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年輕人的第一部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年輕人的第一部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8-07 23:10:23

1. 你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在哪裡看的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名字叫:《媽媽再愛我一次》相信很多的70 80後都有深刻的印象。

當時剛上小學,幾個生產隊在一塊開大會,好像是在商量誰誰誰能進敬老院的問題,年代久遠了記憶有點模糊了,大會開的差不多了,給開會人員發放的電影票,我也搞到一張,就跟著大人們進了電影院,第一次進去,裡面的座位稱不上座位,都是水泥長條,跟原來的老電線桿差不多。

然後就看了人生的第一部電影。還記得裡面有一段少兒不宜的片段,雖然露的不多,但是也讓當時的人們面紅耳赤。這部影片以倒敘方式,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的故事。

這是一部催淚大戲,看得我哭的稀里嘩啦的,片中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也一直傳唱到現在。後來學校組織和其他途徑,又看了好幾遍。還記得小時候電影院裡面的奶油瓜子的味道,現在再也吃不到那種瓜子的味道了。

我看的最早的一部電影應該是《地道戰》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在小學附近的一個單位裡面的電影放映廳裡面。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必然課程。

從小家裡的要求就比較嚴格,很早別的小朋友都有有線電視看了,我還守著地方台。而且一定是做完功課之後才能看。

所以「電影」這個詞對於我來說是很久遠的詞彙。也就是大概四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看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地道戰》

幾乎沒什麼影響,覺得很幽默,也沒看出之後看電影的那種思維模式。

僅僅是覺得 搞笑 。

大概三年前,我回到故鄉,還去了小時候看電影的那個廠子。早已破敗如茅草。像極了工業風的廢墟。

自然是另一番感慨。

後來再大一些,能去電影院的時候,看的電影大概就是《1942》,也可能看過別的。但是真正讓我意識到電影、電影院的價值的就是《溫故1942》。個人呢還是喜歡悲劇性的東西,喜劇固然不錯,但是悲劇可以洗滌靈魂,我現在依然這樣看。

電影自然是悲壯的,但是不合時宜的笑聲永遠存在。

不是不知道苦難、飢餓、也不是不知道感同身受。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就像一出悲喜劇。

不管怎樣深刻的、深邃的,終究抵不過人們的一個談資。

觸動靈魂的不是觸動本身,而是這樣的一種感受。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應該是李晨、顏丹晨主演的《花季·雨季》。

在深圳的一所高中里,一群高中生經歷了他們花季雨季的青春生活,有純潔的友誼,有懵懵懂懂的小情愫,有相互關心愛護的師生情誼,各種各樣性格的年輕人經歷著成長的煩惱,譜寫了一幅動人的青春贊歌。

我來說說我的故事。我記得當時讀小學,由學校統一組織觀看這部電影。由於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家裡沒有安裝有線電視,僅僅可以看幾個電視台,節目內容也索然寡味。所以我很期待的課外活動就是看電影,每學期組織一兩次。當時看電影的那個電影院現在早已拆除,然而卻成為了我最美好的回憶。上午發布這個消息以後,我很開心,中午趕緊回家,問媽媽要錢買了一根火腿腸,我能在看電影的時候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火腿腸。火腿腸是我小時候最喜愛的零食,由於價錢比較貴,媽媽捨不得經常給我買,只有在比較特殊的時候才會買給我吃,比如看電影、春遊等。其實對於電影的具體情節,我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只記得有李晨出演。小學時候的我,還沒有到青春期,應該無法完全理解電影人物的青春焦慮。

《花季·雨季》承載著我對童年的回憶,承載著我簡單的快樂。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特指在電影院或電影屏幕上看的。

應該是小學生時學校組織去電影院看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

記得台灣腔的普通話,哭泣的小男孩,媽媽被虐待的鏡頭,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歌曲。

電影院伯伯因為是爸爸的朋友,可以無限次放我和小夥伴去電影院。

記得電影放映室是在影院大廳里搭建一個木頭製成的吊腳樓。

放映室的燈光從吊腳樓上射出去,我每每會調皮地伸出小手,故意在光影里揮舞,大大的屏幕上便出現了我的手掌。

在一陣痛罵聲中,收回小手,得意地俯視下面觀影的觀眾,一覽眾山小,得意又忘形,小小的特權足以讓我虛榮到飛起!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叫《聊齋志異》,應該是這個名字,但內容絕對是鬼片。

記得小時候(真不記得是幾歲了,好像那時我還沒上幼兒園,我是七歲上的幼兒園,八歲上的一年級)那會村裡面只有極個別人家有電視,我們家只有一台老式收音機。我們看電影的唯一渠道是等待放映隊來村裡小廣場(暫且叫小廣場吧)放映,就是那種老式的放映機。然後拉一塊正方形放映布,就是那種四邊有一圈黑邊,中間白的那種。

天快黑了,照顧小夥伴趕緊回家搬個小板凳去占個好位置,去晚了就只能在又遠又靠邊的位置看了。現在電影院的最邊上座椅對當時來說已經算是中間位置了。但是放映電影不是只吸小孩子,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了,想想都壯觀。我當時最喜歡的不是能看電影,而是人很多能湊熱鬧,關鍵還有擺攤賣瓜子花生零食的小貨郎。現在,已經再也找不到那種手裡拿著小小的撥浪鼓,邊推小車吆喝的小販了。

那時候我還小,一般都會跟我媽一起去看。位置還不錯,電影開始放映,不一會就聽見驚呼聲、尖叫聲,我完全不知道咋回事。直到我看見熒幕上出現黑白無常,嘴上掛了個長長的血紅的舌頭,在黑漆漆夜裡,悠哉的走在一大片墳地里。在那一刻,我害怕了,腦中忽然想起很多家裡老人講的鬼故事。我現在想想都有點發怵,當時我真的害怕了,又不敢喊,只能求助我媽。我就裝作想要睡覺的樣子,拉扯著我媽的胳膊。我媽看見我想睡覺的樣子,把我抱在了懷里。就這樣裝困的我也許真被嚇到了,在我媽懷里真的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已是第二天早上。

自打看了這個電影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每次經過有墳地(一片啊,不是一兩個)的小路,我心中的陰影揮之不去,都是唱著歌,一路小跑的離開。

現在的我還是那樣,感覺特別慫。只是有一大片墳地的路已經很多年沒有走過了,也不想去走,更不願去走。

「再哭再哭?你就不怕鬼抓了去?」

以前在農村

很多長輩們嚇唬小孩都這樣說

也因為這個

我的口味竟然開始變得詭異

特別好奇 鬼 長什麼樣

有一次去外婆家

和表妹睡在同一房間

無聊

當時那個年代還在用DVD看片

有線的電視都沒幾個台的

我到處翻了翻碟片

看到有一張碟

《開心鬼撞鬼》

邪乎

碟片名對我彷彿有一種特別的魔力

我滿懷期待地播放了這個片子

碟片轉完了



很開心呀

這分明就是一部喜劇

我期待中的 鬼 沒有出現

這也是我印象中看的第一部電影

雖然我無法確定,這就是我看過的第一部影片,但從我模糊的記憶里,卻清淅印證,這是一部年限久遠且給我回味多多的人生記憶。

聽說鄰村有電影,我和弟弟大白天便纏著母親,吵鬧著要求帶我們去。

到了晚上,我和弟弟顧不得吃飯,各自拿著一個小板登,催促著母親。和我們同去的還有本村的一位婦人,她和母親是極好的搭擋。

夜,漆黑一團,只有星兒眨巴著它那亮晶晶、神兮兮的小眼晴,詭秘地窺視著人們。

我們來到了現場,正值開演,電影的名字是《鐵道衛士》,我們被電影的劇情所深深吸引…………

當演到特務馬小飛欲引爆車上的「定時炸彈」時,弟弟突然犯困,吵鬧著非要回家,我也有了幾分的睡意,於是便跟著弟弟一塊起鬨,母親好言勸著我們,這樣連哄再騙,總算看完了這部電影……

夜,更黑了,陣陣清風吹過,感覺到絲絲涼意。星兒怕冷地躲進了雲層里,時而調皮地劃出,丟一個媚眼,似乎在挑逗著我們……

記得時間大約是七十年代前後!

