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敦刻爾克》請收下我的膝蓋!
影片:《敦刻爾克》2017年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還是一篇諷刺抵制《敦刻爾克》文章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我看這部電影的好奇心。本來想著諾蘭很難超越自己的《盜夢空間》,更別說超越《記憶碎片》了。想保留對這位導演的良好印象,所以沒打算去看。
但,最終去看了。事實證明,我做了一個明智的選擇。
《敦刻爾克》絕對值你的回票價與你的寶貴時間!
這部電影我給四星半。
每個電影都在講述故事。而故事的本質就是在影片開頭許下一個願望, 然後再向觀眾展現這個願望實現的過程和結果。
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敦刻爾克》沒有過多的背景鋪墊的廢話,在影片一開始就以極簡的手法把這個願望告訴了觀眾:「回家」。
以字幕的方式把背景和願望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字幕呈現余肢的方式也是經過精心設計,以每一次展現疊加上一幕字幕的方式,層層推進。奠定影片的節奏。太贊啦!豎拆世可以說,開頭10秒就已經牢牢的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
然後觀眾就會一直關心我們的「英雄們」最終是否都回家了。雖然敦刻爾克大撤退是歷史事件,正如泰坦尼克號一樣。大家都知道結局。可是具體導演鏡頭下的這個人物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還是未知之數。
所以完全吊起了觀眾的胃口。
影片的願望是「回家」,然而貫穿整個影片內核的主題還是:艱難的選擇。
這一主題在整個影片中非常明確,與「回家」的願望交織在一起,向我們展現了「回家」的「英雄之旅」中,每個人物在每個場景下的艱難選擇。
每一次選擇都關乎生死。
每一次選擇都是對「英雄」的考驗。
當兩個士兵心照不宣的抬起擔架;
當飛行員看著油表說,「就這樣吧!」;
當「法國人」在沉船之際,奮力艱難的去打開船艙的門;
當遊艇老船長對戰斗機隊長說,「我們是有任務的」;
當彼得面對戰斗機隊長詢問喬治會否好起來時,說,「會!」;
所有的這些時候,都在傳遞著「艱難的選擇」這一主題。這是諾蘭非常擅長表達的人生思考。想來他自己對人類的自由意志以及選擇思考很多。也展現得十分到位。
這些時候,觀眾也會跟隨著「英雄們」,追問自己的內心會做何選擇。我們在觀影的同時,也走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
影片亮點太多,印象深刻的有5點:
1、三條線索的展開與匯集
沙灘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
影片在非線性多時空下三段故事同時展開!
每一段故事都是「英雄們」的英雄之旅!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太贊!
諾蘭駕馭故事的實力實在是了得。
而且三條線索都被「回家」的願望緊緊的連接在一起,並在精心設計的場景下匯集到一起。
2、鏡頭語言帶來的身體反應
這可以說是最惜字如金的電影之一了。角色之間的台詞少得可憐。
甚至不需要台詞。
空無一人的城市。
沙灘上排隊集合的士兵,等待撤退。
鏡頭下的場景把觀眾帶到了緊張的戰爭中。
兩個士兵抬上擔架後陡然改變的背景音樂。讓我們崩緊了神經。
緊張,一直到兩個人順利的上船,觀眾才得以喘一口氣。
3、氣氛渲染帶來的宣洩
英法聯軍被德軍逼退御祥。影片中卻並未出現德軍,僅僅出現了幾架德軍戰斗機。就將整個戰爭緊張,生死悠關的氛圍渲染出來了。
沒有血肉模糊,斷手斷腳的血腥場面。
也沒有炫酷的3D特效技術。
全靠故事的張力,導演已經將氣氛渲染得非常到位。
這才是講故事的實力!
影片最後在回家的火車上,陽光灑進車窗。「英雄」念著丘吉爾給下議院的信。我們緊張的情緒得到了完全的釋放。
感覺到了圓滿。
讓觀眾的感情得到宣洩是電影,或者可以說是任何藝術形式的終極目標。
諾蘭完成得很棒。
4、視角新穎
以前看戰斗機對峙。經常性的觀眾無法分清敵我。只看見一陣霹靂吧啦以後,有飛機墜毀,等到鏡頭重新定格在飛行員身上,我們才知道輸贏。而諾蘭使用的從飛行員視角和整體視覺切換的拍攝方式,讓我們很清楚知道敵人在哪裡,敵人是怎麼被消滅的。
5、兩極化的沖突
兩極化是故事張力的源泉。
《敦刻爾克》的外部兩極化是很明顯的:英法聯軍VS德軍
內部兩極化也很精彩:
在擱淺的船倉等待漲潮時,因為超重要趕「法國人」下船;
遊艇上被救起來的飛行員要求返航時;
都是內部兩極化的斗爭,並且都是以人物的死亡作為完結。
這又在一個層面上反映了影片的另一個隱喻。爭斗從來不會只發生在外部。
在看起來是隊友的內部發生的爭斗也常常以死亡劃上句點。
哪一種死亡更有價值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對於死去的人來說,對於他們的親人來說。痛,難道還會有程度上的不同嗎?
