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還記得電影「鐵達尼號」嗎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美國電影《泰坦尼克》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噸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175英尺,高相當於11層樓。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
2006年5月,最後一名見證事件的女性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目前尚有兩名女生還者仍然存活,但她們在意外時還不到一歲,因此不會對事件有回憶。
建造過程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號開始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郵船的第2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噸位46329噸(凈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復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0000馬力,航速23~24節。
但是白星公司的興趣不在追求速度這方面。泰坦尼克號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象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庄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不錯,就象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奧林匹克號甚至連地毯都沒有。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再就是傢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說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號使得所有建造與設計她的人都受到誘惑。這種誘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後,越來越膾炙人口。用《造船家》雜志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傢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里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頭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
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奧林匹克號和泰坦尼克號盡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細節部位並不一樣。在經過奧林匹克號首航的觀察發現,A甲板的人會被水霧淋到,貫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這兩處缺陷都在泰坦尼克號上得到了改進,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裝為頭等艙豪華套房的私人專用露台。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16個水密(不進水的)隔艙防止她沉沒。奇怪的是,這些水密隔艙並沒有延伸得很高。頭兩道水密隔牆與最後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間的八道牆則只設到了低一層的E甲板。雖然如此,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她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設想不出更糟糕的情況了,所以稱泰坦尼克號為「永不沉沒的船」。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處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奧林匹克號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她的處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還要在4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一切圓滿。泰坦尼克號於3日抵達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號錨地,等待10號那天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作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於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罷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點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遲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所以從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郵船煤艙里搜刮干凈了所有的煤塊。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碼頭,萬頭涌動。「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啟程駛往新世界。碼頭上擠滿了乘客、來送行的家屬、行李搬運工和海關的檢查人員。上午11點,一號煙囪噴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鍋爐中的25台開始依次生火。中午12點整,泰坦尼克號在拖船的拉動下慢慢離開了碼頭。兩個外側螺旋槳開始攪動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號依次駛過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嚴號(不是後來德國賠償的那艘)、費城號、聖路易斯號、海洋號和紐約號郵船,鳴笛向它們致意。這艘46000噸的大船似乎對其它船隻很有吸引力。在水流吸力作用下,紐約號郵船的船身開始向泰坦尼克號靠攏,幸好錨鏈和纜繩及時地拉住了它。泰坦尼克號的拖船伏爾甘號把紐約號的船身頂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郵船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當天晚7點,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貨物搭乘「游牧」號和「交通」號兩艘專用擺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美國富翁阿斯特和瑪格麗特•布朗夫人--後來被報紙稱作「永不沉沒的尊貴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今天的科克)。一批對新世界充滿憧憬和希望的愛爾蘭移民登上了船。一個乘客在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選擇了距離較短的北航線。氣溫不斷地下降。但天氣非常晴朗。事後倖存的船員說,他們以前從來沒看到過這么寧靜的北大西洋。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號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節。盡管認為卡納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藍飄帶來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船上的電報員菲利普忙著替頭等艙乘客們拍發昂貴的私人電報,大多是報平安的廢話和股票買賣交割的指令。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甚至一點風都沒有。如果有的話,船上的瞭望員會發現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點點磷光。泰坦尼克號以22節的速度在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遠。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盡管為頭等艙定製了鍍金的樓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編織地毯,白星公司卻沒有給瞭望員配備望遠鏡!!11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遠處有「兩張桌子大小」的一塊黑影,以很快的速度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鍾,抓起電話:「正前方有冰山!」。接電話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邊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要麼是加速的同時左滿舵,冒一些風險;要麼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個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