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泰國的《初戀這件小事》,彼時家中剛剛買了電腦,可以點播來著。。。哈哈!

直到現在,我還會時不時的把這電影翻出來看,也許是承載了我對愛情的期許吧。

女主小水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成績一般,長相一般,還帶著牙套。

學長阿亮是學校風雲人物,長得帥, 體育 好,受女孩喜歡。

小水為了引起學長的注意,做了很多努力,在學長看不到的角落。。

她和夥伴們對著書上的內容,一條一條做著讓自己變得更好更美麗的事情,努力學習,變美。

最後她成功了,但是畢業之際,學長卻和自己的同學在一起了。看到這里,我是遺憾的。後來學長參加了足球隊,臨走時,他偷偷留給小水一本相冊,原來學長一直都喜歡她,從不美的時候,小水在他眼裡也是可愛努力的。

電影最後,小水,阿亮在闊別幾年後還是再度重逢,當小水用顫抖的聲音文學長:「你結婚了嗎」的時候,我真的忍不住淚奔,喜歡一個人十多年嗎,是怎樣的的堅持啊。兩個主角都沒有令我們失望。

話到此處,女主角近來來得作品都很不錯啊。。。比心

第一部電影是三毛從軍記,很小的時候看的了,那時候電視是個稀罕物,村裡沒幾家有電視,但還好的是有時候會有人下鄉放電影,就是有一個放映布,正方形的白色布,四邊繫上繩子,然後對面放一個放映機,當時看到放映機的時候覺得很神奇,插上電,就開始轉動,熒幕上還有畫面和聲音,不得不感嘆人類的智慧。

記得當時只要村裡有放電影的,小夥伴們恨不得奔走相告,挨家挨戶的通知。我們幾個玩的好的小夥伴會早早的搬著凳子,坐在熒幕前等著電影開始,有時候甚至都不吃晚飯,就在那裡等著,也感覺不到餓。農村的夏天是很多滋多味的,月亮特別亮,周圍特別黑,根本沒有路燈,蚊子特別多,但是電影的魅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不單單是小孩兒,叔叔阿姨甚至是爺爺奶奶都會早早的坐在熒幕前,大家嘮著家常,吃著東西,不論是吃瓜子等零食,還是吃著晚飯等主食,都是那麼的開心。大家耐心的等待著電影的開始,在月光的映照下,村落顯得格外的靜謐,其實有時候想想,那時候條件很苦,但是真的很開心,很快樂,因為生活很簡單,簡單就會很快樂。

記得第一次看的電影是三毛從軍記,不論是裡面和戰友之間的有趣的事,還是最後戲耍鬼子的劇目,感覺都是歷歷在目,一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回顧呢。由於當時的放映條件,放的是黑白影片,再加上後來在村裡放的都是黑白影片,比如地道戰之類的,所以我的啟蒙電影都是黑白影片,也就導致了我現在還是特別喜歡黑白影片。其實說實話,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原來三毛從軍記是彩色片呢,之前一直以為是黑白片。

很感謝三毛從軍記,讓我喜歡上電影,慢慢的熱愛電影,並且從電影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很懷念那時候的簡單快樂的生活。

第一部電影是在小學的時候,學校發了電影券,要求跟家長去電影院觀看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 上小學的時候應該是2005年左右吧,平常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陪我出去玩耍,那次的電影好像也是軟磨硬泡才讓爸爸陪我去的, 當時的印象現在回想起來就只記得畫質不怎麼樣就像平常大家上課發光的幻燈片一樣,電影院的設施也就像七八十年代一樣是木頭的椅子, 具體電影情節記不清楚了,只記得有個小女孩和媽媽相依為命,是個苦情片。但是一直有個疑問就是電影中的慢鏡頭是怎麼拍攝的, 自己還嘗試了好多次怎麼也做不到如此慢的動作,一直到高中才明白是怎麼回事,童年雖然沒有太多的「權利」但是現在想起來當時的「痛苦」,現在都是寶貝!

2. 你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有什麼感受

哇哦,第一次電影,那是20年前的事了。說實話,我也不記得第一部電影是什麼了,但在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的電影是《犬王》

這部電影是在我們學校放映的,那時候剛上小學,學校會組織看電影,以班級為代表,真懷念當年的時光。扯遠了,我們說到電影《犬王》上來。

《犬王》是一部以軍犬為主角的抗日題材影片,敘述的是我軍利用軍犬攻擊敵人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西劉村二林家裡養了一條狼犬叫海龍,它生了兩條幼犬叫大龍和小龍。日本掃盪隊頭目八木澤化裝來偷海龍不成,就安放了炸彈,結果海龍英勇就義。為給海龍報仇,二林帶著幼犬到抗日軍軍犬突擊隊,經過訓練,大龍和小龍成為神勇的軍犬。

因為這部電影,後面還專門讓奶奶養了一條狗,那條狗雖然早已不在,但依然是我心中的童年夥伴。

而長大了之後,才知道當年海龍被炸死的場景是真實拍攝,成為了自己的一個心結。

《後天》 它是我真正意義上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我記得很清楚那是我讀初中的時候,剛好快放暑假了,學校里組織我們去看的。當時的我真的很激動,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第一次看電影,那個心情好復雜的說。好了,說說這電影。這是一部有關災難的影片,是有關人類未來的思考。因為人類的短視,使得我們更專注於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全人類的命運,則無人問津,或者即使有個別人想到了,卻也無法左右全人類盲目的趨勢。這一點,在影片的開頭由科學家傑克與副總統的那段短暫而激烈的爭論展現出來,傑克說:「自然環境是脆弱的。」副總統回答道:「可是不要忘了,我們的經濟也同樣脆弱」。根據傑克的預測,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最終將導致一個匪夷所思卻又合乎推理的結果:下一個冰河紀的來臨。

在《後天》中,導演用極端的手段來引起人們的重視。讓大自然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人類破壞的環境平衡恢復到另一個平衡點。在七到十天的時間內,通過颶風、海嘯、冰雹等等極端而恐懼的辦法,將整個北半球的溫度降到南極的水平。我們可以看到,正在飄揚的美國國旗,一瞬間被凍結,在空中飛翔的直升機,因為輸油管突然凍住而突然墜落,走出屋外,剎那間就會成為冰人……如果這不是電影,我該怎麼辦?我的心,似乎也在那一刻凝結成冰。災難到來時,高貴的人以高貴的方式死去;善良的人以善良的方式死去;勇敢的兒子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保護了他人;堅毅的父親逆流而上,最終父子團聚;當然,還有同僚之間的友誼,年輕人之間的愛情。總之,充滿一切可以讓你感動與共鳴的商業因素。不能說美國大片不好,但是,總是過於程式化,商品 社會 ,深究下去,未免失去趣味。總體說來,是部相當不錯的片子,很對我的胃口。值得推薦一下。

第一次看的電影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小時候記得那時候有一塊布,好多人在大街上看的,李連傑的第一部作品《少林寺》!

