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書記》觀後感!(300字左右)
昨天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今天又學習了沈浩同志的模範事跡,情節生動,事跡突出,感人至深。一位省財政廳幹部能放下架子,放棄都市生活,拋下老母妻女,來到農村任職,和群眾一起同甘苦共患難,帶領小崗村走上致富路,他卻因勞累成疾長眠在自己熟悉和熱愛的土地上。 回想一幕幕,他為解決矛盾身遭痛打不還手,他為順利遷墳披麻戴孝安故人,他為群眾疾苦慷慨解囊掏腰包,他為帶動大家身先力行走在前,他為脫貧致富爭取資金跑項目,他為改變面貌積勞成疾獻青春。任期已滿,鄉親們用紅手印挽留他留任小崗村,年關將至,鄉親們用真情挽留他吃年飯,獻身農村,鄉親們又是用紅手印挽留他的骨灰。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黨的宗旨,得到了小崗村的認可。文章說得好,「每個基層幹部都能像沈浩那樣老百姓就省心了」,為什麼這樣的好乾部距離我們卻是那麼的遙遠,我們只能聽到,不能看到,更沒有遇到啊。
⑵ 黨員幹部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四篇
觀看紅色影片,再憶崢嶸歲月。那纖孝么對於電影《第一書記》 觀後感 怎麼寫呢?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下面是我整理的黨員幹部觀看《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四篇,以供參考。《第一書記》觀後感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責任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x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xx年2月,他積極響應x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准,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毀腔稿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煉,看成是人生"干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台,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干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干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圓兆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第一書記》觀後感
星期天晚上,我們學校的同學都整齊的坐在教學樓前觀看第一書記,這是我們這個學期第一次觀看第一書記。
唐李妹,14歲,家裡還有兩個雙胞胎弟弟,父親已經永遠離開了三個孩子,母親外出打工四年從未回家,姐弟三個住在一間破舊的房子里相依為命。
姐姐用稚嫩的雙肩撐起了這個家,承擔本不應該屬於她這個年齡的責任,不僅要學習幹家務,還要照顧兩個弟弟。
14歲的年紀,別的孩子都還在父母的關愛中成長,享受父母無私給予的愛,可唐李妹儼然成了家裡的大家長,沒有和同齡孩子般歡樂的童年,一顆幼小的心靈下隱藏了多少心事,多少心酸?
唐李妹雖然才有14歲,可卻把弟弟照顧得很好,弟弟對於他的依賴遠遠勝過四年未見過面的母親。
晚飯很簡單,只有一碟青菜,方便麵對於我們來說只是幾元錢而已,可他們卻從未吃過,第一次吃到方便麵,姐弟三個覺得那是很美味的食物。
想想自己,父母每個星期給自己的零用,自己每周又能省上多少錢呢?沒有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只享受父母的關愛,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任性了,以後要多關心父母,不要再那麼任性。
《第一書記》觀後感
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與農民面對面,肩並肩;他,重新凝聚了108戶村民的.心,改變了流傳多年的俗語,先修路,再蓋房,後架橋,事事關注百姓,件件貼近民心,他就是人們的好公僕--沈浩。一個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既有傳統的犧牲奉獻精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性。他離我們是那樣的近,因為他如我們每個人一樣的平凡,他卻又離我們那麼的遠,因為他做到了普通人無法做到的堅守和奉獻。
沈浩在小崗村6年的點點滴滴,體現的是一種為理想奮斗不止的大情懷、大精神。我們要學習他,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心繫群眾,服務為民,以沈浩事跡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為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振奮精神、凝聚發展合力,努力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積極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和地科院的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書記》觀後感
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真誠和真實讓我潸然淚下,不能自已。一聲聲大爺、一聲聲奶奶;一隻能產奶的小羊,一個多孩子的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台鏟車,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起人民的氣力,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把人民的需求當作工作的無窮動力,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員。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個真正基層幹部干實事的影子,我們呼喚有更多這樣的好乾部。
看完電影後,引發了我更深的思考:人,只要把自我的工作當作事業,把自我的崗位當成自我的家,他就能做到勤奮與堅持,奉獻與犧牲,就能造福社會。沈浩固然是一個普通的基層幹部,卻是一個大寫的人,就像影片主題曲唱的那樣“做人就要做大寫的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做人就要做大寫的人,平平經常,認認真真。做人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一個大寫的人!”