為什麼沒有給五星呢?沒有給的這半星,確實是吹毛求疵的。
那就是「法國人」之死。在影片中我們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他在故事中顯然充當了悲劇英雄的角色。
當然可以設計他最後的結局是犧牲。更何況他是一個「法國人」,在更深的層面可以表達這部影片的隱喻。而且他沒有姓名也是一個匠心獨運的設計。在敦刻爾克犧牲的數以萬計的法國人,每一個法國士兵,我們知道他們的姓名嗎?
這個隱喻也曾直接從我們的英雄口中說出:「我願意承受這個代價的責任(為了大家的生存,犧牲掉「法國人」),但這是不對的。」
問題在於他犧牲的方式不符合他的人設。
他可是一個警覺性很高,求生本能很強的人啊!為了害怕沉船都不肯進船艙要在甲板上待著的人,最後怎麼可能死於船艙進水呢?
《敦刻爾克》冷靜而又克制的敘事方式。不做過多的情緒渲染,以一種歷史客觀的筆觸刻畫小人物在歷史背景下的命運。
在一個點上的縱深演繹,諾蘭真是頂級導演!拜服!
最後收回《敦刻爾克》無法超越《盜夢空間》的預估。整部影片確實超過了《盜夢空間》的水準。
但比起我的心頭好《記憶碎片》,還差了那麼一丟丟意思。
看來諾蘭可以列入影片不可錯過導演的名單啦!
(完)
❷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❸ 求敦刻爾克百度雲資源
《敦刻爾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鏈接: https://pan..com/s/1MJKNH5m-_jHxFMnr3g1_JQ
❹ 好看的戰爭電影
好看的戰爭電影有《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模仿游戲》、《拯救大兵瑞恩》、《喬喬的異想世界》、《太極旗飄揚》、《螢火蟲之墓》、《狂怒》、《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美國狙擊手》。
1、《敦刻爾克》
《美國狙擊手》由《一個明星的誕生》布萊德利·庫珀主演,在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奪下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獎等6項提名。故事講述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爆發後,凱爾被派遣至伊拉克執行實戰任務;他在戰場上殺了160人,回國後卻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癥候群。
❺ 如何評價電影《敦克爾克》
《敦刻爾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戰爭歷史片。該片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也是盟軍和納粹的歷史性轉折點。諾蘭直接把一個真實歷史事件,用自己獨有的電影風格,改成了諾蘭版的敦刻爾克。
影片幾乎使用全IMAX-77mm拍攝,整部影片的台詞非常少,伴隨著漢斯季默配樂大師的音樂,讓觀眾體驗前所未有的陸海空交叉視聽,體驗前所未有的歷史真實。
《敦刻爾克》在豆瓣上的評分達到了8.6,但是票房卻不如人意。前幾天剛去看完《敦刻爾克》,說實話有一些小失望。本以為諾蘭的電影應該是《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樣的超級大片。但《敦刻爾克》在我看來並不是這么好看。影片的故事情節過於扒納帆平淡,對白又少。影片中關於陸海空三段敘事,諾蘭用一周,一天,一小時的極簡方式來進行敘述,看似將劇情簡單化了,但實際上卻使觀眾有些霧里來雲里去。
但是不論如何,《敦刻爾克》是諾蘭的第一部戰爭片,作為一個諾蘭迷,都應該去影院觀看一次,用100分鍾去「經歷」,「體驗」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
在我看來,《敦克爾克》算得上是諾蘭作品裡水平一般以下的電影了,票房少很正常,市場的反應很客觀,好作品大家不會冷落,而不是對《敦克爾克》有偏見。
首先,《敦克爾克》電影的主題很散,很多影評人解讀了影片的反戰主題,其實通篇看完並沒有鮮明的印象,不是憑借幾個恐懼和死亡的鏡頭就能解決的。
其次,影片對戰爭的刻畫不立體,不深入,戰爭題材近了可以和吉布森的《血戰鋼鋸茄渣嶺》對比下,遠的還有大把的二戰題材片子,人物分散,對白無力,最終導致劇情毫無張力。
當然,正是因為對諾蘭的高預期春雹,所以才提出如此不足。電影的畫面和音效還是牛B閃電的,吊打無數戰爭影片。
❻ 十部必看二戰電影
1、《決戰中途島》
《決戰中途島》是由羅蘭·艾默里奇執導,艾德·斯克林、盧克·伊萬斯、帕特里克·威爾森、豐川悅司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11月8日在北美、中國內地同步上映。
該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重要轉折點——中途島海戰中,參戰士兵和飛行員等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
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萬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愛慕,最後發生一夜情。
但在1941年12月7日,雷夫突然出現在伊夫林與丹尼駐扎的珍珠港。正當三人不知如何面對這個難題時,日軍也悄悄地准備偷襲珍珠港。
雷夫與丹尼這對好朋友又是情敵,還得一起並肩作戰,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開打,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❼ 電影里,4K、3D、IMAX這些概念到底什麼區別
文章轉自Hao4K影音
Hao4K影音:最新4K資源下載、4K播放下載教程、最新4K設備評測!
Hao4K專注4K家庭影音, 服務千萬家庭影音發燒友!