看了之後有三點感受,第一點,是學功夫的嚮往,那時候拍的電影完全沒有特效的渲染,一招一式都是實打實的,拳拳到肉的打鬥讓觀眾看到了演員們的誠意還有真實。不象現在的打鬥場景,加上了很多的特效……

第二點,記憶猶新的當屬僧人吃肉喝酒的場景,此時此刻想起還是令人神往,當時生活貧窮一個月難得吃上一次肉!

第三點,加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讓少林寺有了明確的政治立場,扶唐抗隋。如此,與未來明君李世民站在同一陣營的少林弟子就有了極高的 社會 道德地位,給他們公開殺戳隋朝官兵的行為合理化,覺遠的報仇之舉也變得不再是狹隘的私人恩怨。

3. 周星馳剛出道的第一步電影或電視劇是哪個(他演出的第一次)

在1982年的春天周星馳開始了自己的跑龍套經歷 周星馳最早的一個跑龍套應該是在70集連續劇《天龍八部》里,該劇於1982年3月22日起在電視里播出,由梁家仁、湯鎮業,陳玉蓮、黃日華等擔正,有一個畫面可以看到,周星馳演站在蕭峰(梁家仁飾演)身邊的一個契丹小兵。 拍第一部電影是在1988年的《霹靂先鋒》 1988年有一晚沒有戲拍,周星馳去Disco舞廳里玩,正巧碰到李修賢,李修賢當時是電影圈的大導演,就禮貌地去打招呼,李修賢覺得這個人面熟但一時不知道是誰。過了不久李修賢突然記起這個年輕人就是在《生命之旅》與萬梓良演對手戲的演員,就回過來再問周星馳叫什麼名字。 周星馳道出姓名後,李修賢問他有沒有興趣試一下拍電影,因為他當時正要開一部新戲,還缺一個年輕角色。周星馳聽到有人賞識他,叫他拍電影,當然說有興趣。李修賢問他要多少酬金,周星馳回答說,「有你李導演找我拍電影,我不用錢都要去啦。」於是就試鏡,一試就OK。這部戲就是《霹靂先鋒》。

