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廂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簡單來說就是張生(張珙)與崔鶯鶯經歷了種種困難,最終終於結為夫婦的愛情故事。
首先,《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禪謹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敗舉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該劇具有較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沖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具有詩情畫意。
⑵ 致敬越劇人錢惠麗的越劇人生:這個女人有點帥
一提起上海越劇院,一大批優秀的越劇演員出現在眼簾,錢惠麗、黃慧、單仰萍、方亞芬、章瑞虹等,一位有一位傑出的越劇表演藝術家深入人心,無論是哪一種形象的塑造都為人們所熱愛。
錢惠麗,趕上越劇的好時代,因時而生,1963年4月出生在浙江暨諸。出生在越劇剛剛流行的時代,在越劇的熏陶和感染之下,自幼喜歡越劇,1979年高中畢業以後,如願考入暨諸越劇團,以越劇經典《紅樓夢》開啟了自己的越劇人生。
錢惠麗,從1979年開始學戲,到如今接近四十年了,從《紅樓夢》到《甄嬛傳》,《蝴蝶夢》到《雙飛翼》,從《西廂記》到《紫玉釵》。從書生到暮年,從才子到老翁,從古代到現代,錢老師的這一路除了繼承傳統,傳承經典以外,也在尋找和發展新的越劇繼承道路。
1979年開始學戲越劇,從暨諸小縣城出發,逐漸蜚聲上海,紅遍全中國,。因越劇《紅樓夢》結緣開始追求越劇,從初聽《紅樓夢》,就清楚,「這是我一生追求的聲音」。這一時期的錢老師,初出茅廬,剛剛接觸越劇,本著對越劇最初的熱愛,一路向前。
1979年開始學戲,以《紅樓夢》中《哭靈》一折參加紹興地區青年演員匯演,獲優秀演出獎。1981年9月轉為諸暨越劇團正式演員,逐漸挑起大梁,主演了越劇《紅樓夢》、《碧玉簪》等越劇經典骨子老戲。
1983年,在上海地區演出《紅樓夢》從此蜚聲上海,機緣巧合之下,拜越劇大師徐玉蘭為師,從此開始了越劇的繼承之路。1988年,正式進入上海越劇院,成為紅樓劇團領銜演員,這一時期主演了《紅樓夢》、《西廂記》、《追魚》、《西施歸越》、《紫玉釵》、《真假駙馬》、《啼笑因緣》、《玉簪記》、《斷指記》、《舞台姐妹》、新版《紅樓夢》等劇目。
這一時期的錢老師,主要以逐夢和模仿為主。從小生活在越劇環境下的錢老師,對越劇有一種執著的愛,在前期的很長一段時間,主要以追逐個人的愛好而開始,那個時候年紀輕,對事情的認知,人物的理解並沒有那麼到位,那麼這一段時間的表演也好,創新也好,大多是以模仿和學習為主。
自從加入上海越劇團之後,有了更好的創作環境和創作條件,加之自身的良好天條件,在良師益友,搭檔的幫助下,慢慢開啟自己的越劇演員事業。對於錢老師來說,或許並未考慮過做演員意味著金錢、榮耀、鮮花、追捧,她只是一心追捧自己的越劇人生,
並且在成為越劇演員到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這一段時間,不斷獲得上海市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第九屆文華表演獎、上海市優秀青年演員「十佳」的榮譽稱號。多次赴泰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2018年5月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這些殊榮,這些榮耀都是常人難得的,當然這一切跟其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開的,當然在感受到觀眾的掌聲,鮮花,誇贊的同時,除了欣喜之外,舞台之下的每一次艱苦的排練,每一個唱腔重復的打磨,每一個人物內心的揣摩,這背後的種種付出和種種心酸是常人看不到的,午夜夢回在夢中不斷揣摩人物的內心,為了塑造好角色,翻閱大量資料,閱讀大量文獻,夜深人靜的挑燈夜讀,這一切一切背後的付出,豈是舞台上的鮮花和掌聲,能夠消磨和沖淡的。
這一時加入上海越劇院之後的這一時期,應該說是錢老師創作的最佳時期,高產期,演員技藝的修煉,角色塑造的磨練,以及其自身性格心性的磨練也在這個時候起到了很大作用。這個時候才真真感受到演員的不容易和演員的榮耀。
越劇藝術需要繼承,無疑是每一個越劇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流派的傳承的重任大多都落在了越劇大師嫡傳弟子的身上,錢老師當然也毫無推卸地擔起來這一份責任,繼承和創新從來都不矛盾。
與其他越劇藝術家不同的是,錢老師的創新,並不是一味地考慮「走出去」,或者無理由地迎合市場,在傳承的基礎上選擇創新,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錢惠麗老是創作了第一部3D越劇電影《西廂記》,擔綱男主角張生。雖至今我還無緣坐在電影院欣賞這一部越劇的3D電影,但能感受到,這一部好評如潮的電影是越劇藝術的創新。
錢惠麗老師也創作了第一個以越劇為主題的網路電台。電台總共分為四部分:越劇歷史、流派創作的故事、自己創作的經驗、越劇唱段的曲調。以電台這樣別樣的方式呈現越劇的精華,通過錢惠麗老是糯糯的聲音,順著電流的聲音傳遞開來。
錢老師將人生最好的一時光都交付給了越劇,交給了舞台,今年56歲的錢老師,開始對個人的人生開始審視和總結,平坦的一生總有些經驗和教訓需要總結,越劇藝術如何發展,人近花甲該如何繼續創作,我想這一些都是目前錢老師這個年齡的藝術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走得太快,需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無論是退居幕後也好,還是繼續在舞台上繼續創作也罷,都希望有更多經典能跟觀眾見面。
這個以」寶哥哥「而出名的女子,畢竟還會創作更多經典讓大家回味。我們也繼續期盼老師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創作更是經典的形象。
⑶ 西廂記是哪種動畫形式
西廂記是一部3D動畫電影。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西廂記》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國產喜劇電影,由黃磊、湯唯、李維嘉、胡可等主演,由黃磊執導,黃磊、湯唯編劇,黃磊、郭曉東、李婷等聯合製作,黃磊聯合製片,聯合出品人為黃磊、郭曉東、李婷。影片改編自宋代經典同名劇作,講述了宋代年輕人蕭恆為改變命運,遭遇冤家路窄,最終因愛而獲得解脫的故事。