周末去看個電影相信現在是多數人的娛樂方式,但隨著影視技術的發達,電影院也越來越多「特色」,但你知道電影院里的3D/4D/IMAX/巨幕/杜比影院/全景聲/DTS:X 臨境音到底都有什麼區別嗎?不知道的還以往只是想騙你的錢……
先說結論在不考慮票價,只單純關注視聽享受的情況下,大概的建議如下:
第一梯隊:IMAX影廳和杜比影院--IMAX專屬片源的影片,首選激光IMAX,其次是普通數字IMAX;非IMAX專屬片源的影片可以盡量選擇杜比影院。
第二梯隊:Real D 3D, 中國巨幕,LUXE巨幕。
第三梯隊:4K普通廳,杜比全景聲廳,DTS臨境音。
第四梯隊:普通廳,ScreenX,各種4D廳等。
不過,如果不是什麼大片或者什麼特別重要的電影,我還是覺得等4K出來後和家人一起看一樣爽歪歪,特別是家裡有家庭影院設備的在家看個4K UHD藍光原盤效果也不會比普通電影院差多少!
如果感興趣可以讀下面的文章了解
比如,巨幕廳也很大,有的甚至比IMAX屏幕面積還要大,那需不需要多花那麼多錢去看IMAX?杜比為什麼還有「杜比影院」 和「杜比全景聲」兩種?DTS臨境音和杜比全景聲哪個更厲害?
畢竟現在電影都很推崇「沉浸感」,到底去看哪種才能獲得更為「沉浸」的視聽享受呢?
3D
首先大家最熟悉也最「頭疼」的就是3D版。因為很多影院在排片時只排3D版本,讓它成為了觀眾在購票時根本繞不開的選項。而且目前不管是搭配任何其他放映模式,都必須帶上3D眼鏡,很多人都覺得累贅。
普通3D的投影技術使用偏振光來製造出景深的幻覺,目的是為了讓觀賞更有沉浸感。但是亮度不足,畫面偏暗,重影,拖影等技術問題讓很多觀眾在觀賞普通3D版本時會感覺很不適。
因為種種原因,3D電影並不像最初推出時那樣,因為大家還有新鮮感而受歡迎,甚至成為了現在很多觀眾最排斥的一種觀影體驗,是不得已的選擇。去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報道也稱全球的3D票房同比下降了20%。
所以,如果大家希望觀賞到高質量的畫面,並且確實有其他選擇,那麼不用考慮,盡量不選普通3D版本就對了。
RealD 3D
RealD 3D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3D電影放映技術,在全球數字3D市場擁有80%以上的份額。
RealD其實就是加在放映機鏡頭前的一個玻璃,以及配套的眼鏡和金屬銀幕。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比其他的3D系統更亮。
RealD 3D 技術使用了圓偏振光來產生立體圖像投影,可以讓觀眾能夠傾斜地觀看,而不會看到重影或圖像變暗,比普通3D的觀影感受要輕松很多。
IMAX
雖然IMAX技術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發展了,但IMAX和3D電影在全球的風靡要歸功於2009年的《阿凡達》,由於阿凡達是第一個全程運用IMAX+3D技術進行拍攝、製作和放映的,在當時確實讓影迷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
IMAX的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擁有巨大的屏幕,除了畫面更大,對於一些有專門IMAX版本的電影,甚至還可以欣賞到多出標准DCP格式26%的畫幅。所以對於提供IMAX專屬片源的電影來說,IMAX畫幅就意味著能夠在畫面中看到更多圖信息。
1995年的《阿波羅13》是第一部進行IMAX DMR轉制的影片,而最先在製作階段就開始使用IMAX攝影機進行拍攝的電影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並且隨後在《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中都一直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可謂是這種拍攝格式的最大擁躉者。
除了諾蘭的電影,《變形金剛》,《碟中諜》,《星際迷航》,《星球大戰》和《漫威系列》等很多好萊塢電影也使用了IMAX拍攝。
而《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和《復仇者聯盟4:終極之戰》也是目前為止公映的僅有全程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也就是說全程的畫幅都是打開的。
IMAX放映系統主要分為數字和膠片兩種。如今最普遍的就是數字這一類別下的普通數字IMAX(IMAX Xenon)和激光IMAX(IMAX with Laser)。而IMAX膠片有傳統數字IMAX放映不可比擬的寬容度和色彩范圍,並且可以呈現數字放映無法呈現的70mm膠片全畫幅。但是,相比之下膠片IMAX的放映設備造價昂貴,所以全球商用的膠片IMAX影院也很少。在一代IMAX激光放映系統推出之前,70mm的觀影體驗就變得十分難得。
《敦刻爾克》IMAX 70mm膠片,非IMAX70mm膠片,35mm膠片;IMAX激光,IMAX數字和普通數字非IMAX版本的比較
不過IMAX激光放映技術的推出讓IMAX重拾優勢。普通影廳放映的畫幅一般在2.35:1上下,IMAX數字可以達到1.9:1的畫幅,而IMAX激光技術則能呈現1.43:1的圖像,也就是說,可以全畫幅呈現70mm膠片的電影。
在70mm IMAX的模式下,外景的鏡頭更廣闊,更有史詩感,上下更大的畫幅能讓攝影師發揮出更有沖擊力的鏡頭,特別是在《敦刻爾克》中,和緊張局促的內景畫面形成對比。
但並不是所有的標注「激光IMAX」的影廳都支持1.43:1的畫幅,有一些雖然採用了新的激光放映系統,在畫質和音效上提升了質量,但是屏幕依舊是傳統IMAX的1.9:1。也就是說,如果專程為了看70mm膠片IMAX拍攝的電影,要當心有很多是不支持全畫幅的「激光IMAX」影廳,購票之前還是需要先研究一下。普通數字IMAX廳(IMAX Xenon)--屏幕比例為1.9:1
激光IMAX廳(IMAX with Laser)-- 屏幕比例為1.9:1(畫質和音效有所提升)
激光IMAX廳(IMAX with Laser) -- 屏幕比例為1.43:1(畫質和音效有所提升,可以放映70mm膠片IMAX版本的影片)
IMAX激光的亮度可以高出傳統IMAX數字50%,對比度可達到IMAX 70mm膠片的兩倍,並且在音響效果上也比之前都有所提升。特別是在觀看3D影片時,亮度不足和畫面拖影的問題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可以說是在視聽級別上,如今唯一有可能與下面提到的「杜比影院」抗衡的放映系統。