4. 英國電影的早期電影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過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斷的旋律》保存下來。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鏡》(1900)中採用特大特寫鏡頭,銀幕上出現了放大的走動的表、籠中的金絲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現警察提著燈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漢、行竊的小偷,他用攝影機代替人的眼睛,把它變成了活的東西,這種新的手法,可以說是現代蒙太奇的開端。威廉森則在新聞片中自由地交替變換事件地點並採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歸來》和《戰前和戰後的後備兵》兩部影片,描繪了真實生活片斷,在銀幕上首次提出社會問題。
當時的電影藝術家和技術革新家還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寫的《活動攝影術──或電影攝影入門》,是世界上最早電影論著之一。他曾改進沖洗影片器具、印片機和膠片打孔機。1898年他拍攝了《鐵路切斷中的快車》;接著拍攝的《艾麗斯漫遊奇境記》(1903),長800英尺,分16場景,場景間交融銜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攝影機述說故事,結構復雜,採取了分鏡頭劇本的串聯、剪輯、搖拍、低角度攝影等技巧;1907年,他還設計過錄音系統。同一時期攝制故事片的還有F.S.莫特肖。他的 《搶劫郵車》、《白晝行劫》(兩部影片均攝於1903年)奠定了驚險片在英國的地位。
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像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1914年,英國電影工作者製作了第一部動畫片。G.皮爾遜導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據小說《福爾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攝的第一部偵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爾塔斯──死裡逃生的人》(1916),則仿照法國影片《芳托馬斯》樣式,是第一套動作驚險連續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攝了《阿爾夫的紐扣》(1920)和其它幾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時。皮爾遜製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愛情生活和笑聲》(1923)以及《起床號聲》(1924)。英國無聲影片時代最受歡迎的明星B.鮑爾芾就是他培育出來的。另一部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為傑出而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對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製片人M.巴爾康、導演V.薩維爾、劇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區柯克,A.以及當時為大家喜愛的好萊塢女明星B.康普遜合作的結果。希區柯克在20年代後期在蓋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執導《快樂的花園》(1925)和《房客》(1926)兩片而成名。這家公司的成功產品還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魯內爾的《英國老家》(1927)和《永恆的仙女》(1928)。與此同時,也崛起了另外幾位新人:導演兼製片人H.威爾科克斯繼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後導演了影片《十夜談》(1924)、《唯一道路》(1925)、《涅爾`格溫》(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導演了《她》(1925);M.埃爾維導演了《阿爾芒蒂埃爾來的小姐》(1926)與《海軍將帥的副官》(1926)。
隨著電影製片事業的發展,英國的電影放映場所逐步脫離游藝場而建起可容幾百觀眾的影戲院,當時還僱用鋼琴師和小樂隊在放映電影時進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開辦起來,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兩國影片佔領英國市場,本國影片只佔全國上映總數的15%,因此,英國既不能從國內電影市場收回大量資金,又沒有充足財力投入製作優質影片、同外國影片爭奪國內外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生產更受影響。從1916年起,英國加征娛樂稅,對影院營業更為不利,電影事業進一步遭到危機。大戰結束後,美國影片源源而來,使英國影片只佔在本國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數,因此一些著名製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於1924年關閉製片廠。為保護民族電影,政府當局於1927年正式通過了電影法案,規定限額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須達到總數的20%,使英國影片在全國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時,新的製片廠如戈蒙特公司、英國國際影片公司和英獅公司先後成立。到20年代末,英國又攝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區柯克的《決斗場》(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為定額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補空檔,刺激英國電影出現了一番興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為了供應市場緊缺的需要,出廠的產品仍然是大批質量差、省工省時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聲影片問世。英國面臨的問題同其它各國大致相同,如錄音方法簡陋,設備笨重,影片內容從頭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對白,就是接二連三的歌曲。希區柯克導演的《訛詐》,拍了一半而改為有聲影片,他在運用聲音效果方面,匠心獨運,這部被公認的英國第一部有聲片,對其他導演很有啟發。此後拍攝出了一批較成功的有聲片,包括:希區柯克的《謀殺》(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達特穆爾》(1930)、《正告英格蘭》(1931)和《跳舞吧,美麗的女郎》(1931),薩維爾的《W──計劃》(1931)和《辦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羅馬快車》(1932),威爾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柯達,A.大有關系,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該片在國外享受的盛譽,遠遠超過英國其它影片。更為重要的是柯達孜孜不倦、勤奮進取的精神,促使所有電影業的工作人員努力提高專業水平。他為英國影片開拓了向國外輸出的廣闊前景,又給電影事業灌輸了樂觀與奮發的風氣。他的公司還在世界各國收羅人才,禮聘他們來英國工作,推進了英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如德國導演P.津納執導的《凱瑟琳女皇》(1934)、美國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國導演克萊爾,R.拍攝的《鬼魂西行》(1935)、美國導演兼美工設計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來世界》(1936),都是引人矚目的影片。這家公司製作的影片如Z.柯達導演的《河上刺兒頭》(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達本人拍的《倫勃朗傳》(即《畫聖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這時期英國的其它製片人和導演紛紛緊步柯達後塵,由M.巴爾康監制、希區柯克導演的影片《萬事通》(1934)、《三十九級台階》(即《國防大秘密》,1935)和《破壞》(即《薄命花》,1937)都極為成功。此外,薩維爾的《好夥伴》(1933)、《長青樹》(1934)和《鐵公爵》(1935),威爾科克斯的《涅爾·格溫》(1934)、《老德魯里的假腿》(1935)和《維多利亞女皇》(1937),L.門德茲的《猶太人蘇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鐸·羅斯》(1936),B.維爾特爾的《羅得島》(1936),均獲較高評價。到1937年,英國故事影片產量達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長,大多數製片人不講求質量,拍攝的影片沒有票房價值,加之多數資金來自借貸,年終結算,很少獲利。到1938年,生產驟然下降,英國議會為挽救這個局面,在這年又通過新電影法案,規定提高英國影片在國內上映的分配定額,從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濫拍成本低、質量差的影片;允許外國資金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根據這個條款,美國米高梅公司和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都投放了它們的資金,在英國開辦了幾家聯合製片廠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資的《一個美國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衛城記》,1938)和《再見,奇普斯先生》(即《萬世師表》,1939)等。這些影片全都由好萊塢導演執導、好萊塢明星主演,英國方面只提供場地、攝影器械、技術人員和個別演員。英國電影導演這期間也拍出了幾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賣花女》(1938)、希區柯克的《失蹤的女人》(即《瓊花劫》,1938)、里德,C.的《銀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達的《四羽毛》(1939)等。
這幾年,英國電影事業也實行了明星制度,相繼登上明星寶座的是:霍華德,L.、勞頓,C.、G.菲爾茲、唐納,R.、M.奧勃朗、M.洛克伍德、費雯麗、哈里森,R.、奧立弗,L.等。
1929年格里爾遜在英帝國交易局電影部資助下,導演了一部紀錄片《飄網漁船》,反映北海捕撈鯡魚漁民的生活,富有詩情畫意,使他成為英國紀錄片運動的創始人。他主張電影藝術的目的在於社會教育,並認為蘇聯電影是表現電影社會功能的實際事例。他從工商企業得到經濟上的資助,並吸收有志於現實主義影片的藝術工作者參與這個運動。格里爾遜紀錄電影學派的人員中有P.羅塔、B.賴特、E.恩斯特、A.埃爾頓、H.沃特、D.泰勒、S.萊格、A.卡瓦爾康蒂等,他們的作品反映英國社會出現的尖銳問題,如失業、勞動條件差、居住環境惡劣等,在藝術處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第二次大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並,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像片工作者施展才乾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卡瓦爾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寧斯和H.瓦特的《倫敦必勝》(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標》(1941)、J.福爾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寧斯的《火已點燃》(1942),R.博爾廷的《沙漠大捷》、P.傑克遜的《西方進軍》(1944),還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國人G.卡寧合導的《真正的光榮》(1945)。這些紀錄片在戰時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還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紀實或宣傳的性質,如P.赫斯特和布魯內爾 3人合導的《雄獅添翼》(1939)、鮑威爾,M.的《第49°緯線》(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導的《我們所在的隊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親》(1942)等。其它有關大戰題材的故事片還有里德的《鐵血忠魂》(1944)、鮑威爾的《壯士春夢》(1943)等。與此同時,也拍有不少其它題材的影片。較突出的有柯達的《巴格達竊賊》(1940)、迪克森的《煤氣燈》(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爾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奧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紳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齋志異》,1945),還有豪華歷史劇《愷撒和克列奧帕特拉》(又譯為《璇宮艷後》,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見恨晚》(1945)等。
J.A.蘭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崛起的英國電影事業家。早在30年代,他開始從事宗教電影的攝制工作。1935年,創辦英國全國電影公司,攝制了第一部商業性電影,同年他與C.M.伍爾夫合辦電影發行總公司。1941年蘭克已掌握有英國 3大電影放映網中的兩大放映網。大戰結束時,他的總公司擴展成了勢力雄厚的聯合企業,擁有英國的製片、發行和放映事業的大部分實權。他雄心勃勃,計劃建立巨資故事片廠,包括兒童片、動畫片部門,攝制新聞紀錄連集片,開辦電影學校,專門培養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資大片打進美國市場,把英國電影事業從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來,1947年,他去美國談判推銷他的影片。不料英國政府卻在這時頒布法令,要徵收國外進口影片75%的稅收,美國各家製片公司堅決抵制,好萊塢影片全部停止輸往英國,使各地影院減少了大量片源。蘭克想在美國打開市場的計劃也成為泡影,英國電影界陷入了極為困難的境地。英國政府於是敦促蘭克和其它製片人增產影片以填補空缺。但是英國電影業經濟拮據,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為數不多。1948年,英國政府祇得撤銷外國影片的進口稅,美國影片又立刻大量涌進,英國影片在本土銀幕上仍無容身之地。英國政府再度規定:美國影片從英國所得利潤必須將其中的一定數額向英國電影事業投資,這種辦法又讓美國電影勢力進一步深入英國電影事業。此時期,蘭克影片公司和別的製片廠比較優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據狄更斯小說拍攝的《錦綉前程》(即《孤星血淚》,1948)和《霧都孤兒》(1948),鮑威爾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階梯》(即《太虛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譯為《思凡》,1947)和《紅菱艷》(1948),奧立弗自導、自演的《王子復仇記》(1948),里德導演的《虎膽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個人》(1949),還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後》(1949)等。
為了維持和保護本國電影事業,英國政府祇得仍舊採用上映定額分配辦法,規定從1950年起,分配英國影片上映的定額要增加到30%,可惜當時娛樂捐稅仍保持戰時標准,電影事業所得實惠甚微。英國政府乃於1949年成立國家電影籌資公司,通過該公司將錢借給電影事業;接著1950年又創立英國電影生產基金會,專門支配從電影票上徵收的捐稅,作為補助電影生產。不過,這時候電視越來越受群眾歡迎,電影院的上座率開始以驚人的速度下降。
從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最成功的作品當推哈默的《善人與貴族》(1949),麥肯德里克的《清潔的小島》(1949)、《白衣男子》(1952)和《專門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萊頓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亂》(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護照》(1949)、《日內瓦的婦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聲》(1950)等。
英國政府限定了美國影片所得利潤的高額百分比要投資在英國事業以後,美國公司開始恢復營業,與英國合作拍片。這一階段英美合拍的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兒》(1950)、R.沃爾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後號》(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傑出的作品則是利恩的《桂河大橋》(1957)。這是一部當時上座率最高的戰爭片。
美國的部分電影工作者由於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紛紛離開好萊塢。導演J.洛西到倫敦定居後,接踵而來的又有卓別林,C.、R.萊斯特、庫布里克、呂美特等。這些人為英國電影藝術作出了貢獻。
英國電影事業多年以來得不到振興,1959年,一夥年輕人以林賽·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爾·賴茲為首發表宣言並攝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導自由電影運動,這次運動和反對文學與戲劇中傳統價值觀有聯系,也與「憤怒的年輕人」運動的政治和精神抗議相結合。它的基本內容是要求用積極態度來表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反對資產階級的唯美主義。他們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和道德價值觀,如J.克萊頓的《屋頂閣樓間》(即《金屋淚》,1958),理查德森的《憤怒的回顧》(1959)、《蜜味》(1961)和《長跑家的孤寂》(1963),賴茲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這種運動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還有施萊辛格,J.的《戀愛有術》(1962)和《騙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電影的調子有所變化,把反抗僅作為個人對待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方法而不再具有社會性含義。這種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湯姆·瓊斯》(1963)中表現得最為鮮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電影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運兒》(1973)。在這兩部影片里導演在表現當代社會沖突時把敏銳的觀察和獨創的概括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國利用美國的資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較重要的有J.李·湯普遜的《納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T.揚的《烏有博士》(1962)、P.格倫維爾的《繩環》(1964)。其它英國名片有G.格林的《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兒子和情人》(1960)、克萊頓的《無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個雨天下午的集會》(1964)和《L形的房間》(1962)、施萊辛格的《親愛的》(1965)和《遠離狂亂的人群》(1967)、L.吉爾伯特的《阿爾菲》(1966)等。
英國國會在70年代又通過一個新電影法案,把本國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額提高到30%。增加了電影籌資公司的預算,因為美國投向英國電影事業的資金數額逐漸減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隨著電視越來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斷降低,盡管提高票價,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歷史最低點,同年,英國訂立一條稅法,規定外僑影片製作者在全世界范圍收入的75%要交納所得稅,從而阻塞了國外投資。這一年,英國故事片生產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國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國導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兒》(1970)、C.邁爾斯的《處女與吉普賽人》(1970)、R.波蘭斯基的《麥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頓波羅,R.的《青年時代的丘吉爾》(1972)、 M.弗蘭克的《階級烙印》(1973)、庫布里克的《巴萊·林登》(1975)、拉塞爾的《湯米》(1975)、庫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後期,英國製片業在美國資本牽制下,松木和愛爾斯垂兩大製片廠雖也自己投資拍片,主要還是出租場地去同美國合作。美國著名連集賣座片《超人》、《星球大戰》等是在這兩個製片廠的攝影棚里拍的,還有一部分英國電影創作人員去外國拍片。
進入80年代,英國電影事業有所好轉,1981年的《火的戰車》和1982年的《甘地》兩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教育麗塔》(1983)、《當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獲得好評,1986年,艾非里的《一間可以看見風景的房間》和喬菲的《使命》更獲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這期間英國影片市場仍然被美國電影所壟斷,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國影片僅佔10%左右,許多影片在國內的收入僅能收回投資的10~40%。
英國的大電影製片廠有「松木」、「愛爾斯垂」、「金波頓」和「圖克南」。主要電影教育機構有倫敦電影學校、民族電影學校,皇家藝術學院、倫敦電視電影學院。主要電影研究機構為英國電影學院(BFI)(建於1933年)。倫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著名電影節,每4年舉辦一次,為非競賽性的。主要電影出版物有《畫面與音響》(1932年創刊)和《銀幕》(1959年創刊)。