這次碰撞的結果,後來人們都知道了。但當時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們卻反應不一。頭等艙和二等艙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陣輕微的金屬刮擦聲驚醒了。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為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為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里。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心驚肉跳地發現,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麼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一些乘客披上外套來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閃爍,氣溫則低達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號的窗戶里發出溫暖的淡黃色燈光。四根高大的黃黑兩色煙囪中冒著白色的蒸汽煙霧。突然,有三根突然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嘶叫聲。懂得蒸汽機的乘客知道,這是船上的鍋爐安全閥門在釋放掉多餘的過熱高壓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長和哈蘭•沃爾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師托馬斯•安德魯斯一道檢查受損情況。前面的五個隔艙都涌進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條不紊地漫過H甲板。在郵件艙昏暗的燈光照耀下,成包的郵件漂浮在海水上。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斯平靜地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復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已經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准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Come Quickly Danger」,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定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隻都收到了求救電報。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聖殿山號、卡納德公司的喀爾巴阡號、俄國貨船緬甸號,還有法蘭克福號、弗吉尼亞號……都在加速向出事地點趕來。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亞人號的收發報員則在這時關掉電報機睡覺去了。這艘船已經被浮冰困了將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沒什幺大事,好像也不會發生什幺大事。
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的工作則是亂七八糟,盡管婦女和兒童(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不過這也不能怪船員,當時的航海界都認為如果救生艇滿載人員放下去的話,會造成損壞甚至傾覆。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設計得很結實,但是船員們不知道這一點。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還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後被救上救生艇)。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折迭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註定要在幾十分鍾後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面對生死抉擇,有些人選擇象紳士一樣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禮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個紳士」。來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讓給一個孩子的母親,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則拋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員、他的船,在最後一刻跳進救生艇。人性的善與惡,在這里被揭露無遺。隨著湧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來越多,船尾逐漸離開水面,高高地翹起。凌晨1點35分,海水浸入了鍋爐室。2點10分,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電報。2點13分,船上29台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為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鍾之內就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員隨它而去。
落入水中的人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等待他們的是迅速的體溫喪失,神經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們也被凍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緊緊扒住翻覆的2號救生艇。6號救生艇中的布朗夫人堅決要求去救那些仍然泡在水中的人,但是被救生艇上的船員狠狠地威脅了一通。一直到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喀爾巴阡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鍾,喀爾巴阡號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喀爾巴阡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紐約。
11月18日,喀爾巴阡號抵達紐約港。經過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號上的倖存者。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震驚程度,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弔唁電報。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峰時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心。她的沉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為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定地進步,工業迅速地發展,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驚醒了這一切。這艘「永不沉沒的輪船」——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為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處女航中就沉沒了。泰坦尼克號將永遠讓人們牢記人類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幅畫面:泰坦尼克號在海底昂著頭,殘破和污跡也掩蓋不了她的高貴。這就是她的歸宿。歷史就這樣演變成了傳奇。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電影「泰坦尼克」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還為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眾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制訂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規。對救生艇的要求很簡單:必須能容納下船上的所有人員。各大海運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來進行改造工作。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
