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巨制 » 中國電影文化史第一編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中國電影文化史第一編

發布時間: 2023-05-17 21:24:54

『壹』 電影拍攝製作方面的書

《電影學導論》 作者:陳曉雲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影視批評學》李道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 作者:克里斯丁.麥茨 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榮譽》 蘇牧 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電影學院教材
《影視類型學》 郝建 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電影學院教材
《電影編劇寫作基礎》 ——北京電影學院教材
《西方電影史》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北京電影學院教材
邵牧君其他著作:《西方電影史概論》、《美國電影史事拾零》、《銀海游:電影論文集》、《禁止放映》

《中國電影史》鍾大豐 舒曉鳴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北京電影學院教材
《電視製作手冊》劉舜發 陳熙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當代廣播電視概論——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陸曄、趙民 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電影語言》——世界電影理論名著譯叢(崔君衍 主編) [法]馬塞爾·馬爾丹 著 何振金 譯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文藝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教材 張鳳鑄、胡妙德、關玲 主編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綱——傳播學叢書》 王曉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中國藝術簡史叢書 陸弘石、舒曉鳴 文化藝術出版社 11.8 元
中國電影史——中央戲劇學院系列教材(影視專業) 主編:劉立濱 作者:倪駿 中國電影出版社 22 元
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21世紀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 陸紹陽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元
1897-2001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上、下冊) 丁亞平 文化藝術出版社 68 元
中國當代電影——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 陳曉雲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5 元
中國電影發展史(第1卷)(精裝本) 程季華 主編 中國電影出版社 30 元
中國電影發展史(第2卷)(精裝本) 程季華 主編 中國電影出版社 25 元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 李道新 北京大學出版社 68 元
中國十大戲劇導演大師——朗朗書房·電影場 劉烈雄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4.8 元
銀色印記:上海影人創作文選——獻給中國電影百年華誕(1905-2005)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電影家協會 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45 元
中國電影藝術史 周星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48 元
銀色印記:上海影人理論文選——獻給中國電影百年華誕(1905-2005)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電影家協會 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55 元
映畫年華——中國電影百年講述 張江藝、吳木坤 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元
中國電影地域紛呈——映畫神州 張江藝 吳木坤 北京大學出版社 36 元
中國現代電影理論史——電影叢書 酈蘇元 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 35 元
中國電影史——中國藝術簡史叢書 作 者: 陸弘石、舒曉鳴 文化藝術出版社
藝術概論 李勝利 編著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4 元
影視藝術概論——新聞傳播學叢書 倪祥保 蘇州大學出版社 21 元
藝術概論——電影學院教材 作者崔衛平
藝術概論——中國藝術教育大系·高等藝術教育「九五」部級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王宏建 主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30 元
藝術概論 孫美蘭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4 元
藝術風格學——美術史的基本概念(西方藝術史論名著) [瑞士]海因里希·沃爾夫林 著 潘耀昌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9.8 元
美術概論 嶺南美術出版社 45 元
美術新概念—21世紀的人文思考 徐代 學林出版社 27 元
中國電影發展史(精裝本) 程季華 主編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中國藝術簡史叢書 陸弘石、舒曉鳴 文化藝術出版社 11.8 元
中國電影史綱——傳播學叢書 王曉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元
中國電影史——中央戲劇學院系列教材(影視專業) 主編:劉立濱 作者:倪駿 中國電影出版社 22 元
1897-2001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上、下冊) 丁亞平 文化藝術出版社 68 元
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21世紀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 陸紹陽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元
中國當代電影——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 陳曉雲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5 元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 李道新 北京大學出版社 68 元
銀色印記:上海影人創作文選——獻給中國電影百年華誕(1905-2005)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電影家協會 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45 元
中國十大戲劇導演大師——朗朗書房·電影場 劉烈雄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4.8 元
中國電影藝術史 周星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48 元
影300——紀念中國電影誕生百年 鈄江明 主編 南方都市報中國電影百年專題策劃 復旦大學出版社 36 元
銀色印記:上海影人理論文選——獻給中國電影百年華誕(1905-2005)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電影家協會 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55 元
映畫年華——中國電影百年講述 張江藝、吳木坤 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元
中國現代電影理論史——電影叢書 酈蘇元 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 35 元
文學理論教程(修訂2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童慶炳 主編 李衍柱、曲本陸、曹廷華、王一川 副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8 元
文學理論教程輔導及習題集(修訂二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配套輔導 秦為忠 主編 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 14.8 元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建構——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的歷史沿革(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叢書) 程正民、程凱 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元
文學理論教程 主編:趙炎秋 毛宣國 副主編:陳果安 編委:陳湘生、賴力行、禹雄華 嶽麓書社 27 元
文學理論教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 王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3.5 元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教材系列 張少康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元
文學理論基礎(四川大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閻嘉 主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 28 元
文學理論(文藝學系列教材)——國家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劉安海、孫文憲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5 元
文學理論 姚文放 江蘇教育出版社 13.9 元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下冊) 張少康、劉三富 北京大學出版社 22.5 元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冊) 張少康、劉三富 北京大學出版社 22.5 元
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4版)(英美文學文庫)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4.9 元
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未名譯庫·文學理論與文學研究系列 [英]拉曼·塞爾登 編 劉象愚、陳永國 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元
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影印本)——中國現代文史資料叢書(乙種) 胡適 上海文藝出版社 26 元
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 21世紀文學系列教材) 陶東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元
《電影學》基本理論與宏觀敘述——新世紀電影學論叢 王志敏 中國電影出版社
現代電影美學基礎——電影藝術基礎理論系列 王志敏 中國電影出版社 24 元
中國電影史綱——傳播學叢書 王曉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元
中國電影史——中央戲劇學院系列教材(影視專業) 主編:劉立濱 作者:倪駿 中國電影出版社 22 元
4+1電影(「4+1」英語學習法系列從書)——新東方學校英語文庫 主編:杜偉 編著:王荔南、劉華陽 新華出版社 33 元
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經典新讀.文學課堂 夏衍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12 元
電影文化詩學——當代影視論叢 袁玉琴 中國電影出版社 26 元
影視法導論——電影電視節目製作人須知(復旦博學) 魏永征、李丹林 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38 元
西方電影理論史綱——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叢書 主編:胡星亮 撰稿:胡星亮、周振華、洪宏、李燕、陳捷、張時民 中華書局 29 元
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21世紀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 陸紹陽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元
中國當代電影——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 陳曉雲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5 元
電影學導論 陳曉雲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18 元
電影表演心理研究——電影學新論叢書 齊士龍 中國電影出版社 11.5 元
當代電影理論文選——電影學書系 主編:胡克、張衛、胡智鋒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49.8 元
當代電視攝影製作教程——復旦博學.當代廣播電視教程.新世紀版 黃匡宇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39 元
西方電影簡明教程——復旦博學文學系列 潘天強 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4 元
世界電影理論思潮——21世紀中國影視藝術系列叢書 游飛、蔡衛 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影視攝影技術 畢根輝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影視攝影的藝術境界 劉書亮 中國電影出版社
數字影視攝影教程 黃會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我覺得電影拍攝製作,大部分還是靠自己在實踐中慢慢領悟。書上的東西都太籠統了。
祝你能有所成就。。