5. 年輕人該看的優秀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的

年輕人該看的優秀電影,我推薦《肖申克的救贖》,《等幸福來敲門》,《華爾街》。

年輕人面對社會或者職場都會感到迷惘,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讀書或者看電影能夠讓我們走出迷惘,看到不同的世界,當我們認知格局變大,自己也會從迷惘中走出來。

三、《華爾街》這是一部講述關於錢的故事

年輕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作為年輕人,錢是永遠都都離不開的話題,錢對每個人的意義不用多少。《華爾街》講述的是關於金錢,關於資本,關於經濟變化以及財富產生和轉移的故事。作為年輕人如果能夠認真思考關於錢的本質,這對你的整個人生發展都有好處。

6. 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歌女紅牡丹》
1931年3月,由明星公司拍攝的中國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於上海公映,立時轟動海內外。到了下半年,兩部技術上更為成熟的採用片上發音方法的有聲片,華光影片公司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的《歌場春色》也呱呱墜地。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中國電影人就完成了有聲片的試攝工作,盡管之後有聲電影與無聲電影競爭的硝煙還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這畢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這部拍攝於1930年的影片,描寫的是一京劇名伶紅牡丹,嫁了一個吃喝嫖賭、肆意揮霍的惡丈夫。但她忍氣吞聲,逆來順受,終因染病而倒嗓,名聲一落千丈,收入驟減。丈夫遂變本加厲施以虐待,甚至將親生女兒賣人娼門,以還賭債。紅牡丹丈夫賣女後,受良心譴責,最後誤失殺人被捕人獄。當女兒由一直追求著紅牡丹的富商贖還後,軟弱的紅牡丹又一次原諒了丈夫。
在影片攝制過程中,作為全片靈魂的胡蝶盡心盡力,一絲不苟,失敗了,重來, 再失敗,再重來。經過6個月的緊張工作, 影片終於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映,全國轟動,南洋片商紛來,高價購買該片在當地的放映權。

7. 怎麼評價趙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致青春》

趙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致青春》,其實還是非常好看的。這部電影可以說把大學生活呈現的出來了,給人一種青春的淡淡的憂傷的感覺,是非常不錯的一部校園青春劇。《致青春》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不錯的校園青春影視,但是呈現出來的基調太過於悲傷了。

一、《致青春》講述的就是大學生之間的那種轟轟烈烈的愛情。

《致青春》這部電影大家看過的人都知道,講述的是情侶間在大學的時候轟轟烈烈的愛情。我們都知道大學的愛情是非常的熱烈的,在學業並不繁忙的時候,在大學談戀愛是再適合不過的啦,但是大學的愛情其實也是非常復雜的,看了這部電影後你會感觸萬分的。

綜上,我們發現趙薇導演的第一部電影《致青春》,其實還是蠻好看的,只不過整個基調太悲傷了。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8. 劉德華出道後第一部影片叫什麼

劉德華出道後第一部影片叫《彩雲曲》。

香港電影《彩雲曲》由新藝城影業公司於1982年出品。該片由吳小雲執導,徐傑、庄靜而、黃造時、吳少剛.劉德華.曾志偉等主演。該片是剛剛走進演藝圈的劉德華出演的第一部電影。

主要劇情是:安琪和方天慧原為學生時代的好友,天慧的男友家明愛上了安琪,安琪出於道義不曾接受,但後來與家明發生了關系,事後極為內疚和自責。天慧感覺到了男友對她並不真愛,全身投入訓練,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等她出席完畢業晚會,發現安琪死在游泳池中……

該片於1982年獲第1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電影配樂獎。

(8)年輕人的第一部電影擴展閱讀:

劉德華主要電影作品

1、1986年,主演科幻冒險片《魔翡翠》,在片中飾演冒險專家獵鷹一號,首度出演科幻題材的電影。

2、1988年,主演王家衛執導的黑幫片《旺角卡門》,在片中飾演江湖混混華仔,並憑借該片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3、1996年,主演黑幫題材的電影《新上海灘》,在片中飾演對馮程程痴情一片的丁力。

4、2002年,劉德華開始拓寬戲路,在與梁朝偉共同主演的警匪片《無間道》中飾混飾演個性復雜的反派人物劉建明;劉德華憑借該片獲得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以及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