⑷ 傳統戲曲將「借翼」電影技術更好發展嗎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有3D昆劇電影《景陽鍾》、3D越劇電影《西廂記》等多部戲曲電影集中上映,成為電影節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從未踏入過戲院的年輕觀眾,這幾日首次走進電影院感受戲曲魅力,新鮮的體驗感令他們在驚喜之餘,紛紛為中國傳統戲曲「點贊」。
「戲曲電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電影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認為,戲曲電影既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傳統戲曲藝術的原汁原味,又可充分藉助現代電影的媒介特性和無限表現力,通過更快、更廣的傳播方式吸引社會各界關注,對於戲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具有傳播和傳承的雙重作用。來源:中國新聞網
⑸ 戲曲作品:《西廂記》
《西廂記》是我國元代雜劇家王實甫的代源轎野表作。作品通過描寫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強烈地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斗爭,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禮教的進步思想傾向。該劇結構巧妙,戲劇情節生動曲折;語言運用方面,作者把古典詩詞與民間口語雹喊融為一帆洞體,從而形成了優美典雅而又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
⑹ 西廂記 文體,賞析,背景
文體:元曲(元雜劇)
背景及賞析: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背景材料
一、《西廂記》作品年代概況:
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最早成於元代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最晚成於元代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如按最晚的時間算,2007年是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誕生700年。(王季思、黃天驥《四大名劇》嶽麓出版社)
二、王實甫生平概況: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為北京人,「名德信,大都人」。(鍾嗣成《錄鬼簿》)王實甫准確出生年月已不可考,但略晚於關漢卿的觀點得到史學界承認。
三、《西廂記》的演變:
《西廂記》的文學源頭為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形成最早為唐德宗貞元末年(約公元802年至804年),距今大約1200年。《鶯鶯傳》並不是唐傳奇中最優秀的作品,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作品。有「今世大夫極談幽玄,訪奇述異,無不舉此(指崔張故事)以為美談」之說。《鶯鶯傳》中的基本矛盾是張生與鶯鶯的矛盾,是愛情與負心的矛盾,結局是悲劇性的。
金代(公元1189年至1208年),出現了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史稱「董西廂」。在「董西廂」中,人物基本矛盾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張生與鶯鶯共同追求愛情幸福而與封建家長之間的矛盾,成為愛情與禮教的矛談梁彎盾,結局是喜劇性的,「董西廂」用崔、張二人共同追求幸福愛情的動人故事,取代了《鶯鶯傳》「始亂終棄」的悲劇結局。
到了元代,《西廂記》終於定型,主題逐漸從一個「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發展成「願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愛情理想宣言,形式上也從說唱文學過渡到元雜劇。
王實甫的《西廂記》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豐滿,個性化;藝術上更加精美成熟,;結構嚴謹完整,情節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心理描寫與人物性格、戲劇情節緊密相關;語言華美、富有個性化。王實甫以贊揚的筆調,細膩的筆觸,充分描寫了鶯鶯和張生作為初戀的少男少女的真實而強烈的感情,而不再認為這是一種罪過,也不再考慮是否會誤國誤身。簡而言之,雜劇中的鶯鶯,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一個具有鮮活生命的尋求愛情幸福的純情少女。作者對愛情給予了的高度肯定,對人的正常的權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王實甫的《西廂記》打破了傳統元雜劇一本四折的格局,學習南戲的體制,首創性地以五本二十折(或作二十一折)的宏大篇幅,來給以足夠的表現;又打破全戲由一角唱到底的體制,讓張生、鶯鶯、紅娘甚至配角惠明都唱,一出之中也靈活轉換唱的角色,用豐富變化的手段來表現豐富變化的內容。
現在通行的《西廂記》刊本以暖紅室復刻凌夢初本為底本,並以王驥德、金聖嘆、毛西河、劉龍田、何璧、張深之諸本以及《雍熙樂府》參校。校點時,參用了《集評校注西廂記》(王季思校注,張人和集評,上海渣敬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和《西廂記新注》(張燕瑾、彌松頤校注)的研究成果。
四、《西廂記》的歷史評價: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賈仲明《凌波仙》)。
「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明:王世貞《曲藻》)。
「讀《西廂記》,必焚香讀之;必對花讀之;必與美人並坐讀之;必與道人對坐讀之」(金聖嘆)。
「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古戲必以《西廂》稱首」(明王驥德《曲律·雜論三十九》)。
「《西廂》無所不工,《西廂》之妙,以神以韻」(明王驥德《新注古本西廂記附評語》)。
「令前無作者,後掩來哲,遂擅千古絕調」(明王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序》)。