⑶ 哪裡有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做一個純粹的人
准備要寫這篇觀後感的時候,腦海里不自覺的蹦出了這樣的話:「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純粹的人」是毛澤東對白求恩的評語。1939年12月21日,在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在中國不幸以身殉職之後,毛澤東寫下了文章《紀念白求恩》。在這篇文章里,毛主席寫到:「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就像70年前的白求恩一樣,二十一世紀的共產黨員沈浩就是一個純粹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信仰。
看完電影《第一書記》一個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我們文藝創作理念的進步,這部電影在創作上一改主旋律電影大而全的模式,不再空洞說教,而是用很細膩的手法,用很生動的細節塑造人物,以情感人,以事服人,使觀者產生強大共鳴。這樣優秀的創作也讓我們能夠更好的走進沈浩,去做一次心靈的凈化之旅,去自省我們是不是已經離一個純粹的人的要求越走越遠了。
沈浩是一個普通人,但並不平凡,他不甘心碌碌無為,渴望輝煌、追求成功。他出生於農村,對大地和農民有著很深的感情,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小崗村,使小崗村擺脫了困境,從溫飽走向了富裕。
三按紅手印留住了沈浩,這是農民最質朴的表達,也是對沈浩的最好肯定。物質的東西早晚都是要消失的,而精神的追求卻是永恆的。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能完全的抵制享受物質,但是我想說的是在你享受物質帶來的愉悅的同時,還應該理智而清醒的認識到,需要超脫物質的享受,而追求心靈的凈化....
範文參考網查看全文 fanwenck
⑷ 今天我看了 第一書記 這部電影,我們公司讓寫部觀後感。哎 看的看的都睡著了。朋友們幫個忙。別復制
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回想為什麼很多感人的真人真事經宣傳反而變假了,因為宣傳的時候只把光環燈打上了,忘了模特們沒有化妝,他們是真實的人,不是塑膠人,不是擺在台上僅供觀賞的圖片,他們在生活中,人們怎麼會相信脫離了生活的高尚,如果有,或者遠遠膜拜,或者嗤之以鼻,在自己看得到的高度仰視才不會脖子酸,是我自己的謬理。影片中的「書記」,便是如此,已有的事業停滯不前,他想成功,想實現個人價值,這是沒有一點錯誤的。於是他想抓住那個機會,到「小崗村」做一名村支書,做一番事業,改變自己的人生。
即便是跟你一起旅行的朋友,也不見得會與你看到相同的美景。也許他正好走神,也許審美觀本來不同。就像影片中那位「過來人」所講,如果我是你我不會去,如果後退三年我也不會去。沈浩沒有聽,他堅定不移的去了,而且不管對誰,他都會說「值得」,不然也不會留下那麼多年。那麼相信自己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與錯、真與假只有自己面對了才最信得過不是嗎?
放手去做,有準備的去做,踏踏實實的去做。做自己想做的事,首先這些事必須是經過選擇的,想幹嘛幹嘛那是去了天堂,法律道德等等,這些是不能繞過的,包括審時度勢。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到處挖井,而是為了取水,是懷著某個目的為之。沈浩啟程的時候,帶了很多資料,有備而去,所以在遇到眾人懷疑的時候才不至於手忙腳亂。當時在開村委會,大家看慣了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掛職派」,對他沒有絲毫的信心,而他就是用自己前期的准備和真誠的態度,讓人們開始相信這個人真是想做點什麼。
⑸ 影片《第一書記》黨員觀後感四篇
電影《第一書記》講述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小崗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農村要振興,要發展,需要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為的青年一代來充實基層。下面是我整理的影片《第一書記》黨員 觀後感 四篇,以供參考。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
沈浩原來在x省財政廳,一個體面的公務員,工作了十八年職位沒有進步,按照世俗的標准,他是平庸的。來到小崗村做第一書記,沈浩有了財權和人權,開始做事。很多主旋律電影會為了突出主題而藝術化地處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以拔高主人公的形象,但我相信《第一書記》的內容是忠實的,有這樣的人,一直默默無聞,某一天找到平台,充滿激情,奮不顧身。“黨的好乾部”或者“人民的好兒子”,只是一個結果或者附屬品,根本的原因是沈浩在把工作當作事業,不計回報持續付出。一方面看,壯志未酬、事業未竟,沈浩的人生並不圓滿;老母尚在、女兒年幼,沈浩的人生充滿遺憾;但另一方面,沈浩短暫的人生找到了全情投入的事業和揮灑自我的舞台,這一點上,沈浩是幸運的。
我很喜歡電影的主題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在這個充滿變數和人心浮躁的時代,很多人嚮往的是一種以物質財富為目標的人生,而沈浩展示了另外一種簡單的、純粹的人生,以及這種人生可以有的高度和境界,沈浩的生命是有限的,留給我們的啟示卻是無盡的。
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委書記,一個旦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租租共產黨員。他胸懷理想抱負,選擇下放基層,在x省鳳陽縣小崗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幹事業,以實際行動忠實地履行了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將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小崗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准確地描述了他短暫的一生。
一座嶄新的大包干紀念館,一條開啟民心的通村公路,一場隆重特殊的葬禮,一頓熱鬧特殊的年夜飯,一次又一次挽留的紅手印……正是這樣的一個好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用他的執著與真誠,凝聚了小崗人的心,感動了小崗人的情。“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絕不叛黨。”沈浩同志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庄嚴承諾。
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
看了《第一書記》,無法止住不斷往下流的淚水,雖是陌生的電影,但似乎又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在小崗村書記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親曾經的影子,沈浩那種不怕困難,排除萬難的決心和勇氣,正是父親曾經的寫照。