7月16日,IMAX官方還放出了2019年下半年國內的IMAX片單,大多集中在暑期檔,而目前也還有多部國產大片正在陸續確認當中,到時候大家可以盯准下手了。
杜比影院&杜比全景聲
帶有「杜比」字樣的影院的又分為杜比影院(Dolby Cinema)和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兩者的區別在於「杜比影院」可以完整支持「杜比視界」(Dolby Vision)和「杜比全景聲」技術在內的多項電影」黑科技」,杜比全景聲影廳則沒有使用他家的「杜比視界」技術。
全世界范圍內的「杜比影院」目前也僅有100多家,主要分布在北美,中國和歐洲,而杜比全景聲影廳的數量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超過了4800個。
杜比影院使用的是雙4K激光投影儀,呈現的畫質與標准放映機,甚至與激光IMAX相比在數據上都有相當明顯的優勢。
傳統影院標准放映機的對比度還是2000:1,IMAX和激光IMAX可以達到4000-8000:1,而杜比影院則可以達到1,000,000:1
「杜比視界」是目前我們在影院中能欣賞到的最清晰畫質。「高動態范圍」(High Dynamic Range) 意味著能夠呈現足夠明亮的亮部和足夠黑暗的暗部。
圖片包含的亮度信息越豐富,明暗和色彩表現也更生動。所以和傳統投影相比,杜比影院呈現的圖像就看起來就不會那麼模糊或者灰濛蒙的一片。
和真·IMAX相同的是,真正的「杜比視界」也需要專屬片源。也就是說要將該技術從影片製作的源頭就參與進去,最後再配合杜比視界的放映系統達到最完美的效果。因為「杜比視界」的技術,杜比影廳的3D觀影體驗也很好,呈現出的圖像比傳統的3D更明亮。除此之外,「杜比」這個品牌一直以來最為大家所熟知的賣點還在於音響系統,也就是「杜比全景聲」技術。杜比全景聲在普通影院的環繞音響設置上更進一步,提供了「超級環繞聲」系統,也就是說他們使用了更多的揚聲器,將觀眾完全環繞,不但在天花板上都會安置音箱和聲音感測器,甚至還能感受到來自座椅下方的低音效果。總之,杜比全景聲能夠製造更有層次感和方向感的聲音,整體的聲音質感讓人更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同樣,如果想體驗完美的杜比全景聲效果,最好就是選擇在製作過程中就採用了杜比全景聲技術的電影,通常好萊塢引進的大片都有相應的該技術格式。不過,即便是非杜比專屬片源,杜比全景聲和杜比影院中的放映效果也會更好。
激光IMAX vs. 杜比影院
杜比影院在暗部細節、亮度曝光,以及黑色的純凈度都是碾壓式的存在,特別在夜景的部分這種優勢會更明顯,杜比全景聲「身臨其境」的效果也會錦上添花。同時因為技術新,影廳新,一般來講,杜比影院的廳也相對條件更好些。
但鑒於IMAX的絕對優勢,杜比影院不能支持IMAX專屬畫幅,所以在希望看到某部電影的IMAX全畫幅版本時,激光IMAX廳是絕對值得投資的選擇;如果無法買到激光IMAX,全畫幅的體驗在畫質和音效上都遜色不少的普通IMAX也是值得體驗的。
IMAX和杜比兩大巨頭各有優勢,但共同點是票價確實都不低。當然,除了這兩家,我們也還有其他價格更優惠的大熒幕和「身臨其境」的音效特色廳可以選擇。
中國巨幕
中國巨幕(CGS)是中國電影科研所和中影集團牽頭開發的巨幕電影放映系統。相對於IMAX的話,因為本身成本只有將近IMAX的十分之一,所以中國巨幕最大的優點就在於票價比IMAX低廉很多。
因為主打巨幕特色,「中國巨幕」被不少人稱之為「山寨IMAX」。的確它在配置上缺乏像IMAX、杜比這樣,擁有一套嚴格的認證標准,比如一些高配置的中國巨幕影院觀影效果很好,屏幕更大,視聽效果甚至好於普通或者開放時間長的IMAX。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搜索「看IMAX還是中國巨幕?」這樣的問題時,一些地方的網友會給出「中國巨幕更亮,更震撼」的答案。但一些低配置「巨幕廳」可能就會差很多,特別是看3D影片時可能會暈上加暈。
總體來說,大部分的IMAX綜合體驗會比中國巨幕好,但是中國巨幕的高性價比讓很多觀眾把它當做是看巨幕的首選。
LUXE是RealD在2013年推出的巨幕品牌。銀幕寬度最低標準是16米,至少是7.1聲道音響系統。LUXE不但採用了Real D 3D的技術,並且改善了之前金屬銀幕亮度不均勻的缺陷,其反光率據說高達92%,無論觀眾坐在影廳的哪個位置,亮度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都能清楚地看到畫面。
RealD系統為畫面帶來更高的亮度,銀幕亮度也比普通的高出許多
LUXE在屏幕大小和音響效果上均不如IMAX和杜比的優勢明顯,並且最大的硬傷也在於沒有專屬片源,目前對比以上兩個品牌並沒有絕對競爭力。但是LUXE的綜合視聽感受還是很好的,並且最重要的是票價親民,是日常觀影不錯的選擇。
DTS:X 臨境音
目前電影音效合成供應商主要有兩大巨頭,一個是杜比(Dobly) ,另一個則是DTS 。DTS:X中文叫「臨境音」,它是GDC與DTS公司在2015年共同推出的全新影院沉浸音效。它與杜比是兩種獨立標准,但都是關注於在聲音上製造「身臨其境」的效果。
不同的是,杜比全景聲在傳統的 5.1 或 7.1 聲道配置外,還要求有頂部的揚聲器,或是能夠將聲音發射到天花板上反射下來的設備,而 DTS:X 則堅持標準的環繞聲配置。
相對於杜比全景聲廳,DTS:X 的主要優勢還是體現在造價更低上,所以票價通常也會優惠一些。很多DTS:X 聲音系統會和中國巨幕廳搭配,效果也非常不錯。
ScreenX
雖然Screen X在2015年就落戶中國了,《移動迷宮》,《敦刻爾克》,《尋龍訣》等電影也都上映過「三屏」版本,但它被更多人關注還是在《波西米亞狂想曲》國內上映期間。因為片中高度還原了Live Aid現場20分鍾皇後樂隊的演出實況,在對於ScreenX能帶來更為震撼的音樂節「現場感」的期待驅動下,很多人即便在影院二刷三刷之後,也仍要再去體驗「三塊屏」的效果。
ScreenX由三塊屏幕組成,中間的主屏幕和兩側牆上的長條屏幕。
但它的一個小問題是,主屏幕與兩側的屏幕之間並不是無縫銜接的,中間會有一個黑條,看電影會有一點影響觀感。
看過的沉浸效果最好的ScreenX畫面應該是「堵車」戲,以司機的視角坐在車中,左右屏幕上都是兩側的車輛,身臨其境的煩躁感很到位。
可能正是因為ScreenX會有「封閉」的感覺,它帶來的「沉浸感」和弧形屏幕或者巨幕在觀感和心裡感受上都會有很大區別,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ScreenX更適合呈現上面提到的「堵車」或者「深海」之類的窒息感空間的原因。
4D