「吾於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鮮瑕者,惟《西廂》能之」(清初李漁《閑情偶寄》)。
《西廂記》評本數量之多和評論的名家之多,皆遙遙領先於其它戲曲、文學名著,不僅在中國文藝史上而且在世界文藝史上也是罕有倫比的。
《西廂記》在明清兩代有著名的徐士范、李卓吾、徐文長、王鳳洲、沈璟、湯顯祖、王驥德、陳繼儒、徐奮鵬、凌豫初、閔遇五、金聖嘆、毛西河、周昂等十數家評本,薈萃明清一含悶流文藝理論家,並多有理論建樹,尤其如金批《西廂》,乃代表中國評點文學的高峰著作之一,與金批《水滸》同為後世之楷模,直接啟示了毛聲山《第七才子書琵琶記》、毛宗崗《三國演義》評點本、張竹坡《金瓶梅》評點本、《聊齋志異》諸種評點本和《紅樓夢》脂硯齋評點本及哈斯寶譯評本、三家評本等一系列評論和理論名著的產生,對明清兩代的文藝理論和美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影響巨大而深遠。
《西廂記》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漸得各國研究家的正確評價。如俄國柯爾施主編、瓦西里耶夫著的《中國文學史綱要》說:「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這樣完美的劇本。」
日本河竹登志夫的《戲劇概論》將《西廂記》和古希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沙恭達羅》並列為世界古典三大名劇,則從更廣闊的世界戲劇史的高度,給《西廂記》以精當的評價。
五、《西廂記》的社會影響:
《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周錫山《西廂記》新論)2001年12月吉林出版社出版)。
《西廂記》是中國戲劇史上最重要的愛情劇目之一,是「四大愛情戲之首」(另三部是《拜月亭》、《牆頭馬上》、《倩女離魂》)。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的藝術上的異常精美成熟,而且還在於它體現豐富的民族文化心理內涵。郭沫若說:「《西廂記》是超過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恆的而且普遍的生命。」(《郭沫若全集》15卷)
在中國戲曲史上,有些戲曲名著,並不一定是文學名著,而《西廂記》既是戲曲名著,又是文學名著。「如果有人問,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劇作是哪幾部?我們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應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王季思《四大名劇》,嶽麓書社1992年第1版)
《西廂記》是元代戲劇中的最高成就,是中國第一部才子佳人的作品,是中國第一部舞台喜劇。
元代,關漢卿和王實甫被譽為元代的雙子星座,若以單個作家論,關漢卿最富開創性,有奠基意義,貢獻卓著;若是以單部作品論,《西廂記》是元代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精緻的典範之作。
《西廂記》被金聖嘆稱為「第六才子書」,金批本大約完成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它與金批《水滸》(稱為「第五才子書」)一樣,在清一代頗負盛名,婦孺皆耳熟能詳,成為《西廂記》諸版本中流傳最廣,翻印最多的一種。
金批《西廂記》,把它等同於《離騷》《史記》《杜詩》等儒家經典,把它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去評價,這在當時,沒有一定的膽識是根本無法做到的。
《西廂記》中的張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一位「知識分子」;崔鶯鶯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一位「懷春少女」;尤其紅娘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第一位登上文學殿堂的「草根」。在中國文學的人物形象中,有兩個人是家喻戶曉,一個是「孫悟空」,另一個就是《西廂記》中的「紅娘」。
《西廂記》的社會影響巨大,它的藝術生命力和舞台生命力特別強。無論是古老劇種、新興劇種、大劇種、小劇種皆有本戲或折戲被搬上舞台。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中,有「先西廂,後牡丹,再紅樓」之說。「《西廂記》描寫的知音互賞式的愛情模式為中國和世界文藝發展史所作出的巨大的首創性的傑出貢獻,並引領《牡丹亭》《紅樓夢》等取得領先性的傑出藝術成就」。《牡丹亭》是《西廂記》出現三百年之後才出現的,而《紅樓夢》則更晚。《紅樓夢》中借鑒了大量《西廂記》的描寫手法,故有「第二西廂」之說,為此,《西廂記》和《紅樓夢》則被譽為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無與倫比的「雙璧之作」(趙景深《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序》),其文學藝術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影響無人出其左右。
「其實《西廂記》不僅僅是一部元雜劇,它可以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從這里進去,唐傳奇、唐詩、宋詞、元雜劇,一氣貫穿。元雜劇中取材於唐傳奇的當然還有,但是崔鶯鶯的故事太迷人了,從這個故事中獲取資源的創作活動持續了好幾百年。更何況《西廂記》文辭之高華優美,幾乎登峰造極。」(江曉原:迷戀《西廂記》)
六、《西廂記》歷史上在海外的影響:
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是目前被譯成外文最多的中國戲
曲名著。自1872年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被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0多年。目前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已有英、法 、德、意、拉丁、俄、日、朝、越等文種的譯本。在日本,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譯成日文竟有8 種版本。
《西廂記》是最早在西方國家公映的中國影片。1927年由黎民偉的民新公司根據王實甫元雜劇改編出品拍攝,由侯曜執導的古裝無聲片《西廂記》是目前留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古裝電影。1928年夏天,該片在巴黎公映。