『貳』 中國電影史的史上第一

第一次電影放映:、1896年(清光緒22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戲。
以中國為題材的第一部紀錄片:1896年美國繆托斯柯甫公司拍攝的《李鴻章在格倫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國文列文同邵醉翁合拍《慈禧太後》。第一部獨立拍攝的影片:1905年在北京豐泰照像館拍成的由京劇著名武生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
第一個電影放映場:北京西單的「文明茶園」掛牌為「北京電影」。
一部電影故事短片: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它首映是1913年9月底。
第一位女演員:受傳統禮教的影響,中國的戲曲舞台上一向遵循著男扮女裝的規則。即使是在甲午戰爭後誕生的 「文明戲」中,也沒有打破男扮女裝的傳統。1905年問世的中國電影自然也難以擺脫這一文化習俗。直到1913年《難夫難妻》這部以婚姻關系為內容的影片中,所有的男女人物依然都是由男演員扮演的。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員來自和《難夫難妻》同年拍攝的香港短故事片《莊子試妻》。影片取材於明清傳奇,描述莊周詐死,以試其妻子是否忠貞的故事。也許是因為香港長期處在英國統治之下,得西方風氣之先,故能夠接受男女同台演出。結果,導演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片中扮演了莊周妻子的使女,雖然還不是主角,但這已足以使嚴姍姍獲得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的殊榮。
攝制的第一部長故事片:1922年上映的《閻瑞生》,任彭年導演。該片以當時上海閻瑞生謀斃王蓮英的轟動社會案件為依據,寫的是真人真事,上映盛況空前。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志》22卷1-3月號上。
第一部動畫片:動畫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動畫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第一部出國的影片:新亞公司拍攝的《紅粉骷髏》,管海峰導演,除在上海、天津、北京上映外,還到日本、越南等國放映。
第一個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
第一首電影插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閑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蠟盤發音片:《歌女紅牡丹》(1931年)。
第一部片上發聲片:《雨過天晴》(1931年)。
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榮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第一部音樂喜劇片:袁牧之編導的《都市風光》,完成於1930年10月。
第一部採用管弦樂隊演奏的影片:《都市風光》。
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於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第一位電影皇後: 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促成電影之發展」為宗旨,發起了一次評選「電影皇後」的活動。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明星評選。在參選的諸明星中,來自明星公司的胡蝶、聯華公司的阮玲玉和來自天一公司的陳玉梅呼聲最高,選票也比較接近。經過長達兩個月的評選,胡蝶得票21,334張,陳玉梅得票10,028張,阮玲玉得票7,290張。胡蝶由此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後」的「寶座」。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得了榮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第一位國際三大影展最佳演員:1992年2月,張曼玉憑借電影《阮玲玉》獲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位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演員榮譽的影星。
第一部恐怖電影: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製造了轟動效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第一部抗戰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完成的第一部表現抗戰的故事片,史東山編導、吳蔚雲攝影,完成於1938年1月。
第一部彩色電影: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第一部譯製片:1949年5月,由東北電影製片廠譯制的蘇聯電影《普通一兵》。
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
建國後第一部中外聯合攝制的影片:中國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影片公司聯合攝制的兒童片《風箏》,1958年6月上映。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海燕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1962年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第一部彩色遮幅寬銀幕故事片:《青春》,197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第一部寓言樣式的動畫片:《誇口青蛙》
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最高獎的故事片:1988年,由張藝謀執導,鞏俐和姜文主演的影片《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金熊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的中國電影。
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獎杯為一尊引頸高唱的金雞,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委。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