4D影廳是在提供3D效果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物理效果」,現在最常見的是4DX。除了伴隨畫面中人物動作的晃動和震動以外,更豐富的「特效」如吹風,煙霧,泡泡,水和雨水,甚至配合劇情模擬的氣味都能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感受到。
最早的一家4DX影廳出現在韓國首爾,現在4DX已經遍地開花。之前聽一個看《血戰鋼鋸嶺》而不小心買了4D場的朋友說,在看電影的時候被密集的晃、捶、噴水等效果折騰到中途放棄座位,之後跑到過道,坐在樓梯上看完了後半場電影。
還沒有體驗過4D院線片的我於是特意到網上搜了4DX的宣傳片,截幾張圖大家一起感受下……
親身體驗飛車。
不過我又發現,4DX功能介紹的這張圖上有一個「掃腿」看起來非常厲害,感覺如果是看一部恐怖片,這應該是非常值得一試的體驗。
❽ 盤點2017年看過的電影
我是從上班以後才開始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上學的時候經濟比較窘迫,記得只和舍友一起看過《親愛的》,還是APP搞活動免費看的。
上班以後,經濟自主了,花自己的錢不覺得心疼,再加上工會福利電影票,去電影院越來越多。
1.《你的名字》
日本動漫大師新海誠的電影。我是從男神那知道新海誠的,他一直都喜歡動漫,愛屋及烏,我一直循著他的蹤跡,看他愛看的東西,希望能了解他的世界。
這部電影畫面色彩很棒,bgm也非常好聽,看完電影以後聽了好多遍,(原諒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詞語來形容,總之就是非常好),據說動漫中的一些場景在日本都能找到原型。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就是一部簡單的交換身體穿越劇,沒想到男女主年齡相差了三年。看到最後,我也默默在心裡祈禱,他們一定要認出來對方啊。
2.《瘋岳撬佳人》
這部電影是和相親對象一起看的,如果自己看我是肯定不會選這部電影的。一直很喜歡小嶽嶽的相聲,雖然賤賤的,但總能讓我笑,但是小嶽嶽的電影我萬萬不想欣賞,不只是出於對他演技的懷疑,關鍵是相聲演員演電影,總有一種違和感。印象比較深的是影片中的瓷房子,記得16年3月去天津的時候去過那,但沒捨得買票進去看看。
3.《血戰鋼鋸嶺》
當時去看這部電影是因為評分特別高,於是我叫了另外三個同事一起去看,看完之後同事們紛紛表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創作,講述了一個堅持不拿槍的軍人在鋼鋸嶺挽救了幾十名戰友的故事。看完很受震撼,也很感動,覺得主人公太偉大了,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在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和原則,反對戰爭,支持和平。
4.《情聖》
這部電影是用工會福利電影票去看的,當時正鬧影荒,同事在網上看說這部電影特別逗,就一起去看了,反正不花錢。說實話看的時候笑了幾次,看完很快就遺忘了,前兩個月同事之間聊起電影的時候,我們想了半天也沒想起來影片名,看了到海報也沒回憶起多少故事情節,影片質量可想而知。
5.《加勒比海盜5》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第五部吧。前四部其實都看過,但是基本沒什麼印象了,只是很喜歡德普船長,覺得特別逗比。劇情走逗比加溫情路線,有親情,有愛情,也有友情,德普的演技堪稱經典,3D效果很棒,場面很壯觀,影片結尾的彩蛋為第六部埋下了伏筆,值得持續關注,不過看之前一定要把前五部復習一遍。
6.《敦刻爾克》
和男神一起看的第一部電影,他一直秉承只看製作精良的影片這一原則,本來說看《聲之形》的,但他說刪減太多,於是選擇了這部大導演諾蘭的作品。因為買票太晚,坐在了第一排,開場後炸彈爆炸的聲音把我嚇了一跳,影片中海水裡全是泡沫,男神告訴我那是因為海里有很多屍體。影片有從海陸空三個視角記述了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但由於我比較臉盲,開場後很久才分清誰是誰。
7.《羞羞的鐵拳》
之前特別喜歡開心麻花的作品,一直夢想著去現場看一場他們的演出,所以看之前對這部電影還是抱了很大期望的。但看了之後發現,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影片里的笑點都很尷尬,全程我基本沒笑,尤其是馬麗帶著艾倫去寺廟找沈騰練習武功那段,完全是為了搞笑而搞笑,感覺就是拿來湊時長的。
8.《縫紉機樂隊》
這部影片基本是和《羞羞的鐵拳》同時上映的,觀影日期也相差沒幾天,個人感覺《樂隊》比《鐵拳》好很多,無論是立意還是搞笑。影片以導演大鵬上學時組樂隊的經歷為原型,講述了幾個懷揣著音樂夢想的人勇敢追夢的故事,樂隊的成員涵蓋了老中青幼四代,有男有女,大家經歷不同,背景不同,因為種種原因組成了樂隊,影片最後集體演奏合唱的場景很燃。
9.《尋夢環游記》
同樣和男神一起看的,看完之後男神變成了男朋友。記得影片好像很長,劇情我用一兩句概括不出來,很暖,溫馨感人,人死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被活著的人都遺忘了才會徹底消失。主題曲《remember me》特別好聽。
10.《芳華》
被同事拉去看的,本來十一前後上映,結果拖到了12月。影片畫面非常養眼,一群美女帥哥,大長腿,多才多藝。
文工團解散以後,大家選擇了不同的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劉峰過得並不幸福。
劇情可能刪減比較多,有些情節感覺比較突兀,前面沒有鋪墊。看完電影,歌曲旋律在腦海里不停閃現,尤其是韓紅演唱的《那些花兒》,很有感覺。
11.《再見前任》
不記得自己有沒有看過第一部和第二部了,周圍的同事都說第三部最好,於是和同事兩個沒有前任的人去看了。男女主之所以分開其實主要是因為誰也不肯低頭,你以為我不會走,我以為你會挽留。
同事說最感動的場景是孟雲扮成至尊寶不停說我愛你,我最感動的場景是王子對孟雲說,我走到拐角之前如果你說出你愛我我就回來,很佩服王子這樣的女生。
影片主題曲《體面》《說散就散》很好聽,歌詞寫的很好,現在還是排行榜的前幾名。
12.《神秘巨星》
又是和男神一起看的,看完之後男神從男朋友變成前男友了。小女孩唱歌真的很好聽,媽媽長得也很漂亮,阿米爾汗演技沒得說。影片全場兩個半小時,看完之後哭的稀里嘩啦。看之前覺得題材可能和《尋夢環游記》重復,看之後發現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格,而且真人比動畫更具感染力。
13.《解憂雜貨店》日版
上映一個多星期了吧,好像評價不太好,想看又不敢去看,只能把小說又重讀了一遍,年後從網上找資源補上。
結束語:
有些電影記不清了,可能是2016年看的;有些看過的電影可能一時沒想起來,以後補上。我喜歡看,但不喜歡寫,喜歡聽,但不喜歡說。其實這篇隨筆與其說是盤點電影,不如說是回憶過去,是一篇年底總結。2017年有失有得,有悲有樂,希望以後回顧這篇隨筆的時候,能夠回憶起曾經的點點滴滴。
2018,希望我們都過得好。
❾ 敦刻爾克觀後感
敦刻爾克觀後感4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敦刻爾克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敦刻爾克觀後感1
諾蘭的《敦刻爾克》把作戰室里的指揮策劃場景全部刪去,開場不交待歷史背景,結尾也不交代傷亡人數。這里沒有丘吉爾,沒有希特勒,《敦刻爾克》宏偉的結果更是沒有懸念,諾蘭只是牽掛著小人物的恐懼,聚焦「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與命運」,個體的視角也被簡化成了「敵人到來之前,我們要跨海回家」。
有人說,諾蘭風格化的手藝和敦刻爾克事件本身壯烈的結局挽救了電影,所以你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感覺有些難以言說,沒有如你所願般「燒腦懸疑」,也沒有血脈僨張。很顯然,在戰爭片的戰場上,諾蘭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戰爭史詩變成了一個關於個體的故事。諾蘭的冷觀和剋制,讓《敦刻爾克》保持了對歷史的悲憫與敬畏,讓影片的主題更加深邃與深遠,讓它在眾多戰爭片面前別有建樹。
《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一次拍攝真實歷史事件,將一部戰爭片拍成了劇情、懸疑、驚悚片。這一切使它與其它戰爭片之間彷彿有道巨大分水嶺,一邊的山峰上是《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另一邊的山峰上是《敦刻爾克》。兩座巔峰上的作品都很偉大,卻又那麼迥然不同。
作為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不管它是戰爭片還是懸疑片,都不重要,敦刻爾克最大的價值在於毫無保留、不加修飾地刻畫出身處戰場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如此真實。
這是一部「反英雄」的戰爭片,講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慘烈的撤退和有意義的失敗。諾蘭死死抓住的是人類對於戰爭的真實感受,那是包圍了陸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與戰爭雀滑中的人感同身受——這是《敦刻爾克》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類電影所做的。《敦刻爾克》是諾蘭派薯的一次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嘗試,在這種類型的電影中,「真」往往會擺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諾蘭與李安不謀而合。諾蘭認為,大多數的人在面對戰爭時,首先考慮的或許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對於那些普通年輕的士兵來說,是回家,離開敦刻爾克;對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老船長來說,是到敦刻爾克接那些像他兒子一樣的年輕人回家;那個燃料耗盡的飛行員用生命堅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漁船。
在軍事題材的戰場上,導演喜歡從戰爭中挑揀出「一將功成萬骨枯」或「一將功敗萬骨枯」的故事,把他們變成了電影里的勇士、俠客和英雄,再加上愛、恨、暴力、死亡。徒手擋子彈、料事如神仙的戰爭片讓人懷疑人生,另一部分優秀的戰爭片吸引人坐下來了解戰爭。「怎樣把觀眾帶去敦刻爾克,是我最先考慮的事情。」諾蘭決定將這種經驗呈現在銀幕上——
陸地上,德軍1700輛坦克持續前進,頃羨臘距海灘只有16公里;空中,德軍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盤旋、投彈。40萬英法盟軍被困海灘,唯一的生路是渡海,雖然那是每年兩百多天雷雨大風的英吉利海峽,但海峽對岸是遠離戰火的英國——這是歷史,也是電影《敦刻爾克》的開場。
「我會尊重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貫徹於整部電影的,是那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死亡威脅,面對絕境,每個人都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這些戰爭中的個體,濃縮著40萬人的恐懼,像極了敦刻爾克灰藍色的海水,無邊無際
敦刻爾克觀後感2
《敦刻爾克》的看點其一是畫面,比如開場不久敵機來襲,沙灘上的人四散逃竄,一個士兵舉槍射擊俯沖的戰斗機,這一組動態影像非常有格調,高手的感覺馬上出來了,讓你非常願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陸空三線敘事,一般影視文學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線不同,卻是共時的,而此片三線的時間流動速度不同,這種不對稱,帶來結構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樂,敦刻爾克負責配樂的也是大神,據網友說,這個片子的bgm是滲入到劇情的,這個確實是,較之傳統風格的電影配樂,這種配樂在情緒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寫實,不是誰都能寫出來的,也不是誰都敢用的。 最後是電影懸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戰爭片說的是英雄的戰爭,將軍們在大帳中運籌帷幄,士兵們沙場沖鋒陷陣,英勇無畏,這樣視角的故事已經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處境,是戰爭對於普通人展現出的那一面:三個陸軍士兵望著大海絕望而無聊的等待;一個斜躺著,目不轉睛的看另一個拿刀子扎開罐頭,再要過來喝上一口;三個人在沙灘上眼睜睜看一個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殺,臉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這種場景和當一般人在醫院掛號機前排大隊,下班後擠在公交車里等到站,在瑣碎、無意義上有著本質上的一致,這類體驗也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會經歷的。