關於泰坦尼克號的電影
《泰坦尼克號》是以下四部根據泰坦尼克號處女航時撞擊冰山而沉沒一事改編的電影的名稱:
1.《泰坦尼克號》,於1915年拍攝的一部義大利無聲電影,導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號》,成片於1943年,由德國導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攝
3.《泰坦尼克號》,成片於1953年,導演是Jean Negulesco
4.《泰坦尼克號》,1997年的好萊塢大片,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
-----------------------------
派拉蒙電影公司與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97年將「泰坦尼克號」的事件改編為電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轟動全球。
[影片名稱] 泰坦尼克號
[領銜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凱特·溫絲萊特
[影片地區] 歐美電影
[影片類型] 劇情片
當時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
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
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內容介紹]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兩點二十分,當時被稱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華泰坦尼克號郵船自英格蘭南安普敦駛向紐約市的處女航中,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沉沒。當時載滿2223名乘客,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過這一場歷史上最大的船難,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隨著這艘巨船沉沒於海底中。
而這場海上最大的惡夢在將近五年的精心籌劃准備下,於1996年七月開拍,經過一年痛苦掙扎及無數次上片延期,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並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呈現於觀眾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麥隆也在片子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之下,以超越兩億五千萬美金的預算,讓【泰坦尼克號】成為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
此影片主題曲《我心永恆》,經歌手席琳·迪翁演唱,為其影片增添了不可磨滅的色彩,此歌曲也成為了樂壇又一經典名作。
Ⅱ 《緊急救援》什麼時候上映
電影《緊急救援》將於2020年12月1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繼《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後,林超賢的最新力作《緊急救援》又一次燃炸了。這是華語電影史上第一部以海上救援為題材的動作大片——7億投資,5年籌備,132天拍攝,海陸空全方位覆蓋,最高難度的海上拍攝,指向華語電影工業新高峰。
電影《緊急救援》的主人公是交通運輸部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特勤隊隊長高謙(彭於晏 飾)、機長方宇凌(辛芷蕾 飾)、絞車手趙呈(王彥霖 飾)等面對危險,一次次站在水火最前,用生命對抗天災人禍的無情。但其實,他們在工作之外,也有酸甜苦辣的多面人生。
(2)電影史第一次救援擴展閱讀:
電影創作背景
由於大眾對海上救撈人了解甚少,也從未有人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但他們無懼艱難險阻,舍己為人默默付出,才換取了無數家庭的團聚,可以說是真正的中國超級英雄。
而這也是導演林超賢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希望展現最真實的救撈人生活,讓大眾看見這群英雄的所在。
Ⅲ 簡述電影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發展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和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劃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范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劃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3)電影史第一次救援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其中電影最高的獎項為「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Ⅳ 電影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世界電影發展史:按時期,比如形成期、發展期
http://wenku..com/view/e136e8fafab069dc5022015d.html
~~~~~~~~~~~~~~~~~~~~~~~~~~~~~~~~~~
摘要:
電影是有豐厚的歷史的,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各國流派紛呈,電影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技術都在不斷新陳代謝。任何時代的哲學思想都影響到電影的創作,以反映時代的印記。電影從誕生開始,走過了發明期,形成期,成熟期,發展期,突破期。電影的誕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關鍵詞:電影 發展史 世界電影 電影藝術 電影文化 誕生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Ⅳ 《緊急救援》觀後感
《緊急救援》觀後感1
「作為一個特勤隊員,你就是跟時間決斗,你慢一秒,危險就多一秒,你快一秒,可能你會多救一個人。」25日,華語首部海上救援題材的電影《緊急救援》釋出一組與《時尚芭莎》電影組合作的時尚大片。寫真里彭於晏、王彥霖、辛芷蕾、王雨甜、徐洋與李岷城身著救援制服,英姿颯爽,堅定的神情讓人感受到救撈員帶來的滿滿安全感。電影《緊急救援》自定檔以來,引發了一眾影迷的期待,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林超賢+彭於晏=必看,大年初一會帶全家一起去看這部超燃的電影。」
電影《緊急救援》由林超賢導演、梁鳳英監制,彭於晏、王彥霖、辛芷蕾、藍盈瑩、王雨甜、徐洋、陳家樂、李岷城主演。該片將於20xx年大年初一上映。
英姿颯爽!時尚大片展現救援小隊雄心壯志迎難而上
此次曝光的時尚大片中,導演林超賢攜片中的救撈小隊集體出鏡。在中國救撈制服的加持下,每一位演員都英氣逼人,硬漢感撲面而來。救撈小隊中唯一的女生辛芷蕾氣場不輸男生,變身史上最颯女機長。寫真中,彭於晏、王彥霖、辛芷蕾、王雨甜、徐洋、李岷城目光無懼,整裝待發,導演林超賢則胸有成竹地指揮著眼前這支「精銳部隊」。這組硬核時尚大片的光影一明一暗,雖看不清個中人物的面部細節,但從他們眼神中透出的堅定,可以感受到令人心安的救撈力量。
在深入了解救撈員這一職業後,每一位主創都生出了由衷的敬意。彭於晏表示:「在最危險的時候,救撈員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每天出任務的時候面對的都是恐懼和悲劇,回家時卻不能把這些情緒帶到家裡。」電影《緊急救援》在拍攝時,為了真實地詮釋出救撈精神,每一位演員都拼盡全力。彭於晏透露導演為他們創造了逼真的救援環境:「因為海浪和逆水,在下面沒有氧氣,救人的時候就會呈現最真實的狀態。」王彥霖甚至因為拍戲短暫失聰:「因為水壓問題,耳朵有些不適應,短暫性地聽不到了。」辛芷蕾則學會了潛水和所有的泳姿,每天要進行6個小時的水下訓練。
使命在身!林超賢二度攜硬核商業大片征戰春節檔