5、7月16日,劉德華與金城武、章子怡共同主演的武俠片《十面埋伏》在中國內地上映,他在片中飾演飛刀門在官府的卧底劉捕頭。

6、2017年4月28日,主演的警匪動作片《拆彈專家》在中國內地上映,他在片中飾演一名卧底拆彈專家,並擔任影片的製作人。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劉德華

網路-彩雲曲

9. 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1895年以前

11世紀
科學家們意識到了將一束光透過小孔可以使一個外部的形象在內部顯現出來。

16世紀
雷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概略地描繪出"黑箱"的概念。"黑箱"出現於歐洲文藝復興前的義大利。它是一個類似鏡頭式的暗箱,裡面射出的光線可以在其對面的牆上形成顛倒的影像。

16世紀中葉一17世紀
1、錢巴蒂斯塔·德拉·波爾塔(義大利)通過"黑箱"放映了一組不長的風光圖畫。
2、阿塔內休斯·基歇爾(德國)發明了他的"魔燈"。這是一種通過蠟燭和透鏡放映畫面的方法。

1824年
彼得·馬克·羅熱(英國)向倫敦的皇家協會提交了名為"關於活動物體的視覺留影原理"的報告。

1826年
約翰·艾爾頓·帕里斯博士發明了"幻影轉盤",即在一圓盤上一面畫有鳥籠,一面畫一隻鳥,旋轉時產生"鳥在籠中"的感覺。

19世紀30年代
1、 約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達蓋爾(均為法國)發展了照相製版工藝,使被拍下來的影像可以保留在金屬板上。
2、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英國)在紙板上制出了正片。

1832年
1、約瑟夫·普拉圖(比利時)製造出了"詭盤"。這是一隻畫有一系列動作分解圖形的圓盤,圓盤的邊緣有許多齒孔。操作者面對鏡子,把眼睛對准任何一個齒孔,轉動圓盤,可在鏡中看到活動的影像。
2、西蒙·里特·馮·施坦普夫(德國)發明了"圓筒動畫鏡",這是一種與"詭盤"相類似的玩具。

1834年
威廉姆·喬治·霍納(英國)發明了"活動連環畫轉筒"。它在一隻圓筒狀的內環中貼上畫有一系列分解動作的紙片,通過圓筒的旋轉使人看到連續活動的影像。

1839年
達蓋爾(法國)在巴黎展示了銀板照像。

1849年
朗根海姆兄弟在費城試驗成功了玻璃板照像。

1877年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美國)發明了留聲機錄音機。 埃德沃德·穆布里奇(英國)成功地用一組鏡頭拍下了一匹奔馬的分解動作。

1882年
艾蒂安·朱爾斯·馬利(法國)發明了"攝影槍"。

1884年
喬治·伊斯曼(美國)把柯達膠卷投放市場。

1888年
伊斯曼為其在一種賽潞瑤片基上使用的膠片乳劑申請了專利。

1889年
愛迪生實驗室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

1891年
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它放映出的影像只能通過一個小孔來窺視。

1893年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製片廠,愛迪生的"黑瑪麗"製片廠在新奧爾良的新澤西建成。

電影的開始(1895--1913)

1895年
1、奧古斯特和路易斯·盧米埃爾(法國)發明了手提式電影放映機。
2、盧米埃爾兄弟拍攝了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工人離開盧米埃爾工廠大門》。
3、伍德維爾·萊瑟姆(美國)發明了電影放映機上的膠片控制裝置,解決了影片膠片在運行時發生畫面跳動的現象。
4、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公開放映了電影。

1896年
1 羅伯特·威廉姆,保羅(英國)在英國為電影放映機(Biosoope)取得專利。
2 「敘事電影之父」喬治·梅里愛(法國)開始攝制「幻術」(特技)電影。在其後來的電影生涯中,他不斷對這一想像的王國進行探索。
3、 4月23日,愛迪生(美國)的放映機(Vitascope)在紐約城中的科斯特和比亞爾音樂廳進行了第一次放映活動。

1900--1905年
布萊頓學校在英國建立。它由一群攝影師組成,他們的試驗顯示了鏡頭之間的相互影響可以傳達出不確定的信息。

1900--1910年
出現了數以百計的根據著名舞台劇改編的短故事片。

1902年
1、梅里愛的《登月旅行記》(法國)問世。該片使他獲得了國際性名聲。
2、埃德溫· S·鮑特的《郵遞員的羅曼史》(美國)表明對於電影敘述方式的基本因素逐漸增長的意識。
3、查爾斯·百代(法國)建立起自己的製片廠--百代電影公司。

1903年
1、鮑特的《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美國)顯示了通過電影的剪輯創造出戲劇性和象徵意義的可能性。
2、鮑特的《火車大劫案》(美國)展示出平行剪輯的效果和西部的魅力。

1905年
1、鎳幣影院在匹茲堡開張。這是美國第一家裝備齊全的電影院。
2、第一本行業刊物《觀看與影片目錄》在美國出版。此時,標準的影片長度為一本。
3、塞西爾·赫普沃斯的《被流浪漢所拯救》(英國)使用了一種連續的銀幕運動的方式作為保持故事連續的方法。
4、中國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該片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記錄了京劇《定軍山》的幾個演出片斷。

1906年
在美國,已經發展到近1000家鎳幣影院。

1907年
1、"藝術電影公司"在法國建立。該公司旨在生產具有文化價值的影片。
2、芝加哥建立了第一個城市電影審查委員會。

1908年
1、埃米爾·科爾在法國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動畫片,與此同時,小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在美國開創了動畫事業。
2、百代電影公司(法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帝國,它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影片是美國本土生產影片的兩倍。

1909年
1、35毫米膠片成為國際影片的標准。
2、美國電影工業建立了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以對抗州和市政當局干涉電影的企圖。
3、「電影技巧之父」 D. W.格里菲斯拍出了《囤積小麥》(美國)。該片代表了早期拍攝"辯證電影"的努力。
4、溫莎·麥凱拍了《恐龍格蒂耶》,這是美國第一部重要的動畫片。
5、全美已有了 l萬家鎳幣影院。
6、以第一位女演員弗洛倫斯·勞倫斯(《傳記女郎》)在銀幕上使用真實姓名為標志,明星制開始在美國出現。

1911年
1、森圖爾影片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第一家製片廠。
2、賓西法尼亞建立了第一個州立評判委員會,以檢查電影的道德質量。
3、第一個影迷雜志《電影故事雜志》在美國創刊。
4、格里菲斯的影片《戰爭》(美國)問世。這部紀錄片式的故事影片顯示了導演對電影這一媒介日漸成熟的把握。

1912年
1、卡爾·拉莫爾建立了環球影片公司(美國)。
2、阿道夫·朱克爾建立了名演員製片公司(美國)。
3、思里科·瓜佐尼拍攝了《你往何處去?》(義大利)。這部精心攝制的大場面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井奠定了義大利 電影在史詩性影片上的重要地位。
4、路易斯·梅爾坎頓拍攝了《伊麗莎白女王》(法國)。薩拉·貝納爾出演了這部根據舞台劇拍攝的長50分鍾的影片。

1913年
1、斯特蘭·拉伊拍攝了《布拉哥的學生》(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成為神秘恐怖電影的雛形。
2、中國生產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導演張石川、鄭正秋。電影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包辦婚姻中所經歷的 一系列繁文褥節。