『叄』 求中國電影發展史

1 前言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2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三次高潮

2.1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今日的美國巨片《蝙蝠俠ⅰ》、《蝙蝠俠ⅱ》、《蝙蝠俠ⅲ》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2.2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2.3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3 武術動作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整個武術動作片中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從以下幾點探討。

3.1李小龍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李小龍從武術的詠春拳開始創造截拳道,而後進入影視圈,轟動世界影壇。從而使中國武俠電影又進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龍作品有童年時期的作品《富貴浮雲》、《細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鴻》;1969年《丑聞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3年《猛龍過江》、《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游戲》(未完)。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這部武術動作片,是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所製作。該片成功塑造的中國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帶動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市場,主角李小龍由此而成為了一代國際電影巨星。

3.2 成龍

出生於1948年的成龍,數十年的從影使其成為全球的公眾人物。他的電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為他奠定了武術動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群龍譜》、《A計劃》、《蛇形刁手》、《奇跡》、《紅番區》、《霹靂火》、《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尖峰時刻》等等。成龍1995年就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社會學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被評為十大電影佳片。成龍熱心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尤其是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形象大使。

3.3李連傑

19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李連傑作品專輯展映」,出現了異常熱烈的哄動場面,反映了李連傑已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在歐洲備受矚目的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的武打動作,除了傳統的中國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萊塢的動作特技效果。李連傑成功地打入了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

李連傑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華英雄》;1989年《龍在天涯》;1991年《黃飛鴻》;1992年《黃飛鴻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獅王爭霸》、《方世玉》、《太極張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將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連傑的身價隨著其名聲業越來越高,從1982年《少林寺》的數百元,到1996年香港龍祥電影公司與永勝娛樂公司簽下了《黑俠》、《黃飛鴻ⅵ》等三部片子,達到了3600萬港幣;而以後的影片也在千萬美元之巨。

3.4 其他代表人物

《武當》中的司馬劍(趙長軍飾)、《塞外奇俠》中的卓已航(原文慶飾)、《武林志》中的東方旭(李俊峰飾)等。在眾多的武術動作影片中,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達到了武術動作之最。而飾演《黃飛鴻》的演員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武術動作片名演員。如成龍、李連傑、洪金寶、元彬、甄子丹、趙文卓、王群、邱建國等;還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譚永麟、劉家輝、梁小龍等。在這其中《黃飛鴻》中的黃飛鴻(關德興飾)。1940年開始,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黃飛鴻》題材的電影。

4 中國武術動作電影的發展趨勢

從《定軍山》到《卧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4.1重視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有3000多個,而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國際A級電影節一共是11個。在這林林總總的電影節中,其中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中舉足輕重的國際電影節,同時也是商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之一。中國的電影界對此十分重視與關注,如張藝謀近年來的每一部大片似乎都劍指奧斯卡,而且都是與武術動作片有關的電影。

對於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機會,更是一個爭奪世界電影市場的契機。參加奧斯卡,得獎不易,既使獲得提名也同樣具有意義。而如果獲得獎項,則對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提升和世界電影市場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001年的73屆在奧斯卡的獎項,稱為中國武術功夫電影的《卧虎藏龍》再一次使中國武術動作片亮相全球影壇。《卧虎藏龍》是由李安導演的,李安有著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整個劇組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演員以及美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演員組成。在獲獎的時刻,輿論界稱其為「世界華人的電影藝術成就」。

在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中,《卧虎藏龍》得到了10個獎項的提名。最終得到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作音樂獎等4項大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A級電影節奧斯卡中的舉足輕重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這部配英文字母的華語片還在美國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甚至有的學校將《卧虎藏龍》劇本當教材用。

2005年,中國電影有了一個嶄新的評選活動——中國電影排行榜。排行榜4個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提名。我們發現最佳製片人中的5部電影有2部是武術動作片,它們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個項目的提名。

4.2電影市場的票房價值杠桿

從票房價值來看,《卧虎藏龍》僅在北美就達到了近2 億美元的票房、台灣的會宇多媒體以8位數即千萬元的價格取得了《卧虎藏龍》全球獨家動畫版權、包括碟片和商業性合作的授權等,《卧虎藏龍》得到數億美元的收入是毫無疑問的。