電影《緊急救援》取材自真實的救援事件,片中勢必會出現多場海上救援的片段。而「水戲」是世界公認的拍攝難度最高的戲份之一。為了呈現真實的救援場景,電影《緊急救援》輾轉福州、廣西、廈門、墨西哥四地拍攝。其中,墨西哥也是當年拍攝電影《泰坦尼克號》沉船橋段的舊址,可以想像,電影《緊急救援》中的海上救援場景也將十分宏大和壯觀,相信屆時一定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此外,電影《緊急救援》還擁有七家強大的出品天團,有了這些堅強的後盾,電影《緊急救援》將打造出更具好萊塢大片質感的中國鉅制。
已經對硬核商業大片駕輕就熟的導演林超賢,在被問到為何向前所未有的海上救援題材發起挑戰時,他答到:「《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和《緊急救援》都是在傳達一種讓我非常敬佩的精神。海上救援關乎生命,也更像是一種使命。」為了這個使命,林超賢導演砥礪四年精心籌備,歷經種種磨難,終於打磨出電影《緊急救援》。這也是他繼20xx年斬獲春節檔票房冠軍的電影《紅海行動》後,第二次征戰春節檔的影片。不同於電影《紅海行動》,電影《緊急救援》擁有更強大的明星陣容、更豪華的製作團隊與更堅實的出品天團,勢必會用海上救援的熱血故事燃爆20xx年春節檔。截至目前,已有不少觀眾表示非常期待這部影片:「林超賢的電影都是大製作,春節一定會帶家人一起去看這部電影。」
電影《緊急救援》由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中視時尚影視發展有限公司、英皇影業有限公司、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浙江博納影視製作有限公司、高德集團、天津貓眼微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將於20xx年大年初一全國上映。
《緊急救援》觀後感2
20xx年1月8日,國內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題材電影《緊急救援》「跨越山海,送你回家」主題路演來到素有「園林甲江南」之稱的蘇州,領銜主演彭於晏、王彥霖,主演徐洋、張景禕驚喜現身路演現場,與近千名觀眾親密互動。
不少觀眾在觀影後盛贊影片,「熱血激燃」「感動炸裂」等關鍵詞更是不絕於耳。作為春節檔首部看片的影片,電影《緊急救援》不僅給觀眾帶來一場震撼人心的感官盛宴,更透過片中千鈞一發、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展現出中國救撈臨危不懼、迎難而上的自信與從容、責任與擔當。
電影《緊急救援》取材自真實事件,以宏大視角、真實手法將中國救撈人默默守護生命於危難之時的英雄形象在大銀幕呈現,讓更多觀眾第一次了解到中國救撈人分秒必爭、英勇無畏的工作與生活日常,同時該片也是導演林超賢,監制梁鳳英繼《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後再度聯手的炸燃力作,影片即將於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公映,目前全國路演正在火熱進行中。
以真實重現真實激燃震撼人心致敬中國救撈
電影《緊急救援》講述了王牌特勤隊員高謙(彭於晏飾)和好兄弟趙呈(王彥霖飾)與其他救撈人直面重大災難挑戰,一同執行驚險的海上救援任務的故事。在路演現場不少觀眾表示被片中一幕幕真實的場景所震撼,不論是火光熊熊還是巨浪滔天,都帶給觀眾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一位觀眾在觀影後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向主創們大聲告白:「太喜歡這部電影了!救援畫面超震撼,每次救援的時候都提著一口氣不敢鬆懈,緊迫感、沖擊感、臨近感,爆破聲、心跳聲、救援聲,看完心中久久都不能平復!」
而另一位男性觀眾則心潮澎湃地說道:「林超賢的電影果然永遠不會讓人失望!從故事到場面都讓我熱血沸騰,連呼吸點都沒有。忍不住想要致敬每一個中國救撈人!」更有觀眾表示:「救撈人群隱秘而偉大,這部電影讓他們的偉大不再隱秘。」
觀眾盛贊感動不止「你們就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作為國內首部聚焦海上救援的華語電影,《緊急救援》讓這些默默守護生命的英雄走進了觀眾們的視野,電影在視覺和情感上帶來的震撼與感動讓每一個觀眾既熱血澎湃,又熱淚盈眶。一位女性觀眾在觀影後激動地說:「他們真的很不容易,為了一個個素不相識的生命甘願舍棄自己,這種無私和奉獻在我看來就是『中國精神』,就是『中國力量』。」
另一位觀眾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寫道:「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沒有什麼能比拯救生命更有意義,電影重現了救援隊員面對危險救援時的畫面,冷靜和勇氣才能征服一切,致敬勇敢的中國救援!」而一位男性觀眾則現場分享了自己朴實又不失幽默的感想:「看到後半段感覺自己眼淚激增50%,救撈人們其實也都是普通家庭里的父親或者丈夫,所以我們都要生活得好好的,不要給他們添麻煩。」
電影《緊急救援》由林超賢導演、梁鳳英監制,彭於晏、王彥霖、辛芷蕾領銜主演,藍盈瑩、王雨甜、徐洋、陳家樂、李岷城、張景禕、李欣蕊主演,郭曉東、張國強、魏大勛、連凱友情出演。
據悉,影片將於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並同步登陸IMAX影院。
《緊急救援》觀後感3
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題材的華語電影《緊急救援》12月31日發布「命懸一線」版預告,曝光了片中四大救援場面的之一——海上油井救援。在預告片中可以看到,海上油井爆炸場驚心動魄,沖天的火光和爆炸不斷在大海上升騰,但是我們的救撈人卻要沖進火海找尋還有一線生存希望的生命。緊張刺激的節奏,危機重重的場面,將海上救援隊捨生忘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展無余。
電影《緊急救援》取材於真實救援事件,由林超賢導演,梁鳳英監制,是《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金牌班底的又一燃炸力作,將於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
「命懸一線」版預告首次曝光了電影《緊急救援》中四大救援場景之一的海上油井救援。預告片一開始就可以看到海面上燃燒著熊熊烈火,甚至遮蔽住了大半個天空。盡管情況危急,但是救援小隊的直升機還是義無反顧地沖向火場。彭於晏飾演的救援隊長高謙更是要從直升機上速降到已成一片火海的油井中,尋找還有生存希望的人。隨著火勢越來越猛烈,油井平台上不時有爆炸發生,整個油井也開始向海面傾斜和坍塌。一些油管開始從空中倒塌,懸停在油井上方的'直升機面臨著機毀人亡的危險,但是王彥霖飾演的絞車手趙呈依然不放棄最後一線希望,睜大眼睛尋找火海中的逃生路線。而在撤退前夕,一條火龍突如其來,迅速吞沒了彭於晏,預告畫面於此定格,到底高隊長和他的隊友們能否全身而退?影片中首場救援行動到底結果如何?看到這里觀眾們的心已經被緊緊揪起。
《緊急救援》觀後感4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致敬每一位海上救援一線的工作人員。」
"海上救援隊員如你我般平凡,但面對救援險情時的職業責任感使他們必須做個英雄迎難而上。正因為了解平凡,才容易被平凡打動。"
"恨不得挨家挨戶敲門"去給大家安利。
一水兒真情實感的好評,看來影片所呈現的真實的確是直擊人心的力量。路演的成功也讓更多像我一樣等待影片上映的觀眾更加期待。同時也更加期待通過這部電影,終於有機會近距離了解這群用生命為我們默默守護的群體。
一句話,題材夠硬。
講到這,我又忍不住誇一波《緊急救援》的導演林超賢。他執導的《湄公河行動》改編自20xx年的湄公河慘案,《紅海行動》也將20xx年的葉門撤僑事件真實完整地呈現。這兩部票房黑馬無一不立足於真實,也證明林導在改編真實事件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強的把控力。
讓我們用一組數據說話。中國救撈系統自成立起歷經六十餘年,累計救助遇險人員8萬名以上、遇險船舶5000多艘。他們在渤海於狂風巨浪里救助"華韻1"輪;在南海"天鴿"台風中救助180多名遇險者;在珠江口"錦澤"輪救助打撈中成功救出7名被困水下36小時的船員…這些真實事件串聯起海上救援人員的工作日常。他們在大海上乘風破浪,有險必達,拯救生命,不分國度。
作為專業救援隊伍,救撈隊員不僅出現在海上救援中,還曾多次前往內陸執行重大搶險救災任務。20xx年5月15日至6月30日,救撈系統的4架救助直升機奔赴汶川執行抗震救災任務,共完成搶險任務36起,運送救災物資13.9噸,救助遇險人員225名。此外,救撈系統所屬救助飛行隊還多次前往遼寧廣西等地執行抗洪救災任務,救助遇險群眾數百人。救援隊員不止在守護遼闊的海域,更在守護廣大群眾。對被救者而言,救援隊員是神一樣的存在,所以我們能從影像資料中看到他們不斷地向救命恩人們表達謝意。但其實,救援隊員也是普通人,同樣會有對家庭的眷戀。在昆明路演現場,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救生員王克說道:"特別遺憾不能時常陪伴家裡的大人孩子,最長時間有半年沒見到他們,白天時刻待命,晚上睡覺的時候想想家。"
題材硬,但拍攝難度卻也更大。
海上救援題材所涉及的內容體量龐大、難度極高,無論是救援場景的還原還是救援過程的調度和拍攝,都存在非常大的挑戰。導演為了拍攝《緊急救援》這部電影,籌備了長達五年之久,進行實地勘察、資料研究等。而一眾演員在導演的嚴格要求下,也全都完成了游泳、潛水閉氣、舉重、爬繩索等一系列高強度訓練,跳火海、潛深水,也樣樣來真的,演員各個親上陣。只為百分之百投入,還原最真實的救援現場和救援人。
相信《緊急救援》會在春節檔收獲非常不錯的成績,畢竟不是哪部電影都有敢於提前近20天"為天下先"的勇氣。
話說回來,大家也趕緊安排上啊,畢竟這種難得一見的大場面電影,怎能不攜家帶口去電影院一睹為快呢?