成長時期之一(1914--1920)

1914
1、故事片開始成為電影工業的標准產品。
2、第一座大型影院「濱河劇院」在美國紐約開業。
3、W·W·霍金森建立了派拉蒙影片公司(美國)。
4、查爾斯·卓別林在啟斯東的影片中出現。他在一年中拍攝了35部喜劇片,並創造了"小流浪漢"的形象。
5、著名系列片《保琳歷險記》(法國)問世。蹈爾·懷特在片中擔任女主角。
6、喬瓦尼,帕斯德隆納拍攝了《卡比利亞》(義大利)。這部巨片中華美的服裝引起了全世界的喝彩。
7、弗蘭克·鮑威爾的《那兒有一個傻瓜》(美國)問世。西達·巴拉第一次扮演了「盪婦」的角色,從此,「妖婦」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語言中。
8、麥克·塞納特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長度的喜劇片《蒂利耶被揭穿了的羅曼史》(美國)。

1915年
1、美國最高法院在互助影片公司與俄亥俄州的法律訴訟中判定:電影媒介不享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中關於保護言論自由的條款。
2、美國「全國電影審查委員會」改名為「全國電影審議委員會」。
3、威廉姆·福克斯建立了福克斯影片公司(美國)。
4、托馬斯·英斯在美國開創了「製片廠制度」。
5、西席· B·第密爾拍攝了《欺騙》(美國)。這是一部精緻的關於犯罪、性和犧牲的影片,並用高調攝影表現了心理 的潛流。
6、格里菲斯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美國),這部紀念碑式的、同時引起激烈爭論的影片長達近3個小時,它使用了 許多以前影片所沒有使用過的方法。

1916年
1、塞繆爾·戈德菲斯和艾德茄·塞爾溫共同建立了戈德溫影片公司(美國)。
2、格里菲斯拍攝了《黨同伐異》(美國)。這部片長超過3小時的影片把四條故事的線索交織在一起,通過復雜的敘事呼 吁著世界的和平與友愛。
3、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死之吻》(瑞典)。他在戲劇性的素材中使用了現代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閃回來敘 述事情的經過。

1917年
1、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國建立了烏發(UFA)製片廠。
2、卓別林的《安逸街》和《移民》(均為美國)問世。在這兩部影片中,小流浪漢已從最初的漫畫式的形象發展為一個 有著悲喜劇效果的富於人性和社會批判色彩的角色。

1918年
1、格里菲斯拍攝了《世界之心》(英國)。影片在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位主人公的表現中,對德國待一種否定 態度,獲得了成功的宣傳效果,歐內斯特·劉別謙拍攝了《卡門》(德國)。這部由"歐洲豪華電影的大師"攝制的影 片以異國絢麗奢華的服裝和對性關系的暗示引起了國際影壇的關注。
2、美國的第一部動畫故事片,由麥凱執導的《路西塔尼亞的沉沒》問世。
3、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活動影戲部"(後更名為"影片部"),中國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民族電影事業。

1919年
1、蘇聯電影工業國有化。
2、由瑪莉·壁克馥、查爾斯·卓別林、道格拉斯·范朋克和D. W.格里菲斯聯合創辦的聯美公司成立。
3、成套供片法逐漸推廣。
4、阿貝爾·岡斯於-「歐洲的格里菲斯」拍攝了長達3小時的大型巨片《戰爭與和平》。他在影片中把特技、隱喻性的並 形象和紀錄片片斷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反戰的主題。
5、格里菲斯的《被摧殘的花》(美國)成功地利用製片廠的環境創造出一種動人的氣氛。
6、莫里茲·斯蒂勒拍攝了《阿爾納先生的寶藏》(瑞典)。這部史詩般的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6世紀瑞典的歷史風貌。
7、埃里希·馮·施特羅海姆拍攝了《愚昧的丈夫》(美國)。影片精妙而又坦率地表現了富人之間的三角愛情關系,它 也標志著他導演生涯的開始。
8、羅伯特·維納的《卡里加里博士》問世(德國)。這部恐怖的幻想片以一個瘋醫生的故事探索了表現主義的技巧。

1920年
1、喬·布羅姆特和亨利與傑克·科恩共同建立了 CBC影片銷售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的前身)(美國)。
2、列夫·庫里肖夫(蘇聯)在莫斯科建立了他的工作室,並開始探索剪輯技巧。
3、卡爾·鮑澤斯和保爾·威格納拍攝了《泥人哥連》(德國)。影片描寫一個被注入了生命的泥人反對他的創造者的故 事,是有重要影響的表現主義影片。
4、西席·第密爾拍攝《為什麼改變了你的妻子?》(美國),一部精緻的關於兩性沖突的影片。

成長時期之二(1921--1925)

1921年
1、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美國)問世。這是他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該片成為他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
2、雷克斯·英格拉姆拍攝了《啟示錄四騎士》(美國)。在這部反對戰爭的寓言中,魯道夫·瓦倫蒂諾塑造了一個新型的浪漫偶像,這在當時為他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3、斯特羅海姆拍攝了《愚蠢的竊賊》(美國)。影片以一種現實主義風格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一名美國婦女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腐敗和墮落的故事。
4、中國第一批長故事片《閻瑞生》、《紅粉骷髏》和《海誓》問世。

1922年
1、美國有三分之二的州已經或正在制定有關法規,以對電影進行管理。
2、美國電影工業組成了「美國電影製片和發行人組織」,並聘請威爾· H·海斯為主席,以改善好萊塢的形象。
3、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美國)問世。這部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非故事片捕捉了一個愛斯基摩人家庭的生活。
4、弗立茨·朗拍攝了《賭博者馬布斯博士》(德國)。影片描繪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的圖景。
5、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諾斯費拉杜》(德國)。影片在實景中拍攝。這部改編自布萊姆·斯托克的《德拉庫拉》的故事的影片雖然並不忠實於原著,但卻第一次把吸血鬼的形象帶給了電影觀眾。
6、中國第一家較有規模的影業公司「明星影業公司」在上海成立。它標志著中國民族電影開始進入發展階段。
7、吉加·維爾托夫拍攝了紀錄片《電影真理報》(蘇聯)。影片通過剪輯把新拍攝的畫面和影片資料結合在一起,分為23個標題,描繪出蘇聯人民生活的真實景象。

1923年
1、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正式注冊。
2、卓別林完成了《巴黎一婦人》(美國)。影片通過一年輕婦女在被人供養的奢侈生活和真正的愛情之間的選擇,顯示出對於愛情題材出色的處理技巧。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瘋狂的雷伊》(法國)。這部短片充分利用了電影這一媒介特技的可能性。
4、詹姆斯·克魯茲的《大篷車》(美國)問世。這部描繪美國西部邊境開拓者生活的史詩性影片引起了眾多的模仿者。 5、西席·第密爾拍攝了《十戒》(美國)。這部賣弄視覺技巧和特技的歷史巨片為導演贏得了好萊塢「第一流人物」的名聲。
6、弗立茨·朗拍攝了《尼伯龍根》(德國)。這部分成兩集的風格鋪張的影片強調了這個德國傳奇中的宿命的色彩。

