音唱片以及其他大眾文化產品。在羅斯福執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電影則成為推銷美國形象、美國民主,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 。 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 來自: 免費論文網 www.paper800.com 由於媒介經濟和媒介科技是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產物,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經歷了百年以上的發展過程,而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媒介發展的基礎遠遠不能於歐美國家相比。特別是80年代以後,少數跨國化、集團化、集中化的"音影恐龍"誕生,這些媒介集團以在國際政治上具有主導力的國家機器為前導與後盾,更加促成了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東西方之間、南北之間、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平衡的信息流越來越明顯。以台灣為例,美國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佔領了70%以上的影院收入,5大音樂集團占據了60%以上的音樂唱片銷售,跨國集團所屬的各類電視頻道在約450萬有線電視用戶中普及率高達95%,而跨國廣告集團則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承攬了60%以上的廣告業務。 顯然,在美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戰略中,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如今全球100大音影企業集團85%都位於第一世界,特別是美國,其營業總額高達1100億美元; 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由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僅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財富》雜志推出的全球最大500家企業排行榜中,美國娛樂業巨頭就佔了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