《緊急救援》觀後感5
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題材的華語電影《緊急救援》今日發布「分秒必爭」版預告,預告中多個救援場景首次曝光:海上油井平台燃起熊熊大火、滿載乘客的飛機緊急迫降海面,救援小隊爭分奪秒奔赴一線展開救援,為遇險人員築起海上生命線。與預告一同曝光的還有「千鈞一發」版海報,展現我國海上專業救撈隊伍全力救援的真實場景,震撼力十足。彭於晏王彥霖辛芷蕾將直面內心恐懼挑戰多重極限,展現勇往直前、迎難而上的海上救援精神。
電影《緊急救援》根據我國真實海上救援事件進行改編,由林超賢執導,梁鳳英監制,是《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金牌製作團隊又一部力作,將於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據悉,影片將於大年初一同步發行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英國多個地區。
十萬火急,上天入海分秒必爭
林超賢導演曾經透露,《緊急救援》中有多個救援場面,其中每一個拿出來都可以單獨拍成一部電影。此次發布的「分秒必爭」版預告首次曝光了影片中的多個場面:海上油井平台在熊熊大火中坍塌並朝海面傾倒,十萬火急時彭於晏孤身朝火海中躍去;直升機在峽谷山川之間俯沖穿行,機長辛芷蕾領命救援身處危難中的生命;滿載乘客的飛機因故障於海面迫降,由於機頭斷裂,救援小隊必須爭分奪秒為乘客打開生命通道……這是影片第一次釋放片中的重要場景,無論是熊熊油井大火,還是飛機失事救援,十萬火急之下,無畏前行的救援隊員人影,充分詮釋了片名的意義,緊急前往,最強救援。
除了首次曝光宏大場面以外,影片主要人物關系也初露端倪:彭於晏飾演的救援隊隊長高謙雖被委以重任,雖然在每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心中都充滿「恐懼」,但無論遇到任何困境,他都絕不後退,因為這就是中國救撈人的使命。在他帶領的救援小隊中,每個人都無條件地相信隊長,王彥霖辛芷蕾等人時刻准備著奔赴救援第一線,守護海上遇險群眾的生命。
實景實拍,林超賢不想「省力」
林超賢表示,《緊急救援》與《紅海行動》相比,不僅場面更加震撼、動作更加好看,人物刻畫也會多著筆墨。因為這一次展現的是一群由普通人組成的救援英雄,「雖然他們敢冒險救人,但他們也不過是普通人,這群人有他們的生活,但也背負了他們的使命。」提到對英雄的理解,導演林超賢早在定檔發布會上就表示:「每一個英雄背後都藏著一份恐懼,相信所有救援人員在面對前線的時候都需要克服這種恐懼。」
《緊急救援》取材自真實的救援事件,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海上救援人物。為此導演在籌備之初就堅持了一個拍攝原則「真實」。比如,預告片中飛機失事救援場景里的飛機,是劇組專門准備的真飛機。林超賢說:「我不想搭景,因為搭景很假,特別是對演員來說。如果場景是假的,所有人一走進去就能感受到了,演員就不能給出好的反應。」對於導演堅持實景實拍,演員們也認為很有必要,彭於晏認為:「感受這種恐懼特別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反應才最真實」。王彥霖被導演要求從超過十米的高度跳水,他雖然害怕也堅持不用替身。如今電腦特效如此發達,很多製片團已放棄實景拍攝,但林超賢堅持:「我拍了幾十年電影,很清楚如何以假亂真。大家都這么做,如果我也這么去做,我會覺得沒有挑戰性。
《緊急救援》觀後感6
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題材的華語電影《緊急救援》「跨越山海,送你回家」主題路演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進行中。20xx年1月9日,電影《緊急救援》導演林超賢,攜主演王彥霖、藍盈瑩、徐洋迎著初雪前往本次路演的第四站南京,與千名觀眾共同領略影片帶來的超強視聽感受。電影燃炸式震撼的救援場面以及真實而揪心的故事情節感動了到場的眾人,「逼真特效、驚險刺激、真實感人」幾個詞是很多觀眾的直觀感受,一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戰場」直擊靈魂,觀眾盛贊電影《緊急救援》作為首部海上救援題材在中國電影史上極具開創性。
同時,片方釋出一組與《時尚芭莎》電影組合作的時尚大片,在電影中飾演高謙的彭於晏與飾演兒子聰聰一角的小演員張景禕「父子檔」搞怪出鏡,萌態十足。在救援場上,他們是英雄;回到家中,他們和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是有家人有兒女的普通人。