1940年上海國華影業公司再次把《西廂記》搬上電影銀幕,由當時的著名電影演員周旋扮演崔鶯鶯。
《西廂記》賞析
【作品簡介】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寫作了14種劇本,《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故事起源】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鄉,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方十九歲,針指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珙。張珙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後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以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警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歷史沿革】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將結局改變,宋代以後,由於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入侵和漢族同化,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良(一說為董琅)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版本歷史】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景評)、明萬曆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濛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凌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
【所取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故事流傳和演變】
《西廂記》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寫的傳奇文
短篇小說 《鶯鶯傳》。亦名《會真記》。它的大致內容是寫年輕的張生,寄居於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婦攜女兒鶯鶯回長安,途經蒲州,亦寓於該寺,遇兵亂,崔氏富有,惶恐無托,幸張生與蒲將杜確有交誼,得其保護,崔氏遂免於難。為酬謝張生,設宴時讓女兒鶯鶯出見,張生為之動情。得丫環紅娘之助,兩人幽會。後張生去長安,數月返蒲,又居數月,再去長安應試,不中,遂棄鶯鶯,後男婚女嫁。某次,張生再經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禮節相見,被鶯鶯拒絕,並賦詩二章寄意。
⑺ 西廂記 主人公及人名 主要內容
主人公:崔鶯鶯、張生(張君瑞)
主要內容: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
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
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7)戲劇3D電影西廂記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明代的李日華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清代以後崑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都在演出,而且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詞警芳心」即直接關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歷代文人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尤為青睞,現傳明、清刻本不下百種,為古典劇作之冠。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日文等均有譯本,影響所及,遍布全球。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不僅在戲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
1927年,《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由侯曜執導,第一次出現在熒屏上;1940年,張石川導演、范煙橋編劇,由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廂記》。
1961年,香港趙一山導演了一出越劇戲曲片《西廂記》;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的電影《西廂記》,由岳楓導演,凌波、李菁、方盈等主演;1994年,馬加奇導演了6集劇集版《西廂記》。
2006年,蘇舟導演了3集電視劇《西廂記》;2013年,由路奇執導的30集電視劇《西廂記》上映,除了保持原著中以愛情為核心的主線之外,活潑嬌俏的紅娘在劇中也有了生死之戀。
⑻ 西廂記簡介及詳細資料
作品介紹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人。他一生寫作了14部劇本,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西廂記》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是他的代表作。這個劇一上舞台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西廂記目錄: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第四本 草橋店夢鶯鶯雜劇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雜劇
故事起源