1924年
1、米特一高德溫一梅耶三家電影公司聯合組成了米高梅電影公司(美國)。
2、CBC影片銷售公司變成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美國)。
3、雷內·克萊爾拍攝了《幕間休息》(法國)。影片運用特技和荒誕的動作對現實進行了嘲諷。
4、約翰·福特拍攝了《鐵騎》(美國)。影片以激動人心的動作場面積令人懷戀的環境描繪在西部史詩片中獨樹一幟。 5、費爾南德·萊熱的《機械的芭蕾》(法國)問世。這部先鋒派短片把機械運動的物體與現實生活的片斷並列在一起。 6、保羅·萊尼拍攝了《蠟像館》(德國)。這部表現主義的幻想片把歷史上三個罪惡人物的故事和一位詩人的夢魘聯在一起。
7、弗利德里希·茂瑙拍攝了《最卑賤的人》(德國)。這是一部富於創造性並產生重要影響的影片。它利用想像性畫面的技巧展示了人物的主觀心態。
8、斯特爾海姆拍攝了《貪婪》(美國)。影片通過對物慾橫流世界直率的描繪為美國銀幕帶來一種新的現實主義之風。

1925年
1、卓別林的《淘金者》(美國)問世。當片中的小流浪漢最終找到了愛情、幸福和財富而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時,導演所創造的那個悲喜劇的世界獲得了實現。
2、E· A·杜邦拍攝了《雜耍場》(德國)。影片講述了一個嫉妒和謀殺的故事。它以出色的鏡頭運動使主人公痛苦的內心世界得到戲劇化的表現。
3、謝爾蓋·愛森斯坦拍攝了《戰艦波將金號》(蘇聯)。導演所創造的「沖突蒙太奇」理論在這部表現1905年俄國革命的影片中得到了運用。該片對全世界的電影製作者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4、羅伯特·朱利安拍攝了《歌劇院里的幻影》(美國)。朗·錢尼通過這部近10年來最成功的恐怖片爬上了明星寶座。 5、喬治。威廉·帕布斯特拍攝了《沒有歡樂的街》(德國)。這部最沒有浪漫色彩的"街道片"展現了戰後經濟混亂的環境里物質的匱乏和社會的絕望。
6、金·維多拍攝了《大閱兵》(美國)。這部在國際上獲得成功的影片,描繪了一名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輕人的成熟。

有聲時代之一 (1926-1929)

1926年
1、約翰·格里爾遜在對弗拉哈迪的《莫阿納--一部黃金時代的羅曼史》(美國)的評論中創造了「紀錄片」一詞。
2、艾倫·克羅斯蘭拍攝了《唐磺》(美國)。影片率先使用了維它風音響系統為影片配製了背景音樂。
3、巴斯特·基頓拍攝了《將軍》(美國)。這位「偉大的冷麵人」在影片中把插科打渾與對社會的諷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4、阿爾伯特·帕克拍攝了《黑海盜》(美國)。該片是第一部全部使用兩色彩色染印法工藝的故事片。
5、弗謝沃洛德·普多夫金的《母親》(蘇聯)問世。影片把個人命運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並突出表現了在政治背景中人物性格的發展。

1927年
1、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第一次推出了"學院獎"(奧斯卡獎)。
2、由影片發聲的"有聲電影"第一次在故事片長度的影片序幕中出現。
3、艾倫·克羅斯蘭的《爵士歌王》(美國)問世。第一部帶有音樂和部分對話場面的故事片和觀眾見面。它促使整個電影工業向有聲電影沖擊。
4、阿貝爾·岡斯拍攝了《拿破崙》(法國)。這部長度超過4小時的史詩片由於其技藝的精良而受到高度的贊譽--其中包括使用三塊連接在一起的銀幕同時展示四個場面。
5、弗立茨·朗拍攝了《大都會》(德國)。這部在對建築的描繪上充滿生氣的表現主義影片考察了未來的技術社會。在那裡,科學、工業和勞動者互相沖突的目標導致人類走向毀滅的邊緣。
6、茂瑙拍攝了《日出》(德國)。導演運用運動的鏡頭給予這個三角愛情故事以一種抒情的表現。
7、普多夫金拍攝了《聖彼得堡的末日》(蘇聯)。影片表現了主人公在歷史中的成長和加入革命的經歷。
8、沃爾特·魯特曼拍攝了《柏林--一個大城市的交響曲》(德國)。它通過對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的剪輯捕捉住了柏林的「本質」。
9、約瑟夫·馮·斯登堡拍攝了《底層世界》(美國)。它標志著強盜電影的開始。
10、威廉姆·威爾曼拍出了《翼》(美國)。這部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壯觀的空戰場面的影片獲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為其增添了光彩。

1928年
1、雷電華公司成立(美國)。
2、薩爾瓦多·達利和路易斯·布努艾爾拍攝了《一條叫安達魯的狗》(法國)。這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影片。
3、瓦爾特·迪斯尼拍攝了《汽船威利號》(美國)。這是第一部配有同步音響的動畫片。
4、卡爾·德萊葉完成了《聖女貞德的受難》(法國)。這部影片主要是用特寫拍攝的。它的碎片式的形象的並列拼貼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5、布賴恩·富瓦拍攝了《紐約之光》(美國)。這是第一部全部有對白的故事片。
6、普多夫金拍攝了《亞洲風暴》(蘇聯)。影片描繪了在一場革命風暴中,一位蒙古牧民領導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
7、斯約斯特洛姆拍攝了《風》(美國)。影片描寫了一位拓荒的婦女在新的環境中為生存而奮力掙扎,幾乎被風拖人了瘋狂之中。

1929年
1、電影放映的速度標准被規定為每秒24格。
2、隨著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完成,全美共生產了300多部有聲片。
3、在格里爾遜的領導下,英國的電影工作者開始了一個拍攝與社會密切相關的紀錄片運動的10年。這一運動獲得了國際的名聲,並激發了世界各地的導演們。
4、哈里·博蒙特拍攝了《百老匯歌舞》(美國)。這部「百分之百的全歌、全舞、全對白」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並在好萊塢掀起了歌舞片熱潮。
5、亞歷山大·杜甫仁科拍攝了《兵工廠》(蘇聯)。影片以充滿詩意的情調對烏克蘭人民不可摧毀的革命精神進行了歌頌。
6、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拍攝了《訛詐》(英國)。這部英國的第一部有聲片在創造銀幕的懸念中,展示出對音響與畫面的關系敏銳的認識。
7、約瑟夫·桑特利和羅伯特。弗洛里拍攝了《椰子》(美國)。這第一部馬克斯兄弟的影片為銀幕喜劇增添了一種新的荒誕色彩。
8、維爾托夫拍攝了《帶著攝影機的人》(蘇聯)。這是一部生動的關於俄國城市生活的影片,它以對鏡頭和剪輯富於活力的運用表現出具有哲理的主題。
9、金·維多拍攝了《哈利路亞!》(美國)。第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有聲片

10. 黃渤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哪部

黃渤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哪部?

答:2000年,黃渤出演管虎執導的電視電影《上車,走吧》,這是他的第一部影視作品。

《上車,走吧》是由管虎執導的劇情片,高虎,黃渤,陳寧等領銜主演。

影片中圍繞兩個從山東農村到北京開小巴車的年輕人的生活展開敘述,講述了一個曾經像是發生在我身上,或是曾發生在你身上,也可能是發生在過去亦可能是正在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