電影《緊急救援》取材於真實救援事件,由林超賢導演,梁鳳英監制,是《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金牌班底的又一燃炸力作,將於20xx年大年初一正式上映,目前全國路演正火熱進行中。
《緊急救援》觀後感7
《緊急救援》杭州路演,彭於晏在片中首次演父親角色,他表示有小孩也不錯但是缺一個媽媽。戲中扮演彭於晏兒子的聰聰小朋友立馬為「彭爸爸」招募媽媽。
彭於晏對聰聰說,要不要找一個新媽媽,小演員聰聰立刻響應道,我看網上很多小姐姐都想讓我當兒子,Eddie哥哥,要不我選一個。彭於晏應和道讓他選一個,場面溫馨可愛。
電影《緊急救援》由林超賢執導,彭於晏、王彥霖等人主演。
《緊急救援》觀後感8
彭於晏主演的海上救援題材電影《緊急救援》即將於大年初一上映,他在片中飾演海上特勤隊的隊長高謙,而除了在救援隊中肩負要職之外,高謙在生活中是一位父親,這也是彭於晏難得在電影中出演父親角色。日前,彭於晏與片中飾演其兒子的小演員仁仁一同登上時尚雜志,這是他首次以「父親」形象出現在時尚刊物中,電影里父慈子孝的二人在拍攝現場玩得不亦樂乎,同樣有著圓圓的眼睛以及飽滿卧蠶,彭於晏和小男孩頗有些父子相,堪稱是「萌顏二人組」,而被喊「Eddie哥哥」的彭於晏,在戲外比起父親更像是一個大哥哥,面對各種拍攝道具,好奇興致不輸小朋友。
《緊急救援》觀後感9
《緊急救援》率先開啟了大規模看片活動,1月10日,導演林超賢帶著彭於晏、王彥霖、藍盈瑩等主演們來到杭州,這也是他們此次路演的第五站。
《緊急救援》是林超賢繼《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後,導演的又一硬核電影,也是他二度征戰春節檔。正如《湄公河行動》改編自「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紅海行動》以「葉門撤僑」事件為背景,《緊急救援》同樣取材自真實事件,首次聚焦海上救援,力求真實還原海上專業救撈隊伍的日常。
林超賢導演表示,自己在拍《湄公河行動》之前,看了一部關於海上救援隊的紀錄片,那些真實的畫面令他震撼。當時他就決定一定要拍這部電影,讓大家見到這些英雄。同時,也想通過這部電影告訴大家,用勇氣去克服自己的恐懼,什麼難關都是可以過的。
為了追求真實,林導拍戲一直很「魔鬼」。據悉,此次拍攝海陸空三地救援實拍,耗時3年,輾轉福州、廈門、墨西哥三地,最終克服了重重磨難。拍攝時,數次潛到水下30尺,為達到最佳拍攝效果,演員所穿救援服裝,遠赴歐美量身定製,每套重達15公斤,造價8-10萬人民幣。現場,彭於晏還講起拍水下戲的場景,入水體感溫度為6度以下,而林導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鏡頭,每次都親力親為扛著攝影機潛水下去拍攝。林超賢表示,每一個英雄背後都藏著一份恐懼,每一個救援人員面對生死關頭也有那份恐懼。演員在表演時候面對自己的恐懼,才能表現救援的精神。
正是帶著這樣的堅持,記者觀影後發現,在這部電影里,既有驚心動魄的搶險場景,也有溫暖人心的日常生活。生活化的細節往往能迸發出強大的情感力量,引起共情。還記得《紅海行動》中,佟莉最後喂給石頭的那顆「糖」,一直被觀眾銘記在心,其震撼程度不亞於前面的炮火連天。《緊急救援》同樣如此,現場藍盈瑩透露了拍戲時所設計的一個小細節,影片中的橙子是王彥霖飾演的趙呈與愛人之間約定要安全回家的信號,從中亦能品出酸甜苦多種滋味。電影恰恰是通過這些友情、親情的敘述,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救援人員。
據悉,我國救撈系統自1951年成立以來,共救助遇險人員80134名,救助遇險船舶5308艘,打撈沉船1821艘,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守護神」。但《緊急救援》告訴我們,他們不僅僅是救人英雄,也是普通人,是父親、丈夫、兒子。當天,「東海救助局」的真正的救撈人也來到現場,一位從業十年的救援人員的女兒表示,自己只希望爸爸能平安,恰恰是這句話最能擊中人心。
有人說,看完《湄公河行動》會發現正常生活的寶貴,看完《紅海行動》會意識到和平的寶貴,而看完《緊急救援》的我,更知道了生命的寶貴。
《緊急救援》觀後感10
《緊急救援》將在大年初一上映,這是一部以真實海上救援故事導演的電影。感覺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恰到好處,在新年的歡樂中體會那些背後默默付出之人的艱辛,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影片是由林超賢導演的動作劇情電影,林超賢從來不只是為了拍電影而拍電影,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渲染著一種情感,講究拍攝的真實性,帶給人們最真的情感體驗。單說這次拍攝前,演員的們就面臨著緊鑼密鼓的訓練,烈日下,水池裡,各種救援技能培訓,必須身體素質和救援素質達標才開始拍攝,經過嚴格把控才拍攝出這么真實的畫面。