從我出生之前以及工作後的多年,父親一直在村裡工作,擔任村書記三十多年,正是他人生中最鼎盛的黃金時期,而他義無反顧的把時間奉獻給了他熱愛的農村事業,以及他始終看得非常重的百姓。我幾乎沒有一天享受過父親給我帶來的學業上的關注。很多的孩子家長都努力的把自己的孩子往鎮里的學校送,而父親為了不影響同村的孩子,硬是把我放在了自己的村裡上學。五年的村小學習,使我永遠無法改變平捲舌音的讀音,這是作為語文教師的我終身的遺憾。長期放羊式的教學,多少影響了我的學業,特別是學習習慣的培養。看到從沒有雙休日的父親,看到有時為了排洪而整夜工作的父親,在我的視線里,我原本以為所有的人都像父親那般辛苦的。但事實上我錯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為了工作,如此的竭盡全力,並不是所有人的心中都裝著百姓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初為了辦村級企業,父親常常在外面,跑項目、機器安裝、質量監督,他都要自己把關,在他艱辛付出的背後,四五個村級企業也開始良好運轉。當克服困難,一切都進入正軌時,上面有要求,村級企業要轉制。父親便把一個個親手辦下來的企業一個個的轉掉。所有的苦他自己受了,但他卻沒有享受過一天的付出後的成果。為此父親從沒有怨言,而是轉變農民的致富模式,帶領農民走上了效益農業之路,他自己主動的種上了葡萄,利用下班的時間進行管理。
當農民看到了實在的收益後,也一個個的種上了葡萄、西瓜等各種經濟作物,收入大大的提升了。在我的眼中,父親是一個“損私肥公”型培的人,後來我家搬到了鎮上,村委也搬到了鎮上,家與村只有一路之隔,父親經常把家裡的碗、筷、調料之類,拿到村中,但從未見他歸還過。好在我們都已經習慣和理解了他的做法。
父親又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別看他在家裡或與農民們聊天時,有說不完的話,但在正規場合,他往往會因為緊張而訥言,父親曾經連續七年被評為市級的優秀黨員,支部連續六年被評為市級優秀黨支部,他自己也被評為市級勞動模範,也成了人大代表。所以采訪的次數也較多,但是遺憾的是,當我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他的形象時,卻往往較為失望,許是采訪時的緊張之故,父親的鏡頭也往往只是一個畫面,而沒有聲音。這便是我對父親的局部印象,我知道我的筆用於寫父親時,尤其是蒼白而沒有色彩的。也許是近之故,也許父親在我的眼中,曾經是離我那麼遠之故。
因為他真的不曾給予我們姐妹一些什麼學業上、生活上的關愛。抑或年幼的我們不曾體會而已。但是我一直覺得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高大體現在他用行動實現了他的事業,他用無聲的語言來深深的影響著被忽略的心。當看到別的父親買大量的玩具,並且時時能陪自己的孩子時,有過羨慕,但是父親的潛移默化,教會了我們如何認真、執著的對待工作。印象中父親沒有送給我們什麼禮物過,其實這便是送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當熟識我的人一致評價我為:做事認真、執著時。我知道我不僅流著父親身上的血,也踐行著父親曾經的行動。雖然服務的對象不同,但我也不自覺中把自己的這份工作當作一份事業,把實現自身的價值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看著英年早逝的沈浩書記,痛心疾首;看著已退休的父親,心懷愧意。做慣了事的父親,一旦退下來,曾頹唐多年,作為子女為不能解決他的後顧之憂而愧疚萬分。因為工作的忙碌,雖然近在咫尺卻也沒有與他多作交流,為自己沒有走進他的內心而自責。《第一書記》在結束前,沈浩書記女兒汪汪的一番話,激起了我強烈的共鳴,作為一個有事業心、有強烈責任感的人的孩子,其實他們必將會失去更多的父愛、母愛,但是他們卻用行動教會了子女如何對待自己的事業,對待自己的人生。
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
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萬世根本”四個字格外引人注目。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故事情節緊湊、真實可信;沒有 口號 、沒有標語,沒有說教,人情味十足,符合常理。總之,這是一部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好片子。
我想這部影片觀後有幾點值得稱道: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干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贊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麼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並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⑹ 看《鄉村第一書記》觀後感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責任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積極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准,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煉,看成是人生"干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台,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干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干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⑺ 黨員關於《第一書記》觀後感精選
第一書記的責任重大,第一書記處於 脫貧攻堅 第一線,那麼對於電影《第一書記》 觀後感 怎麼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以供參考。下面是我整理李沒的黨員關於《第一書記》觀後感精選,以供參考。《第一書記》觀後感
自脫貧攻笑擾或堅以來,我有幸被選派到瓦澤鄉貢巴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近兩年的時間里,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在各幫扶力量的幫助下,在老百姓的理解支持下,自己成長了不少,也見證了整村脫貧摘帽和集體經濟收入零突破的變化、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的改善、群眾思想意識和內生動力的不斷激發。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村成功的結果都是相似的,薄弱村的形成卻各有各的原因。3月8日至12日定時收看了四川衛視紀錄片《第一書記》(第二季),從馬天斗舊俗到駐"心"書記黃維,他們展現了新時期不同第一書記的扶貧情懷和勵志故事,更是值得我學習借鑒。
一、舍小家顧大家,扛實脫貧責。《第一書記》中,無不體現舍小家顧大家,為了更好地促進和保障脫貧攻堅,實現脫貧奔康的目標,各級黨政部門選派第一書記、機關幹部到貧困村駐點,很多幹部與家人聚少離多,放下家中年幼的孩子,年邁的老人不顧,一直奔忙在、奔波在脫貧攻堅一線,這是扶貧人的責任,是堅持,也是信念。
二、用真心動真情,做實為民事。為民辦事服務是第一書記五大職責之一,脫貧攻堅戰碰伍就是要和困難群眾面對面、零距離接觸,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的信心和決心,早日脫貧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在"降初澤郎辦夜校""豬館林丹""魏小潔的心願"的片集中,第一書記們主動到群眾中去,了解實際困難、解決實際問題,用真心換真心,用真情換真情,得到了百姓的理解與支持。