同樣,《英雄》在2004年的7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在美國兩個周末的票房達到了1800萬美元,最後在全球達到了1.7621億美元的票房奇跡,而《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權被「索尼經典」購買了以後,其票房突破了7200萬美元。來自影片發行方中影發行放映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7月29日開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劍》,全國首個周末三天票房總計2600萬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和《頭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時頭3天在東南亞已取得過4000萬的票房成績,發行負責人翁立表示,「從《七劍》的首周表現來看,總票房達到七八千萬難度不大。」因此《七劍》的中國電影排行榜估計也將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排行榜以電影的票房收入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4.3娛樂性的武術動作片將異軍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譽為2005年的中國「首部現代功夫喜劇」。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勵志等多種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繼韓國影視明星張娜拉的電視劇《明朗少女成功記》創下收視高峰,並捧紅了張娜拉的亞洲小天後地位之後的又一巨作。圈內人把其稱作是中國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記》。雖然由於檔期的原因,張娜拉最終未能出演此劇,但《我的功夫女友》將中國功夫與喜劇的結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許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該片,希望引進現代功夫喜劇《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進內地的首部電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動作、喜劇溫情於一體的武術動作電影。該片由成龍監制,「成家班」參加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精武家庭》有驚險的跳樓場面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而香港另一武術動作片的明星洪金寶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劇功夫電影《龍威父子》。《龍威父子》取景於雲南和廣西一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壯觀的瀑布河流更襯托出了中國武術動作影片的傳奇色彩。

在2005年的賀歲片市場里,以周星馳為主演的,作為新年賀歲片的中國功夫電影《功夫》展現了「電腦功夫」和武術真功夫的結合。此外,影片使這賀歲功夫片不同於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資1.5個億港幣,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萊塢影片的經典段落,十分搶眼。

沉寂了3年以後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俠巨片《七劍》。該片目前拍攝完畢,已經於2005年7月29日與觀眾見面。

徐克認為,劍是兵器之王,象徵著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劍中蘊涵著俠義的風度和修養,並且有一種浪漫盪漾在其中,無論在攻擊時和防守時,你會發現那其中藏有哲學。關於劍,徐克認為有很多內容可以發展,一招一勢讓人們重新認識劍,劍不僅僅是一個打鬥的工具,它應該有七種精神,有七種顏色。

雖然《七劍》一直被稱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電影。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試映後,有搶走《七劍》的風頭的趨勢。《琴魔》是一部古裝武術動作片,耗資數千萬,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費了10萬以上。業內人士評論,《七劍》和《琴魔》這兩部動作片的競爭,將帶動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甦。

4.4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存互進

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武術的源泉。武術的全球化宣傳與推廣離不開中國電影。在《定軍山》成功拍攝之後100年的中國電影風風雨雨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武術發展互存互進。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形成了一個中國功夫的熱潮。

80年代,李連傑的《少林寺》掀起了全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余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100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等。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升起。

2001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武術動作片《卧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的市場因素,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如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5 結語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其內容繁多,門派林立,表現形式多樣,具有極大的健身價值和技擊價值,同時更富於娛樂價值。電影正是反映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的一個體現,而武術動作電影又在電影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武術能夠與電影結合起來,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

『肆』 求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考研參考書資料目錄

2022年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化研究院、電影學系、人文學部、基礎部及教育中心考研專題解讀


復試的分數變動比較多,單科線趨向國家線,總分則是有比較大的提升。

復試形式

外語聽力及口語測試10%;專業面試90%

復試內容

1.專業素質和能力

(1)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2)全面考核考生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

(3)外語聽說能力;

(4)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

(2)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3)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性和心理健康情況;

(4)人文素養;

(5)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基礎部

往年復試分數線

電影文化傳播

總分:347 政治:60 外國語:60業務課一:110業務課二:11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無

北歐電影研究

總分:347 政治:60 外國語:53業務課一:100業務課二:11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無

復試形式

外語聽力及口語測試10%;專業面試90%

復試內容

1.專業素質和能力

(1)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2)全面考核考生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

(3)外語聽說能力;

(4)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

(2)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3)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性和心理健康情況;

(4)人文素養;

(5)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電影學系中外電影史論(含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中外電影史論)往年復試分數線

中外電影史論(電影學系)

總分:360 政治:50 外國語:60 業務課一:95 業務課二:12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340

中外電影史論(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

總分:347 政治:60 外國語:38 業務課一:110 業務課二:110

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總分:340

復試形式

外語聽力及口語測試10%;專業面試90%

復試內容

1.專業素質和能力

(1)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2)全面考核考生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

(3)外語聽說能力;(4)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1)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

(2)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願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3)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性和心理健康情況;

(4)人文素養;

(5)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七、復試導師

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

許航、趙謙、王垚、孫紅雲、葉航、趙斌、吳冠平、王海洲。

電影學系

李九如、康寧、劉軍、李彬、張愉、楊遠嬰、張東鋼、吳瓊、林黎勝、賀紅英、張沖。

基礎部陳文穎、宋雁蓉、莫琳、譚慧、葉遠厚。

『伍』 中國的第一部國產電影是什麼

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青》於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第一部引起轟動的國產故事片