本次主演彭於晏是所有女生都喜歡的男神,集帥氣與勇氣與一體,英雄人物的形象估計更加受到女同胞的喜愛。在救援同時,還安排了辛芷蕾和彭於晏的感情戲,讓人看了絕對流連忘返。
這也是一部注重團隊精神的電影,從一群人出發,展現出那種不畏艱險,為了人民可以犧牲一切的精神,每次任務都讓人面臨身心的挑戰,面臨生離死別也抵擋不住他們救援的決心,讓觀眾能看到有這樣的一群人守護著人民。
每一次危險海上救援隊伍總是第一時間到達,用生命與天災人禍抗衡,只為了保護人民的使命,他們這種不讓艱難險阻,舍己為人的精神,將深深地刻進觀眾的腦海里。拍攝過程當然也是特別艱辛的,林超賢導演終於帶團隊將在大年初一為觀眾呈現最精彩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見證英雄時刻,讓我們也學習他們這種永不退縮的精神,一起期待《緊急救援》的上映吧。
Ⅵ 《緊急救援》哪些拍攝是首創
該片將在卡梅隆《泰坦尼克號》沉船的拍攝地取景,是該片在華語電影史的首創,因為這里的規模及特效在國際上屬頂級。該地位於墨西哥羅薩里托的一個沿海開發區,位於加利福尼亞半島附近,離聖地亞哥城只有30英里,幾乎全是空地,在拍攝《泰坦尼克》時,福斯公司買下了羅薩斯托40英畝的土地,還另購置60英畝以備不時之需。
《緊急救援》原本打算2020年大年初一公映 ,但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在2020年1月23日,也就是臨近春節的臘月二十九這天宣布撤映,撤檔後林超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天災無法預料,為了觀眾的安全,這是個無奈的決定”。至於什麼時候能夠上映,需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
Ⅶ 急求 一部 關於在雪山上 救援的電影! 是中國的! 寫的是 一車 人 路過雪山 碰上雪崩 了 然後 中國 派直升
《極地營救》
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在2002年度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也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重點影片。本片是一部運用高科技製作的災難驚險片,通過泥石流,沙塵暴,雪崩等場面,刻畫出面對災難,生命垂危但是依然有高度責任感,捨己救人的英雄,有情感糾葛,有生離死別.
電影介紹
藏北高原,百年未遇的雪災,上百頭牲口和幾十戶牧民被風雪困住,兩架黑鷹直升機穿過茫茫風雪,空投下救災物資,在返航途中,年輕的飛行員格桑的直升機遇難犧牲,戰友范康痛不欲生。最令人不忍的是,這天原本是格桑的婚期,格桑的未婚妻,醫生項莉從內地趕來與格桑成婚,聽到噩耗,項莉如雷轟頂,昏倒在地。一年之後。 西藏阿里,在神秘恢弘的古格王國遺址,幾個身影虔誠地膜拜。這是喇嘛齊美任增和學者,他們在靈性的天地之間痴迷陶醉,幾乎到了忘我的境界:學者完全忘了她的代表團的歸期,追隨喇嘛齊美任曾越走越遠。 學者的失蹤,驚動了各方,縣委書記索朗貢布帶人分頭尋找。 項莉在失去未婚夫之後,沒有離開西藏,留在拉薩做醫生,索朗貢布是心臟有嚴重隱患的病人,出於對病人的高度責任感,她一直在催促索朗貢布盡快到拉薩做手術,但是索朗貢布卻拖拖拉拉,項莉感到他的病情不能再拖,決定親自趕往阿里,說服他立即進醫院動手術,項莉找到了藏族司機加措,與她同往。 索朗貢布,終於在峽谷的索道邊找到了喇嘛和學者,一切似乎都很順利,只要回到拉薩,學者可以歸隊,索朗貢布也可以及時治病,但是,事與願違,在峽谷里,他們遇到了泥石流。 山體滑坡,是河上山坡發生大規模山體塌方,公路對面半個山體突然坍塌,沖下來的樹木將河攔腰斬斷。 河道被數百棵沖下來的樹木堵住,迅速形成一個狹長的湖泊。河水沖上山路,道路被毀壞,在索道上的人全都九死一生,在泥石流中形如枯葉,任憑泥沙拋摔……幸好,此時項莉與加措及時趕到,他們竭盡全力,相互合作,最後擺脫了險境。索朗貢布在劇烈的行動中,心臟病發作,非常危險。 項莉此刻成為這行人馬的中心,她必須不斷地為病人做緊急救助,處理突法情況,為了盡快趕會拉薩,他們決定走近道穿越雪山,索朗貢布的情況不斷惡化,項莉利用一切手段維持他的生命。 禍不單行,在雪山上,他們竟遇上雪崩,汽車被雪崩掀起,拋下懸崖,落到積雪的山谷中的一小塊山崖上,藏族司機加措冒者生命危險,爬上雪山高處,用行動電話將他們的險境通報出去,自己凍僵在沒人的雪中…… 有關部門接到消息,制定營救方案,最快最可行的就是出動直升機救人。直升機部隊接到命令,研究了遇難地點後發現十分棘手,那裡是有名的死亡谷,是飛行禁區,一年前的事故就是在那裡,機長提出要范康參加營救,因為他是唯一熟悉當地環境的,范康在事故後被停飛,他聽到要他參加救助,很意外,但是當他知道遇難的有項莉時,毫不遲疑地上了飛機……格桑犧牲後,范康一直覺得自己有責任,對項莉有歉疚,但是在遇到項莉時,兩人卻言語不和,留下了心病…… 直升機歷盡艱險,趕赴現場。 驚心動魄的空中營救。 在生死交界之處,項莉和范康都將生的希望給了對方,自己選擇了死……