另一方面,敦刻爾克當中的小人物身處隨時都會喪命的凶險場面,必須時時刻刻緊張警惕,以求生存。把無聊的場景拍得不無聊,需要能力,關注普通人支離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並發現意義,有現實價值。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轉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備什麼超能力,被捲入戰爭,渴望能夠活著回到家,盡管那場撤退戰爭的結局早已經知道了,這三個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卻是未知的,他們的存活幾率,受到空軍力量的影響,受到民用船隻救援的影響,受到當事人在剎那之間選擇的影響。
要說影片中表現的人性,其實並不是亮點。從這個片,我感覺諾蘭已經過了主要是挖掘深層次人性的階段,在非常場景中表現人性,他已經做得游刃有餘,因此不再濃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進行渲染放大,這個定位為戰爭懸疑片的電影,更多體現一種存在主義的世界觀,價值判斷已經不是重點。有人在采訪當中問諾蘭所秉持的哲學,諾蘭說他的哲學會在所拍的電影中有所體現,確實,對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通過影像反映比用語言表達更准確。在表現手法上,全景視角和個體視角之間的轉換,不同進行速度的時間線的.轉換,運用自如,造就了一種立體的觀看體驗 。 人是有思維能力的生物,思維過程不是現實的鏡面反映,人的頭腦中世界的運轉方式從來都和現實世界的單向度、同節奏不同,文藝作品能夠發掘並滿足思維的固有屬性所衍生的需要,就會收獲成功。在好萊塢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鏡頭結合起來用的技法,其實是這種思路最皮毛的應用,快慢鏡頭結合表現故事自出現以來收到了巨大的市場回報,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即便現在讓很多人感到不適,屬於新鮮事物,但它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只是個時間問題。
敦刻爾克觀後感3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於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台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著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帶入了硝煙之中,槍聲在我耳邊不斷響起,可並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為他們都在逃跑,其後便見到成群結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可惜來接他們的船被敵軍不斷炸毀,無數的士兵喪生於海洋中,但最後無數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著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為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隻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為,也值得人們贊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後,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群體理應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才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爭一定會有它的殘酷性,這部片戰爭的殘酷性,就體現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里等待漲潮,以至於能夠將他們送離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願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於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為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想我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慾望。人非聖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將人的劣根性體現的一覽無余。
戰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為總有人想要通過戰爭奪取資源,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歷過戰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戰爭是不值得呼籲的。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並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敦刻爾克觀後感4