沁園⑴景區的東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煙粉作坊,前邊有一片斑竹林,當地人叫做竹馬林。
據說唐朝晚期,大詩人元稹,出生在河內縣清化鎮的趙後村,趙後村的鄰村是崔庄村,崔莊裡有一女崔小迎,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元稹八歲時父親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當親人看待。小迎十歲那年,父親去煙粉作坊做工,舉家搬遷。於是便跟隨小迎的父親一起前往。兩人經常在斑竹林里逗耍,過家家,拜天地,稱公道婆,並在沁園內結識了很多文人過客,如著名的文學家令狐楚,韓愈,白居易,李絳等。受其薰陶,學習詩文,15歲就已明兩經擢第。小迎也長得如出水芙蓉,美麗超群,兩人私定終生。
元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從政,後深受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賞識,權勢之下與韋夏卿之女韋叢婚配。從此一生再也未見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後,曾多次回家尋找,卻杳無音訊。
元稹曾作《鶯鶯傳》,其中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而作者卻以借張生之口,反誣鶯鶯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於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美化張生 *** 的行徑,故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其文比其人,元稹諸如此類言語,甚為後人詬病。
注:⑴ 沁園:東漢漢明帝劉庄為其五女劉致建造的園林,今河南省博愛縣太行博竹苑內。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衡滾芳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書生張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與紅娘。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則天皇後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本是欣賞普救寺美景的張生,無意中見到了容貌俊俏的崔鶯鶯,贊咐廳余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伏侍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訊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歷史沿革
唐代以後,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令許多人感到遺憾和不滿,斥責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於是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就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了改變。
宋代以後,由於經濟的發展及市民階層的出現,封建禮法觀念在普通人民中間逐漸淡化,金代出現了董解元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時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這部劇本作者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關漢卿所作,也有人說是關作王續,或王作關續,但認為是王實甫所作的說法比較公認。
清朝金聖嘆將王實甫的《西廂記》評為第六才子書, 中國燈謎常將王西廂里的句子作為底來猜射,謎目就叫六才。
思想內容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與紅樓夢關系
第二十三回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中寫道:①寶玉笑道:"妹妹,你說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②林黛玉指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艷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我告訴舅舅去。"說到"欺負"兩個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兒紅了,轉身就走。 黛玉口中對《西廂記》的評價是:有趣,胡說、淫詞艷曲、混話,因為當時寶玉借用《西廂記》對其表露心聲,所以黛玉的評價並非針對《西廂記》這本書,而是針對寶玉"調戲"她的行為,黛玉內心對"愛情高於功名利祿"的思想是非常認可的。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薜寶釵款款的告訴他道:"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只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麼大害處。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寶釵對《西廂記》等評價:不是分內之事、移情、不可救。
五十四回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陳腐舊套賈母笑道:"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說的那樣壞,還說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滿腹文章去作賊,難道那王法就說他是才子,就不入賊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說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都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便是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麼的,可是前言不答後語?"