演員簡介
張建亞
張建亞1951年出生,福建莆田人,筆名木江,曾為上影演員劇團演員,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畢業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助理、導演,先後執導《冰河死亡線》 、《少爺的磨難》、 《綁架卡拉揚》、 《挑戰》 、 《義膽忠魂》等影片。其中《三毛從軍記》於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中國兒童少年電影「童年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絕境逢生》獲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導演獎、第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1999年其導演的《緊急迫降》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用電腦特技表現驚險場面,具有開創意義。 1992年,張建亞執導的《三毛從軍記》引起了一定的反響,體現了他的創新意識,影片將漫畫手法,荒誕風格及資料片,滑稽表演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大膽想像中體現幽默和快樂情趣。在放鬆嬉笑之中體現深刻寓意,獨具一格,開拓了中國電影在喜劇創作上的新領域新路子。張建亞認為游戲感在電影戲劇中是個很重要的元素。同年的 《王先生之慾火焚身》漫畫色彩更加強烈,張建亞嘗試用電影語言來表達幽默,將古今中外許多著名電影的經典場景,巧妙地融匯在影片中,體現出導演的詼諧,調侃的意味,有評論家稱《三毛從軍記》的問世,標志著第五代導演中產生了後現代主義風格的導演人材。
邵兵
邵兵 中國內地男演員。出生在杭州,曾做過皮筏艇的運動員。1989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在學期間曾參加多部 電視劇的拍攝。1993年畢業後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擔任多部話劇的主角。 1993年拍攝《炎帝傳奇》 ,在片中他健康的體魄和獨特的個性受到觀眾的青睞。 1994年,在夏剛的影片《與往事乾杯》中,他飾演了不太會說中國話的澳籍華人,以感情細膩的動作展現了人物內心的純情。 1995年,他又在《贏家》中飾演一位只有一條腿的殘疾跑步運動員,以自己真摯的感情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贏得了女主人公的愛情。他還曾出演過《孤星淚》、《紅河谷》等影片,在《上海人在東京》、《愛情麻辣燙》等電視劇中扮演角色。 從影多年,他扮演的角色一向具有純朴、天真、堅毅的性格,給觀眾留下英俊硬朗又不失紳士謙和的形象。2003年,他淡出影壇,開始准備打造新專輯,並於2004年推出了首張唱片《兵臨城下》。近期他參與了3部影視作品的拍攝,分別是郭寶昌執導的電視劇《酒巷深深》 、成龍主演的《神話》,以及滕文驥導演的音樂故事片《日出日落》。
莫文蔚
莫文蔚是一個很「鬼」的女人。很鬼靚,很鬼有性格,鬼靈精怪。唱起歌來很不正經,卻很吸引。莫文蔚長得算 不上漂亮,但有特立獨行的作派,所以女人會覺得她很現代,而有些男人會覺得她很性感。性感的標準是會變的。葉玉卿、葉子楣的肉彈式性感已經過時,現在流行的是舒淇、莫文蔚的氣質型性感。套用一句廣告:女人的性感是一種氣質,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健康。 從她的第一張專輯《全身》那張裸照起,就讓人覺得她像梅超風,銀幕角色也多是劍走偏鋒的詭異人物。曾一度覺得她是不適合唱歌的,聲音平淡,略帶沙啞,正如她的瘦和不美麗卻被人稱為「亞洲第一美女」一樣讓人納悶。但就是在這樣眾多矛盾的結合中,我們看到和聽到了越來越顯出鬼才的莫文蔚,就連RAP-TALK中那不純正的國語也越聽越有味道。 莫文蔚的個人氣質在她所拍攝的影片中並沒有得到充分展現,《墮落天使》還比較接近,《西遊記》和《食神》由於是周星馳式的鬧劇,莫文蔚反而無所適從了。倒是出了唱片後,莫文蔚獨立灑脫的新女性形象才愈加鮮明起來。 她是香港十大傑出學生、頒獎台上的常客……正當眾人都以為她是明日的專業人士,她卻穿上金色比堅尼裹保鮮紙做歌星;一切源於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