1922年,中國電影的先驅者之一張石川聯合鄭正秋、周劍雲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是二三十年代中國最有成就的電影公司之一。

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片正劇《孤兒救祖記》,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王漢倫、鄭小秋等主演。影片描寫一個富翁楊壽昌在兒子死後,懷疑兒媳不貞,將其趕出家門。兒媳余蔚如忍辱負重,將兒子養大成人,送入楊壽昌所辦的學校讀書。一天,當年陷害兒媳的侄子密謀害死楊壽昌,奪其家產,被孫子余璞挺身相救,於是*大白,一家人終於團聚。

編劇鄭正秋是我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其電影觀念也秉承著中國文藝觀的傳統,認為電影應擔負起改良社會,教化民風這一重要使命,因而他編劇的電影強調道德教化,關注現實問題,注重社會的內涵,被稱為「社會片」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這部影片是鄭正秋電影觀念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他創作的第一部「社會片」。影片的主題是「教孝」、「懲惡」、「勸學」、「揚善」和宣傳社會改良;片中的人物也被歸結為善與惡的代表,尤其兒媳余蔚如的「賢妻良母」形象是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理念的標志。

在《孤兒救祖記》問世之前,已誕生十幾年的中國電影正陷於低谷之中。這部影片除了在故事內容上擺脫了早期電影對西方電影例如滑稽片等的因襲摹仿,包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感、民族觀念外,藝術上也擺脫了文明戲式的舞台化表演風格,力求形象、情景的生活化和真實性,同時注重故事性和情節的引人入勝,這使得影片在當時的確不同凡響,非常契合觀眾的口味。

影片於1923年12月28日在上海公映。據記載,它成為第一部在商業和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國產片,其在當時的聲譽和影響超過了所有的外國片。影片公映之後,「未二日,聲譽已傳遍海上,莫不以一睹為快」。以後又在上海、南京、漢口、天津等地連映六七個月,「營業之盛,首屈一指;輿論之佳,亦一時無兩。」《孤兒救祖記》的成功,不但使成立不久的明星公司獲得了生機,並在此後成為二三十年代中國最重要的製片機構之一,而且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運動」。此後數年間,國產製片業迅速崛起,據統計,1922-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眾多電影公司的出現,自然導致了電影產量激增,國產電影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中國電影藉此開始走出低谷,進入自己的第一個空前繁榮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余蔚如的扮演者王漢倫(1903-1978)。她是中國第一代女影星之一,當時為一外資企業的英文打字員。影片在開拍之前四處尋找女演員無著,經同事中一位明星公司的股東介紹,王漢倫前往應試,頗得張石川的滿意,從此進入影壇。影片的成功不但使她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女演員,也成為享譽一時的中國第一位悲劇明星。

中國第一部長系列影片

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在武俠、古裝片等商業電影的逐漸興起中,推出了一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受到票房收入的鼓舞,明星公司一鼓作氣,連續推出該片的續集,到1931年止,共拍攝了18集,由此它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長系列片。

《火燒紅蓮寺》取材於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鄭小秋、夏佩珍等主演。影片表現在湖南鄉村械鬥復仇的背景中,瀏陽縣把頭陸風陽之子陸小青學得高超武藝,返鄉中誤入妖魔潛伏的紅蓮古寺,後在眾多武林高手及官兵的救助下,方得沖出魔窟,救出被囚禁的總督及被殘害的良家婦女,並將紅蓮寺一把火燒掉。

這部影片是在20年代後半期商業電影開始在中國興盛的背景下問世的。其時,古裝片和武俠片成為商業電影的主要潮流。《火燒紅蓮寺》在武俠電影中加入了大量武林高手以「異技」鬥法及半人半魔的神怪內容,成為「武俠神怪片」的開創者。例如影片的核心為「昆侖派」和「崆峒派」之間的法術爭斗,這使影片從以往武俠片拍攝武打場面轉向了注重以大量的特技鏡頭和機關布景來表現武林高手們的「飛劍白光」、「遁地逃走」等仙門妖術,同時並穿插有半裸的女人,半人半神的怪物,動作性強,又很熱鬧。

《火燒紅蓮寺》的成功帶動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熱及神怪片熱,許多公司紛紛效仿,其中以「火燒」為題材的影片就層出不窮,如《火燒平陽城》、《火燒七星樓》、《火燒青龍寺》等。無論是從技術積累的角度,還是從題材拓展的角度來看,「武俠」兩字自此片後便成了中國電影軍械庫中的常規兵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從此在劍光俠影中長大。

《火燒紅蓮寺》是中國大型系列電影的開山之作。這種依託於商業電影的系列片也在當時成為一種熱潮。稍後於這部影片問世的系列片還有《乾隆游江南》(9集),《荒江女俠》(13集)。