"賈母笑道:"這有個原故:編這樣書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貴,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編出來污穢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這些書看魔了,他也想一個佳人,所以編了出來取樂。何嘗他知道那世宦讀書家的道理!別說他那書上那些世宦書禮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們這中等人家說起,也沒有這樣的事,別說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謅掉了下巴的話。所以我們從不許說這些書,丫頭們也不懂這些話……" 賈母對《西廂記》等佳人才子小說評價: 沒趣,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編書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前言不答後語,編了出來取樂,不知世宦讀書家的道理,沒有這樣的事,謅掉了下巴的話。
關系總結
《紅樓夢》中人物本就分為兩大思想派別,以賈母、薛寶釵、王熙鳳等為代表的封建思想,以賈寶玉、林黛玉、晴雯等為代表的反封建思想。《西廂記》和《紅樓夢》都推崇追求自由、淡泊名利,兩部作品有共鳴之處。
版本歷史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起鳳館刻本(李贄、王世貞評)、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驥德、徐渭注,沈璟評)、明萬曆間蕭騰鴻刻本(陳繼儒評)、明天啟間烏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濛初校注)、民國五年(1916)貴池劉氏《暖江室匯刻傳劇第二種》重刻凌氏本、明崇禎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閣刻本(李贄評)、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湯顯祖、李贄、徐渭評)、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汲古閣《六十種曲》本。以及董解元的《西廂記》等。以文藻而論,當以王實甫為最。但是王版西廂顯然有很多董解元版本的影子,可以說一脈相承。
成就創新
主要成就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創新之處
1、元雜劇一般是以一本四折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而《西廂記》有五本二十一折;
2、《西廂記》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場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了許多首詞後,[錦上花]一曲由鶯鶯唱,[么篇]由紅娘唱;
3、對故事的題旨做了新的改造。強調"情"的自主,提出"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相關評價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中國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顯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經典語句
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雪浪拍長空,天際秋雲卷。
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
嬌羞花解語,溫柔玉有香。
投至得雲路鵬程九萬里,先受了雪窗螢火二十年。
餓眼望將穿,讒口涎水空咽,空著我透骨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空撇下)碧澄澄蒼苔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
[拙魯速] (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帷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么篇] 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有一日)柳遮花映,霧障雲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恁時節)風流嘉慶,錦片(也似)前程,美滿恩情,(咱兩個)畫堂春自生。
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
好句有情憐夜月,落花無語怨東風。
[仙呂·八聲甘州] 懨懨瘦損,早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褪,能消幾度黃昏?風裊篆煙不卷簾,雨打梨花深閉門。無語憑闌乾,目斷行雲。
[混江龍]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羅衣不奈五更寒,愁無限,寂寞淚闌干。
碧天萬里無雲,空勞倦客身心。
花影重疊香風細,庭院深沉淡月明。
[聖葯王] (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鞦韆院宇夜深沉;花有陰,月有陰,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須)詩對會家吟?
情思昏昏眼倦開,單枕側,夢魂飛入楚陽台。
(當日個)月明才上柳梢頭,(卻早)人約黃昏後。
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耍孩兒] 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雁兒落] (綠依依)牆高柳半遮,(靜悄悄)門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葉風,(昏慘慘)雲際穿窗月。
(舊愁似)太行山隱隱,(新愁似)天塹水悠悠。
[掛金索] 裙染榴花,睡損胭脂皺;紐結丁香,掩過芙蓉扣;線脫珍珠,淚濕香羅袖;楊柳眉顰,人比黃花瘦。
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