趕著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著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期間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於大多數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於空中戰機的判斷,是基於老船長自己的經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麼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麼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眾的心跟著畫面一起提著,對於下一秒鍾即將發生什麼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士們的惴惴不安。盡管《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於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後的街巷裡在發生什麼,只知道槍聲不斷、戰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於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等待漲潮的戲。觀眾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生什麼,只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表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准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後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活著,就是戰斗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倖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醜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後逐漸恢復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
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著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平靜,活著真好,很幸福。
;❿ 電影《敦刻爾克》
活著,為了未來的勝利!!
以科幻為創作范疇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其執導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馬行空與驚人想像力,讓影迷拜倒在他無懈可擊的劇本設計中。但《敦刻爾克》整部電影故事平實,角色簡單,幾乎完全按照史實呈現。
電影劇情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的傳奇戰役之一一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法聯軍在這場大撤退中,在德軍炮火的洗禮下,用8天的時間撤出338226人,堪稱戰爭歷史上的奇跡,簡單來說,如果這次大撒退沒成功,可能二戰會失敗,整個近代史都得改寫。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風呼城、彌漫鉛灰色的洶酒海浪拍打著教刻爾克海灘,留下棉絮一樣堆積如山的泡沫。夏天還沒有任何到來的痕跡。40多萬英法遠征軍被困在8英里長的海灘上,一邊是茫茫大海,另一邊,距離他們最近的德軍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共同營救軍隊。
影片改編自宏大的戰爭事件,但是諾蘭完全從小人物角度來敘事,沒有太多的大場面和血腥鏡頭,打造出了一種懸疑驚悚的氣質。英國士兵湯米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行人, 而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艱難情形下頑強戰斗。影片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綜合分析
這一次克里斯托弗:諾蘭並沒有用力地折磨觀眾的腦子也沒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陰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的三重線性結構,詳略得當地為我們還原了這場二戰重要戰略撤退的原貌。導演給了我們段過去的生命,將他的敘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於這場撒退中奮力搏鬥的小卒,讓我們被拉進眾生情境、與他們一同感知當前在敦刻爾克的沙灘、大海、天空上,人們面臨的絕望、彷徨與恐懼,求生的貪婪與互助的慈悲,無畏的勇氣與高貴的犧牲,以及最終這一切所成就的救贖。
導演的敘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沒有人有心情談論家長里短,沒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過去,也沒有人想說。所有的生命被壓縮到一個單位,就像培養皿里的細胞一樣卑微。 英雄主義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輝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場撤退都沒有聽到血性的咒罵。好的電影就是這樣,不是教會我們如何做英雄,而是力製造戰爭, 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 教會我們如何去活著。生活才是最大的戰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偉大的英雄。
人類永遠在突破生產力,造福社會,再用生產力製造戰爭,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的基因里的東西,也是人類這個好戰的物種永恆的詛咒。唯願和平,能多一歲是一歲。