『陸』 北京大學電影學研究生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學院正在籌建之中)現設3個本科專業、3個碩士專業和1個博士專業,即影視編導本科專業,藝術學專業輔修本科,文化藝術管理專業本科;藝術學專業碩士點、電影學專業碩士點、美術學專業碩士點;藝術學專業博士點。此外,藝術學系還從1998年起,陸續開始文化藝術管理、古代藝術品鑒定、文化經紀人、媒介經營管理、美術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藝術學系將依託北京大學雄厚的人文學科優勢,力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論素質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寬口徑、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於1997年4月宣告成立,這標志著北大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研究在北大揭開了一頁新的歷史篇章。

藝術學系設四個教研室: 藝術學教研室、美術學教研室、音樂學教研室、影視學教研室。 設有四個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所、書法研究所、京昆藝術研究所、戲劇研究所、電視研究中心等。

藝術學系還設有數字影像實驗室、蘋果電腦實驗室和圖書音像資料室。目前,藝術學系建設成一座較大規模的圖書音像資料館,國內最大的數字電影研究資料庫。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還負責管理和輔導北京大學學生藝術團的工作。北大學生藝術團包括學生合唱團、學生管弦樂團、學生舞蹈團、學生民樂團等,近年來曾多次應邀出訪美國、西班牙、新加坡等國並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藝術學習將努力把北京大學藝術團建設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大學生藝術團體,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並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藝術學系還先後聘請一批海內外著名的學者和藝術家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藝術學系致力於以下互相聯系的四項目標:一, 向全體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使他們具有較豐富的藝術知識,同時具有較高的趣味、格調和鑒賞力,從而成為有相當藝術修養的人才;

二, 培養一批藝術教育、藝術評論、藝術實踐和藝術研究的專門人才(包括一批藝術研究的高級人才),這些人才應在理論基礎、專業訓練、綜合素質等三個方面都達到較高要求;

三, 積極組織基礎藝術理論、各門類藝術、比較藝術和美育等方面的學術研究,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為創建具有國際水準和中國特色的藝術學作出自己的貢獻;

四, 通過面向社會的藝術教育、藝術評論,以及在藝術產業、藝術科技、廣告產業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社會注意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最快將於年內成立,初期計劃包括美術系、音樂系、影視藝術系、文化管理系四個系和戲劇研究所、書法藝術研究所、影視研究所等。

現有專業:本科(影視編導、藝術學、音樂學、文化藝術管理)

碩士(藝術學、電影學、美術學)

藝術碩士(MFA)

博士(藝術學)

可預計即將開設:本科(音樂表演、藝術設計)

碩士(戲劇戲曲學、設計藝術學、廣播電視藝術學)

博士(電影學、 廣播電視藝術學)

目前,藝術學院有電影學博士生導師1名:彭吉象 [教授],碩士生導師5名.影視學教研室 (主任:陳旭光 教授) 陳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陳 宇 [副教授] 邱章紅 [講師] 陳宇[講師]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書記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導導師

學術職務: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國高教美育研究常務副會長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分會副會長

中國高教影視學會副會長

開設主要課程:

藝術概論、影視鑒賞、中國藝術精神、

美學原理、影視美學

當前主要工作領域:

1. 主編"影視藝術叢書"(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寫的《影視美學》(35萬字),以及由國內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撰寫的《影視社會學》,《影視心理學》,《影視文化學》,《影視語言學》,《影視批評學》,《影視藝術傳播學》等,此套叢書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末開始陸續出版.

2. 研究課題《藝術學原理》擬在本人原來主編的《中國藝術學》(80萬字)與《藝術學概論》(30萬字)的基礎上,努力用現代觀念來闡述中國藝術傳統理論,運用打通學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來進行。

3. 承擔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組織一套影視藝術譯叢,其中包括本人帶領2000級影視專業研究生共同翻譯的〈Film Art >(第五版),該書是美國著名大學均採用的電影教材,而且是美國影視專業學生必修課的指定教科書。該書將於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同時發行的還將有另外兩本著作《電影文化》、《電影簡史》等。

研究課題:

1. 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藝術學》,本人為課題負責人。該項目在"八五"期間全國藝術科研10個重點項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為《中國藝術學》,本人主編,5位教授共同撰寫,歷時5年完成,共80萬字。

2 .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

主要學術獲獎情況:

1 .《中國藝術學》(本人主編,高教出版社於97年12月出版,80萬字)1998年獲"中國圖書獎";1999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1999年獲全國文科最高獎,即第一屆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成果二等獎。

2 .《影視鑒賞》(本人主編,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萬字)1998年被列為國家級"九五"重點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薦為全國普通高校美育與藝術教育重點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嵐清同志為這套重點教材寫序,倡導高校普及美育與藝術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為全國普通高校素質教育第一批重點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後被北京市評為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以及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藝術學概論》(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別獲得北京大學第四屆與第六屆科研成果獎。

主要學術著作:

1. 《中國藝術學》,主編,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萬字。

2. 《影視鑒賞》,主編,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萬字。

3. 《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萬字。

4.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萬字。

5. 《影視美學》,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

1. 《散文詩電影的美學特色》,載《電影藝術》,1985年第7期

2. 《驚險片段的美學追求》,載《當代電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較藝術學》,載《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國戲曲與日本能樂美學特性比較略論》,載《文藝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華語電影》,載《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北京日報》2001年2月18日轉載摘要,《新華文摘》2001年第5期轉載