三、找原因謀路子,繪實精準策。在各片集中,第一書記們通過深入調研,把脈致貧原因,結合村情戶情和群眾意願,挑燈夜戰出點子、想辦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並跟蹤落實,把產業扶貧、政策扶貧、兜底扶貧、健康扶貧與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對號入座,真正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四、學榜樣借經驗,落實鄉村興。"曾珍的大壩情"和"李代軍和蓮花白的故事",體現了高海拔民族村落發展產業的思路與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學習。貢巴村也是高海拔民族村落,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軌中,注重以產業的發展,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貢巴村已通過流轉土地發展高原生態蔬菜種植,計劃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壯大集體經濟收入,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無悔的人生是驕傲的,《第一書記》展現的是集中的體現,我們要以此為榜樣,以此為激勵,在艱苦的人生歲月中體現最大的人生價值,為實現脫貧奔康致富繼續努力前行。
《第一書記》觀後感單位組織觀看電影《第一書記》,觀看前從同事那裡得知影片挺感人,看的過程我也一向在流淚。我不想談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為第一書記的感人之處,也不談電影成功之處。我想談談電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的一些問題。
首先,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稱職,這反映出單位的考核制度流於形式,選拔幹部存在必須問題,起不到激勵人才、發現人才的作用。我們就應透過這些現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樣創新我們的選人、用人制度,給想幹事、能幹事的同志一個舞台,給一心為黨的同志一個肯定,才能激發出幹事業的熱情和動力。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話語"不幹,不好意思;干一點,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掛職鍛煉的幹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態,也反映出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組織上安排,選拔下去掛職鍛煉,應當說是要選拔有潛力、有培養前途的幹部,也期望透過這樣的交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至少是為新農村建設帶去新的理念。那麼他們不管潛力大小,首先就應是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人,這樣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為單位辦事。
只想個人升遷的人,是不會把單位的事當成事業來做的,這樣的幹部真能擔當重任嗎?而我們選人用人的原則也就存在必須的問題,往往用人唯親,只看錶面,不看內里。有的甚至帶病提拔,這就更是有問題了。單位內部監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國有資產、,有的人不敢同丑惡現象作斗爭。小崗村存在那麼多年的少數人霸佔群眾財產,幾屆村支書無法解決就是一個證明。因此我覺得選人用人不僅僅要看工作表現和工作潛力還要看一個人的品德和素養。
《第一書記》觀後感
今年七月,所里組織全體職工和學生去看了《第一書記》,由於很早就知道第一書記的沈浩的事跡,所以大家都對這部片子報以極大的期待,電影還沒開演就已經坐無虛席了。
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
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
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
當然,看完電影後,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
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鍾的時間里,事先准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
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
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
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
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
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
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
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
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
從屏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xx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
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x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干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
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台詞“沒坑時蘿卜在,有坑時蘿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系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
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
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
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卜,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
20xx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x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里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
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
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為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麼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
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為群眾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為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