6.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載《現代傳播》2001年第2期

7. 《中華民族影視藝術與WTO》,載《電影創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指導導師

開設主要課程: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

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文化、中國電影傳播

主要學術獲獎情況: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萬字)2004年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主要教學獲獎情況:

2003年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

主要學術著作(均為獨立署名):

1.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71萬字。

2. 《中國電影的史學建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27萬字。

3.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64萬字。

4. 《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34萬字。

5. 《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3萬字。

6. 《波德萊爾是怎樣讀書寫作的》,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34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均為獨立署名):

1. 《消費邏輯的建立與賀歲電影的進路》,《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尋光明——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3. 《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 《建構中國電影文化史》《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

5. 《意識形態氛圍與中國恐怖電影的不可預期》,《電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電影學術: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日。

7. 《電影啟蒙與啟蒙電影--鄭正秋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8.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喜劇片》(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3期(連載)。

9. 《新中國喜劇電影的歷史境遇及其觀念轉型》,《電影藝術》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識及其艱難浮現--影片<跆拳道>文化闡釋》,《當代電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場經濟呼喚重構中國電影類型生態》(記者專訪),《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26日。

12. 《從中國電影的類型傳統看當前中國電影的發展機緣》,《文藝報》2003年7月17日。

13. 《心靈探詢與價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讀解》,《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引入與墾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導演的歷史意識及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連載)。

16. 《為生而死與向死而生--對侯孝賢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種讀解》,《電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父親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電影藝術》2002年第6期。

18. 《物戀悲劇與生存困境--影片<尋槍>的文化讀解》,《電影藝術》2002年第3期。

19. 《歷史·文化與個體·塵世--夏鋼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評析》,《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及歷史命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22. 《王家衛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1年第3期。

23. 《選擇與堅持:早期現實主義電影批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1期。

24.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歌唱片》,《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

25. 《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里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26.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當代中國電影:現實主義50年》(上、下),《電影藝術》1999年第5、6期(連載)。

28. 《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電影藝術》1998年第4期。

『柒』 中國電影史的百年簡史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史上的三次產業發展時期: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開始,中國本土的電影業便從商業放映起步了。在經過蹣跚學步的萌芽期之後,到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准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准確地說是「游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制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志,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這個大浪淘沙過程中,「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構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型大小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終當仁不讓占據著第一把交椅,將個人資本的運營方式發揮到了極致;1930年成立的「聯華」擁有院線的先天條件,形成「影院業與製片業之最初的聯合陣線」。羅明佑率先在一家私營公司里實現了制—發—放一條龍,他的經營思想在現在看來都是先進的,他試圖結束中國電影的個人資本經營時代,進入壟斷金融資本的高級階段。然而當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戰爭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體系時,只能是被描繪在紙上的美好前景,羅明佑成了一位悲劇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數量取勝的作風固然可圈可點,但它成功地開發了東南亞市場,發展到現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線之長足以獨立支撐起一部私營公司發展脈絡的活歷史。與此同時,三大公司不同的製片策略也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不同的藝術形態,「明星」是「長篇正劇」的鼻祖、「聯華」是「文藝片」的源頭,而「天一」則把「稗史、神怪片」一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影片的類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三大公司是電影產業鏈中上游製片業的代表,而與之同步發展的中、下游發行放映業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西班牙人雷瑪斯的青蓮閣是第一個電影固定放映點,隨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院線」。到1926年雷瑪斯離滬回國時,他的動產與不動產相加總計不下百萬,足以號稱「電影大王」。雷瑪斯告老還鄉時,張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經理張長福終於等到時機,立即於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電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戲院為領銜戲院,又吸收了「中華」、「平安」,中央影戲公司直轄7家影院。這條國片院線的形成是製片商涉足放映業的標志,同時中國電影的院線開始了新的劃分。在北方,1918年開始經營北京真光電影公司的羅明佑將其屬下3家影院,於1927年與經營西片的發行業務的英籍華人、平安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根屬下的3家電影院合營,定名為華北電影公司。1929年華北電影公司進入全盛時期。羅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輪、二輪中外影片上映外,還以平津為中心,在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青島,乃至沈陽、哈爾濱擁有直接或間接管轄的院線,同時開展國內外影片的代理發行的業務,短短幾年時間控制了北方地區的電影發行放映,經營的影院達二十多家,把曾壟斷經營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為影院業名副其實的「華北王」。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好萊塢八大公司紛至沓來,在上海和華北地區分別設有辦事機構。關於當時電影的放映數量,有數字顯示,美國電影以每年占進口影片數量平均80%以上的絕對優勢控制著中國電影的放映市場,甚至決定著影院業的生計。盡管國產片的總生產量只是進口影片輸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國的放映率和受眾人群來說,國產片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以美國片為主的外國電影。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志,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
以前蘇聯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任務。
1945年抗戰勝利,憋了一肚子勁兒的電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傑作。
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
1950年,列寧和斯大林同志說著一口東北味兒普通話的蘇聯片《列寧在十月》上映。從此配音譯製片變成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時期先後建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北平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三大國營電影企業在歷史轉折之際,為新中國電影事業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規劃中,發行、放映同樣位置顯著,實現國有化的一體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終目標。因而,各地影片經理公司的建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由關外推進到中原,在時間表上,與國營製片廠的創建可以說做到了兩翼並進。據統計,舊中國有678家電影院,半數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廣州、武漢、沈陽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數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電影局及所屬各製片廠的領導幹部共9人組成赴蘇訪問團,經過長達3個月的考察,回國後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電影工作者赴蘇訪問團工作報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該《報告》,各電影廠(部門)便相繼開始了大規模體制建設和調整,以蘇聯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產量下降而藝術質量上升,優秀和比較優秀的影片達到近30部,佔全年總數的1/3強,這一年在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上被稱之為「難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國電影的17年歷程有多種劃分的方法,就電影事業的發展而言,可分為兩大重要時期:從1949年開國到1957年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為起步、初創、建設的階段;1957年以後,經過1959年的「十年獻禮」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風」及1966年的「文革」,為穩定、發展、轉變的階段。中國電影在經歷了這17年的打造後,已經擁有了一份龐大的產業,家底堅實而雄厚。 中國電影第三次產業時期在時間和形式上與前兩次有所不同。「文革」後百廢待興,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不久挽救了瀕於崩潰的電影經濟,也使中國電影迎來又一次復興。但幾十年來形成的產業痼疾困擾著電影的發展,電視及多種娛樂方式的沖擊更使電影業的經營每況愈下,改革勢在必行。隨著中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電影業開始重新審視市場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紀90年代的一連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促成了體制的變遷,這一切都是在推動市場化進程的力量下進行的。因此,這一次產業期的到來較前兩次而言,在意識上體現出了更多自覺。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台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方向確定以後,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產、供、銷關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電影行業本身,打破了國有企業的單一主體,民營資本和境外資金開始進入,從製片業逐步擴展到發行放映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2001年,華語電影《卧虎藏龍》沖進奧斯卡,斬獲多個獎項,這給了中國人製作華語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機會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著海外、本土雙重投資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機》相繼問世,《英雄》贏得了2.5億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樣資金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無賊》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別占據了前三名,《功夫》是1.7億,《十面埋伏》是1.6億,《天下無賊》為1.2億。「借水行舟」使中國電影終於嘗試著下了海,並且開始學習游泳。 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當今美國巨片《蝙蝠俠》系列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的瀏陽和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侖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佔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涌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斗》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游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制的、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的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捌』 誰知道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

電影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在成功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地吸取著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攝影等各種藝術的成就與經驗。電影又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後的產物。高度的綜合性和生產上的高度技術要求,規定著電影藝術不同於其他藝術的許多特點。 電影是一種最年輕的藝術,也是一種成長得最迅速的藝術。在一個短短的發展時期里,它不僅鞏固地確立了自己作為一種藝術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寧和斯大林所說的那樣,成為了一切藝術中「最重要的」和「最大眾化的」一種藝術。 電影的歷史發展,雖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規律,但是歸根結底,它也仍然是社會階級斗爭的一種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脫離這個一般的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世界電影的歷史發展和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都不斷地證明著毛澤東同志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論斷的正確。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玖』 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目錄

第一編中國電影的萌芽和發展(1896-1931年)
第一章中國電影的萌芽(1896-1921年)
第一節中國早期的電影放映
第二節攝制中國影片的嘗試
第三節商務印書館的活動影戲部
第四節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失敗和最初三部長故事片的攝制
第二章在混亂中發展(1921年-1931年)
第一節游離開中國革命運動的中國電影
第二節明星影片公司的初期電影創作
第三節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的不同製片傾向
第四節「長城派」、「神州派」及民新影片公司
第五節田漢和南國電影劇社
第六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中國電影界
第七節蘇聯電影和蘇聯電影工作者在中國
第八節聯華影業公司的成立及其初期製片活動
第九節有聲電影在中國
第二編黨領導了中國電影文化運動(1931-1937年)
第三章左翼電影運動的開始及其成就(1931年-1933年)
第一節向電影陣地進軍
第二節面目一新的明星影片公司製作
第三節聯華影業公司創作的新成就
第四節藝華影業公司的成立及其電影創作
第五節左翼電影運動影響下的天一公司及各小公司
第六節反動派對左翼電影運動的迫害
第四章在泥濘中作戰,在荊棘里潛行(1934年-1935年)
第一節韌性的戰斗
第二節徘徊動搖的明星公司
第三節進步與反動尖銳對立下的聯華公司
第四節左翼電影工作者繼續支持藝華公司
第五節「天一」的沒落和小公司的被封閉
第六節左翼電影運動的新陣地——電通影片公司
第七節對「軟性電影」分子的斗爭
第五章國防電影運動的新階段(1936-193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